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筝》课文讲解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从内容上看,他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的弟弟一只风筝的往事。而联系1925年前后那个时代背景,联系鲁迅这短时期在黑暗中冲锋陷阵的战斗,我们便知道这决不是撕掉一个小风筝这样的小事,而是通过这件小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在封建礼教笼罩下的一个巨大悲剧。
什么是悲剧?其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鲁迅自己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为什么说鲁迅先生写的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呢?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是虚伪、概言之,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的无情压制。撕
风筝并非偶然、并非随意,鲁迅在前面已有铺垫:“因为我以为这(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什么是有出息?什么是没出息?中国几千年来的约定俗成早有解定,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政及其它人也认为贾宝玉这样玩下去是没有出息的。如果读正经书参加科举,然后做官,才是有出息的。因此撕风筝是手段,纳入封建规范才是目的。虐杀童心和保持天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方面的对比力量对比悬殊,其实强弱已是无可比了。鲁迅说:“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就是尊卑长幼四个字,长兄为父,这个级别岂是小小顽童敢与之对抗的么?而且鲁迅在前一段已说:“……十岁内外,多病,瘦弱不堪……”有岂是大哥的对手。这完全是异常恃强凌弱的暴虐攻击,小小的弟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物被糟蹋,只有忍受欺凌,甚至没有想到忍受痛苦这一类的感情,而“完全的胜利者,傲然出走了”。
这是悲剧,但鲁迅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表象的描述,他以锐利的笔触作了深深的解剖。
中年的鲁迅觉醒了,对自己深刻地自责与惩罚,千百年来做兄长以自己是非标准去要求弟弟,以至于训斥大骂,是家常便饭,即使明知管错了,也以出于好心而原谅自己。而鲁迅不,他自责心似铅块。尽管他未必就如贾政希望宝玉那样地希望弟弟,未必如封建卫道士那样完全明白他在做什么。然而,事实上做了,鲁迅便决不宽恕自己。这个可怕的错误,无法挽回,补救都做不到。即使如今“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起放。”也还是不能时光倒流,不能使弟弟再回到童年,因为“他早以有了胡子了”。这还是就事论事的分析。于是他想到去“讨他宽恕”,弟弟可能不宽恕,可能宽恕。出乎意外地谈不上宽恕与否,弟弟完全忘却了,“有过这样的事么?”他完全不记得了。这就更不可挽救,无法弥补了。这是个
更大的悲剧,对弟弟、对鲁迅、对所有的人、对社会都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挽回的悲剧。
被欺凌者,忘却了被欺凌的事,便没有痛苦,便没有反抗,便没有改变的要求,便没有历史的变革与前进。忘却了,一切严重的事烟消云散依然故我。以撕风筝这件事或这类事说,便将千年万年继续下去。可怕的麻木!
鲁迅写的撕风筝这件事,正是封建伦理扼杀童心、天性才是鲁迅所以“心很沉重”的真正意义所在。这才是社会的、民族的巨大的悲剧。
鲁迅在大胆的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着民族、社会、国家以至世界。在这一个没流血、没有死亡的悲剧性的故事中,心中的血汩汩而流。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 控诉。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沉重。这种忏悔意识,否定
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状态,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这不单纯是胆小的缘故,其深层原因更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依据。
第二篇:unit2课文讲解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At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bout five to seven million people spoke English.译文:在16世纪末,大约有500万至700万人说英语。
【注释:at the end of „:在„末尾;at the end of the day最终,到头来;be at(have come to)the end结束,完成;be at the end of到了„的尽头;几至耗尽; all ends up完全地,彻底地;in the end最后,终于;by the end of„:到„为止。】
Nearly all of them lived in England.译文:他们几乎都住在英格兰。
Later, in the next century, people from England made voyages to conquer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nd because of that,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many other countries.译文:后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来自英格兰的人航行征服其它地方,因此,在许多其它国家开始说英语。
【注释:because of意为“因为,由于”,后跟名词、代词或动名词,在句中作状语;owing to意为“把成绩或功劳归功于„”,在句中作状语和表语, 如H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 owing to your tutorship..而due to则是指“把失败或挫折归咎于„”,在句中作状语和表语,如: Due to the extreme cold, we were unable to plant the trees.由于天气很冷, 所以我们无法去植树。thanks to意为“幸亏”,只作状语,如:This is a great success,thanks to your help.】
Today,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ever before.译文:如今,人们比以前更多地把英语当成第一、第二或一门外语。
【注释:as介词,意为:当作,作为。】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ven if they don’t speak the same kind of English.译文:即使当地说英语的人说的不是同一种英语,他们也能彼此懂得。
【注释:①native speaker说本族语的人,。native(常与to连用,指动植物)特产的,原产于;(也可以指品质)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天生的。如:
1)Banana is native to Taiwan.香蕉是台湾的土特产。
2)He has a great deal of native intelligence, ability, charm, etc.他天生聪明、能力强、有魅力等。
②even if = even though意为“即使,尽管”,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如:I wouldn't lose courage even if I should fail ten times.即使要失败十次, 我也绝不灰心。
{试题
⑴ Many of them turned a deaf ear to his advice, ____ they knew it to be valuable.A.as ifB.now thatC.even thoughD.so that
⑵ Allow children the space to voice their opinions, _____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your own.A.until B.now that C.even thoughD.as though 】
Look at this example:
译文:看这个例子:
British Betty:Would you like to see my flat?
译文:英国的Betty:你愿意来看我的公寓吗?
【注释:Would you like to „:愿意,意欲; would like sth.想吃...; 想要....】
American Amy: Yes.Id like to come up to your apartment.译文:美国的Amy: 好的,我很想来看你的公寓。
【注释:①come up:走近,上来,发芽,发生,(意见、观点)被提出,(太阳、月亮)生起。
1)He came up and introduced himself.他走上前来作自我介绍。
2)I’ll let you know if anything comes up.如果发生什么事的话,我会让你知道的。
注意:come up with表示:想出,提出。
They thought about it for a long time, but still couldn’
t ____ a solution.A.come up B.come up with C.get along with D.come out}②flat(英)公寓;apartment(美)公寓。
③I’d like to „: 我愿意„;我很想„】
So why has English changed over time?
译文:为什么英语会随时间而改变呢?
【注释:over time随着时间的过去。】
Actually all languages change and develop when cultures meet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译文:实际上,在文化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所有语言都会改变和发展。
【注释:①meet with偶然碰到,碰到;遭受,受到;和„会面。
②communicate with„:与„联系,与„交流,与„沟通。】
At first the English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and 1150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English spoken today.译文:起初,在公元450年至公元1150年在英国所说的英语不同于现在所说的英语。
【注释:①at first起初,开始。
②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以及
spoken today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相当于定语从句
which was spoken in England between about AD 450 and 1150.注意:过去分词作定语表示该分词与所修饰的词之间的关系式被动关系。
③be different from„: 与„不同。】
It was based more on German than the English we speak at present.译文:当时的英语更多地是以德语为基础,而不是以我们今天所说的英语为基础
【注释:more„ than „:与其说„ 不如说„.。如:
He is more lazy than stupid.与其说他蠢笨,不如说他懒惰。
注意:⑴more than + 名词,表示“不仅是,不只是”,相当于not only;如:Hibernation is more than sleep.冬眠不仅仅是睡觉。
⑵ more than + 数词,表示“超过,多于”,相当于over;
如:There are more than 50 students in our class.在我们班有50多名学生。
⑶ more than + 形容词/副词,表示“非常,十分”,与“very”同义;如:In class, she is more than attentive.在课堂上,她非常认真听课。⑷ more than + that sb.can/could do oneself.表示“超出某人能力范围,或超出了„范围”。
如:The job is more than I can do myself 那工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⑸ no more than意为“只有、仅仅”,相当于only;
而not more than表示“至多,不超过”,相当于at most;
{Mr.Brown is ____ a teacher to us;we look on him as our friend.A.more than B.more or less C.less than D.more and more }②be based on „:以„为基础。注意:可以用based on的独立结构形式作状语,类似于according to.On the base of„:以„为基础。
____ on this report, the English government decided to ask Captain James Cook to go and look for this continent.A,Having based B.Basing C.Based D.To be based }③at present目前,现
在。For the present现在,目前。
Be present at „:出席„。present sth.to sb.把某物作为礼物送给某人。】
Then gradually between about AD 800 and 1150, English became less likeGerman because those who ruled England spoke first Danish and later French.译文:然后,在公元800年至公元1150年期间,由于那些统治英格兰的人先说丹麦语,后来又说法语,这样英语就逐渐变得不像德语了。
【注释:① become less like变得不像。
②who ruled England是由who引导的定语从句,who为关系代词,代指前面的先行词those,用于指“人”。
③{辨析:rule, govern, control都有“管理,支配,控制”之意,当govern和rule用作“统治,控制”一个国家时,可以互换。但,⑴rule是正式的、庄重的的用语,常用贬义,比govern更专权地管理或统治,含有专制或独裁的意味。
⑵govern指靠权力、专制或按宪法来系统地管理、统治国家、城市、机构等,含有需要知识和判断力来治理和管理的意味。
⑶control指人对事物的一般控制与约束,含有强制使其服从的意味。{试题:1)Alexamder the Great _______(over)a large empire.2)She couldn’t ________ herself that moment.答案:1)ruled;2)control} }】
These new settlers enriched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especially its vocabulary.译文:这些新定居者丰富了英语语言,尤其是在词汇方面。
【注释:①enrich是en + rich构成的派生词,意为“使丰富”,其结构式为“en + 形容词”,(比如:enlarge扩大,encourage鼓励)。
②especially表示递进关系,意为“尤其是”,而specially则表示目的,意为“专门地,特殊地”。
试题:1)he despised them all, _______ Sylvester.他瞧不起他们所有的人,尤其是西尔维斯特。2)I came here ___________ to see you.我特地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你。
答案:1)especially; 2)specially。】
So by the 1600s Shakespeare was able to make use of a wider vocabulary than ever before.译文:所以,到了十七世纪莎士比亚比以前能使用更为宽泛词汇。
【注释:make use of„利用,使用; make full use of„充分利用;make good use of„好好利用;make little use of „不充分利用;take full advantage of„充分利用。
In my opinion, the old shopping bag can still be made use of.In 1620 some 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merica.译文:在1620年,一些英国移民移到美国。
Later in the 18th century some British people were taken to Australia too.译文:后来,在18世纪一些英国人也被带到澳大利亚。
【注释: sb.is taken to sp.某人被带到某处。】
English began to be spoken in both countries.译文:在这两个国家开始说英语。
Finally by the 19th century the language was settled.译文:最终,到19世纪这种语言稳定下来。
【注释:settledadj.不变的,不大可能改变的,稳定的.例如:
Once we get settled, we must ask the neighbours in for
coffee.我们一安顿下来,就一定请邻居来家里喝咖啡。】
At that time two big changes in English spelling happened: first Samuel Johnson wrote his dictionary and later Noah Webster wrote The 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译文:当时,英语拼写出现两大变化:首先Samuel Johnson写了一部词典,后来Noah Webster写了美国英语词典。
注释:at that time当时,在那时】
The latter gave a separate identity to American English spelling.译文:后者对美国英语拼写给予单独特性。
【注释:the latter后者;与其意思对应的是the former“前者”;latteradj.后者的,后半的,接近终了的;
lateadj.迟的,晚到的;
lateradv较晚地;
latelyadv.近来,最近,不久前。
例如:1)Have you seen him lately?你最近见到过他吗?
2)We later learnt that this wasn't true at all.我们后来了解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English now is also spoken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in South Asia.译文:现在在南亚,英语也作为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
For example, India has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luent English speakers because Britain ruled India from 1765 to 1947.译文:例如,由于英国从1765年至1947年统治印度,所以印度拥有大量的能流利说英语的人。
【注释:①a large number of „许多,大量的。注意以下短语后跟的名词不同:
(1)a large/ great/ good number of(2)a great/ good deal of
(3)a great/ good many + 可数名词
(4)a great/ large amount of+ 不可数名词
(5)a good fewn.[c]
(6)quite a littlen.[u]
(7)quite a fewn.[c]
(8)the number of + n.[c]
(9)a lot/ lots of
(10)an amount of + n.[u]
(11)a great/ large quantity of + 可数名词复数
(12)a quantity of + n.[c,u]
(13)large quantities of 或不可数名词
(14)amounts of + n.[u]
(15)plenty of + n.[u,c]
(16)quantities of + n.[u,c]
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译文:在此期间,英语成为用于政府和教育的语言。
English is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nd countries in Africa such as South Africa.译文: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如南非也说英语。
【注释:such as用来列举出前文所讲的同类人或事物的部分内容,意为“例如,比如”。如:We dislike people such as him.我们不喜欢像他这号人。】
Today the number of people learning English in China is increasing rapidly.译文:如今,中国学英语的人数在快速增长。
【注释:the number of „作主语时,其后的谓语动词使用三单式形式】In fact, China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译文:事实上,中国可能拥有学英语的人数最多。
【注释:in fact事实上。】
Will Chinese English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Only time will tell.译文:中国英语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吗?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
第三篇:《诗二首》课文讲解
学习本课的两首现代诗,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郭沫若借助街灯与明星之间的关联,从现实的街市想到天上的街市,又想象出街市上陈列的珍奇,天街上闲游的牛郎织女和他们手提的灯笼;吴望尧则将太阳想象为巨船,将一日想象为航程。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将诗的文本转化为自己的阅读感受,想象出更丰富、更细致的图景,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初步的欣赏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自然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语文能力,而不要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文本,写一个想象的片段,描述天街的热闹繁华,或者太阳船上船员目睹的奇丽风光;还可以提供一些多媒体材料,让同学自由自在地展开联想和想象,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总之,要将阅读、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
本课的“思考探究”一积累精彩语言,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思考探究”
二、三分别引导学生体会两首诗中的想象。“积累拓展”四积累相关诗句。“积累拓展”五结合写作实践,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自主想象和表达。
第四篇:课文《纸船和风筝》教案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强烈欲望。并想快速进入情境。】
二、复习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游戏中巩固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把阅读和质疑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四、读中感悟。“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1、指读1~6自然段,思考:“板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乐坏了”、“祝你快乐”、“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读出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在多读中悟情、悟理。】
五、合作探究学习第7~9自然段。
1、学习过渡语:“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
2、学生自读这一部分
3、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他们俩吵了一架之后,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速度放慢,读出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
5、学生交流合作成果。【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思考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读出、悟出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心情。及吵架后的伤感,深悟友谊的纯真、可贵。】
6、学生自我评价
六、放手让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1、自由读10、11、自然段
2、小组合作交流、字词并重点理解“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指导朗读“松鼠再也受不了啦。”音调稍高些,速度稍快些。
【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和再次和好后的兴奋心情。】
【以读为主,在读中学、读中悟,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和角色体验,去体会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吵架后的伤感、孤独,再次和好后的兴奋心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一步理解课文。】
七、巩固生字
1、指导学生把词卡贴在黑板的大树上,摘下来领读、齐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读。
【在读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体会词语的含义】
八、指导书写生字
1、小组合作,互相评价。在生字中找你认为写得好的字,冲它笑一笑,或再高兴地读一遍。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九、扩展活动
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好朋友听,并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心意。
十、每篇积累
让学生从本课中找到喜欢的词句,并记住它。【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课都让学生去发现好词、好句,并记住,既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又能让学生养成时时积累、事事积累的好习惯。】
第五篇:课文《纸船和风筝》教案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
(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