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州镇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商州镇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宜宾县商州镇党委书记刘昌会
一、商州镇基本情况
商州镇地处宜宾县西北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平均海拔800米,属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全镇辖16个农业行政村,1个居民社区,2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8年末总人口29426人,其中农业人口28009人,占总人口的95%。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32元,比上年增长13%,粮食种植面积达43316亩,产量12212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474亩。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茶叶种植和生产、土酒、水果等基地初具雏型,且受资金、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不强。一是人员素质不高。全镇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年轻人外出务工后,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群众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近年来上级财政投入一般限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少量补贴性投入,无农业生产项目性投入,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还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较低。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地质结构影响,我镇在夏季洪涝季度易发山体滑坡等灾害,且部分村水源较缺乏,而标准良田比
例不高、水利设施少且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我镇每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民房倒塌、山体滑坡、道路冲毁、农作物和竹木受损而蒙受的经济损失均在200—300万元以上。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我镇工作人员严重缺编,农技站人员身兼数职,不能专职服务于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茶叶种植和加工、草纸加工、水果基地的培育壮大等。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要在已发展同罗村养猪场、洞口村肉兔养殖、两河村梨子种植等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炳兴无公害茶叶加工、辽叶新华及二黄牛羊养殖业,以此带动全镇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持和优化土酒及草纸加工企业、茶叶种植及加工企业等,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
织。建立以建设茶叶和土酒、草纸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村流通网络,同时,积极创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大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积极引导现有种、养大户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商州镇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镇地理特点的小微型农机具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利用县上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促进全镇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输,为务工回乡人员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利用他们掌握的资金和技术,有效带动全镇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三)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镇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积极实施民乐、晒金两河河流的综合治理,解决两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农业灌溉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买卖难、行路难等困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实施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力度。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重点村、专业大户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镇、村干部目标考核。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3、健全服务网络。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农资连锁。积极配合发展“万村千乡”农村超市连锁市场,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后勤保障。二是技术服务。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引导发展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中介组织等服务体系。三是信息服务。实施好村村通电话通手机信息工程,整合网络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拓宽渠道。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情况
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4公顷。2006年降雨量1680毫米,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0℃,年末总人口16512人,其中
农业人口15106,少数民族人口13802人,占总人口的83.5%,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乡。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元,比上年增长5%,养殖业产值620万元,出栏生猪19856头,出售家禽51748羽。粮食产量11045吨,瓜果产量168吨,境内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年产值560万元,形成了5000亩楠竹,2万亩小水果、3000亩订单蔬菜三大主导农业产业基地。2006年完成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227余人,新建沼气科技示范户240户,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9万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7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化经营水平欠佳。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品优势不优。尖辣椒、楠竹等基地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产品开发慢,竞争力弱。
(二)生产要素支撑力欠强。一是素质不高。全乡农业科技人才格局是以初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老、少、妇且文化程度低的“386199”部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加上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务工、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二是投入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数量虽增长,但与农业的高需求、大投入相比远不够。三是农用物资有价高质差现象,直接增加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三)抗御风险能力欠强。一是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受石灰岩地质结构影响,我乡是灾害多发、水源缺乏的农业乡,而标准良田比例不高、水利设施少而老化、基层疾病防疫网络不健全等问题还客观存在。在去年的“7.15”、“7.26”洪灾中我乡遭受严重损失,全乡直接经济损失达2600万元,今年的“8.19”洪灾,我乡又是全县灾情最严重的乡之一,民房倒塌19间,道路冲毁3.62公里,渠道冲垮860米,输电线路冲毁2.5公里,淹没稻田1650亩,全乡直接经济损失480万元。二是应对市场风险机制缺乏。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市场应变能力匮乏。
(四)发展环境总体欠优。一是生态环境欠优。延寿河和新坡江的污染,导致沿河两岸河堤损毁,渠道淤塞,6个村6000多亩耕地灌溉缺水,严重制约着我乡农业的发展。二是体制制约。部分相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卡”、“拿”、“要”等违规收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五)服务管理功能欠缺。一是管理在弱化。农业体制运转不顺依然存在。二是服务在退化。由于体制原因,大多乡农技站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本职),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他非农工作。
三、建议对策
(一)实施“三业并举”的产业工程,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联动力。
积极推行“企业+基地+竹农”、“公司+基地+农户”及“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三产业并举”的联动工程。
1、扩展基地。实践证明,加快基地建设尤其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要调优农业内部结构。做强尖辣椒,做大劳务,做精松脂、做特楠竹和做活果蔬等,切实解决我乡引进的以加工松脂为主的“汝城县福民化工有限公司”加工原料缺少问题。二是调整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种养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今年,全乡新建规范化商品蔬菜生产基地4000亩;力争到2010年,发展商品蔬菜生产基地8000亩。
2、舞活龙头。加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加工农业要靠龙头企业来完成。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明确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产品,重点扶优扶强加工松脂的富民化工有限公司和加工楠竹的锦鑫楠竹制品厂,重点培育竹材加工、木材深加工、尖辣子加工等更多更好、潜质优、潜力大的加工企业,重点发展集研发制、产加销、农工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新发展龙头企业2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卖原货、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3、繁荣农贸。现代农业更需要农民组织起来,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认真贯彻即将实
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重点扶持、规范、壮大现有个乡级示范农村专合组织,大力发展一批新专合组织。建立以建设尖辣椒、楠竹等特色市场为细胞、以建设集贸市场为基础、以发展专合组织为介质的农村流通网络,推行网上交易。同时,完善农产品生产
标准体系、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等,创建绿色食品、名牌产品等。
(二)实施“三新并提”的素质工程,激活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是农村生产力最具活力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科技的过程,也是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
1、培育新农民。农民既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也是助推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所以说,没有新农民,难有新农村,难有现代农业。一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三下乡”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延寿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融入农民教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贯穿新农村建设始末,帮助群众树立诚信包容、理解宽容的思想,引导群众辩证地对待党委、政府作出的决策和开展的工作。二是加强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干部和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的局面,使其利益诉求途径依法、诉求内容合法。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努力提高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2、推广新科技。把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环节和首要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抓科技创新,重点加强对我乡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尤其是尖辣子多种加工技术、竹制品深加工技术等。二抓引进推广,继续引进适合延寿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加大淘劣扩优力度,提高品种优质率。抓好适合我乡地理特点的收割机、耕整机、栽插机等小微型使用农机具的推广。加快现代实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提高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3、培养新民工。农民现金收入主要来自务工收入,加强民工培训,提升民工素质,提高务工效益。积极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科所、就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深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力争全乡农民及农民工掌握1—2门实用技术。真正使我乡农民能洗脚出田间,洗脑回田间(当土专家或田秀才)、下车间(当技工或管理)、跑空间(当经纪人或做生意)。加大外输,加强回引,加速内转,充分扩大农民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三驾并驱”的基础工程,加大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力。
1、改善生产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尤其对作为一个灾害多发、水源贫乏的农业大乡来说,地位显得举足轻重。继续实延寿河、新坡江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解决延河两岸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向上立项彻底治理病险水库(中洞水库、大丫头水库和松西水库),改造中低产田,抓好千亩以下渠道配套工程、机电提灌设施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化、耕地良壤化,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2、优化生活环境。从解决农民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村道通达、通畅工程为突破,加快实施通村水泥工程,建设乡镇客运站,建设村级候车站,突出解决群众农产品运输难、搭车难等行路难;以建设沼气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清洁环保能源,配套实施“一池带六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沟、改仓),切实解决用能难,积极发展福祉民生的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3、建设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生态公益林资源保护成果,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绿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全面开展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充分挖瑶族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充分发挥李涛将军故居、青石寨阻击战遗址、红军借据、红军墓等长征文物的带动作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农家乐”、“爱国教育基地”等乡村红色旅游产业。
(四)实施“三网并撒”的覆盖工程,增添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力
1、建立投入网络。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以实施公共财政为契机,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坚持“一资带两资”,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引导和推动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对农业信贷投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一事一议”。逐步健全“农民自主加大投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稳定投入机制。
2、完善工作网络。一是充实领导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制度,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建立涉农项目和财政支农投入议事制度等,专题研究“三农”工作重大问题和农业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对农业项目和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的办法措施,增强统领农村工作和整合农村项目的能力。二是创新考核机制。继续实行乡级主要领导干部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包挂重点项目责任制和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将“三农”工作纳入乡干部职工目标管理考核,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督查。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齐配强村级班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3、健全服务网络。现代农业服务业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农资连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发展标准农家店,培育连锁经营企业,建立现代物流新体系;二是技术服务。发展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导,以专业性服务组织和各类农民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化农技、农机服务体系;三是信息服务。实施好村村通电话通手机信息工程,整合网络资源,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第三篇: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展我县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蔬瓜、优质食用菌、养殖业等几大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9亿元,比上年增2.2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51元,比上年增16.28%。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亮点纷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总体上农业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城乡之间的差距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我县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我谈谈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制约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1、结构调整步子不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虽说近几年通过多方努力,农业结构已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几大优质产业,但总体上产业规模偏小,再加上受传统农业影响,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缺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应有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虽然我县的农业品牌有了一些,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打得响的品牌,能代表我县的形象。品种的多乱杂、产业的小而全,无疑影响了主打产业的规模发展。
2、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多,难以加快发展步伐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二是没有经费搞示范、推广工作;三是没有经费对病虫害的防控;四是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没有经费。这些都阻碍着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我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员,参加了几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新技术工作,不说政府给予什么奖励,就连下乡补助都没有,甚至出现过因为没有经费而半途停止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农业局没有什么收费项目,靠的就只有财政拔款,财政没有投入,就直接影响到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度。再有就是病虫害的防控,据我了解八十年代我县的柑桔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定规模,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就是因为这个柑桔的“黄龙病”,没有受到重视,也缺少经费来防治,几年时间就没有了,给了这个新兴产业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3、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键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出现脱节现象 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存在着非农业化、专业化,且严重缺乏推广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落后,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只限于举办一些季节性技术培训,发放一些技术资料,无法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据我了解到,由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直接来管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从事的不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而是政府抽来作其他工作,还有个别乡镇农技人员借口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如2006年晚稻水稻良种补贴是80万元,只使用了不到35万元,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现在的马铃薯、龙安的大蒜、葵阳的番茄、蘑菇等等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为什么发展不上规模,形成不了优势产业。这就说明了缺少引导和服务。
4、技术力量单薄,服务装备落后
一是农技推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技术人才少,服务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技术骨干老化,推广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象我们单位,现有初级技术人员20多个,中级的14个,高级的没有,农技推广队伍薄弱,既缺经费,又缺人员,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5、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带动型龙头企业
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全县3个省级、4个市级龙头企业中,没有一个是种植业企业,都是养殖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25%,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农产品资源多,适宜加工的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6、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据统计2007年全县农业劳动力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7%,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不足50%,而且广大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意识不强,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二、发展我县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支农措施,构筑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积极争取县财政、计划、农业综合开放等多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县、乡、村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提高,才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对病虫害的防控、农民技能的提高。同时要提高专项追加经费的到位率。要加强资金的审计管理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堵住漏洞,防止截留,确保经费按时到位。经费的到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注入新的技术力量,来充实技术推广队伍,才能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队伍是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依靠。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二是要巩固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添臵必要的仪器设备;三是要妥善解决农技人员的工资补助等后顾之忧,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四是要落实各项政策法规,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要尽快转变观念,把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市场信息服务。六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
3、找准切入点,着重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找准切入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成败的关键,那个产业适合发展,那个不适合发展,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生产习惯,选准产业、找准模式,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做大做强,不能盲目套别人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随意发展,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它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的任务。我记得前几年我县也发展过好几个产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发展这个,明年又发展另一个,到头来一个也上不了规模、一个也发展不起来,而且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发展机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现在我们县有几个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象沙塘的优质米、龙安的大蒜、葵阳的番茄、大平山的茄子、马铃薯、石南的大白菜、兴业黄金桔等等,就拿兴业黄金桔来说,要想发展起来,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我想把它与当地旅游资源、鹿峰山风景区结合起来,在风景区的附近种上我们的兴业黄金桔,这样形成了生态果园—旅游休闲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既可以供游客旅游观光、品尝游乐,又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知名度,从而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游的品牌。黄金桔将成为我县的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
4、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
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我们县现在最缺的就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进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5、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重发展沙塘优质米、龙安大蒜、葵阳番茄、大平山茄子、马铃薯等等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狠抓标准化生产,打造我县拳头产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市场预测系统。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提高订单农业的成功率和履约率。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夯实增粗农业产业链。
6、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一是强化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四篇: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
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
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产业连续5年增幅30%以上,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文化的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的跨越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规模和经济总量不足。2009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不到4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约为3%, 而同期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接近GDP的10%,上海约占8%、广东为6.7%、湖南为5.1%。即使在中部地区,我省也处于中后位次。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末,文化产业要实现增加值1000亿,任务艰巨;二是特色和优势产业不足。文化领域条块分割,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高、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数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产品区域特色不显,品种不多,竞争力不强。文化资源、文化企业、文化品牌的培育整合、配置优化、引导管理力度不够,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松散性管理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
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与文化强省的要求比,主要表现在“四个不适应”。
一是文化产业化意识不适应。调研显示,关注文化的教化、喉舌、阵地等社会效益,轻视甚至漠视文化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运作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思维定式之下,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相关管理部门习惯于在从政治角度和社会效益上“定条例、设门槛”,重事业、轻产业,重评奖、轻市场,重投入、轻产出的工作模式仍未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意识的淡薄,直接
1导致文化建设缺乏市场视角与考量,许多有产业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我省文化人才总量不大,结构呈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人才较多,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少;专业研究的人才较多,熟悉文化市场、擅长资本运作的经营人才少;具备基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多,高层次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少。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是投融资的体制和总量不适应。一方面,我省文化建设投入基数偏低,据文化厅的统计,2006-2008年,我省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分别为5.85、7.4、8.5元,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居全国第30、28、29位,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大多实行的准入制,部门、行业、地域及所有制的准入限制、不计投资回报的事业型单一投资方式、加之文化产业法规体系的不完善,都造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对文化产业只能望而却步。
四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适应。我省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如此,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任务繁重。就文化产业发展而言,目前急需解决的有各自为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位与越位并存的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和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制约市场微观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行业壁垒问题;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建设问题;投融资渠道不畅、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运行机制僵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与手段落后的问题等等。
二、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落实“文化强省”战略,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落实文化强省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前提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在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使“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具化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标和各项政策措施,细化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的考核评价指标。积极实践和破解我省文化产
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2.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园区和重点产业集团。我省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已初显成效,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五大集团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认为,应依托这些大型集团和省“861”规划项目,重点支持优势企业的立体联合和跨越发展,推动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组建一批集约化水平高、产业集中度好、技术实力硬、核心竞争力强的一流产业集团,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领头军”;依托黄梅戏、花鼓灯、文房四宝、“两山一湖”等地方特色资源,打好徽字牌,建好特色园,积极发掘和开发文化旅游、娱乐项目,延长特色文化产品的产业链,组成我省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依托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大力发展创意、网络、会展、动漫等产业,组建我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3、强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就我省文化产业而言,培养和建立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经纪人四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建议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将培养文化人才尤其是紧缺型人才作为文化强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树立大文化人才观,科学而切实地制定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切合实际的人才引进、评价和使用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端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三是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可以结合实际,设立激励薪酬、重大成果专项、股权分红、期权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措施,提高人才待遇,做好人才储备。
4、广开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建立以国有资金投入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建议在设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下列资本运营模式: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风险担保公司,为文化产业化提供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服务。借鉴北京等地做法,通过与金融部门签订框架协议,以无形资产抵押和信誉担保等形式,对文化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积极引导和吸引国外、省外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完善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法规和政策,推动民营资本向文化领域流动。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彻底革除机构交叉重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的弊端,建立精简、高效、统一的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负责文化大市场的培育、管理、调控和监督。严格区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界限,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中的经营部分全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树立大流通、大市场观念,加快培育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和产权市场,推动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和优化组合,促进文化产业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之路。
第五篇: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日报》孙平2012081
3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的实情下,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以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依托,提升资源禀赋结构、转化经济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竞争优势的历史过程。该内涵包括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目标、三个主体、三个阶段”。其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目标是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加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现代农业所依靠的三个主体是家庭、市场和政府。从动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资源禀赋结构优化、经济比较优势转化、农业竞争优势深化三个阶段的辩证统一。从外延上讲,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则包含了农业发展的城镇化、生态化、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
一、我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有着先天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水利资源优势是关键因素,生态资源优势是天然保障,科技装备优势是制胜法宝,农垦和森工两大系统具有农业生产、管理的体制优势,有利于率先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和农业现代化。虽然我省有以上诸多方面优势,但应看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资源禀赋优势逐渐流失。一是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最能动的要素,能不能完成由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型决定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我省农民勤劳、善良、耐吃苦,但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文化知识相对落后、小农意识较为强烈和卫生保健意识淡薄等不足。这些不足与现代农业的高技术性、开放性、合作性等特点不相吻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二是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土地、水等生产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要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产出。我省农业在水资源的使用上存在过度开采、浪费、污染等现象,近几年较为严峻的旱情和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也让人堪忧。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林场的过多砍伐较为严重,尤其是黑土地土层的变薄、有机质下降、物理性状恶化、侵蚀加剧等问题更是不容忽视;三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农药化肥的超量施用、禽畜粪便不合理排放、耕种方式不当和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等原因,造成水、土地、动物、大气污染,全方位威胁到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
经济比较优势转化不足。一是水利资源优势转化不足。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把自然水转化为农业可用水是发挥水资源优势的关键。我省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水利设施建设滞后、部分灌溉基础设施失修、老化,水库建设落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成、吉林辽宁的一半,抗旱机电井布局不合理,水利建设投资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水资源优势向农业水利化的转化;二是机械装备优势转化不足。通过运用机械,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传统农业有很大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宗作物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作物生产机械化滞后于加工机械化、高新农机具的研发与应用不衔接、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装备制造优势向农业机械化优势的转化;三是科技优势转化不足。产业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加还是靠技术进步的推动,是区别传统与现代两种发展方式的标志。现代农业的发展内涵要求技术进步在农业产出中的贡献较大。我省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薄弱、农村科
1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滞后、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转化队伍水平有限等问题,制约着我省把科技和人才的优势转化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来。
农业竞争优势亟待实现。一是农业产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要求农村分工分业,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农民以此获取高的经济利益。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总体上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加工企业大多为竞争力较差、缺乏知名度的小型企业,多数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水平,农产品加工人才和科技贮备力量也有限。农业产业发展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和难度大;二是农业合作程度不高。现代农业要求农户以联合的方式而不是个体的方式面对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获取收益。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于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当前,我省农民小农意识较强,从思想上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意义认识不足,农民合作组织的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组织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服务功能不足,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方式存在风险。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民才能更好的立足于市场竞争;三是农业发展与市场衔接不够。现代农业是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才会使农业生产结构更优化和农民利益更有保障。我省农业发展在与市场的衔接方面存在知名品牌少、品牌建设急需加强,粮食购销国有企业体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结构不优、品种单一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在立足我省实际的基础上,依靠家庭、市场、政府三方面的力量,通过城镇化、生态化的大力推进优化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结构,通过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的大力推进转化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的大力推进实现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大力推进城镇化、生态化,提升我省资源禀赋优势。一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农业的强大引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文明的辐射带动、城乡公共教育、医疗等服务的均等,大幅度提高农村农业劳动力的身体、思想、技术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铸造新型的劳动力;二是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环境保障,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健全我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提倡科学用水、严防严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施肥、治理“三化”、保护黑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好绿色、节约、循环、安全农业;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的提升,优化我省的资源禀赋结构。
大力推进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转化经济比较优势。一是大力推进水利化。水利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建设好水利工程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应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布局。把我省水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化。科技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科技投资环境,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制度体系,加强农业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强化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把我省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的高科技含量;三是大力推进机械化。机械化是现代大农业的物质装备,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的耕作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
平。争取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打造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基地,提高购买农机具补贴标准,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把我省机械装备制造优势转化为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竞争优势。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化。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业经营的产业化水平有利于农村的分业分工,有利于农业生产增效和农民收入增加。要培育优势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产业化经营中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加强产业化经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合作化。合作化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有利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有利于释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坚持民主办社、民主管理的原则,强化农民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帮扶农民组织制度体系,帮助农民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大力推进市场化。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流动渠道的畅通。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强化农民市场竞争意识、培训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使我省农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和农民利益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