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习推动思想解放以实践落实科学发展
为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更好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宣州区委组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活动调研组,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展开调研,同时就学习教育、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机关效能等方面内容,向社会各界发放了200份问卷调查表,其中各单位党政、人大和纪检“一把手”(以下简称领导干部)100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和实践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基本准则,10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促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宣州区委每年都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全区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教育和宣传。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集中教育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常规教育制度健全、组织规范,专项教育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立足活泼、特色、实效,每年都要安排两次以上的专题学习研究,并通过新闻报道,激发全区党员干部学习热情。近年来,我们在全区集中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教育、“理论下基层”集中宣讲等3次集中学习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干部作风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廉政文化建设、“6.25”讲话、十六大精神、十七大精神等11项专题学习活动,每一项专题教育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对党员干部提出具体要求,保证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延续性。全区37个党(工)委和32个区直机关党组织,都以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学习内容,采取中心发言、座谈讨论、交流体会、组织知识测试、请专家辅导、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此外,基层党校的集中培训、网络的在线自学、机关干部的每周“学习日”、村(社区)级党组织的“三会一课”以及农村“党员中心户”的带动等多种多级教育平台,使全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做到了党员干部全覆盖。特别是去年4—9月份开展的为期半年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讨论”活动,全区各单位按照区委的统一要求,积极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制定科学发展措施,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98.5%的被调查对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其中50%的人理解和把握的“好”,一个“人人思科学发展、个个议科学发展、共同谋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全区形成。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几年的实践活动,宣州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目标,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是瞄准“产业转移”,确立宣州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和“一主两翼”战略,始终坚持实施工贸强区、扩大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营经济“四个不动摇”,集中精力抓好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财政建设和政府建设,统筹四个文明全面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而实现区属生产总值82亿元,增长14%;利用省外资金33亿元;财政收入7.2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元,增长10%。在对这个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是否是科学的发展观的调查中,90%的人认为“是”科学的发展观,只有10%的人要求“进一步修订”,没有人认为不科学。二是坚持“改革创新”,突破了诸多发展体制障碍。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面对宣州区“撤市设区”后“可控资源减少,行政职能减弱,阶段性财政收入减少,‘刚性支出’增多”困难和少数老同志的“困惑和迷茫”,宣州区率先提出“面向苏浙沪、加快赶超”的观念,通过“思想理疗”,跳出“市改区”的困惑和困扰,有效抑制体制调整后的思想波动,激发全区上下加快发展的激情。近年来,我区进行了土地承包、税费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经营、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改革18项,突破了一些体制上的障碍,赢得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土地二轮承包、林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流转、“一圩一议”办水利、环卫体制改革等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1190户林业承包经营大户承包32万亩山场,投资2.4亿元,重点发展“三竹三果”35万亩,每年筹资1800多万元发展水利。通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并村、教育布局调整、机构改革、领导体制改革、村委会直选和区直单位机构改革、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改革,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减少了干部,减轻了基层负担。将原40个乡镇街道调整为26个,区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由原来的48个减少为37个,340个村也调整为178个,55个社区调整到41个,减少行政机关内设机构185个、事业单位146个,促进机构更加精干。全区19个乡镇党委班子由原来的164人精减为140人,平均年龄下降3岁,14个乡镇实现党政正职1人兼,乡镇党委班子的整体结构得到改善;村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43.7岁,乡村干部更有朝气;淘汰清退各类人员2333名,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中小学校57所,调减率为24.5%,校均学生分别上升8.2%和58.2%。通过税费管理制度改革,三年为民减负5689万元;实行“乡财区管”,帮助乡镇走出了困境。通过城镇和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62.7万农村人口参合资金达到3136.5万元,参合率达93.9%。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进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水管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敬亭山宾馆、中医院等改制,安置职工14000多人,处置资产5.45亿,核销债务6.3亿,筹措安置经费4.1亿元,改制面达95%,既解决了众多历史遗留难题,又盘活了企业,还稳定了职工队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下一页三是致力“六大建设”,实现了宣州经济发展新的突破。致力于工业园区、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和循环经济六大建设。加强与苏浙沪地区合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和招商引资活动,形成招商引资“洼地效应”。推行以省级宣州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特色园区和乡镇分区为呼应的“一区多园”模式,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园区集中。确立50项重点项目(储备150项),加快国投宣城电厂、宣城海螺水泥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宣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和强势产业,力争2008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增长30%。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加快敬亭山、龙泉洞等旅游景区发展,策划包装“特色乡村游”等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努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畜禽、水产、林果、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棉等五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强做大畜禽加工、木竹产品加工、粮食加工转化三个重点类型的加工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乡村,力争2008年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户,争取1户企业进入国家级,建立市级以上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新发展50个整治型、200个清洁型示范点,基本形成“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新农村示范建设新格局。加快宣城化工科技园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宣木瓜等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总结推广“猪-沼-果(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建农村沼气池2000口。90%左右的人对我区各项经济发展措施表示“满意”。四是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努力建设和谐文明新宣州。从人民群众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着手,积极实施“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血防治理、食品安全、农村文化、廉租安居、扶贫助残、治安防控”10大类28项民生工程,加快创业园区和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推动下岗职工稳定就业,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投入4200万元用于城乡义务教育和危房改造,加快欧盟国际合作妇幼保健等53个卫生项目建设,投入1560万元,建设水阳江流域等水利血防工程,解决4.3万农民饮水安全,新建10个文化活动场所,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广播通播率达到60%,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医疗等困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加强重点单位和场所技防设施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在对“你对我区实施的28项民生工程建设措施的满意度如何?”的问卷调查中,“满意”和“比较满意”占96.5%。五是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体领导干部“洗脑”,提高其发展能力。结合村“两委”换届,认真开展党建规范年活动,全面开展“双培双带”等活动。开展“六条禁令”专项检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决策制度。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为全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宣州区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归纳起来就在于,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关键,深入的思想发动是前提,灵活的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根本,做好监督检查和督促是保障。调查中,有95.5%的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着力转变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方面“有效果”。
二、影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
(一)思想上的问题。能否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各级党员干部能否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将其贯彻于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但在部分党员干部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如科学发展观好是好,但“在我这个地方不适合”。当前主要任务是如何把发展速度搞上去,如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至于如何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就不是当务之急;有的不敢创新,害怕承担创新的风险,担心创新的成绩留给了国家和社会,失败的“苦果”只有创新者独吞;还有的‘官本位’思想严重,谈的多的是帽子,谈的少的是事业;还有少数人认为这些活动是“轰轰烈烈走过场”,没有产生多少实际效果,并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产生一定的悲观情绪,只有27.5%的人认为“不会”出现“敷衍了事现象”。
(二)能力上的问题。一是学习的能力不够强,对于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掌握不够深,理解不够透。二是把握机遇的敏锐性不够强,机遇来临而不觉,身置机遇而无为,总是比别人慢了一拍甚至几拍,往往失去好的发展机遇、错过好的政策机遇。三是工作能力不够全。在驾驭发展能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城乡经济、提高构建和谐能力等方面,领导层面决策能力有待加强,普通党员干部层面贯彻能力和执行能力有待加强。在“您对政府的服务能力、效率有何印象?”的问卷中,55.5%认为“一般”,4.5%明确指出“不好”。
(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1、市区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有待解决。在利益的调整和事权划分上,宣州区可控资源减少,行政职能减弱,但发展社会事业的责任并未减轻,市区间出现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如突出表现的市容管理体制、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建设体制和最近的市区“拆违”、“禁违”等问题,区里“看到,管不到”,行政“无位”;市直单位“管到,看不到”,行政“不作为”。“对目前机关单位的作风建设情况如何评价?”调查中,竟然有32%的领导干部认为“要加强”,9%明确表示“不满意”,可见情况的严重性。
2、考核体系不够科学。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造就科学的发展方向,相反就将发展带入歧途。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干部实绩考核机制、财税分配机制、产业导向机制、资源配置机制、环保约束机制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还有待于更好的服务于实践。而当前各类的目标考核虽经不断改革,但仍摆脱不了部门“本位主义”的影子,将考核的“可操作性”变成了“软件资料的大比拼”,将考核的“动态监控”变成了“吃饱肚子的第三个馒头”。地方和单位的发展观就由“脚踏实地工作”变成了“年终应付检查”。另外,有些地方、一些部门考核目标的制定也不切合实际,或目标过低不利竞争,或目标过高无法完成,这不但没有起到考核的作用还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上一页下一页
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见建议
1、活动重点要抓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91.5%的人认为“领导干部是关键”,64%的人建议“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要“追究领导责任”。因此,在活动中要区别对待党员群众与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活动要有不同的要求。重点是抓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二篇:以党建成效如何推动科学发展
以党建成效如何推动科学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委的重要职责。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况、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抓好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初夏时节,齐鲁大地郁郁葱葱、生气盎然。*月*日至*日,*在*省委书记省长等陪同下,先后到、、等地,实地了解*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两精神的情况,并就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
*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园等单位调研时,详细了解它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自主创新的情况。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谋划科学发展,就要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十分关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路上,他深入农村、社区,慰问基层干部,看望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他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加大经济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提高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增强。特别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民生。
考察结束时,*同*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座谈。他对*近年来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强调,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我们抓发展、抓改革、抓稳定,都要既见物又见人,尤其要在配好班子、选准干部、用好人才上下功夫、见成效、上水平。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提高选人用人水平。*强调,我们共产党员都是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的走到一起来的。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目的,共产党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真情关心群众,诚心诚意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党内同志之间也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
相激励、互相帮助。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特别是对于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对于基层干部,更要给以关心和爱护。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以更多的精力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第三篇:中学以思想解放推动有效教育改革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中学以思想解放推动有效教育改革
摘要:我国教育当前形势要求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文章主要分析了玉林市玉州区南江苗园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探索,主要论述了该校推行有效教育实验实施的四项措施:学校管理“参与型”、教师发展“团队型”、学生学习“主动型”、课堂教学“魅力型”。
关键词:解放思想 观念 有效教育
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有事物以它的飞快的速度在往前冲,我们活在了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的时代。旧观念象枷锁一样,使人踌伫不前,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首先观念要转变。教育先行,把教育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已是我国的国策。” [1]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在改革的急流中不断地开拓和进取,必须及时彻底地抛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必须解放思想、确立创新意识,不光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更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了智慧,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2006年,玉州区率先在全区开展有效教育实验活动,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这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一次质的飞跃。正是因为玉州区领导开放的思想和锐意改革教育的决心,使得玉州区呈现出一片以有效教育实验为主导的教育改革活动百花齐放的景象。
苗园中学作为广西有效教育实验试点学,根据玉州区教育局创建自治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示范区的工作思路,以“深入推进EEPO(有效教育)实验,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为重点开展教改系列实践活动,构建了以有效教育为主的教育科研体系。该校近几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上的探索,从行政领导到普通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有效教育实验中去。解放思想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陈旧片面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从教师的备课方式、课型方式、评课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训,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自开展有效教育实验活动以来,苗园中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2011年中考质量跨越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9年考上玉林高中12人,玉林市一中68人;2010年考上玉林高中24人,玉林市一中86人;2011年考上玉林高中58人,玉林市一中96人,获全市第一;2012年考上玉林高中35人,玉林市一中146人。
苗园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深化有效教育,踏实打造“四型”(学校管理“参与型”、教师发展“团队型”、学生学习“主动型”、课堂教学“魅力型”)措施。
一、学校管理“参与型”
有效教育强调“组织与参与”,改校在深化有效教育实验过程中,也推行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当中来,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等。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一个科组也是一个团队,一个年级也是一个团队。团队的顺利组建,团队的明确分工,使学校的工作有条不紊。年级团队、班级团队、学科团队已初见成效。该校的老师基本上是三年一循环,中青年的搭配,教学水平高低的搭配,让每个年级都有特色,都有进步。如九年级的年级精神是团结合作,追求实效;年级口号是拼搏进取,再创新高;年级工作要求是细节决定成败;学生的座右铭是爱拼才会赢。再如班级团队中的覃丹娜团队、李小燕团队、文志华团队,他们以有效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还有学科的团队中的英语科团队,不仅在中考中A+103人,而且在有效教育的实验中,刘进繁老师、雪现莲老师成为玉州区的骨干老师,从而带动了整个英语科课堂教学的提高。
除了年级管理,在该校的校园处处可见有效教育的文化,教学楼一楼的文化大厅中,写着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学楼前面广场两边的黑板报,是同学们在实验有效教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室里更是充溢着浓郁的有效教育气氛。
二、教师发展“团队型”
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有效教育的实验,加快推进实验的步伐,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本教研的各项活动。卢校长对有效教育很有心得,她在多次的培训中,都亲自培训,每一次的校本教研,她都至始至终参与。领导的重视与参与,是对老师们实验的强有力的鼓励与鞭策,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每个学期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侧重对老师团队的培训,取得了“团队型”发展的效果。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该校的自治区咨询培训专家沈英老师进行了理论上的培训。她根据多次参加专家培训活动的学习感悟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培训资料印发给全体老师。在校本研训中,她又专门针对5J、5F、5S目标导向性团队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讲解,使老师们对这次活动的目标任务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二阶段——课例示范。该校的地方咨询培训专家周红、刘进繁、雪现莲、黄春华等老师以团队的形式对老师进行培训,周红、刘进繁、雪现莲老师提供了以目标导向性团队进行学习方式训练的课例,黄春华老师针对课例作了独到的点评。使老师们对目标导向性团队有了更清晰、直观的理解。最后,老师进行实践。
第三阶段——教师实践。三个年级的全体老师以班级为单位组建成团队,制订各班级团队的训练方案,每位行政领导深入到一个班级参与活动。沈英、周红、刘进繁、雪现莲、黄春华等骨干老师分别到班指导,对老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解答,并对训练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充分发挥了辐射作用,从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校园中掀起了学习方式训练的高潮。
经过三个阶段的培训后,老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行政领导中,卢宗成、范世荣、李晖华副校长、覃丹娜、徐超强、文开伟、李光廉、李金凤、吕聪仁主任亲自上课并参加了比赛。甘羡兰、覃忠文、钟家清等几位教学经验丰富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也主动参加比赛,经过这次活动后,她们对EEPO有了新的认识,对年青教师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吴红雁、梁琼林、黎媛等图音体教师也参与了比赛,并收到了同学们的欢迎。难能可贵的是,在学生整体水平比较低的班级,如李祖丽、窦春玲、钟建祥老师的团队,在学习方式训练上毫不逊色于其他班级,在训练过程中有条有理,稳步扎实。特别突出的是1109班级团队,覃丹娜、覃忠文、何翠云三位老师的配合十分密切,以学习方法为主题,根据训练的内容不同设计了三个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作为载体,进行了5J、5F、5S的训练。在团队交互的过程中,覃丹娜主任的操作非常有技巧,她让学生在休息的同时进行浏览达到交互的目的,充分利用了时间梯度和空间资源,既让学生得到了休息,又解决了人数多、空间小、一动就乱的问题。在板卡的使用上,创造性利用地图的背面进行书写,既可作为教具,又可重复使用,也经济实惠。
三、学生学习“主动型”
在过去的一年里,该校在继续加强推进玉州区自2004年以来所采取的EEPO有效教育的基础上,同时积极学习《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制定了以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针:
1、通过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苗园中学作为一所寄宿制的农村初中,许多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学科内容的增多等等原因让他们渐渐迷失了自我,自卑的情绪在他们身上蔓延。针对这一个情况,学校开始着重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训,尤其着重对刚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个学期不断强化的学习方式训练,每个班级以班主任为组长两个课任教师为组员组成小组进行培训,在培训了两个月后举行七年级学习方式训练课比赛,优胜者再参加玉州区的比赛。而八九年级则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各种课型方式不断加以强化。正是通过这些培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机会。
2、通过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学生加强自我综合素质加注了持久的动力。如果学生仅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各司其职、各施所长,而不注重发展个人的其他弱点,虽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很容易出现“看见他人之长,愈见自己之短”的情况,便会对初步建立起来的信心和兴趣起到弱化的作用,因此为了巩固这种信心和兴趣便应该“显己之长,补己之短”。这在学校培训的学习方式中也有所体现,譬如在团队活动过程中,从团队的组建开始,便明确地提出了“三共同”原则即共同目标、共同完成、共同分享,正是这一个共同原则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施展个人所长同时也从中分享和学习了其他的同学的长处。经过团队的反复合作,在教师或学生个人自发的行动,也可以在某次活动中进行角色互换,便达到了“以他人之长补个人之短”的目的。而恰恰是这种不断的交互和合作交流学习活动的举行,让学生的弱点在活动中得到许多弥补和完善的机会,在不断地强化中便让学生达到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此时外界的评价与个人的自我感受,都让其收获了无比强烈的自信心,为学生持续全面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3、通过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帮助他人、带动他人,从而达到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到提高群体综合素质的目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方为春”,显然仅仅注重提高某个个体综合素质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只有通过个体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因此在该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的活动中十分注重在活动中的合作和交互,注重核心学生示范和带动作用,以达到以“以强带弱,互助共赢”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魅力型”
该校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学习方式,熟练地掌握各种课型,做好5J5F5S,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突出每节课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1.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该校老师在课堂上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照顾各种层次学生的要求,精心备课,方法多样,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环节和练习,扩大学生的参与率。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找答案,生生互动,生生互评,动静结合,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形式多样。老师在旁边充当“配角”,引导他们学习,而不是一言堂。
2.注重学习方式的训练,提高学习效率。
该校老师在平时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约定、倾听、表达和呈现,课堂调控。训练常规让学生成为习惯,随时随机精心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并体会到运用学习方式后取得成功的快乐。
3.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该校老师在课堂里尽量给有特长有个性的学生发挥的空间。唱歌好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里一展歌喉,运动好的学生也让他们比划比划一下……学生在课堂里觉得自己受到老师重视和关爱,学习劲头也会很足。
4.小组、团队合作,让学生共同进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该校老师在课堂中训练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方式,充分利用教室和人力资源,在互相关注,互相倾听,互相合作,有亲和力的合作氛围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相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的意识,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5.多角度多渠道激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在课堂上老师抓住一切机会表扬学生,给他们肯定和由衷的赞扬。
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2]几年来,苗园中学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在实验EEPO有效教育方式中发挥出来了极大的效应。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成功能超越自己、超越教材,能力让人吃惊!课堂也得到所有学生的热爱。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校教师紧随时代车轮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他们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他们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努力实现思想上的跨越;他们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他们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教育发展新的跨越,理解和把握“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的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育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解放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金钥匙》。《教育学研究》第5.14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1/07。
[2] 峻青。《秋色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06。
第四篇:以思想解放新成果 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以思想解放新成果 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对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精神,是当前杨地镇党委、各党各支部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我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上级党组织工作要求,以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加速转化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力量,在抢抓机遇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快人一拍、在工作措施上高人一筹,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以思想大解放运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精心组织,以大学习大讨论促进思想大解放
(一)在解放思想中更新思想观念。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思想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要求的认识中解放出来,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科学审视镇情,找准当前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症结,找准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突破口,找准当前加快发展的有利政策和机遇,理性思考符合实际的、科学的发展思路,以思想观念的大更新促进全镇经济的大发展。坚决破除“等靠要”的惰性观念,封闭保守、自我循环的陈旧观念,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消极观念,视困难和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想事、谋事、干事、成事,以善谋实干、加快发展的不凡业绩,履行好职责。
(二)在解放思想中完善发展思路。面对全市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要求,立足于新的实践和发展,跳出本地区的狭小圈子,把我镇的发展置于为全县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大环境中,立足区位、交通、自然资源、人文生态等比较优势,激活后发优势,用好用足政策,在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推动科学发展。
(三)在解放思想中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振奋精神,团结鼓劲,保持不甘落后、追求卓越的豪迈激情,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抓工作落实上,工作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不怕困难、不回避矛盾,敢打敢拼、敢闯敢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减少应酬、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在落实上狠下功夫,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落实上,保证工作抓一项成一项,事业干一件成一件,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超前、作风过硬、善打硬仗、能成大事的干部队伍,形成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四)在解放思想中推动科学发展。通过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实现由快中求好到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大力调整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树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观念,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促进更多、更好、更大的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共识,绝不以牺牲环境谋求一时发展。
二、科学审视,以思想大解放形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共识
(一)理性审视镇情,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与工业化强势推进、城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现状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的发展压力明显地体现在“三农”工作上,推动镇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也在“三农”上。这些镇情和竞争压力决定了我镇发展最根本、最首要的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必须着眼于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局,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在推进“美丽与发展双赢”路子上迈出新步伐,在加快推进农区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二)顺应农民期待,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近年来,随着各级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提升,广大农民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但全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这与各级党委、政府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要求,我镇必须通过支持、扶助和引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把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愿望变成现实。
(三)突破发展束缚,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但影响和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始终存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全镇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镇的社会稳定。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客观面对形势,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提出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做出了重大部署。为了顺应党和国家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我镇必须坚定信心,加倍努力,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三、强化举措,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全镇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贯彻热潮,引导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上来,强力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应努力做到以下九点:
(一)顺应形势,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三化”并重,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城镇化战略带动城乡一体化,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次。
(二)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强村富民主导产业。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要求,努力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市场竞争力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村一品的强村富民产业,做到镇有主导产业、村有富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强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产销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注册绿色商标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品牌收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培育强村富民主导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三)强化基础,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农业投资项目,加强投资监管,进行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的机遇,充分调动农民种粮、乡镇抓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鼓励农民积极改良土壤,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现有耕地的详查力度,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大型农机具应用力度,积极推广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化新技术,逐步培肥地力。继续实施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清洁能源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加快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建设,力争取得新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实现乡镇工业破题,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探索实施“转移、收缩、集中”战略,让更多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城镇人口规模。坚持走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五)强化服务,强力推进农业快速协调发展。继续深入推进“科技富民行动”,加强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电化教育平台优势,加大科学普及和结构调整引导力度,帮助农民种好田、养好畜,促使农民依靠科学来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先进种养生产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育懂文化、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积极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采取政府引导、中介介绍、劳务能人带领等多种方式,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利用血缘、人缘、地缘关系,更多地转移劳动力,将劳务输出作为产业来抓。积极拓展劳务市场,强化输出地与输入地就业供需衔接,吸引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兴办企业、吸纳农民就业、签订农民就业合同,着力打造劳务品牌。
(六)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美丽发展双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严厉打击毁林毁草开荒行为,对出现的违法开荒行为,坚决依法处理。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七)改善民生,着力提高农民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在加快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健康、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改善人居环境、农民增收、和谐平安“八大民生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统筹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教育、医疗、保障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重点在公共资源配置、项目支撑和镇财政投入上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确保农村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发展农村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设施,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努力向农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五保户供养等工作力度,努力做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力争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八)勇于探索,不断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创新永远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法宝。一是认真落实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政策,探索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搞好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工作,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人。家庭经营也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二是加快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跨村、跨乡镇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
(九)强本固基,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堡垒作用。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重点、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核心。重点抓好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建设,注重把发展愿望强、组织带动能力强、市场意识强的人选拔到村两委主要岗位上来,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切实提高村两委发展经济、团结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员致富行动”,努力培养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型”农村党员。要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推进农村道路修建与维护等公益事业建设。
第五篇:高密市:以群众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高密市:以群众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2010年08月18日 14: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共高密市委书记 吴建民[我要发表评论][推荐朋友][打印本稿]
高度重视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们认真把握国内外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社会结构和群众思想状况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发展因素,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做好群众工作是发展之基、稳定之本、执政之要
1.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当前,推进科学发展,缺少的主要不是资金、项目、技术、人才,这些要素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和政策吸引来解决,现在缺的主要是发展空间。像办工厂涉及向农民征用土地,搞城建需要动员市民搬迁,如果群众工作做不好,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就得不到发展空间,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因此,只有把群众工作做细了、做实了,才能凝聚起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2.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方法。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武器。但在这个过程中,执法机关常常遇到“案结事不了”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些问题,基本手段是依法办案,但更重要的是加强与群众的沟通,靠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把群众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提高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现在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少人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一些干部虽然也有干好工作的愿望,但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结果事与愿违。因此,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群众工作,已经成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增强群众观念,走好群众路线
群众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切实解决好怎样看待群众、怎样组织群众、怎样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带领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手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复杂关系,落脚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需求,把握群众脉搏,探索群众工作规律。
1.深刻把握各类矛盾的内在联系和复杂背景,切实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1)要正确处理发展多数人长远利益与维护少数人眼前利益的关系。既要发展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又要维护少数人的眼前利益,力求达到多方满意和多赢效果。(2)要把握好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名言,启示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既要有好的“想法”,又要有好的“做法”,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3)要从化解历史矛盾入手处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一些现实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就案办案,要着眼大局,历史地分析原因,正确处理解决一个问题与解决一类问题的关系,积极化解历史积怨,才能解决现实问题。
2.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我们通过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包村、包项目和联系企业、联系学校活动,建立健全“两代表一委员”提案、议案和批评建议办理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包信访积案活动,引导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同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辩证的民本思想,把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统一起来。既要尊重、依靠、服务群众,又要教育引导好群众,切实把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宣传群众与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与依法规范群众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担负着宣传、教育和组织群众的责任,要当群众的“向导”,不能当群众的“尾巴”,但要当好群众的“先生”,先要当好群众的“学生”。
三、坚持富民优先原则,凝聚民心民力促发展
发展群众利益,根本也靠发展。经济发展上不去,群众利益无保障,党委、政府就没有号召力、凝聚力,群众工作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在科学发展中贯彻民本思想,努力实现强市与富民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在市场准入、场地资金、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按照让利于民的原则,积极鼓励城乡各类人群投身创业,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创业局面。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2440家(户),注册资本(金)90.3亿元;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6239家(户),新增注册资本(金)24.2亿元,同比增长32.7%和134.6%,平均每天新产生17个市场主体。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一大批企业在迅速成长壮大。孚日集团投资20多亿元建设纺织工业园,成为全国最大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4.1亿元,目前正在投资60亿元建设光伏产业园,三年形成300兆瓦生产能力和100亿元销售收入。豪迈科技连续六年保持80%的高速增长,去年投资8亿元建成东厂区,实现了一年再造一个新豪迈,目前正在建设投资80亿元的装备产业园。2009年,全市企业发展到39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687家;有4家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棉纺织业进入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家纺名城”和“全省服装纺织工业基地”。
四、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好“三最”问题
就业上学、住房行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看似琐碎的小事,却件件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民生大计。只有切实解决好群众的身边事、手头事、眼前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市地处胶莱盆地,是全国氟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们多方筹资1.9亿元,建成了惠及68万农民的饮用安全水工程,使氟区群众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饮用高氟水的历史,群众称之为“埋在地下的民心工程”。舍弃土地收益3亿多元,建设了5个能容纳万人以上的主题公园和25个各具特色的街头绿地,市民亲切地称其为“老百姓的会客厅”。我们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完善了文化、教育、卫生“三大体系”,构筑养老、就业、保险、救助“四道保障线”,努力破解群众就医难、就业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自2003年以来,全市共新修县乡道路2510公里,村村通比率达到97%,林木覆盖率达到36%,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新农合参合率、五保供养率分别达到98%和75%,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善。
五、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群众工作凝聚力和感召力
1.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坚持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入手,教育引导干部不断强化群众观念,让各级干部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为了群众干事创业。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的要求,分解落实工作任务,由组织部门建立工作台帐,对干部包村、包企业、包项目等服务群众情况进行立项考评,作为干部考核奖惩的重要内容,调动各级干部狠抓落实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2.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打牢群众工作基础。按照因地制宜、地域相邻、优势互补、稳妥推进的原则,探索了小村与大村联建、强村与弱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等党组织联建方式,推动村级党组织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目前,已建立农村联合党组织162个,“两高两强”型班子达到80%以上。依托产业链条、行业协会建立村级联合支部11个、产业支部94个,全市238家规模以上企业单独建立了党组织,扩大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建立完善群众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市委群众工作部,在镇街和有关部门、企业设立群众工作室(科),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线,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人大政协、工青妇等组织广泛参与的群众工作管理新机制,形成了群众工作无缝隙、全覆盖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