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鼓浪屿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调研
关于鼓浪屿旅游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调研论文
摘要:十几年前前往鼓浪屿游玩,还没有拥挤的渡轮,还没有嘈杂的街巷,还没有人山人海的游客;近几年来,随着鼓浪屿成为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蜂拥至此,名声享誉国内外,旅游业成为鼓浪屿一大经济支柱;但是随着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卫生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给岛上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了解目前鼓浪屿小岛上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管理者带给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在龙头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我再次登上鼓浪屿,对小岛的旅游和居民生活进行调查走访。
关键词:鼓浪屿 旅游 经济发展 居民生活
一、关于鼓浪屿的旅游经济发展
鼓浪屿是厦门市最大的一个卫星岛,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它位于厦门岛的西南方向,因海滩上有一块二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风浪冲击会发出声音,和鼓声十分相似,所以人称“鼓浪石”,岛也因之得名为“鼓浪屿”。现在为思明区所辖,和厦门岛仅仅只隔着一条600米宽的鹭江;站在厦门轮渡码头,就能清楚的看到鼓浪屿上伫立着的郑成功石像。从轮渡码头坐渡船仅需不到10分钟。鼓浪屿的面积为1.87平方公里,约有2万左右的固定居民。在2007年,鼓浪屿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5A级风景名胜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游客络绎不绝,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作为该风景名胜区它不仅仅拥有核心的景点——日光岩,这种大自然的杰作,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魅力,鼓浪屿岛上完好地保留着许多具有中外各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许多建筑有浓烈的欧陆风格,罗马式的圆柱,巴洛克式的浮雕,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所以也拥有了“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称。
鼓浪屿的旅游业是其毋庸置疑的支柱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是管理者关注的重心,使鼓浪屿又好又快发展是管理者所希望的,从07年国家5A级风景区到申遗,以及游客的增长都可以看到鼓浪屿快速的发展。在鼓浪屿的走访调查中,我收集了部分有关鼓浪屿的旅游信息。根据调查的资料,2003年时,鼓浪屿全年的上岛游客数量为472.5万人,而进入岛上主要景点(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的人数为102.5万人,占总上岛游客人数的21.7%;到了2007年鼓浪屿获得正式批准成为5A级风景名胜区时全年上岛人数还只为487.3万人,仅仅增长了3 %;但是从2007年之后,鼓浪屿的全年上岛游客数量开始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些统计数据,仅仅在2010年的“五一”小长假期间,鼓浪
屿的平均每日接待游客数量就已经达到了7万多人次;而到了2011年时,全年上岛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了870.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鼓浪屿的游客之所以能够如此之快的增长,一方面是被批准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之后,在国内外拥有了更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2007年之后,鼓浪屿制定了更多的管理政策,完善了旅游设施,加强了宣传方式和力度,也是游客数量快速增长的一个因素。这些数据截止到2012年1~6月(即2012年上半年),半年的时间鼓浪屿上岛游客数量已达到531.1万人次,比2011年同期增长了30.5%,进入岛上主要景点的人数为163.6万人次。这样预计2012全年游客数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
在十几年前登上鼓浪屿的时候,还是较为平静、舒适的感觉,但是,这几年随着游客暴增,每年游客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这座小岛所能承受的最优人数400万人次的限制,俨然变成了一座闹市的样子;这座宁静的小岛越来越商业化,各式各样的不属于鼓浪屿的精致的商店开张了,并且有了收集各家商店印章的小册子,导致很多游客来到岛上之后为了收集完整的一套印章册子而奔波,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鼓浪屿的风景,因小失大。因为我经常穿梭于鼓浪屿的大街小巷中,所以在此次的调查走访中,我记录了一些道路上的游客人流数量,从数据中看出,在靠近鼓浪屿码头的龙头路上,有90%的游客会经过这里,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导游引导的原因;环鼓路、福建路和龙山洞附近则是人流较多的地方,这是因为它们都途径鼓浪屿的几个主要的景点;而在鼓新路、笔山路主要是岛上的居民,很少会有游客经过,但是这些远离繁华闹市的小巷,才真正是鼓浪屿的风采所在,各式风格的建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在到来游览鼓浪屿的游客中,我随机调查了一部分游客,并让他们填写一份有关鼓浪屿的调查表,从游客的一面更加客观的评价鼓浪屿旅游发展的优点以及不足;以下是归整之后的游客调查表:
1、对于鼓浪屿的各景点的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满意 81.8%普通 11.5%不满意 6.7%
2、对于鼓浪屿的卫生环境的满意度
满意 59.2%普通 19.1%不满意 21.7%
3、对于鼓浪屿的交通出行的满意度
满意 62.1%普通 27.6%不满意 10.3%
4、对于鼓浪屿各景点的门票价格是否适中
偏低 13.3%适中 75.9%偏高10.8%
5、对于岛上居民的好感度
友好 89.3%一般 7.1%冷淡 3.6%
6、如果有机会,您希望在岛上游玩几天
1天27.7%2~3天 48.2%4~5天 16.8%5天以上 7.3%
二、关于鼓浪屿居民生活的部分情况
鼓浪屿作为一个5A级风景名胜区的同时,这座小岛更是一座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居住的宝地,岛上的居民让这座风景名胜展现出了人文魅力。在鼓浪屿管理委员会的帮助下,我了解到了部分有关岛上居民的信息,在岛上的居民中,有81.9%的居民是属于厦门本地的,而剩下18.9%则是从其他地方慕名而搬迁至此;岛上的居民主要以老人、学生、军人以及服务业者(包括景点工作人员、家庭旅馆及商铺)居多,鼓浪屿的环境和气候使得许多退休后的人定居于此,所以岛上的老人占到了38.8%,服务业者次之,有29.8%;岛上驻扎着“鼓浪屿好八连”,占7.9%,而学生人数占到了9.7%,剩下的分别为渔业和其他工作者,分别为3.5%和10.3%。每到傍晚时分,总会看到一些捕鱼归来的船只,一些捕鱼者会直接在路边销售刚刚捕捞上来的新鲜的鱼、虾等海产品;走在小岛上的小街巷中,不是会听到居民家中传出来的钢琴声,钢琴在鼓浪屿上的普及率十分高,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多;居民在岛上生活是较为闲适的。但是,随着游客的增多,难免会影响到岛上居民;在调查走访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比如:游客增多势必会导致携带而来的垃圾增加;居民乘船拥挤、不方便;喧闹的大街小巷影响居民休息等等。为此,我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以便更好的看出目前居民对岛上生活的态度。以下是对于居民的调查问卷:
1、在鼓浪屿岛上居住的时间
<=3年:8.5%;3-5年:16.8%;6-10年:15.7%;11-20年:19.3%;>=20年:39.7%
2、对于鼓浪屿的生活环境满意度
满意 60.2%普通 32.3%不满意7.1%
3、相对于在其他地方生活,我更希望住在鼓浪屿上
同意 74.1%普通 20.7%不同意 5.2%
4、鼓浪屿的管理者能够较好的协调旅游开发和保护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意 53.2%普通 35.5%不同意 11.3%
5、我会积极参加鼓浪屿上组织的相关活动
同意 66.3%普通 26.2%不同意 7.5%
6、对于岛上的交通是否满意
满意 51.1%普通 31.7%不满意 17.2%
7、日益增多的游客是否会影响到平时的正常生活(商品价格、噪声等)影响 82.7%不影响 4.8%没注意 12.5%
8、整理后,居民选择在鼓浪屿定居的理由是(选项2中“同意”的居民的理由):
a、在鼓浪屿的生活节奏较慢,可以较好地缓解我在工作上的压力;b、鼓浪屿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让我很享受;
c、鼓浪屿的气候和风景十分适合老人在此修养,锻炼;
在努力发展鼓浪屿的旅游业的同时,管理者也没有忘记出台实施便民利民的相关措施为人民服务。由于游客和居民都只能通过厦鼓渡轮往返,所以会导致居民也要向游客一样等候乘船,经过了解,管理者为方便出行,不仅新建了两艘850个客位的第五代厦鼓渡轮,并且开通了厦鼓居民专线,根据客流情况定期优化航班设置,缓解了居民出行拥挤的情况。虽然使得轮渡公司的运营成本有所增加,但是收到了市民们的一致好评。从在岛上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的口中,我听到了:“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坐船都要选对的时间,之前没有专用通道的时候,坐渡轮都要满头大汗,居民也有不满的情绪,现在有了这个通道,不仅出行轻松,而且节省了时间,不用看着时间挤船了。”另一反面,游客增加所造成的大量垃圾、绿化环境受到破坏的问题也关乎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为了加大环境保护和绿化,新增了垃圾收集车和保洁人员,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在小岛上实行了垃圾分类这一措施,垃圾收集率达到了95%,并且在绿化覆盖方面占到了约63%,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保证。
三、总结
尽管在调查走访中得到了部分有用的信息,并且与游客、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交流,获得较为客观的资料;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只有我一人进行调查,问题的调查只能提留在基本的部分,未能深入了解。在此次的调研中,可以看出鼓浪屿的管理者为居民和旅游者营造了一个有序、整洁、快捷的公共生活秩序;随着鼓浪屿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小岛上公共生活的领域渐渐扩大,要提高旅游质量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只有维持良好、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同时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鼓浪屿管理者很好的管理公共生活和维护公共秩序,为游客和居民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篇: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调查报告
2011-8-28
郝科 2008110
08HND2班
胡少宏 20081105796 08HND2班
王威 2008110
08HND2班
郭东霞 20081105809 08HND2班
柴娜 2008110
08HND2班
目录
一、题目
二、概述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 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4 调查意义
三、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四、调查情况分析 牧区居民与城镇生活差距现状 造成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 3 缩小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
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近年来盟委、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各项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们针对关注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内容: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状况,居住交通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状况自评五个方面。
三、时间及地点
2011年 8月1日——8月25日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西乌旗,阿旗,苏尼特左旗,兰旗,太卜寺旗六个旗县分别进行了考察。
四、调查意义
我们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考察与统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于数据的统计与解析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与改善农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针对牧区居民,我们采用家庭上门访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这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反映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消费水平,同时,也能赢得牧民的支持与信任。
二、资料搜集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总共发放了60份问卷,有效收回60份。所有问卷均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达100%。问卷分为五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居住交通情况,医疗情况与生活状况自评。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网上查阅资料,试点调查法,与文献收集法等多种资料搜集方法来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数据与信息。
四、调查情况分析
一、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城镇居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19元,同比增长19.2%。收入水平是2010年的3.1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688元,增速高于自治区0.6个百分点。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0.9%、6.7%、3.7%、8.7%,工薪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
2、牧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155元,同比增长11.8%,为2010年的3倍。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牧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7%、50.3%、4.6%、6.4%,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牧民来自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居民收入差距从1990年以来,尽管个别年份出现短暂回落,但整体呈现拉大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5(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2010年与1990年相比:用收入比率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96扩大到2.85;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18.3%和15.9%,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平均每年增加710元。我盟2.85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虽然比自治区的3.10低,但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国内外公认的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应为1.5至2之间),而且从趋势上看,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由于这些农民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仅靠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形成了城镇中一个相对贫困的阶层,这就增大了城镇低收入群体,使得城镇居民间原本较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旗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收入之比为5.3:1,到2010年拉大到6.3:1, 而居民的实际感觉可能会比这一统计结果更大。
(二)城镇与牧区居民消费差距
全盟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001年的2.64亿元、2.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11亿元和11.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4%、21.8%。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分别达到14821元和5993元,较2007年分别增长9.8%、8.1%。增速基本接近,表明全盟农村生活消费市场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缩小,这既是缘于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是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实惠。但总量相差却达到1.5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足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二,相当于城镇居民2002年的消费水平。从消费支出情况看,全旗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1年的4712元、1008元增加到2010
年的14821元和5993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79.6%下降到2010年的72.6%;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7.7%上升到2010年的83.8%,牧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另外,城乡消费支出结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体现在消费层次上,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品质上的要求,吃讲营养,穿讲美观,用讲品牌,而农村居民则是首先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有钱先盖房仍然是牧民传统消费模式。
二、牧区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扩大的成因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供给水平,供给水平决定生活水平。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增长较慢。制约城乡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的原因,除农业效益比较低这一产业特性外,还有体制和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由于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向城市倾斜,城乡结构的失衡状态造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牧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剪刀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城镇高收入者)与贫困群体(牧区低收入者)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元和两种发展水平,牧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镇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采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下,使牧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再加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牧区只剩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第三,城乡劳动力就业待遇差异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工资和补贴,退休后还有社会统筹的退休金保障生活;而牧民就业则处于松散和放任状态,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移而不迁”,没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不稳定。尽管这几年我盟牧民工资
性收入有了较大增加,但仍然只占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则占到80%左右。
(二)基础建设投资和社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供应倾斜,是城乡生活差距拉大的现实因素
在市场配臵资源占主体的体制条件下,由于第一产业的弱质性,以及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使流入农村的资金份额不断减少。就我盟而言,2007和2008年全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和0.8%,大量投资集中于城镇。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现在的一些信贷政策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并不平等。牧民贷款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另外近年来物价的大幅上涨,增加了牧民的负担,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而言,物价上涨对牧民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城镇居民。
(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众用品上的差别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牧业发展进展缓慢。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公共用品进行量化,那么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将达到四至五倍。在牧区,卫生资源短缺,医疗设备不尽人意,师资力量和
教学设备质量低且配备较差,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而言功能较弱,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缩小城镇与牧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逆转。调整现有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牧区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看,准旗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向牧区拓展,需要牧区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的支持,而牧业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工业现代化的支持,广大牧民更是需要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首先,要科学统筹发展,突破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定位城市建设和牧区建设的相互补充作用,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二,继续落实“以
工促牧,以城带乡”政策,加大工业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与牧区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和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统筹城乡资源配臵,搭建城乡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加强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继续加大牧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快牧区的城市化建设和农牧民的非农化、现代化转变,取消城乡户籍区别,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转机制,积极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通过牧区人口有序流入城市和城市建设向农村拓展,建立必要的牧民用工长效管理机制和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工农平权,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提高农牧民工资收入水平。此外,锡林郭勒盟城镇低收入阶层以进城牧民为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使牧民能进城、能留下、能稳定。第四,大力发展牧区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让牧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务工,既不误放牧,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消除因牧民从业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收入不稳定,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二)提升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牧民收入较低。牧区经济的滞后发展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捷径。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向牧区倾斜力度,让牧民享有更多政策性收入;二要坚定不移实施集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把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产业集中,把现代化的大型工商企业引入农业开发领域,用工业化理念办农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我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有益的探索,对增加农牧民收入成效显著。三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牧民稳定增收。
(三)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按照我盟农牧业“三区”划分,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牧区基础建设投入,从水、电、路、讯、医、教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牧区社会事业,为牧区提供与城市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牧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牧区社会全面进步。另外,要加快对牧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促其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使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具备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第三篇: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一、调查目标
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查,了解武汉市居民现在的生活状况,并对当前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从中挖掘出武汉市居民生活状况的共性,并以此为基础,剖析现象成因,找到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幸福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与人交往、交谈的能力和水平,磨砺意志,增强团队意识。
二、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不同类型的武汉市居民中广泛发放问卷。本次问卷由二十一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构成。问卷分别从对于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武汉市居民的看法意见,考察了武汉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本次问卷共发放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0份。问卷发放分布年龄段广泛,其中男性占总人数的48.3%,女性占总人数的51.7%。
三、结果分析
1、在实际出行方式与理想出行方式这一问题上,选择以公交出行的比例分别是89.9% 和53.4%,理想出行选择私家车的有25.4%。部分居民选择公交出行是由客观条件所制约,便宜、方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公交站牌改革政策支持并看好的占51.2%,不看好的占27.6%,可见部分居民对武汉市公交存在一定的不满之处,公交系统还存在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
2、衣着方面,告别了蓝和黑的海洋,人们对衣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调查中 54.5%的人对服装不仅要求舒适合身,还追求美感、时尚感。每年在服装方面的花费,一千元到三千元之间的占46.3%,人们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同时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3、在住房方面,48.3% 的人均居住面积在12平米以上,人均居住面积在5—8平米和9—12平米的比例分别为24.2% 和25.0%。仅有 40.0% 的居民住房已付完全款或贷款中,仍有半数人没有自己的固定住房,在房价飙升的今天,住房问题迫在眉睫,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经济适用房的数量应再加大。
4、43.3%的居民的居住地周围有一个公园,但仍有42.5% 的周围没有公园,武汉市的娱乐绿化设施基本健全,仍有部分地区不完备,政府应致力于市民的娱乐健身生活。
5、70.0% 的居民对武汉市出台的一些政策仅是听说一些,71.2% 的居民以网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政府可大加网络的利用率,通过网络发布更多的资讯政策。
6、对武汉的教育实力,38.7% 非常看好,51.3% 的人较为看好,可见武汉市的教育水平较高,有利于居民整体教育素质的提高。65.5% 的居民在过去五年内参观过1—5次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说明居民的思想境界整体较高。
7、对自己生活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心态、生活态度;收入、物价水平;交通、环境问题;医疗、上学、就业问题;学习压力、工作压力。
8、以百分制给自己的生活现状打分,分数在90—80分之间的占 23.9%,80—70分之间的占56.4%,可见武汉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较为满意,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较高。
四、建议总结
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针对其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武汉市政府应加强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为居民营造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同时可减缓私家车过多所带来的交通堵塞等不良影响。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增大对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力度,确保大多数居民有自己的固定住房。加大对政府出台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提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居民的配合程度,有利于政府与居民交流。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提高了与人交往、交谈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磨砺了意志。总体来说,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得较为顺利,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部分问题,最终都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克服。此次活动,为我们积累了调查研究方面的相关经验,提升了我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水平,丰富了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自己逐步走向社会、心系社会、最终回报社会。
第四篇:旅游服务业发展调研
XXX旅游和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XXX局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财政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扶持支持旅游服务业发展,围绕XXX推进XXX活动和服务业,增强接待能力,提高服务业在GDP的比重三大目标;全力做好XXX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酒店宾馆建设,服务业项目建设,旅游和服务业内涵不断丰富,全区旅游和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我区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现状
XXX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位置优越,位于XXX,地处XX交界,东连X,西濒X,南临交通枢纽X,北接XX,历来为兵家、商家必争之地。交通运输直达扬州、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x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我区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为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对扩大内需、扩大就业、扩大财源,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把XX建设成为XX服务业中心城市,根据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XXX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我区服务业经济总 1
量逐步提高,行业结构渐趋优化,竞争能力逐步增强,为今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运用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旅游服务业发展
发展旅游业,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一致,与扩大内需的战略一致,在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丰富人民生活、发展地方经济、培育新的财源、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定。目前,旅游业机遇和压力并存。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加大资金和政策双重投入的力度。发展旅游业应该成为财政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1、以XX为龙头,财政通过促进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区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大财政对旅游促销活动的支持力度,增强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充分利用财政政策,积极鼓励社会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有效扩大内需,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挥优惠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筹集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1)充分利用各级财政预算内安
排的旅游事业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等,并争取扩大预算内资金的来源和规模,加大对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信息网路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2012年区级财政预算设立了XXX万元旅游推介专项经费。(2)加大旅游服务业的资金调度,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旅游发展后劲的大好机会,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把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点建设范围,把旅游业真正作为经济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来培育。(3)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同时要加强与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专项资金使用的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跟踪问效工作,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4)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引导和吸引社会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惠财税政策,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例如资金支持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优惠政策、加快旅游改革和发展的财政政策、吸引外资政策等等,促进旅游企业良性、快速地发展;同时要借鉴旅游业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了解旅游业发达地区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投资发展政策、政府资金投资方向政策等等,加速我区旅游业的发展。
4、做好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业繁荣可持续发展。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范围,进一步搞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使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使旅游与环境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目前旅游和服务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我区旅游和服务业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我区还没有整体旅游规划,全区旅游发展缺乏科学统筹;
二是我区现有景区景点隶属关系复杂,由于多头管理,体制机制不活,不利于统一打造;
三是接待水平低是制约旅游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瓶颈。旅游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吃、住、行、游、购、娱仍缺乏配套,旅游和服务业产业链不长,产品结构单一;
四是高层次人才引进乏力。服务业从业人员多集中在传统型服务行业,总体素质较低,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稀缺,成为制约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五是旅游推介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
六是旅游和服务业扶持政策有待建立和完善;
七是旅游和服务业的行业监管需建机制、建队伍。
八是企业竞争能力不强。服务业缺乏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竞争乏力、行业内部集聚度低,亟需做强做大。外向型企业队伍力量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单一,对重点企业依赖程度高,缺乏发展后劲。
二O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居民社区休闲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社区休闲生活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我们是**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金龙社区休闲生活状况调查, 需要您的帮助,感谢您在百忙
中抽出5分钟填写问卷,所有资料只会用作研究用途而不会公开您的个人信息,请放心。
1、受访者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B.20-40岁C.40-60岁D.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中专、技校D.大学E.研究生
4、您的就业情况是:
A.在职在岗B.离退休C.病伤休D.待业E.自由职业F.务农
G.创业H.就学I.操持家务J.其他(请注明:)
5、你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是什么?(请选主要五项)
选择(填号即可):1.2.3.4.5.A.看电视B.听广播C.上网D.玩电子游戏E.健身F.看电影G.听歌H.看书I.读报
刊J.学习专业知识K.到家附近休闲场所L.棋牌娱乐M.其他(请注明:)
6、在闲暇时间,您最希望在家外哪些场所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请选主要五项)。
选项(填号即可):1.2.3.4.5.A.影剧院B.体育场(馆)C.街道或小区庭院、绿地D.公共娱乐、饮食场所E.网吧F.图书馆G.风景区、公园、广场H.宗教活动场所I.在朋友、同学、同事家J.在亲戚家K.在学校或辅
导站(包括自己学习或陪送子女学习)L.在其他场所(请注明:)
7、.妨碍您在闲暇时间参加娱乐活动、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选主要五项)。
选项(填号即可):1.2.3.4.5.A.工作忙,没时间B.家务负担重C.经济条件有限D.社区无人组织E.没有合适的人做伴
E.社区周边缺乏适宜的娱乐场所F.本人不感兴趣J.其他(请注明:)
8、您对所居住社区的休闲、娱乐、文化、服务等氛围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D.无所谓
9、您是否希望社区有专人来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娱乐活动、维权服务等?
A.非常希望B.不希望C.无所谓
10、如果社区组织教育培训、娱乐活动、维权服务等,您是否愿意参加或支持自己的家人、孩子参加?
B.愿意B.不愿意C.说不好
11、社区组织下列哪些教育培训您及家人、孩子最愿意参加?(请选主要五项)
选择1.2.3.4.5.A.生活技能B.外语教学C.声乐歌舞D.理财投资E.就业创业F.安全防范
G.书法绘画H.文明礼仪I.健康养生J.其他(请注明:)
12、下列哪些社区团队开展的哪些活动您最愿意参加或您最支持家人、孩子参加?(请选主要三项)。
选择1.2.3.A.社区艺术团,节目表演B.社区治安志愿服务队,维护执勤C.社区文教育小组,授课培训
D.社区技能培训小组,培训比赛E.社区惠民帮扶服务队,小家电维修等F.其他(请注明:)
13、您认为社区还应做好下列哪些方面的建设?(可多选)
A.进城务工青年利益诉求服务站点B.社区免费图书阅览室D.心理咨询服务站
E.家庭婚姻维权服务站F.其他(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