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疑似麻疹处置流调报告
xx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于1例麻疹病例调查处置的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x,男,6月龄/出生2011年12月9日,现住址西安
市xxx小区,联系电话:xxxxx。全小区648户,人口数1944 人,15岁以下儿童 212 人,该小区近年来无麻疹病例发生。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患者基本情况
1、发病情况
2012年5月中旬,患儿xxx因拉肚子断断续续就诊于附近xx医院,xx医院,xxxx儿童医院,症状时好时坏。6月22日晚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5。6月23日早上去xxx院门诊就诊。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留观输液三天,症状有所好转。6月26日晚 患儿再度出现发热,体温38.5。6月27日早上即去xxx院就诊,以“支气管炎”收住院。28日早上患儿烧未退,并口腔内及额头上出现疹子,xxxx院随即会诊,疑似麻疹病例建议家属转院。28日下午14时转入xxx儿童医院。在儿童医院住院治疗。
2、既往接种史
据调查,患者不足8月龄未接种麻疹疫苗,未接触过发热、出疹患者。
(二)密切接触者调查
6月28日我社区中心对xxx小区逐门逐户进行地毯式摸
底调查,确定11 人为密切接触者。
(三)15岁以下人群的免疫史状况
xxxx小区15岁以下儿童 212人,其中8月龄以下儿童人,8月龄-14岁儿童193人,均有麻疹成分疫苗免疫史。
三、采取措施
1、在xxx小区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
索,共发现 0 例发热病例,确诊为0,现 0。
2、对xxxx小区及患儿居住周围开展了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共接种麻疹疫苗164 人,1人因禁忌症未接种麻疹疫苗。3人已
出过麻疹拒绝接种。12个未到月龄。
3、指导患儿家属及xxxx小区对 11 名密切接触者居家进行
医学观察。要求近期加强发热、出疹病例主动监测,发现病例及
时报告。
4、指导密切接触者、及患儿家中进行终末消毒,用84消毒
液对地面、桌面、门窗进行喷洒、擦拭。
5、在xxx小区对辖区居民开展了麻疹防治知识宣传,提醒居
民加强卫生,注意开窗通风,密切观察,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
及时就医。
四、实验室结果及结论
经麻疹血清学实验检测,根据患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
结果,经专家诊断排除麻疹。
附:麻疹疫情应急调查处置表
二○一二年六 月 二十八 日
附件1麻疹疫情应急调查处置表
病例报告单位: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时间:2012.06.28
病例现住址: xx街道阳光假日小区
1、麻疹病例基本情况
患者姓名 xxxxx性别 男年龄 6月龄家长姓名 xxxx
电话xxxxxxxx工作单位:无
2、该病例所在村(居委会)发热、出疹病例的主动搜索情况
本辖区总共 648户,搜索户120户
1月内有0例发热出疹病例
3、病例所在地的接种率评估和补种
密切接触者11人,密切接触者接种11人,辖区内15岁以下儿童212人,有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212人,无免疫史0人,免疫史不祥 0人,本次接种164人,8月龄-6周岁接种98人,7岁及以上接种4人。15岁以上62人
4.采取措施
住院隔离治疗 1人,居家隔离观察 11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1
人,对疫源地和群众所采取的消毒、宣传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84
消毒液按1:200比例进行消毒,病例所在地发放麻疹防病知识宣传单,对
周围人群进行发热、出疹病例主动搜索并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调查处置单位: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处置时间:2012年 6 月28日
第二篇:疑似麻疹调查报告
托克逊县发生一例麻疹疑似病例调查报告
2015年02月16日,我中心接到托克逊县人民医院通知报告一例麻疹疑似病例。我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现将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患者木斯塔帕,男,2014年05月15日出生,居住于托克逊县夏乡7大队4队。
二、免疫史
因患儿8个月龄,2015年2月6日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
三、麻疹疫情核实及处理情况
经调查核实,患者,2015年2月15日发热,最高温度为38.9℃,2月16日出现皮疹后,到托克逊县人民医院就诊,以“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并立即隔离治疗。
四、防控措施
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流行与蔓延。我院迅速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
一、迅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辖区内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调查后发现无相关病例发生。对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
二、对病家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三、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由我中心组织专业人
员于2月16日下午对夏乡7大队4队患儿家长进行含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
四、对其所在村所有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确保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五、自患儿出现皮疹14天内,对与其接触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和体征,要及时上报、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要求乡村医生加强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托克逊县疾控中心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六日
第三篇:麻疹处置报告
关于马山子镇发生一例麻疹
疑似病例调查报告
2014年04月04日,我院接到无棣县疾控中心通知滨州市人民医院报告一例麻疹疑似病例。我院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现将调查处理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张建成,男,2008年03月23日出生,居住于马山子镇北0村,现在北0幼儿园大班上学。
二、麻疹疫情核实及处理情况
经调查核实,患者,2014年4月2日发热,最高温度为38.9℃,3日出现皮疹后,到滨州市人民医院就诊,以“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并立即隔离治疗。
三、防控措施
在开展病例调查的同时,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流行与蔓延。我院迅速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
一、迅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辖区内开展了病例主动搜索,调查后发现无相关病例发生。对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治疗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隔离至出疹后5天。
二、对病家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三、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由我院组织专业人员于4月4日下午对其所在幼儿园所有儿童及北0、张赵两村45岁以下的人员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
四、对其所在村所有15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确保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五、自患者出现皮疹14天内,对与其接触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和体征,要及时上报、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六、要求乡村医生加强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马山子中心卫生院 二〇一四年四月五日
第四篇:学校结核病流调报告
学校结核病流调报告
根据我县结核病疫情网络一季度的监测,显示我县一中有两名学生被确诊为“肺结核”。鉴于学校人口密度大,群居群集的特点,易出现结核病的流行暴发,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对县一中进行一次流行病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白河县一中位于城关镇清风社区,现有三个年级,一年级15个班,男生512人,女生446人;二年级15个班,男生450人,女生470人,三年级18个班,男生476人,女生487人。学校采取半封闭管理,城区大部分学生以走读为主,其余学生在校寄宿,住宿条件相对拥挤,通风相对较差。
一季度发现两名学生患肺结核病,一名是高一年级学生胡洁,女,16岁,走读生,家住城关镇清风社区,因“咳嗽、咳痰”等不适主动到县医院就诊,发现肺部异常,而到我中心结核病被确诊为“肺结核”;另一名系高三年级学生,名叫缪远远,男,20岁,家住城关镇安槐村4组,体检发现,无明显不适症状,亦来我中心被确诊为“肺结核”。
此外,据校医反映,还有一名高三学生名叫刘祖勇,男,19岁,是可疑结核病患者,未到疾控中心就诊,未在疾病监测疫情网络中查到综合医院的报告,此学生已休学。
二、流调分析 一季度发现县一中结核病人2人,1男1女,分别在高三年级和高一年级,结核病总发病率为657.6/10万,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5.4/10万、712.7/10万,高于我县结核病的历年的发病率。
另一位可疑肺结核病患者,未进行统计分析。
三、处理
两位患者均涂阴肺结核病人,在我中心接受正规的抗痨治疗。另一位可疑肺结核病患者,疾控中心将进行踪追管理,请学校校予以配合。
四、建议:
1、学校应当加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县疾控中心可以提供相关的素材,必要时可以提供专业人员支持培训。
2、加强寝室及教室的通风,对于居住过于密集的寝室,应当给予调整及增加通风换气设备。
3、应当合理安排体育锻炼和加强营养,特别是高三年级的学生,更要注意劳逸结合。
4、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咳嗽咳痰大于2周的学生应当建议到疾控中心进行免费筛查。
5、应当积极配合县卫生机构组织的学生传染病的筛查工作。
被调查单位签字: 调查员签字: 调查时间:
第五篇: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处置预案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1.1 目的
为及时发现、判定和妥善处理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发生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有效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和卫生学调查,指导并督促相关部门按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减少和平息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保证免疫规划正常实施,特制定本预案。
1.2 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药品异常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仅适用于我社区中心实施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10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其他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1.4 工作原则
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附表1),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附表2),以电话等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做到反应迅速、准确定性、救治为先、减少危害,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置组织机构及职责
2.1应急处置各小组人员具体分工及职责
1.领导小组
组 长: **
副组长:**
成 员:** ** **
领导小组职责:一旦发生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10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全面启动《茶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疑似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全面掌握事件,及时准确地报告情况,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在区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织指挥卫生救护、正面宣传、物资供应、诊断调查等工作,保证事件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应急小组
应急小组职责:一旦发生上述事件,全力做好正面宣传、合理解释、协助调查处理等工作。
3.技术小组
技术小组职责:全力做好可疑人员医疗救治、对门诊收到的可疑人员进行技术会诊,作出留观处置;对病情较重或难以明确的,立即上报上级应急处置技术小组,并做好转上级医院准备。
4.后勤保障小组
后勤保障小组职责:负责有关药品、物资供应及保管工作,认真做好各种物资的入库、出库及贮存量记录,保证物资供应充足并有效。
3监测与报告
3.1 监测
3.1.1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动态收集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及时报告、分析、评估,为早期防范、及时处理提供信息支撑。
3.1.2 事件发生后,应加强对当地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应急监测工作,对当地人群和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工作。按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查,发现有可疑症状的病人要及时按要求报告。
3.1.3 根据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发展进程,分别由省、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决定何时撤消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
3.2 报告
3.2.1 常规报告。预防接种单位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报告。
3.2.2事件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时,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食 2 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并逐级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直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根据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关联性,在初步核实后,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报告,并分别完成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应急响应
4.1 响应
积极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迅速组织开展调查,组派卫生应急队伍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应急处理,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报告的方式,把握和控制事态发展。
4.2 调查
按照实事求是、科学判定的原则,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本部门的调查诊断小组,对接种单位、受种者基本情况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接种资料、疫苗相关材料、临床资料、健康史、家族史或变态反应史等相关证据,对所接种同批次疫苗进行取样,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和判定。必要时可对所用同批次疫苗进行封存。
4.3 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
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对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进行诊断,并指定医疗机构收治出现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者,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早救治,减少危害。
4.4 接种疫苗后感染处置
发生群体性接种感染后,应先停止接种,查明原因。接种疫苗后感染多发生在同一接种地点、由同一原因所引起的多人感染。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两种。治疗可采用局部处理和全身抗感染治疗。
4.5 接种事故处置
因造成接种事故原因多样,有用错疫苗、剂量过大或重复注射、接种途径错误、接种部位错误、继发感染、接种技术不规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等。因此,在发现接种事故时,应及时报告、停止接种、及时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训、树立良好的工作责任心,接种前仔细阅读并遵守使用说明或规程,正确掌握禁忌症,认真做好安全注射,控制并降低接种事故的发生。
4.6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处置
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接种,在尽快消除疑虑,隔离管理的前提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了解掌握病情,及时选派当地有影响的临床、流行病学专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发病情况和可能的诱因,及时处理首发病例。3(2)妥善处置和治疗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合理解释;可采用心理治疗,用语言暗示并配合适当理疗或按摩,催眠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引导患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其认识疾病性质。(3)若诊断明确后,应避免重复检查和不良暗示,并对症治疗。(4)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儿童家长、学校老师,特别是在群体中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向儿童家长耐心解释本病发生的原因,答复问题应明确肯定,解除可能有任何后遗症的顾虑。(5)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减少紧张气氛,缩短“非常状态”的时间,尽快使学习、生活转入正常化,有利于病例症状消失后回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致再发。(6)防止人为渲染,扩大事态,参加现场调查的人员应保持镇定和良好的秩序。
4.7 死亡病例处理
对受种者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死亡,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事件,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收集相关证据,并尽快进行尸体解剖检查(最好在48小时内),查明死亡原因。
4.8 鉴定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调查诊断和鉴定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及时作出调查诊断结论,事件当事者对诊断结论有争议的,可以向接种单位所在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鉴定;事件当事者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上一级鉴定。宣传沟通与信息发布
在做好医疗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与事件有关人员的宣传与沟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解释,化解事件当事者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平息社会负面影响,使当事者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程序配合做好事件的调查、取证、鉴定和处理工作。善后处理
6.1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将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理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6.2 如事件当事者直接进行法律诉讼,由法院受理,并按法律程序进行处理。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配合法院做好调查取证、调解、执行等工作。
6.3 在调查并明确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原因和责任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事件责任人进行处理。事件终止及评估
7.1 应急响应的终止
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采取一定措施后,经过7天无新的病例出现,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响应终止。
7.2 事后评估
7.2.1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包括:事件报告记录,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专家组成员名单,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材料,专家诊断鉴定材料,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材料,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等。
7.2.2 负责事件处理的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组织对事件的调查处理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现场调查、患者救治、所采取的措施、鉴定、处理效果和社会心理等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处理类似事件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保障措施
8.1 人员保障
成立由疾病控制、医疗救治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及处理组,并提供相关工作支持。组织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使其熟练掌握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卫生应急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2 物资保障
做好应对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所有预防接种点都应储备一定数量的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5%—10%葡萄糖水等抢救物资。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