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日报》孙平2012081
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的实情下,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以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依托,提升资源禀赋结构、转化经济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竞争优势的历史过程。该内涵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目标、三个主体、三个阶段”。其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目标是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所依靠的三个主体是家庭、市场和政府。从动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资源禀赋结构优化、经济比较优势转化、农业竞争优势深化三个阶段的辩证统一。从外延上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则包含了农业发展的城镇化、生态化、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
一、我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先天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水利资源优势是关键因素,生态资源优势是天然保障,科技装备优势是制胜法宝,农垦和森工两大系统具有农业生产、管理的体制优势,有利于率先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我省有以上诸多方面优势,但应看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资源禀赋优势逐渐流失。一是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最能动的要素,能不能完成由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我省农民勤劳、善良、耐吃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文化知识相对落后、小农意识较为强烈和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等不足。这些不足与现代农业的高技术性、开放性、合作性等特点不相吻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土地、水等生产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要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产出。我省农业在水资源的使用上存在过度开采、浪费、污染等现象,近几年较为严峻的旱情和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也让人堪忧。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林场的过多砍伐较为严重,尤其是黑土地土层的变薄、有机质下降、物理性状恶化、侵蚀加剧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农药化肥的超量施用、禽畜粪便不合理排放、耕种方式不当和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等原因,造成水、土地、动物、大气污染,全方位威胁到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经济比较优势转化不足。一是水利资源优势转化不足。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把自然水转化为农业可用水是发挥水资源优势的关键。我省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部分灌溉基础设施失修、老化,水库建设落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吉林辽宁的一半,抗旱机电井布局不合理,水利建设投资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水资源优势向农业水利化的转化;二是机械装备优势转化不足。通过运用机械,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传统农业有很大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宗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作物生产机械化滞后于加工机械化、高新农机具的研发与应用不衔接、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装备制造优势向农业机械化优势的转化;三是科技优势转化不足。产业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还是靠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区别传统与现代两种发展方式的标志。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要求技术进步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较大。我省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薄弱、农村科
1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滞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转化队伍水平有限等问题,制约着我省把科技和人才的优势转化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来。
农业竞争优势亟待实现。一是农业产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要求农村分工分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农民以此获取高的经济利益。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总体上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加工企业大多为竞争力较差、缺乏知名度的小型企业,多数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农产品加工人才和科技贮备力量也有限。农业产业发展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和难度大;二是农业合作程度不高。现代农业要求农户以联合的方式而不是个体的方式面对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获取收益。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当前,我省农民小农意识较强,从思想上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意义认识不足,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服务功能不足,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方式存在风险。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民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市场竞争;三是农业发展与市场衔接不够。现代农业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才会使农业生产结构更优化和农民利益更有保障。我省农业发展在与市场的衔接方面存在知名品牌少、品牌建设急需加强,粮食购销国有企业体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不优、品种单一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在立足我省实际的基础上,依靠家庭、市场、政府三方面的力量,通过城镇化、生态化的大力推进优化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结构,通过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的大力推进转化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大力推进实现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大力推进城镇化、生态化,提升我省资源禀赋优势。一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农业的强大引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文明的辐射带动、城乡公共教育、医疗等服务的均等,大幅度提高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身体、思想、技术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铸造新型的劳动力;二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环境保障,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健全我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倡科学用水、严防严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施肥、治理“三化”、保护黑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好绿色、节约、循环、安全农业;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提升,优化我省的资源禀赋结构。
大力推进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转化经济比较优势。一是大力推进水利化。水利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建设好水利工程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应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布局。把我省水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化。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投资环境,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系,加强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把我省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进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大农业的物质装备,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的耕作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
平。争取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打造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基地,提高购买农机具补贴标准,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把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优势转化为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竞争优势。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农村的分业分工,有利于农业生产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要培育优势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化经营中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加强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合作化。合作化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利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释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民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帮扶农民组织制度体系,帮助农民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流动渠道的畅通。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强化农民市场竞争意识、培训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使我省农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利益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情况
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2006年降雨量1680毫米,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0℃,年末总人口16512人,其中
农业人口15106,少数民族人口13802人,占总人口的83.5%,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比上年增长5%,养殖业产值620万元,出栏生猪19856头,出售家禽51748羽。粮食产量11045吨,瓜果产量168吨,境内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产值560万元,形成了5000亩楠竹,2万亩小水果、3000亩订单蔬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基地。2006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27余人,新建沼气科技示范户240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7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尖辣椒、楠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全乡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石灰岩地质结构影响,我乡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乡,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在去年的“7.15”、“7.26”洪灾中我乡遭受严重损失,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万元,今年的“8.19”洪灾,我乡又是全县灾情最严重的乡之一,民房倒塌19间,道路冲毁3.62公里,渠道冲垮860米,输电线路冲毁2.5公里,淹没稻田1650亩,全乡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生态环境欠优。延寿河和新坡江的污染,导致沿河两岸河堤损毁,渠道淤塞,6个村6000多亩耕地灌溉缺水,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的发展。二是体制制约。部分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卡”、“拿”、“要”等违规收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乡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建议对策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竹农”、“公司+基地+农户”及“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尖辣椒,做大劳务,做精松脂、做特楠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我乡引进的以加工松脂为主的“汝城县福民化工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缺少问题。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乡新建规范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力争到2010年,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优扶强加工松脂的富民化工有限公司和加工楠竹的锦鑫楠竹制品厂,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尖辣子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2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
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个乡级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尖辣椒、楠竹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
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尖辣子多种加工技术、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延寿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乡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所、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乡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乡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充分扩大农民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乡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延寿河、新坡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延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向上立项彻底治理病险水库(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和松西水库),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千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候车站,突出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瑶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红军借据、红军墓等长征文物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爱国教育基地”等乡村红色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乡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乡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3、健全服务网络。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农资连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发展标准农家店,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新体系;二是技术服务。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农技、农机服务体系;三是信息服务。实施好村村通电话通手机信息工程,整合网络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第三篇: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蔬瓜、优质食用菌、养殖业等几大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9亿元,比上年增2.2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51元,比上年增16.28%。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亮点纷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总体上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我县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谈谈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制约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我县的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我县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2、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多,难以加快发展步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二是没有经费搞示范、推广工作;三是没有经费对病虫害的防控;四是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没有经费。这些都阻碍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我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员,参加了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工作,不说政府给予什么奖励,就连下乡补助都没有,甚至出现过因为没有经费而半途停止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农业局没有什么收费项目,靠的就只有财政拔款,财政没有投入,就直接影响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度。再有就是病虫害的防控,据我了解八十年代我县的柑桔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就是因为这个柑桔的“黄龙病”,没有受到重视,也缺少经费来防治,几年时间就没有了,给了这个新兴产业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3、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键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出现脱节现象 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存在着非农业化、专业化,且严重缺乏推广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落后,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只限于举办一些季节性技术培训,发放一些技术资料,无法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据我了解到,由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直接来管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从事的不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而是政府抽来作其他工作,还有个别乡镇农技人员借口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如2006年晚稻水稻良种补贴是80万元,只使用了不到35万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现在的马铃薯、龙安的大蒜、葵阳的番茄、蘑菇等等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为什么发展不上规模,形成不了优势产业。这就说明了缺少引导和服务。
4、技术力量单薄,服务装备落后
一是农技推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技术人才少,服务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技术骨干老化,推广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象我们单位,现有初级技术人员20多个,中级的14个,高级的没有,农技推广队伍薄弱,既缺经费,又缺人员,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5、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全县3个省级、4个市级龙头企业中,没有一个是种植业企业,都是养殖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5%,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资源多,适宜加工的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6、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据统计2007年全县农业劳动力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不足50%,而且广大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支农措施,构筑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积极争取县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放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县、乡、村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提高,才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对病虫害的防控、农民技能的提高。同时要提高专项追加经费的到位率。要加强资金的审计管理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堵住漏洞,防止截留,确保经费按时到位。经费的到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依靠。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二是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添臵必要的仪器设备;三是要妥善解决农技人员的工资补助等后顾之忧,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四是要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要尽快转变观念,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市场信息服务。六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3、找准切入点,着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找准切入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成败的关键,那个产业适合发展,那个不适合发展,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选准产业、找准模式,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不能盲目套别人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随意发展,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它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我记得前几年我县也发展过好几个产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到头来一个也上不了规模、一个也发展不起来,而且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县有几个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象沙塘的优质米、龙安的大蒜、葵阳的番茄、大平山的茄子、马铃薯、石南的大白菜、兴业黄金桔等等,就拿兴业黄金桔来说,要想发展起来,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我想把它与当地旅游资源、鹿峰山风景区结合起来,在风景区的附近种上我们的兴业黄金桔,这样形成了生态果园—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既可以供游客旅游观光、品尝游乐,又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知名度,从而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品牌。黄金桔将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
4、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我们县现在最缺的就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进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5、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重发展沙塘优质米、龙安大蒜、葵阳番茄、大平山茄子、马铃薯等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我县拳头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提高订单农业的成功率和履约率。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夯实增粗农业产业链。
6、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一是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四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蔬菜等,其中种植小麦所占比例最大,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水果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大棚蔬菜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国内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现有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
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
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政府通过 “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第五篇: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平顶山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技术手段、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化管理提供的科学方法所开展的社会化农业。具有集约性、生态性、科技性、低耗高效性等特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决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平顶山作为工矿城市,工业经济发达,而农业经济相对薄弱,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其意义更加重要。
一、资源条件分析
平顶山市位于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东西长140km,南北宽133km,土地总面积7882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西部为陡峻的中山,东部为坦荡的平原,中山与平原之间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倾斜平原,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递减,地貌组合关系明显,结构比例——山地∶岗丘∶平原=1∶5∶2。气候南北过渡明显,年平均气温14.2℃~15℃,多年平均≥10℃,积温4550℃~4900℃,降水量以沙河为界,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1200mm~800mm,以北地区800mm~500mm。区内自然资源结构特征突出,自然要素差异明显,土壤类型多样,生态环境随地而异,适生动植物品种多。郏县的“山儿西烟”、舞钢的“三山烟”香溢四方;鲁山的山核桃、生漆、猴头、丹参、山茱萸、拳菜等应有尽有,适宜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指导思想确定
根据平顶山市农业资源环境条件和现代农业的特点,本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为核心,用现代的工业理念来谋划、先进的物质条件来装备、先进的管理技术来指导、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围绕着高效畜牧业、优质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等主要部门,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和农
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建设农业先进、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
三、发展定位与思路选择
现代农业产业具有很强区域性,其发展的要求,一是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二是节约、环保;三是利于农业效益的提高;四是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按照平顶山市区域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技术条件,本市现代农业应优先发展选择高效型、外向型、生态型、观光型农行。
(一)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1.实施优质粮工程。平顶山市耕地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叶县、郏县、宝丰、汝州3县1市境内,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是主体。实施优质粮工程,加大粮食生产力度,是本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在实施优质粮工程中要按照优质高效,适量保供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加工增值为重点,推广优质品种和节约增效技术,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叶县、郏县、宝丰县、汝州市优质粮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尽快形成本市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粮食生产格局,提高粮食综合经济效益。
2.发展高效畜牧业。畜牧业是本市现代农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2008年畜牧业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49.5%。猪、牛、羊、禽生产是畜牧业的四大主导产业,发展高效畜牧业重点是围绕着这四大主导产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培育优良品种,发展优势项目,扶持专业养殖、集约养殖和规模养殖,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建立畜禽生产的全程监控体系,提高畜牧产品品质,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二)发展外向型农业
外向型农业实质就是使农业生产与国际接轨,使农业生产国际化。发展外向型农业就是要培育一批出口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农产品出口规模企业,提升本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国际化水平。
1.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实现从“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到“目标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
2.完善农产品出口促销机制。鼓励农贸企业参加国际性农业贸易和招商会,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拓展本市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
3.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培育名优出口农产品,创立自主
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支持本市名优农产品申请HACCP、GMP、GAP、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JAS、OCIA、BCS等有机食品认证。
(三)发展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是新型的生态型农业。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平顶山市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山区、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多样,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条件。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投入品、农药残留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2.发展节约型农业。依据“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节地、节肥、节水、节能,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
3.搞好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根据本市农业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实际,发展生态农业适宜推广技术可选择:一是高效立体种养技术;二是种地养地技术;三是农业环境优化技术。
(四)发展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田园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和农村自然环境为载体,展示农业生产活动、传播农耕文化与文明、体验乡村风土与人情的现代新型农业。其显著特点就是“绿色和参与”,参与生产、体验收获、感受乡情;突出体现生产的先进性、效益的高效性、生态的和谐性。
平顶山市是一个新型的工矿城市,由于周边采矿,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市区建设密度大,市民缺乏自由休闲的空间,因此在近郊发展观光农业,客源多,市场广阔。根据平顶山市的实际情况,发展近郊观光农业可以选择观光农艺园、观光农事体验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民俗艺术园等模式。
四、发展战略与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是平顶山市今后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应围绕着“高效、外向、生态、观光”的科学定位,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合理分工
人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下进行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样也要受制于生态环境的强烈制约。
依据平顶山市地域分异的特点,可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农业区。
Ⅰ西部中山现代特色农业区。以种植林木,涵养水源为主体,重点发展油桐、生漆、核桃、板栗、辛夷、山茱萸等特色名贵土产品,建立基地,培育品牌,打造山地型现代特色农业。
Ⅱ低山丘陵林牧现代农业区。以林牧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用材林、葡萄、蚕丝、红牛、牛腿山羊等特色品种,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无架栽培葡萄基地,柞蚕、桑蚕生产养殖基地,郏县红牛养殖基地,鲁山牛腿山羊养殖基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做到山上林、山坡草、山下果、山谷药,发展林牧结合的多向型现代农业。
Ⅲ冲积平原农牧现代农业区。以农牧为主体,重点发展优质小麦、玉米、烟草、生猪优势品种,加快建设优质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油菜种植生产基地、烤烟商品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链条,扶植龙头、建立基地、带动农户,推广订单农业,实施“公司+农户”运营模式,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二)调整结构,增强实力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平顶山市地貌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为陡峻的中山,东部为坦荡的平原,中山与平原之间有低山、丘陵、岗地、河谷倾斜平原等,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根据平顶山市农业现状特点,利用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利益原则,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在充分发挥各地在资源特点和生产经营、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结构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得到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是:稳定粮食,主攻畜牧,提升林果。根据平顶山市农业生产的三大分区,在山地丘陵区重点发展林果、蚕丝、药材、杂粮、和生态观光农业;冲积平原区重点发展商品粮、油料、瓜果、畜牧养殖等农牧示范大农业;城郊区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奶牛饲养和休闲观光农业。种植业要加强叶县、郏县、宝丰县、汝州市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畜牧业要重点培育猪、牛、羊、禽四大主导产业,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建立畜禽防疫体系,推进畜牧业养殖和加工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经营和
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林果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经济林、苗木花卉、木本油料、中草药材、森林旅游和优质林产品加工的生产基地。
(三)健全服务体系,提高生产能力
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良种良法配套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农业。二是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完善农机跨地区作业市场和农机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预警系统、信息反馈和监测系统,及时向农民传递可靠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需信息,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调控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四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普及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现代农民生活方式。五是提升农业政策支持能力,完善惠农政策,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提高政策落实水平。
(四)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排灌体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面积。加快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增加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