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恩湖,一个凄美的传说
感恩湖,一个美丽的传说
秋声
相传,300多年前,泰安郡(即今东莞市樟木头镇)内有一座苍茫的大山,大山西面的山脚下有一个不知叫什么名字的小潭。潭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潭边有一间茅屋,茅屋里住着看山人阿牛。
阿牛孤身一人,终身未娶。他每天除了巡山护林外,空闲时就坐在潭边看鱼虾戏水,有啥心事也不厌其烦地向潭里的鱼们虾们一遍遍地倾诉。天长日久,鱼虾们竞与阿牛产生了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阿牛高兴时,它们会在水中纵情欢跃,不时逗得阿牛哈哈大笑;阿牛不开心时,它们则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一副黯然神伤的样子,齐刷刷地默听阿牛诉说心中的不快。
因此,尽管山里的生活很清苦,阿牛也从不捕吃潭里的鱼虾,更不准外面的人打它们的主意。阿牛已将潭里的生命视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了。有一次,一个进山人看到潭里的鱼虾越来越大,就动了抓一些回去佐餐尝鲜的念头。但阿牛一听,当即拿出拼命的架势,厉声道:“谁敢动潭里的鱼虾一根毫毛,我阿牛就和他拼命。”吓得进山人从此不敢在阿牛面前提半个鱼字、虾字。经过这件事后,阿牛连巡山时也竖起耳朵,静听湖边的动静;还不时半路折回,以防有人乘他离开时伤害潭里的小生命。幸好,山外人进山捉鱼摸虾的事一次没有发生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阿牛的年岁渐渐大了,潭里的鱼虾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据说最大的鱼竞有100多斤重;虾呢,也有杯口那么粗。直到有一天晚上,月黑风高,拖着病体的阿牛正艰难在茅屋里熬着千辛万苦才挖采来的山草药,不知怎的一不小心就引燃了已干枯得漱漱作响的茅草屋。说时迟,那时快,整个茅草屋就成了一片火海,火光冲天。眼快就要蔓延到近在咫尺的枯草落叶和森林了。那样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当时,已成火人的阿牛只能悲怆地、绝望地呼号着、挣扎着。
说来也怪,就在这当口,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茅屋边小潭里的鱼虾竞不
约而同地一蹦上岸,争先恐后地往火海中跃去,并在火海中不停地蹦跃,拍打火苗„„待到山下的村民闻讯赶来灭火时,大火早已熄灭。现场只散发浓浓的焦熟的鱼虾的香味,而阿牛则不知去向,而更让人惊奇的是,有细心的村民竞发现所有鱼虾的尸身竟是同样一种姿势,毫无例外地头朝西尾朝东,而且有序地组成了一个大大的“佛”字。曾到过阿牛的茅草屋的村民都说,“佛”的大小刚好填满了原来小茅屋的位置。一见此情景,所有在场的村民都齐刷刷地跪下了,咚咚咚地叩了三个响头。
不久,村民们就自发地在阿牛住过的小茅屋原址上建了座观音寺。寺里安奉着一尊颇大的观音像,供奉着阿牛的雕像和鱼虾的图腾。据民间传说,观音寺建成竣工的第二天,许多人都看到了寺宇上空有一朵五彩斑斓的云彩,云彩里有一个不断变幻着姿势的伟岸的身躯。更有人言之凿凿地说,那变幻着的身躯是观音三十三身的演绎。自此,那座大山便被称为观音山,那小潭被称作了感恩湖。观音寺也常常香火不断,方圆百里内的信徒都纷纷前来朝拜。前辈老人说,每逢观音诞日,那里就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往少里说也有五六万人呢。
只是,观音寺毁于100年前的战乱,只剩下感恩湖供后来者嘘唏凭吊。不断地诵读着一个神秘而凄美的传说。(秋声)
刊《东莞日报》2000年12月8日第七版
第二篇:美丽的月亮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美丽的月亮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虽然没去过营口,但是知道营口的月亮湖很有名,很漂亮。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山清水秀的,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的很祥和很幸福。有一天,一条有毒的毒龙看中了这人杰地灵的地方,便常常来这里的河水里洗澡。这里的百姓们都是喝这里的河水,此水被毒龙染上了毒液,百姓们便都患上了疾病,双眼失明,痛苦不堪,到处都是被病痛折磨的惨叫声和哀嚎声。村里有位善良的姑娘,叫新月。她不忍心百姓们受这般苦楚,便主动担起治好百姓,赶走毒龙的重担,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从土地公公那里知道了一个治疗的方子:在月牙山上有一种圣水,用这种圣水可以治疗村民们的病,可以让他们重见光明。于是新月姑娘历尽千辛万险去寻找此圣水。新月姑娘的举动和诚心感动了月亮女神,月亮女神帮助她拿到了圣水,治好了村民,又赶走了毒龙。新月姑娘在月亮女神的指引下,将剩余的圣水洒在村子边上,变成了一湾清澈美丽的湖水。村民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幸福生活。为了感谢新月姑娘,便将此湖称为“月亮湖”。
本文来自: http://
第三篇:七夕的传说故事凄美又动人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姐诞。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感受七夕的传说故事,以及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更加了解这个中国地地道道的情人节。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七夕的传说故事凄美又动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5、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7、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8、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大家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10、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因此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因此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11、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大家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12、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13、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14、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15、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因此,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
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16、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七夕的传说故事凄美又动人 ]相关文章:
第四篇:传说有一个美丽的神话
传说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来自天边的上帝对来自东方的神仙这样说:你们东方都乐于享乐,而我们西方人都乐善好施。经过万千年之后,西方出现了比尔。盖茨。东方出现了所谓公仆的一群人!
第五篇:一个美丽的传说美丽人生影评
一个美丽的传说
电影《美丽人生》影评
战争是电影工作者首选的题材之一,越是在恐惧,黑暗下,越能表达出感情。《乱世佳人》所渲染的 弥足珍贵的爱情;《南京南京》带来的爱国情绪的渲染;《辛德勒的名单》中对历史的反思。罗伯托·贝尼尼用他非同常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演技向世人诉说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这是一部黑色喜剧,这部电影明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男主角圭多追求妻子多拉,这部分以轻松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第二部分是电影的主要部分,德国纳粹强行带走圭多叔侄以及圭多七岁的儿子约叔华,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圭多骗儿子说这是一场可以赢得大奖的游戏,最后,为了救出妻儿,圭多被残忍杀害了。1999《美丽人生》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多项大奖,是什么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与其他电影一样,我认为应该从人物,剧情和情感方面具体讨论。
第一,人物方面。圭多具有多重角色,他不仅仅是个深爱妻子的丈夫还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和重情重义的朋友。影片中有很多承上启下的细节,比如,“早上好,公主”这句台词是圭多第一次见到妻子多拉时的表白,你不经意的一瞥偷走了我的心,这也许就是他当时的想法。于是,缘分从此刻开始。在于多拉相知相爱的过程中,每一次见面,他都会说这句话,这是他爱情的象征和坚守的执着。哪怕在集中营中,圭多与约叔华冒死在广播站说出”早上好,公主“不经让人流泪,最后圭多的死亡也是为了这份爱情。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决定对儿子说出这个美丽的谎言的时候,幂幂之中也为约叔华保证了这份纯真与美丽的人生。在纳粹集中营中,圭多认识了巴图,同样是个犹太人,关心帮助他,体现了在战争灾难中人性的光辉。
第二,情节方面。电影中铺垫这处很多,约叔华一直以来都不喜欢洗澡,在集中营中,“洗澡”
实为将老人和小孩关进毒气室,进行惨绝人寰的毒气实验,那天,所有的小孩都被强制洗澡,约叔华由于讨厌洗澡而偷偷去找了父亲圭多,当他在父亲面前撒娇跺脚说“我不要洗澡,我不要洗澡”时,不经让人深深呼出一口气。这部电影独特的地方就是圭多编造出,这是一场游戏,最后赢得1000分即可获得坦克的大奖,这很大程度上在心里减小了战争的悲惨。罗伯托·贝尼尼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结果令人绝倒。
第三,情感主旨方面。我看过很多有关二战时期的电影,但没有一部像《美丽人生》一样震撼
我的。与《辛德勒的名单》通篇的恐怖和黑暗相比,它多了份温情和喜感,与在情感上渲染过多的《钢琴师》相比,它又有直接或间接对战争残忍的表达,比如圭多不小心带约叔华走到触目惊心的焚尸堆处给人的心惊。爱情,亲情,友情,人间冷暖似乎都汇聚在这短短两个小时内
最后,战争片给人的警醒不容忽视,人生是场美好的游戏,当你遇到珍惜的人时,别忘了,说声“早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