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明确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从教学理念和制度结构上看,我国需要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具有如下必要性:
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教育改革
目前的高职生就业存在很大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由于某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高职毕业生供求的总体不平衡,形成结构性就业困难2.有些高职生所学的知识陈旧,软硬技能都不行,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不能零距离上岗3.有些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没开好,没有使学生形成良性择业观,导致部分学生有业不就、主动失业4.院校的创业教育开展不够,使部分学生无业就消极等待。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改革,扫除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争取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就业,每一个学生才能乐业,改变高职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
2.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复合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蓝领工人”,也不是纯粹的“白领精英”,而是宽专多能的复合型“灰领人才”。高职院校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的技能人才,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制造业生产一线从事高技能操作、设计或生产管理以及在服务业技能创造性服务。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改革过去那种“单纯理论(文化)灌输+ 技能强化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工学结合,通过政策引导来实行“学校———教学院———产教室”的职教型管理体制,赋予产教室在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课程分配要向现场示范课、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等增强实践能力的课程倾斜,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以操作为主,提高学生投身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3.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改革
由于社会的多元发展,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就业也不再是唯一目标,而是面临着就业、升学(专转本、专升本)、留学、创业等多元选择。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组合,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使想就业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就业,使想升学的学生能够心想事成,为想留学的学生清除障碍,为想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智技能基础,从而成为学生首选的名校。
4.高职的内涵发展要求进行改革
发展目前高职的规模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因此高职教育需要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驱动型高职转变。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是:1.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2.增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支持高职院校行色发展,扶持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这一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改革,重视职业培训的建设与发展,重视特色发展,把自身打造成为新兴战略产业、重点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同时要重点建设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专业。
5.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离不开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加入WTO,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方兴未艾。教育部门和有关院校在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经过对比权衡,国内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单一呆板、陈旧滞后、缺乏系统、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与飞速发展且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外向型、实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按照国际惯例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应该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甚至是在一定
程度上适度超前发展,唯此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建设的助推作用和对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作用,才能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也才能实现在国际教育交流和中外合作中的平等对话。为此,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6.招生制度的改革呼唤高职进行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改革
目前江苏高职的招生方式拟从高考入学转向注册入学,虽然只是在试行,但新模式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生源减少,高校生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院校要保证完成招生计划,只能无限降低学生的入学底限,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降低必然也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下降;注册入学不再重视高考成绩(仅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但也没有确立新的更有效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加难以捉摸,无法判定学生在技能方面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仅凭学生的兴趣选择专业,既无法实现高职因人制宜的教学方针,更加不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服务型人才。因此,当前注册入学的院校最为迫切的需要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实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使高职教育从学科型转变为就业导向型,从而为基层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实务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篇: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浅议高职教育改革拓展高职发展思路
论文 关键词:高职 教育 ;就业导向; 发展 思路
论文摘要:介绍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职教育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企事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普通的技工办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出现招生难、生源差、投资少、效益低、管理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高职教育面临市场、资金、环境、政策等多重压力和挑战。
(1)就业形势严峻。截至2004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本科生为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2005年高校毕业生中,高职生占到近一半的比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生源竞争激烈,扰乱正常办学秩序。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高职招生计划数大于报名数,有的高职院校报到率仅为30%,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不断降低录取标准,招生政策和原则早已形同虚设,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正常办学秩序。
(3)发展定位不明确,没有形成办学特色。一些高职院校对自身定位不清,教学成了专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压缩,偏离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专业特色,从而造成了办学难的被动局面。
(4)投入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没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多开设硬件投入很少的文科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满足社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量、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转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要予以撤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 规律 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 现代 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充分适应地域、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3 高职教育的发展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促进高等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是:
(1)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订单式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
订单式教育一方面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 企业 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把这些企业确定为学生的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办学”“双元合作”,促使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桥梁”。
(2)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最早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没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下称《意见》)中。《意见》的第一条对于师资状况有一项规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本专业非教师职称系列的或‘双师型’专任教师2人。”至此,“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 教育 逐步 发展 起来,但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均、分布不匀的问题,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问题表现得相当严重。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高职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必须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兼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培养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
“双证书”制度是为在新的形势下,使学生形成 科学 的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性开发机制,高职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紧密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学籍管理为重点,开展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式教育既定目标和要求相适应的、比较完备和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措施。学校应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5)积极试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进行两年制学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改革。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学制三年培养周期长,不容易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压缩高职学制,符合我国 经济 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更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第三篇:教育改革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二、高等教育
《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到了以下几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纲要》在整个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对2020年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也提出了很多非常新的政策亮点。扩招是近几年议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对高校扩招以来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需要一个客观的估计,正是因为扩招,才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适龄青年能够由此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从而改变一生,才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能够在人才资源方面显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可以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多数都是模式化的普通白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一个很好的措施,高校与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的联合不但避免了高校里为学而学,脱离实际的弊端,使学生能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利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能够利用高校强大的师资科研条件。同时通过这种联合使学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做到无缝连接,避免了二次培训和学习的消耗。
在高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分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所以我们的科学发展还是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可以说,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现在社会上针对职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但其教育却相对落后,大力发展好职业教育,不但能满足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能从高等教育中分流一部分,从而缓解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纲要》中所提到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从几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谁来办,不但政府要大力办,同时要鼓励社会、行业企业来办。第二是针对谁来办,《纲要》把重点放在农村,针对现在比较突出的“三农”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三是办学质量问题,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继续教育,《纲要》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继续教育对现在的下岗人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再就业的途径。特别是针对服务业的再就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通过政府的加大投入和继续教育制度的完善能够解决大多数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四、民族教育
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总的来说,通过对《纲要》的学习,体会到了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响应《纲要》中所提到的相关改革,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党的十七大上,国家提出了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国
家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本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国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其中终身教育中特别指出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应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要有效衔接。
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国家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科园教育在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下,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在科园职业教育8年发展历程中,因时而动,因势而变,不断调整办学思路,逐步形成“先育人后教书”的教育理念。
教育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教育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以个体特点为核心,兴趣为导向,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不完全等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导师,更多的是以学生兴趣为引导,着重培养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未来社会环境变化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主动思维和探索的再学习能力等。
其次扩大社会合作。开展妥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在与企业合作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环境和要求,就企业文化、专项技能、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等信息通过授课方式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
开学以来,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纲要》,内容是: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有必要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对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一要在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符合国家战略和群众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指导方针。二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立足国情,改革创新。三要以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核心,科学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四要综合考虑人口变化、学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专题性规划。五要系统研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教师培养、教育发展保障等重大问题,找准症结,提出思路,使规划纲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再一次感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民对教育的期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
教育发展的方向。结合学校工作,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
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的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四、教育公平
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
总之,《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同时学校管理建设许多做法在纲要中找到答案,也是召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纲要》的出台,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非常突显,要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
《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对我国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纲要》对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新的科学质量观,我国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我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了加强课程建设,文化引领,团队合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此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领会《纲要》精神;要积极发挥《纲要》对谋划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学校三年办学规划,抓住机遇,谋划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课题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课题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劳动、身体等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家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加入WTO后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的信息化潮流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基于 Internet 的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全球一体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信息素质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愈来愈显得重要,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给学生“学习的革命”,也传播非健康资讯,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指导自己健康快乐生活、成长。但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针对大、中城市的学生。而在中国西部广大的农村城镇,电脑已经进入百姓家庭,通过宽带将学生带向无限的网络世界,网络将会给西部农村城镇的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带来影响呢。随着国家中小城市、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城镇学校在教育系统中的比重愈来愈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成功,城镇学校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特别在对农村城镇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方面这一块上的研究缺少现状调查、策略分析,还不完整、系统,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因此该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本课题拟探讨网络环境下培养农村城镇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构建西部和谐社会提供服务。
三、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收集国内外科研机构有关的成果与发展动态,把握课题研究的任务,围绕重点,既注重理论研究,又紧抓实践研究;既注重自我纵向研究,又积极横向汲取他校已有的成功经验;既注重科学研究,又重视成果推广,并在推广、运用中发现不足,及时矫正、深化、完善研究成果。(1)实验法:分别在低、中、高段年级用科学方法抽取部分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个案研究法:整理典型个案实录,作出分析评点,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3)调查法:问卷、座谈、采访、了解心理健康状况及研究效果;(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5)观察法:在教学实践中,观察被研究对象的心理有关方面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7)课堂渗透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的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网络对农村城镇小学生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农村城镇小学生热衷网络游戏的原因,特别是游戏成瘾的原因;
2、研究农村城镇小学如何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3、研究符合西部农村城镇小学的网络教育模式,尤其是构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的联动机制。
4、摘引和创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资源,并科学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将研究第一、二方面的内容,研究的难点将是第二方面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学校将学生心理教育纳入了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在听课、评课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全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自觉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课题组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基本构建起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这个育人机制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学校牵头,成立“社区工作站”这一专门教育机构,联系相关单位、街道、家长代表参与,建立社区学生图书室、学生专用网吧等教育阵地,分享学校课题组建立的心理健康专题网页、学校“绿色网吧”等主要教育资源。经过三年来的大力推动,联动育人机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都十分重视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十分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课题组已经形成教师论文集一本共50余篇,学生征文集三本1027篇,课例光盘二张,专题讲座光盘、教育个案光盘各一张。
4、从实验的直接效果看,实验班级的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从网络中学习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同时,他们乐观、积极,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5、课题组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心灵驿站”即二小课题试验网站,网站内容日趋丰富,登录浏览人数超过10000大关。
6、课题组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到荔枝、喜神等农村学校作专题讲座2场,听众2000余人,而且效果良好,反响强烈。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以后的研究方向
1、参研人员虽然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可是,他们的理论素养还不够高,缺少总结提炼,不能把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理论。
2、目前的研究仅仅针对本校实验年级,而本地的黑网吧到处都是,网吧老板只顾赚钱,未成年上网极为普遍,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正面效果。
3、由于我们属于经济、教育落后地区,硬件设施还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我们学校有6000多名小学生,目前只有3间多媒体教室,200台电脑,还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
4、本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几乎为零,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缺少对口培训和指导,或多或少制约了课题的研究深度和成果的形成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会停止,一方面,本课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我们会不断地去探索;另一方面,将已有成果转化为教育的武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推广运用,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鲍东明《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高估不可小视》.中国教育报黄希庭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读本)新华出版社江琦著《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高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少先队研究〉
第五篇: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专题会议纪要
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专题会议纪要
2008年6月28日下午,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富林在县政府常务会议室主持召开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洲燕,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何燕,县政协副主席高建芸以及县委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县政府办、发展和改革局、教育局、财政局等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县教育局关于全县教育综合改革、景谷一中扩建、全县代课教师统一招考等教育重点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在听取汇报后,参会的领导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李富林县长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议达成一致意见,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扎实开展且富有成效。但就目前工作进展情况看,仍然还不够理想,工作推进缓慢,力度还不够大。教育是全县财政支出最大的行业,必须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今年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一是以推行校长公选制、教职员工全员聘用制以及绩效工资制为主的教育三制改革;二是代课教师的招考、辞退工作;三是县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
会议要求:
(一)为确保新学期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全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下发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必须于2008年7月中旬完成,全县各学校必须于2008年8月10日前完成校长公选,8月20日前完成教职员工全员聘用。必须认真地、反复地研究,依据近三年在校学生人数,核定全县各学校教师的编制数,原则上三年内“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要确定各学校综合考核指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奖励政策,把教育工作做实、做到位;教职工提前退休必须是本人申请,原则上各学校教职工要完全聘用。
(二)代课教师招考工作必须于2008年8月10日前完成,8月20日前要全面完成代课教师的辞退及辞退金的发放工作。代课教师的辞退金已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预留,县人事、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县城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一是景谷一中扩建工作,一定要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必须服从质量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抓工程进度;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要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推进,工程招标一定要按照最低价格进行,尽量使工程建设不发生新的欠款;到今年9月份,如果新建工程还不能投入使用,要制定预备方案,确保扩招工作顺利进行。二是县民族中学与威远镇中学合并问题,要与此次教育三制改革同步推进,首先完成领导班子合并,要尽快研究制定并校方案实施。三是职业中学选址必须尽快确定,选址规划工作必须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同时要积极做好项目建设的有关报批工作,争取上级对职业中学建设的支持,确保明年启动建设。
(四)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事关教育事业的稳定与发展。一要认真做好改革宣传稳定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以及各学校必须认真做好宣传稳定工作,做到政策宣传要到位、宣传口径要统一,改革方案制定后就要无条件的执行,绝不允许任何领导干部做出有损改革的言行,确保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带头改革、支持改革。二要扎实稳妥的推进改革,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抓紧抓好每个工作环节,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三要加强领导、责任到人抓改革,县教育局班子及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认真抓好落实。四是密切配合抓改革,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把政策关,确保改革依法依规、按程序推进;县级学校的校长公选,组织部门要做好组织考察工作。五要在改革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外单位借用的教师,符合调动条件的,要尽快办理调动手续;不符合调动条件的,必须及时返回学校参与教育三制改革;在改革中,要稳定教师情绪,认真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参加会议的人员还有:张瑞明、徐丕顺、周云仙、张雄、刘少昆、朱玉华、杨祺海、马宏良、周云华、张俊山、王世华、张献、陶永宁、李林发、张兴阳、赵强、康铭光、戴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