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观2009年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_科学发
2009年高考时事政治热点分析:科学发展观
时政材料: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
这种重大时政材料可以构成时政选择、时政简答题以及材料简答题和分析说明题。考生可以先找到其中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罗列。
四川高考出现“甲骨文作文”,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但因偏题得分偏低
高校毕业生入伍不限专业
[教育部国防部答问全文][女生不参加预征]
·毕文章:湖北“最牛高考作文”一点也不牛
·高考古文字作文作者:只想出彩不想搞怪
·北京小升初乱象:父母为孩子上学不惜离婚
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
[80后心灵安全岛][高考博客群]
名家 | 王旭明:每年500万落榜生如何帮助
心理 | 心灵安全岛:坏爸爸让我不相信男人
分享 | 王伯庆:600分以上考生该报啥专业
政治学角度: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在新时期的地位。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正确的政治领导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经济学角度: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哲学角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科学理论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题策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年高考(论坛)的热点问题。构成学科简答题时,应主要考虑学科教材中的知识点;构成时政简答题时,就要考虑时政内容,点到为止,简洁明了;构成分析说明题时,应根据题目所供材料,划出关键词,找到相关原理、观点——即相关知识点,与材料结合进行阐述。语言要求清晰明白,围绕材料分析,切勿材料与理论脱节。
第二篇:2010年高考十大时事政治热点分析
一、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今年我国在努力维护经济复苏的同时,还必须降低之前经济刺激政策导致的巨额新增信贷和财政支出。2010年宏观调控面临的局势较2009年更为复杂,保持物价稳定,优化信贷结构,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保持投资适度增长: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2009年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2010年重点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要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主要从j个方面人手:从生产来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发挥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从需求来看,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最重要的是要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增长方式上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
三、继续巩固“三农”发展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值得考生特别关注的是,其中提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另外,“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
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投资率与消费率比例失衡的问题。2008年我国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43.5%.接近世界平均投资率2倍,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居民消费率降至35.3%,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保障的覆盖面,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呈现负增长态势,降幅达改革开放以来最大。2010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因素使我国外贸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2010年我国应继续贯彻落实稳定出口相关政策,巩固进出口贸易复苏态势,更加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政府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今年1月,财政部部长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七、振兴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09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求以多种形式探索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八、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选举法修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
选举法的修改引起国内外关注。其中一大亮点是明确了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
则分配人大代表名额的制度。随着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降低,城乡选举同票同权的最终实现,农民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言人会相对增加,有利于在立法与重大政策制定上更好地体现与维护农民的利益:
2.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该决定对发展党内民主进行了全面阐述,形成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战略部署,指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路径。
3.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2009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约30%是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在公共生活中,无论是环境生态还足医疗教育,无论足房价股市还是道德法治,几亿中国网民用鼠标投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体现了整个社会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的提升。
九、加强民族团结.推进西部开发
10年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两部地区12个省区巾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立足本地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自主创新道路。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以国家政策为坚实后盾的发展机遇,两部大开发又将站到新的起点上。
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出现,人类面临着共同的生存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C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第三篇:科 学 发 展 观
科 学 发 展 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根据目前形势,我国面临的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因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2003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词。
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参加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全面的阐述。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谈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十七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
4、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5、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威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注重经济建设持续的高效发展,又要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的良性保护,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所谓统筹兼顾就是正确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现在,全党掀起了全面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所以,作为我们马上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有志青年,必须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精神实质,在回答面试问题是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上层次、上档次,从而提高答题质量,在面试过程中赢得评委,取得好成绩。
第四篇:2014高考时事政治热点解析
2014高考政治时政命题预测
在高考中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以及整个文综试题的显著特点。关注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社会热点,是高考命题的主题。因此说在高考政治中都不能回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直面“长效热点”同时也适当的考查“非常规冷点”。这篇小课题研究以2014年两会专题为热点背景,从相关的时政方面作为研究高考命题切入点来展开。
一、用“关键词”的方式对《报告》内容作简单的归纳:
1.深化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
李克强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要从群众最期盼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经济增长:GDP增长目标定在7.5%左右
报告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OOO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
李克强强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
3.国家治理:现代化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报告说,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
4.城镇化: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报告说,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李克强表示,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5.生态环境:首次强调出重拳治理雾霾
报告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报告特别指出,要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lO)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二、考生怎样最大限度的利用好“2014年两会”专题中涉及的内容?面对时事专题,考生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1.明确方向。比如从《报告》内容中明确时事的重点内容和方向。
2.点面结合并最大限度的构建联系。通过热点话题与书本知识结合,由点到面,例如说对于环境保护来讲,从这个点联系到了经济生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治生活:政府的职能;政府的宗旨;政府的工作原则等内容;生活与哲学:物质决定意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此外可以衍生到学科外,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地理中的德国鲁尔区等等相关的内容。最大限度的构建联系。除了上面所说的点面结合的联系知识点;最大限度的构建联系,要联系到自己的备考实际,与答题之间的联系等等。
3.对考试能力加以训练。无论是高考命题对时政专题从微观入手还是宏
观入手,我们通过对时事的备考,考生并通过做一些相关的时事习题,可以总结出一些答题思路,例如说怎样高效的审题,怎样联系知识点,怎样确定答题方向,又怎样组建答案等等,这样才能做到“立体式”的备考,备考效率才可能得以提升。
我们以具体事例来说:
面对上面内容中:
国家治理:现代化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
报告说,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报告提出,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改革。
那么通过上述材料,可以从原材料中归纳的关键词有“政府、职责、创新、观念、服务、管理、监督、转变、下放、推进等”这些关键词能联系到书本知识内容,例如:
经济生活中:
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简政放权,促进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政治生活中:
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权。改革要公开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智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并依法提高行政水平。
管理——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职能。职能机构的转变,要按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转变要求。
生活与哲学中:
下放——辩证的否定观。政府自我削权,下放审批权,是政府的一次“自我醒悟与革新”。
推进——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不断推进,重在行动和实践。
观念——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那么除了从关键词中直接联系到的内容,此外还有大量相关的内容,例如说经济生活中效率、市场、调控等关键词,那么又多联系了几个知识模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效率优先、、生活与哲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主要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话就能更好做到面与点的结合。有利于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驾驭,考生通过多个专题的学习,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提升,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
简答题方面答题主线:
一、简答题的主要特点:
1.材料新: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2.命题形式、内容活。答案设计的要点一般根据题目内容,跨度大,综
合性强。特别是一些仅仅靠死记硬背的考生,一般答这样的题目漫天撒网,结果还是拿不到分数。
3.干扰性强,很多学生看了材料之后,还是不知所云,结果是时间被无形的消耗,导致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今后我们会继续探索历年的高考时政命题方向,给广大师生一个参考的价值,也给我们课题组成员指明一个发展的方向。
第五篇:学习科 学 发 展 观
学习科 学 发 展 观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认识
王 茂 俊
学习科 学 发 展 观 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认识
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通过参加单位开展的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及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立足本职为招商事业发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谈点自己对我县招商引资的思考。
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直接解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而且可以带来崭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现代的装备、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灵通的信息、优秀的人才、丰富的文化、旺盛的人气。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正日益显现的大背景下,像我们这样的地区,要在基础差、底子薄、实力弱的现状中“突围”,实现经济“提速”、“跨越”发展,既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更要注重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真正贯穿于招商引资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科学招商、创新招商、理性招商,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在招商理念上,要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重、要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近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提高招商成效,都将招商项目和引资数量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致使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在招商中普遍存在重规模、不重效益,重数量、不重质量,重政绩、不计后果等“就商招商”、盲目招商倾向。这样,不仅影响了招商质量,也为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要改变这一现状,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改革传统的招商考核标准,改变传统的招商思维,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招商理念。一是要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并重。在招商引资中,一些地方因为“急于求成”,难免“饥不择食”,只要有项目、有投资者,往往不管是好项目还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一律不分好坏,全部兼收并蓄。虽然这些项目在短期内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带来的消极和负面影响都是长期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因此,今后搞招商引资必须在兼顾当前利益的基础上,将长远利益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绝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具体操作中坚决做到“四个不招”,就是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不招、不符合投资密度和产出密度的项目不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不招、能源资源高消耗的项目不招。二是要坚持引资和引智并重。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既要资金、项目,更离不开技术、人才。在招商引资中,必须改变重招项目资金轻引人才技术的倾向,坚持不仅要引进项目资金,而且还要引进急需和从长远看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先进管理体制、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二、在招商方式上,注重“三个依托”。当前,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招商引资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传统的招商模式已让相当一部分地方和部门领导渐感力不从心,必须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商会、中介、等招商媒介的桥梁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园区和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扭转政府在招商中演“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就重点和方向而言,要注重向“三个依托”倾斜:一是要依托企业招商。在市场经济时代,把企业推上招商引资的前台是国际上的一般惯例。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都思想比较保守,企业自主招商意识淡薄,短时间内还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引导。因此,在新一轮招商引资活动中,政府既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招商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又要遵从市场经济规律,把企业推上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无论是项目的选择、商务谈判,还是后期的合作实践,政府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企业与客商“零距离”接触,千方百计促进企业与客商之间的沟通,真正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二是要依托园区招商。创办工业园区,发展“园区经济”,走“园区招商”之路,这是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并经过证明的成功做法。作为发展中的地区,很多地方的工业园区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园区招商大有文章可做。应按照“富规划、穷开发、高起点”的要求,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迅速拉开建设框架,完善配套设施,营造“特区”环境,促进投资者加入园区迅速发展,使园区规模迅速扩张,形成气候,打响品牌,实现招商的良性循环。同时,有重点、有创意地运作园区的招商活动,发挥园区政策服务、综合功能和产业发展方面的集成优势,积极吸引客商参与园区开发。三是要依托全民招商。招商引资工作,事关一个地区的发展大计,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社会性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和招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全县上下人人关心招商、人人参与招商、人人维护招商环境的氛围。要广泛宣传发动,强化舆论引导,制定政策激励,把各行各业的力量聚集到招商引资上来,“不忘掉任何一位朋友,不怠慢任何一名客商,不漏掉任何一条信息”,把招商引资网络延伸到更大范围、更深领域、更高层次。
三、在招商策略上,要做到突出优势项目招商、突出主动出击招商。时下,由于政策放开,在招商中后发地区和发达地区同处在一个竞争平台上,招商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后发地区的招商优势又明显差于发达地区。因此,这些地方要想招引到项目,必须在招商策略上比发达地区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一要突出优势项目引商。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工作是基础。要满足客商投资需要的大项目、好项目,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区位特点,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动向,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准确把握市场走势,主动适应市场所需,深入挖掘吸引眼球的市场“卖点”,推出一批对接性强、发展前景好、能够满足客商赚钱需要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招商引资项目库和招商项目信息网,实现项目谋划与市场投资相对接,真正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为靖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二要突出主动出击招商。在各地竞相“抢客商、争项目”的激烈比拼格局中,西北部地区要想掌握招商的主动权,必须找准目标、主动出击、重点突破。要紧紧抓住重点招商区域,认真研究这些区域的经济现状、产业特征,特别是重要战略投资者的发展方向,整合招商资源,派出精兵强将,大力开展驻点招商、敲门招商和定向招商,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主动“抢”接产业转移项目。特别是对推出项目有合作意向的投资者,更要主动登门拜访,并及时邀请对本地的投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以诚心、诚意和诚信打动客商。
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立足本职为招商事业发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千方百计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他们投资有机会,兴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权益有保障。这样,不仅可以促使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客商不断增资扩股,壮大企业规模,还可以在客商中形成良好口碑,形成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连锁效应,使政府、社会和企业在共赢中和睦相处,在和谐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