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腊叶》的赏析
谢绍平11中本(1)班2011014123
鲁迅《腊叶》的赏析
在《野草》这本充满奇特想象的散文诗集中,也有一两篇优美的抒情文字,这一篇《腊叶》,含着淡淡的柔情,犹如为鲁迅那孤独的灵魂找到一丝慰藉。
鲁迅说:“《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野草>英文译本序》)主要写给当时已与他有了感情,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许广平。鲁迅曾对孙伏园说过这意思:“许公很鼓励我,希望我努力工作,不要松懈,不要怠忽。”许广平也说过:“不过事实的压迫„„真使先生痛愤成疾了。不眠不食之外,长时期纵酒。经医生诊看之后,也开不出好药方,要他先禁烟、禁酒。„„那时有一位住在他家里的同乡,和我商量一同去劝他,用了一整夜反复申辩的功夫,总算意思转过来了,答应照医生的话,好好地把病医好。”
鲁迅这篇文章的写法是奇特的,如果我们不知道以上的事实,谁能领会其意呢?他以“爱我者”的口吻说话,把自己比作那片枫叶——他称之为“腊叶”,因为那是陈旧的、干枯的。主人因同情保存了它,因为它有病。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交待腊叶的来历。第二段,叙述去年深秋收藏一片枫叶的经过。以自己怜惜爱护病叶的心情,来比喻青年们对作者的爱护和珍惜,并流露着亲切的感激的情意。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对病叶做了细腻、传神的描写。作者曾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斑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见许广平《关于鲁迅的生活》)。1924年的深秋,鲁迅确实大病一场。病叶“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凝视。”鲁迅在一片病叶的感受中,凝视、深思、阐明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体味的生命哲学,生与死是并置与交融的,一个以天下为已任的人,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社会和进步事业,而不应过分地珍惜和保存自己。这里让人悚然而思的就是从个人生命与社会进步关系这个生死观的侧面,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应有的心境和情操。这种心境和情操,单纯亲切,深沉优美,同鲁迅对青年真挚的感激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文章增添了动人的光彩和亮点。
第三段,叙述现在初冬的“今夜”发现去年这一片腊叶的情况和心情。“但今夜他却黄腊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表面上是写作者去秋和今冬的待病叶的不同心情,实际是以“腊叶”自喻,通篇表现了对于爱护他的青年们的温情善意与和蔼可亲的感激之情,还暗含着对青年的叮嘱,希望“爱我者”不要再用宝贵的时间精力来关心他,而要尽快地站出来,去关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野草》中有许多篇文章都投射了作者自己的影子,比如《求乞者》中的“求乞者”,《复仇(其二)》中的“耶稣”,《过客》中的“过客”,《这样的战士》中的“战士”等都可以与作者本人相联系。胆鲁迅在《野草》中并没有具体地指出“战士”或者“求乞者”就是他本人,而在《腊叶》一篇中,他却指出了“腊叶”与自己的联系,在《<野草>英译本序》中明确地说“《腊叶》,是为爱我者想要保存我而作”。许广平在《因校对<三十年集>而引起的话旧》一文中也说:“在《野草》中的那篇《腊叶》,那假设被摘下来的夹在《雁门集》里斑驳的枫叶,就是自况的”。腊叶作为作者的自况是无可厚非的。后人总结鲁迅的一生,总是将他的人格、精神、思想放在相当的高度进行仰视,将他加上无产阶级战士、思想家、革
命家等一连串的头衔。他对文化批判的态度坚决,思想的深奥总是给人圣人的印象,因而,很难将他与一片深秋之叶相联系。许多人在解读《腊叶》时不忘与鲁迅的战斗精神相联系。肖新如在《<野草>论析》一书中认为“《腊叶》通过枫叶两种不同的境遇中的不同姿态和颜色,寄托了作者宁愿在艰苦条件下斗争,也不愿再安逸的环境享受生活的志趣等”。学者们总是将着眼点集中于叶的精神气质和“爱我者”的范围推测方面。在我看来,《腊叶》是作者主观情感投射最多的一篇,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作者的精神状态。
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读了几遍后,我只是觉得此文很有些诗意,且带些萧瑟的悲怆意味。于是,便查阅相关资料,以求读懂它。1925年12月15日日本政府出兵进入中国东北;192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出兵干涉中国告全国民众书》。但从此点探究,终不得解。再查阅其它赏析,发现此文是先生肺病复发,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作的一首死亡之歌。而网页中也仅仅只有北大的钱群理教授对此文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赏析,读钱教授的赏析文章,终于让我对这篇《腊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查阅,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钱教授分析,这是先生由于身缠恶病,面对死亡而讨论死亡,面对迟暮而讨论迟暮。是先生个人性的一个文本。赏文中甚至引用了鲁迅先生自己的一句原话:“《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想必教授分析得是对的罢,对此我不再深究。意思是先生在此文中将自己比喻为一片斑驳的病叶了。
在这里,我仅就赏文中的“生与死”作些延续的讨论。关于生与死,很多哲人都讨论过他们的终极意义。其中,尼采的自杀(疯)与自己探究的生死哲理可谓是相得益彰。尼采曾说:我要去呼吸自由,纯净的空气。于是在他44岁的时候,他疯了,但他在他疯狂的状态中呼吸新鲜空气去了。“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纪伯伦说。纪伯伦作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在讨论生与死的时候还说:“假如你真要瞻望死的灵魂,你当对生的肉体大大地开展你的心。因为生和死是一件事,如同江河与海洋也是一件事。”两个人对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的生活轨迹,纪伯伦同样英年早逝,终年48岁,在生前也被别人骂作疯子。鲁迅先生在面对死亡时可以说同出一辙,即便是重病在身,先生并没有颓废,而是将自己的重病之躯赋予红、黄、绿的色调,给自己残余的生命涂上五颜六色,在题辞中更是说道:“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先生对生与死的认知并不是生或者死之本身,而是生与死存在的意义和力量。在刘如溪老师的博客中,他对生与死的研究很有几篇文章,他由“蜉蝣之生”到“生且不怕,何惧死乎”再到“死且不怕,何惧生乎?”的感悟,道出了生与死存在的积极意义。赛恩斯说:“怕死比死更可怕。”无数哲人用生命告诉我们,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生的时候不知道生的份量。引用一位自称般若物语博友的话:“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当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要照照镜子,微笑着对自己说:“嗯,不错,我还活着。”
两晚下来,没有好好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竟在此故作高深地探讨生与死。对我本人而言,这个命题确乎过于深奥,然不自觉地在这个古老的哲学漩窝边游离,算是我的一次试游吧
第二篇:读鲁迅《腊叶》有感
被毁掉的腊叶
——读鲁迅《腊叶》有感
原创: 狂人老师 俗读鲁迅
一年前我刚来到绍兴,有一种树的叶子深深的吸引了我,就是那些金黄色的银杏树叶,它的形状跟别的树叶相比,都有它独到的个性,在这以前,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叶子。当然,我对此也没有特别的上心。过了一年后,又是一个秋季,我又看到了金黄色的银杏叶,于是忍不住摘了一片,拿回家,夹在其中一本《真诚的套路》书上,这件事情也忘记了。
今天,我重新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腊叶》,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鲁迅先生在一年前,看到枫树上面一片有缺陷的叶子,于是把它摘下,夹在一个书本里面收藏起来。一年之后,它重新翻出这本书,看到这片叶子,也忘记了之前为什么会把它夹在这里,于是发出了很多的感叹。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想起来,前几天夹在《真诚的套路》里面的那片金黄色的银杏叶子,打开那本书,发现它的金黄色早已褪去,也的水分已经干了,变成浅绿色的树叶标本。
不论是我摘下的银杏叶,还是鲁迅先生摘下的枫叶,都是一片腊叶。从被我摘下的那一刻开始,它就是幸运的,因为不需要再去经历任何的风吹雨打,不必跟它的同伴一起,经历各种磨练和挑战,最后在风雨中落下,死亡。然而,如果一片腊叶不在树上,跟同伴一起作战,一起经历风雨,哪怕苟且活着,它还是一片真正的树叶吗?
很多女生被一句“我养你”,把自己都搭上了,这就是一个现实版的腊叶!没错,美女被一些土豪看上,确实不用辛苦的工作,嫁入豪门做富婆去了。本来有着自己的事业,哪怕是为这个事业拼到底,也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哪怕只有一丢丢,也还是有;然而,如果被一个土豪养了,那就等于是从树上摘下来的腊叶,并且夹在自己的书本里面,对社会并没有丝毫的贡献,哪怕对土豪也只是一个鉴赏的素材而已。如果说,美貌就是这片腊叶被摘下的理由,这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一片腊叶,无论是有缺陷的美,还是缺陷的丑,都还是一片叶子,应该留在树上,或者被风吹打下来,这样活着都是有意义的;如果被人摘下来,无论那时多漂亮,多吸引人,还是会有枯萎的一天,迟早都会被摘下的人忘却。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奋斗,哪怕拼得头破血流,也总比被人藏在温室里面,慢慢的枯萎要强多了。
第三篇:晶体化学(方铅矿、闪锌矿、叶腊石)
矿物一:闪锌矿(硕士课题)【矿物名称及英文名称】
闪锌矿 Sphalerite。其名源自希腊语,指不可(Treacherous),这是因为它经常与方铅矿共生,也很像方铅矿,但不产铅,容易令人受骗。【矿物组分化学组成】
闪锌矿的化学成分为ZnS,其化学组成为:含Zn 67.1%,S 32.9%。通常含Fe,其铁含量最高可达30%,含铁大于10%的称铁闪锌矿。此外,常含有Mn、Cd和Ge等。纯闪锌矿近于无色,由于含铁量不同直接影响闪锌矿的颜色。【矿物晶格】
(1)晶格价键图或离子堆积图:
图1-1 闪锌矿离子堆积图
(2)XRD图及分析:
图1-2 闪锌矿XRD图及分析
(3)晶格参数等相应的描述
闪锌矿的晶体形态属于**面体晶类,常呈四面体o(111)或立方体a(100)、菱形十二面体d(110)以及n(112),z(-357)等单形组成聚形;晶系和空间群为等轴晶系,空间群Td2-F4-3m;晶胞参数为a0=5.40;Z=4;粉晶数据为3.123(1),1.912(0.51),1.633(0.3);莫氏硬度为3 —4.5;密度为3.9 —4.2g/cm3。【矿物晶体化学】
(1)晶格结点上粒子的化学性质:结点上的粒子即为ZnS。燃烧(分解)产物:硫化氢、氧化硫、氧化锌。溶于酸,不溶于水,不溶于碱。
(2)粒子间作用力及价键分析:由于锌属于18电子构型的离子,所以容易极化而表现出更多的共价键特征,所以锌和硫的结合有相当多的共价键性质。(3)矿物破碎后表面价键情况及表面化学性质:在瓷介质破碎体系下,闪锌矿表面会发生适度的自身氧化,有利于药剂与矿物之间的吸附,提高闪锌矿的可浮性;在铁介质破碎体系中,铁与闪锌矿的蚀偶电极作用增强体系中的还原性,降低了药剂在锌矿表面的吸附性能,此外,铁与闪锌矿的蚀偶电极作用产生的铁离子增强了闪锌矿表面亲水性,都降低闪锌矿的可浮性。(4)矿物可选性:闪锌矿的可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晶格中所含的杂质,尤其是铁的含量。通常,含铁高的闪锌矿可浮性差,含镉高的闪锌矿可浮性好,自然界许多闪锌矿由于重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的天然活化或由于矿物的氧化而使可浮性得到改善。铜离子对闪锌矿有活化作用。闪锌矿的抑制剂主要是氰化物、硫酸锌、硫化钠、亚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钠。
矿物二:方铅矿(硕士课题)【矿物名称及英文名称】
方铅矿 Galena。方铅矿可能是人类最早开采的矿石之一,方铅矿在古罗马也是很重要的,它的学术名称Galena就是罗马人命名的。【矿物组分化学组成】
PbS的理论组成为:Pb 86.60%,S 13.40%。混入物以Ag为最常见,其次为Cu、Zn,有时有Fe、As、Sb、Bi、Cd、Tl、In、Se等。Se代替S,可以形成方铅矿-硒铅矿的完全类质同象系列。方铅矿呈铅灰色、黑色条痕,强金属光泽、立方体完全解离,莫氏硬度2.5,密度达7.5g/cm3。【矿物晶格】
(1)晶格价键图或离子堆积图:
—Pb —S
图2-1 方铅矿离子堆积图
(2)XRD图及分析:
图1-2 方铅矿XRD图及分析
(3)晶格参数等相应的描述
方铅矿属等轴晶系,NaCl型结构,立方面心,六八面体晶类,a0=0.5936nm,z=4。
图2-2 方铅矿XRD图及分析
(3)晶格参数等相应的描述
方铅矿属等轴晶系,Oh-Fm3m(3L44L36L29PC)。化学键为离子键与金属键的过渡类型。S离子呈立方最紧密堆积,Pb离子充填在所有八面体空隙中。阴阳离子的配位数均为6。晶体常呈立方体、八面体状。主要单形:立方体a,菱形十二面体d,八面体o,三角三八面体p及其聚形。含Ag高时晶面往往弯曲。常依(111)呈接触双晶,依(441)呈聚片双晶。集体呈粒状或致密块状。【矿物晶体化学】
(1)晶格结点上粒子的化学性质:结点上的粒子即为PbS。燃烧(分解)产物:硫化氢、氧化硫、氧化铅。溶于酸,不溶于水,不溶于碱。
(2)粒子间作用力及价键分析:离子键;失去电子的铅离子Pb2+和得到电子的硫离子S2-,他们之间靠静电引力相互联系,从而形成离子键。
(3)矿物破碎后表面价键情况及表面化学性质:破碎后矿物表面露出新鲜面,有Pb2+和S2-暴漏出来;表现为一定的疏水性。
(4)矿物可选性:方铅矿是很易用硫代化合物类捕收剂选的硫化矿物,但由于杂质的存在形式及数量,可浮性有较大差异。例如,方铅矿中如果含有银或铜可浮性增加,含有锌、锰或锑等可浮性下降。方铅矿在很宽的pH范围能与大多数的硫代化合物类捕收剂作用。黄药、黑药、硫氮及白药是它的有效捕收剂。柴油等中性油对细粒方铅矿有良好的捕收性。黑药的捕收性比黄药弱,但选择性强,对于含银的方铅矿特别适用。常用的Ph调整剂是石灰或碳酸钠。许多金属阳离子对方铅矿有抑制作用。例如Cr2+与Al3+对方铅矿有强烈抑制作用。重铬酸盐是方铅矿的最重要抑制剂。被重铬酸盐抑制的方铅矿,用FeSO4、盐酸处理,或在酸性中用NaCl处理,可视它部分的活化。
矿物三:叶腊石
【矿物名称及英文名称】
叶腊石 Pyrophyllite 【矿物组分化学组成】 Al2[Si4O10](OH)
Al2O3 28.3,SiO2 66.7,H2O5.0。Al可以被少量的Fe2+、Fe3+、Mg2+代替,一种靠近Fe3+端元的叶腊石称为铁叶腊石。也可有少量的Al代Si。【矿物晶格】
(1)晶格价键图或离子堆积图:
图3-1 叶腊石的晶体结构
图3-2 叶腊石结构单元层内电荷分布
(2)XRD图及分析:
图3-3 叶腊石-1A XRD图及分析
图3-4 叶腊石-2M XRD图及分析
(3)晶格参数等相应的描述:叶腊石有单斜和三斜两种多型。单斜晶系较常见,C62h-C2/c;a0=0.515nm,b0=0.892nm,c0=1.895nm,β=99°55′;z=4。Al3+占据了八面体空隙总数的2/3.【矿物晶体化学】
(1)晶格结点上粒子的化学性质: 结点上粒子为Al、0、(OH)
2、Si4O10。硅酸盐化学性质一般条件下很稳定。(2)粒子间作用力及价键分析:①叶腊石是一种层状类硅酸盐矿物,单片晶为T-O-T型,即为两个硅氧四面体和一个铝氧(羟基)八面体组成的2:1结构。单元层之间紧有微弱的范德华力;②对于硅氧四面体,Si与O以共用电子对的方式达到平衡,从而形成了牢固的共价键(原子键)。③铝氧(羟基)八面体,铝充填于八面体空隙中,配位数为6,即被四个O原子和两个OH-离子所包围。所以粒子间作用力为共价键。
(3)矿物破碎后表面价键情况及表面化学性质:破碎后:①结构中的上下表面层为不活波表面,具惰性和疏水特征;②Al-Si晶体端面,由于粉碎过程中价键断裂,呈不饱和状态,具亲水性,表面呈Al-OH和Si-OH结构。
(4)矿物可选性: ①磁选:叶腊石矿物中大部分矿物磁性不明显,含铁杂质磁性较弱,除破碎和磨矿过程中混入的机械铁可用弱磁选机或悬吊式磁选器外,一般用强磁选机或高梯度磁选机;②浮选:当铁矿物杂质硫化矿时,可用黄药为捕收剂进行浮选除铁。叶腊石和石英的分离也可采用浮选方法。一般在碱性矿浆中用脂肪酸作捕收剂,在酸性介质中用长链胺类做捕收剂。③化学提纯:对于白度较差,物理选矿方法难以达到质量指标要求的矿石,可采用化学提纯方法。一般采用还原漂白工艺。
第四篇:鲁迅《自嘲》赏析
鲁迅《自嘲》赏析
自 嘲①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④。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
①《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
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同席还有柳亚子。
〔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自己谦称是打油诗。
〔偷得半联〕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借此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是指第一句。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这里指霉运。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④ 千夫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这个儿子,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小孩子不慎跌倒,扯掉了景公的牙齿。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同里钱秀才季重,工小词。然饮酒使气,有不可一世之概。有三子,溺爱过甚,不令就塾。饭后即引与嬉戏,惟恐不当其意。尝记其柱贴云‘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真狂士也。”或以为条幅所说“偷得半联”,指此。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
【译 文】
交了倒霉运怎么还会想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身都不敢翻一下却把头碰到了墙上。所以,上街都要低低地压下破帽沿把脸遮住,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就像酒装在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一样,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真是有逃不脱的晦气啊!我这人不招人喜欢,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我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只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然而,咒骂任人咒骂,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赏 析】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名诗。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说交华盖运,说“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脸。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味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本于里谚“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却赋予这个词以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而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的指责,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这两联解释得极为透彻:“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对鲁迅的这种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极其精当地阐述了诗中这一联的正面意蕴,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对于我们正确而深刻地理解鲁迅诗中表达的思想无疑是很重要的。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所以“躲进小楼” 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首诗时还没有迁回,所以也是讽刺国民政府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诗的题目叫“自嘲”,离开了“嘲”的艺术特点而直接阐释此诗,就成了一首豪言壮语式的明志诗。“嘲”的艺术常规武器是反语,这首诗整个来说是说反话。反话自然应做正话解,但首先要从反话来鉴赏,才能领略到鲁迅在本诗中所体现的那种特有的犀利、辛辣、乐观的幽默风格,对人民无限的爱和对敌人无比憎的情感,从而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
第五篇:鲁迅《秋夜》赏析
鲁迅《秋夜》背景
时代背景:
《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秋夜》巧妙地将哲理隐藏在充满诗意的抒发中。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秋夜》在语言运用上也比较适应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需要。为了使语言更加符合人格化了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鲁迅特意选择了许多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语言,能够构成画面,能够产生音响。读后掩卷,那闪着冷眼、洒满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圆满的月亮;那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的瑟缩着作梦的小粉红花;那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都还在眼前活动着,仿佛触手可得。
象征意蕴
作品对枣树的赞美,是全篇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它虽然也受着夜空的摧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着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着许多盅惑的眼睛。”这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战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心境,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