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二O一一年至二O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仅仅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的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展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车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发奋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化现代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励,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化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事,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答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中 共中央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考研政治专项解读
——2011年考研政治必出题
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点击查看:冲刺必备:2011年考研时事政治热点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四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什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入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些论述准确地把握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精辟透彻地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党通观全局应对挑战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深刻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加强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利润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可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人才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盲手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主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主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度,鉴定并故意的走共同富裕道路,是发展成果普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办点,深入惯窃节约型资源和保障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资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发展体制的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从发展条件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还有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问题。始于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单是经济领域的事情,更不只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手段,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大问题,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最直接的是关系到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深人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准问题,明确方向,制定和完善切合实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因此,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十二五”各项政策与规划的提出,都是结合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因此,为了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样,“十二五”的宏伟蓝图才能更好的实现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心得[推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的建议》-----学习心得
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组一起在教室讨论了学习了“十二五”规划,感觉受益匪浅,当代的大学生不管要了解就业市场,了解学习情况,还应该认真的了解学习国家政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规划好我们自己才能为祖国为自己谋划好未来。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过去的五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前者的奠基之下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十二五规划”。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已经开启,而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为全国的各个领域做出规划。然而“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因素故为重要,所以安民、富民便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不断追踪学习,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十二五规划的亮点还是在于“民”。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再者具体到“十二五”规划当中,之所以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这也是一个看点同时也是由它自身所必须的原因。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总结如下: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
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
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感自身能力和阅历的浅薄,需当不断学习以自强,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增加增加的规划能力,让未来掌握在自己收上,这次的讨论会,使我们使命感更加强了,我们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