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编者按:在2014年7月7日的“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认为目前一些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的改革思路在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亟需“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已经确定,需要将它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的建议,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批评。
一、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其特点是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对学生实行免费,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升级、国际竞争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供求关系比较宽松,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74.3%,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高考制度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二是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维护社会公平,三者不可偏废。形成分类考试、多元评价的考试制度,双向选择和自主录取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腐败而拒绝改革,需要建立“以改革促进改革”的新思维,通过程序公正、信息公开、具有公信力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落实自主权的改革。
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它导致了中小学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损害了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近20年的高考改革,主要围绕考试科目。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无法改变单纯追求分数的总分评价模式。目前的改革思
路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分别实施,覆盖整个高中阶段,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需要改变。刻板的总分录取模式源于招考录一体、集中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基本标准。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我们需要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二、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
1.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我国现有16个省市实行高考自行命题,这是在2003年之后为分担全国统一命题风险和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而实行的。大规模考试应当遵循简单易行、科学和高效的原则,具有国际化视野。建议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基本措施。
将来在出现多个竞争性的专业考试机构之后,可由高校自主选择参加某一机构命题的考试。
2.国家统一高考的方式和内容
国家统一高考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测试”(考试1)和“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两种。
(1)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按照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考察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等基础性能力。内容包括阅读、写作、数学、外语。考试时间3小时左右。
(2)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是高校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的加试科目,一般不多于2门。目前可在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科目中选择。每门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
伴随高中课程多样化的实践,考试科目可更加丰富,形成可供高校和学生选择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突显学生的专长和满足高校选拔学生的需要。
在条件成熟之后,基本学能考试和指定科目考试可一年举办数次,成绩有效期三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高中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阶段,不是大学预科,不是高考补习班。因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宜与选拔性的高考评价相混淆,采用等级制评价,由全省统一实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入学的学业成绩依据;作为普通高校考试招生评价的参考。
4.英语等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英语实行机考和社会化考试的条件最为成熟,可实行一年2次考试,保留成绩2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制定统一的国家英语水平考试标准,整合目前各不衔接的多种考试标准。不同高校和学科可根据需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
三、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确立高考制度改革实行“招考分离”的原则。只有实现招考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增加人才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实行“招考分离”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
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在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后,成为为高校和考生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构,通过网络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高考安全和考试公平。
2.高校实行多元和综合评价
不同类型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采用的考试类型、成绩门槛和其它评价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不再单纯以总分决定录取。政府进行宏观指导,逐步形成以下主要考试评价类型:
(1)高职专科院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职业适应性面试
(2)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大学: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高校自主面试
现行的推荐保送、特长生、加分录取、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都可纳入高校多元综合评价模式,由高校自主确定使用。
3.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配合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必须改革招生机制和程序,建设具有公信力的招生录取制度。学校成立有社会人士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招生章程》和《招生违规处理办法》,对院系招生工作进行监督和问责。招生和录取工作由教师组成的院系招生工作组负责。高校按照办学定位、不同系科专业的要求,向社会公开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录取程序。招生录取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包括采用录像等手段记录录取过程。公开考生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对每位录取的学生出具录取报告,对不予录取的考生给予书面答复。
4.考生与高校“双向多选”的录取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实行考生与高校之间直接、双向、多次选择的录取模式。其步骤是:
高校公布各专业的招生门槛条件。考生完成选择的考试后,在网络平台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填写考试成绩和其他证明材料,经地方招生部门审核确认。考生与高校多次双向选择、网络拟合,考生在网上形成的不同序列中排队,必要时高校可要求考生参加面试。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再进行确认。高校根据生源充足状况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录取。
5.取消高校录取批次
借鉴部分省(市)的做法,首先合并本科录取第二、第三批次。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取消统一录取批次,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
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
1.明确不同主体的改革责任
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校是最重要的改革主体。要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新的招生录取体制和机制。
主管部门与确定试点的高校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国家要在招生计划、财政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强监督审查和问责机制,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各省要负责健全本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改革。
2.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宜采取“放开两头、吸引中间、逐步过渡”的策略。从目前的“985”大学和民办本科高校开始,逐步吸引其他学校参加。
3.改革的时间表
2015年 在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中,采取自愿申报的方式,确定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将目前5%的自主招生比例,改为学校或部分学院100%实行自主招生改革。鼓励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设院校的自主招生与之并轨。民办本科高校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适当提前,以保证没有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有通过传统方式录取的机会。
所有省份合并二本、三本的录取批次。
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公布上海市2017年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适用于2014年入学的学生)。
各省初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与高职院校招生挂钩。2016年 建成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
2017年 所有在上海招生的高校向社会公布采用学能测试成绩招生的办法。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公布全国统一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实施。
2020年 力争所有部委所属大学、50%的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实现基于学能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依据高中学业水平成绩招生。
五、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1.从快制定《教育考试法》
明确政府、高校、专业考试机构、考生在国家考试中的权责,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依法治教。
2.建立弱势学生补偿计划
部属高水平大学实行“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后,不再有分省招生计划。从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型大学的行为改善,明确规定国立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作为高校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应公布每年录取新生的城乡、地域、阶层、性别、民族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整合目前正在实行的具有补偿性的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定向生、免费师范生、高考加分等招生政策,实施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寒门计划”,补偿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通行对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在具备条件的省市,逐步形成2个左右区域命题考试中心,从事高考科目内容改革和考试命题,通过竞争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二篇: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任务。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已经确定,需要将它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由于高考制度的高利害性、高风险性,每一项具体措施都“牵一发动全身”,利弊互见,十分复杂。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通过社会参与、公开讨论,凝聚改革共识。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的建议,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批评。
一、深化高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其特点是国家包办高等教育,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对学生实行免费,统一招生和统一分配。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适应市场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升级、国际竞争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人的多样化发展的需求,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的需求。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供求关系比较宽松,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74.3%,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二是要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三是维护社会公平,三者不可偏废。形成分类考试、多元评价的考试制度,双向选择和自主录取的招生制度,既有利于高校的人才选拔,也有利于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两者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担心腐败而拒绝改革,需要建立“以改革促进改革”的新思维,通过程序公正、信息公开、具有公信力的制度建设,促进高校落实自主权的改革。
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是分分计较的总分评价模式,它导致了中小学智育至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人格养成、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损害了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影响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近20年的高考改革,主要围绕考试科目。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考试科目改革无法改变单纯追求分数的总分评价模式。目前的改革思路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将等级化的高中学业成绩折合为高考总分。这一过程比较复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各省分别实施,覆盖整个高中阶段,评价的科学性、成绩的可比性、考试的公平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需要改变。刻板的总分录取模式源于招考录一体、集中录取的招生录取制度。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是,考试成绩只是基本标准。由高校、院系根据对人才的不同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招生标准和自主录取机制,才是破除“唯分数论”的关键。我们需要从“招考分离”开始,以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为重点,形成高校自主招生、高校和学生双向多选的招生录取制度,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
二、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
1.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我国现有16个省市实行高考自行命题,这是在2003年之后为分担全国统一命题风险和适应高中课程改革而实行的。大规模考试应当遵循简单易行、科学和高效的原则,具有国际化视野。建议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这也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基本措施。
将来在出现多个竞争性的专业考试机构之后,可由高校自主选择参加某一机构命题的考试。
2.国家统一高考的方式和内容
国家统一高考分为“基本学习能力测试”(考试1)和“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两种。
(1)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能力。按照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主要考察学生概括、推理、判断、探究等基础性能力。内容包括阅读、写作、数学、外语。考试时间3小时左右。
(2)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是高校针对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的加试科目,一般不多于2门。目前可在高中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科目中选择。每门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
伴随高中课程多样化的实践,考试科目可更加丰富,形成可供高校和学生选择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以突显学生的专长和满足高校选拔学生的需要。
在条件成熟之后,基本学能考试和指定科目考试可一年举办数次,成绩有效期三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3.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按照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高中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阶段,不是大学预科,不是高考补习班。因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宜与选拔性的高考评价相混淆,采用等级制评价,由全省统一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依据;作为高职院校入学的学业成绩依据;作为普通高校考试招生评价的参考。
4.英语等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英语实行机考和社会化考试的条件最为成熟,可实行一年2次考试,保留成绩2年,对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可比性技术处理。
制定统一的国家英语水平考试标准,整合目前各不衔接的多种考试标准。不同高校和学科可根据需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英语要求。
三、改革招生录取制度
《教育规划纲要》已经确立高考制度改革实行“招考分离”的原则。只有实现招考分离,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增加人才评价的多样性,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1.实行“招考分离”
国家教育考试中心作为专业化考试机构,负责全国统一高考的命题。
省级招办转变职能,考试报名的责任交给考试中心,制定具体招生政策、评价考生的权力还给高校,取消控制学生志愿和投档的权力。在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后,成为为高校和考生服务、管理和监督的机构,通过网络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撑,保障高考安全和考试公平。
2.高校实行多元和综合评价
不同类型高校(包括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专业的要求,自主确定采用的考试类型、成绩门槛和其它评价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录取标准,不再单纯以总分决定录取。政府进行宏观指导,逐步形成以下主要考试评价类型:
(1)高职专科院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职业适应性面试
(2)地方本科院校: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大学:基本学习能力考试(考试1)+ 指定科目考试(考试2)+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 + 高校自主面试
现行的推荐保送、特长生、加分录取、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等都可纳入高校多元综合评价模式,由高校自主确定使用。
3.高校依法自主招生
配合自主招生改革,高校必须改革招生机制和程序,建设具有公信力的招生录取制度。学校成立有社会人士和家长代表参加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招生章程》和《招生违规处理办法》,对院系招生工作进行监督和问责。招生和录取工作由教师组成的院系招生工作组负责。
高校按照办学定位、不同系科专业的要求,向社会公开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录取程序。招生录取过程接受社会监督,包括采用录像等手段记录录取过程。公开考生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对每位录取的学生出具录取报告,对不予录取的考生给予书面答复。
4.考生与高校“双向多选”的录取模式
通过建立“高校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实行考生与高校之间直接、双向、多次选择的录取模式。其步骤是:
高校公布各专业的招生门槛条件。考生完成选择的考试后,在网络平台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填写考试成绩和其他证明材料,经地方招生部门审核确认。考生与高校多次双向选择、网络拟合,考生在网上形成的不同序列中排队,必要时高校可要求考生参加面试。一名考生可同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再进行确认。高校根据生源充足状况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录取。
5.取消高校录取批次
借鉴部分省(市)的做法,首先合并本科录取第二、第三批次。随着网络录取平台的扩大,完全取消统一录取批次,促进不同特色和定位的高校公平竞争。
四、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
1.明确不同主体的改革责任
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校是最重要的改革主体。要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立新的招生录取体制和机制。
主管部门与确定试点的高校签订协议,明确权责,国家要在招生计划、财政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加强监督审查和问责机制,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各省要负责健全本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配合试点高校进行招生改革。
2.渐进式的改革策略
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宜采取“放开两头、吸引中间、逐步过渡”的策略。从目前的“985”大学和民办本科高校开始,逐步吸引其他学校参加。
3.改革的时间表
2015年 在试行自主招生的高校中,采取自愿申报的方式,确定新一轮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将目前5%的自主招生比例,改为学校或部分学院100%实行自主招生改革。鼓励上海纽约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新设院校的自主招生与之并轨。民办本科高校也可以自愿申请参加。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适当提前,以保证没有被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有通过传统方式录取的机会。
所有省份合并二本、三本的录取批次。
上海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公布上海市2017年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适用于2014年入学的学生)。各省初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与高职院校招生挂钩。
2016年 建成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招生录取网络服务平台。
2017年 所有在上海招生的高校向社会公布采用学能测试成绩招生的办法。国家教育考试中心公布全国统一高考科目改革方案,并于2020年实施。
2020年 力争所有部委所属大学、50%的地方本科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实现基于学能测试的完全自主招生,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依据高中学业水平成绩招生。
五、高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1.从快制定《教育考试法》
明确政府、高校、专业考试机构、考生在国家考试中的权责,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依法治教。
2.建立弱势学生补偿计划
部属高水平大学实行“统一测试、自主招生”后,不再有分省招生计划。从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和激励研究型大学的行为改善,明确规定国立大学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作为高校社会责任的一部分,高水平大学应公布每年录取新生的城乡、地域、阶层、性别、民族结构,促进教育公平。
整合目前正在实行的具有补偿性的农村连片贫困地区定向生、免费师范生、高考加分等招生政策,实施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寒门计划”,补偿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通行对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在具备条件的省市,逐步形成2个左右区域命题考试中心,从事高考科目内容改革和考试命题,通过竞争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三篇: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化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谈城镇化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当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就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
城镇化水平实际只有36%
新京报:当前各地都在提城镇化。你怎么看待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水平? 蔡继明: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到底是高还是低,大家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我注意到,在英国、法国、美国,他们的城镇化水平由25%提高到70%,大概花了80年、90年甚至120年的时间。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率是17%,30多年后提高到了现在的52.6%,但这只是一个宽口径的统计。我国有2.6亿的农民工,至少应该有2亿左右农民工“伪城镇化”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享受城市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待遇,所以学术界把他们称为“半城镇化”。要是把这一部分水分挤出去,按全户籍人口算,我国大概只有36%左右的城镇化水平,还是偏低的。
新京报:当前城镇化存在的最本质问题是什么?
蔡继明:很多地方政府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这是一个误解,城镇化主要还是人口的城镇化,也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城镇化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不能以公共利益之名低价拿走农民土地。
比如说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推出加快城镇化的投资计划,累计起来据说高达40万亿。有的城市千百年来的面积也就十几平方公里,最近两三年扩大了几倍,变成了30多平方公里。这种对城镇化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
二元土地制度需要改革
新京报:你曾经说过我国的二元土地制度阻碍了城镇化发展,怎么理解? 蔡继明:我国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就是征地制度。现在的征地制度,要首先由政府采用行政性的手段,把农村集体的土地先变成城市国有土地。但是,给农民征地的补偿又非常低,大量的土地一转手用于商业开发,地价要比补偿给农民的费用高出10倍甚至百倍。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就热衷于这样做,从而获得土地收入,以至于我们城市的空间不断地扩展。
但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似乎没有积极性,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加以妥善安置,尤其是把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尽快转变成城市居民。
新京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蔡继明:土地制度必须相应的改革。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农民的土地,非公共利益就不能征收。从现状看,公共利益用地大概不会超过30%,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土地是非公共利益,如果这个土地不能征收,就要允许土地进入市场,这样农民就能获得相应的财产收入。
新京报:那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该如何界定?
蔡继明:我国过去的补偿标准是不超过30年农业收入总和,这次把上限取消了。我认为,重点不是在补偿标准上,应该是在征地范围上:非公共利益不要征,然后再讨论公共利益的补偿标准。如果不划定这个范围,笼统地说补偿多少,是不合适的。
新京报: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是否会形成农村凋敝?
蔡继明:我国粮食已经实现9年丰收,这说明农村的情况总的来说是好的。要实现农村现代化,肯定要靠青壮劳动力,这就需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的资源向农村回流,包括人才、资金等,让城市对农村进行反哺。
农民进城应享市民待遇
新京报:农民城镇化后,他们的就业等问题如何保证?
蔡继明: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它的前提是工业化。我国不必担心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有2.6亿的农民进了城,而且找到了工作。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些已经在城市里稳定就业的人群,尽快变成城市居民,让他不仅进城,而且让他落户。
新京报:户籍制度带来城乡各种福利差距,你认为农民是否应该在一定条件下享有市民待遇?是否应该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蔡继明:我认为这是最终的结果。要根据农民进城务工的时间、纳税记录等,让他们在保障房、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其实户口本身没那么重要。只是现有情况下,户籍制度捆绑着各种城市福利,如果农民能够享有市民待遇了,户口就是一张纸而已。
新京报:为什么地方政府不热衷解决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问题呢? 蔡继明:有说法称,一个农民的社保解决,至少需要20万元。我不知道这是怎么算的,我反对这个算法。要深化体制改革,把那些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社会保障制度,那种人为造成的二元结构,不平等的待遇逐渐消除掉。我想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增加政府太多的财政负担,关键是能不能用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高房价是城镇化最大障碍
新京报:你认为城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展路径?
蔡继明:我主张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走大城市优先发展的道路。我不赞成小城镇遍地开花。我国最多的时候小城镇达到6万多个,现在也有1万多个。但小城镇很难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工业很难发展起来。应该在大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带领周围的中小城市、小城镇一起发展,形成一些城市经济圈,这才是未来的方向。
新京报:当前已经出现大城市病,如果优先发展大城市,是否问题更严重? 蔡继明:首先,当前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疾病”,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迟迟没有得到转变,高投入、高污染、高浪费这种模式没有改变所导致的。所谓的大城市病,并不是大城市本身不可避免的。
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是不是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呢?事实上,上海的人口密度只相当于日本同样面积的土地人口密度的一半。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的城市,加在一起占全国GDP33.64%,但是拥有多少人口呢?只拥有了13%。为此,大城市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新京报:城镇化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房地产热?
蔡继明: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曾说过:“如今的城镇化是热门话题,地产商琢磨怎么拿地,券商想着哪是投资热点,地方政府盼望着房地产调控赶紧放松。”
要想健康地推进城镇化的发展,高房价是行不通的。现在我国阻碍城镇化的最大障碍,就是高房价。在这种高房价下农民工怎么买房?不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城镇化的战略就难以落实。而要解决高房价,不是单纯地限制投资、投机需求,更重要的是加大住房的有效供给。
第四篇: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4月15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为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逐步使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与普通本科考试分离,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到144万名,较2012年增加11万名,占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3%。
第五篇: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多元化选拔
素质高考 多元选拔——浙江省积极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推进高校招生多元化改革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科学选拔人才的改革方向。浙江省通过实行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的新课改高考制度,三位一体的招生选拔评价新模式,多元化的高职高专招生改革,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形成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宏大的系统工程。早在2010年,结合高中新课改实践,我省就开始进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设计,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呼应一线师生的关切,集全省之力、汇四方之智,广泛调研论证,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分类测试、分层选拔、多元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框架,这一改革思路及实践探索与日后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高度吻合,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一、浙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我省考试招生改革旨在着力解决长期困扰教育系统的四方面难题:与高中新课改的有效衔接、推进优质轻负高效的素质教育、适应高校培养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深化公平正义。围绕上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一)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的新课改高考制度
与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衔接,新课改高考方案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层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模式。主要有五方面改革: 一是从统一选拔考试到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高考成绩作为投档的唯一依据;会考、综合素质评价进入电子档案,在已投档考生中作为学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二是从单一考试科目到分类设置考试科目。根据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按考试科目、内容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测试和选拔科目分为三大类:一类科目组(重点本科批)为“3+X+自选模块”;二类(普通本科批)维持原有“3+X”科目;三类(高职高专批)在保持“3”(语、数、外)的基础上,设技术科目(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与分类测试相对应,实行分类分批划定分数线。
三是从单一选择到多重选择。对高校来说,现行第一批院校可自主选用第一类还是第二类科目组;可根据培养目标对会考成绩提出等第要求。对考生来说,包括三大类的选择、模块的“18选6”,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时间、次数和考试成绩的选择。
四是从一次考试到有条件的部分科目的多次考试。技术和英语听力考试安排在平时进行,一年提供两次机会,3、9月份各一次,学生可最多参加两次考试,成绩两年有效,选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这是多次考试的制度设计。
五是从学校集体报名到社会化报名和学校报名相结合。
(二)三位一体的招生选拔评价新模式
作为对新课改高考方案的深化和完善,我们对多元化评价的思路进行了新的路径设计,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评价的要求落到实处。2011年,我省首次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进行试点,按“自主测试、参加高考、综合评价、提前录取”的模式,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当年,浙江工业大学试点计划100人,报名325人,入围220人,录取100人。杭州师范大学试点计划160人,报名2103人,入围735人,录取160人。两校共录取260人。录取学生质量保证、专业性向稳定,试点受到学校、考生、社会各方好评。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2年拓展深化。一是扩大试点范围。院校数量从2所扩大到17所,招生计划扩大,院校层次从本科延伸到高职(3所),招生类别从文理科拓展到艺术类。二是体现综合评价体系个性化。首年试点,两校综合成绩均按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2∶3∶5比例合成综合成绩。2012年各校根据培养目标不同折合比例呈现多样化,如中国美术学院按1∶6∶3(实践类),或1∶4∶5(理论类),部分本科院校按3∶2∶5,高职院校则根据高职专业招生特点,逐步提高学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比重,按2∶4∶4比例合成。三是普遍重视并加大对学生专业性向和发展潜质的测评力度。四是与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联系更加紧密。各高校均规定,在高中阶段选修相关课程并取得学分的考生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五是为突出特殊人才打开脱颖而出的通道。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对在知识拓展、技术技能、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
等方面具备突出特殊才能和卓越表现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可采用特殊才能测评方式,符合条件考生可提高综合素质测试(特殊才能测评)成绩权重,并单独提前录取。
(三)多元化的高职高专招生改革
我省自2009年起开展高职招生综合改革,在坚持质量标准、坚持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多样化招生改革。目前已形成统考统招、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定向招生、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等多种形式并举的多元化考试招生模式。
1.特色化的统考统招
高职招生与普通招生有同有异,同在统考,异在科目不同、考试形式不同。“语、数、外”加技术考试,侧重测试实用技能。全面推行技术科目的上机考试。另外是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划线录取的形式。
2.高职自主招生
2007年起开展试点。实行单独报名,单独考试,高考前提前录取,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当年高考和高职单考单招。2012年,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29所,主要为国家级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少量的纳入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民办高职院校。
3.校考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和高职院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
校考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实行高校单独组织报名,单独组织考核,并按不超过招生计划150%的比例,择优确定入选考生名单及参加高考录取时学校投档线下批次线上的降分幅度(不超过50分)。入选考生参加高考,且高考成绩须达到我省当年第三批批次线。2011年试点院校9所,共录取1600余人。2012年起,校考加高考高职自主招生提升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
4.定向招生培养
部分院校根据地方人才需求,开展定向招生,实行统一考试、统一划线、定向招生、定向就业的办法,所招新生全部由用人单位落实就业,财政买单。2009年开展社区医学定向招生试点,2011年扩大到职教师资培养,2012年进一步扩大到学前教育、小学全科教师和基层农技人员培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从2011年起,结合公务员招录考试,实行警察类专业招录改革试点,实行“按岗位招录、定岗位使用、入学即入警”的“订单式”招录培养体制。
5.文化+证书考试模式
从2012年开始,我省对高职类招生考试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率先在汽车专业试行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实行“一考多用”。汽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笔试和操作技能考试。基础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达到标准者,颁给汽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对报考高职单考单招汽车专业的考生,技能证书考试成绩计入高职单考单招总分;取得汽车专业技能证书后可申请高职单考单招技能成绩。
(四)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
“志愿优先”的录取模式由来已久。投档时首先按每高校第一志愿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检索。尽管每批次有多个志愿,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一个一志愿,导致二、三志愿“形同虚设”,押宝博弈成分较大,高校也经常出现“断档”和“大小年”情况,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外对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山区学生也是不公平。为有效消除传统政策设计弊端,我省进行反复论证研磨,于2007年启动平行志愿改革。
平行志愿录取办法是:文理科各批次实行3个平行志愿;2008年扩大至艺术体育和高职单考单招;2009年各批次(不含提前录取院校)平行志愿增加至5个高校志愿。投档时,首先对考生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按排序对考生的五个平行志愿从A院校到E院校的顺序检索,出现符合条件的院校,即行投档。平行志愿将考生第一志愿选择机会从一次增加到五次,第一志愿平均录取率比实行传统志愿时大大提高,考生志愿展现的空间越来越大。
二、主要成效与体会
我省考试招生的改革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引起了各方关注。刘延东国务委员和教育部主要领导对此充分肯定,中央新闻媒体将其誉为“素质高考、浙江破冰”,全社会予以普遍好评,学校和莘莘学子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为今后深化完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将相当部分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多年来,千人一面、万人一卷的弊端显而易见,人为用一张试卷衡量数
十、百万考生,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加重了负担,也不利于多样化人才成长。我省实行分类考试后,第三类考试主要
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遵循理论够用、技能精专的原则,选报该类考试的学生既可按照自身特点加强技能课程的学习,又减轻了课业负担。据统计,三年来,选报第三类考试的学生为72.84万人次。这些学生转而侧重技能训练应用,将高级蓝领作为职业追求,体现了人才发展多样化的理念,解放了部分学校和学生,这既符合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二)初步实现了学生选择和学校需求的协调统一。分类分层的考试招生机制下,学校可以有效选择适合培养目标的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专长的学校,突破了大一统招录体制存在的“拉郎配”行为,为学校办出特色、学生个性发展预留了空间。平行志愿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进一步扩大,提升了学生理性规划人生发展的能力素质。学校也增大了选择学生的言语权,通过对录取考生类别的选择、综合素质评价等第的要求吸纳更加心仪的学生。
(三)引导学校沉下心来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顽疾,之所以长期来难以深入推进,一难社会文化观念,二难教育资源失均,三难评价制度。其中的评价制度发挥了引领导向作用。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如果单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就必然会滋生应试土壤。我省推进分类考试后,给学校和学生以自我定位的平台,很多学校提出了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口号,独木桥现象不断弱化。部分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开设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促进学生特色发展。实行三位一体评价后,学业成绩和综合评价均折成分值,降低了高考在评价中的比重,引导学校更加重视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可以更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潜能,利于量才培养,反过来又会促进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四)促进多元价值观人才观的发展。浙江分类、多元的考试和选拔模式,其实质是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非线性的发展观和多样化的人才观。这就超越了教育领域的单一改革,推动了现代社会文化和传统思维观念的转型发展。由于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设计,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从各自定位目标出发,接纳专业性向各异、发展潜能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了研究型、应用型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加工体系。通过不同领域的成功示例,影响着社会的人才观、价值观。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我省学生选择高中后教育路子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个性,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了教育和
考试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
(五)更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高专招生的综合改革,通过扩大自主权,激发了地方院校的办学活力。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定位准确,为更好培养一线操作型技能人才,学校必然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和地方产业形态,强化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导向。反过来,地方政府也通过对大批专业技能人才的吸纳加快了产业转型发展,收到了成效,又会进一步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双方形成反馈激励的良性互动机制。
(六)彰显公平正义。分类考试、分层选拔的制度设计体现了实质公平。过去全国一卷、千校一面的模式看上去公平,实际是对学生个体差异和自身权益的漠视。浙江新课改高考体制下,学生可以理性客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年多次考试的机会又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公平公正;同时平行志愿的录取办法,相当于变学生一次选择为五次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愿,大大降低选择风险,对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偏远地区学生来说更是福音。实行新课改高考和平行志愿后,加上浙江推出的省内院校不留机动计划、严格加分政策和公示制度等配套措施,考生投诉信访量大幅下降,招生录取现场平静有序。
浙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公平选才、科学选才的要求加大考试评价质量标准研究,加快专科层次招生综合改革力度,拓展三位一体选拔模式,探索外来务工子女就近高考政策,始终重视和回应考生和社会对高考改革的关切,努力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考试招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