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合集]

时间:2020-11-09 12:4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第一篇: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提要: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剖析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对我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大胆尝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总结其在创新土地流转模式、转移农村劳动力、破解投资融资难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对策建议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造福水城人民

农业产业化给人民带来巨大效益,经济的发展给全县各方面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曾经落后的乡村如今已经踏上了繁荣的开阔之路。回首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水城县的前途充满光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步入了新的新层次。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形成,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人居环境得到优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经验是,依托本地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一条适合本县发展的道路。产业结构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争取低投入高产出。要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培养专业人才。只有懂科学会技术,才能真正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方针,才能走上新农村道路。总体看来,经济文化发展都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在慢慢寻找为人民谋求幸福之路,由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入,经济急速上升,农民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了精神层次的追求,逐步发展步入小康。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行农村经营体制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凸显五大矛盾。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

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

五是农业部门分割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矛盾。由此,如何积极改革农村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综合改革中最为迫切和主要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作为水城等地区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和创造,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萌芽和逐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利益为联结纽带,发挥资源产业优势,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八是企业化。即生产经营管理企业化。不仅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应是规范的企业化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关键是发展龙头企业。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结构趋同、农产品品种结构失衡、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必然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农业资源配置逐步向优势产区和重点产业聚集,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富余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增长不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而且还会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开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改革道路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向产前和产向后延伸,整合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可就地直接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从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科学理念指导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又能充分借用外部的资源,扩大农业的总体规模,突破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弱势地位,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农业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农民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经营向有组织的合作经营和依托龙头闯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不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优势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正是有效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市资源下乡,农业经营进城的重要纽带。其产业链条涵盖三次产业,可通过发展第一产业,拉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从而为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三、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流转问题

农业产业化要求通过一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就是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仍然然存在四大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等,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如何在土地流转中保护农民的利益缺乏明确、有效措施。

2、农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一方面,人口压力的长期性及城市化的滞后性,使得农村土地实际上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难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流动。另一方面,离土进城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临时雇佣工作,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之外,仍将土地作为最后保障,加之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深刻影响,部分农民恋土情结较深,即使无力耕种也不愿转让。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形成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

3、市场中介组织匮乏。一方面,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匮乏,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

另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时有发生,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土地交易成本过高。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时明显具备专用性投资: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生产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前期投资,如进行土地整治、水利配套等;

不确定性:农户土地权益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具有不确定性;

交易频率高:分散经营的农户为进行土地流转,必须进行一对多或是多对多的谈判,交易频率高。因此,交易成本较高,导致农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二)体制机制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农业管理服务体制却依然存在,制约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小规模分散生产制约规模效益。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口与土地级差平均分配地块,“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采取多种经营以分散风险,家庭经营兼业化、多样化,呈“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这势必导致土地集中利用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2、现行土地经营体制和户籍制度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但现行的过于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增加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成本,加之受行政区划的影响,难以形成跨乡镇、跨区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难以形成联片开发的规模优势。同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使大量农民离土不离乡,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影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3、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现实情况是,农业产业的一、二、三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分别由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机制,致使农业产业链条被人为分解。主管部门往往以抓生产保产量为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而不是按市场规律追求效益最大化。同时,受利益驱动,各地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

4、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劳动力是经济活动中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高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产出量增加,品质提高,相应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与此同时,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均衡地向社会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但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农村办学规模、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时,农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一方面,农业技术人才大量集中在县乡镇,却往往由于部门交流、竞争上岗等原因进入行政岗位,“好钢用在刀背上”,发挥不了自身特长。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凭借比较优势,吸引农技人才流入城市,使人才大量流失。人才缺乏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三)发展模式问题

按照参与主体和内在连接机制,可以将现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概括为“龙头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等模式。在实践中,各种模式共同发展,均发挥了突出的积极作用。但是,几种通行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亟待发展创新。

1、龙头带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通过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这种类型是目前最广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该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公司、农户双方实力悬殊,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户的合理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表达,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二是双方以产销合同为联结纽带,容易因为市场价格波动引发产销的相互违约行为,组织形式缺少稳定的长效机制。

2、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这种模式适用于资源独特,能大量生产各种名特优农产品的地区。其缺陷在于,对资源禀赋要求较高,在广大农村不具普适性。

3、示范农户带动型。通过发展典型示范大户的方式,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具有辐射影响力的产业,通过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自愿参与到该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示范农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与引导作用。该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生产仍然分户进行,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二是示范农户缺乏技术开发、经营规模和市场推广方面的实力,很难树立和维护自己的产业品牌,参与的农户也因为单家独户缺少产前、产中、产品的服务体系,最终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的限制。

4、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型。选择农业高新技术密集的优势地区为平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的特点及生产、示范、带动和服务四个功能,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该模式在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以及高科技示范辐射等方面极具优势。其缺陷在于:一是需由政府行政推动,增加了管理成本。二是对科技、人才等要素有很高要求,对后发地区无明显推广价值。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

(四)投融资问题

完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既是拓展农业投入渠道的必然要求,又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政府投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发达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平均值为15%左右,而直到“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支出比例不足15%,水城仅为0.7%左右;

同时,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各项农业事业费用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比重小;

用于水利设施、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多,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

在扶贫赈灾方面投入多,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少;

利用现有资源的项目投入多,后备资源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投入少。

2、信贷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比例不协调。一是贷款总量不足。农业政策性贷款投向种粮等流通领域的总量较大,投向农业生产经营和开发的比重较小;

在贷款期限上,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大额贷款少。三是贷款难。部分农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抵押资产有限,加之农村金融网点日渐萎缩,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融资困难。

3、农户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传统农业生产经营高投入,低产出,比较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户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积极性和投入强度,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四、在探索试验中建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农业产业化要深入发展,必须在优化土地流转方式,突破体制体制障碍,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破解投融资难题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开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新途径。为此,我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中探索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

水城县在符合中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前提下组建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公司或合作社,是一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金为纽带、以发展种养植业为目标而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这种经营方式既实现了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又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既实现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又促进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改变了传统的“分户”经营形式,破解了农村土地流转难题,推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为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经营权属于农民,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经营模式,土地流转难,生产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采取大户租赁、公司独资经营等模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能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采取契约合作模式(公司+农户)容易导致违约风险,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并且由于合作双方(公司、农户)实力悬殊,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公司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变农民为股民,在农民和公司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其他组织模式的缺陷,探索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路径,得到了农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同时,通过集中土地实行公司化经营,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桎梏,解决了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扫清了障碍,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业融资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使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城市工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转化为农业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公司对农民土地集中管理,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但青壮年农民怀揣“股权证”安心外出创业,不少留守妇女、老人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城务工。具备融资资格,为城市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拓宽了渠道。公司充分保护农民利益,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农民土地入股经营,使农民的长远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农民的股权不会因土地的流转而流失,股东的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公司建立了农民和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把公司的发展壮大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用农民自己的话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公司有我一份”。同时,公司用共同的事业吸引股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公司经营和管理中去,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诚实守信、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力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五、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农业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是更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的更新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坚持用现代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破除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把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用现代工业的发展思路来指导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来经营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的管理模式来组织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优势农业产业,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规模经营,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2.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市场抓生产,抓好生产促市场。一方面,抓好“有形市场”。大力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农产品的顺利流通提供有效平台。另一方面,抓好“无形市场”。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流通大户和流通组织,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经营责任,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各大中城市设立营销窗口,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

3.坚持用信息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智能工具充分运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全过程,实现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度发展。

4.坚持用城镇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大城镇规模,做强城镇实力,繁荣农产品流通市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减少农民,转移农民。

(二)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制度

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和规范市场,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运用宏观调节手段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调控。采取转让许可证的办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并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逐步形成城乡地政一体化管理。建立农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学流转。

2.完善风险规避政策。一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科学选取风险指标。如衡量自然风险的气象指标,衡量市场风险的经营安全率、市场占有率,衡量技术风险的投资回收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确立全面准确的指标体系和运算风险的数学模型,将各种风险量化综合,掌握其变化规律,便于经营者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出准确预测,提前采取措施。二是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3.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实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地方配套农业产业化基金制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基金稽核制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及时足额用于产业化项目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三项经费、中小企业科技发展基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培植精品名牌,凡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由财政给予奖励。

4.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宽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使用扶贫贷款的条件。农村信用社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评级授信,给予贷款支持,在贷款利率上实行优惠。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资金来源保证体系,确定各级政府合理的负担比例,建立稳定而逐步增长的农村最低保障补助基金,完善农村最低保障投入机制;

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在确定的最低标准之上,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条件确定相应的农村低保标准,逐步缩小与城市低保的差距。二是探索建立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按照“尽同样义务,享受同样权利”的原则,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的新型保障方式。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制定城乡统一的用工登记、用工推荐、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取消用工上的城乡差异,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三)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行的龙头带动型等发展模式均存在相应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积极创新。

1.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引进、扶持机制,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总量上突破,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即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吸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从而使公司与农户成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创新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农户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或现金入股,农民真正成为公司的股东,在农民与公司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确保农户收益与公司效益始终呈“水涨船高”的正比关系,形成入股农民近期受益、长远得利的长效机制,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对于此种经营模式,重点在于完善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公司经营管理,充分保障股东权利,积极防范经营风险。

3.创新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实行加工及销售环节对农户的利润返还,实现利益连接松散型连接向“契约+部分利润返还+服务”的密切型转变。同时,改进专业市场带动模式缺乏深加工能力的问题,适时发展深加工,形成“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带动千家万户,促进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从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研等部门和环节,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保障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

1.完善农产品品牌机制。高度重视品牌效应,培育一批品牌,拉动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

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要集中力量抓好品牌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2.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狠抓科技创新上档升级,培育壮大科技核心竞争力。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学校、文化技校等教育网络的作用,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造就一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造就一支熟悉现代农业企业生产技术的工人队伍;

造就一批善经营、懂管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二是完善引进高新先进科技机制。坚持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大力开发优质高效技术、农业减耗减本增效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引进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创一流技术、树知名品牌,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四是引进有效载体。引导和引入龙头企业参与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企业成为农业先进科技的开发中心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体。

3.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连接机制。在利益连接和分配方式上下功夫,不断理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一是完善价格保护型利益连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和契约形式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农户按合同和契约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对合同内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使销售前移,产销衔接。二是完善利润分享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将农户产品加工、运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如按交易量)返还给农户,用于农户扩大再生产。三是完善参股合作型利益连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投放与农户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户的利润连接机制,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新格局。

4.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一是改进政府投融资方式。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投入方式,重点坚持增加农业投入和为其他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如金融机构和外资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并重,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项目。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财力;

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好的做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当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指合作金融)在投资农业产业化当中具有先天优势,同时农村又面临种种约束,如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因此,必须大力扶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机制,由政府主导建立担保基金,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加快试点推广农村村镇银行,扩大农村合作金融规模,繁荣农村金融。鼓励资本具有实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扩大农村金融的资本实力。扩大和丰富农村合作金融的业务范围,增强业务能力,在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适应农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贴现、汇兑、信用证等业务。三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能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政策优惠,突出产业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效果。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继续争取间接利用外资,重点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规模,丰富利用外资的方式。完善金融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四是合理控制资金的投向。资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是最稀缺的资源,所以,对资金投向的控制也十分重要。在资金投向方面,应当首先考虑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因为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特殊,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依托力量,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增加投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应当增加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只有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业和农业企业科技的投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

(五)、发展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农业产业化按照“重点抓龙头、抓重点龙头”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以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为核心,以培植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档次和水平,争取在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1、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殖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突出抓好畜牧水产养殖、优质果品、肉蛋鸡鸭饲养、肉牛肉羊饲养、精细瓜菜种植等特色农业发展。

2、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集中更多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

二是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和指导。四是加快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举办论坛等多种有效形式,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3、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管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对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

4、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把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好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

5、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业产业化运行秩序。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利益联接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扩大扶持对象、调整扶持内容、增加扶持规模。对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认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建设补贴等扶持项目,及早谋划安排。

7、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搭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平台,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形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和升级。

8、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突破农业建设资金科学技术的引进,以农业局为主体,在做好常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基础上,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9、水城县农业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的提出用工业化的成果反哺农村和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让更多的农民加入现代农业生产,让重点乡镇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工农业互利互助,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工业也为农业创造了大批量的发展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二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2006-10-13宋丽萍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种类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形成自我发展新机制,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农业管理、产业组织和经营形式上的又一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呈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力量。从龙头企业的组织主体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鲜活农产品转化为易储易运食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稳定优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户的合作意识,组织分散农户从事大规模生产。目前,射洪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多个,成员总数超过3万户,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三是以农村经营大户为龙头,发展种、养、加、运、服等大户4500余户,其中县级大户80户。四是以农副产品市场为龙头,形成城乡农贸市场36个,年货物流量达10多万吨。各类产业化龙头带动全县农户12万余户,带动面达50%,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2.农业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通过订单农业把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以高金食品为龙头的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蜀兴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玉牌公司为龙头的优质专用油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棉麻公司为龙头的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太宗榨菜厂为龙头的榨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子昂米业公司为龙头的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等等,将农业由单纯的生产延伸至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领农民进入大市场。

3.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射洪县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4000万元,其中猪肉加工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正向欧盟市场挺进;蜀兴种业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到越南、老挝、缅甸。近几年射洪县还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和加工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种养结构有了突破性改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4.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社为基础,以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加工、销售等服务,形成公司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

2.科学技术带动型。利用国家大型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发展项目(如“三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由技术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创办科技实体,实施科技产业化,为农民提供良种和先进技术服务,形成农技结合、科农工贸结合。

3.市场营销推动型。通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贸集市,发展运销专业户和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产品收购、销售和农用物资供应服务,形成农贸结合,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4.主导产业带动型。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产品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实行基地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5.农民组织带动型。通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生产资料以及技术服务,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买难卖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处于手工作坊状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开发能力差,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三低”现象,带动农户发展的能力较弱,与农户难以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2.发展资金短缺。部分龙头企业资金困难,获取信贷支持难度大,影响企业更新技术和设备,开发名、特、优、新产品的能力十分有限,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龙头自身发展困难,亦无力带动龙身和龙尾。同时,还影响农户投入的积极性,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3.产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不少龙头企业产品更新慢,品种少,包装缺乏新意;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加之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销售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单一,市场份额小。

4.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主要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贮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流通销售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跟不上,影响产业化经营进程。

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合同、订单履约率低。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对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深入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和

市场环境,选准主导产品(产业),因地制宜确定开发项目,统一规划,发挥优势,建立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只有立足资源,突出特色,择优布局,扩张规模,在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上造成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才能将“马太效应”放大到极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竞争优势,进而引进或新建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高层次的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加强联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紧密连接的桥梁,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最有效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3.设立特区,铸就名牌,精心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办工业基地、搞产业集群的思路和经验,构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拳头,打造名牌,在局部造就优势,争取市场竞争的发言权。设立优势农产品“特区”,不仅有利于克服现行体制下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磨擦,而且有利于形成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发展产业集群,是应对市场竞争、推进产业化经营和谋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前瞻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筛选出市场前景看好、关联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措施,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4.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一种良性、持久的发展机制。为此,必须加大投入,消除资金障碍;完善设施,消除条件障碍;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障碍;重视科普,消除技术障碍;搞好服务,消除环境障碍;培育市场,消除购销障碍,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四川省射洪县农业局

来源:《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第三篇: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思考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思考

在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被当做重要的引领力量。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重要关系需要处理好。

一、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

当前,龙头企业较高的政策地位很大程度上源自政府对龙头企业实际作用的肯定。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龙头企业带动农产的效果也并非尽如人意,以致于经常有人提出: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不假,但扶持龙头企业是否就等于扶持农民?

作出“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判断,实际上基于一个假定,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能够有效地传递甚至放大到农民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但是,如果传递机制扭曲或传递渠道堵塞,换句话说,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出现问题,也很难保证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能有效地传递给农民。如,有些地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未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有些地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存在强烈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倾向;还有一些地方,龙头企业依托其市场强势地位,对农产品压级压价,或与地方政府合谋压低土地流转价格,损害转出土地的农民利益。龙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坑农”行为也不鲜见。至于因企业家素质不高、企业经营能力不强,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象也比较常见。

解决这些问题,通常的思路是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合作和股份分红、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形成与农户之间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但是,将此落到实处,要做更多的努力,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固然需要看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方式、效果及其可持续性,甚至龙头企业对区域主导产业开发、农业产业链成长的带动情况,作为评价和支持龙头企业的主要依据。近年来,已有不少地方将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作为评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状况的重要依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数据往往由于

缺乏经济合理的科学复查,存在很大的“水分”,有些地方甚至普遍存在“编造”或夸大带动农户数的问题。

当然,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状况、龙头企业主要经营者的企业家素质,也应是评价和支持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据。应借此鼓励龙头企业及其企业家提升素质,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和区域发展的带动力。

此外,以下两方面也很重要。一是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推广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寻找与农民利益的结合点,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建设。有些龙头企业之所以缺乏社会责任,不注意对农户和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惩罚,甚至淘汰退出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审中,对以前的龙头企业往往也有一定的淘汰退出机制,但总体而言力度远远不够。有些龙头企业“名声”很大,但在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方面往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与此有很大关系。

二、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

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龙头企业的作用远大于合作社;在另一些地方、另外一些时期,可能情况正好相反。但更多情况下,二者实际上存在一个优势互补或相生相克的问题。有些大型龙头企业直接面向一个个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往往交易成本高、运行风险大;在直接带动农户参与区域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方面,效果未必理想。合作社作为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桥梁,发挥着中介作用,不仅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降低运行风险、保障农产品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可更好地带动农户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提升区域主导产业的竞争力、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还有一些地方,随着大型龙头企业的进入,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势地位和垄断力量,很容易形成“企业控制产业”的现象,弱化农民同龙头企业的谈判能力,导致农民在市场和价格的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可形成对龙头企业垄断行为的制衡力量。可见,在多数情况下,至关重要的可能不是要不要发展龙头企业,要不要发展农民

专业合作社,而是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促进二者竞争发展或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总体而言,在农业产业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更宜把龙头企业发展放在优先地位,支持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的复合型农业组织创新。合作社往往本土根植性更强,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为紧密,尤其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社往往更具有亲和力;而相对于合作社,大多数龙头企业规模更大,产业链更长,产业层次更高,更容易同消费需求特别是城市中高端消费需求对接。至于有些地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的变化,出现了合作社“转化”为龙头企业的倾向,但只要仍能带动农户从事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也不宜“横加干涉、盲目否定”。要充分尊重农民和合作社在农业组织创新中的选择权。不顾条件、不加区分地过分高估(或贬损)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与过分高估(或贬损)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一样,都是不足取的。

三、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企业家成长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龙头企业各有特色,不可偏废。大型龙头企业的优势往往在于塑造品牌、提升显示度、带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中小企业的优势往往在于带动农户、创新创业和培育产业本土根植性。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二者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网络发展的格局,促进其在竞争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科学处理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与支持中小企业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如何处理支持龙头企业与支持企业家成长间的关系。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是企业家成长的“温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支持其企业家能力提升的过程。将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与支持其企业家成长结合起来,可通过促进龙头企业的提档升级,增强其带动农户的能力。有些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热衷于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不注意立足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富有创新地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和农业产业链,只是把在其他地

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简单移植到本地,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衍生产业、配套产业或跟随产业,充其量只能是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块“飞地”,其实际作用仍是有限的。

对龙头企业和企业家的引进,要优先考察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度,对围绕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创新创业的专注度和对本土产业链开发、本土企业家成长的带动力。这有利于增强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土根植性,增强其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些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当前规模不大,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但创新创业精神突出,产业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新颖,未来成长潜力较大,很可能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天辟地的创新型企业,并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长为较具影响和带动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对此,要有战略眼光。将支持大企业、中小企业与创新型企业结合起来,有助于完善支持龙头企业支持结构,加快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龙头企业“梯队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全面、可持续地增强龙头企业体系带动农户的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产业所)

第四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2007-02-10 16:49:08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组织类型

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状况的不同,主导产业或产品各有不同,产生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

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是当前的主要形式。

(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三)批发市场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四)科研单位+农户型。科研教育单位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为农户专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纵向一体化型。有一个企业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

式,把农民带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缓解。在实践中具体采用哪种类型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和农户,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问题研究

(一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注重处理好资金、技术、人才、政府的职能关系。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无论资产密集型还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都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把产业做强做大。政府要按照“绿箱政策”对龙头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着力解决检疫检测、培训推广等各类公共问题。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二是注重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鱼水关系。“鱼水有情亦无情”,如果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与农户会两败俱伤。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支持、保护好

企业,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去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成果。三是注重处理好市场、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三者的关系:如果农户不联合,即使政府给予干预和保护,也无法避免农民利益的流失。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户只有按照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原则联合起来,才能改善自己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使农民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个人转变为有组织的团体。通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来保证农民的市场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更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又是,在商品竞争中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四十注重处理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城,必须消除地域界限,在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经营机

制。在群众资源的条件下建立解决承包制与产业化的矛盾。继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在乡村集体企业中,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而这些,都是需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完成的。五是处理好产品与产业的关系,产品有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落实在产品和产业两方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即不仅在一个产品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多个产品上具有竞争力,追求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完整性,使产品和产业真正形成客户忠诚性、技术专有性、产品耐市场波动性、品种多样性等核心竞争力。

(二)做好四个整合。一是国内与国外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考虑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发展民族品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盘活国内企业资产,形成大龙

带小龙,小龙带农户的局面。二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对过去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赋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十整合国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必须降低成本,就需要整合国内资源。国家要对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进行整合,使农产品收购成本、原料运输费用、生产成本、营销费用有所降低,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产业要素跨区域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应对入世挑战,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四是整合当地资源,当地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当地资源往往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利用当地特殊资源发展起来的产品往往因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备受关注,而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比较明显。

(三)奠定三个基础。一是确立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是以开发主导产品

和拳头产品为重点,没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只有因地制宜确立了主导产业,才能够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才能把握产业化运行的本质,明确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工作必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和农业的专业化及农民的组织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巩固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上档。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农民掌握的技术,农民的种植习惯,还是在市场吸纳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传统产品由于历史较长,有一定的知名度,因而在市场上往往较有竞争力。发展传统产业或从传统产业入手,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的突破口。为此企业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产品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

(四)搞好两个布局。即农产品生

产布局和加工布局。认真研究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和农产品加工区布局。农产品加工区放在农产品主产区还是城市消费区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农产品加工区放在消费区有它的好处:在目前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是消费主导,因此离目标市场越近,越便于信息反馈,引导生产,越有利于企业的成功。

(五)实现一个目标。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着眼点是带领千百万农民致富奔小康。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的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产业发展进行长远科学的规划,对企业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

第五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04日 16:25

来源:《求是》期号:2006.2作者:林炎志

一、遵循发展规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从“六五”到“十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粮食总产连续登上300亿斤、400亿斤和500亿斤三个台阶。2005年总产达到516亿斤,创历史新高。但是,多年来我们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贡献很大收益小、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产粮大县财政穷县。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对省情和国情进行重新审视,从中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市场需求由原粮向加工产品转变,二是生产供给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三是安全保障由粮食安全向食品安全转变,四是农民收入由农业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基于这样的判断,全省上下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跳出农业发展农业;二是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三是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用发展城镇的理念来运筹和思考。于是,我们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定位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明确提出:在增产粮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养殖业,在种养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经过十几年努力,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走过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跨越。第一个阶段是“八五”时期的起步阶段。当时主要是针对“卖粮难”,组建了以肉鸡加工为主的德大、以玉米加工为主的黄龙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联结,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九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到2000年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00多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第三个阶段是“十五”时期的整合扩张阶段。通过兼并、重组、扩建、技改等形式相继建成了以粮食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吉粮集团,以玉米加工为主的大成、黄龙、赛力事达和红嘴集团,以肉牛加工为主的皓月和金昌,以肉猪加工为主的华正、金锣和四海,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吉绿,以乳业为主的广泽和九牛,以鹅业为主的吉发和正方,以鹿业为主的敖东和长双鹿业,以中医药加工为主的紫鑫、益盛和茂祥,以农作物

种子为主的吉农高新等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并辐射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兴起。到2004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可实现1000亿元,不仅与汽车、化工产业呈三足鼎立局面,而且有后来居上之势,成为全省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

二、狠抓项目建设,着力培养大型强势企业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科技含量的高低、带户功能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我们始终注意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项目带动、改革驱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上,先后启动了农产品加工转化“213”工程(扶持已建成的20个,抓好在建的10个,新建改建扩建30个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和“粮变肉”工程,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在国债资金和软贷款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据统计,仅2004和2005两年就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15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提高50多亿斤,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5000万头(只)。在深化改革上,我们坚持创新搞活,放手发展,主要是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积极培育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高起点、大规模,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等特点,能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抗衡的“联合舰队”。经过十几年发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群龙起舞、各显优势、多极增长的可喜局面。目前,全省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0多家,拥有固定资产520亿元。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50家。长春大成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二位,年产赖氨酸占世界销量的70%,2005年销售收入120亿元。皓月集团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牛50万头、肉羊20万只,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红嘴集团拥有粮食加工、食品制造等多个子公司,2005年完成销售收入70亿元。德大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年加工肉鸡1亿只,熟食品10万吨,还有稻米、酿造等产业,产品覆盖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全省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户,50亿元以上的2户,10亿元以上的10户,1亿元以上的30户,辐射240

万农户,带动户均增收1200元。德惠、公主岭、敦化等一批产粮大县财政收入60%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设好标准化优质商品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原料好坏直接关系着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近些年,我们围绕发展精细种植业,大力推广增产配套技术;围绕发展精品畜牧业,大力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围绕发展精深加工业,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新技术。目前,全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全面完成了品种更新,肉牛、肉猪、肉鸡全面完成品种改良,其中五元PIC猪成为全国最好的品种。赖氨酸、化工醇玉米深加工技术世界领先,SOD提取技术、生化制药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主要粮食的优质品率超过90%,1000万亩水稻、800万亩大豆全部实现优质专用,专用特用玉米达到2000多万亩。在牧业小区示范带动下,畜禽防检疫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监控面积达到25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现在全省已形成了中部黄金玉米带、东部特色产业带、西部优质杂粮和油料产业带、城市郊区高效复合型产业带,以及农区优质牧业基地,对龙头企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突出品牌培育,全方位开发国内外市场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产品的嫁衣、产业的灵魂,象征着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从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名牌战略,通过评选吉林名牌农产品培育品牌,通过展会宣传品牌,通过联合重组整合品牌,通过开拓市场推介品牌,收到了较好效果。在培育品牌方面,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把关,动态管理,全省拥有吉林名牌农产品591个。在宣传品牌方面,我们连续5次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积极参加北京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农产品展洽会,签订各类合作项目600多项,金额300多亿元人民币。在整合品牌方面,我们按照市场需求,对大米、人参等进行了兼并重组,集中捆绑使用“鼎吉大米”、新开河人参、皇封参等大品牌,较好地解决了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在北京农博会上,吉林“鼎吉大米”每市斤售价18元,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开拓市场方面,我们确定了“南下、北上、东拓、西进”的发展思路。南下就是引导企业向南方沿海地区延伸,北上就是向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东拓就是向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进军,西进就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挺进。通过四面出击、多点进攻,吉林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加。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特别注重开发新产品,创新需求,引导消费。

五、实行多元统筹,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又有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既有区域间的市场竞争,又有经营上的合资合作。多年来,我们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大力扶持,合力推进。在组织指导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全省上下形成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氛围。在政策扶持上,省里相继制定两个政策性文件,在工商税收、招商引资、用地用电、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等方面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997年确定省级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2005年又安排5000万元,今年增加到1个亿,2007年以后达到2亿元。在强化合力上,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负责,农委、发改委、财政、税务、银信等部门按职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从不同角度加大工作力度。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

下载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水城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5篇模版)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发展与改革于一体,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探究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是要把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使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加工、流通、增值,从而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销路的问题,实现千家万......

    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商丘市黑牛化工有限公司发展农业产业化 基本情况 商丘市黑牛化工有限公司根据企业的发展、政策扶持需要,特向商丘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申请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将公司......

    2021对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

    对我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之路。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经......

    企业经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

    菜篮子基地无公害仿生态养殖工作总结 一、企业工作简介 宁波市伊甸园现代农渔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现有员工32名。公司在2012年底被奉化市商务局评为菜篮子基地,企业位于......

    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

    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一、企业基本情况安徽泾县三百里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1月,注册资金500万元,集农业生态循环、畜禽养殖、销售、服务及农产品开发......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情况汇报

    湘回药发[2011]第09号湖南省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 情况汇报 公司基本情况 我公司是由湖南省回春堂制药厂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位于涟源市回春堂路1号......

    关于全州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查报告

    关于全州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9年10月29日在州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上) 州人大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 魏永建 州人大常委会: 根据黔东南常办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