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黄河治理
高一地理研究性学习
2007-05-01 17:56
研究目的:了解黄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研究过程:选定课题-收集资料-筛选资料-调查走访-整理笔记-小组讨论-
撰写论文-修改论文
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报纸、杂志、互联网)、实地考察、调查访谈
研究成果:《黄河治理迫在眉睫》
黄河治理迫在眉睫
黄河—中华文明的摇篮: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现状:
刚刚结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会议上,宁夏政协委员共向自治区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递交提案410多件,最引人注目的是安纯人委员代表民盟宁夏区委递交的“治理污染,保护母亲河”的提案。
由于长期接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397公里长的黄河宁夏段水污染状况已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2002年,宁夏全区排放到黄河的废水2.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排放总量的49.5%,生活污水排放量多达50.5%。黄河宁夏段各监测断面水质为4至5类,均未达到功能水体的要求。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宁夏境内95%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所致,据统计,每年排入黄河的造纸废水达6000多万吨,占宁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2%,其次是化工、制药、酿造、淀粉等行业。
就宁夏政协委员递交的提案,记者采访了宁夏环保部门负责同志。据了解,从2003年开始,宁夏加强了对黄河污染的治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曾就造纸企业污染黄河作出批示,要求严格依法处理,坚决制止继续污染。宁夏环保部门对造纸企业加大了监管力度,要求限期治理,对长期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通过限产或关停措施保证黄河取水水质,同时,对重点排放企业安装废水排放自动监控装置,确保外排工业废水稳定达标。到去年底,宁夏黄河段水质已较2002年有了较大好转,黄河水污染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
1.黄河泥沙:
黄河泥沙不仅在下游河段的河床中淤积,在黄河中游的宁蒙河段也发生严重的季节性淤积。宁蒙河段区间的鄂尔多斯高原是黄河中游的暴雨多发区。每到雨季,这里经常发生暴雨,洪水夹带大量泥沙直接冲入黄河,淤塞河床,迫使黄河主流北移,直接威胁包兰铁路、公路,造成极大危害。
事件:1998年7月在鄂尔多斯高原产生两次强降雨过程,暴雨中心位于黄河一级支流西柳沟的中上游。这里恰好也是库布奇沙漠的中心地带。暴雨洪水夹带大量泥沙冲入黄河,在黄河主河床中淤积形成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厚6米多的沙坝。据当地水利部门介绍泥沙总量达到1亿吨。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河床中,将黄河干流向北推移1.5公里,将位于河床中的包钢三个进水口全部堵死,致使包钢部分停产,经济损失巨大。
2.黄河流域的有关数据:
(摘自《黄河报》1999年10月1日,总第888期)
1)黄河流域人口1.07亿人,占全国的8.6%,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其中城镇人口2506万人,占全国的6.8%,城市化率23.45,低于全国城市化率的30%。
2)黄河流域耕地面积1.89亿亩,占全国的13.3%,其中灌溉面积7590万亩,占
全国的9.7%。
3)黄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4842亿元。工业总产值6015亿元,占全国的5.3%;
农业总产值1509亿元,占全国的6.1%。
4)黄河流域人均耕地1.77亩,高于全国的人均水平1.15亩,人均粮食产量
352公斤,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400公斤。
5)黄河流域人均工业产量5624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1%;人均农业产量
141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
6)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耕地面积6684万亩,灌溉面积4294万亩,总人口5473
万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的80个县(市〕。
7)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耕地面积1.08亿亩,灌溉面积6961万亩,总人口8510
万人,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5省的114个县(市〕。8)黄河流域共有9个民族,即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占流域人口的10%。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杜会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最重大的“闪光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
学”“我能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的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例如在“旅游业”的教学中,教师最常讲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实际中并不是这样,旅游景区的垃圾袋、一次性筷子、生活污水、汽车尾气等污染现象,“八仙宫”“龙宫”等景点投资了几百万资金,但收益少的可怜等问题,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去质疑,如何才能使旅游业持续发展呢?学生就会回答:“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景区的整体文化氛围”等等;“怎样解决?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学生根据日常所闻所见,就会提出使用电瓶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铁路北移封闭龙门景区,减少铁路对石窟的损害,将龙宫等人造景观炸掉,保证龙门石窟景区周围和谐的文化氛围。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再如在学到“聚落的发展变化”时,如果仅用一两张城市与农村的照片对比,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倒推式,首先发问:“你了解洛阳的新变化吗?”展示洛南新区的音乐喷泉、市政府办公大楼、王府井、家乐福、中心医院、洛一高等图片,让学生耳目一新,觉得自豪,从漫不经心的状态马上进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然后出示农家小院、泥泞的乡间小道、破败的学校、简
陋的商店、卫生所等图片,让学生感到震撼,进而想知道,城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然后通过探究就知道了,主要是城乡的生产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这样让地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让学生有能力去探究。
不同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等方面,去探究北美洲的自然概况。设计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三、精心准备,开拓视角,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要有大学科意识,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资源优势,横向联系,为地理学习服务。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对于地理新课程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的观念,要具有大学科的意识,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增强知识渗透意识。例如在“长江、黄河”教学时,在语文课中学生已学习了黄河颂、话说长江等部分内容,在学习“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时,历史老师对此已作了一定的介绍,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如查资料、手抄报等。作为地理教师,我在教学时,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例如,在学习港澳与珠三角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接着我提问第二个问题:当珠三角的优势不在处于绝对地位时,港澳的产业扩散目标应选向哪里?为什么?学生又马上信心十足去投入新的问题去研究讨论了。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的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探究的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积极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在学习“聚落的发展变化”时,我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调查洛南新区的农民、小商户、开发商,去了解新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失地农民的安置、道路水系建设、六大功能区的规划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然后形成研究成果,以手抄报、论文、图画等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办成黑板报,在校园展览。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以重视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体验感受,很快为学生所喜欢、接纳,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去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必须与其他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相结合,不能搞花架子,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有利,对培养学生的创
第二篇:地理研究性学习格式(精选)
高二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
课题: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浅析
格式:正文标题
摘要:30-50字
关键词:3-5个
正文:(至少1500字)
一.我国西部地区的荒漠化的现状
二.西部地区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措施
五.小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每组组长组织安排组员搜集材料,组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收假完上交材料!
第三篇:地理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绿色食品
一、绿色食品的含义与特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
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其次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畜加工产品及饮料类产
品(主要指茶叶及酒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
(二)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仍未完整建立起来。绿色食品产品加工与保鲜方面的新技术
也未能有全面突破,技术储备少。
(三)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我国绿色食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产品质
量良莠不齐。二是我国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和对产品质量的长
期检查监督方面力度不够。
三、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从温饱型进入小
康型的新趋势。发展绿色食品是冲破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不
仅必要而且紧迫,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政府重视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提。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充分利用政策、金融
等手段,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或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大市场需求较
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同时,加大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依程序依法办事的力度,保障绿色
食品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的优势,增加技术储备,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力。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
到广泛重视,绿色食品存在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潜力。概括来讲,就是使绿色食品在提高人民
生活饮食水平的同时,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地理】
地理研究性学习—龙舟文化
美丽的顺德区有多个镇组成,像我们常听到的大良镇,家具之都乐从镇等,都是工业较发达的城市。而我们的家乡是顺德区的工业卫星镇之——杏坛镇。南宋时由夏、谭两姓开村,因读书者甚众,取古语:“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坛”二字为名。一提起杏坛,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龙舟。龙舟很早就已经在杏坛落地生根。作为一种文化,龙舟已经有着十分源远流长的历史了。
龙舟是图腾崇拜的产物。实际上,龙舟是蒙昧时期图腾崇拜的遗俗。那时候,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生命安全常常受到自然力的威胁,人们由此产生了希冀某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作为神来保护自己的愿望,于是这种生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古籍曾记载“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这一传说表明,我国至迟在夏代,人们就认定其祖先鲧、禹都是崇龙的,所以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实际上,古今中外,并无真龙这种自然动物。杨秀绿在《龙与龙文化新说》中讲,“它的生物原型,就是距今约七千至一万年的冰后高温期曾经称霸海域,尔后因自然淘汰而在内陆绝迹的海洋巨蟒”。有的学者认为是由鳄鱼形象演变而来的,也有考证为根据闪电而描绘出的形状。多数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最早是蛇,易经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以大蛇为图腾的夏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鸟、兽、鱼、虫的图腾徽像,才“画蛇添足”形成龙的形象。《尔雅·翼》说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七千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动中,比水产品的收获量;休闲时相约划船比速度,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龙舟竞渡的雏形。
神话中,龙舟也有一段小故事。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提起龙舟,人们一定会想起屈原先生了。其实,据晋代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夏商周龙舟竞渡都在夏至节举行。汉代上虞县令度尚所立《曹娥碑》载:“汉安二年五月五日,曹娥之父曹盱乘船在舜江上迎候伍神,因风浪翻船而亡。曹娥沿江号哭寻找十七天,最后毅然投江觅尸。”后人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纪念之。这说明,江浙一带,人们在屈原之前,曾在端午划船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宰相伍子胥;在屈原之后,‘也曾在这一天划船纪念汉代孝女曹娥。而四川,南宋以后的一段时期,为纪念唐代安史之乱时保卫成都有功的浣花夫人,每逢她的生日四月十九日,便由地方官率众游锦江,“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明在汉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龙舟竞渡纪念不同的忠臣孝女,在不同的地区并存着,时间也不一定都在端午。
自从屈原先生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多在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了。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比这略后一点的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相似的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这一天,龙舟竞渡,众船齐发,表示赶去拯救屈原之意;在水上击鼓鸣锣,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尸的蛟龙。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屈原先生忧国忧民的襟怀,直言敢谏的品格,对反动势力和险恶形势不妥协、不退让的斗争精神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是上自宫苑君王,下至乡野百姓,一致公认的崇高道德典范。这种力量蕴藏于我们全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融汇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以至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的结合,使龙舟竞渡这种古老的习俗获得了新的含义,注入了新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龙舟野发生了文化质的变化。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加深了,掌握命运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经常与水接触的南方人慢慢地有了避免水害的办法。他们渐渐地从对图腾龙的惊恐与崇拜中摆脱出来,于是龙舟竞渡宗教性祭祀的成份渐渐地减弱了,消失了,成为纯粹社会性的娱乐,只具有“竞”的性质。龙舟竞渡从乐神到乐民的转化,是人类破除迷信,从思想上摆脱神权桎梏的重要标志,它使龙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正在赋予龙舟文化新使命。人们总要自觉不自觉地从当时的需要出发,不断地赋予古老的文化习俗以更新的思想内容。龙舟文化具有历史长远的悠久性,以我国人民独特方式竞赛的民族性,有众多人员参赛和观看的群众性,奋力拼搏的竞争性,和由此产生欢愉的娱乐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推移,龙舟活动的内容增多,由单一的竞渡,发展到驾龙舟抢鸭子,造型龙舟游江等。到了近代,龙舟竞渡由于华侨的传播,开始跨出国界,盛行于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国家,乃至其他一些地区,逐步成为一项国际体育竞赛项目。1984年5月16日,国家体委作出决定,把龙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公布了竞赛规划,并于当年9月,在广东佛山市举行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市成立。这些都为龙舟文化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建立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利用竞渡时万众会聚的
机会开展经济贸易活动,是时代赋予龙舟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的新使命。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文化,由图腾崇拜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变成纯粹的体育竞赛娱乐活动,随后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进而又为搞活经济服务,它的发展历程,完全体现了这一规律。
是时候说一说杏坛的龙舟文化了。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杉木和樟木是造龙舟的上好木料。要寻找25米长以上的整木,将其切分成5片接成船底,这样造出的龙舟才会坚固结实。
水上人家有句俗语“一日造船,千日过波”,即造出的船必须坚固美观,才能经受风浪,故造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岸上人家建房,“礼路”丝毫马虎不得。钉船板犹如建房的“奠基”,还要举行“奠基典礼”,摆上供品祭拜。特别是在“点睛”这一重要环节,还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龙舟的龙头是写意的、象征性的。龙舟的“龙须”是将金箔纸折成约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绑在一根对折的红布条上,象征“龙须”;将一块红布折成三角形,钉在船头,象征“龙舌”;将6条龙须等距离分布钉在“龙舌”上,这就成了“龙头”。然后,一村民手持香炉,绕着龙舟转了一圈。这意味着,将龙舟上的不洁之物驱走,龙舟变得圣洁而有灵气。随后,燃放鞭炮、烧金纸,仪式就结束了。
新龙舟完工后,请村里地位高的老人身穿长衫戴毡帽,带领全村多名壮劳力,到船厂“请船”。大家人手一桨,浩浩荡荡地将龙舟划回村里。在龙舟竞渡前,还要请龙、祭神。杏坛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神庙中的龙神后,安上龙头、龙
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譬如龙潭的龙母庙,每逢龙母感恩节,潮水般拜谒的人群齐聚龙母庙,水乡河段都会水花飞溅、艳龙媲美,鼓声、唢呐声和呐喊声演绎成一支龙舟文化交响曲。村民们在空巷、桥上、岸边、高台、观龙舟竞艳,吃龙船饭庆团圆,共享水乡龙舟文化。龙母庙前设有“说唱龙舟”,杏坛龙舟协会的说唱家们就会现场表演,吸引不少人驻足围观,他们的说唱仿如天籁之音,听得他们如醉如痴。“龙颜如丽日”、“母泽似甘霖”将龙母造福百姓和风调雨顺的表演得活灵活现。
正式龙舟竞渡开始后,人们就会立马澎湃激荡,气氛热烈到了极点。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每次龙舟竞渡,至少吸引珠三角各地5万人观赏,几个小时的龙舟竞渡后,龙船主手捧“金猪”、“烧酒”准备饱尝丰盛的“龙舟饭”。在杏坛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每年的“龙舟饭”都会有2000多席,场面壮观。
龙舟的历史发展也相当有政治色彩,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
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民国22年(1933)教育部通令全国提倡龙舟竞渡后,有关部门始时有组织竞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全省各地龙舟竞渡甚为活跃,南安县水头、石井一带在举行龙舟竞渡的同时,还结合进行“水上捉鸭”游戏。
“文化大革命”期间,划龙舟被列为“四旧”而中止。
自从龙舟赛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的龙舟便逐渐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马来西亚、澳洲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1987年全国龙舟协会和省龙舟协会等单位在厦门集美举办“嘉庚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澳大利亚、日本、澳门和广东顺德、福建、厦门等龙舟队参加比赛。顺德队获第1名,福建队获第2名,厦门队获第3名。
目前,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顺德男、女龙舟队分别成立于1983年和1985年,曾多次代表中国出征香港、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世界大赛,顺德龙舟在全国和国际性重大比赛中共获得60项冠军、18项亚军、5项季军。在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获得四项金牌;1995年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得7项金牌;另外,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第一次比赛就包揽了民运会龙舟六个项目中的四金二银,实现了广东代表团在民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在200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五金一银的好成绩。
在2005年在德国举行的世界龙舟进步赛上,代表中国获得7金1银的好成绩。俄罗斯老虎龙舟队曾于2005年天津国际龙舟邀请赛上夺得冠军,让人印象深刻。在2009年武进国际龙舟赛上,一举夺得500米直道竞速比赛的冠军,并以一分之差获得总成绩第二名,他们所代表的欧洲式划姿,更是给让国内的龙舟队伍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最后,希望龙舟这种传统的中国本土文化能够得以发扬,在国际上愈走愈远,愈走愈好。
第五篇:高一研究性学习
高一研究性学习选题
一、研究流程
1、班级划分研究小组(8—9个小组)
2、小组确定研究性学习选题,联系学科老师进行指导
3、填写研究性学习申报表(教师指导)
4、寒假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电子稿和打印稿)
5、开学返校时上交研究性学习报告,指导教师审核把关进行学分认定。
6、指导教师推荐优秀作品,年级评定一、二、三等奖,进行展览奖励。
二、研究性学习选题
地理组研究性学习题目:青岛市短期天气状况调查
物理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任选一个):
(1)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2)小刀、菜刀、斧头中力学知识
(3)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
(4)青岛市光污染调查
(5)青岛市噪音污染调查与治理办法研究
英语组研究性学习题目:影视欣赏----影评
化学组研究性学习题目(任选一个):
1、自制酸碱指示剂研究(参加化学校本课程的同学必选)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3、青岛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语文组的研究性课题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青岛建筑--探寻历史的痕迹》
数学研究性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生物研究性学习:调查人体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
1、《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研究》
2、《以房地产为例,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