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王宪魁: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时间:2019-05-14 05: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1025王宪魁: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1025王宪魁: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第一篇:20101025王宪魁: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10年10月25日)

王宪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贯彻的重要纲领。提交这次全会讨论、审议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就是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炳轩同志高度重视《建议》起草工作,对《建议》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建议》的框架、结构、体例等作出了重要指示。《建议》起草过程中征求了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省委常委会专门召开了会议,对《建议》进行了讨论修改。《建议》的形成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比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将由省政府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省委的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时期面临的现实背景 正确认识省情和国内外形势,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取得的成就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议》对此进行了科学总结,做出了重要判断。“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双一”目标将如期实现。预计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1.6%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千亿元,年均增长20.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可达到2.1万亿元,年均增长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累计可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17.1%,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化大农业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粮食生产连年迈上新台阶,今年可达到1000亿斤;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五年累计可达到1.5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627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00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倍,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的五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新建成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和农村公路分别达1094.2公里、3132.2公里和92365公里,总里程比“十五”期末增长114%、20%和156%;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专线主体工程完工,哈齐客运专线等10个项目开工建设;全省机场总数达到9个,居东北地区首位;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三江平原大型灌区建设工程和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扎实推进,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大的五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对外经贸合作格局初步形成,预计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40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5倍,是改革开放明显加快的五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全面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5.2%,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预计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60多元、57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5400元和2400元以上;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不断完善,重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到今年底,全省“三棚一草”累计完成投资1731亿元,建设210.8万户,改造164万户;完成“三供两治”项目624项;建设廉租住房78万户,是百姓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这些成就既为我们在“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 质基础,也鼓舞了全省人民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信心。

《建议》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发展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但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概括起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快发展。从国际环境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进行深度调整,各国间贸易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省承接国际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及要素重组,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提升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全球性经济危机孕育着科技革命,为我们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家推进由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的转变,有利于我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产品市场;国家推进城镇化步伐,有利于我省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我省进一步实现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的升级。尤其是国家加大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力度,在企业兼并重组、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现代农业、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及重点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为我省加快振兴提供了重大机遇。从省内环境看,我省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措施得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全面推进,全省呈现出发展之势、崛起之势、振兴之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资源、科技等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全省上下思想统一,政通人和,精神振奋,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劲头足,广大干部群众期盼发展的愿望正在转化为促进发展的行动,形成了共图振兴的良好氛围。

同时,《建议》也指出,我们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和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的制约,面临着扩大对外开放、区域竞争、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更加奋发图强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今后五年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导向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关键期。《建议》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了科学发展,这是“十二五”时期我们应牢牢把握的主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准确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为此,《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鲜明地提出了“五个坚持”,即坚持加快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共享发展。这“五个坚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特别是我省经济发展滞后,“十二五”时期,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仍是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第二,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发展方式落后是制约我省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我省过度依赖资源,过度依靠物质投入,这种“原字号”、低附加值、低端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们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因此,《建议》提出了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强化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使科技真正长入经济;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产品层次;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促进绿色增长。这些都进一步指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切实推动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加快发展。第三,突出了“八大经济区”建设,这是“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建设“八大经济区”是省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符合龙江发展实际的路子。实践证明,“八大经济区”已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建议》提出,建设“八大经济区”是我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个鲜明主题,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与建设“八大经济区”任务相统一、政策相协调。对此,全省上下要一本蓝图绘到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地抓下去,确保完成预期发展目标。《建议》中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各个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建议》提出,到2015年,一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通过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加快形成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多种产业相互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的经济密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二是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成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支撑、煤电资源综合利用、非煤产业快速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改善、生活环境更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三是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通过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经贸大通道、物流网和外向型产业基地,创新发展各类特色园区,建成我国面向东北亚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成为我国开展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示范区。四是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通过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稳妥推进林区改革,建立较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五是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通过发挥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构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六是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通过加快建设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等十大旅游开发区,重点建设五大连池等12个旅游名镇,突出冰雪、生态、边疆特色,开发建设具有国际化、地域性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使冰雪、湿地风情、五大连池等北国风光旅游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转变。七是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通过加快建设对俄经贸合作加工、商贸、旅游、物流、会展五大产业中心,重点建设哈尔滨江北工业新区等18个境内园区,积极建设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等境外园区,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建成新型产业基地和内陆走向海洋的开放经济走廊,在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开发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哈尔滨、大庆两大高新区进入全国一流园区行列,其他各类科技园区跨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领先发展,全省产业结构实现战略升级。这些表述,清晰地描述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战略布局,成为工作的重要导向和总体遵循。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依据。《建议》特别强调加快发展,提出到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省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基础和前提,是进位赶超的迫切需要,是全省干部群众的殷切期待。解决龙江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从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潜力和未来五年面临的有利条件看,通过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能的。“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标,提交省人大审议。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发展、加速转变的任务异常艰巨,如何完成既定目标,《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十大工程”是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推进措施、重要抓手,充分体现了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这条清晰主线,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与实施“十大工程”项目相承接、措施相一致。重点突出了以下三点:

一是以抓“工程”的方式推进任务落实。以“十大工程”部署战略任务,使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使工作措施更加具体,更好地保持了省委工作的连续性。“十大工程”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关键环节,通过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就可以牵动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议》提出,要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以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推进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快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设施建设,经过五年努力,全省基本形成“四位一体”、相互匹配、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以推进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突出发展旅游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升级;以推进城镇化建设工程为重点,优化城市布局,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为重点,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建设创新型龙江;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为重点,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以推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为重点,创建优美环境,创建优良秩序,创建优质服务,创造人民满意城市环境;以推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为重点,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健全保障体系,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住房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十项工程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和重大措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

二是以产业项目建设支撑加快发展。项目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只有通过大上项目、上好项目,才能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从源头上调结构、转方式,建立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拉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建议》提出的“十大工程”战略任务,就是以项目为依托,通过一个个项目建设,推进“十大工程”的落实,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我们必须把产业项目作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综合实力的根本出路。《建议》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林纸产业、光伏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将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的根本途径。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向下游产业和下游产品延伸,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上下衔接、产品逐次升级、多层次开发,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升级,做大存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特别是要瞄准国际高端制造业,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增量,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三是以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建议》提出的“十大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统筹协调全面的科学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目的。“十大工程”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城镇化建设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等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建议》特别强调以推进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为重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重点是坚持就业优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劳动报酬,通过推进食品加工业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建立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健全保障体系;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和“三供两治”建设,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我们抓好这些民生工程,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更能够使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四、关于“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战略保障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完成的各项任务非常繁重,要保障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需要强化战 略保障。《建议》指出,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广泛地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最积极地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政治保障。

一是强调加强改革攻坚,为发展增添活力。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只有有效破解制约我省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才能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建议》把深化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特别强调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整合资源,推进兼并重组,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国有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支持非公经济加快科技创新和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扩大非公经济规模,壮大非公经济实力。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实现基本财政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金融生态,加快建立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方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省管县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价格、房地产、社会保障等方面改革。

二是强调扩大对外开放,为发展拓展空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内外资金,开拓国内外市场,是拓展我省发展空间,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建议》指出,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要加强国内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省外资本。拓展国际合作,巩固提升对俄合作,积极推进对韩日合作,寻求开展对欧美、中东、非洲、东盟等国家合作,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优化贸易结构,提高贸易层次,扩大地产品贸易规模。《建议》特别指出,在对外开放方面,要打破行政隶属关系,构建产业协调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招商引资同步的发展机制,建立行政协调、产业互动、利益同享、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三是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为发展优化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既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建立危机化解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性公共服务均等化,明确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和非法活动。全力抓好煤矿、道路交通、森林和城乡防火安全,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是强调文化建设,为发展提供精神支撑。繁荣文化事业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建设一批公益性文化场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广泛弘扬“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

五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为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八个能力”,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民主法制保障作用,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形象,激发创业活力,鼓足创业干劲,为龙江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志们,做好“十二五”时期工作,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龙江全面振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的面前目标宏伟,任务繁重,全省人民特别是全体共产党员要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模版]

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赵正永

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建议》的形成过程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制定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省情实际、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至关重要。

《建议》是在省委高度重视、直接领导下形成的。早在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就提出尽早考虑和安排“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5月,省政府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对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要求。8月份,省委决定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开始起草《建议》。乐际同志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听取汇报,就《建议》的指导思想、把握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讲了重要意见。《建议》初稿形成后,省委多次召开常委会研究讨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在传达学习中央《建议》和胡锦涛、温家宝同志重要讲话的同时,又要求起草组对我省的《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12月13日,省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建议》。

《建议》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省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今年2月开始,省委常委、省人大和省政协有关领导、副省长分别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就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城乡统筹、加强社会建设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11月1日至2日,省委利用两天时间交流调研成果,在涉及“十二五”和今后长远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上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建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建议》是在集中全省智慧、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形成的。省发改委从去年6月开始,就“十二五”发展的8个方面、41个重大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300多位省内外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建议》起草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领导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省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科技教育界人士的意见。11月10日,《建议》下发各地各部门征求意见,先后有2200多人参加讨论,提出修改意见320条。同时,利用媒体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谱写建设西部强省新篇章——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都尽可能地予以吸收和采纳。

可以说,《建议》的形成过程,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过程,是深刻把握陕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过程,是不断统一思想科学确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二、关于“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五”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遭遇汶川地震、陕南洪灾这样难以预料的重大灾害,经受国际金融危机这样前所未有严峻考验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大多提前两年或一年实现,许多指标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的最好水平。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比2005年翻一番多,占全国的比重由2.1%提高到2.5%,人均GDP3600美元以上,由全国平均水平的74.7%提高到84.8%。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今年可达175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的占比由1.82%提高到2.25%。

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五年投资总额达2.6万亿元,相当于“十五”的3.9倍,兴建了一批多年想建却没有能力建设的大项目。新增电力装机1228万千瓦、原煤产能9432万吨、煤制甲醇296万吨、原油1000万吨,还新增汽车产能45万辆,建设基本农田290万亩。特别是通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日趋完善,新建铁路2600公里,高速公路达3458公里,位居西部第一,长期困扰发展的交通短板正在成为竞争新优势。

三是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县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经济的25.8%,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支柱作用不断增强,物流、文化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对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从4家增加到20家,其中延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陕西煤化集团超过500亿元。

四是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以秦岭保护、渭河治理、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强力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7.26%提高到41.42%,万元GDP能耗由1.42吨标准煤下降到1.13吨标准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5.4%和11.9%,各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连年超过300天,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的主色调。

五是区域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陕南连续两年增长速度高于全省,陕北成为又一强劲增长极,11个县跻身西部百强,3个县跨入全国百强行列,出台了支持西安率先发展、榆林跨越发展的政策,制定了鼓励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全省城镇化率五年提高7.8个百分点。

六是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政策性破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43%提高到49.5%,提前一年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五年累计引进外资70亿美元、省外资金5340亿元,在陕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的外企超过4000家,其中世界500强45家。

七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明显加大。这五年,财政对民生方面的支出是“十五”的6.8倍,其中今年达1668亿元,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大缩短了我省公共服务赶超全国水平的进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的1.7倍。

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陕西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十二五”时期陕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关于《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建议》从立足当前看陕西、立足全国看陕西、立足未来看陕西三个角度,对我省发展环境作出了深入分析和科学判断,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指导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作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陕西特色,它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上。把加快发展摆在首位是经过认真研究的。因为,对陕西来讲,欠发达仍然是基本省情,发展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实施赶超仍然是基本战略,加快发展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对此,全省上下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

加快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以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议》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完全符合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调整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过分倚重投资拉动,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现代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不足,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状况尚未根本缓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十二五”期间,尽管投资拉动的作用仍不会下降,以能源化工为主的资源开发的特色不会改变,但着力扩大消费,保持存量调结构、增量优结构的基本取向将主导经济发展的大势。因此,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综合实力、转变发展方式、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事业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五个方面。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时,大家认为,“十一五”规划好就好在对省情的准确分析和把握上,弱就弱在对发展趋势和优势发挥上估计不足。因此,在确定“十二五”发展指标时,《建议》充分考虑了国际与国内环境、现实条件与潜在优势、发展需要与实现可能,力求做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有机统一,既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也为难以预料的情况留有空间。下面主要就三个指标作以说明。

一是发展速度。《建议》提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十一五”年均增长14.7%,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加之“十一五”大量投资的后滞效应,完全有条件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但考虑到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加之明年国家统计制度将有一些改革,所以提出经济增长保持“十一五”的势头,这是一个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

二是居民收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较低,经过“十一五”的努力,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但仍有距离,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较大,且城乡收入差距达4.1:1。下大力气扭转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收入较低、差距较大的局面,是未来五年的重要任务。《建议》提出,采取超常措施,切实做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用数字来说,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保持在15%和16%左右。按常规理解,这是比较高的增速,但由于“十二五”国家采取的收入增长措施和我省关于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效应叠加,这样,到“十二五”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比达到3.6:1,这个目标有望达到。

三是节能减排。“十二五”时期国家的节能减排指标,除继续保留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外,还要新增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另外还增加了耕地保有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森林蓄积量等资源环境指标,这些都是约束性指标,直接关系着实现可持续发展。陕西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节能减排、节约土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我们既需要下决心在既有的环境容量上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又需要在增量上下决心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切实做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土地增加,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总之,“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自我加压、又留有一定余地的目标,是必须达到而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与我省“三步走”战略目标相衔接,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的目标。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都表示赞同。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建议》从十二个方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的主要任务,这里,对一些重点问题作以说明。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60%。“十二五”期间,这种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为此,《建议》提出,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形成国有、民间、外商多元化投资稳定增长格局。同时,为增强拉动增长的协调性,提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若干措施,以促进消费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议》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了实现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新目标。针对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的现状,《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其壮大规模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二)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十二五”仍然是我们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促进基础设施大改善、大提升的关键时期。《建议》为此提出,要继续加快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两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网、“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和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枢纽的航空运输网,形成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构建城乡供水安全、农业高效灌溉和综合防洪减灾三大体系,尤其要加快渭河全线治理、引汉济渭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水资源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三是搞好大能力电网建设,全力推进“陕电外送”,基本实现农村电气化。四是加快发展高速信息网,促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陕西”,使我省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五是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设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缓解城市拥堵状况。

(三)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严峻形势再次提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议》分别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尤其是明确要求创新扶贫机制,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扶贫思路,对秦巴山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集中连片地区实施整体搬迁和避灾搬迁,实现扶贫工作重心由贫困县向贫困村户转变,逐步消除贫困县。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优势特色产业体系。这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战略重点。《建议》按照调存量、优增量的思路,对此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坚持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与传统能源同步发展,煤电、煤化、油炼化、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到“十二五”末,清洁高效能源占比达到10%,新型煤化工占比达到50%。二是按照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骨干企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三是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四是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手段,引导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是增加总量,提高比重,提升档次,加快发展服务业。六是坚持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建成20个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陕西配套”向“陕西制造”、“陕西创造”的转变。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还是富裕农民的重要举措。《建议》提出,以建设西咸新区为切入点,加快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建设关中城市群和南北交通干线、陕北长城沿线、陕南汉江沿岸城镇带。同时,着力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推进有条件的县撤乡并镇、撤县设区设市,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电路气房网配套的小城镇和卫星城镇。《建议》特别提出,要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就业增收为目标,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力争五年转移户籍农民600万人。大力实施以依法自愿为基础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推进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来自土地的收入。省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用足用活用好政策,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收入偏低问题。《建议》还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从我省实际出发,明确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各项要求。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于这项任务的必要性和对于我省的特殊意义,在解释节能减排指标时已经讲清楚了。“十二五”期间,关键要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与保护,四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我省已被国家确定为低碳示范省,铜川被列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汉中循环经济聚集区进入了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还有41个县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对社会建设也加大了投入,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要顺应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下最大气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使全省人民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生活得更有尊严。《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完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农村优抚对象、生活困难群众的补助标准,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特殊群体的收入问题。二是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三位一体”机制,促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农村退伍军人和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三是以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为重点,加快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各类群体应保尽保。四是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搞好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妥善解决低收入和特殊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五是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六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平安陕西建设,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区域。国际金融危机中,我省受冲击最大的是工业,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尤其要解决好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亟需同步提升等突出问题,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跨越、引领未来的方针,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搞好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把我省的科技教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加强人才强省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聚集人才,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智力支撑。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近几年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建议》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目标,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四项任务。一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政府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要和权益的重要责任。二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三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推动文化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四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塑造勤劳质朴、开放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新形象。

(十)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改革不够、开放不足,特别是经济外向度低是制约我省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十分重要而紧迫。“十二五”期间,必须以更大的勇气深化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更大的气魄扩大开放,全面提升陕西经济外向度。《建议》通篇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理念和要求,其基本精神是:以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着力消除有碍于体现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加快建设法制型、责任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职能,搞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为突破扩大进出口规模,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为抓手拓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范围,“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方位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建议》强调,党的建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围绕实现“十二五”规划,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健全党员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于建设西部强省、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事业。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授权发布)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10年10月15日)

温家宝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了多次讨论,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文件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对“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征求全党意见。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前,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七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国务院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是《建议》的一个重要判断,是符合实际的。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能够胜利完成。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节能

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结构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我们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们接连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十一五”前半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2008年6月,我们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宏观调控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及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第四篇: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发展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切实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切实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充分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实现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坚持共享发展。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紧密衔接,与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衔接,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国家北方地区生态屏障,为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可靠基础。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使“十二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达到4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主体功能区初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0%。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率达到36%。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果,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十大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能力大幅提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矿产、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1.5万亿,基本形成结构均衡、组织合理、布局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际交流合作大幅度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4%;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使“十二五”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耕地保有量保持116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草原面积得到恢复性增长,“三化”面积下降。

——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使“十二五”成为我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使“十二五”成为我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总人口控制在389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下载20101025王宪魁: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1025王宪魁: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