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简单赏析(写写帮整理)
名著积累
《格列佛游记》
作者: 斯威夫特:英国作家
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岛”、“智马国”等虚构国度的离奇经历,集中反映了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并批判了英国腐败的政治制度,对外扩张和对内压迫的殖民主义政策,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正义斗争。创作特色:
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细节描绘真实,语言朴实有力,具有童话色彩。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
典型形象:
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 笛福:英国小说家。
作品大意:
青年时代的鲁滨逊不安于平庸舒适的生活,私逃离家,出海经商。因遭海盗,为摩尔人所俘。后逃往巴西,成为种植园主。为补充劳力,又去非洲贩卖黑人,不期海船遇难,只身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在离群独居的恶劣环境中,他很快克服悲观情绪和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从沉船上搬来一些有用的东西,用各种方法谋取食物,建筑住所,制造器皿,驯养野羊,耕种土地,以开天辟地的热情和顽强劳动,战胜了自然,改变了环境,积累了财富。直至第二十四年,又意外地从来岛上举行人肉筵宴的“野人”中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野人”,并用火枪和基督教义将他训练为唤名“星期五”的忠实奴仆。最后鲁滨逊成为该岛领土所有者、统治者和立法者。
创作特色:
作品歌颂了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额冒险进取精神,表现了他们为创造个人财富而显露的聪明才智、劳动热情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又极力美化殖民掠夺行为。但其中赞美劳动、颂扬人对自然斗争的描写,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作品以中下层人物作为正面主人公,又以“回忆录”形式,用第一人称展开故事,写得真切动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典型形象:
鲁滨逊: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是一个典型的资产者和殖民主义者,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概括了资产阶级新一代不屈不挠、冒险进取的进步精神。
《童年》
作者: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
作品大意:
阿廖沙(高尔基乳名)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外祖父家业衰落,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打骂家里人,还做了许多丑恶的事情,最后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外祖父那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创作特色:
作为自传体小说,那些“铅一般沉重的往事”,作者在叙述时是严肃的、低沉的。
但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述,便在一幕幕悲剧场景上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典型形象:
阿廖沙:成长于苦难中,他明辨是非,正直,善良,勇敢,坚强,充满爱心。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教徒一样的宽大胸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作品大意:
以作者的经历为基础,通过描述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过程,展示了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过“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的广阔社会画面,歌颂了苏维埃青年为保卫革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而顽强斗争的精神。保尔·柯察金同外国占领军、白党匪徒的战斗以及其身带弹伤、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场面,充分体现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一代新人的高尚品质。
创作特色:
作品结构紧密、自然,人物刻画有血有肉、真切感人,是苏联革命文学中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曾被国内外青少年读者誉为自己的“生活纲领”。
典型形象:
保尔·柯察金:他出生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当过学徒、工人,从小受到神父侮辱和老板的压迫,十三岁参加革命,不久加入红军和共青团在布尔什维克党员朱赫来的启发教育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地下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身带弹伤,顽强地同狂风、暴雪、严寒、饥饿搏斗,坚持参加修建窄轨铁路。后因病致
残,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又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继续为人类解放
而斗争。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概括了三十年代初期苏维埃青
年的精神风貌。
《骆驼祥子》
作者: 老舍
作品大意:
贫苦出身的祥子因“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时来到北平祖拉洋车。为了
不受车行老板的气,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凭着自己年轻力壮,曾立志买车。三年后终于用血汗换来一辆样车,但很快被拉夫的乱兵抢走。他决心从零开始。靠“拉包月”车攒钱。不料包月的主人又因躲避特务而出走。仅有的积蓄又被侦探诈走。最后不得已用老婆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样车,但虎妞不久死去,又不得不卖车治
丧,加上他所真心喜爱的小福子上吊,使他最终彻底丧失了上进好强的生活态度而走向消沉。
创作特色:
这个悲剧是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控诉,也是对依靠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的一种否定,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
典型形象:
祥子:被侮辱被损害的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勤劳、朴实、善良、正直,既有像骆驼一样忍辱负重的品性也有认准一条路不到头破血流不回头的坚毅执著、顽强上进的精神。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决定了他“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的狭小的人生理想和个人奋斗的生活道路。军阀混战、特务横行的黑暗社会又残酷地毁灭了他的人生理想因而他由上进好强变为自甘消沉。这一形象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否定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繁星·春水》
作者: 冰心
作品大意:
以爱的哲学为主线,赞颂母爱、童真、自然,并以此构成理想的人生,还有反抗现实,憧憬未来的内容。
创作特色:
“冰心体”——熔感性与知识于一体,通过鲜明独创的意象,精短的诗句,表现出诗人真挚热烈的情感和有教益的哲理的玄思。
第二篇:名著赏析
俗世奇人读后感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骆驼祥子读后感(2)
暑假我看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来自农村的人,叫:祥子,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刻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借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着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目送》读后感8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的《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腿上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早就有所听闻,于是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细细读完了这本书。从始至终,我都被书中主人公保尔的那种坚毅果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着。
保尔是穷人家的孩子,生活环境使他仇视富人。当反对沙皇的旗帜升起来时,保尔,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毫不犹豫地参军从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此也就过上了更艰苦的生活,在寒风刺骨、雪花飘飘的冬天,保尔却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冷了就哈口气暖暖手,饿了就吃草根。和保尔相比,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啊!爸爸妈妈从小就把我们视为掌上明珠,每天都把我们的衣食住行打理得井井有条,是含在嘴里怕化了,碰在手里怕摔了,让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真像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可保尔却不能像我们一样幸福地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十五岁参军后,在战争中接连被敌人打断了一条腿,打瞎了一双眼,又因为中风差点休克。最严重的一次,保尔因为发高烧被送往医院,在路上停止了呼吸,当战友们为他举行追悼会时,他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又出现在大家面前!
保尔那顽强的生命力使他一次次从鬼门关返身重现人间!使我打心眼里敬佩他。想想我们,平时有一点小毛病,便吵闹叫疼,有一点头疼感冒便不去上学。可保尔呢?面对双腿残废、双眼失明的巨大病痛,也依然无法阻止他追随革命的脚步!他躺在病床上开始写书,歌颂革命的英雄,歌颂人民的英雄!可以想象,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写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但保尔凭着他坚定的毅力完成了这项工作!看看保尔,再看看我,平常做几道题、弹一会儿琴、读一会儿英语就不耐烦了,遇到难题和困难就退缩。想到这儿,我不由得再一次感到脸颊发烫,羞愧得无地自容!
保尔曲折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困境造就人的道理,正是困境使人们努力,只要不向困难低头,一切事情皆会成功。保尔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前进的步伐。
第三篇:名著及赏析
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的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一个多么开朗的人啊。“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想象着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童年》读后感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种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
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蠢货 ‟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童年》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的《童年》,文章以极其细腻而又饱含神情的笔触描绘了“外祖母”这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让我们沿着高尔基给我们营造的温暖而又流畅的文字的河流,抓住那些涓涓细流,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一个充满魅力的“外祖母”便会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微笑……
当我(高尔基)醒来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了外祖母正在梳理那一头浓密的头发时,一场对话便开始了。在外祖母没有听的我的声音时,她的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当我问到头发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外祖母即刻改换了模样,“还是用昨天那样的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外祖母总是用这样温暖柔和的腔调对我说话。
把自己的头发长说成是上帝给自己的惩罚,自嘲中满含着幽默,一个多么开朗的人啊。“你睡吧,还早着,——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多像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中,一个慈祥老人所说的话呀,可以想象出她脸上洋溢的微笑,可以感受到她轻松和谐的语调。
“我不想睡!”感叹号昭示着我态度的坚决,显现出我在外祖母面前的无拘无束乃至略微的放肆。对于我这样的言语,外祖母马上表示同意“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外祖母就是这样尊重我——一个儿童的意愿!她的这样的平常的话,如同那窗外的阳光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外祖母问话中隐含着轻轻的责备,但更多的是关爱。先前我说话时,外祖母并没有让我小声,任凭我喊出那样的话她丝毫没有生气,但现在却让我小声点。她边说话,边梳头,一边往沙发瞧。原来沙发上睡着我的妈妈!噢,外祖母原来不想这件事让妈妈知道,不想我受到妈妈的责骂。外祖母真是我的好朋友啊。于是我便沉浸在外祖母温柔的话语中,静静地注视着她……她微笑时,“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有皱纹的面孔“年轻、明朗”,我的外祖母是乐观的、充满朝气的;全黑的衣服遮不住她眼睛里射出发自内心的“永不熄灭、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外祖母又是顽强刚毅的;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却又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我的外祖母是又是可爱的。
在那天醒来的早晨,我就这样静静地注视着我的慈爱的、乐观的、坚毅的外祖母,让她的唱歌似的话语,如鲜花般在我的心底温柔地开放……
这便是透过高尔基文字的河流,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温馨的画面。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如果你愿意静静地用心来阅读,先认读,再细读,必要时再想读(想象着读),那么那些文字的河流便会幻化成鲜明的形象,流到你的心底,在那里发芽,开花……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童年》是高尔基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衰弱的小工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可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风范。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阿廖沙因把桌布放进染缸遭外公毒打,卧床养伤。后来,外公来看他,向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在伏尔加河上做纤夫时的情形,节选片段即为外公讲述内容。
片段主要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纤夫拉纤时的场景,一是纤夫们休息时的场景。两幅场景形象而逼真地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俄国纤夫生活的全貌。一方面纤夫的工作是沉重、痛苦、令人无法忍受的。赤脚逆水行船,上有能将脑壳晒的直冒油的太阳,下有又尖又利的碎石子。腰弯的头点地,浑身的骨头格格作响,汗浸得眼看不见路,连跌交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可以趁机喘口气。这种场景让人不由得想到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所展示的纤夫形象。纤夫的日子是沉重而艰辛的,这里作者坚持了他现实主义写作原则,不夸张,不想象,全部用白描手法将烈日下纤夫拼命拉纤的步履维艰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后让人动容。但另一方面纤夫们对待沉重生活的态度又是开朗乐观的。休息歇脚时,他们一边煮饭,一边唱起心爱的歌谣,喊声震耳,连稀饭溢出来都不知道。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们没有叹息,没有沉默,而是工作时拼命努力,休息时尽情宣泄。为了显示纤夫们歌声的豪迈,作者用伏尔加河水来衬托。“这时,伏尔加河的流水就仿佛流的更快了,河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直冲云霄。”白天劳作场景与傍晚休息场景对照来看,俄国纤夫生活的悲惨与对生活乐观开朗的态度就很鲜明的体现出来了。
这个片段是《童年》全书中对外公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中着墨最多的一处。阿廖沙听着外公的讲述,觉的外公成了外婆童话中的人物,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一个人用纤绳拉着一条巨大的灰色货船沿着伏尔加河逆流而上。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外公残暴自私、冷酷、吝啬之外还有一些好的品质,如果不是当时社会的逼迫,也许他不会变成后来那样一个令阿廖沙讨厌、憎恶的恶人,这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二)《茨冈》赏析
这个片段是全书的第三部分,叙述阿廖沙在外公家生活的场景。在这个片段里,几乎外公家的每个人都出场了,有善良能干、活泼开朗的小伙子茨冈、勤快正直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能歌善舞、善良慈祥的外婆、快活善良的保姆叶夫根尼娅、也有残酷自私、阴险暴躁的外公和自私毒辣、贪图钱财的舅舅们,每一个人都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显露了自己的性格。所有人当中,小伙子茨冈着笔最重,他是阿廖沙童年时代最喜欢的一个玩伴,陪他度过童年一段寂寞孤单无助的生活,使阿廖沙在外公、舅舅制造的压抑阴霾的气氛中感觉到一丝阳光,作者对他是有无限怀念的。
片段通过三个事件来回忆他:茨冈陪阿廖沙做游戏、节日晚上的娱乐活动、茨冈之死。其中,第一与第三个事件都以茨冈为叙述中心,第二个事件也用很大比重写他。三次事件的描写使茨冈的性格得到充分展现。陪阿廖沙游戏时,作者从客观叙述的角度刻画茨冈的性格:聪明灵巧、可爱天真、善良。会把细线做成马具,用纸剪出雪橇,让蟑螂拉着奔跑,会让小老鼠眨着眼睛拖尾巴直立行走,还会用纸牌或钱币变戏法。同孩子玩耍时,他的喊叫声比孩子们还高,简直与孩子没有什么差别。阿廖沙挨打时,他明知没用,还是一次次忍不住把手伸出去。节日晚上的娱乐活动,作者主要通过茨冈的动作来塑造他,对他跳舞时的姿态作详细描述。他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厨房中央旋转着,仿佛浑身着了火,踏着小碎步,靴跟敲击地板,震
得桌子上和橱柜里的餐具哗哗响,一会儿,他又张开双臂,恰如雄鹰展翅,两腿舞得飞快,简直看不出他在迈步;他忽然尖叫,或往下蹲,像一只金黄色的雨燕飞来飞去,他的丝绸衬衫金光闪闪,颤抖着,浮动着,映照着周围的一切。”“小茨冈忘情地跳着,毫无倦意。看来,如果现在打开门让他到外面去跳,他会沿着大街一直跳下去,跳遍全城……。”可就是这样一个可爱天真、聪明灵巧、开朗乐观的人却被舅舅们害死了。他们让他在刮风下雪的寒冬背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到雅科夫舅舅亡妻的坟上去。十字架要两个人吃力地抬起来才能放到他背上,而他只有19岁。结果脚被绊了一下,十字架砸在脊背上,他因失血过多而死。茨冈之死这段描写中,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详细记叙了他所见的一切。一方面专用三小段文字描述茨冈临死前的状态,显示他临死前的痛苦与凄惨。开始从外面抬来时,他躺在厨房的地板上,嘴角冒着粉红色的血泡,鲜血在他身下积了一大片,顺着地板向门口流去。第二节仍写鲜血,“血一直在流着,门槛下面已汇集了一大片血,黑糊糊的,仿佛在不断升高。”第三节中阳光已离开他,他脸色发暗,手指已不再动弹,濒临死亡。这几段描写还写了他的神情、身体形状及周围阳光的变化,通过它们的变化描写,我们清楚的看到活力与生命是怎样一点点、一丝丝从一个力大无穷的正直青春年少的小伙子身上失去。他才19岁,还梦想着有一幅唱歌的好嗓子,还想再陪孩子游戏,还想再跳起欢快的舞蹈,可这一次都不可能实现了。另一方面作者还通过两种不同类型人的言谈举止来写茨冈之死:一类以外公、舅舅为代表。雅科夫舅舅说:“幸亏我们及时撒了手,不然我们也会被砸成残废的。”“幸亏我没有抬十字架根部那一头,否则我也……。”外公走进厨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些混帐东西!多好的一个小伙子,让你们给白白地毁了!再过四、五年,他就是一把好手,千金难买啊……”所有话语中没有一丝内疚、难过的意味,有的只是幸免于难的庆幸与失去雇工的惋惜。这一切从侧面反衬出茨冈的死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毫无价值。果然,“小茨冈被悄悄埋掉了,没有举行葬礼”。另一类以外婆为代表。作者这样写外婆的表现:“外婆伏在地板上,两手在伊凡脸上头上和胸部抚摩着,对着他的眼睛呼吸着,然后拿起他的手,轻轻地揉搓。蜡烛全被她碰倒了,后来她吃力地站起身来,脸色铁青,身上的黑衣服闪着光亮。她可怕地瞪大眼睛,低声说:„滚出去,该死的东西!‟”老雇工格里戈里与保姆叶夫根尼娅也十分难过。格里戈里在茨冈背十字架出发前就十分担心,问茨冈:“扛的动吗?”挨舅舅的骂后,还嘱咐茨冈当心,别压坏身子。出事后,痛骂舅舅们压死了茨冈。保姆一反快活举态,伤心哭诉。作者就这样通过两类人不同表现的对比记述了茨冈之死,既表达了他对茨冈之死的无限哀伤,又揭露了外公、舅舅们的冷酷无情。
片段中作者在刻画小茨冈形象的同时,还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刻画了阿廖沙周围的其他人。外婆这里主要突出了她擅长跳舞的特征。作者在这里用了抒情的笔调把外婆跳舞时的神态描绘的惟妙惟肖。先是轻轻跳着,两脚在地板上无声滑动,再是轻轻走来走去,身子摇晃着,忽然间又迈开舞步象旋风似的旋转起来。三种动作中,神情、举止各不相同。作者从眉毛、眼睛、双手、身材、脚步、双臂等身体各个部位角度用变化多姿、丰富优美的语言,将外婆舞姿写得优美动人。保姆叶夫根尼娅快活善良的特征通过她演唱的民歌及对茨冈之死的态度来塑造。她唱的两首民歌诙谐有趣而又符合她身份。茨冈死时,她伤心痛哭。从老匠人格里戈里对阿廖沙的谈话及对待茨冈之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正直的品质,他告诉阿廖沙舅舅打死老婆的事,痛骂舅舅害死了茨冈,作者通过话语描述塑造了这个人物。
这个片段还刻画了雅科夫舅舅的两重特征,一个特征是残忍无情,一个特征是善弹吉他。片段中两处写到他的残忍无情,一处是他打死老婆,一处是他害死了茨冈。前一处作者采取倒叙的方式来交代。作者没有在他打老婆时描写他的残忍,而是通过打死老婆后他醉酒时大哭大闹,在自己脸上、额上和胸脯上捶打,大声哭诉的表现和老匠人格里戈里向阿廖沙讲述舅舅打老婆的情形来表现他的残忍无情,后一处作者则采用现场目击的方式写他的残忍。小伙子茨冈之死他负有直接责任,但他却没有一丝愧疚,只是庆幸自己的命大,还威胁格里戈里说就算是他害死茨冈的那又怎么样。作者除刻画了雅科夫舅舅残忍无情的个性外,还用多种艺术手法写了他弹吉他的高超技艺。一是从他弹吉他时的神态动作来写。从头发、脖子、脸庞、眼睛、双手的姿势及动作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他演奏时的全神贯注;二是从听众的反映上来写。人们安静下来,屏息静气,如醉如痴。“米哈伊尔舅舅的儿子萨沙听得最为着迷,一幅紧张的神气,一直朝雅科夫探着身子,目不转睛地望着吉他,呆呆地张着嘴,口水从嘴角流下来。有时他听得出神,不小心从椅子上掉下来,连忙用手撑着地板。这时他干脆坐在地板上,瞪着一双呆滞的眼睛,继续听下去。”三是从乐曲给人的感觉来写。乐曲让人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读者在欣赏雅科夫舅舅弹奏吉他这一段文字时,要注意不可认为他弹得一手好吉他就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作者描写这段内容,主要是为了烘托气氛。节日晚上的活动是阿廖沙最幸福、最难忘的美好时光之一,舅舅的演奏只是一个背景衬托,真正让阿廖沙难忘的还是外婆与茨冈的舞姿。雅科夫舅舅吉他弹得再好,本质上也还是个残忍无情的恶棍,这是读者欣赏时要注意的一点。
第四篇:名著赏析
九年级(上)名著讲析
《水浒传》
1、一句话书评: 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2、作者:施耐庵
3、朝代:元末明初
4、推荐语: 《水浒传》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罪恶,反映了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并热情歌颂了梁山好汉的反抗斗争精神。
5、主要内容:本书记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6、主题:官逼民反
7、主要人物:
(1)鲁智深,即鲁达,绰号“花和尚”。①性格特征: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粗中有细,豁达明理。②相关情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③请讲述鲁智深的相关故事:《水浒传》中,疾恶如仇的鲁智深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④你对该情节的体验和感悟是: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的精神值得提倡。⑤鲁提辖在解救了金氏父女后又在进野猪林解救了:______(林冲)⑥喜欢该人物的理由:他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粗中有细,豁达明理;他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所以我喜欢他。⑦人物评价: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粗中有细,豁达明理。⑧该人物给你的人生启示是:做人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⑨人物鲁智深小传:鲁智深本是军官,他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因此造成与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梁山落草。
(2)武松:即武都头,也即武二郎,绰号“行者”,①性格特征:艺高胆大,有勇有谋,情深义重,明辨是非,见义勇为,富于反抗斗争精神。②相关情节:武松景阳冈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醉打蒋门神。③请讲述武松的相关故事:《水浒传》中,艺高胆大的武松到阳谷县找哥哥,在景阳冈酒店不听酒家劝阻,一连喝了十八碗酒,没想到在景阳冈上真的遇到了猛虎,半醉中他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④喜欢该人物的理由: 他艺高胆大,有勇有谋,情深义重,明辨是非,见义勇为,富于反抗斗争精神;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谋,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所以我喜欢他。⑤人物评价:艺高胆大,有勇有谋,情深义重,明辨是非,见义勇为,富于反抗斗争精神。⑥人物请武松小传:武松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被逼上梁山。
(3)林冲,即林教头,绰号“豹子头” ①性格特征:林冲是一位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形象。②相关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店;林冲雪夜上梁山;林教头误入白虎堂。③请讲述林冲的相关故事:《水浒传》中,林冲在草料场被烧之后,冒雪出走。他喝酒喝得醉倒在雪地上,险些送了性命,幸遇柴进。林冲感叹天下之大,竟无他容身之所。后经柴进指点,走投无路的林冲在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投奔了梁山。④ 人物林冲小传:林冲,人称豹子头,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起初只想忍气吞声,无奈之下,奋起反抗,雪夜上梁山。或林冲,人称豹子头,本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看守大军草料场,高俅派亲信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雪夜杀敌,被迫上梁山,后成为梁山重要将领。
(4)吴用,绰号“智多星”,①性格特征: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聪明机智,具有作为农民领袖的远见卓识。②相关情节:吴用智取生辰纲。③理解其绰号特点:智多星吴用--智是很多的,但是在接受招安的背景下,“吴”(取“无”的谐音)用,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
(4)宋江,即宋公明,绰号“及时雨”。①性格特征: 爱憎分明,仗义疏财,多谋善断,既有反抗性,又有妥性性。②相关情节:宋公明私放晁盖;宋江怒杀阎婆惜;宋公明三打祝家庄。③人物宋江小传: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郓城县押司,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后,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
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
梁山首领。④理解其绰号特点:及时雨宋江--雨是很及时的,但是却“送”(取“宋”的谐音)
入江中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5)李逵,绰号“黑旋风”,性格特点: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
率真。相关情节: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8、英雄好汉们的共同性格特征是: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
9、《水浒传》的特点(只需任意掌握一点即可): 示例:
(1)内容特点:《水浒传》揭露了封建朝廷的腐败和官吏的罪恶,反映了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悲惨境况,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并热情歌颂了梁山好汉的反抗斗争精神。
(2)人物形象的刻画特点:《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08将大都形象
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疾恶如仇的鲁智深,艺高胆大的武松,直爽率真的李逵,足智多谋的吴用等。
(3)语言:在语言上使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绘
声绘色,并且通俗易懂,读起来毫无语言障碍。
(4)结构:《水浒传》在结构上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最后归顺朝廷,走向失败。这使小说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10、阅读感受:读《水浒传》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200多人,这些人物,哪怕仅仅是个过场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人真切地感受到英雄们一步步走向反抗的传奇经历以及英雄们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粗犷豪
放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11、喜欢该书的理由:《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发展历程,故事波澜起伏,人物
很有个性,栩栩如生,很有感染力。
12、读后感:读了施耐庵的《水浒传》,我被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深深感动。疾恶如仇的鲁智深,艺高胆大的武松,直爽率真的李逵,足智多谋的吴用等都形象鲜明,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这些英雄们让我明白:做人要见义勇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做事要粗中有
细,干练果断,学习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谱写自己充实的人生。
13、《水浒传》中发生在黄泥冈上的重大事件是:__(智取生辰纲);其组织领导者是:___
(晁盖);出谋划策者是:__(吴用),他的绰号是:__(智多星);请概述该事件的主要情
节: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假扮卖酒人和卖枣人,利用天热地僻的条件,引得押送士兵买酒,用混在酒中的蒙汗药嘛翻他们,劫得生辰纲。因此事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是:(杨志);智取
生辰纲事件的主人公是:__(杨志),他的绰号是:__(青面兽)。再写出与智取生辰纲事件的主人公有关的两个故事:①____,②____(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
14、《水浒传》中反对招安的三个人是:鲁智深;武松;李逵。
15、该书好在哪里?(见第9题、该作品的特点):(1)内容(2)人物形象的刻画(3)语
言(4)结构
16、请为《水浒传》写阅读心语:《水浒传》,梁山水泊,聚集了一群英雄好汉,他们向往自
由,反抗压迫;他们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让我读出了中国农民的正气与勇敢、理想与愿望,光彩与魅力。
考题:
第一组:
1、《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如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的人物形象,但_________粗中有细,豁达明理;_________ 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答案:鲁智深李逵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刻画了林冲的形象。请用一个单句对这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
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4分)答案:
3、林冲是一位_______形象。(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
5、2007年宁德市班级开展“走进名著”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也踊跃参加。(6分)
(2)“……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
请简述《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2)写出以上这部名著中一个与“三”有关的故事名称。(2分)答案: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
6.初中三年,你一定读了很多名著。下面是《水浒》两个精彩的打虎场面,请指出打虎英
雄的名字。(3分)
⑴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
到五十七拳,那老虎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了鲜血。
⑶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
那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下。
答案:⑴武松⑶李逵
7、判断正误:《智取生辰纲》选自施耐庵的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这场记叙了智多星
吴用巧妙设计从杨志手中夺取生辰纲的故事,表现了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错)
8、填空:《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作者是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朝代)人。
9、“智取生辰纲”写的是杨志受北京大名府留守梁世杰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往东京,在途中
被晁盖、吴用等夺取的经过。
10、写出下面人物的绰号。
吴用:智多星杨志:青面兽白胜:白日鼠11、2007年福建判断《水浒》中头脑简单、粗野率直的鲁提辖听说柴进被藏在枯井中不
知生死,便脱得赤条条,手拿两把板斧下井解救。(错)
12、《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林冲和鲁智深就是小说浓墨重彩刻画之
人。请简要分析他们两人的异同点。(6分)
异:
同:
答案:异:鲁智深疾恶如仇,脾气火暴,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林
冲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
同:①曾是朝廷军官②侠肝义胆③意志坚定,反对招安④武艺高超,有勇有谋。
13、2007北京课改文学名著(3分)
《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_______、_______等108
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______
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答案:鲁智深林冲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14、天津课改名著阅读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涯中,你在老师的引领下,一定读了不少名
著,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那么你的收获到底怎样呢?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吧。
(1).回忆《水浒传》的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①与“宋江怒杀阎婆惜”直接相关的故事是()(1分)
A.智取生辰纲B.醉打蒋门神C.活捉史文恭D.大闹野猪林
②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聚齐之后,在山顶上树立起了一面杏黄旗,上书“_______”四个大字,它实际上代表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口号。
14、答案:(1).(2分)①A(1分)②替天行道(1分)
15、写出《水浒传》中你认为精彩的两个故事情节:
答案: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
16、《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请写出他的性格特征。
答案: 见讲析、《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朝代)的施耐安。这部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小说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水浒》塑造了108位英雄好汉。《水浒》的结构很有特点,采用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在语言上,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
第二组:
1.你知道《水浒传》中鲁提辖在解救了金氏父女之后又在野猪林解救了谁吗?你还能概括一
个与被解救之人有关的故事情节的名称吗?请在下面填空。(山西省)
被解救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情节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解救的人:林冲(豹子头林冲、林教头);故事情节的名称:误入白虎节堂、风雪
山神庙、守护草料场、被逼上梁山、火并王伦、活捉扈三娘。等等,(任写一个即可)
2.下午放学后,李林同学来到学校图书室,准备借一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多的书,李
林不知怎样选择,这时,你走过去热情地向他推荐。请在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
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方面来向他介绍。(贵州贵阳)
备选书目:《童年》《水浒》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格列佛游记》 《骆驼样子》
①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品的特点(指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可任意选
取一点作简介):
③自己的阅读感受:见讲析4和讲析10
3.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
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江苏南京)
名著:《水浒》《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答:情节:体验和感悟:答案:见讲析7
4.名著阅读。
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浯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
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江苏常州)
你的讲述:答案:见讲析7
5.《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我国三部古典文学名著,其中你最爱读的是哪一
部?结合这部名著中的相关情节谈一谈你喜爱的理由。(吉林省)答案:见讲析9
6.长篇小说《水浒》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好汉形象,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是(姓名)
________________。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家喻户晓。(河北省)
答案:见讲析7
7.根据提示完成下面填空题。(云南昆明)
(1)文学名著中,一些极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绰号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水浒传》
中的“花和尚”和“智多星”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鲁智深吴用
第五篇:《战争与和平》名著赏析
《战争与和平》名著赏析
《战争与和平》名著赏析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图拉省可拉皮文县雅纳斯·波良纳的一个大贵族伯爵家庭里,他的父母在他幼年时就先后离世,但是他 童年时代却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19世纪50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青年》,组成自传性三部曲,通过贵族少爷尼考林卡的成长史,批判了贵族恶习和偏见,并且指出尼考林卡同情劳动人民,从青年时代起就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书中那个美丽而闲适的地主庄园以及聪明天真、善良幻想的小主人公尼考林卡,就是作家对自己早年生活及个性的真实写照,也体现早期的思想和创作的探索。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转入法律系,接触到卢梭、孟德斯鸠的着作,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他退回到了亚斯纳雅·波利亚纳,尝试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结果以失败告终。1851年,他自愿到高加索参军,曾经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他根据自己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见闻而写的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热情赞扬了俄国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上层贵族军官的腐败。《一个地主的早晨》则记载了作家青年时期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农事改革的体验,第一次提出了地主与农民的关系的问题,表现了反农奴制的倾向。《琉森》则是他旅行西欧时的产物,其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冷酷,又片面地全盘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另外中篇小说《哥萨克》通过贵族青年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而到高加索和哥萨克过自由生活的故事,表现贵族“平民化”的思想。这是60年代农奴制改革前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在托尔斯泰思想上的反映,体现了他精神探索的进程。总之,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批判主义不断加强。在艺术上,显示了对人物心理分析的独特才能。根据作家的早期作品,车尔雪夫斯基指其创作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和道德的纯洁。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托尔斯泰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也是他思想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的最着名的三部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得不朽名着,为人类文化艺术留下一份珍贵得遗产。他花费了6年时间写作《战争与和平》,1877年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以安娜和列文两个主人公的生活为线索,从政治、经济、道德、家庭各方面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现实。这部作品已没《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了矛盾、紧张和恐惧的心情。作家在60年代的思想矛盾,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他的“道德自我完善”和“爱”的乌托邦理论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更多的流露和表现。随着思想探索的继续深入,他对贵族资产阶级的批判逐步加强,艺术上也达到成熟的地步。
1881年,为照顾子女上学,托尔斯泰一家迁居莫斯科,直到1901年才回到自己的庄园。这一时期,他对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他后期的一些作品,如剧本《黑暗的势力》、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和《哈吉·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等,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都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的变化。《复活》还表现了托尔斯泰晚期的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作者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观点也在小说后半部分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910年10月28日,经过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年逾古稀的托尔斯泰决心摆脱贵族生活,离家出走,10天后,孤身病逝在一个铁路小站上。
二、【内容提要】
1805年,拿破仑征服欧洲之后便向俄国进军,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虽然战事当前,但俄国的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依然很悠闲,而且照样举行社交舞会。
在宫廷女官安娜·舍莱尔举行的晚会上,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许多达官贵人都出席了。舍莱尔和瓦西里·库拉根公爵谈到了战争,他们觉得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拿破仑已决心要入侵俄国,而俄国也做了准备。舍莱尔认为拿破仑是个大恶棍,只有俄国沙皇才能拯救欧洲。就在他们谈话时,彼埃尔来了。他是彼得堡最富有的世家别素霍夫老伯爵心爱的私生子,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彼埃尔接受过自由思想的熏陶,他不认为拿破仑是个暴君和野心家,反成拿破仑为伟大的人,结果遭到了很多在场很多人的攻击。青年公爵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看到自己的朋友处境有点不妙,就出面替他解了围。安德烈是个严肃诚挚、博学多识的贵族青年,从内心深处看不起那些显贵的人,认为贵族生活空虚无聊,正准备到军队里去干一番事业。两位年轻人谈话十分投机。
彼埃尔回到彼得堡后,一度沉溺于放荡生活。一次因与库拉金公爵的儿子阿纳托尔等人一起酗酒胡闹,被逐出彼得堡。他后来到了莫斯科。老别素霍夫去世后,彼埃尔继承了老伯爵的一大笔遗产,摇身一变成了莫斯科数一数二的富人,成了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势利的瓦西里·库拉根公爵是别素霍夫伯爵的远亲,他也想弄到点儿遗产。为此,他耍了不少险恶的手段,最后他终于得逞了,因为,他把貌美但品行不端、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彼埃尔。可是彼埃尔有所不知,爱伦虽然容貌妩媚、神情迷人,却是一个放荡的女人。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结婚后不久,彼埃尔就听到关于爱伦和军官道洛霍夫之间有暧昧关系的传言,他忍无可忍,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便与对方决斗。在将一大部分财产留给爱伦以后,旋即与她分居。
安德烈决心要干一番事业,就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毅然去了前线,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和荣耀,能够开始自己的事业。在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国大败饿、奥联军。安德烈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坚毅、他高举着军旗冲锋陷阵,最后身负重伤昏倒在战场上。安德烈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照顾,渐渐恢复了健康。面对无际的苍穹,安德烈感到个人功名的渺小。伤愈后,他历尽了各种艰难回到家,当天晚上,他的妻子莉莎为他生下一个男婴,不幸的是,莉莎在分娩中死去。妻子难产死去,生活的挫折,使安德烈非常痛苦和绝望,精神极度颓废。一次,安德烈因为贵族会之事去拜访罗斯托夫公爵,他立即被充满生命力、美丽动人的公爵女儿娜塔莎所吸引,对她一见钟情。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和事业。彼埃尔的来访触动了安德烈,娜塔莎的生命力进一步使他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他在农庄里实行改革,并参加当时俄国的一些政治活动。1807年,饿、奥联军在彼埃劳与法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站住呢个,双方损失都很惨重。6月,拿破仑和沙皇签署了和平协定,暂时的和平生活开始了。
不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是他们的婚事遭到了安德烈父亲的反对,最后双方约定一年以后结婚。而此时的娜塔莎,禁不住爱伦之兄阿纳托尔的诱惑决定与之私奔。这对安德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到外国修养去了。
1812年6月,拿破仑率先撕毁了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攻打俄国。库图佐夫被任命担任总司令,他请安德烈和他一起抗击法军。8月26日,俄、法两国军队在鲍罗金诺进行了一场大战,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在战斗中,安德烈的腹部受了重伤。最后,库图佐夫只能从莫斯科撤退出来保存俄军的实力。在莫斯科大撤退中,娜塔莎在伤员中意外地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而这时的娜塔莎终于认清了阿纳托尔的本质——一个花花公子,她真诚地向安德烈谢罪后并悉心地照顾他,安德烈原谅了她。同时,安德烈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最后在娜塔莎的臂弯里平平静静走到生命的终点。
彼埃尔因为家庭不幸,一直在探索生活的真谛。他迷恋过共济会,想借着宗教摆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幸。他也在自己的领地上实行改革,致力于解放农奴的工作,但是没有成功。卫国战争开始后,他上了前线,也参加了战斗,组织民团并接受了战火考验。法军进入莫斯科后,几乎把莫斯科烧成了火海。彼埃尔完全改变了对拿破仑的看法。彼埃尔决意留在莫斯科,做一名民族英雄,刺杀拿破仑。他装扮成穷困的农民,藏了匕首,寻机刺杀拿破仑,险些送命。但是他为了营救大火中的一个女孩,被法军抓化住。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
拿破仑的军队使人民流离失所,士兵怨声载道。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军在莫斯科大肆抢劫,军纪变坏,军队从此开始瓦解,成为一群落荒而逃的乌合之众。在哥萨克人的不断骚扰下,大量俄国战俘被解救,彼埃尔获得自由。在俄军主力奋起反攻,俄国人民团结打击下,法军溃败。拿破仑疲惫地等待着,希望沙皇要求和他签署和平协定,但是这一天迟迟没有到来,他只好放弃莫斯科撤退到法国。在溃退途中,法军不断遭到俄国军队和游击队的袭击,损失惨重,最后拿破仑只带着三万残兵逃出了俄国。彼埃尔则被游击队救出,返回莫斯科。
经历劳役磨难的彼埃尔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苦难,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后来,彼埃尔回到了莫斯科,此时爱伦在放荡中因误服堕胎药而死去,娜塔莎已经长成美丽动人的大姑娘。见到娜塔莎后,彼埃尔深深地爱上了她。他适时地向娜塔莎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娜塔莎接受彼埃尔的求婚,两个人从此开始了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娜塔莎更加勤劳能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丈夫和孩子。结婚八年后,他们生了四个可爱的孩子,发现现实生活和他们过去梦想的一模一样。婚后,彼埃尔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娜塔莎则成为一位贤妻良母。
三、【个性导读】
俄国最杰出的爱国主义长篇小说,就是19世纪俄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1863年至1869年完成的诗史性宏伟巨着《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从最初构思到创作完成,前后历时13年之久,7次易稿,小说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个豪族为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全面具体表现当时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家庭生活基本情况。这幅宏大生动的俄国历史画卷,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各类人物的心理状况、思想变化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作品中总共描写了559个人物,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出现人物最多的一本小说”,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卷帙浩繁,长达13万字的长篇巨着。
在阅读《战争与和平》时,我非常畏惧它庞大的篇幅量,书中登场的人物众多、名字难记,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使我在了解情节推动和故事发展时感到困难。正如屠格涅夫所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集叙事诗、历史小说和和风习志之大成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因此如果选择节缩的精装本阅读的话,就无法了解作品的原貌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在阅读此部作品时,我感觉到托尔斯泰的陈述语调中洋溢着仁慈的沉静,叙述特别舒缓,随心所欲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根据切身经历进行写作,力求最充分反映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提炼生活,作品中处处有作家生活的影子。
托尔斯泰曾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和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的军旅生活不仅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为栩栩如生的战争场面的描绘打下基础。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大气磅礴,游刃有余,这得益于他自身的战斗军旅生活、细致的社会调查、战场实地考察和生活素材积累。他坚持以生活为基础塑造典型,在描写波罗金诺大会战,他结合自己曾参战的感受,极力表现真正的战争,不加任何掩饰,精致刻画这个典型的场面。在法军大溃败的场面描写中,他通过彼埃尔的眼睛淋漓尽致描写了战争的罪恶,笔触精致,整个画面真实浮现在读者眼前。作品中关于反农奴制的描写也是结合他自己的农事改革体验来写的。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庄园度过,他亲身感受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企图改革农奴制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小说内容寄托了他反农奴制的理想。
他忠实于历史和生活,真实地描写人物的性格,我常常为书中朴实单纯的美德而感动,各种人物的不同人生在小说里有条不紊地展开,构成真实的生活历史画面。有评价说,“审美地运用和描写历史材料,在历史事变中描写人,是《战争与和平》的一条基本创作原则”。在作品中,我们能够读到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拿破仑、库图佐夫、斯彼兰斯基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等,在处理拿破仑侵略俄罗斯的具有极大冲击力的场面时,托尔斯泰不虚伪也不回避,而是紧紧抓住真实,用代表性的动作和言辞,描绘出人物性格。在作品中的塑造的主人公也没有虚伪的夸张和矫情的伤感,是一种依照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逼真形态。
在我眼中,托尔斯泰就像一位魔术师一般,将历史的事实与艺术的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托尔斯泰“企图不是让一个,而是让许许多多男女人物去经历1805年、1807年、1812年、1825年、和1856年”。正因为如此,小说场面壮观宏大、视野开阔,涵盖了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上至沙皇宫廷和上层社交,下至地主庄园和农民茅舍;其次,人物众多,描写了559个人物,上至帝王、贵族、将相,下至士兵、农奴、商人,社会各色人物等在时代变迁中个人的思想情绪和命运遭遇变化,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性格丰满,栩栩如生,人物各自形成情节主线,又交叉发展;再次,时间跨度大,从 1805-1812的七年,最后又补充了8年后的主要人物的生活状况。整部作品容量巨大,结构复杂,场面宏伟,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小说大幅度地推展情节,全方位展示时代生活,灵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揭示现实主题和生活哲理。正如斯特拉霍夫所说“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应有尽有”。品读整部作品犹如观看彩色银幕电影,一幕接一幕,内容丰富生动,情节波澜推进。
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最喜欢人民的思想”。他认为,“俄国的前途就在于优秀的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对战争与和平作哲人的思考,在19世纪初俄罗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描绘中,他以极大的热情描写了俄国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的土地和侵略者战斗的英雄气概,充分肯定了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在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也提到托尔斯泰是“从战争与和平两个方面来表现俄罗斯民族同拿破仑侵略者、俄国社会制度同人民意愿之间的矛盾,肯定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他努力写人民的历史,把卫国战争写成是为人民的正义之战,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他以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在来充分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这也是人民推崇这部书的原因,作者旨在表现1812年反法战争的正义性,反映了有卫国战争所激起的爱国主义热情:农民们穿上军装奔赴战场,士兵斗志高昂,郊区农民烧掉干草拒绝卖给出高价的法军,而人民则自动组织游击队袭击敌人……这些事实都证明了“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读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他的另外一部小说《复活》的“忏悔贵族“的典型人物聂赫留朵夫。同样,在此部小说中有一条一贯的主线,那就是“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出身贵族,是个内心生活十分复杂的作家,一生都在不断地分析自己,批判自己和改变自己。他有一颗不安宁的灵魂,总是在苦苦寻求着什么。他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决心改掉自己身上的贵公子习气,过廉洁的生活,处在终身忏悔之中。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却站在有良心的自由主义的贵族立场上,主张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认为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托尔斯泰写作了《忏悔录》,内中谈道:“我否定了我们这个圈子的生活,我认清了,这并不是生活,这不过是类似生活而已……为了理解生活,我应当去理解的……不是我们这般寄生虫的生活,而是这些创造生活的、平常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他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贵族生活是否有罪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忏悔的情绪。他沉浸在痛苦无奈的心灵斗争中,因为他现实生活状况与他极力倡导的平民化生活相对立和冲突的。这种思想矛盾和忏悔意识在这部小说中也有反映,在他塑造的彼埃尔、安德烈贵族形象身上,或多或少包含和渗透了作家本人的忏悔情绪。
而从创作手法方面看,托尔斯泰运用了强烈对比的写作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宫廷贵族与庄园贵族的对比。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危急的关头,宫廷贵族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惧敌人,远离人民,一味追求利禄和沉醉于荒淫的生活之中,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如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伦则是荡妇。而京城外的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家族和包尔康斯基家族身上仍保留着醇厚的古风,他们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与人民相接近,关注祖国命运。这里宫廷贵族库拉金之流的卑劣行径与具有崇高精神为人民为国献身的庄园贵族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战争与和平的对比。
1805年,拿破仑率兵政府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如绷紧的弦,气氛紧张,酝酿着激烈的战争,而在圣彼得堡上层社会仍然是一派和平的景象,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进行。
(三)战场与大自然的对比。
作品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如申格拉本和奥斯特里茨会战,斯摩棱斯克大火,波罗金诺大会战,法军进入莫斯科,莫斯科大火,法军全面溃退等广泛细致的描写;同时作品中作者用优美深刻的笔触描绘的大自然洋溢着和谐迷人的诗意,如奥斯特里茨的天空、春天的白桦林、圣诞夜的大自然气氛的描绘,冬猎场景等。
(四)人物形象的对比。
塑造了体现人民意志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形象,正义为民,按照人民的意愿、民族的需要而担当起指挥作战;而违背人民意愿的侵略者拿破仑和俄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罪恶行径,不得人心,这是战争统帅者的鲜明对比。同时这也是两次战役的对比:1806年的战事,法国皇帝拿破仑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为争夺欧洲土地和财富而进行的战争,是一场抢占殖民地的战争,俄国人民和军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而战,战争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的战争性质则不同,是拿破仑侵略攻打俄国,全体人民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的斗争精神,他们明白奋起抗战是保卫祖国,扞卫祖国尊严,虽兵力与武器装备比不上法军,最后获得反抗侵略斗争彻底胜利。这两次战役的对比对揭示人民意志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在主人公安德烈和彼埃尔身上探讨了他对贵族出路的看法,这两个探索型的青年贵族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群众的力量。而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
娜塔莎是小说中最为动人的女性形象,她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生命生活,充满活力又勇于牺牲自己,娜塔莎的形象与宫廷贵族妇女爱伦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欢快开朗、朝气蓬勃的娜塔莎这一形象是托尔斯泰在妻子塔吉雅娜·别尔斯身上找到灵感,是小说中的最动人的形象,同时也是我最喜爱的人物形象。天真可爱的她在战争背景下成长成熟的过程构成独立发展的一条线索,她的成长过程中对爱情的认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给我带来一些启示。16岁清纯可爱的娜塔莎怀着对真挚感情深深向往的,充满生命活力、热爱生活的娜塔莎让厌世悲观的安德烈重新振作。她与安德烈一见钟情,这是她朦胧的情感,经受不起挫折。当父亲罗斯托夫伯爵带着她去拜见安德烈的父亲老包尔康斯基,谈论婚事受到冷遇后,年轻的娜塔莎为受侮辱感到委屈。安德烈出国后,单纯的她受到花花公子阿纳托尔的诱骗和肉欲的诱惑,她决定抛弃安德烈与他私奔。可见不成熟的她感情用事,等待中无法忍受寂寞,也不懂得什么是真爱。在人生的追求中误入歧途,但是她还是经受住肉体和灵魂的的考验。娜塔莎一家在撤离时遇见了很多受伤的士兵,富有爱国心、热爱人民的娜塔莎跑上跑下帮忙运送伤员,照顾伤兵,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高尚的品德。遇到安德烈,他们不在乎过往彼此更加相爱。后来安德烈因伤势严重而去世,是彼埃尔陪伴她度过悲伤、哀痛的日子。经过战争的磨难,她变得坚强和理性,与彼埃尔产生了新的爱情,获得一生的幸福。曾经单纯而轻浮的少女娜塔莎,婚后变成一位勤劳能干贤慧的妻子,把一切都献给了丈夫和孩子们,这是理想化的俄罗斯优秀妇女的形象。
安德烈憎恨敌人,爱国爱人民,也在亲身解决民族矛盾时看到了贵族和人民的一致性,而且一直在探索祖国的去向和命运。安德烈似乎就是托尔斯泰的化身,他思想和实践探索“俄罗斯向哪里去?它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毋庸置疑,安德烈是托尔斯泰钟爱的角色,他倾注和包含了托尔斯泰太多的理想和抱负,但最后还是安排安德烈死亡的结局。初始这让我感到困惑,但联系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也容易获得答案。安德烈的思想探索如果进一步发展,那必将突破托尔斯泰当时的思想极限,他也无法驾驭和掌握这种思想探索实现的结果,他不得不忍痛割爱中断他的思想。
总观之,这部巨着以俄国历史发展为背景,将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与虚构塑造的主人公融为一体,构成一部史诗性、历史小说和编年史特色的传世之作。整部小说如海洋般宏大、气势磅礴,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作品问世后就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样结构宏伟的史诗性巨着,使托尔斯泰“在公众心目中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100多年来,《战争与和平》一直备受推崇,他是世界上版次和印数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曾在书上看到过社会各界对这部巨着的盛赞。法国小说家福楼拜阅读之后,赞叹说:“这是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推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200部世界名着展评》评价说:“即使我们一生中拒绝任何小说,但也不能不读《战争与和平》”。
四、【名家点评】
[名家点评一·陈建华]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着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网升、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虎,他们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仑则是荡妇。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京城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指出在这些贵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风,他们有爱国心,与人民的精神相通。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贵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着。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着”。(文段出自《〈战争与和平〉断想》)
[名家点评二·陈慧敏 ]
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宏篇巨着《战争与和平》里探索了一个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 ,即什么是真正的美丽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这就是 :只有内心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 ,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只有那些内心丰富、善良 ,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被誉为“一个真正伟大的艺术家” ,宏篇巨着《战争与和平》为其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在这部巨着里 ,伟大的艺术家探讨了一个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美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正像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所写的那样 :“应当探求那种因为自己的影响而产生美的东西 ,而应当避免那种因自己的影响而产生丑的东西;应当替人和生物求索善良 ,救助和服务精神 ,如果一切皆善 ,就一切皆美。”(文段出自《真正的美丽与爱情——从〈战争与和平〉看列夫·托尔斯泰的审美观与爱情观》)
[名家点评三·顾天立]
据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生前曾多次诵读关于冬猎的章节;普列汉诺夫称圣诞夜驾撬车的场景是“无与伦比的”;福楼拜读了包括这三段场景的前两卷,压抑不住对同行极度敬倾之情,说:“简直令人叫绝,……我在读它时屡次高兴地交出声来……”
小说中,作者往往在展开故事情节时,把笔锋一转,稍稍偏离主导的情节线索,若即若离,从容有致地对自然风光、风情习俗、天赋爱好、甚至丰盛佳肴、待人接物等作翔实、独立的艺术刻画,这种文学描写被屠格涅夫成为“风习素描”。在《战争与和平》中的风习素描规模更大,它们在小说中已不是片言只语式的插笔,而是成为能相对独立的篇章,具有很高的认识与审美价值。得力于这种风俗习俗描写,使《战争与和平》始终响彻青春与生命的欢快乐调,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和谐迷人的诗意,使小说笼罩这鲜明辉煌的氛围,处处散发着俄国大地的泥土气息,又时时传达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气质。有鉴于此,有人誉《战争与和平》为“俄国人民的伊利亚特。”(文段出自《昂扬·纯净·明朗——〈战争与和平〉中的“风习素描”》)
[名家点评四·周大新]
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这是他用他的书给我的最重要的劝告。……他熟悉的是上流社会的生活,照说他该去写上流人士的闲情逸致,去写他们的觥筹交错,去写他们的离愁别绪,但他没有,而偏去写一个女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去写俄法战争中惨死战地的士兵。他笔下响着底层人民的呻,让人看了心一下子被抓紧,胸腔里陡添一股沉重,从而使读者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生出要对社会进行改造的冲动。……他给的另一个劝告是要向世界呼唤爱。对爱人、爱己、互爱的呼唤浸透了三部书的字里行间。在《战争与和平》中,他把俄法战争的惨状写得淋漓尽致的目的,是呼唤他对他国、他民族的爱……要多关注女性的命运,也是他给我的劝告之一。在他的三部重要作品中,他一直关注这女性的生存境况,把许多笔墨都给了女性角色。安娜·卡列尼娜、玛丝洛娃、娜塔莎是他写得最动人和最感人的形象。除了这三位之外《,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吉蒂和朵丽《,战争与和平》中的马芒托娃小姐、纳塔丽·劳斯托娃伯爵夫人、罗利亚小姐、玛丽小姐、丽莎夫人等,都写得极其生动。这些音容笑貌各异的女性形象,使读者不能不去想许多和女性有关的问题:自从人类进入父权社会以后,女性的命运多由男人决定,许多女人承担这受歧视、受虐待、受欺负、受污辱、受迫害的角色。而女性身上又更多地存在着善和爱这两种与人类前途紧密相关的东西。(文段出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劝告》)
[名家点评扫描]
u
说《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罗斯大地的伟大作家,说俄罗斯大地有权利以他为骄傲并且应该爱他;……所以有这些确实如此,全都正确,无可争辩。——普列汉诺夫
u
在托尔斯泰那里,“大自然不是被写出来的,而是活在我们伟大艺术家身上。有时大自然甚至仿佛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普列汉诺夫
u
距今一百多年前,俄罗斯这个伟大的心灵的光焰照亮了大地;这个心灵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照亮了我们青年时期的最纯洁的光芒。在十九世纪行将结束时阴霾重重的暮色中,它是颗安慰之星,它的闪光吸引着、抚慰着我们青年的心灵。——罗曼·罗兰
u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罗曼·罗兰
u
《战争与和平》的艺术独特性:“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这是真实的俄罗斯”,是一部“独创的、博大的作品,它融史诗、历史长篇小说和道德随笔于一体。”——屠格涅夫
u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别出心裁而同时又包罗万象的佳作,一身兼备“史诗、历史小说和风习素描的特征” ——屠格涅夫
u
托尔斯泰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列宁
u
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高尔斯华绥
u 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集叙事诗、历史小说和和风习志之大成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发表以后,它在公众的心目中就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屠格涅夫
五、【精彩篇章】
[精彩篇章一·第三卷第一部15章]
罗斯托夫以自己锐利的猎人的眼睛第一个望见这些蓝色的法国龙骑兵追赶我们的枪骑兵,队形混乱的枪骑兵人群和追赶他们的法军龙骑兵越来越接近了,已经可以看见这些在山上显得很小的人们如何互相厮杀、追赶,如何挥舞胳膊或佩刀。
罗斯托夫像看猎犬逐兽似的看着面前发生的一切。他以嗅觉感觉到,如果现在与骠骑兵一起冲向法军龙骑兵,他们会站不住脚的;可是,如果要冲锋,就得即刻冲锋,一分钟也不能拖,否则就迟了。他环视自己周围。大尉就站在身旁,也目不转睛地望着下面的骑兵。
“安德烈·谢瓦斯季扬内奇,”罗斯托夫说,“要知道我们可以冲垮他们……”
“是厉害的一着,”
大尉说:“确实……”
没有听完他的话,罗斯托夫就策马驰到骑兵连前面,没有等他发出出击的口令,跟他有同感的整个骑兵连,都随他之后驱动了战马。罗斯托夫自己不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又为何这样做。他做这一切,正像他在打猎时所做的一样,不假思索,不假考虑。他看见龙骑兵走近了,他们在奔驰,队形散乱;他知道他们会支持不住的,他知道,时机只在转瞬之间,稍一放过,就一去不复返了。炮弹那么激烈地在他周围咝咝呼啸,战马是那样跃跃欲奔,以致于笼它不住了。他策动了战马,发出口令,在此同时,他听见身后展开队形的骑兵连的得得马蹄声,他们飞奔着冲向山下的龙骑兵。他们刚下山,大步的奔驰自然而然转为疾驰,越接近自己的枪骑兵和追赶他们的法国龙骑兵,就越驰越快,离龙骑兵很近了,前面那些看见骠骑兵的龙骑兵开始向后转,后面的停住了。怀着堵截狼的心情,罗斯托夫完全放开自己的顿河马,疾驰着堵截队形混乱的龙骑兵。一个枪骑兵停下来了,一个步兵伏下身子以免被马踩着,一匹失掉了马鞍的马混在骠骑兵中间。几乎所有的法军龙骑兵都向后奔逃。罗斯托夫挑了一个骑灰马的龙骑兵紧追下去。途中遇见一个灌木丛;那匹骏马驮着他飞跃而过,差点把尼古拉掀下马鞍,眼看再有几秒钟就可以追上那个他选作目标的敌人。这个法国人根据其制服来看大概是个军官,他在灰色马上弯着腰,用佩刀赶马飞奔。顷刻之间,罗斯托夫的战马的前胸已碰着那个军官的马屁股,差点把它撞个四脚朝天,就在同一瞬间,罗斯托夫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就举起佩刀,照着那法国人劈去。
就在他这样做的同一刹那,罗斯托夫全身劲头忽然消失了。那军官倒下了,与其说他是由于刀劈,不如说是由于马的冲撞和恐惧,他的肘弯上方只受了一点轻伤。罗斯托夫勒住马,以目光察看自己的敌人,好看看他战胜了谁。那法军龙骑兵军官以一只脚在地上跳着,另一只脚挂在马蹬上了。他吓得眯缝着眼睛,好像等待随时可能的新的打击,皱着眉头,带着恐怖的表情从下往上望着罗斯托夫。他的脸色苍白,沾满泥泞,头发淡黄色,年轻,下巴上有个酒窝,一双浅蓝色的眼睛,完全不像战场上含有敌意的脸,而是最平常和最普通的脸。在罗斯托夫还未决定拿他怎么办之前,这军官就喊道:“Je me rends!”①他慌里慌张地想从马蹬里抽出脚来,但是抽不出来,一对惊慌的蓝眼睛,不停地望着罗斯托夫。驰过来的骠骑兵帮他把脚抽出来并把他扶到马鞍上,骠骑兵们从四方收容龙骑兵;有一个受了伤,满脸是鲜血,仍不愿放弃自己的马;另一个抱着骠骑兵坐在马屁股上;第三个由骠骑兵扶着才爬上马背。前方法军步兵一面奔跑,一面射击。骠骑兵们赶忙带着自己的俘虏驰向后方,罗斯托夫同别人一起驰向后方,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使他胸中发闷。他俘虏这个军官并劈他一刀所引起的某种模糊的、混乱的感觉,他无论怎样也不能向自己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