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19:1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第一篇: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A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f HuangShi)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黄石是个工业城市,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8%,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以上,而且阳新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三农”问题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分析了黄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黄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to promote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iority.HuangShi is an industrial city,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agriculture in the proportion of less than 8%, but the city's r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60%, and YangXin is a national focu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focu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uangShi,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HuangShi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使命。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既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黄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黄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是1978年5.3亿元的4.9倍,主要农副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742元,与1978年的97.43元相比增长37倍。养殖业产值与种植业平分秋色,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占农业经济总量的80%。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种植业向科技型、效益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步步迈进。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依法有序流转,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达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305户,种粮面积达到

8.93千公顷,占到全市水田面积的22%。种粮大户不断涌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市的粮食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2、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畜牧业作为多种经营的主体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科技、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和牧业产值由1978年的17995吨、2973吨、7804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9.36万吨、2.98吨、1.52亿元,分别提高4倍、9倍、18倍。目前,农业板块基地总面积达97.33千公顷;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农村合作基金组织25家;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人均增收187元。

3、蔬菜逐步形成支柱产业。蔬菜产业化建设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黄石市围绕市场要效益,以科技创新为纽带,着力发展高效安全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培植龙头企业,不断加强蔬菜产业化进程。完善了江北科技园、陈贵科技园、宝塔湖农业园、率洲农业园四大园区的示范功能和带动作用;按照“一江”(长江沿岸高效蔬菜带)“二线”(106国道和金大沿线百里蔬菜带)、“三区”(大冶湖、保安湖、宝塔湖沿湖、垦区水生蔬菜带,枫林、大德高山秋淡蔬菜带,灵乡、金牛两镇加工蔬菜带)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蔬菜规模化生产迅速发展,蔬菜的安全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灵溪、真有味等一批蔬菜加工企业的崛起形成了种、加、销产业链条,推进了蔬菜产业化进程。

4、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目前,黄石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大力推广了农业适用技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在新品种的使用上,实行品种主推公告制,水稻品种实现了杂交化,油菜品种实现了双低化,生猪品种实现了三元化,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应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形势,大力推广免耕直播、机耕机收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了40%,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新模式运用上,推广了稻鸭共作、虾稻连作、鸭鱼共生、150模式养猪等高产高效模式,提高了种养经济效益。

5、多功能农业蓬勃发展。目前,黄石市有各种休闲观光特色“农家乐”共56家。其中,还地桥的黄金湖、江北管理区、大冶、阳新城区近郊以垂钓休闲模式为主,共有47家,占85%以上;黄石市郊花湖一带,以美食休闲模式为主,约有11家;以园艺、绿化和苗圃为特色,并建有设施较齐备的住宿客房,供度假观光、商务会议的观光娱乐模式共有8家,典型代表有大冶陈贵的华泰农庄、还地桥的胡氏山庄,陈贵的乔家山庄、河口的亚海园林。

6、农业标准化稳步实施。我市自2003年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两个中心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5年来共抽检蔬菜样品60154个,蔬菜农残超标率由2003年的23.8%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7%,农业标准化得到稳步实施。组织申报的25个无公害农产品已全部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组织申报的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劲酒、富川山茶油、珍珠果米酒、长丰米业、灵

溪豆豉、天天红蜜桔片、富春香米、月山茗峰茶等3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保安湖螃蟹、阳新蓠蒿、军垦农场蔬菜等4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富川山茶油、玉亮面粉、珍珠果米酒、黄石港饼、劲酒等8个农产品品牌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劲牌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二、黄石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体系破裂,科技进村入户困难。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归根结底要靠科技。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虽有农业科技服务公益性经费,但很多乡镇是有钱养人,但无钱打仗。由于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手段落后。随着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无法掌握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2、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农业学大寨”时修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近2.1万处,灌溉工程配套率为5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45%,90%以上的小型泵站机电设备老化,设备完好率不足50%;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左右,灌溉保证率不足60%,农田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速度递减。

3、农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仅约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大部分农产品加工是简单粗加工,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如水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还地桥的黄金湖地区,但其加工水平低,仅限于冷冻及腌干制品,缺乏深度开发,企业处在低端水平,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市本土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即便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在全国同行业较有影响的企业,其原料大部分来自外地,对本地农户带动作用也不大。另外 ,部分龙头企业仍处于初创阶段,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还比较低,无法带动基地和农户闯市场。

4、农村环保面临严峻挑战,动物疫病防治任务艰巨。随着雨润、永大及正在签约的中粮、精武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黄石,我市畜牧业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保与动物疫病防治压力大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这些畜牧大企业主要集中在陈贵、灵乡、还地桥等镇,企业生产规模大,产业密度高,畜禽产生大量的粪便,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当地及周边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动物疫病防治任务艰巨,一旦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如防治措施不到位,将对养殖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三、黄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上实现突破。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种比较完善、发达的组织形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衔接生产和流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市要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工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按照“稳粮扩菜、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思路,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的优势产业区。

2、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和企业集中,在规模经营上实现突破。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优势,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系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鼓励一些有投资实力的公司和个人,特别是一些从农村走出去的“老板”回乡创业,开发山水。要以乡镇、村组干部带头,种养大户典型引路等方式,结合我市“1+8”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标准化体系上实现突破。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引导实行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成品加工等环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情况,确保全市农产品抽验合格率达标。

4、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上实现突破。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是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的标志。要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企业名牌。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围绕福润集团壮大鸡产业、围绕永大和精武集团壮大鸭产业、围绕中粮集团壮大猪产业、围绕远东麻业集团壮大苎麻产业、围绕富川集团壮大食用油产业、围绕劲牌酒业集团壮大保健酒产业,逐步打造我市鸡、鸭、猪、麻、食用油、保健酒等优势品牌。

5、加快农村专业合作协会发展,在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站所等领办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

6、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在流通体系上实现突破。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根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提升

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紧紧把握武汉城市圈建设机遇,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提升黄石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鄂东南地区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搞好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配送,连锁超市,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参考文献】

[1]李昌来.现代农业:当前“三农”的主抓手.[J].当代贵州,2007年第17期,第34页.[2]孙政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中国禽业导刊,2009年第5期,第48页.[3] 张旭东.辽宁区域间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统计,2009年3期,第14页.

第二篇: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问题研究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问题研究

—— 来自四川的实践

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为此,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推进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一体化,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土地有序流转机制、财政投入使用机制和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建成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集中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区。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片带面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基地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2013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的重要内容。[1] 四川是农业农村大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农民为主体,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 3790 万亩,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现代林业产业强县,2012 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达到 3495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65%。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带动作用明显,2012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001 元,增长14. 2%,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①

一、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作用

加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的重大举措,这一重大举措在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条件,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当前我省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阶段,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撑性作用,着力建基地、强龙头、连市场、带农户,从整体上进一步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市场需求建基地,培育有市场、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与市场紧密相连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夯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基础。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推广加工需要的优良品种,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第一车间”,形成优质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要着眼产业化建基地,整体推进农畜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既横向扩大产业规模,又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2](二)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综合平台,必将有力提高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布局,突出特色和效益,优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主导产业,以规模树品牌,以规模强优势,以规模增效益。要以基地建设促进标准化生产,实行统分结合的生产组织形式,规范生产行为,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业的档次和水平。要以基地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围绕基地产业发展集中投入,配套建设路、田、水、电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基地建设促进集约化经营,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的现实途径,促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从我省的现实情况来看,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农村是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最大量的群体。“三农”发展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也必须依靠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和促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城乡产业互动中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养殖,形成与龙头企业加工相配套的原料基地,支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同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新型村庄村落民居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事业进步,形成农村新型社区,与县城、镇乡构成县域内的城镇村落体系,促进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和城乡共同繁荣。

(四)要把实施这一重大举措作为新阶段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②的有效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二十字总要求最终要落脚到农村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进步上。这就要求我们,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以产业发展富农,着力培育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将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效果体现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上。要以利益联结带农,通过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随着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要以加大投入强农,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国民收入分配、公共资源投向和公共事业发展上向“三农”倾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要以改善民生惠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切实解决饮水、行路、上学、就医、就业等农村民生难题,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一)把握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扎实推进三化

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基地建设的基本方向。要在推进“三化”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基地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进布局规模化。产业上规模,才能与大市场相对接、与大龙头相配套。省上根据各地资源特点、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确定了一批现代农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就是对全省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目的是要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在此基础上,各产业基地县各自制定生产基地或园区建设规划,打破土地的乡(镇)、村、组界限,实现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若干规模化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耕制改革、耕地轮作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发展的两、三个主导产业实行轮作,有效避免基地一个季节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其他季节又是分散化的小生产。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一季“抓粮”,其他季节“抓钱”,建设粮食和

一、两个经济作物轮作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化的粮经复合型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把各基地县作为工作的重点,着力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抓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比如,合理确定种植业不同品种连片发展中的农户适度种植规模、畜牧养殖小区中农户适度养殖规模等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供依据。要抓投入品标准化,结合规模化生产需要,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提高良种覆盖率;统一供应化肥、农药等农资,强化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要抓农业设施标准化,研究大棚、温室、灌溉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和农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标准,研究畜禽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提出可操作的技术导则,提高农户种养生产设施化水平。要抓生产技术标准化,明确生产、管理、植保、防疫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流程,抓好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标准来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全程行为。要抓产品质量标准化,实行贯穿种养生产全过程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建立健全基地农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进经营一体化。要按照统筹城乡、三产互动的思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要以市场牵动一体化,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主导产业,围绕市场效益改进品种品质,着眼市场竞争提升产业档次,重视发挥专业市场、物流中心、城市超市和营销大户等龙头对基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努力形成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发展格局。要以龙头带动一体化,集中扶持一批销售收入产业排位靠前、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的重点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完善带动机制,增强带动实效;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四川农业产业化知名品牌,依托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要围绕龙头企业加工需求优化基地产品结构,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受控原料基地,促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要以机制联动一体化,发挥专合组织一头联龙头、一头联农户的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 + 专合组织 + 农户”、“专合组织 + 基地 + 农户”、“市场(含超市)+专合组织 + 农户”等模式,推广资阳“六方合作 + 保险”和岳池县三安蔬菜合作社的机制,构建龙头企业、市场与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

(二)强化基地建设的基础支撑,积极创新四个机制

劳动力、土地、资金和技术,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要着力在要素的组织、整合和创新上下功夫,激发要素活力,促进要素聚集,不断提高产业基地建设的要素支撑和保障水平。

一是创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农民作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基地建设中最关键的劳动力要素;农户生产组织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把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进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而找到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子。农民专合组织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统一服务为手段,是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中的特殊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发展中“统”的作用,抓好“六个统一”: 统一投入品使用(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要注意发挥专合组织在专业服务中的市场主体作用,在产业基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土地有序流转机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不流转土地不行,但为转而转、无序乱转更不行。土地流转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进行,既促进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严格“依法”,充分“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承包期内土地用益物权的长期受益者和国家增加对农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给农民带来长久的持续收益。在产业连片规划中,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进行的土地流转,最好首先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进行,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小农场主。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的资产等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业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注重探索创新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土地保底的收益、土地产出率提高的收益、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业增效的收益和务工就业的收益等多种收益的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期限不宜太长,不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产业确定期限,给农民更大的自主权、收益权和发展权。[3] 三是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机制。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围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创新基地建设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式。一方面,要做加法、抓整合,形成聚集效应。除各种直接补助农民的普惠制资金、有特殊要求的救灾资金外,各级政府安排的涉农资金原则上都要整合,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要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整合,各系统、各部门到县的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重点突出、各司其职”的原则,做到打捆使用、重点投放用于基地建设,实行“同炒一盘菜,各报各的账,各记各的功”。另一方面,要做乘法、抓放大,形成杠杆效应。对基地建设中具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建设,可将直接投资、补助转化为公司制项目资本金,并以此为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要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财政参股控股的农业担保公司。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补助力度,支持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互动机制,化解农业产业经营可能遭遇的自然风险;探索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引导专合组织建立市场风险调节基金,抵御市场风险。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各种农业实用科技成果的集成推广应用,真正把专家试验田的产量变成产业基地的大田产量,把专家的试验产品变成产业基地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要围绕构建最新实用科研成果集成应用到产业基地的便捷通道,围绕配套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应用,大力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4]一要抓新品种,建立与基地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选择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成熟优良品种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二要抓新技术,以增产、增收、节本、省工为目的,实行良种、良壤、良法、良制配套,推广粮食丰产、标准化种养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三要抓新模式,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创新耕作制度,推广轮作、间作、套种等多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有机肥力,提高土地生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要强化示范带动,在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方面综合示范,带动高效农业规模化。要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110”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

(三)提升基地建设的重要内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基地建设综合水平效益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循环农业,形成产业基地建设的增长点和农业产业化的新亮点,提高农业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产业基地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灌、排、蓄功能,配套改善路网、电网等,提高基地基础设施综合水平。要围绕开展果园、茶园和菜园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加快建设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产品分级、包装、储藏等产后处理设施,切实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装备的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在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否则就可能使产业发展的亮点成为环境污染的污点。要充分发挥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的互补优势,大力发展种养加循环、林养加循环,采用“畜 - 沼 - 菜”、“畜 - 沼 - 果”、“鱼 - 粮 - 菜”等循环经济模式,延长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合理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特别要重视在新农村示范片新型村庄村落建设中,将沼气池建设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相配套,既解决清洁能源问题,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美化、净化农村居住环境。

三、明确突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着力重点 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是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基础上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综合性举措。四川在全省确定了一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其中有的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培育县,有的是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其中不少县同时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重点培育县。与产业基地建设的要求相比,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连片发展现代农业,同步构建新型村庄村落,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使示范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窗口、推进新农村与小城镇建设联动的示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平台,以片带面加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以下重点:(一)突出产业发展这个支撑,着力培育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必须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作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的支撑来抓。新农村示范片的产业发展,不是一般性地抓产业,关键是要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着力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产业要上规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和培育区域内主导产业,连片规划,连片建设,实现产业布局的规模化。二是产品要上档次。要与加工配套、与市场对接,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不断改进品种品质,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特色效益农业。三是经营要上水平。要坚持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和办法,在建基地、育龙头、深加工、接市场、带农户等环节上下功夫,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优质原料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民从贮运、销售、加工等环节获得更多收益。

(二)突出农房建设这个关键,着力打造风貌优美的新型村庄村落。良好的村落民居,既是新农村的形象和标志,也关系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加快构建新型村落村庄,建设新型民居,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规划要高起点。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从优化农房规划布局、提升农房建筑风貌塑造上着力,抓紧制定示范片村落布局、村庄规划、户型设计,免费提供户型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二是建设要高标准。要注重借鉴和推广地震灾区农房重建的先进经验,在农房和村落建设中体现田园风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特别要注意不要简单搞卷帘门、贴瓷砖。建设的方式,要从各地实际出发,与灾后重建、扶贫移民、产业基地、土地整理等相结合,有的新建,有的改造,有的进行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有的进行村庄村落民居风貌整治,扎实稳妥实施。三是管理要高水平。新农村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很大程度上是个管理问题。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保持清洁、优美的面貌。要以治理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三)突出配套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也是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平台。要坚持“两个围绕”: 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抓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发展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新农村示范片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能为建设而建设,要真正落脚到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围绕所培育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抓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农田、水利、道路等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形成综合效益。二是围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抓生活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现实、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入手,抓好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等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在村庄村落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使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

(四)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着力推进农村改善民生。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让农民过上更好生活。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要围绕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形成的新型社区,强化县、乡镇公益性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延伸到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立示范片村级公共服务站点,积极发展农技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服务、信息服务和各种社会管理服务等,支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文化、法制、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要围绕农民的民生需要,大力改造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生活设施,发展农民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物流配送设施,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商业网点,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五)突出基层组织这个保障,着力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要选好配强村支书、村主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运用村民自治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推行村务公开,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支持示范片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完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产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要明确这样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无论是培育产业、扶持企业,还是构建机制、推进工作,都必须坚持、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全面小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问题:(一)准确把握培育产业与致富农民的关系,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全省多数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滞后,在较长时期内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还需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增收致富全面小康目标。因此,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林业和现代畜牧业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等非农产业,在我省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丘陵地区、盆周山区,要主要推行“龙头带动、农民主体”的模式,把农民组织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中,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我们在基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将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定位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产业增值。要切实将产业发展的目的定位到带动农民增收上,将产业发展的效果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防止片面追求产业规模而忽视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机制建设的倾向,坚决防止搞参观好看的典型,使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成为我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

(二)准确把握扶持业主与带动农民的关系,坚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以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受益为前提。我们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说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不需要扶持龙头企业、引进业主。相反,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关键是扶持什么样的龙头企业、怎样扶持,引进什么样的业主、怎样引进。对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要将其带动农民参与经营和持续增收作为前提,看它是否与农户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具有实际的直接带动效果。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直接有效地带动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那就不能简单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引进业主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更不是与农民形成竞争,把农民挤出传统增收致富的产业。[6]因此,不能以财政资金、优惠政策去引进对农民只有竞争而没有带动的业主。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农户家庭和农民专合组织干不了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引进业主建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引进业主从事良种繁育、种苗生产等,引进业主与农民股份合作共同建设基地,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并与基地形成紧密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准确把握规模经营与组织农民的关系,坚持产业规模发展以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2012 年 12 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着重强调“适度规模经营”。科学研究也表明,因为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养植品种等因素,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农业生产率随着农户(农场)种养植面积增加反而会有递减的趋势[7]。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但关键是把握好“适度”。特别要看到,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布局,主要是指宏观层面的产业规模,而不是微观层面的户均种植养殖规模或单位种植养殖规模。户均规模要不“贪”大、求“适度”,通过专合组织的统分结合机制,把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内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因此,在建设产业基地推进连片开发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注意以组织农民为基础,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特别是不能通过人为地堆大户、赶进度推进土地流转来实现基地“产业规模”。

(四)准确把握政府推动与动员农民的关系,坚持推进工作以调动和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为动力。无论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还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都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引导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增强推进工作的合力。但必须始终坚持把政府的领导推动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做到农民自己要干,而不是要他干。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推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的机制,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搞强迫命令、强行推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来源:经济学家

第三篇: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刘金荣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的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迎来了的难得的机遇。近几年来,驻马店市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驻马店

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的驻马店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驻马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驻马店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驻马店市的基本概况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北纬32º18’-33º35’、东经113º10’-115º12’。东西长191.5公里,南北宽137.5公里,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8.9%,人口860多万。地貌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面积为195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9%。气候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市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水库162座,水面52万亩,年均水资源总量约为63.6亿立方米。

(二)驻马店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0.66亿元,增长4.7%;粮食产量670.36万吨,比上年增长1.1%,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8;棉花产量1.84万吨,下降8.7%;油料产量93.51万吨,增长6.5%,居河南省第一位;年出栏生猪860万头、牛200万头、羊430万只,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养殖总水面52万亩,占全省总水面的7.4%,居全省第三位;林业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上蔡、西平、正阳为全国产粮百强县,正阳、汝南、泌阳、确山为全国油料百强县,西平、正阳为全国肉类百强县。平舆是全国芝麻生产第一大县,泌阳是全国香菇生产第一大县,正阳是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88家,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总动力1326.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拖拉机61.15万台,增长0.3%;农用运输车11.02万辆,增长3.7%;农村用电量15.61亿千瓦小时,增长5.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0元,增长17.2%。

二、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推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将制定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人口和经济集聚,培育一批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对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各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必将为河南省现代农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驻马店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区位优势

驻马店市地处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启西,贯南通北,交通发达,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北靠“郑汴洛”城市群200公里,南距武汉城市圈300公里,京广铁路、京珠、大广高速、石武客专和107、106国道纵贯南北,新阳高速横跨东西,上武高速和焦桐高速穿境而过,省道、县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大动脉和国道107,106线贯通全境,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展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发挥多层经济辐射的功能。交通条件的便利对驻马店市扩大开放度,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资源优势

驻马店市年均降水10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2208.2小时,年均气温14.9℃,无霜期220多天,全年大于0℃的活动积温平均在5400℃以上,丰富的光照和降雨资源有利于冬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等作物的生长发育。驻马店已查明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有300余种,大田种植的达50多种;驻马店是全国小杂粮的主产区,所产小杂粮品种繁多,绿豆、豇豆、豌豆、大麦等深受市场欢迎,也是花椒、桃子、山杏、核桃等干鲜果品的重要产区。2010年底全市农村从业人员为480.2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约为87%,占全市乡村人口的64.8%。从事种植业的大量劳动力经常处于季节性闲置状态,全市劳动力呈现过剩状况,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吸收劳动力就业,而且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劳动力资源在低层次劳动力市场有竞争优势。驻马店地处中原,是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创建旱作农业为中心的观光农业、开发农家风 2

情旅游,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结合。

(四)政策扶持优势

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是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对于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有着显著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国家重点投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有利于驻马店市改善发展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问题分析

(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驻马店市农业基础薄弱,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大,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驻马店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

(二)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驻马店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农业投入少,难以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因资金缺乏,一些农业科研项目、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无法正常进行;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化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驻马店市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其结构仍然不合理。2010年驻马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66亿元,而农业产值就占到65.56%。从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虽然“订单农业”,“特色农业”有所发展,但农业生产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大规模经营,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品率低,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弱。

(四)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在现代产业链中的弱质性,土地所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性,在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追求最大化利润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必然会放慢和减少对农业的投资。近几年,由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的比重仅占20%,80%的农村资金流向了非农产业,农村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资金不足的现象。农业投资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了驻马店市现代农业的推进和发展。

(五)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驻马店市现有人口860多万,全市工业化率37.6%,比全省低9.12个百分点,工业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全市城镇化率28.63%,比全省低9.04个百分点,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虽然政府实施了劳动力输转工作,但真正离开农村和农业的比重很小。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很难从固有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效益,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科技服务与推广滞后,“现代农民”缺乏

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服务和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农业技术服务与服务功能滞后,现代农业所需的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孕育和成长困难。尽管这几年政府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部分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偏低,缺少现代农业建设技能型人才队伍,直接影响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七)土地流转困难,农户分散经营严重

现代农业要求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推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分工才得以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效率才会大幅度提高。由于驻马店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况且国家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给予农民补贴。农村大部分仍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必然带来高成本和高风险,况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也无法运用全套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驻马店地处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落后,造成了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的局面。驻马店市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而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驻马店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九)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

近年来驻马店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农户参加各种农业合作社的比例不超过30%,不仅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驻马店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或机构为主体,或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存在,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政府承办,民间科技力量不足,民间技术推广体 4

系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驻马店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五、加快推进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前提下,科学规划,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从农村实际出发,着力扶持一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及早完善驻马店市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驻马店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工业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实现传统农业改造;二是要增加科技投入,发挥驻马店市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有重点的攻关主要农业适用技术,力争重大技术的突破,以带动其他相关和衍生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平台。各级政府要强化职能,支持、监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技术员、组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带头人的网络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尽快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驻马店市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有了较快进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营造土地流转的氛围,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大力发展各种性质的合作经营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合作经营,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多少、速度快慢又取决于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城市化水平。通过城镇体系建设与布局优化,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实现产业结构在空间的优化,带动城乡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通过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对进城的农村人 5

口实行一视同仁政策,并相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农民兼业,促进土地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把聚集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城镇,尽量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消极影响。

(五)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农产品数量扩张和价格的提高,而必须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驻马店市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当地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驻马店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六)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实现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后,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新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使之发展为带动某一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立足于产业化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加工,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凝聚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形成自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七)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即面向农业产业链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服务业。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使辐射面大、成交额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农业现代流通网络的形成,带动金融、信息、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服务的行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有机衔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和接收者,是农业技术市场化的主体,其对农业技术的掌握、市场经济意识、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高驻马店市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抓好农村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农村科学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借助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文化技术学校、乡镇科普协会、技术培训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农民转化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丁华.新农村背景下农民投入农业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 2009,(1):32-35 [2]吴方卫,杨壬飞.进入开放经济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经济 2001,(11)[3]吴海峰.加快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3):75-76 [4]仲利娟.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垦 2009,(4):60-61 [5]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7,(2)13-15

作者简介:刘金荣,男,1970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现为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

联系方式: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9号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联系电话:0396-2853660(办)***(手机)E-mail:ljr689@126.com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1B454)的阶段性成果。

邮政编码:463000

第四篇:中国现代农业物流问题研究

摘要: 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丌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El前我l-qiE处于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愈发突出,农

业、农村、农民问题己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太报告明确指出:

“统筹喊多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大任务”: J_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各项]。作的重中之重。在经

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探寻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被提剑日程上

来。美、欧、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将现代物流与农业结合,通过利』日现 的理念及技术,加强刈农业产前、代物流产中和产后的管理.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成

本,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达到农业增值、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现阶段我国解决“二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 一个有效途径。关于现代物流问题研究足当今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部

分,现代农业物流问题研究也应该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f!=.。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我国

现代农业物流的研究仍滞留和徘徊在资料汇编或散见于有关论著当中,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 的研究I}三是本文唯一的出发点和潜力所在。

本文以系统理论、商品流通理论、交易成本理沦、ri]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依托,从现代农

业物流一般理论n自视角着眼,存借鉴国J't、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深入考察我国农业物流发展沿革和现状;从现代农业物流影响因素的视角突破,探讨我

【刭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模式、体系构建及组织创新:从政府、行业协会、企』ktj"ti视角切入,提出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刑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1)现代农业物流的一般理论

现代农业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产出物、相关服务和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所进行的组织、控制与 管理等经济活动,是全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实现使用价值、增值、提升竞争 力、凋剂等功能。(2)农业物流的国际借鉴

在美国,农业合作社是农民参与农业物流的主要形式,发达的基础设施和没备、完善的

农业物流信息体系和社会化体系、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其农业物流1办调、高效运行的关键。F] 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眦物流的主要渠道,农l办在组织农业物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业物流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荷兰的运输体系高度发达,农业合el-it-、农产品拍卖市场作

用巨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冷链物流发达,虚拟农业物流供应链已经形成,农

业教育和研究水平高。借鉴发达国冢经验,我国农、№物流发展思路在于:培育和壮大农业物

流主体,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物

流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建立高水平的农业物流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 系,加强农业物流的教育和培训。(3)农业物流发展沿革与现状 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

4、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放开绝大部分农资、农产品的市场,农业物流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农业

物流发展滞后,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农业物流成本过高,技术、装备水平低,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加:[增值能力差,人才‘缺乏,17H-X政策法规不完善。

(4)现代农业物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就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地理、经济、管理及体制、科技、综合人文等若干因素

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划16个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序。

(5)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模式

农业物流的发展模式关系到农业物流的效率和效益。联系具体国情,从系统思想和可持

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供应链一体化模式、中介组织联动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业物

流联盟模式、节点联结一网络发展模式和电子虚拟供应链模式是今后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 的主要模式。

(6)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 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我国目前农业物流体系整体评价 的基础上,从系统论思想和市场需求要求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进行了设

计,并认为农、jE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农业物流主体培育与壮大、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农

业物流标准化建设和农业物流资源整合是加快其构建的主要切入点。

(7)现代农业物流组织创新

有效率的农业物流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关键。我国农业物流组织创新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实现农业物流的合理化。在分析了农业物流组织的特性及其演进,在确定农业物流组

织创新目标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销一体化组织、传统储运企业、农业物流联盟的组织创新思路。(8)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单靠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各个层面同时推

进。因此,要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物流宏观调控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 的协调推进作用,加强农业物流微观主体自身建设。由于我国现代物流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研究更是薄弱,缺

乏系统性。本文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顺应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划

我国现代农业物流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和I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现代农业物流领域 的理论,深化人们对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物流系统特征的认识,力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

据,为相关企业和人士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物流影响因素发展模式体系构建组织创新 绍论 1绪论

1_1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与农产品消费的普遍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产品消费的全年

性,农业生产的局限性与农产品消费的全球性,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与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造成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之间的矛盾“1,而发展现代!助流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确效途 径。

现代物流作为一利-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世界各围广泛采用,在国民经济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欧、}三j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现代物流与农业产业结合,通过利

用现4-E'-B流的理念及技术,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

人刊流的管理,大大降低了农、止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提高j7农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达到农

业增值、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的同的。美国的芝加哥谷物期货交易中心、日本的东京筑

地鱼市、荷兰的花卉批发市场联合拍卖组织就是利用现代物流让古老的农业增值的经典范 例。

关于现代物流问题研究也是当今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

止,学术界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研究仍滞留和徘徊在资料汇编或散见于有关论著当中,迫切期待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我国农业利农村经济发

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要明确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论文的基本轮 廓和体系脉络。1.1.1研究背景

(1)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同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卜六届五中全会强渊要“推进现代农业

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即我国人均GDP超过r1000美元,中困经济己进入了:[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可以通过下面一组数字反映:农

业增加值在全部GDP中的比重己从】990年的27.050A,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

劳动力比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

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的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

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近年己达70%以

上:农业的功能也从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转向保障食品安全。根据国际经验判断,这一阶段

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现代农业是继传统襁¨!之后的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 的条件下,依托城市在资本、信启、、人才、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产业化为经营形式,城市与乡千j融为一体,农业与其他产、世日益

融合,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服务}[-I互配套,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多种功能的农业综

合开发系统。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特征:①内涵更丰富。现代农业不仅包括

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还包括生产资制工业、食品加二[、比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

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领域,形成了“从田

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②技术密集性。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

曰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来实现经济增长。③

功能的多元性。现代农业在提供鲜活、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1‘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生活

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明传承、教育等功能。④效益的综合陆。现代农业强渊生产

性、生态性和生活性的统一,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把农业看成是基础产业、战略性产

业,使农业由单一经济转向综台经济,由弱质产、jt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⑤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是以二卜地

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种小生产,而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

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 营。

从|!;|=界范围来看,现代农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地面积

大的国家,既注重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武装,又注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

系;二是以E4本、以色列、荷兰等农地面积少的国家,主要依靠利技创新,大力发展精细农

业,大幅度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我国现代农业 的建漫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甚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区别,存在着自身的特殊

性。表现在:①农业人口基数大。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这一比例远

远高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的农业人口比例,加之我国人口增长的不可逆,使 我国很难在短时f白J内转移大量的农Jk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

生产率。②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且分布不均。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以及城市

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减少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耕地过于分散,能

大片连在一起的极少,使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现

状,造成了农业成本高、生产率低、经营风险大,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③地区间发展

不平衡,生产要素配置低效。我国地区问资源禀赋各异,经济基础参差不齐,农业发展极不

均衡。东部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已具雏形;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仍然是传统农

业为主导,未向现代农业转型。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导

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科技进步对农

业增长的贡献率在4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fl,9平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薄

弱,科技研发和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私阿f成果有效供给不足。⑤农业人口素质较低。虽然 我国开展的“三下乡”、绿色证书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等活动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

农民的素质,但农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仍占有很大比例。⑥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因人口 的压力,对资源的开发盲目无度,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严熏破坏。虽然近年来,水土治

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定成效,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森林减少、草原沙化、绪论

荒漠化等问题依然严峻,农村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性有丧失的趋势,农业持续发展面临 巨大的挑战。(2)“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被,‘重扭曲,引发了‘系列社

会不和谐现象,农、忆农村、农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虽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一系列惠农政

策,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史现的“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土要表现在:①农民收

入增长缓慢,城乡差别加大。1997年至2003年的7年问,全【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最高的

年份为48%,最低只有2.1%,7年平均只有4%。2004年,在国家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

民实行直补、列‘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措施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眭6-2%,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1。|上[界上绝大多

数国家城乡人均纯收入比一般小于1.6,而我国2004年城乡居民l恢入比为3209:1;按照国

家统训‘局已经公布的数据,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为3223:1。②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我

国的贫困标准较低,与固际通行的贫困标准尚有较大的差距(按国际标准推算,每人每天纯

收入低于1美元为贫困,而我国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25元人民币为贫困,每人每天纯收入只

合1.73元人民币)。如果按国际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应有2亿多;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83 元的标准,2005年底未脱贫人口到仍有2365万。虽然贫困人口比过去大为减少,但脱贫的

难度则越来越大。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0年的12年问,贫困人口从2.5亿降到8500 万,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但自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只有前10年的一

半。2001年,贫困人口减少270万,2002年贫闲人口只减少110万,而2003年贫困人口不

但没有减少反而又增加了80万。“。③农民失地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

化、[业化的推进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征地、租地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众多农民土地锐减。

据国上资源部2004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全国共有耕地1224443万

公顷,与2003年相比,耕地减少O77%,净减少80.0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

1.41亩。目前,每年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50—300万亩。在土地被大量占用的同时,许多

农民都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境遇,农民失地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

社会问题。九三学社200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国4000多万失地农民中,有60%

左右的生活十分困难,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到基本生活的只占30%左右。在

目前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境况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④制度

安排缺乏公允性。1998—2003年,农业支出占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降,2003年农业支

出1754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仪为712%。直到2004年,国家对农业支出才有较

大上升,达到235789亿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8.28%。而美、加、英、澳等发达国家

这一比例在25%以上,日本、以色列甚至高达45.95'7,,;印度乜达到10%。从农村信贷资金

情况看,2004年我国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占用的贷款余额不到6%。从教育投入情况看,城市教育投资基本E由国家承担;而农桐教育投资中,乡镇负担78%,县级财政负担9%,省市两级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2%,而县乡两级负担的这部分,基本上是直接来自农

民。在卫生资源分配上,约占总人口60%n9农村人E1只享有20%自9卫生资源,并且绝大部

分的农民完全是自费医疗。⑤农民就业问题严峻。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人均耕地减

少、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劳务市场发育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农民就业压力巨大。掘劳动部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有4皇2亿农利劳动力,2003年增加到

4.98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而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坛规模条

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既,在498亿农利劳动力中,有

近3.5亿属于剩余劳动力。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亿人

外,还有15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El前仍滞留在农村。此外,“三农”问题还表现

在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化滞后、乡镇企业有待突破等方 面。

(3)农业物流发展缓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种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而且这些农产品火部

分都要变成物流。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要进[j大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

资判,这就必然形成巨大的农业物流。但目前的状况是,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十分缓慢,运

行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在:①缺乏对现代农业物流的认识。现阶段,全社会的物流观念还没

有树立起来,对农业物流的i人识更是相当淡薄,没有认识到现代农业物流发展剥农业乃至全

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5f%H值、增强企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独特

作用。②农业物流成本过高。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是单户经营的形式,很难达到经济规模。另

外,农业生产资料的分散采购和农产品的分散销售也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很容易导致设施利

用率低,生产要素的供应时间长而不稳定,物流成本过高。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般

控制在10%左右,我国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20—30%,农产品物流成本更高,鲜活农产

品达到60%左右,甚至更多。农11止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盟国家有些农产品的

到岸价远低于我国农产品的产价“’。③农业物流技术手段落后。表现为交通运力不足,缺乏

农业专用运输工具,技术装备落后;存储条件不足,加工处理水平低。例如,我国80%以

上的生鲜食品是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的。掘统计,常温流通中果蔬约损失20一

30%,粮油15%,蛋15%,肉干耗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J:损耗,每年造成 的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51。④农业物流信息化滞后。日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不健全,农户

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业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厉。

⑤农业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无沦是农资生产企业还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仍然热衷于

自营物流,农民更是如此。虽然它们也会向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寻求服务,但这些都仅限于

一次性和临时、分散的物流服务,本质上仍然追求自己内部生产与物流的结合,制约了第三

方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少足够的用产。,数量有限的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的规模

和实力都比较小,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更缺乏在需求预测、流通加工、物流信

息服务、成本控制利物流殴施网络设计等农业物流增值服务,尤其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 绻论

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开展。⑥农业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目前,不少

农』盯‘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

有统一标准,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

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襁{k物流的通l沥。农业物流不,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 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1.1.2研究意义

农业物流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具:角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物流

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广,日益成为我国提高经济整体运行素质、改善运行环境和提高产业

及企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现代农业物流作为现代!I勿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必须提高到重要 的战略地位上。(1)理论意义

我国现代物流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农业物流发展的研究更是薄弱,表现在研究

成果少且分散。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考察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沿革和现:帙的基础上,借

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对我固现代农、Jk物流的发展作一比较系统 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这有可能丰富现代农业物流领域的理论,深化人们对知识经济时 代农业物流系统特征的认识。(2)现实意义

从实际看,对我国现代农业物流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减少损耗,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加快农资、农产品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农产

品产量和农民收入;有利丁“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经济运

行效率和运行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农业物流企Ik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全面参与

经济全球化和维护国家政治及经济安全。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发达圈家或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对农业物流并没有太多的专门研究。这

是因为经过对物流几十年的理沦研究与实践,其在农业生产、储运手段、信息传递等方面已

经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物流与-F'dk物流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说,物流的动态研究过程实 际上也是农!№物流的动态研究过程。(1)理论研究综述

对物流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01年,在美国政府的“32,1k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

告”中,JohnF Crowell首次i寸论了影fI问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和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 的序幕。1915年,ArchWShaw在《经营问题的对策》一书中初次论述了物流在流通战略

中的作用。同年,LDlq.Weld在“农场产品的市场营销”中沦述了市场营销效用(包括时

问效用、空间效用、,与有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这是早期对物流活动比较全面的认识。

1927年,RBorsodi在“配送时代”一文中首次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后来的物流概念

奠定了基础““。1929年,FredEClark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一书中将物流纳入市场营销活

动的范畴,并将物流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RonaldJ Bowers{)>:认为,“在20世纪

50年代以前,物流企业所进行的纯粹是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后勤工作,对所存在的综合物

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或理论””1。1956年,HoparardTLewis、James WCulliton、Jack DSteele等人出版了《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首次介绍了物流总费用分析的概念,指出应从物流费用总体上评价运输手段的优缺点,这也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科学手段。这 一时期,有关物流的学说主要包括二战期间美军所建立的“运筹学”和“后勤”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关于物流管理的研究和讨论相当活跃。1961年,EdwardW Smykay、Ronald J.Bowersox和Frank HMossman合著了《物流管理》一书,这

是笫席系统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详细论述物流系统和总成本概念,使物流管理逐步系

统化。1962年,PF德鲁克提出了著名的“黑大陆学说”,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

大陆”,是企№重要的利润源泉,并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

1976年,Ronald J Bowersox发表了“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可能”,对综合物流概念的过

去、现状和未来发展作出了全面分析。MSchiff在1972年出版的《物流管理中的会计管理

和控制》中论述了会计与财务信息对物流活动的重要影响。D.Bowcrsox在1974年出版的

《物流管理》一书,对物流管理进行了定义。1976年,BJLalonde和P.H Zinszer发表了 《客户服务的含义及评估》;DouglasM,Lambeg撰写了“在库会计方法论的开发:在库维

持费用研究”一文。1978年,AT.Keamey公司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资助下,对物流生

产率展开研究,发表了题为“物流生产率的评估”的研究成果,对物流领域产生了重大影

响。60年代以后,关于后勤管理和商业后勤的理论思想开始向日本、加拿大等国传播。

1965年,n本的平原直用“物流”这一更简洁的表达方式代替了“物的流通”。1970年,日本的西泽修提出了著名的“物流冰山”说和“第三利润源”说”o’。1970年,日本物流管

理协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成立。1973年以后,物流合理化和最优化是成为日本理沦界研

究的重点。1979年,曰本运输省流通对策本部发表“城市物流合理化调查报告”。从20世

纪70年代末期开始,物流研究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研究重点也已经转移到

物流战略上。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了《物流手册》;1983年日本物流学会正式成立。

1984年,Grallam Scharmaim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一文,指出 现代物流对市场营销、生产和财务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企业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对物流管理

进行重新认识。这’~时期国外有关物流的理论主要是费用——成本学说,其中包括“物流冰

山”说、“第三利润源”说、“成本中心”’晓、“利润中心”说以及“效益背反说”等。这

些学说就物流对费用的节省、成本的降低、利润的增加以及背反效益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其

根本内容还停留在费用——成本水平的研究层面。

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概念被提出。从作者可能收集到的资料看,供应链管理概念

最早于1982年由Keith Oliveryu和Miehael D Webber提出…”。1985年,Willimn DHarris 绪论

和StockR.]ames发表了题为“市场营销与物流的重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一文,强调

了物流在营销以及保证顾客服务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营销与物流一体化的必要性,该文的发表推动了物流供应链过程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1990年以后,供应链管理理论进

一步发展起来“!“、…j…。在农、lk方面,Mighell和)ones(1963)最甲提出了农业“纵向咖

调”,认为’它是一个包括原材判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过程的

绸织创新““。在此基础l,Barkema从消费需求变化的角度强调食品行业需要通过纵向合作

快速了m¥顾客需求变化,以为契约和整合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Bochlje和

scllrader则主张将食品供应链的研究重点由Tij场转移剑链条的纵向叻调上来,强l周在供应链

l:p尸i格控制产品质量、流程与成本,并对链条进行内部整合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1。

Fiamk和Henderson认为在农产.见供应链的研究cp较多出现的是垂直叻-调…”1。

Kliebensteirl和LawTence认为农业供应链的卧调活动包括所有权的整合及各种契约忉、议,所有的协调活动是为了推进产业中参与者的竞争地位””。AlanMcKmnon对英国食品供应链

运输效率进行了分析”…。Victoria Salin等对信息技术在涉农食品供应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

究”。‘。此外,些关于农业供应链的研究涉及到跨国贸易等领域,并结合了IS09000、HACCP、TQM、透明化(Transparency)和可追踪性(Tracing)等已有的技术和理论。…Ⅷ。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90年代咀后,得到了高度关注

和深入研究。但迄今为It,国外对第三方物流还没有统一确切的定义,如JameS认为“第三

方物流类似于外协或契约物流””1;Sink和Lm]gley将第三方物流定义为“利用外部物流

提供者来完成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Lieb和RandaU认为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一家提供

多利-物流服务的企业“…;Murphy利Poist认为第三方物流是委托方与第三方的一种关系,与基本服务相比,更个性化,包括更多的服务功能,并且具有更长期的互利关系‘。”。『面从实

证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所进行的研究则更多,比较著名的有1993年Robcrc C Lieb等对美

国、两欧500家企业的调查;MclvynJ Peter等对西欧700家采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所进行的

调查:1994年VanLcarhoven等对美国51家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调查。Fosteffl999)研究发

现,有更多的网络经营企业希望外包尽可能多的物流业务‘…。Harrington则强调了信息技术

别提高第三方物流能力的重要作用。”1。大量研究表明,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越来越需要第三

方物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来提高企业绩效和客户满意度’=1。“。“。

目前研究较多集中在物流能力、物流联盟、虚拟物流等问题上。由于物流活动对企业绩

效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使物流能力得到口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i“。”。到目前为止,国外物流能力研究方面的最人项目是由Michigan仝球物流研究队完

成的,他们从32科,方法中识别了17神通用的物流能力,并将这些活动归为四类:定位、整合、敏捷性和测量方法‘’“”。Fawcmt和Clinton研究发现,库存管理、客户服务柔性咀及物

流战略是企|【!中最关键的物流能力‘“3。Ton]as认为及时性、服务的价值、信息技术、客户服

务以及设备和运作与物流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1。物流联盟是20眦纪90年代后期在第三

方物流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它是由若干具备专业特色与互补特征的物流组织通过契约关系

结成的物流联合体,目前国外研究多偏重于供应链构建中物流联盟的优化决策等力而·,”。虚

拟物流的概念是由美围的Smart等人于1996年在阿肯色州大学物流协会报告中最先提出 的。Stuart等认为利用曰益完善的通讯网络技术及手段,将分布于全球的企业仓库虚拟整合

为一个大型物流支持系统,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障任务,满足物流市场的多频

度、小批量订货需求…。Miles和Gregory认为虚拟物流本质上是“即时制”在全球范围内 的应用,是小批量、多频度物资配送过程,它能够使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以最低的成本跨国

生产产品以及获得所需物资赢得市场竞争速度和优势。…。虚拟物流的研究范围分布在虚拟采

购‘”、虚拟库存“。…、虚拟配送‘“。…、核心能力识别”“、伙伴选择、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物流信息技术511“等领域。

此外,20I丛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绿色物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H J Wu和

D.Sunn认为绿色物流就是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既包括从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包

装、运输、仓储、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19ii-iI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回收与处置 的逆向物流”“。JeaaPaul Rodrigue、Brain Slack和ClaudeComtois认为绿色物流是与环境

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一种环境良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美国逆向物流执行委员会将绿色

物流定义为:一种对物流过程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认识并使其最小化19过程。Bi01TiN Petersen和PalePetersen合著的{GreenLogistics))将绿色物流定义为:对前向物流和逆向物

流的生态管理…。近年来,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活动的环境问题、环

境保护与物流管理的关系、企业绿色物流策略、绿色物流评价、物流绿色化标准体系、逆向

物流、废弃物物流、绿色物流政策法规等。

可以说,国外关于物流、农业物流的理论研究jF呈现出日益扩展、深化、精细和外部交

融之势,这些研究对中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2)实践研究综述

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二战期间,美军后勤活动的组织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提供了重

要的实证依据,引起了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1945年,美国成立了戴尔塔和阿尔法输送组

织;1946年成立了全美输送物流协会。1945—1949年间,美国不少企业出现了掌管交通运

输、仓库和物料控制等部门,这些部门职责的扩展又促成实体配送部门的建立。1960年,美国Raytheon公司建立了最早的配送中心,结合航空运输系统为美国市场提供物流服务。

60年代早期,密歇根州立大学及俄亥俄州立大学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设置了物流课程,开始

了正式针剥物流从业者及教育人员的教学÷-I-戈0。196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物流管理委员

会。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国政府对一系列运输的经济法规和安全法规进行了

修订,以鼓励承运人在市场上的自由竞争,如1977一1978年的“航空规制缓和条款”、1980 年的有关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的“航运条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MRP、MRPI、DRP、DRPll,Kanban(看板制)和JIT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产生并得到不断的

完善,在生产渊度、存量控制、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应用,从而推动了物流活动一

体化的进程。90年代早期,为了促进产品销售,美国的公司也热衷于建i9.自身的全球网

络,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通过遍及全球的物流网络扩大l!±界范围服务,沃尔玛和其他主

一::——:———』塑垒—:———=——————=—=————一

要零售商都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区。90年代以来,笫三方物流(TPL)在美国得到迅速

发展,整个美国TPL的收入从1994年约160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250亿美元:同时,电

子商务也如火如荼的发展,1999年美国电子商务的营业额达到了80亿美元以上。1997年,美国运输部长RedlleyE.Slater推出了《美国运输部1997-2002年财政战略规划》,指出

耍建立一个以国际为所及范围、以多式联运为形式、阱智能为特性,并将自然包含在内的运

输系统。物流技术和物流软件的发展电十分迅速,物流信息系统和EDl,以及Inteme!、条

形码、GPS、射频技术等在物流领域中得到J“泛应用,成为物流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在农业

物流发展的过程中,美国的主要经验是: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

加工,ik,不断完善农业物流的信息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改善农业物流基础发施和设

各,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给予农、||i合作社多种优惠。1956年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把物流看作是“各种活动的综合体”。从1963年开

始,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有关装卸运作的研究和实践;日本企业也采

用各种手段提高流通效率。1964年,通产省设立了“物的流通部会”,日本高速列车“新干

线,通车。1965年,日本政府在《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并开始广泛采用叉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自动化仓库、托盘和集装箱,建立物流中心,推行‘

物流联网系统,开发物流软件。同本通过缩短物流路径、减少输送次数、提高车辆装载率、共同配送、实行库存管理、包装作业机械化、选择最佳运输方式等推进物流合理化。在推进

物流合理化的过程中,全困范围内的物流联网蓬勃发展,特别是以大型量皈店为中心的网上

订、发货系统的应用十分活跃。在物流管理政策上,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

“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80年代后期,闩本积极俏导高附加值物流。90年代,克服物流 成本上升、提高物流效率成为日本物流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2001年又出台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在农业

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日本的主要经验是:政府实施积极的宏观调控,为农业物流发展创造良

好的外部环境:农协统一姐织农资采购和农副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进入物流市场的组织程

度;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推进拍卖交易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业。

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英国尤尼利弗的哈姆勋爵

成立了cr即时送货股份公司”,被物流学界称为擐甲的有文献记载的现代物流活动。20世纪

50一60年代,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厂范围内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

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60-70年代,随着物流需求增多,出现了综合物流,仓库已发展成为动态的物流配送中心a需

求信,皂、不只是凭订单,而主要是从配送中心的装运情况狱取,信息交换采用电话方式,通过 产品本身的标记实现产品的跟踪,进行信息处理的硬件是小型计算机,企业一般都使用自己

开发的软件。80年代,欧洲开始应用物流供』越链的概念,发展联盟型或台作型物流。为推

动供应链物流的发展,欧洲各国出现半官方的组织_|_力作物流委员会。90年代咀来,特别是

欧盟的诞生和欧洲t#.:ISlNI易right;成,全球物流在欧洲兴起u欧洲物流中,It,建设迅速,7眵成j’

荷兰鹰特丹港、德国不莱梅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同时,电子数据交换、即时制生产、配送计划、剁频标识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应用,为物流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支持和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第三方物流发达,其应用水平高于美国和日木。日

前,基于互联IN;fH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欧洲兴起。欧洲各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采取了

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欧洲是较早将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于农业物流

管理的区域,很重视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农业物流。荷兰是国际公认的物流中心,其农业

物流,特别是第三方农业物流极其发达。欧洲在农业物流实践方面的经验主要有:建设了许 多分工不同的农业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了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拍卖市场在农业物流运营中的

作用,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促进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共享化和通用化,积极优化整个欧盟地

区物流资源,组建虚拟农业物流供应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物流 的教育与研发等。1-2_2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物流”一词,但物流各环节的

运作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1981年,在《物资经济研究通讯》上刊登了由王之

泰撰写的“物流浅谈”一文,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将物流概念介绍进我国。但由于经济比较落

后,对外开放度低,政府对物流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我国的物流

研究并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尤其是流通1拳制的改革,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落后的物流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

展的“瓶颈”,引起了政府部门、企业、学术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在物流概念引入我国的 20多年时问里,我国理论界、经济界列物流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目前所搜

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物流及相关概念、物流特征、作用、成本和发

展趋势等物流基础理论、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物流市场研究、供应

链管理、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环保物流、绿色物流及逆向物流、物流交易模式、电子商务

物流、政府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等。从实践的角度看,“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

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目标;2001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

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2001年4月,颁布了《固家标准·物流术语》;十六

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大力

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

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2004年8月,又下发

《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现代物流的发 展,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物流企业逐步摆脱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开始按照 市场规律的要求开展物流活动。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沦是软件还是硬件,与发达国家相

比都存在很大差距。近年来,“三农”问题、粮食安全、小康目标、利谐社会、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使得理论界、经济界越来越重视农业物流。特别是2003年1月8日

中央农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流通体系的建设”之后,关于我国农业物流的研究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从笔者哪能收集到的资判看,研究主要集中在:

(1)农业物流的内涵、作用、特征等一般性理论。王之泰从物流与产业环境的角度,介

绍了中国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物流”l:丁俊发指出要重视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农产品

加工增值物流、物流主体培育和载体建殴。…,认为农产品物流可以实现价值和使J-r]IX值、使

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农产品物流具有

数量大、品种多、难度大的特点”“;马福晶等对农业销售物流的概念、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

“”;张倩、侯茂章等论述了农产品物流的内涵、特点及分类…“”1。(2)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状况、重要性、可行性及对策研究。刘海飞指出应对农产品物流

业不合理的管理体制、经营政策、发展方针进行调整和改革,要实现农业物流业社会化管理

。1。”;方昕对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谢培秀认为 ”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业是农业发展、农村制度变革的迫切需要,关系到农业现代化进程,并提

出了加快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的对策“”:何利辉对发展我困农产品物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王静认为发展农产品物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特殊性需要发展

现代物流”…;贾卫丽等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发展滞后的原因并

提出了对策建议”…;焦文旗指出要从运行环境、物流主体和运行规则入手,培育和完善我国

农产品物流市场”…:盛玉奎等从农业产业化的角度对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进行了研究“”1;

夏文汇、徐玲玲沦述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销售物流的价值目标、农产品物流核心竞争力的能 力特征和提高农产品物流竞争力的列策…;陈淑祥、郑海浪、韩美贵等也对我国农产品物流 的发展状况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3)我国农资、粮食等专业物流研究。任登魁探讨了我国农资物流现:吠、农资物流连锁

盈利模式和现代农资物流与侈I应链管理体系构建“1l;林国华对农资物流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

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l”I。侯立军等就粮食物流特点、现状、储藏技术、库存控制与管

理、运输的合理纠织、JJHI:增值、体系建设及宏观调控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王

遐见分析了我国现行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局限,提出通过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粮结构、理

顺粮食流向、完善物流机制来完善粮食物流管理体制“…:李小化认为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粮食物流供应链、物流主体、物流技术的“软件”和“硬

件”、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杜卫东认为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果蔬物流才’能实现我国从果蔬

生,’大国向产销强国的转变””1;j-le'c.堂等对我国果品物流冷藏链进行了研究”。开风生等对 ”水产品冷藏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刘东英等认为发展我国生鲜农产品现代物流

应实施供应链战略、准m}$JJ战略、持续补货战略、增值服务战略和准确引导生产战略…。1。

(4)区域农业物流研究。赵黎明、徐青青对我国区域现代农业物流体系进行11设计,对区域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进行了设定,并进一步研究了大农业物流的产业链结构J“‘I;金

海水刑北京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为当前条件已经成熟“…:魏国

辰对北京建立国际农产品流通中心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刈文敏、余菊生对上海农产品现代

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杜小芳等分析了湖北农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政府主导、统筹规 东IE_{,t业大学博=l一学位论文

划、各方参与、市场导向、环境支撑、行业主管、企业运作的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总体构想

”…;向灵彦、冯中朝分析了入世后湖北省农业物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刘承良、朱俊林建

立了湖:{E省县际农产品物流供需市场评价指标体系,并着重分析湖北省县域农产品输出输入

能力的空间特征““;涂扬晟、吴高华分析了湖北省十堰山区农业物流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发 展的目标任务与措施9“。万颜萍对四川I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梁绍基

认为现代物流与农业结合列黑龙江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有重要作用”…;韦恒、李友华分析了黑

龙江粮食物流的主要问题,认为应从宏观凋控、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主体培育、配送中心组

建和国际化入手构建黑龙江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1;李小波等提出用现代物流改进辽宁省

农产品流通环境的对策。“;邵磔群等对陕西省果品物流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o“。

(5)农业物流模式、农业物流体系建设研究。俞晓燕、黄立平对我匡f供应链管理下的农

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进f?T研究”“;孙剑、李艳军从一体化角度出发,研究以生产者和以商贸

为中心的垂直一体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李晓锦认为应加速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拉动式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王新利对我国现行的农村物流模式

进行了分析“…;王宁、黄立平提出了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SCOR模型,并构建了农产品物

流供应链模式1…3:夏文汇认为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平台下有效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黄祖辉、刘东英分析了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度结构和促使潜在利润形成的外在性

变化,指出制度创新将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演进““”;兰丕武、吉小琴对现代农产品

物流配送模式进行了研究““…;崔玉萍等从全国、区域、行业、企业四个方面对现代农业物 流体系进行了论述o“。

(6)第三方农业物流研究。杜小芳、罗静等阐述了发展第三方农业物流的必要性,借鉴

国外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第三方农业物流的策略““”;杜小芳、张吉隆对农产品的第三方

物流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1:张希颖认为商效的第三方物流能够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快速

发展“o…;陈善晓、王卫华对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

(7)农业供应链及其相关研究。王宇波、马士华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指出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从政府、企业、农户和技术层面上来考虑……:张晟义分析了农业

产业化导入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支持机制和基本原则““1,对涉农供应链““

1、中外涉农供

应链研究与发展的比较“”

3、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供应链实践的现状和改善思路

“‘_!】进行了研究;徐进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的保障“”1;张敏认为应通过培育核心企、№来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1;张思华探讨了运用现代农业物流管理方法和供应链管

理运作模式指导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问题“…;黄祖辉等对中国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

进行了研究“…。;张静、傅新红对供应链管理与农产品物流配送进行了研究““I;朱毅华、王

凯以江苏地区为例对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1;甘卫华对农副产品供应链 的构建和组织进行了研究“…1:孙炜等探讨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结构

优化问题”21:马林、沈祖志列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1;丁

华对农产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I%1:目关问题进行了研究“2“;强始学等列供应链管理与农业 产业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绪论

(8)农业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的相关研究。任坤秀研究了标准化在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

殴方面的贡献”…;艾品秋、赵方印认为实现农业标准化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生产过程和市

场流通过程中的标准化“。1。李晓锦认为要通过多层次构筑信息源、有效Z'l'JJrl信息供给、强

化政府i导作用来推农产品流通信息化进程……;闰欢等对构建新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问

题进行了研究“!“;胥爱贵指出要建立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流

通信息的产业化“。=”l;陈群列农产品流通模式信息化fn]题进行了研究。…。

1-2-3关于目前研究的评价

(I)现代农业物流的研究iF在兴起,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2)农业物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少,研究成果不够系统、深入,理论研究滞后 于实践的操作。

(3)宏观与微观结合不够,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r 4)农业物流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且成果零散,由于农业物流统计理沦与实践发展 异常缓慢,缺少定量研究。1.3研究依托的理论

鉴于农业物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综合的课题,本文所依托的理论电是多九的,涉及到多门学利。(1)商品流通理论

流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是使用价值3:r],f3i值的统一体,蚍货

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就是商品流通过程。商品流通过程实质上是不同商品的所有者相互

交换劳动的过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一系列运行规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自发

地起着调节作用。由于商品流通总是要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进行的,冈而需要经营者支付

相应的费用和耗费一定的时间。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态,商品流通相应的划分为三个

阶段:流通过程的萌芽阶段(即原始的、偶然的物物交换):流通过程的初级阶段(即在货币

出现以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过程的成熟阶段(即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形成 的社会化大流通)”“1。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化大流通使流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商品流

通与资本流通往往交织在一起,商业资本家通过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而获得T-均利润。尽管受

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和成熟程度的限制,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但

关于资本流通、商品流通以及流通劳动、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等问题的相关论述,对于研究 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具有指导意义。’

(2)系统理论

“系统”原是物理学名词,系统论作为一门学科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

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最初主要涉足生物学领域,后来形成跨学科性质的系统论。所谓系

统,就是按一定Fl的、条件和环境.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认为,宇宙-扣包括人类社会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是若二F大小系统。系统由干既有区别

又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纰成,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I驯个特

征。基于这一系统论基本原理,中国现代农业物流可以看作一个大系统,它将农业产前、产

l札产后的各个环节集成一个系统,强调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构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现代农业物流系统包括一般要素(由人、财、物构成)、功能要素、支撑要素,其

中功能要素是核心,三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就能进行系统的输出。本文将系统论的理念引入 中周现代农业物流的研究之中,将影响因素、发展模式、体系构建置于整个现代农业物流系

统之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对策建议。(3)劳动分工理论

劳动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亚当·斯密(1776)认为分工

和专业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提出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市

场大小由运输效率决定的假设。李嘉图(1817)则更强懒外生比较优势导致了分工。马歇尔

(1890)认为分工问题研究的是给定相对生产和消费量,分工水平和生产力是怎样由分工的

好处与分工引起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冲突所决定。杨各(1928)指出,递增报酬是由专业化和

分工产生。当代学者有Rosen(1978)、Becker(1981)认为分工的效益很象外部规模经

济,但却能在根本没有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存在。Becker证明人们一般倾向于选择专业化。

杨小凯(1984)证明了当分工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分工达到最优水平“3。1。本

文借鉴劳动分工理论,结合国情,对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4)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又称交易费用理论)是一种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组织的比较制度

理论,它对交易的结构—二企、址组织、市场以及存在于这两种组织形式之间中间混合组织进

行研究,其核心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之和最小化。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

~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成本(包括搜寻交易

信息、发判及履行合约所需的监督而支付的成本)。威廉姆森在科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了对交易成本的分析,将“交易”重新界定为“当一项物品或劳务超过技术上可分的结合部

而转移时,就发生了交易”“。;把交易成本规定为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并进一步细分为

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认为决定市场交易成本的因素可以划分内为两组,一是交易

主体行为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特征),二是有关交易成

本特性的三个维度(即资产的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威廉姆森用交易成本

范畴分析登世组织创新,根据交易过程的特性,把交易规制结构分为“市场规制”、“三边规

制”、“双边规制”和“一体化规制”四种类型,认为企业组织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交易规制

结构i企业组织创新是交易成本节约诱致的,交易者将选择交易成本最小的规制结构。现代

农业物流本质就是为了在市场交易中寻求一种成本最低的制度安排,农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就

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因此,交易成本理论在研究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模式、组织创

新,特别是现代农业物流联盟的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以价格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

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探刊这种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绡i=仑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沦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

织理论主要涉及到厂商之I、l“经济行为和关系,构造了了Ij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

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结构、行为、绩效三方面提出政府 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绸织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

论又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代表主流学派的新产业绷织理沦,另一支是非主流产业组织理

沦。新产、¨!组织理论大量引入了新的分析方法,包括可竞争币场理论、博弈论、新制度理论

(产权列!论和交易成本理沧)、信息理论,通过整合厂商内部组织和外部笑系,进一‘步考察

了厂商行为的多重复杂关系,存研究基础、方法]一具及研究方向都产生了突破。12@变化,大

大摊动了产,IP.kL[织理论的发展。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包括芝家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

和新制度学派。芝家哥学派以传统的价格理论为尺度,认为市场绩效和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

结构,反列政府干预市场机制运作;新奥地利学派以竞争为基本分析前提,认为市场竞争是

一个动态过程,强调企业家在寻求新的利润机会中起着关键作用,认为政府所能做的就是建

立制度体系,而最恰当的体系是最大的个人自由和最少的政府干预:新制度学派则是从厂商

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厂商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该理论对

第五篇: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年份:2010

作者:蒋来清 秦建国 温月清

近年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发展现状

1.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苏州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进一步把生态作为苏州农业的第一功能,把生物科技纳入苏州农业的重要发展导向。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近年来,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步子更加扎实,呈现出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2.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稻米、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规划永久性保护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0年,下发了《关于下达永久性保护100万亩水稻面积的通知》,依据各地现有基本农田存量、户籍人口和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进一步确定全市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1.5万亩。在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2010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0.6万亩。2010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情况下,苏

州水稻单产仍有望保持2009年593.5公斤/亩的水平。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全市水产、园艺、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16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率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7.8万亩。茶园面积3.55万亩,茶叶特别是精品茶叶的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茶农收益显著。枇杷、葡萄、杨梅等高效果品面积15.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7.3万亩,蚕桑面积5万亩。2010年出栏生猪114万头,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

加快推进高效规模农业。重视扶持发展连片千亩、万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张家港凤凰水蜜桃、常熟沿江蔬菜、吴中区优质果蔬、太仓陆渡浏河设施蔬菜、昆山万亩葡萄等一大批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9月,全市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6万多亩、累计185万亩,新增以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累计35万亩。

3.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建设主体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发展导向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林业发展从单一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保护管理、生态补偿等综合发展。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面积12.36万亩,累计达到173.38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68%,达到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全市45.5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提前完成,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在进度上快于全省全国,在成效上好于全省全国。城际铁路绿色廊道建设按时完成,新增林地1.13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全省第一名。

4.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在发展水平上全面提升。

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

熟、昆山等地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4万亩,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1%,建立新型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935家,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

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1)规模越来越大。全市已基本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95个县(市、区)级、镇级示范区,其中建成万亩示范区18个、千亩示范区70多个。(2)档次越来越高。规划形成了太仓产业园、昆山海峡两岸、张家港常阴沙、常熟尚湖、吴江同里、太湖半岛、阳澄湖、西部生态等一批跨区域、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太仓市、昆山市、相城区等3个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园区。(3)空间越来越广。一方面强化片区规划理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施跨镇村、跨区域联合;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加快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坚持将生产加工、现代营销、古镇旅游等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配套,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枇杷、杨梅、葡萄等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2%以上,“三品”总数达1400多只,列全省第一。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10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5.注重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苏州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园区建设,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的资金达到15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每年投入的绿化资金超过20亿元,2010年高达40亿元。在国家和省“三项补贴”的基础上,率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对水稻规模经营者进行补贴。率先推出农业政策保险和农业担保,全市基本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县险四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333万多户次,承保总额56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55亿元,居全国第一。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累计发放贷款110亿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

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万—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

当前,苏州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包括:一是耕地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可用耕地逐年减少,“四个百万亩”特别是百万亩水稻的布局规划要全面落实到田头地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还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比重占60%左右。生产规模小,水稻单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仅占10%,而20亩以下的占70%;蔬菜20亩以上的仅占15%;水产30亩以上的只占15%。本地大户占比不大,仅占45%。三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32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5%,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四是科技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强,尤其是园艺新品种、生态种养模式开发还不够。农产品营销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二 对策研究

今后苏州农业将围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发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禀赋重民意、惠民生的宗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富有改革活力的发展路子,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全面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坚持城乡统筹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和一个百万头”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农业的“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注重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基本建立起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格局的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2.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生态优美”。为城乡提供生态化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土地节约型、能源节约型农业。加快“绿色苏州”建设,加

快形成一大批形式多样、生态优美、功能配套的农业基地,赋予农业更加深厚的苏州文化气息。让城市居民流连忘返,让农民安于农村生活,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二是突出“生物集聚”。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加快生物农业的应用开发,通过高科技人才和高技术生物农业项目引进,快速形成高效低碳生态产业链,以高新技术创造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使苏州逐步成为生物农业的示范窗口和重要集聚区。加大苏州地方优势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熟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协调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一产”(种养业)巩固发展,农业“二产”(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三产”(服务业)有效拓展。四是突出“现代营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3.全面形成现代的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生产方式、经营机制方面求创新,求突破。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保护区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份化。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利用资金、技术、科技、服务等要素量化入股,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提高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组建一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大产销合作力度,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市场化。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的发展能力,注重市场运作,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以园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一是生产服务。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开展技术人员与农户、企业结对帮助和农业专家巡回指导,在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指导服务到田、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二是营销服务。加大产业化开发和服务力度,大力组织市民走进基地、农产品走进市场、农业走入城市等活动,举办各类农业节庆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三是安全服务。重点围绕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农机和渔业生产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四是信息化服务。积极发展智能温室、土壤水质动态监测、精确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大力开发视频系统、短信系统、网络系统、3G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更有效、更快捷、更精准的全面服务。五是

政策服务。坚决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做好100万亩水稻的永久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湿地水源地的保护、农业规划和立法调研等工作。

下载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农业是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

    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5篇范文)

    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摘要) 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支撑和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

    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体。所辖抚远县归省直管后,境内现有1个农垦分局......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发展情况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溧阳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科科长王坚强这样说——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