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7:0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沙元

桃源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桃源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质苎麻和养殖业等几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长11.6%。可以说桃源农业经济与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桃源农业在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缩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桃源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对金融危机,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变困难为机遇。在此,我们对桃源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和摸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全面统计,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75.3万吨,比上年增加4.2万吨,增长5.9%;油菜籽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13290吨,比上年增加2274吨,增长20.7%;茶叶产量4350吨,比上年增加68吨,增长

1.6%;柑桔产量98500吨,比上年增加8217吨,增长9.1%。牲猪出栏115.79万头,比上年增加1.2万头,增长1.0%;水产品产量4.3万吨,比去年增加0.02吨,增长0.5%。

(二)特色农业发展呈区域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林牧渔各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目前桃源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特色水果、优质苎麻、畜禽养殖、大叶茶四大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盘塘、马鬃岭、漆河、黄甲铺的优质柑桔、黄甲铺、理公港、太平桥的优质苎麻,枫树、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养殖、太平铺、茶庵铺的大叶茶,牛车河、瓦尔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达到一定的规模。桃源县已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

(三)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2008年,桃源县有古洞春、腾琼2家企业的4个名牌产品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个数分别达13个和18个;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总个数达9个;义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获第十届省农博会金奖;“康多利”茶油和菜油,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称号。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呈现出规模化迅速扩张趋势。2008年,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湘鲁万福、三尖农牧两家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全市唯一的县级参观点。全县共有杰新纺织、明月油脂、四喜养殖、跃宇竹业、金果果蔬等8家规模出口企业,出口基地12万亩,年出口创汇2723万元,比上年增长9%。主要出口品种有棉布、桔片罐头、竹地板等,远销美国、欧盟、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引资新建了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腾琼野茶神粉厂,项目投产后,茶农从茶叶中获得的收入将由以前的每亩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进了常德市文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国家油茶产业开发政策,发展壮大桃源县油茶产业。

(五)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使全县农民专业组织总数达104个,合作社成员达3.1万人,带动农户15.6万户,户平年纯收入4.5万元。三江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市及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被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交流参观点,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合作组织示范单位之一,得到了省政

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六)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2008年共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等农业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16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30%,有效地扩大了资金投入,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资源制约。桃源农业资源是有限的。桃源县农用耕地128.1万亩,82.23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47.95万,人平耕地1.56亩,开发潜力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形势比较严峻。在农业资源紧缺的同时,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

(二)市场制约。多年来政府培育的优质水稻、优秀水果、优质茶叶、优质油菜、优质苎麻、名优生猪等特色产业,随着全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纷纷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桃源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三)科技制约。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人员很难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动为农服务。尽管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生产技术服务等,但辐射带动和应用推广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四)素质制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2008年底,全县47.95万农村劳动力中约22.9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致使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数比例在逐步增大,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五)投入制约。由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回落,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减少。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入低者缺钱投入,收入高者不愿投入,而把有限的资金转移到城镇购房或伴君(子女)读书等方面。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塘、堰、库、堤等维修受阻。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农业。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双季稻复种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力争更多投入,多争单产、多争总产。

(二)抓住市场前景,壮大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市场对接工作,按照“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壮大蛋鸡养殖、生猪养殖、纺织、糖业、果业、竹业、油脂、茶叶、苎麻、富硒柑桔、鲁胡子辣椒、现代烟草、康多利茶油菜油、猪鬃加工等特色产业,并充分利用冬闲田,扶持发展油菜种植等冬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古洞春、滕琼茶叶有限公司,发挥特色,合理扩建销售点,将太平铺、茶庵铺两地建成全省茶叶重点乡镇;大力扶持发展湘鲁万福有限公司,扩大品牌效应,构建产、销一体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依托本地优势,创精品牌农业。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桃源绿色生态、革命老区等特色优势,创古洞春大叶茶、腾琼野茶王、金信竹业、跃宇竹业、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鲁胡子辣椒、桃源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桃源县优

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将优质稻、富硒柑桔等农产品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五)健全协会组织,提升合作农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围绕桃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六)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桃源“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开发、桃花源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桃花源旅游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茶庵铺镇松阳坪可利用茶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先决条件,借助“桃源野茶王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东风,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创“茶叶生态园、观光休闲园”的观光农业。

(七)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农业。加大对《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种子、农药、肥料和农业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执法,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树立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体系,形成市场农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做文章,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农民中介流通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完善市场机制。着眼于消费需求,城乡两个市场互动,通过在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流通链条。

(九)加强农民培训,创高科技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应把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桃源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任务来抓。一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要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目前,桃源县计划并正在培训1800名耕整机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作者单位:桃源仙统计局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

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2、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当前农业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和蔬菜等,其中种植小麦所占比例最大,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利润很低;水果投入产出时间长,对技术要求高,其产值差异大,年产值不等;蔬菜是短期作物,投入产出都比较高。

设施农业方面在设施栽培和节水灌溉方面投入比较大,档次比较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立体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搞多种经营,种植、养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水果、蔬菜立体栽培,节水灌溉和避雨栽培相结合,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绿色农业是无污染、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已开发的产品有生态蔬菜、大棚蔬菜系列等,既给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好的就业机会,又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农民合作社形式和农民自发创业做得比较好的产业,该产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附近城镇居民的菜篮子。

3存在的问题

3.1发展速度慢,地域特色不突出

国内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比有不小的差距。尽管区位优势及自然环境条件好,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不突出。

3.2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

现有的股份制现代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偏小,品种也比较单一,缺少战略性投资者的加盟。因规模小成本高,许多现代农业科技实施难度大,导致企业因生产技术及条件落后而品质上不去,效益较低。

3.3投入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如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使农民受益。但对现代农业的投入不足,已成规模的企业一次性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投资者普遍

觉得融资困难,资金运转不畅,加上投资农业既要承担气候、环境等自然风险,又要承担市场销售风险,市场竞争力不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不足。

3.4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流转不畅

我国实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分散到户,不仅农业基础设施疏于建设,而且也难满足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导致一方面部分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农业企业高价租赁土地,高地租令很多投资者望而止步;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3.5没有建立相应的消费市场

目前,相当多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依赖性大,加上缺乏专业知识,出于利益驱动,甚至有部分农民使用含剧毒的长效农药,严重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农业由于投入较大,管理规范,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但相对成本也高,市场售价偏高。而郴州市的城镇居民因消费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大部分居民还是选择了价格偏低、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因此,几个规模较大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品都是销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4、对策

4.1加大政府投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来说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灌溉设施、交通设施和相应的农贸、物流市场条件均有待加强,真正做到农民种、养、加工有条件,销售运输畅通,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政府要用足用好政策,争取各方支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4.2转变县乡(镇)领导干部职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县乡(镇)领导干部除行政管理事物性工作外,还要担当起农民致富的领路人角色,要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及市场信息,服务于农

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规划和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帮助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竞争中。既可以避免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无序性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能以县或乡为单位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根据地域特点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真正做到“一县一品”或“一乡一品”,特色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将产业做大做强,减少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入市难的问题。

4.3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与管理

现代化农业发展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农业科技人才。制定惠农政策,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去,用制度保障他们的收益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农技推广员的积极性,解决农技员的生存后顾之忧,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促使每位技术员都能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并建立健全农技员的业绩考核与其技术推广效益挂钩的管理制度。

4.4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制度建设政府通过 “扶贫班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投入了不少经费,但因为缺乏系统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的现象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亟需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及订单农业,促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第三篇: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州市各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3.79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9.05亿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3911元,增长15.1%。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27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45亿元,增长5.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78.89元,增长12.1%。

一、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永州市从抓重点工程建设入手,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农田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全市多渠道投入建设资金3.17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7221处,其中修复水毁工程5383处,新增灌溉面积3.9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3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19万亩。完成了岭口、高岩、立新等7座中型水库和13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了2620口重点骨干山塘的整治。目前全市水利工程总蓄引提水量32亿多立方米,其中蓄水量17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5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72万亩。全市农村基本上形成了大中小工程相配套,蓄引提水相补充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灌溉网络,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二是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加大。以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大力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沃土工程,扎实开展耕地质量监督管理,耕地得到有效保护。2008年,全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3861.4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99万亩。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永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促进了传统农业升级换代。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台/375.7万千瓦,同比增长15.5%,其中有联合收割机2025台、耕整机78824台、旋耕机7467台。机耕面积达到331.63千公顷,机灌面积220.15千公顷,机收面积89.44千公顷,机械化植保面积62.02千公顷。

2、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一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65家,新增366家,其中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29家。金浩茶油股份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龙米业公司兼并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后,三年内大米年生产能力可望达到26万吨。恒惠公司与香港锦程公司合资兴建的、年加工能力100万头的生猪深加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94亿元,增长32.76%。二是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金浩茶油公司新上了一条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油茶籽深加工项目,在生产系列食用植物油的基础上研发茶皂素、茶籽洗发水等新产品;天龙米业公司新上了一条年加工10万吨大米(碎米)的淀粉糖生产线,将大米加工链条进一步延伸。冷水滩地源化工厂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红薯淀粉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三是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

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所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都参与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40多万亩,其中2008年新增办基地企业24家,新办基地30多万亩。

3、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近年来,永州市努力克服资金不足、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素质低等困难,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推广体系,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活动,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市每年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三年内更新更换一次品种。水稻抛秧、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牛羊冷配等一批重大集成技术得到广泛运用。2008年,全市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75%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74.6%。二是扎实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坚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绿色证书、新型科技、创业提升、劳动力转移、远程教育等农民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民保持在25万人次以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正在迅速成长。三是强化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冷水滩伊塘镇、零陵区邮亭圩镇和接里桥镇启动了“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该项目总面积76万亩,核心区

3.7万亩,已被省里列入8个县级科技开发实体之一。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了省农科院专家评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抓紧进行,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全市各地也加大了办点示范力度,创办各类农业示范点200多个,示范面积50多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12万多户。

4、农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8年,永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28个,有成员19.69万个(户),带动农户43.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5.8%。全市涌现出了像祁阳的优质稻协会、蓝山的黄花梨种植协会、江永的水果销售协会、江华和新田的蔬菜产销协会等一批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搞好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永州市围绕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全市已建成各类集贸市场310多个,建成了江永城关水果批发市场、江华涛圩蔬菜批发市场、宁远天堂牛市等33家大中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成农产品产地市场114个。三是积极推广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等新型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基地与超市、农产品销售公司对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

5、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粮油、果蔬、竹木、烟叶、畜禽、药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区域特色更加明显,产品品质稳步提高。一是传统主导产业稳步提升。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810万亩左右,总产310万吨,其中水稻面积630万亩,产量270万吨。2009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378.0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8.81%,其中以“天龙一号”、湘晚籼13号等为主的高档优质稻面积达135万亩。2008年全市出栏生猪739.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达20339个,其中千头以上猪场906个、万头以上猪场17个。2008年全市养殖业总产值133.1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6.1%。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213.8万亩,总产量388.57万吨,其中商品蔬菜达到130万亩,产值32.61亿元,建立了以江华、新田、江永为主的30万亩外销蔬菜基地,以冷水滩、双牌为主的20万亩加工型蔬菜基地。烤烟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收购烟叶55万担左右,生产规模排全省第二,仅次于郴州市,占全省总量的20%。二是特色产业渐成规模。以牛、羊为主草食动物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出栏牛22.21万头,出栏羊56.48万只。道县已建立起清塘---久佳---营江沿线和上关---蚣坝----四马桥沿线两条草食动物生态养殖带,年发展牛、羊、鹅等草食畜禽200多万头(羽)。以西瓜、脐橙、黄花梨、大五星枇杷为主特色优质水果发展较快,脐橙作为全国的优势产业带,面积已达10万亩。以桉树、马尾松、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发展到150万亩,以厚朴、杜仲为主的药材发展到20万亩。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永州市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科技水平普遍提高,产业化经营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差。永州市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依靠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多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灌排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永州市现有的七大特色主导产业中真正有规模、有品牌、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很少,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龙头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大多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明显。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脆弱,农民现代经营观念滞后。由于机构编制不能落实,乡镇七站八所工作经费和工资待遇无法落实,大量农技人才流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处于“人散、线断、网破”的艰难局面。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必须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能力。由于永州市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创业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需要。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市场建设方面,永州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还偏少,还没有一家功能设施齐全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大市场。在市场监管方面,还没有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些不合格产品得不到有效控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与市场对接的主要平台,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信息不灵、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的问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五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难于支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虽然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持续加大,永州市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也在明显增加。但由于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长期欠帐太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滞后,就目前而言,对“三农”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主要表现为政府投入不足,金融支农乏力,农民自身积累能力差,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加快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及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动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推进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加强道路、水利、农田、通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基础。一是要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加大农业投入。二是各级财政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有利机遇,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各项资金的监管,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不被挪作他用。三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及个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培育和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通过比较、调整、改进、提高,每个产业着力打造1—2个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动农户与企业联手,做大做优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逐步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传播网络;大力实施“优种工程”,加快动植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重点推广一批重大集成、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面积;积极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4、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认真实施好“百万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办现代农业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在条件成熟的县区兴建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家店”改造和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6、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支持有能力的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有盈利能力的专业

协会改造成合作社。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与管理,规范运作程序,健全财务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7、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永州农村劳动力和农业资源等优势,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种养殖业,不断提高其生产、加工的起点和层次,逐步培育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出口创汇支柱产业,建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基地。要突破“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思维定式,把视角转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自己的优势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与竞争,引进内地及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促进区域间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从而推动永州现代农业大发展。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谢和平雷爱华

第四篇: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迅速,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 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推动着传统产业的变革和社 会经济的发展。农业这个传统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 战。很多高新技术正逐步走进我国农业,使我国农业不断由 “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时

机,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对传

统农业技术的改造,争取在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水平迈进一大步。

一、现代农业的涵义及特征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继传统 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其内涵是以统筹城乡社会 发展为基本前提,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以科技进步为驱动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实

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与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新型产业形式,是保护生态平衡和 可持续发展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其基本特征是“十化”:产业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经营企 业化、农业机械化、技术资金密集化、多功能和多形式化、农业

发展的生态化、农产品安全化、农民现代化、农业的商业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正沿着资源投入、生物生产和经济增值三方面迅速发展,从而把平面结构的农业

转化为空间结构的三维农业。三维农业把产前、产中、产后的

各项内容及其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形式显示出来。现代农业是历史的、发展的动态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限 于农业本身,还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

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体系和产 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与经营管理培育新型农民 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现代农业的

系统建设具有了阶段性和层次性,即可以划分为低级和高级 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建设的内容和主要目标 也是不尽相同的。从我国各地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情况来 看,苏南、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起步较早,大概在20世纪 80一90年代就进行了探索,雨广大中西部地区到近年才开始 ·64·

起步,湖南起步也较晚。

二、湖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我国的主要粮仓之一,其现代 农业能否健康快速地发展,将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全局。本文采用我国各地通用的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 用率三个衡量标准来评价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 大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主要表现是,首先,农业结构有了新 的调整,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295.85千

公顷,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2189.44千公顷,增长7%左右。农

业区域布局优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初步形成 了优质稻米、柑橘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

水产、水果蔬菜、竹木林纸、烟草等五大产业链。全省220家国

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30亿元,增长22.1%;实

现利润35亿元,增长14.8%。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其次,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

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增长20.0%。财政农林水

事务支出19r7.40亿元,增长42.O%。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

278.9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8千公顷,新增节

水灌溉面积8.06千公顷。农村用电量81.46亿千瓦时,增长

6.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021.14万千瓦,增长9.1%。第

三,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湘米优化工程”和“优质种

苗工程”的启动,一些优质早稻新品种、新组合已大面积推广,湘米正在改变。超级水稻、两系杂交水稻、两系杂交油菜、两系

杂交高梁、两系杂交棉花、三元杂交猪、湘云鲫、湘云鲤、湘研辣

椒、无核柑等新品种的问世,以及水稻早育稀植和抛秧技术的

应用,为湖南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若用现代农业的标准来衡量,湖南省的农业与现代 农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事实上,湖南省农业发展中还存 在比如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增长方式

粗放、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低、农产品加工率不高,对农业的

投资低等,这些都是非常致命的也是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特别是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也不高,农_产品优质率低,全省农副产品优质率不到40%,其中稻谷优

质率不到20%,良种瘦肉型猪仅30%,名优茶产量不到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农业长期存 在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局面在短期 内还难以改变,农民面临着农产品卖难、结构调整难、进城务 工难、收入增长难的局面,从而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 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的“三低”问题。

三、制约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资金投入不足。湖南人多地少,山多平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基本生活需要与发展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源开 发与环境保护之问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农业投入始终没有 形成制度保障的稳定增长机制,农业投入难以增加。2008年 湖南省对水利建设的投人达到91.15亿元,对农村的投资达 到654.35亿元,增长20%,财政支农资金197.4亿元。但直 接用于农业的资金不到1/3。通过对湖南省水利设施情况的 统计(见表1)可知,湖南拥有的水库总数、水库总库容量进入 21世纪以来没有太大变化,与30年前相比也没有多少增加。我国水库寿命一般只有50年左右,而湖南大部分水库已经年 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这 是造成湖南省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见表2)、农作物成灾面积和成灾率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非常不 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三)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湖南省农村交

通不便、水利设施差、农业抗灾能力弱、电力、通信条件差等是 不争的事实,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病险水库多,灌 区配套设施老化、湖区渠道淤塞等问题也较为严重。湖南农村 的基础设施大大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来 看,2007年末湖南省农业机械使用大中型拖拉机只有2.45万 台,共78.9万千瓦,排全国第16位,与之配套的大中型农机具 1.39万部,排全国第22位;小型拖拉机18.8万台,共189.20 万千瓦,排23位,与之配套的小型农机具7.8万部,在全国排 24位。这种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四)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产业链还没有形成。湖南省 农业科技的现状存在“四低”:即农民科技素质低、农业科技和 适用技术普及和应用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学技术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贡献率低。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的数据来看,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959.27万人,其中 农业技术人员只有7.14万人,所占比重极低。农业科技应用 不到40%。在农技推广主力军的农业事业单位中,虽然有初 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不少,但是由于经费运行困难,各类活动难 以开展,要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服务,障碍重重。湖南农业的生 产力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导致了农产品优质率低,全省农副产品优质率不到40%,p1其中稻谷优质率不到20%,良种瘦肉型猪仅30%,名优茶产量不到5%。农业产业化经营 水平低,结构调整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附加值低。湖南 农副产品加工率一般只有10%一20%,而发达地区高达80%o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发达国家为3:1以上,我国为1:2,而湖南为1:3,这些都制约了湖南农产品的市场 竞争力。2008年湖南农产品出口4.22亿美元,增长20.5%o 占湖南的总出口3.36%,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1%。市场竞 争力不强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导致湖南农业龙头企业 的带动力不强,难以发挥带动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作 用。另外,湖南省大部分县域粮食加工停留在大米、饲料、淀 粉、酿酒上,向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延伸不多。从产业内部(二)农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湖南省农业内部结

构还不尽合理,农业比重过大、林牧渔业比重太低,优质农产 品比重低等这种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尤其 是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农业资源大省的现状不相称,加工体系 不够强大,不能适应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工业化的战略要 求。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小幅增长,在纯收 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见表3),家庭经营收入产业结构小 幅调整(见表4),但是农业收入比重还是过高。虽然湖南省 农业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但种植业比重过高、林牧渔业比重 过低的状况还是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见表5)。由此可见,农 业结构的不合理是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有待 进一步优化。

第五篇: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4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本文仅就湘西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次肤浅探讨,供参考。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湘西州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含量、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一定增强,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即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业;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牧业;以优质烤烟、蔬菜、茶叶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目前,涌现“老爹”牌果王素、“老拨铺”牌猕猴桃果汁、“湘泉”牌妇炎康片等湖南省名牌产品;泸溪椪柑已成为湘西水果的“名片”;古丈的毛尖茶在全省“湘茶杯”评比中被评为“湖南十大名茶”,“茶多酚”、“青蒿素”已远销国际市场。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等得到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实现总产值为16.7亿元,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4.8%,比2000年所占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以国土详查数据计算,下同)分别达到4901元/人、1828元/亩,与2000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为5.4%、7.4%;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283公斤,比“十五”时期常年每亩产量增加30公斤;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47.8%,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5.5%,比重比2000年分别提高5.6%、11.8%。

虽然湘西州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年湘西州一产业人均增加值、粮食平均亩产、农业劳动生产率、耕地产出率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90%、37%、90%,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4%、78%、47%、49%。

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湘西州农业经济要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制约湘西州“现代农业”的因素可概括为“五低”:

1、州域经济总量在低位运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低。工业经济体系不发达,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便开始由工业“反哺”农业,2006年湘西州人均生产总值6009元(约780美元),占全国、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37.7%、50.8%,城市化水平达到30.5%,比全国、全省城市化水平分别低13.4%、8.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能力低。

2、农业后劲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湘西州目前已建成水库620座(中型17座、小型603座),其中病险水库203座,近占三分之一,病险水库比重大、年久失修问题突出。全州目前中型以上灌溉干渠57条,长542.8千米, 防渗219.2千米,完好率仅达40.4%,灌溉支渠141条,长648.2千米,防渗158.3千米,完好率仅达24.4%。全州灌溉水利用率目前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自2001年湘西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生态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当前退耕还林中造林成活率不高、管理抚育比较粗放、苗木长势较差、人畜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抗灾能力弱。

3、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当前因国家建设、耕地改园地(大部分是熟地良田)以及过度施用无机化肥,湘西州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据农业、国土部门2003年对耕地勘测表明:全州中低产田比重高达85%,且比重每年呈增长态势。据历史资料显示:2006年湘西州耕地资源利用率(农作物复种指数)仅为1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比2000年的205%降低了7个百分点。

4、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当前地方财力有限、农民收入低,导致农业投入常年严重不足。全州有四分之一多的乡村人口处在低收入线以下,2006年全州财政收入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2元,分别占全省的1.7%、57.9%,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2005年提高2.4%,所占比重虽已接近全国、全省水平,但总量只有3.1亿元,仅占全省支农支出的3.5%。湘西州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平均海拨800-1200米,属高寒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大型农业机械在湘西州推广、使用受限,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使用的生产工具简单,主要以人、畜力为动力,靠单纯的经验组织生产,单位耕地面积占有的农业机械动力为0.41千瓦/亩,不到全省平均数的70%。

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市场监控难度大。全州四大支柱产业除烟草产业化经营比较成熟外,其余的产业化经营程度比较低,产业竞争力较弱。全州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土地有序集中和流转刚刚起步。上“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比重小,农业结构调整起点不高;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控能力不强,农资市场坑农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必须从基本州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湘西州“现代农业”重点把握如下四点: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着力以产业开发为主的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着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农村市场建设及监控、农民培训转移以及农林水畜机五个部门技术推广机构等工作,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动力。县域经济发展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湘西州与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州域经济才能壮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才能具有经济实力。当前湘西州发展县域经济重点要做大做强旅游资源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特色农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机遇,加快发展“四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抓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国际、国内市场,培养农村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培育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加大对29家州级以上骨干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以农业产业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4、以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为“底线”。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我们哪里有饭吃!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稳定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发展“现代农业”要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四补贴”等直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保护和维护农民利益。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保护好基本农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280万亩以上,平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幅度控制在1%以内(“十五”期间由于退耕还林、结构调整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每年递减4%,2006年全州粮食播种面积为289万亩),粮食每亩产量按每年1%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每亩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接近目前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生产总量在正常年景下达到80万吨以上,确保基本粮食自给率在90%以上(2006年湘西州粮食自给率达到93%)。

[湘西自治州统计局 毛光文]

下载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源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征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 新常态下,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将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新动力,而农业产业化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

    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新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 【内容提要】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农业是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

    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寿瑶族乡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发展情况延寿瑶族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7.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0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0.5公顷,人均耕地......

    会泽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精选合集)

    会泽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内容提要】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资源环境科学062班0640300426王建华[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

    警务公开发展现状及对策[大全]

    21世纪前夜,中国公共行政领域掀动了一场巨大的改革浪潮。继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1999年的政务公开的全面实行将行政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推向了前进。实行政务公开的理论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