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1)新闻联播与“地理”(2)山谷风的形成(3)(某地)公交线路现状与规划设计(4)“三圈环流模型”制作
(5)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
(6)(某地)旅游景点的开发(7)自然带与旅游特色
(8)城市功能分区(9)地域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
(10)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11)月相变化观测
(12)读(某地)地图和照片研究(某地)的变化
(13)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14)火山模型的制作
(15)利用GIS信息技术制作(某地)人口分布特征图
(16)(某地)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7)中华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18)(某地)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
第二篇:高二地理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高二地理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开展高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城市或地区)有哪些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优势条件分析。
4.近几年来,你家乡农村的种植业结构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5.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6.观察你熟悉的某公交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7.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8.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9.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0.调查×××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11.调查×××外来打工人员生活现状,他们主要从事哪些行业?对迁出区和迁入区分别有何影响?
12.了解×××开发区一种食品或饮料工厂,了解该工厂所属公司的总部设在哪个国家或国内的哪座城市;分析该厂为什么在×××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对×××有何影响。对此,你有何更深入地思考。
13.调查当地气候对居民衣食住行的影响。
14.统计自己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各类商品,哪些是本地、本国生产的,哪些是外国生产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请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15.你的家乡附近有河流、湖泊、水库或池塘吗?如果有,自你记事以来,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是否满意这种变化?请分析河流(湖泊、水库或池塘)变化的原因,并为该河流(湖泊、水库或池塘)的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16.搜集近年所发生的一件国家间冲突的报道资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地理背景,以及对相关国家和世界的影响,并就此发表个人评论。
17.调查你居住的城镇是否已有建设与发展的科学规划。你对家乡的城镇规划有何建议?请给有关部门写一封可行性建议书。
18.你所居住的连队(乡村)是否需要进行科学规划?请你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规划图,为家乡建设与发展的美好图景出谋划策。
19.把学生分成五个组,假设分别到地球上的某类型自然区域(如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雨林、高山地区、极地等)走访或旅游,要求学生思考去适应那里环境所必须携带的物品,并说明携带这些物品的理由。
20.在电话簿里查找本地主要的学校、党政机关、工业企业等单位的地址,并把它们标到地图上,分析其分布规律,并阐述你的看法。
21.请你为高中城设计一个绿化方案,提出主要的树种、花卉的名称,计算完成绿化方案需要的经费和管理办法。向学校管理部门提交一份可行性方案。
22.假如你的学校建筑可以像玩具积木一样移动到你想任意选择的地方,如大城市、小城市、北方、南方、沿海、内陆等地,你将选择何处?请用你学过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说明你所选择的依据和道理。
23.×××秋日落叶资源化报告。
24.设计一份对本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社会环境教育的建议。
25.结合当地情况,了解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提出减轻和防治灾害的建议。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地理)
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本文是我们小组16名成员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阐述了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危害,分析了污染原因,并初步提出治理构想。希望能够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谏言献策,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一、大气污染:
城市环境污染,是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遗留自然界,并导致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异,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的身体、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中国目前共有668个城市,容纳36.1%的人口,贡献7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的税收。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47个重点城市的2009年的工业污染物单位增加值排放强度比2010年均有下降,而且污染增长速度小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空气污染最主要原因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看见的,以下这三项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分别为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其他是一些空气中不好的气体,会影响身体健康。
(一)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火力发电厂及各种类型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燃烧燃料所排放出的废气、烟尘等,若不经适当处理,会严重的污染空气。
交通污染源
汽机车、飞机、火车和船舶等交通工具,其排放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铅等污染物。这些交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相比,是比较小型、分散、流动的,但是因为数量庞大,所以排出的污染物的总量,也是具有相当的破坏力。
生活污染源
日常生活也会产生污染空气的物质,如二手烟、炒菜的油烟,以及由冰箱、冷气泄漏出的冷媒等,都会污染空气。
二氧化氮
具有刺激性,会刺激眼、鼻及肺部,而引起气管、炎肺炎等症状。甚至会降低呼吸器官的抵抗力,使其容易受到感染。
二氧化硫:
工厂使用含硫燃料,如燃烧重油、生煤,及柴油引擎车所排放。
长期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黏膜或细胞的正常功能。它常与悬浮微粒狼狈为奸,会使气管炎、气喘、肺气肿的病患增加及病情恶化。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机动车辆排放不完全燃烧的废气,炼焦场、电石工厂及家庭瓦斯泄漏所致。一氧化碳—与血红素的结合力约为氧的二百多倍,所以进入人体后,立即与血红素结合,阻碍氧气的输送,使人类产生头痛恶心昏睡的缺氧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氮氧化物:
机动车辆、火力电厂及工厂锅炉之燃料在高温燃烧时,与空气中过量的氮和
氧反应产生氮氧化物。
碳氢化合物:
正常大气下以气态存在,是产生臭氧及光化学污染物的主因。
光化学性高氧化物: 石化燃料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空气中累积,经阳光照射而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的产物。
铅: 燃烧四乙基铅的汽油及烧煤,以及铅制造有关工厂所排放。
(二)危害:人类体验到的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初主要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逐步发现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各种危害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解决措施:防治要结合。
1、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如工厂上脱硫工艺,减少粉尘排放等等;
2、采取集中供热等措施,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多植树造林,改善下垫面,减少风吹尘;
4、鼓励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能源浪费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等的排放;
5、区域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污染物会输送到其周边等等。
二、水体污染:
(一)污染源
水体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生活污染源 :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农业污染源 :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危害:直接危害人力健康;影响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而且有致癌、致畸、致毒变作用;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惨重损失;
(三)解决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有减排与河流综合治理两方面。
减排包括通过节水措施减少废水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河流综合治理包括生态治理工程与引配水工程等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
(一)污染源: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如采矿业的废石、尾矿、煤矸石;工业生产中的高炉渣、钢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人畜粪便;核工业及某些医疗单位的放射性废料;城市垃圾等等。
(二)危害:对大气、土壤、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蚊蝇孳生、细菌繁殖,使疾病迅速传播,危害人体健康。
(三)解决措施:
控制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对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
1.资源的回收
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技术可行、产品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2.无害化处置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是指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或其中的有害成分无法危害环境,或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四、结语:
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环境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家园会愈发美丽,让我们为了明天,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做到发展与生态相和谐!
第四篇:地理研究性学习格式(精选)
高二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
课题: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浅析
格式:正文标题
摘要:30-50字
关键词:3-5个
正文:(至少1500字)
一.我国西部地区的荒漠化的现状
二.西部地区的自然特征
三.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及措施
五.小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每组组长组织安排组员搜集材料,组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收假完上交材料!
第五篇:地理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绿色食品
一、绿色食品的含义与特征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由于与
生命、资源、环境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将其定名为“绿色食品”。
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特征。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其次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畜加工产品及饮料类产
品(主要指茶叶及酒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
(二)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仍未完整建立起来。绿色食品产品加工与保鲜方面的新技术
也未能有全面突破,技术储备少。
(三)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我国绿色食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产品质
量良莠不齐。二是我国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和对产品质量的长
期检查监督方面力度不够。
三、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社会从温饱型进入小
康型的新趋势。发展绿色食品是冲破技术壁垒的一项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不
仅必要而且紧迫,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政府重视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提。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要充分利用政策、金融
等手段,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改造或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大市场需求较
大绿色食品开发力度。同时,加大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依程序依法办事的力度,保障绿色
食品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绿色食品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的优势,增加技术储备,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力。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
到广泛重视,绿色食品存在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潜力。概括来讲,就是使绿色食品在提高人民
生活饮食水平的同时,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