第一篇:语文练习题目
一、词语默写。
二、仿写成语练习。
1、瞻前顾后:
2、滔滔不绝:
3、完璧归赵:
4、滥竽充数:
5、写景成语、6、写人成语、7、写品质的:
三、借助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鲁迅原名,他的作品有等。《早》一文中,写到了鲁迅曾经读过书的,这是旧时的。“三味”是把比作、、。课文从的早写到鲁迅的早,目的是
。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珍惜,要学梅花,做。
2、孔子,字。他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因为水___、____、____、____。、这些思想观点就是他提出来的。
3、《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篇,是他的原名叫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写出三部)。文中的“开花”是指书信的五个部分,分别是、、、、。写信时我们要注意。
4、真情的回报》中“我”的“真情”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得到的回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碧螺春》描绘了_______、以及____、____和_____(四个方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_______的热爱。
6、战土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1)从战士们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战士们____________精神。
(2)仿照战士们的话,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人民的好公安局长任长霞光荣牺牲了,______为她______,______为她______,______为她______。
7、请你对老师写一段毕业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反映时间很短的三字词语有:___、___、___、___。反映时间很漫长的词语有:___、___、___、___。
第二篇:语文作文提纲练习题目
按步骤审题并列出提纲
1.2017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目
你的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车站,你总会去过吧!它是起点,也是终点。那人,让你难以忘怀,却擦肩而过;那事,让你疾首痛心,却如影随行。挥手,洒脱地告别天边的云彩;拥抱,无力地挽留指间的细沙。走时,你携着清风朗月;回来,依旧翩翩少年。你的故事在车站,我已泡好一杯茶,想慢慢地品……
请以“车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2.2017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作文题目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毕业在即,回首往事,每一段历程,我们的身旁总是有亲人、朋友、老师相随,忘不了他们悉心的呵护,忘不了他们亲切的叮嘱,更忘不了他们期待的眼神……
请以“期待的眼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3.2017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良言”,好话,有益的话。比如:师生间交心的话,家人间关切的话,朋友间规劝的话,陌生人宽容的话,书本上警策的话……好话还得好好说,长话可以短说,直白的话可以含蓄地说,严肃的话可以轻松地说……说好话,好好说话,都会让人如沐春风。以“良言如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第三篇: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题目练习
1. 孔子语录《论语》 6. 出师表诸葛亮7. 桃花源记陶渊明 8. 三 峡郦道元 10. 陋室铭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柳宗元 14. 爱莲说周敦颐
论语: 一 填空:
1、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5.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五、翻译句子
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答案:
一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儒 二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 三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 理解填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五 1 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每天 反省
真诚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⑪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⑫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⑬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⑭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⑰(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⑱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 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
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5 略(任选一则,谈出体会则可。)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10、“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出师表: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否()②中道崩租()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
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川。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 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b)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二)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然不伐贼,王业亦亡()②故托臣以讨贼也()③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写作
20.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种种事情,许多事情会对我们的心灵、情感造成冲击、我们就有所感受。
请以“感受”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写出你与众不同的感受。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迹要清楚;③字数600字左右。
《出师表》答案 1.(1)pi3(2)cu2(3)wei4(4)mu4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3.(1)D(2)B(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
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
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 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8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19非治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阡陌()诣()邑人()
2、按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huî()然 yǎn()然 垂tiáo()
3、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②渔人甚异之()③欲穷其林()④屋舍俨然()⑤豁然开朗()⑥后遂无问津者()
4、给下面加点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儿女
绝境: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运输往来 B、交错相通 C、相互连接
5、选择正确的译文: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桃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怎样能讲魏晋的情况呢?
C、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怎么会知道魏晋朝呢?
D、桃源人问渔人今天是什么朝代,渔人说他才不知道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C、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二、语段阅读: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在第一段中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
2、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3)人们生活:
3、从二、三节文字中找出两组同义词
①()——()②()——()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一节中总写渔入进入桃花源的感受的词语是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于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③第二节中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外界交往的心情的语句是
5、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6、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7、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8、有些成语初自选文所在的课文,清写出其中的两个:、。
三、同类阅读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解释加点的字
缘()夹岸()异()复()穷()
2、默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在原文中)并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文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挑花源的?
4、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加点的字
才()豁然()旷()俨然()
属()交通()悉()外人()
2、翻译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
4、哪些句子描写了挑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
5、概括本段段意
(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加点的字
具()要()咸()先世()
妻子()邑人()绝境()间隔()
无论()语()不足()
2、找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A、便舍船 B、屋舍俨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见渔人,乃大惊 D、武陵人捕鱼为业
3、翻译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渔人至桃花源村,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对待渔人:
社会风气:
6、“见渔人”,桃源人为什么“乃大惊”?
7、桃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有什么作用?表现桃源人什么思想?
8、桃源人为何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点的字
便扶向路()()及()诣()
欣然规往()()问津()
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3、写出本文的成语
四、课外阅读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六本》
注:肆:店铺
1、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⑪与善人居()⑫面山二居()⑬居五日()
2、翻译画线句子:
3、根据文意概括出一个成语: 【答案】
一、基础知识:
1、qiān;yì;yì;
2、豁;俨;髫
3、①沿着,顺着②为„„感到诧异③穷尽,走到头④整齐的样子⑤开阔的样子⑥探访,访求
4、①C、B②B5、①A②C
二、语段阅读:
(一)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草/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1)优美,富饶(2)安定,和平(3)自由,快乐
3、①要——延②恶-——皆——减——并言——云——道乃——遂
4、①豁然开朗②避秦时乱③不足为外人道
5、发现访问离开
6、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7、(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8、豁然开朗世外桃源
(二)1、相处住过了
2、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的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㈠
1、沿着溪水的两岸对„„感到诧异又穷尽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青草新鲜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沿着溪水向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忘路之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㈡
1、只开阔敞亮的样子开阔整齐的样子类交错相通都桃花源以外的人
2、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见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洞口模模糊糊,好象有亮光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怡然自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桃源中美好图景
㈢
1、详细同邀,邀请都祖先
妻子儿女同乡人与世隔绝的地方隔绝
更不必说告诉不值得
2、BC
3、自说祖先为了避免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4、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挚淳朴
6、与世隔绝以久
7、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反衬世人的不幸,表现桃源人和平生活的愿望
㈣
1、沿着先前的到告诉
高兴的样子打算渡口
2、写出桃花源是虚构的
3、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属引凄异()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练习题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练习题三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_________,撰 ,本文选自,三峡是、、的总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①重岩叠嶂 嶂:___________ ②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 ③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4分} 答:
练习题四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D.林寒涧肃(肃:严肃)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练习题五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3)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4)则素湍绿潭()有奇字素无备者()
2.翻译下列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4.②、③、④段写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
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 的总特征。5.(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六
1.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沿溯阻绝(断)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C. 或王命急宣(或者)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2.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3.文章①段总写,描述了 地势。4.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
5.第②段写三峡 ;第③段写三峡 ;第④段写三峡。
6.①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②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③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④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7.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
8.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9.找出两个写山的四字短语:,;找出两个写水的四字短语:。
练习题七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九
一.背诵默写
1.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6.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9.《三峡》中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10.《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11.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请写出春、冬季江水特点的句子: 12.三峡水库蓄水已达135米,真正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本文里描绘的渔者歌唱的“ ”的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问答题
1.通过对三峡两岸之山的描写,突出三峡怎样的特点?
2.本文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 3.请用简要的词语分别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5.作者只有“清荣峻茂”四季就概括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再现出来。
6.作者在描写秋天三峡时,引用渔歌,请写出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7.作者写三峡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它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练习题十
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 《三峡》先写三峡地貌,接着依次分写夏、春冬、秋 四个时期的景物。
3.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8.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0.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1.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15.《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小石谭记》后答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8分)(1)悄怆幽邃()(2)斗折蛇行()(3)乃记之而去()(4)潭中鱼可百许头()(5)以其境过清()(6)不可名状()(7)伐竹取道()(8)佁然不动()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14分)(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7)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7、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8、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9、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的感受。(2分)
10、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2分)
11、读了第2自然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分)
12、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3分)
13、理解填空。(4分)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 ”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14、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15、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4分)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二、对比阅读(62分)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悄怆幽邃()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相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4分)甲文: 乙文: 共同情感:
(二)2008年安徽试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1)以其境过清()(2)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2006年海南调研试题(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不见曦月(xī)B.素湍绿潭(tuān)c.其岸势犬牙差互(chā)D.佁然不动(y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略无阙处()②良多趣味()
③俶尔远逝()
④斗折蛇行()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
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6分)
(四)2006年湖北荆州试题(10分)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百[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1、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2分)
A.如镜之新开
学而时习之 B.不可知其源
其真不知马邪 C.似与游者相乐 负者歌于途 D.山峦为睛雪所洗 全石以为底
2、解释加点的词的词义。(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皆若空游无所依()④于时冰皮始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急洏甚箭,猛浪若奔。
4、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的声响。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动态之美。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
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就像美丽的少女。
(五)2006年湖北仙桃试题(12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④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⑤,幽阒辽⑥,不可具状⑦。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⑧然;宜投壶⑨,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12分)
【注】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也叫瓮城、月城。②雉堞(zhìdié):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pǐ):毁坏。③榛:丛生的杂树。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楼:在湖北省黄冈县城上。⑤平挹(yì)江濑(lài):意思是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⑥阒(qù):静。(xiînɡ):远。⑦状:描述。⑧丁丁(zhēnɡ zhēnɡ):棋子敲击声。⑨投壶:古代宴饮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游戏,用箭往壶里投,以投中次数决定胜负。⑩公退:办公归来。被:同“披”。华阳巾:道士戴的头巾。第:只。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水尤清冽()(2)不可具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记之而去 公退之暇 B.其岸势犬牙差互 待其酒力醒 C.潭西南而望 野芳发而幽香 D.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2分)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4、文段理解。(6分)
(1)甲文第二段共有三句,其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是第 句;乙文第一段中由远及近写景的对偶句是“ ”;乙文中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遭遇的一个词是“ ”。(3分)(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3分)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一、1.(1)忧伤(的样子)(2)像蛇一样(3)离开(4)大约,大概(5)凄清,冷清清(6)说出(7)砍(8)呆呆的样子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2)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3)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4)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倒映在石底上。(5)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接着,参著不齐,随风飘动。(6)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7)(鱼)时而静止不动,时而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C 4.D 5.B 6.C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9.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0.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12.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只要按照以上意思答题,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3.①全石以为底 ③俶尔远逝 ④鱼 水 14.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5.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2分,能合理赏析3分。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16.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2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17.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二、(一)
1、清澈透明 深
2、B
3、如鸣佩环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被贬官后的悲苦孤寂
(二)1.(1)因为(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1.C 2.①缺 ②很 ③消失 ④像北斗一样 3.(意思正确即可)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②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澈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四)1.C 2.①竞:争 ②可:大约 ③若:像 ④于:在 3.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奔涌的波浪势若奔马。4.C
(五)1.(1)格外(或:特别、尤其)(2)详细(或:全部)2.D 3.江流山峦之外(或:江流山峦的远处),只看到风中的白帆,沙滩上的水鸟,轻烟淡云,翠竹绿树而已(或:翠竹绿树罢了)。4.(1)第一空:一 第二空: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第三空:谪(或:谪居)(2)示例:“消遣世虑之情”、“排解谪居之忧”等。
《三峡练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题一
1.①飞奔的马 ②连续 2.B 3.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4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二:
1.(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练习题三:
1.(1分)郦道元 2.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逆流而上。③快。3.(4分)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4分)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耸峻拔(1分)。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 分)、水流湍急(1分)。
练习题四: 1.D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4.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5.A 练习题五:
1、(1)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2)沿溯阻绝 断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哀转久绝——消失(3)或王命急宣——有时(4)则素湍绿潭——白色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有奇字素无备者——向来 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4)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三峡的地貌,峰高谷深的险要4.江水,夏季 春冬 秋季,山高水险
5、(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7.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8.《与朱元思书》中描绘山水与本文相似的句子是:山——争高直指,互相轩邈 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练习题六:
1.C 2.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⑤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绝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⑤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3.三峡的地貌 峰高谷深的险要 4.江水 夏季 春冬 秋季 山高水险 5.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 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6.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 8.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9.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练习题七:
1.C(2分)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八:
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分)①A②D③B 3. B 4.(2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练习题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8.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陋室铭》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11、本文中心思想:
七、问答题
1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13、、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1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16、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7、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1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20、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2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22、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拓展题:
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 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3、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孔子云:何陋之有?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 的性质
13、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14、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 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5、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 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17、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 “何陋之有”张本。
18、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9、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 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20、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 馨”
21、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22、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拓展题:
1、略
2、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 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3、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 蕃: ②淤泥: ③染: ④濯 ⑤清涟: ⑥妖: ⑦亭亭: ⑧植: ⑨亵玩: ⑩隐逸: ⑾君子: ⑿噫:。⒀宜: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我国古代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请你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不汲汲于富贵”这一意思的句子。
4、你最欣赏莲花的哪一种品格,说说理由。
5、写菊花和牡丹有何用意?
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7、《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8、文中两个“独”字都,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
9、文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谦、德声远播的句子是哪句?写一句类似的名言警句。
10、“噫”的作用是什么?
11、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关“君子”的名言警句,再举一例并简述其内涵。
1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概括莲花的品质。
15、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16、按原文填句子。
①写莲花高洁的句子:②写莲花质朴的句子:③写莲花正直的句子:
④文章写生长环境的句子(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⑤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⑥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今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
⑦象征君子美好姿质的句子:
⑧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莲的品质(中心句)?
17、文中成语:
18、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参考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蕃:多。②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③染:沾染(污秽)。④濯:洗涤。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⑥妖:美丽而不端庄。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立。⑨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⑩隐逸:指隐居的人。⑾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⑿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⒀宜:应当。
2、翻译句子。
我单单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纯芳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可轻易玩弄啊。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了!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喜欢“出淤泥而不染”。因为这句不仅写出了莲的高贵品质,在恶劣环境中能洁身自好,不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5、用菊花从正面映衬莲花高尚可爱的美好形象。用牡丹从反面映衬莲花高尚可爱的美好形象。
6、作者用意是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7、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质朴、正直、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志洁行廉端庄、不轻侮;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8、文中两个“独”字都表现了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 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9、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10、“噫”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11、①以花喻人、托物言志。②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③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让我们的人生之路多一些高尚之举。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此句讲的是为人态度或个人修养)
13、、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14、概括莲花的品质。
高洁、质朴、正直、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志洁行廉端庄、不轻侮。
15、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6、按原文填句子。
①写莲花高洁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②写莲花质朴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③写莲花正直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④文章写生长环境的句子(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⑤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⑥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今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⑦象征君子美好姿质的句子。
第四篇:小学语文二年级造句练习题目汇总
小学语文二年级造句练习
1、用“连„„都„„”造句。
例:A、屋里很安静,连滴滴答答的钟声都听得清清楚楚。B、这次考试好难,连张小华这样优秀的学生都没及格。
2、用“好像„„就像„„”造句。
例:A、荷塘里,荷花好像一位凌波仙子立在那,微风拂来,荷花摆动身姿,就像在跳舞。
B、世界好像沙滩一样,而我,就像其中的一颗沙粒。
3、用“虽然„„但是”造句。
例:A、虽然父母非常疼爱他,但他还是经常做错事来伤害父母的心!
B、虽然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帮父母什么忙,但是我会努力学习,宽慰父母的心。
4、用“疑问”造句。
例:A、心中有疑问就要向老师提出来,这样学习成绩才能提高。B、你对这件事还有什么疑问吗?
5、用“渐渐地”造句。例:A、雨渐渐地停了。B、我渐渐地长大了。
6、用“静静地”造句。
例:A、王强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B、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音乐。
7、用“惋惜地”造句。
例:A、妈妈惋惜地对我说:“这次考试,你要是再细心点就好了。” B、小明惋惜地对我说:“这次拔河比赛,我们班又输了。”
8、用“„„像„„,像„„”造句。
例:A、弯弯的月牙儿像小船,像镰刀,又像眉毛。(结合园地一复习)B、蘑菇像一把小伞,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
9、用“犹如”造句。
例:A、湖面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B、天上的白云犹如一群可爱的小山羊。
10、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例:A、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球,还有的捉迷藏,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B、动物园里,有的小猴在荡秋千,有的在捉虱子,还有的在吃香蕉,它们可真有趣!
11、用“一手„„一手”造句。
例:A、李老师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拿着钢笔,快速地写着什么。B、我一手拿着调色盘,一手拿着画笔,认真地画着眼前的美景。
12、用“一边„„一边”造句。例:A、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B、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13、用“五光十色”造句。
例:A、每当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就亮了起来。B、元宵夜,家乡上空的烟花,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4、用“显得”造句。
例:A、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更绿了。B、早上,空气显得格外新鲜。
C、病了一场,李老师显得更瘦了。
15、用“„„也„„”造句。例:A、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B、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16、用“川流不息”造句。
例: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17、用“越„„越„„越„„越„„”造句。
例:A、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风越刮越厉害,雨越下越大。
B、春天到了,风越来越轻柔,阳光越来越和煦,小树越来越绿,出来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18、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
例:A、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一幅画。B、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鱼,真有趣!
19、用“只有„„才”造句。
例:A、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B、只有讲卫生,才能不生病。C、只有多看课外书,多练笔,才能写出好文章。20、用“一„„就„„”造句。
例:A、他的画一挂出来,就得到许多人赞赏。B、李老师的谜语一说出来,就被我猜中了。C、天一黑,街上的路灯就亮了。
21、用“既„„又„„”造句。
例:A、小红既美丽又善良,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B、丑小鸭望着洁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既惊奇又羡慕。
22、用“只要„„就”造句。
例:A、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B、只要你多看书,知识就会丰富起来。
23、用“终于”造句。
例:A、我终于把作业做完了。B、春笋终于上市了。
24、用“如果„„就”造句。
例:A、如果我有10元钱,我就会把它捐给灾区的孩子。
B、如果我这次能考到九十分以上,妈妈就会带我去汕头中山公园玩。
25、用“多么„„多么”造句。例:A、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呀!B、我们的老师多么认真呀!
26、用“可爱的”造句。
例:A、她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B、我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
27、用“高兴地”造句。例:A、他高兴地叫了起来。
B、我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28、用“假如”造句。
例:A、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B、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妹妹画许多好吃的东西。
29、用“已经”造句。
例:A、林志杰己经把作业做好了。B、雨已经停了。
30、用“一件件”造句。
例:A、爷爷把他多年的收藏一件件地拿来出给我看!
B、一件件的童年往事,像美丽的贝壳闪烁在记忆的沙滩上。C、妈妈买来很多衣服,让我一件件试穿。
二年级下册造句练习
1.渐渐地:雨渐渐地停了。
我渐渐地长大了。
2.静静地: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我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音乐。
3.惋惜地:妈妈惋惜地对我说:“这次考试,你要是在认真点就好了。”
小明惋惜地对我说:“这次拔河比赛,我们班又输了。”
4.„„像„„,像„„:弯弯的月牙儿像小船,像镰刀,又像眉毛。(结合园地一复习)
(1)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
(3)蘑菇像一把小伞。
(4)蜻蜓像一架小飞机。
(5)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
(6)小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
5.犹如――湖面犹如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天上的白云犹如一群可爱的小山羊。)
6.就像――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个绿色的大圆盘。
7.有的„„有的„„还有的:
(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球,还有的捉迷藏,他们玩得可高兴了!
(2)动物园里,有的小猴在荡秋千,有的在捉虱子,还有的在吃香蕉,它们可真悠闲!
8.一手„„一手:小明一手拿着笔记本,一手拿着钢笔,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一手拿着调色盘,一手拿着画笔,认真地画着眼前的美景。
9.一边„„一边: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我一边跳绳一边数数。
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10.五光十色――每当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就亮了起来。
雷雨过后,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11.„„也„„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12.川流不息:马路上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13.越„„越„„,越„„越„„: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风越刮越大,雨也越下越大了。
我懂的道理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懂事了。
14.一会儿„„一会儿: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一幅画。
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鱼,真有趣!
动物园里的猴子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窜下,可调皮了。
小猫钓鱼很不专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
15.只有„„才: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有讲卫生,才能不生病。
只有勤动脑,才能有创造。
16.一„„就„„: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天一黑,街上的路灯就亮了。
上课铃一响,我们就马上回到教室里。
17.既„„又„„:小红既美丽又善良,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丑小鸭望着洁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既惊奇又羡慕。
多音字与四字词 一、四字词语
1、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2、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3、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闻名中外 秀丽神奇 金光闪闪
4、奇形怪状 四海为家 和蔼可亲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5、川流不息 名胜古迹 高楼大厦 来来往往 风景优美
6、不约而同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7、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拔苗助长
8、徒劳无功 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无边无际 自言自语
9、无影无踪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10、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11、十全十美 吞吞吐吐 议论纷纷 叫苦连天 雪中送炭
12、助人为乐 迫不及待 展翅欲飞 四处张望 成百上千
13、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人造卫星
14、航空母舰 宇宙飞船 运载火箭 兴致勃勃 引人注目
15、百花盛开 科学技术 十分茁壮 各种各样 指手画脚
二、多音字组词
1、都:① dōu(都是)
2、为:① wãi(为人)
3、降:①jiànɡ(降落)
4、背:① bēi(背包)
5、兴:① xìnɡ(高兴)
6、长:① zhǎnɡ(长大)
7、乐:① lâ(快乐)
8、曲:① qū(弯曲)
9、相:① xiānɡ(相信)
10、难:① nán(困难)
11、还:① hái(还有)
12、种:① zhînɡ(种田)
13、发:① fā(发现)
14、转:① zhuàn(转动)
15、干:① ɡān(干净)
16、教:① jiāo(教书)
17、漂:① piào(漂亮)
18、扎:① zā(一扎)② dū(首都)② wâi(因为)② xiánɡ(投降)② bâi(背景)② xīnɡ(兴奋)② chánɡ(长江)② yuâ(音乐)② qǔ(曲子)② xiànɡ(相片)② nàn(难民)② huán(还书)② zhǒnɡ(种子)② fà(头发)② zhuǎn(转身)② ɡàn(干活)② jiào(教学)② piāo(漂流)② zhā(扎花)
19、当:① dānɡ(当时)② dànɡ(上当)20、传:① chuán(传达)② zhuàn(传记)
21、角:① jiǎo(角落)② juã(主角)
22、假:① jiǎ(假如)② jià(放假)
23、好:① hǎo(好人)② hào(好学)
24、少:① shǎo(多少)
25、行:① xínɡ(行动)
26、处:① chù(到处)
27、朝:① cháo(朝向)
28、中:① zhōnɡ(中间)
29、重:① zhînɡ(重要)30、奔:① bēn(奔跑)
31、空:① kōnɡ(天空)
32、觉:① jiào(睡觉)
33、倒:① dǎo(倒下)
34、喷:① pân(香喷喷)
35、分:① fēn(分开)
36、没:① mãi(没有)
37、卷:① juàn(卷子)
38、禁:① jìn(禁止)
39、弹:① tán(弹琴)40、模:① mï(模型)
41、了:① le(走了)
42、着:① zhe(看着)② shào(少年)② hánɡ(一行)② chǔ(处方)② zhāo(朝阳)② zhînɡ(打中)② chïnɡ(重做)② bân(投奔)② kînɡ(空白)② juã(自觉)② dào(倒水)② pēn(喷火)② fân(水分)② mî(埋没)② Juǎn(卷尺)② jīn(不禁)② dàn(子弹)② mú(模样)② liǎo(了解)② zháo(着火)
43、只:① zhǐ(只要)② zhī(一只小鸟)
44、结:① jiē(结巴)② jiã(结束)
45、曾:① cãng(曾经)② zēng(姓曾)
46、应:① yīng(应该)② yìng(报应)
47、间:① jiān(中间)② jiàn(黑白相间)
48、撒:① sā(撒娇)
49、见:① jiàn(看见)50、藏:① zàng(宝藏)
51、称:① chēng(称呼)分享)② xiàn(见牛羊)② cáng(捉迷藏)② châng(称心)4
顶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拟人句练习题目
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分站www.xiexiebang.com
拟人句练习
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草儿发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灵鸟在树枝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果园里,麻雀叽叽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开始叫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了热得在枝头上叫着“知了,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柳树的枝条随风摆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饱览春天的美丽。
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分站www.xiexiebang.com 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分站www.xiexiebang.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桃花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上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分站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