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5:3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第一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发展与改革于一体,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探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经营;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研究》(编号0824004305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莹,中共新乡县委党校教师,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 F3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8-0115-0003

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国内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审视1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意义

(一)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

个体农户生产规模小、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信息不灵,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压力。而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户经营效益,促进农业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二)产业化经营使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家庭承包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只靠卖初级产品,效益低。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户和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其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三)产业化经营促进我国整体营销能力提高,有利于增强与国际企业的抗衡能力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已进入标准化、品牌化阶段。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和气候,产生不了知名品牌,很难参与国际竞争。要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营销能力,需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紧密配合,其中包括实现生产规范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分级化等多项标准。需要由龙头企业牵头,将品牌与产品包装、商标、标签及龙头企业的视觉形象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广告宣传策划,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以便参与国际竞争。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只有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四)产业化有助于繁荣小城镇经济,加快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

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规模将直接决定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小城镇是社会载体,农村供销社、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各种为农业服务组织90%以上都坐落在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有助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促进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产业化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素质

农业产业化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传统技术,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小而全”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生产方式,从而大大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对改变农民狭隘、保守、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有很重大的作用的。

二、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发展不足

我国农业产业化近年来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龙头企业还比较弱小。据统计,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共有9万多个,比2000年增长41%,其中带动型龙头企业4.1万个,占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的44%,但这些龙头企业中“小龙”多,“大龙”少。由于这些企业的70%左右是通过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改制发展起来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的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仅能应用常规技术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产品不高。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2.3∶1,而我国仅为0.8∶1,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一般都在8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这些严重妨碍了这些企业做大做强。

(二)中介组织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专业协会存在着官办性质,企业参与度低,功能单一,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等问题。

(三)产业化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有的企业由于项目选择缺乏周密的市场调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不起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出现经营亏损,对农户缺乏吸引力。有的地方硬性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参与农业开发,靠“拉郎配”形式组织起公司,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的办法组织适合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运营公司。此外,产业化实体之间由于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逐,不按合同办事,造成履约率低。主要表现在当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置合同契约于不顾,谎称农产品减产等原因,偷偷将农产品高价转向市场,使企业不能及时按合同价收购原料,造成企业利益受损。此外,在原料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或降低成本,部分农户不按生产规程进行生产,使企业无法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加工原料。反之,当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拒绝收购,或任意压级、压价,拖欠货款,变相损害农民利益。这些双方为自己利益的短期行为,均影响产业化实体长远发展。

(四)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各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未转,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动员、下指标的方式进行运作,不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

三、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一)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核心是要有一批龙头企业。要把发展龙头企业的重点放在鼓励农产品加工项目上,有重点地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

次。要鼓励和支持那些机制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进行整合重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尽快成为大型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引进工作,把国外的大企业、大品牌引进来,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适应市场抓调整,突出特色抓调整,围绕加工抓调整,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

(三)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

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

(四)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

要把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融入到中原崛起的发展格局中,积极到中原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是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企业要舍得投资,农民要按合同经营,努力实现双赢,继续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无害化的要求,抓好各类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

(五)逐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契约型的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租赁、托管、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让农户获得更多实惠。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同外界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七)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研究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外

向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二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4日 16:25

来源:《求是》期号:2006.2作者:林炎志

一、遵循发展规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从“六五”到“十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粮食总产连续登上300亿斤、400亿斤和500亿斤三个台阶。2005年总产达到516亿斤,创历史新高。但是,多年来我们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贡献很大收益小、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产粮大县财政穷县。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对省情和国情进行重新审视,从中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市场需求由原粮向加工产品转变,二是生产供给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三是安全保障由粮食安全向食品安全转变,四是农民收入由农业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基于这样的判断,全省上下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二是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三是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用发展城镇的理念来运筹和思考。于是,我们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定位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明确提出:在增产粮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殖业,在种养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经过十几年努力,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过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跨越。第一个阶段是“八五”时期的起步阶段。当时主要是针对“卖粮难”,组建了以肉鸡加工为主的德大、以玉米加工为主的黄龙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联结,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九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多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第三个阶段是“十五”时期的整合扩张阶段。通过兼并、重组、扩建、技改等形式相继建成了以粮食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吉粮集团,以玉米加工为主的大成、黄龙、赛力事达和红嘴集团,以肉牛加工为主的皓月和金昌,以肉猪加工为主的华正、金锣和四海,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吉绿,以乳业为主的广泽和九牛,以鹅业为主的吉发和正方,以鹿业为主的敖东和长双鹿业,以中医药加工为主的紫鑫、益盛和茂祥,以农作物

种子为主的吉农高新等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兴起。到2004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可实现1000亿元,不仅与汽车、化工产业呈三足鼎立局面,而且有后来居上之势,成为全省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

二、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培养大型强势企业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始终注意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项目带动、改革驱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上,先后启动了农产品加工转化“213”工程(扶持已建成的20个,抓好在建的10个,新建改建扩建30个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和“粮变肉”工程,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在国债资金和软贷款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据统计,仅2004和2005两年就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15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提高50多亿斤,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5000万头(只)。在深化改革上,我们坚持创新搞活,放手发展,主要是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积极培育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高起点、大规模,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等特点,能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抗衡的“联合舰队”。经过十几年发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群龙起舞、各显优势、多极增长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0多家,拥有固定资产520亿元。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50家。长春大成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年产赖氨酸占世界销量的70%,2005年销售收入120亿元。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牛50万头、肉羊20万只,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红嘴集团拥有粮食加工、食品制造等多个子公司,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年加工肉鸡1亿只,熟食品10万吨,还有稻米、酿造等产业,产品覆盖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全省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户,50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10户,1亿元以上的30户,辐射240

万农户,带动户均增收1200元。德惠、公主岭、敦化等一批产粮大县财政收入60%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商品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原料好坏直接关系着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近些年,我们围绕发展精细种植业,大力推广增产配套技术;围绕发展精品畜牧业,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围绕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目前,全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全面完成了品种更新,肉牛、肉猪、肉鸡全面完成品种改良,其中五元PIC猪成为全国最好的品种。赖氨酸、化工醇玉米深加工技术世界领先,SOD提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主要粮食的优质品率超过90%,1000万亩水稻、800万亩大豆全部实现优质专用,专用特用玉米达到2000多万亩。在牧业小区示范带动下,畜禽防检疫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监控面积达到25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现在全省已形成了中部黄金玉米带、东部特色产业带、西部优质杂粮和油料产业带、城市郊区高效复合型产业带,以及农区优质牧业基地,对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突出品牌培育,全方位开发国内外市场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产品的嫁衣、产业的灵魂,象征着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从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评选吉林名牌农产品培育品牌,通过展会宣传品牌,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品牌,通过开拓市场推介品牌,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培育品牌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把关,动态管理,全省拥有吉林名牌农产品591个。在宣传品牌方面,我们连续5次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积极参加北京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农产品展洽会,签订各类合作项目600多项,金额300多亿元人民币。在整合品牌方面,我们按照市场需求,对大米、人参等进行了兼并重组,集中捆绑使用“鼎吉大米”、新开河人参、皇封参等大品牌,较好地解决了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在北京农博会上,吉林“鼎吉大米”每市斤售价18元,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开拓市场方面,我们确定了“南下、北上、东拓、西进”的发展思路。南下就是引导企业向南方沿海地区延伸,北上就是向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东拓就是向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进军,西进就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挺进。通过四面出击、多点进攻,吉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特别注重开发新产品,创新需求,引导消费。

五、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又有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既有区域间的市场竞争,又有经营上的合资合作。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在组织指导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全省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在政策扶持上,省里相继制定两个政策性文件,在工商税收、招商引资、用地用电、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等方面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997年确定省级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2005年又安排5000万元,今年增加到1个亿,2007年以后达到2亿元。在强化合力上,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农委、发改委、财政、税务、银信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从不同角度加大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是要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使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加工、流通、增值,从而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销路的问题,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分的大市场的有机对接,增强农业经济的生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稳定发展农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重点。

一、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产品全面短缺的局面已得到很大改变,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逐步显露出来,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矛盾。目前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低水平结构过剩,这是产量增加、消费制约、国际市场冲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也有着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因素。几十年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营模式束缚了广大农民的手脚,在“十年浩劫”期间甚至把多种经营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些改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农民种什么只能按照政府的安排去落实,而且也只负责农产品生产,而后面的加工与销售则是二三产业的范畴,部分农产品的收购加工由政府统一组织,造成农民与市场的严重脱凶。这

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模式客观上助长了农民的依赖性,削弱了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多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领导也只停留在催收、催种和催管上,工作的重心是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和引导,也没有在品质改进、深度加工和市场营销上做好文章。与此同时,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也相当淡薄。

(二)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散使农产品形不成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土地承包权的分散状态。农户承包的土地需要分成好几块,各家各户的种植品种、方式各不相同,给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作业带来很大难度。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有很大差异,难于形成合力进行农业设施建设。乡镇企业虽然为部分劳动力提供了生产服务场所,但没有从分配上分离出去,因而乡镇企业的职工是亦工亦农,人均承包土地一直停留在1亩左右,土地经营分散状况尤为突出。

(三)农民科技素质较低,使农产品生产局限于低水平、小规模。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看,决定产业化进程快慢的,往往并不是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而是劳动者即人的素质。就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来说,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把发家致富的门路大多寄托在二三产业上,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更差,只能满足于低水平小规模的小农经济,对大规模的农业土地经营和农产品加工销售既缺知识又缺资金,导致了目前

农副产品生产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难于形成各有特色的可以占领市场的优质品牌,造成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普遍较差。

(四)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的组织发展缓慢,使农民与市场严重脱节。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饱和状态,广大农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农立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可获得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风险较大,造成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发展比较困难,农民与市场缺乏桥梁与纽带,更难于形成多环节的利益共同体。即使有一部分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同农民存在一定联系,但也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比较脆弱。许多农民把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寄托在政府部门的包揽上,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大多数乡镇企业没有能面向农村和农民,没有把大量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及推向国内外市场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违背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初衷。

(五)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跟不上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许多农业服务部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许多涉农部门难于适应,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内容跟不上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辅导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农技、农资、供销、农机及农经等乡镇为农服务部门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的产中服务上,而对产前市场信息引导和产后加工销售的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农业经济服务体系建设的滞后也是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的一大障碍。

二、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

不难看出,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沿有一定的难度,也可能会遇到许多挫折。从农村当前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看,农业产业化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所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应该做好而且必须做好的首要工作。针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遇到的许多问题,结合我们启东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全面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首先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思维方法和工作思路上突破束缚,正确定位。具体来说,要做到“三个解放、四个转变,五个提高”,即:解放思想要从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过去的成功经验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小生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调整工作思路要从行政推动向行政引导,农民参与转变,从单纯注重产量向主要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计划任务向注重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从注重研究生产向注重研究效益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向真正转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水平,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率,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水平上来。

(二)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研究,寻求科技上的“靠山”。没有现代农业科技作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只能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上的副业生产而已。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是品种、质量,价格以及季节差的竞争,而支撑这种竞争的是科技。因此,在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

程中应十分重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与各级农科教部门经常接触,共同探讨,将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农民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常邀请一些高科技人才实地进行指导,同时也应注重吸收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三是积极组建专业生产技术协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贸工农、产加销各个环节,加强专业技术协作是加快发展,优化组织,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建立各种专业化、专业协会,让农民组织起来进入流通领域,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农民合作流通组织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能真正在市场经济和在环境下运转起来。

(三)大力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龙头企业,培育农民经纪人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经纪人是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纽带,是能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通过扶持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他们驾驭大市场的能力,通过他们逐步把农副产品和广大农民的经营意识全面引向市场,大力扶持他们兴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抗风浪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原有初级生产规模较大,但在后道加工和经营上存在某些缺陷的农副业项目,要进一步动脑筋、跑市场,寻找出路,扩大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的一条龙。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寻找新产品、新项目,培育农业生产新的增长点,增强农业经济的生命力,使我们的农业经济能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全面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兴农意识。要把加强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户代表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着子来抓,充分发挥起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的先导作用,同时在实用技术培训中,把狠抓科技教育,发展科技兴农提高科技种养水平,作为优化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措施来抓。首先利用农民学校等教育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其次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科技教育。聘请农业专家教授现场指导、田头会诊,联系实际开展适用性强的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工厂化优质育苗等技术讲座。

(五)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涉农部门要迅速转变职能,主动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包括科学和市场信息在内的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原来传统农业上农民无需要面对的市场信息和法律保障等内容。改变过去“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原来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水平已不适应产业化农业的需要,我们的各级涉农部门必须面对挑战,自我加压,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适应新一轮农业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为全面实现农业产业化提供坚强的后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道路、电力、环境建设关系到农业投资环境的好坏,是农业的基础性工程。由于几十年来传统农业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广大农民对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还相当欠缺,所以我们必须尽快着手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向广大农民讲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

经济发展的关系,引导农民自觉地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的行列,形成一种强烈的氛围。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同时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必变原来那种落后的农业基础现状,为现在和将业农业经济的大跨度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调优农业现有结构,发展市场农业,才能从根上改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品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关键要依靠科技。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立足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尤其要加大蔬菜、畜禽、水产、花卉品种的引进力度。要围绕品种更新要求,普及省工、节本、高效的栽培技术,农副产品保鲜技术等。启东市地处长江入海口,与上海仅一江之隔,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土壤肥沃,广大农民素有精耕细作习惯,要充分发挥资源、区域、传统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利用地理优势,依托大上海,开发大市场;利用沿海滩涂养殖优势,建设开发“海上启东”;利用现有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拓展市场;利用本地区土壤肥沃、精耕细作优势,不断开发种养业品种。另外,搞农业结构调整,抓市场经济,更需要各级领导优化服务。在市场农业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培训一大批立志献身农业、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服务于市场农业的技术骨干,营造一个想市场农业所想,急市场农业所急,奋勇争先的氛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过程,还会不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有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分析和解

决。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踏实工作,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启农网)

第四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2006-10-13宋丽萍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种类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形成自我发展新机制,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农业管理、产业组织和经营形式上的又一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呈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力量。从龙头企业的组织主体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鲜活农产品转化为易储易运食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稳定优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户的合作意识,组织分散农户从事大规模生产。目前,射洪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多个,成员总数超过3万户,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三是以农村经营大户为龙头,发展种、养、加、运、服等大户4500余户,其中县级大户80户。四是以农副产品市场为龙头,形成城乡农贸市场36个,年货物流量达10多万吨。各类产业化龙头带动全县农户12万余户,带动面达50%,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2.农业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通过订单农业把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以高金食品为龙头的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蜀兴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玉牌公司为龙头的优质专用油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棉麻公司为龙头的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太宗榨菜厂为龙头的榨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子昂米业公司为龙头的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等等,将农业由单纯的生产延伸至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领农民进入大市场。

3.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射洪县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4000万元,其中猪肉加工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正向欧盟市场挺进;蜀兴种业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到越南、老挝、缅甸。近几年射洪县还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和加工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种养结构有了突破性改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4.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社为基础,以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加工、销售等服务,形成公司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

2.科学技术带动型。利用国家大型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发展项目(如“三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由技术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创办科技实体,实施科技产业化,为农民提供良种和先进技术服务,形成农技结合、科农工贸结合。

3.市场营销推动型。通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贸集市,发展运销专业户和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产品收购、销售和农用物资供应服务,形成农贸结合,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4.主导产业带动型。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产品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实行基地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5.农民组织带动型。通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生产资料以及技术服务,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买难卖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处于手工作坊状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开发能力差,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三低”现象,带动农户发展的能力较弱,与农户难以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2.发展资金短缺。部分龙头企业资金困难,获取信贷支持难度大,影响企业更新技术和设备,开发名、特、优、新产品的能力十分有限,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龙头自身发展困难,亦无力带动龙身和龙尾。同时,还影响农户投入的积极性,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3.产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不少龙头企业产品更新慢,品种少,包装缺乏新意;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加之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销售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单一,市场份额小。

4.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主要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贮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流通销售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跟不上,影响产业化经营进程。

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合同、订单履约率低。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对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深入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和

市场环境,选准主导产品(产业),因地制宜确定开发项目,统一规划,发挥优势,建立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只有立足资源,突出特色,择优布局,扩张规模,在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上造成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才能将“马太效应”放大到极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竞争优势,进而引进或新建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高层次的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加强联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紧密连接的桥梁,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最有效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3.设立特区,铸就名牌,精心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办工业基地、搞产业集群的思路和经验,构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拳头,打造名牌,在局部造就优势,争取市场竞争的发言权。设立优势农产品“特区”,不仅有利于克服现行体制下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磨擦,而且有利于形成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发展产业集群,是应对市场竞争、推进产业化经营和谋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前瞻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筛选出市场前景看好、关联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措施,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4.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一种良性、持久的发展机制。为此,必须加大投入,消除资金障碍;完善设施,消除条件障碍;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障碍;重视科普,消除技术障碍;搞好服务,消除环境障碍;培育市场,消除购销障碍,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四川省射洪县农业局

来源:《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第五篇:关于全州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报告

关于全州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年10月29日在州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州人大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永建

州人大常委会:

根据黔东南常办发(2009)65号通知,为协助州人大常委会做好审议州人民政府工作,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带队的调研组分赴凯里、麻江、丹寨、雷山、黄平、施秉、镇远、黎平8个县(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贵州森泰实业有限公司、贵州省丹寨黔丹硒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麻江新广种鸡有限公司、贵州喀斯特山乡牛业有限公司、黄平县汇利丰茧丝绸有限公司、贵州黄平牛老大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凯里市宏大良种猪繁殖场、凯里市三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省、州两级龙头企业,现将调研情况和各县市自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现

近年来,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省、州两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截止2009年9月底,全州农业产业化组织490个,比2005年增加178个,增长275.28%,重点龙头企业10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92家,资产总额240793万元,年销售收入276447.8万元,利润15823.5万元,税收7384.5万元(种养殖业龙头企业免税),共带动农户32.8万户,占全州农户总数90.27万户的36.32%,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从业人员增多,达9.48万人,比2005年增长92.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8个,总人数4.38万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带动力不断增强,重点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与核心作用开始凸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较快,“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模式比重增加,标准化体系建设逐步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江泽民同志曾经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2003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强调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调研中发现,州县两级政府都存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是侧重抓“基地”建设,忽视龙头企业的发展。以中药材产业发展为例,就省内地州(市)而言,我们起步较早,基地建设已取得成效,中药材资源也比别的地州(市)丰富,但生物制药企业的“龙头”却“舞”不起来,我们的资源优势变成了其他兄弟州(市)的经济优势。到目前为止,全州生物制药企业为数不多,仅有4家,年产量和产值都不高,而毗邻的黔南州龙里县就有1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大多数原料由我州提供。2008年为财政提供的税收达3000余万元。二是财力困难,投入不足。由于我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州县两级财政比较困难,多年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农口部门项目资金由于受政策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难以捆绑整合投入相关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导致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椐州农业局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办公室反映,近5年来,州级财政在预算上都没有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全州2009年仅有镇远(120万元)、锦屏(10万元)、施秉(50万元)等少数县从财政资金中专项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用于基地建设或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调研座谈中,个别县领导在发言时认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否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政府无须过问,任其发展为好,尤其在资金问题上,政府不应该为民营企业承担风险。

(二)部分职能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服务意识较差,有的只讲权力,不讲服务,对龙头企业动辄“严重处罚”。调研期间,据反映,州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将要对黎平侗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企业用地进行处罚。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厂区于2008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公司按照县国土资源局要求,于2009年3月汇2万元进入州财政账户办证,但至今没有消息;此外,该公司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养殖业发展,在厂区内投资400万元新办一座饲料加工厂,州国土执法局通知先停工,听候处理。据凯里市三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反映,凯里开发区国税部门要求该公司从2009年6月份开始,将该公司由小规模纳税人升格为一般纳税人,纳税率由原来的6%(金融危机期间降为3%)提高为17%,该公司加工的原材料是农产品,供货方是农民,不能提供发票,进项税无法抵扣,加上农产品回加工利润不高,无力承担高额税收,但州国税局税务稽查的同志于2009年8月12日查封并调走了该公司的账册,导致该公司财务工作全面停止,企业处于半瘫痪状态。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引导扶持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渠道窄,贷款难,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正常发展。我州多数县属于银行贷款的“高风险区”,放贷控制偏紧偏严,对龙头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很严,没有银行贷款的支持,龙头企业要上规模,壮大发展是不可能的。这次调研中,所到企业均反映流动资金紧缺,贷款困难。例如,施秉县华云有限公司需流动资金贷款200万元,固定资金投资贷款100万元上水腌菜和干腌菜项目,解决企业季节性生产的难题;贵州森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茯苓系列产品已在沈阳、江苏、上海、贵阳等地建立了市场网络,打开销路,预计年内市场销售收入达500万元,据介绍,该企业原是以生产松香为主的传统产业企业,现转为以本地茯苓资源优势(自己有茯苓基地),进行深加工增值,属于转型提升的一家州级龙头企业,如果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时,至少需要600万元的流动资金。黄平牛老大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反映,企业自去年技改后,生产能力提高,质量较稳定,市场供不应求,全国各地咨询和订货电话络绎不绝,但因流动资金紧缺,生产量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订单也不敢接,目前急需流动资金200万元,经过努力,县政府同意财政担保贷款的80万元,正在办理中。黎平县侗乡米业有限公司是州内最大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2008年粮食收购总量25000吨,向农民支付收购资金4330万元,加工大米1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4750万元,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是收购资金紧缺,月收购90吨稻谷,需资金近20万元;二是土地使用证尚在办理中,资产抵押贷款证件不齐全,难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三是灾后恢复重建共投入60余万元,没有得到恢复重建资金补助。

(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县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平衡。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类型划分,种植业217个、畜牧业142个,分别占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45.3%、29.65%。各县市加工企业少,能带动一方经济和农民增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凤毛麟角,地方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9个省级龙头企业分布在7个县,92个州级龙头企业中凯里市最多,共17个,占州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8.47%,施秉、台江、三穗最少,各2个,分别占州级龙头企业总数的2.1%。

(五)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其资金规模的大小,加工能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带动力和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从纵向来看,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在逐步增加,但规模普遍偏小,相当一部分企业达不到规模企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黔丹硒业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森泰实业有限公司等12家,占省州两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1.88%。由于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小而散、档次低,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弱,大多为初加工,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难以实现加工产品的品质升级。

(六)企业法人观念落后,思路不清,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企业意识不强。做大做强重点龙头企业,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四靠市场。州内省、州级农业产业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在投资打广告、搞推介、跑订单、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底气不足,存有后顾之忧,局限于现有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生产量去找市场跑订单,缺乏大胆开辟市场的勇气、信心和决心。很多企业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介会上,遇到外来大单都不敢接,担心自己不能如期按量供货满足订单,就得承担违约责任和巨额罚款,单大风险大,迫使企业不得不打退堂鼓,宁可弃单也不愿接单。再则,企业与企业之间存有利益竞争关系,同行互忌,各自为阵,不思整合,不愿意同谋共计接大单,缺乏识大体顾大局、共谋大事、共求发展的团队观念意识与行为取向,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例如,黄平牛老大旅游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法人几易其主,换了三任,还是“江山依旧,容颜不改”,至今仍然处于手工作坊式小规模生产状况,一直徘徊不前,难以做大做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法人素质有待高,现代企业意识不强,眼界不宽。黄平牛老大旅游食品有限公司,自己缺乏资金,难以把企业做大,外面客商愿意投资3000万元与他合作,以股份制形式利用他的技术和品牌易地办厂,他觉得自己股份少,当不了老大,犹豫再三未作决定。凯里市三辣明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原来的凯里市三辣供销合作社和明洋食品厂组建而成,名誉上组合,但在资产和技术上都还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法人和企业,由于“貌合神离”,没有进行实质上的重组,导致凯里市三辣明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空壳,不符合省级龙头企业申报条件,不能申报为省级龙头企业,享受不到省级龙头企业扶持待遇,难以做大做强。

(七)龙头企业实力弱,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拳头”产品支撑,规模效应不显著。目前,我州农产品品种多而乱,通过注册和认证的少,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品质难以提升,具有代表性的拳头品牌产品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弱,龙头带动和幅射作用小。以茶叶为例,全州茶叶年产量为4000余吨,现共有茶叶加工企业83家,产品名称五花八门,共有100余种名称,但通过注册和无公害论证的仅18个系列。施秉华云公司,年加工绿茶50吨,就有“云台毛峰”“云台翠芽”“云台茶”等几种名称;东坡茶场生产的有“飞云牌”东坡五种品牌的茶;雷山县2009年茶叶总产量214吨,加工企业10余家,加工点44个,共有10余个品牌,系列产品60余种。

(八)受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限制,农业产业化基地零星分散,户均规模小,达不到集约化生产的基本要求。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原料是基础。我州地处山区,万亩以上连片的大坝,仅有榕江车江、天柱团结和黄平旧州3个,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9亩/人,在建农业产业化基地时,农民首先考虑种植粮食作物,确保生计所需才会考虑安排种植其他作物;二是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不利于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三是农作物受区域、气候等客观条件限制,集中难连片种值难,不利于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经营管理,生产规模难扩大,生产总量难提高,原料供应难满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例如榕江盛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3万亩锡利油粘米原料生产基地,涉及榕江、从江、黎平3个县27个乡(镇)134个村,平均每个村约224亩;丹寨县黔丹硒业有限公司,建1.5万亩锌硒多元素米原料基地,涉及本县4个乡(镇)52个村,平均每个村约289亩。

(九)原料基地生产者小农意识严重,目光短浅,诚信度低,制约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虽然都实行“公司+农户+基地”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采取与农户或专业合作组织订立生产合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来带动农民增收。但是运作起来十分困难,基地生产出的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变化和利益驱动的影响,合同履约率不稳定,时高时低。一旦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基地产品市价明显低于合同订购保护价时,基地农民或合作组织成员纷纷将生产的产品全部交售给合同订购企业,有时甚至超额履约合同;一旦市场出现供小于求,基地产品市价明显高于合同订购保护价时,即使企业按市场批价组织收购,基地农民或合作组织成员宁可毁约也要拿到市场上去零售或卖给游商小贩,也不愿将生产的产品交售给合同订购企业,使合同履约率十分低甚至出现零履约现象,导致龙头合同订购企业“无米下锅”,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普遍遇到和难以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并成为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三、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辅平道路,创建平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要切实抓出成效。因此,一是各级政府领导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国家(农发[2006]6号)《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黔党发[2002]17号)《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高发展农业产业化营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自觉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提高积极性,增强主动性;二是加强对部门管理和执法人员的教育,通过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班、培训班,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切实增强全体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三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宣传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环境、走向、要配套的商业项目和资源优势,让外界认识、了解我州区域合作的优势。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机制。州县(市)人民政府在机构改革中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构(目前,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构设在州农业局农经站),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跟踪服务,做到在服务上给予帮助,工作上提供方便,生产经营上给予指导,发展上给予支持。

(三)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协调解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融资难的问题。一是要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的力度,将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对中药材、茶叶、烤烟、蚕桑、油茶等优势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要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应的考核和奖罚机制,组建专门班子,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督促检查,抓好落实;三是对确定发展的茶叶、油茶、蚕桑、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州县两级政府要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切实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四是要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政府、金融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解决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农民发展种养殖业贷款难的问题。

(四)转变观念,强化服务,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软环境,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营创条件,提供发展空间。一是制定和完善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奖励扶持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搭建平台;二是落实好政策,在资金、政策和项目上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创造发展空间。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来组建生产经营体系,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三是要认真总结现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关系,积极支持专业户、专业村和专业乡镇、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格局。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树立全州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整合资源,拓展市场。各级政府要切实担当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经经营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产地和产品论证,树立扶持知名品牌,整合做大做强知名品牌,切实改变我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品种多,产量小,附加值低,竞争能力弱的现状。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使资源优势变为品牌经济优势。积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找市场、找机遇、找商机,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市场,做到“以销促产、以质取胜、以特赚钱”,千方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六)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市场网络建设,加强科技推广应用,促进我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升级。

(七)积极探索和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快出台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和龙头企业用地问题。

下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1对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

    对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之路。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经......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思考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思考 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被当做重要的引领力量。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重要关......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意义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意义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我国农业的发展要走产业化的道路,要培植主导产业,要建立农业生产基地。 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研报告 灌阳县农业局 蒋锡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转变,长期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合集]

    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现......

    加强发展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情况[精选合集]

    武安市洺河源土特产有限公司 加强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经 营 情 况 的 汇 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好!首先我谨代表武安市洺河源土特产有限公司向邯郸市农业产业化办......

    [工作总结]xxx公司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经验材料

    xxxx发展农业 产业化经营情况介绍 xxxx成立于2xx5年,位于xxxxxxxxxxxxx,地处xxxx西北角,为进出xxxx交通要道,新xxxx国道与老xxxx国道位于市场南北两侧,交通方便。市场自成立以来,......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奖励办法

    中共任丘市委任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奖励办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