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高考1977》

时间:2019-05-14 05:0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高考197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高考1977》》。

第一篇:观《高考1977》

一个智者的决议一段拼搏的故事

———观《高考1977》有感 还记得,2008年的那个夏天,我与高考的那一次亲密接触,感触颇深。现在我已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了,少了当年高中的那份整日拼搏的激情,少了那份对高考的畏惧与紧张感,少了那份苦中作乐的激情。自从看了《高考1977》后,种种感动油然而生。

《高考1977》也许算不上是一部杰作,它没有诸如《英雄》等电影的气势恢宏的壮观场面,也没有《开国大典》的演员阵容的空前强大,也没有《惊天动地》中的生死离别的感动。但看完这部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却仍免不了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它体现的是那些许淡淡的情怀,一个国家的改变,一个世纪的到来。它给我们诠释的是另一种“高考”,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然被其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影片中诠释的人物个性鲜明,处处散发着奋斗的精神气儿。影片讲述的是十年文革的压迫,众多的年轻人都是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而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甚至都没也有接受过教育。那个时候,或许去了农村就一辈子都要扎根在那,这种从天到地的感触,或许只有那些知青明白。然而,就在那个1977年,那一年的冬天,那一年的12月10日。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借用电影中的一段旁白:“今天,1977年1

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去读书去!”。32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无数上山下乡的知青走进高考考场,而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有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我们把高考仅视为一块跳板时,从未想过它在上一辈心中曾今是那么神圣。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的深层的意义吧。仍然是这个1977,仍然是这个12月,被大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

而且,导演江海洋作为本次高考的直接收者,没有按照以往主旋律影片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似乎以亲身的经历向我们描述知青之间的感情,进而展示当时的时代背景。影片中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芒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三个镜头: 镜头一:扛包比赛。已经得知陈琼已然获得推荐上大学的机会的时候,其他知青还是不放弃,于是强子和老皮决定以扛包比赛的方式决定给谁投票。结果强子未能过关。生性懦弱的小根宝为了一个名额,毅然参加扛包比赛,潘志友主动替他扛起了300斤的包,小根宝却哭着求潘志友“让我自己扛吧,让我自己选择一次。”在距终点仅一步之遥的地方,根宝终于支撑不住摔倒了,同样是潘志友把象征终点的木棍搬到了小根宝身后,大家向潘志友伸出了拇指。

镜头二:大爱无私。几个十年到底能不能将一件事情永久的埋葬,对于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混乱不堪的历史,我庆幸自己没有亲身经历,难以想象那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十年啊,是血雨腥风吗?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受到的屈辱和践踏到底有多严重,我不敢去想

象,但我想知道就算曾遭受了再大的磨难,该不该去怨恨一个人,尤其是当这个人还是身养自己的父母。是该划清界限还是咬紧牙关支持着对方。女主角陈琼那么纠缠的始终不肯原谅父亲的,而且在跟一个代表“组织”的场长面前,为了表明立场,竟然说:“他是我母亲的前夫”,是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所带给自己的苦难,还是为爱做出的牺牲。或许会有人说当局者迷,所以置身事外的我才可以这样评判,“黑五类”所承受的不公正与歧视是时代给予你的伤而不是你那位同样遭受着失去身份失去亲人失去生活几乎失去了一切的父亲,作为飘萍般的个体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和渺小,或许一个小小的插曲就会如蝴蝶振翅般带来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样的艰难时世下,连最亲的父女都不能站在一起相慰藉,还有什么更大的伤?

可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陈老师(陈琼的父亲),一个被冠上“历史反革命”的“反动派”,在得知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心中第一念头就是要让女儿参加高考,不顾一切的从上海冲到黑龙江为女儿送高考复习资料,却被女儿责怪,但老陈仍然每天为女儿写复习资料,后来,老陈又怕女儿拒收资料而托人通过邮局把写满复习资料的高考复习书寄给了女儿。当陈琼捧着那些书的时候,似乎只有泪水最能诠释父与女的人间第一情。为了解决女儿的身份问题,深深的自责和难隐之痛使得陈甫德再次冒险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找来树干,精心凿刻,弄出了一枚假印,自制了一张证明材料,寄给了女儿所在农场。虽然印上的五角星有些歪,但那枚鲜红的大印上饱含了一位父亲的心血和对女儿浓浓的爱。这一点一滴无

不在诠释四个字“大爱无私”,看到这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镜头三:赶考。在知青赶考当天,拖拉机意外故障,知青们只能跑步赶火车,却与火车失之交臂,所有的人都陷入了痛苦、沮丧和不知所措中,赶考的希望完全破灭,然而就在这时,随着一句“三分场的,快过来上车”的呼喊,转机出现了,谁都不会想到,老迟在知青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竟然成为了他们坚强的后盾,甚至是唯一的支柱,及时开来了大型拖拉机把他们按时送进了考场,也把影片推向高潮。正如后来老迟去查成绩时说的“这都是我孩子”,以及片尾老迟在空旷的农场对着喇叭自言自语地念考上大学的名单,感觉就是他们的父亲,由此我们看出一个善良的长者在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炽热的心,即使时代是错误的,人心,人性依旧不会泯灭。

每每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后这一场的赶考的戏。影片中给出的是一段无声的场景,众多人一路狂奔,为了远方的家,为了心中的未来,奋力追赶着自己的梦想。摔倒了,爬起来,雪地上看不到一丝寒气,处处爆发着青春的激情。当时看到这的时候,我的全身都被震撼住了。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看完影片,我们又该想到的是什么呢?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且不论高考的对与错,单看到这部《高考1977》,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背景下,那样的一群年青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为了自己的将来拼搏。我们或许能够感受到那种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个人的重生也许成为恢复高考真正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经历了新世纪的高考的新一代青年,我们所能知晓的比不是这一点。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到一些东西,一些关于未来的东西。

第二篇:观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

影片放映伊始,我便不由自主的回忆起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刚好过去两年,不长不短。那段日子每天睡眠严重不足,起来之后面对的就是满满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一把的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高三是黑暗的,那段记忆也是我想封存的。

然而观看影片后,我亦有了新的感悟。

影片描述了在文革期间也就是废止高考制度的11年间,发生的一系列事。尤其着重表现了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改变。它刻画了被下放青年在这11年中的无助,迷茫和愤恨以及对公平和知识的强烈的渴望。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句“恢复高考制度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发人深省。的确,恢复高考制度在当时意义重大,它停止了人们对知识的践踏对文明的摧毁,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何为真理。而这一切的觉醒也正是因为国家认识到公平和知识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四十年后的今天,高考是否还一如往日的神圣呢?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对绝大多数普通的考生来说,它仍起到分水岭的作用。

我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常常感到压力很大甚至夜不能寐,抱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高考的存在,如此折磨人。现在回头来看,虽理解了高考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时代意义,理解了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需要它。但同时又觉得,近年来,我们赋予高考的使命感在一点点偏离原本的轨道。以我自己为例,在备战高考的时候,对知识的渴求与狂热早已消耗殆尽,剩下的是麻木和疲惫,是把高考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具来使自己升入理想的大学,早日挣脱牢笼。尽管这种想法不合理,但我却发现不少同学都存在类似的想法。那么长此以往,高考不就是变成一种束缚人发展的制度了吗?这当然是谁都不想看到的。所以,接下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就迫在眉睫。

近年来,自主招生,校长实名推荐,文艺特长招生,体育特长招生,竞赛加分等政策都在不断修正,以使高考制度更加完善、人性、合理、公平。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国家为此做出的努力,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变化。正如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制度。高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它,为学生的成长和民族的服务。

第三篇:观《高考1977》有感(推荐)

观《高考1977》有感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还要伟大”,看完这部电影后,这句经典的台词依就映在我的脑海里面久久不能忘记。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都经历过高考,也许在高三时期,我们备战高考之时,心里可能会有一丝丝的压抑,甚至对高考的一点点嫌弃,是因为高考带给我们太多的压力,并且备战高考的那段日子总是有点无聊和乏味。可是时间回到1977年,看到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知识青年是多么的渴望知识,而在1977年之前,对于一个知识青年来说,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电影描绘了这么一些人,77年之前,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作为国家的知识青年下乡到东北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劳动成为了他们的日常,然而作为知识青年,本应在这一时期接受教育的他们,却因为历史的原因而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过着本不属于他们的日子。直到有一天,他们听到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消息,他们知道他们出头的日子到了,最终冲破重重的阻挠,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并且考上理想大学。

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们向往知识和自由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人之尊严值得赞扬。当强子得知恢复高考制度后,随即去找场长老迟申请填表,不料老迟却为了自己的私心要在场里搞一个测试,强子不愿意屈从于老迟,自己决定要就地绝食。强子为了自己的权利,勇于和顽固势力作斗争,最终他的坚持感染了周围的人,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间来,最终他们的坚持战胜了顽固势力,他们也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人之人性值得赞扬。“文革”期间,陈琼的父亲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从而陈琼也因为这个黑帽子落得个成份不良的问题,她的成份问题影响她的爱情,以及她的未来。然而她的父亲,为了让她能参加高考,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黑龙江,给他的女儿带来了复习资料,甚至冒充招生办的干部尝试去说服场长老迟,最后甚至自己刻公章,造假证明,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女人一个干净的政治名声。她父亲所做的一切,是违反法律的,但却散发着伟大的父爱的光辉。他已经不再害怕国家给他什么处罚,他想做的,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如此可见,父爱的伟大!

我觉得《高考1977》这部电影,一方面纪念并赞扬了当时恢复高考制度度的伟大。另一方面深刻的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人性的伟大,看完这部电影后,深刻的感觉到我们能进入大学是如此的不易,并且懂的了如何珍惜学习的机会,实应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观《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概念中,总认为高考是在每年夏天举行的。而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一次高考,一次中断了12年的高考,一次足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于1977年的寒冬时节举行。

电影《高考1977》就是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叙述了在黑龙江插队落户的一群年轻人如何排除万难赶考,改变命运的故事。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观赏中,我的心被牢牢抓紧,并被深深感动着,多少次为影片中的友情、亲情与爱情而流泪。

在该影片中,最为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人物是小根宝。这是一个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而这样一个小人物往往能折射出一代人的形象。

小根宝年龄小、个子小、力气小,论资排辈也好,凭政治和劳动表现也罢,推荐上大学横竖都轮不到他,除了玩命一搏,别无选择。而来自上海的知青强子向北京知青老皮送烟酒,是为了拉关系搞平衡,这是典型的“推荐政治学”行为。所以,当小根宝颤巍巍地背起三百斤的麻袋,我顿时百感交集,禁不住潸然泪下,小根宝的扛大包是用生命对“推荐政治学”的血泪控诉!但他成功了,他最终凭借着非凡的“勇气”获得了上大学的名额。

还有那一大批坐着拖拉机前往赴考的考生们,都足以震撼每一个老知青的心,震撼每一个当代青年的心。虽然那是一个缺乏知识的年代,但无疑的是,人们需要知识,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1977年的高考就是一段知青求知的光辉历史,改变了个人命运!

然而,它的意义也进而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为重要。”如果没有1977年的恢复高考,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和祖国日益发展的今天。

1977是中国十年桎梏的结束, 1977是中国改革曙光的升起。

电影《高考1977》除了给共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寻找那时的回忆外,其实也更给80后、90后的我们一个体验生命的机会。因为,高考1977后,我们会有属于我们的高考2009,我们无法亲身经历那个时代,但我们可以用心去体悟那个时代、那代人的精神,记住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从而真心地去学会更加珍惜和把握今日的机遇。

第五篇:观高考1977有感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高考对现在上大学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简直很熟悉。我们都是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对我们来说,高考虽然很重要,但并不会引起我们心中太大的涟漪。但对于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们来说,高考却是一种渴望。看过《高考1977》后,我对那个时期的历史状况及人们的思想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就是恢复高考远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本片以邓小平的复出为起点,预示着中国将要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一群在黑龙江农场上工作的知青在得知了恢复高考这一制度之后,他们沉睡了11的心脏又开始跳动,他们热血沸腾,感觉到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契机,他们奔跑着前进,只为了赶上这新时代的第一班火车。“69届,一片红”,在当年错误决策号召下,学生们离开课堂,远离家乡,下到农村,去革命,去“建设”,书库被锁起来了,思想被锁起来了,激情也被锁起来了,但是有一位智者打开了这把锁,“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因为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而且恢复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醒。《高考1977》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励现在的年轻一代,有梦想就会有希望,把握现在的美好生活,抓住机遇,珍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是推荐上大学的,这样就剥夺了很多知识青年上大学的权利。1971年,“四人帮”更是炮制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规定了十六字高校招生办法,那就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而关于文化考试却一个字也没提。应届毕业生通过考试上大学的路直接被堵死了。1973年在哈尔滨最热闹大街的主要建筑物上突然挂下来两条

巨幅标语,上联是你爸当官你当官,下联是我爹种田我种田,横批是命该如此。看到这个后,我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这种制度严重践踏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教育的公平是最起码应该实现的社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的公平平等是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的,而受教育的水平又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能力和机会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教育是为人提供改变人自身命运的力量的基础保证,它应该是可以让全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和机会去享受的。

恢复高考无疑是归还了知识分子通过考试上大学的权利,恢复了高考的公平性、公正性。为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标准。教育对社会的重大意义决定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密切联系。教育公平是教育实现其价值的最低要求;教育的公平是最基础最起码应该实现的社会公平,而社会的公平性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教育制度的公平合理,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条件。因此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后的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的破坏时相当严重的,它导致了中国各方面知识人才的断层。恢复高考,重新拾起了选拔人才的标尺。当“知青”们得知恢复高考的信息时,他们干涸的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枯竭了11年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活力。他们一个个怀着梦想,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考场,走进大学。在大学里他们如饥似渴,饥饿无比。他们就像干涸的海绵不断地吸取着知识。正是77、78、79级学生弥补了中国人才阶梯的断层,焊接了人才断接的链条。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整个国家如正在演奏着《命运交响曲》。他们毕业时正是改革开放需要人才的时候,正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他们纷纷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发挥着他们的作用,感恩着国家的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后,各

高校不断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着人才,为社会主义输入新鲜的血液,是社会主义从满了活力,保证了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可以在改革开放后取得飞速的发展,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恢复高考,也是恢复科学、民主、平等,同时也恢复了学习的风气,恢复了对知识、对人才、对科学的尊重。一个不尊重科学的民族,绝对只能是越来越愚昧的民族;一个不懂得民主的国家,肯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国家;而一个没有平等的社会,没有对人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则一定会是动荡不安,人心浇漓的是非之地。一个不懂得学习的民族,只会滞步不前,落后于其他民族,落后就要被淘汰。科学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容质疑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恢复高考就是恢复了正常的教育制度,恢复了人们对知识,对科学的最求。给社会的价值观带来了深刻变化,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一个以学习为价值观的民族是长久不衰的,他会永远保持着活力,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目前更是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更加体现了当初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远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

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而少年的发展靠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当年的恢复高考,恢复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教育的从新认识。那一年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那次高考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要逐渐走向诸神归位,意味着无序的社会就要回到常识,回归理性。历史是没有假设的,而且我们也根本无法去想象,假如没有恢复高考,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无法看到假如没有恢复高考,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当时我们却能看到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国是什么样子。如今的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而这才是刚刚的开始。我们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会更美好,中国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裕。让我们紧紧的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下载观《高考1977》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高考197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 伟大祖国诞辰60周年,激荡起了我们沉浮已久的爱国热情。与祖国有关的各种爱国大片轮番上映,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之前上映的《高考1977》。 看完这部电影,为那个......

    观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 高考,对于每一个参加过或是正准备参加的人都是一个敏感的词。而对于我来说,可能更不愿提起,由于08年距离高考分数线一分之差的我选择了重新回到高中校园,也......

    观《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一位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高考1977》,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文革之后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一群下乡知识青年追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故事。看过之后有感动,有兴奋,也......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珍惜 ——观《高考1977》有感姓名:卢国萍 班级:经济系0901 学号:2009161116 珍惜 ——观《高考1977》有感 当一张张黑白照片浮现在屏幕上,当一声声录取通知从高音喇叭中不断传......

    观《高考1997》心得体会[合集5篇]

    1977年,搅扰中国人民整整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业已结束。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在这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东北某农场内,生活着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

    观《高考1977》有感(合集五篇)

    观《高考1977》有感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影片:《高考1977》。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诉的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群求知的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青年冲破阻力,奔向考场......

    观电影《高考1977》有感

    观《高考1977》有感 这是三十年来第一部为纪念一次考试拍摄的影片,这是一部让当下社会中流砥柱潸然泪下的一部影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会因为这部电影而更加珍惜自己来之不......

    观新闻《高考镇神话》有感

    观新闻《高考镇神话》有感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于今天如期举行,与此同时,《合肥晚报》记者吴芳的一篇新闻《高考镇神话》也深深地震撼了很多中国人,前程在线考试网在此与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