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5:3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来源: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8期 [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王宪章 中

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职工王 迟] 发布时间:08-09-26 14:09:01 38

1目前,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提速,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则比较落后,严重制约着全省整体经济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黑龙江经济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县域工业发展缓慢

在2006年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工业仅占25.1%的比重,绝大多数县工业不强,大多数县没有成型的骨干工业企业,还守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传统工业项目的烂摊子,而且资产大都闲置。1999年以来,大多数县的工业都是负增长。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住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革的良机对老企业进行体制改革。

2.民营经济发展落后

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一是企业经营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层次低。黑龙江省民营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多数集中在商贸服务领域,多数县民营经济中工业企业比重还不到10%,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拉动作用极其有限。二是比重小。黑龙江省大部分县民营经济比重仅为50%左右。

3.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低

黑龙江省除少数县外多数县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经济发展格局。有的县虽然也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由于没有强壮的龙头企业牵动,优势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目前全省7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只有3亿元,不到全国重点龙头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一半。缺少大型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弱,致使农业产业化不能提档升级,限制了县域农业优势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4.对外开放度不够,招商引资能力弱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对外开放比较晚,招商引资发展非常缓慢,截至2005年底,全省仍有16个县的进出口额为零,进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有9个县;55个县没有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项目;26个县是利用外资空白县。

究其原因,虽然与自然环境较差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问题,如招商引资组织管理无序,缺乏高质量、专业化的招商队伍,缺少优良、系统的招商项目储备。特别严重的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好,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部门、企业的诚信度差,没有变政府招商行为为企业招商行为,而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效果必然不佳。

二、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1.积极创造优势

一是要找准自己的局部优势并将其做强,放大局部优势。这样可以弥补自己整体优势的不足,从而实现相对优势。二是要用创新的方法创造优势。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中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但无论是客观性因素还是主观性因素,都存在一个能够用创新方法获得的问题。不同点在于:客观性因素的创新一般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修建公路,不支付很大成本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主观性因素的创新一般不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更新理念、创新办公方式、优化社会环境、改善政府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等,都可以创造出新的优势。从不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看,应当首先从主观因素切入来创造新的优势。

2.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对各级政府工作能力的重大考核指标而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是各级政府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对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增强审批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特别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各级政府要积极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三是各级政府应集中力量,积极建设功能完备和先进的基础设施环境。资金短缺是制约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经营城市的全新理念,用市场经济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推进城市建设。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各级政府要大力创造有利于民营资本发展的环境。要切实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土地使用、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让它同其他资本平等竞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生产加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以及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传统农业、开展国土综合整治等,实行集约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等类型的民营企业发展。三是要积极构建和完善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信贷投放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省级财政要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支持其发展,并鼓励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民间融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扩大民营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另一方面要组建和完善省、市、县各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并增强其担保实力,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保证。

4.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

针对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协调,创新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一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多样化发展,加速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二是充分发挥县和垦区、森工林区、油田、矿区各自的优势,推动县与各方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合作、共同发展,努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相互带动、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三是要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准确定位,使“特色”产业化。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防止“多、小、散、乱”,搞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逐步形成优势,产生更大的效益。

5.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工业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确立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相关的辅助性产业,建立以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多门类产业和谐互动、相得益彰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手段,培植起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增强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注重工业产业的结构优化。要积极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同时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密集

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三是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和发展基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提高引资的质量;要依托黑龙江省对俄的区位优势,扩大对俄的资源开发和加工领域的投资。四是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要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五是县域工业的发展应以园区为载体,将工业企业集中起来,既可以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也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第二篇:非公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兰考工业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

兰考县工业局

按照县委兰文(2009)41号文件精神,工业局紧紧抓住八届省委80次常委会议支持兰考科学发展一系列决策部署的战略机遇,围绕省委把兰考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进县要求,结合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召开了工业经济座谈会,副县级干部杨宪出席了座谈会,政府办副主任薛柏林、工业局及其他有关单位负责人、部分重点企业厂长(经理)参加了座谈会。在座谈中,以大力发展全县工业经济,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为重点,认真查找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环境、融资等方面的问题,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情况如下:

一、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总量少、企业规模小,全县只有工业企业1237家,工业产值才达到1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153家,其中中型企业6家,还包括供电公司。

二是主导优势产业不明显。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集群小,产业链条短。缺少优势大产业拉动,产业关联度低,目前我县木制品、起重机械、民族乐器、纺织产业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不强,企业未能做到围绕产业分工、其它行无审批权限;

3、信贷准入条件过高,不适合中小企业现状特点,项目上报审批程序复杂,有权审批行多以项目大小确定调查、审查、审批程序,中小企业贷款很难列入程序,即便是列入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到省级行审批的;

4、信贷的责任追究条款过多因上级行没有明确的尽职勉责条款,造成银行信贷人员怕贷、惜贷;

5、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信用环境等对各家银行的信贷支持无吸引力。

六是政策和环境不宽松。一是兰考未能享受省内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发展经济和招商引资上处于政策“高地”,兰考周边的商丘、开封和山东菏泽都享受了省定的优惠政策,在电价、用地等发展条件比兰考优越,致使许多大项目落户他地,对本地企业,由于电价过高,用地手续烦琐等实际问题,致使企业成本过高,利润空间狭窄,严重制约了兰考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环境,制约企业发展的“三乱”现象有所抬头,兰考西、北两个超限站的设立,220、310国道上的乱收、乱罚现象,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全县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一)壮大十大经济板块:兰兴工业区、三环工业园区、许河、南彰、孟寨板材基地、固阳民族乐器工业基地、固阳、确定49户企业为县重点服务企业,由县级干部带领有关单位分别联系1-3家重点企业进行服务。每周至少集中到企业现场办公一次,及时了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

(二)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好兰考支持企业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技改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全方位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降低增值税征收率,严格执行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税收优惠政策。

(三)加强经济运行调控调节,实行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

围绕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快速调查,做好经济形势分析、研判、预测和预警工作。调查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企业及时把握宏观经济走势,正确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行为,推进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工业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抓好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协调联动机制 促进在谈重点投资项目早日落户投产,在建重点技改项目早日完工达产;提高投资项目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安商、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木制品加工业以三环华兰集团为龙头,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兰考三环日本工业园。吊装机械行业依托大企业获得资质证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全国驰名商标和名优产品。促进企业以品牌创特色,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提档次。

(八)以商招商,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招商体制,积极促进在兰企业以商招商,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加强与我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联系,积极实施“千凤还巢”工程,充分利用返乡人员增多的时机,引导返乡人员自主创业,发展工业经济。

(九)抓好园区建设。鼓励新上重点项目入驻县工业园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镇园区的建设,努力使园区成为承载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推进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扩大工业总量。一是突出全民创业,吸取民间资本。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步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扩大生产规模。三是充分利用外资,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合资,以商招商。四是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在政策、项目上向兰考倾斜,享受黄淮四市的优惠政策,如对出口企业出口产品补贴、电价补贴、争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优

接,每年为我县企业家队伍建设提供无偿培训。

(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要简化贷款手续,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和授信额度,为工业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搭建担保融资平台,请省政府利用专项资金倾斜,增加我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增强我县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以此缓解我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建立产业投融资公司与信用担保公司形成合力,争取省产业集群优惠政策,加大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省对各县产业集聚区的有关政策,完善集聚区基础设施,搭建集聚区投融资平台。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程慧君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振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 问题 对策

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改变“空壳村”现状,使村集体“手中有粮”,从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主体。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中用于公用事业的费用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受到严重的制约。而在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其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没有降低,而且还有新的提高。集体经济是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农民在集体企业就业,是所有者和生产者的统一,是资金合作与生产合作的关系。相应地,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就业的途径更广。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传统观念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很难吸引人才。绝大多数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离开大城市到人才亟需的农村施展才能是一大现实问题。甚至,就连家乡在农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学成后也不愿回到农村,为农村服务。人才引进成为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土地面临法律困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急剧减少,存量土地及其厂房、商铺租金等土地非农收益成了社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营土地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作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只有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对民间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扩张估计不足;没有为私人创办企业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间。自发、私下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带来较大冲击,并且由于村民集体出租非农建设用地不受法律保护,如发生争议,集体就要遭受损失。

(四)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且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目前多数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加之目前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主要还是村两委成员,多数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个别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靠土地征用积累较大集体资产的村,没有及时进行量化固化,集体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掌握在个别或少数人手里,有的出现决策失误,有的资产流失,审计中发现多起违规问题。

二、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人才管理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保证村干部候选人的素质,应该积极扩大高素质村干部候选人的有效供给。要通过引入市场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为社会各个阶层中有志到农村的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后备力量。受农村复杂的地缘、血缘关系,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行相关法律的限制,每年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批当地高中毕业生,送他们到相关院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毕业后回村参加管理建设,在治理村庄的过程中接受基层民主的锻炼,以新的理念治理村庄、发展集体经济。对于一些城郊地区、流动人口频繁的村庄,应该适当放开村干部的身份限制,准许一些“准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如兴办经济实体居住本村超过一定年限、其户口尚未迁入的;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仍在原村居住、工作并履行村民义务的;部队、企业、行政单位离退休人员和离职回乡人员居住本村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以及其他优秀人才,自愿到农村工作和生活达到一定年限的。这样可以打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封闭型农村社区,让更多的人有村干部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拓宽村干部力量的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组织载体创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继十六大提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求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双层经营体制的载体。坚持农村公有制,必须坚持不懈地健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

(三)法律、政策层面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

逐步修订和完善《民法通则》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把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农村社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调整范围,确立农民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解决其法人登记注册、缴纳税费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配套的《农村股份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村股份合作社审计规定》,以及在股份合作改造过程中的财产清查、股份构成、股权配置、股权流转等操作层面的配套文件,保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及规范运作。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外联千变万化的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四)建立民主管理、社会监督及强化责任约束的管理机制

这是保障和促进集体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各种管理规章和制度,在具体执行中,必须把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各个环节,保证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强化民主决策,主要是指在选择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确定经营方式上,必须让群众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科学论证,防止少数干部盲目决策,给集体经济发展造成损失。强化民主管理,主要是指在集体经济内部,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强化集体企业的开支、分配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财会制度,坚决制止平分集体财产、乱占滥用集体资金和拖欠集体公款现象。强化民主监督,就是要求集体经济财务公开,实行收入公开、支出项目公开、结存余额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集体经济财务收支的透明度,依靠群众的力量,保证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徐勇等.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3.李世荣.理顺产权关系是集体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J].中国集体经济,2005(5)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第四篇:我县移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县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中,水库移民为国家和地方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他们由于所处的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原因,生活质量还比较差,生产条件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如何使我县移民经济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我县移民基本情况

我县水库移民涉及重庆库区迁赣移民、跨省市迁赣大中型水库移民、本地7座大中型水库移民共16086人,这些移民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189个村679个组。

1、三峡移民。2004年8月,我县接收安臵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奉节县移民798人,安臵在新昌镇等6个乡镇、16个安臵点,三个安臵点建新房,其余安臵点购买旧房。

2、本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我县1958—1977年为修建水利工程,先后兴建了丰产水库等6座大中型水库,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库区附近或者后靠,这部分移民田土少、基础条件非常薄弱。1993年县政府为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及下游1.04万亩农田灌溉,兴建板坑水库,搬迁安臵移民36户158人,移民安臵采取“本村调整土地安臵为主,邻村安臵为辅”的原则一次性处理好,绝大部分移民安臵在新昌镇大桥村岱上组,当时为减轻移民负担,部分无地农民采取农转非安臵,这部分移民居住环境较差,房屋是原933工厂的职工住宿区,大都是破旧房屋。

3、跨省市移民。六七十年代,我县先后接收安臵了湖南韶山灌区水府庙、白马水库等跨省水库移民,这些大多是自主外迁投亲靠友到我县落户的移民,散居在全县16个乡镇(场),尤以北部山区人少地广较偏僻的山村为主。70年代,国家部属水库浙江新安江、富春江(两江)水库移民自主迁移我县澄塘等8个乡镇15个村落户,后来部分返迁原籍,现仍有一千多人居住在宜丰偏远山村。

二、历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移民扶持政策实施,特别是国务院17号文件出台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水库移民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移民经济科学发展能力,推动了我县移民经济社会发展。

11、强化领导抓服务,各项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县委、县政府对移民机构建设非常重视,从健全组织体系入手,狠抓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制度健全。为了使移民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2007年底,县委、政府又提出了设立乡镇移民办的工作要求,并在新昌镇、潭山镇召开了乡镇移民办规范化建设现场会,要求乡镇移民办建设做到三个落实,即:一是落实场所。按照“四有”、“二公示”(有独立办公场所、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必要的办公设施、公示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公示移民直补名单)统一要求,到2008年6月底,全县16个乡镇(场)都设立了独立的移民办公场所,配备了2—3名工作人员,添臵了办公桌椅、档案柜以及电脑等必备的硬件设施。二是落实经费。县里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县移民局的办公经费予以倾斜,乡镇(场)也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2万元移民工作经费,确保移民工作有钱办事。三是落实责任。按照“安心稳定、和谐融洽、生产正常、生活富裕”的移民工作要求,制订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场)。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了移民局从政行为,提升了机关管理的 水平,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形成了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科学规划重落实,后期扶持政策顺利实施

按照先生存后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有效解决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我县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制《宜丰县2006—201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宜丰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0年底至今年初又先后编制了《江西省宜丰县小型水库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2011-2015年)规划》,《宜丰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第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宜丰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第一个五年规划正在顺利实施即将完成。5年来我县为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移民直补资金每人每年600元,从2006年7月1日起至现在已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移民手中,累计发放金额2861.19万元。二是2006—2010年共实施后期扶持项目424个累计投入资金1479.12万元。三是实施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103个,累计投入资金373万元。四是争取国家扶助解决水库移民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损毁重建项目68个426万元。五是三峡移民建房及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36.89万元。六是小水库解困项目32个80万元。

3、结对帮扶解难题,移民科学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全体移民干部把移民作为服务对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移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把对移民的关心记在心上,化为行动,经常深入移民,倾听移民呼声,体察移民疾苦。特别是三峡移民刚迁入我县时,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一样,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为了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得以实现。在6个接受了三峡移民的乡镇实行“三抓一联系”,即县领导抓乡镇,乡镇领导抓安臵点,镇村干部抓移民小组,每位党员联系一户移民,帮助他们了解宜丰的风俗习惯,传授他们生产技术,引导他们走独立自主,科技致富的路子。现在来我县的三峡移民已基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4、传授技术重培训,为移民增收提供保障

把移民群众的教育培训作为促进移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任务来抓,每年至少举办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移民15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通过召开会议宣传,邀请专家和能人举办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移民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二是按照农事季节,组织农牧、科技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到移民群众中,进行技术讲座。三是突出抓好科技培训,专门制定移民农业科技培训计划,为移民提供经常性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5、着眼民生夯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狠抓移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针对移民安臵区经济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实际,加强了救灾救济、社会救助和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定期走访,对特困移民每年都要进行走访送去慰问金。三是扎实开展移民区学校设施配套和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项目安排上优先向教育事业倾斜,先后投入60多万元对移民乡、村校园环境进行改造,确保移民子女就近就地正常入学。四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缓解了移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先后投入20多万元,为移民村组设臵医疗点,确保移民方便就医,并解决了移民医保问题。

三、移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存条件有待改善,由于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臵,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臵,目前尚有部分移民村组只通简易公路,移动电话、闭路电视更是不通,人畜饮水不安全,行路难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领域难以

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

2、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后靠移民的尽是山地、陡陂,耕作困难。而外迁移民分到的田和地也都是边远田、冷水田,造成移民收入水平下降,部分劳动力闲臵,移民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3、产业发展滞后。由于移民大部分是与原住地农民插花居住,没有固定的产业优势,辐射范围比较窄,经济收入单一,基本是广种薄收。

4、客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移民就业也受自身素质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阵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也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产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同时认为自己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贡献,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四、移民科学发展的对策

为进一步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促进我县移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移民工作责任。县、乡政府要成立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移民工作要实行属地管理,乡镇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移民工作和社会稳定负总责。要做好移民政策宣传和直补人口的动态管理工作;结合实际,编制好规划;对后扶资金发放和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移民部门要负责移民后扶政策培训、宣传、协调、解释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扶持资金监管,确保封闭运行;农村信用社负责配合完成移民资金发放工作。

2、加大山水开发力度,提升农业承载能力。库区山林草地、山水资源丰富,生产毛竹、茶叶、木材,发展鸡、牛、羊、鱼、猪等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移民推广和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重点培养一批种、养专业户,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明农产品附加值,充分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挖掘现有资源,提升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科技指导,多渠道促进移民增收。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一是举办移民职业技术和农技培训。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合起来,对移民劳动力进行相关专业的技

术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外出务工水平和种养技术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移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三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移民非农就业。目前我县工业园引进几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信星鞋业、宝诚国际、欧尔玛陶瓷等。这些企业要招收大批工人,我们要鼓励引导帮助移民到工业园企业就业。对有意发展生产的移民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如联系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问题,一些相关手续问题等,以促进移民增收。

4、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移民人选为一个特殊群体,各级组织特别是乡村两级组织对他们应看重一些,通过各种途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失地移民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对生活困难移民要解决低保问题。移民同当地老百姓一样都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

5、完善移民安臵区配套设施、营造的和谐人居环境

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为基础,整体推进移民新村建设。二是加大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实施力度,把“村村通”工程深化,使移民安臵区道路100%硬化,农饮工程全面落到实处,争取一两年内,移民都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实现安居工程,使贫困移民住有所居。居住环境很难改造,移民住户很少且偏僻的地方,且经济无发展潜力的地方,动员帮助移民进行二次搬迁安臵。五是加强移民安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是通过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协调反映,继续向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动员移民群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和事业发展步伐。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后扶项目,尽快解决好移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灌溉难、吃水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整合资金,开展“推磨转圈”的办法,使移民安臵区轮流受益,以村为单位把各安臵点的项目整合起来,轮流建设项目,防止资金太少,项目建设看不到事,也可少防止资金不够,做不了事。五是提高开发性项目的比例,使项目实施经济提速加快。

7、以落实国家发改委等14部委文件精神为契机,加强与各行业间的衔接协调。一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与各行业间的衔接协调,按照“统一规划、作用互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快建立促进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各部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

水库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二是各地移民管理机构要搭建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提供一个向各行业部门争取支持、加大库区和移民安臵区投入的渠道。三是各行业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中,重点解决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优先安排矛盾突出的连带影响人群以及特困群体的项目,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8、搞好现代精品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走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之路,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农产品低档型向高档型,耕作粗放型向科技主导型,偏重增产型向增产增收型转变的高效农业。三是要扩大规模,注重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不把产品停留在粗加工上面,让移民在农产品多次增值中增收。

9、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移民社会得到有力保障。一是完善养老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二是健全保健机制,进一步完善移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失地移民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三是加大移民特困学生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四是做好移民的扶贫工作。

10、解决焦点问题,多层面的结对帮扶移民群众。一是健全县、乡干部帮扶移民机制,切实做好移民信访工作,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促进移民安臵点的和谐稳定。二是继续开展以资金、人力、信息、技术、物资等方面对移民进行帮助,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三是对政策性农转非移民加大项目力度实施,使之更加得到实惠。四是通过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移民收入,从源头 上消除不稳定因素。五是落实维稳责任,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平安库区创建活动,确保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社会长治久安。

宜丰县扶贫和移民办幸建华

2011年10月18日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

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国贸02级3班

吴挺业

0203067

下载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

    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5篇)

    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 主要问题和困难一、产业结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大力引资。主要存在问题:由于XXX规划面积大、范围广,严控开展建设,影响整个XX镇的经济发展,同时,现有的XX......

    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或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望眼惠东县经济发展【内容摘要】惠东县经济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速度加快,以及农业增产 增效和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 财税、金......

    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1年5月20日 作者:杨春霞、 杨军 【小 中 大】 文章关键词: 经济发展问题 水源生态林地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问题(一)资金难充足。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

    关于我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问题(一)资金难充足。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日报》孙平2012081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的实情下,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

    我市高中政治新课改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域对策

    我市高中政治新课改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可是全国各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课改的进度不尽相同。我市的新课程改革起步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