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

时间:2019-05-14 05:2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

第一篇: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

第三集 追根溯源

近年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在桑干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引发了考古界与史学界寻根的热情,有的专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古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桑干河流域。但是,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它们的传播途径和演变的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的消失了。那么,它们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

王震中,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炎黄文化的研究,为了弄清楚黄帝、炎帝的历史之谜,他先从寻找仰韶文化的源头着手,通过查阅大量的考古资料,他发现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这两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迹,是通过一个文化母体演变而来的,那么,这个文化母体又来自哪里呢?他说:“要追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这两个文化群体的根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约距今7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一带的先民们,是他们创造的这样一种文化,这种文化里面有非常典型的一种器物,叫做小口尖底瓶,也被称作为葫芦型尖底瓶,这种尖底瓶里边,半坡类型尖底瓶,它的沿是直口型的,庙底沟类型的口沿被称为重唇型,也就是双重型的,所谓双重型呢,就是在口沿上又叠压了一层口沿,这两种口沿的尖底瓶在陕西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都有大量的发现”。与此相关的鱼鸟图像,花卉图案的产生时间也都在陕西省北首岭得到证实。这就是说,在距今5500多年以前,仰韶文化是统一的,从距今5500年起,统一的仰韶文化一分为二,发生了文化的裂变,才产生了半坡和庙底沟这两种类型。那么,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与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这两大族群有什么关系呢?王震中说:“战国时的《国语·晋语》是这样记载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少典的人娶了有蟜氏为妻,生了黄帝和炎帝,黄帝生活在姬水一带,炎帝生活在姜水一带,他们成年以后,都有了各自的领地,黄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由此可见,他们二者是由同一个族群分化而来的”。根据一些专家考证,姬水就是源于今天陕西麟游的漆水,而姜水是陕西省宝鸡市渭水上游的清姜河,后来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部落顺着渭河、黄河南岸逐渐向东扩展,到达河南及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部落沿北洛水南下,到达大荔、朝邑,然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朝东北迁徙,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了燕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定居了下来,根据考古发现如果半坡类型就是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部落的文化遗存,那么。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就是与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恰好吻合。他们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山脚下,分布范围西至渭水上游,东过陇海铁路,北到河套和燕山以北地区,南到江汉,因此,在张家口市涿鹿、蔚县一带发现了仰韶文化,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皇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曾经到达了这一地区。因此,一些专家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不是传说,而是信史。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在一个名叫阪泉的地方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臣服了黄帝,并与之结为同盟。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黄帝和炎帝既然同出于一个母系氏族部落,那为什么他们还兵戎相见呢?

王震中说:“黄帝和炎帝虽然出自同一个亲属部落,但是,后按理他们离开了这个发祥地,又沿着不同的路线向东扩展和迁徙,到阪泉之战的时候已经是相当遥远了。而且当时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是神农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黄帝作为一个强盛的部落,他起兵征服这些作乱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炎帝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他不甘心,与黄帝在阪泉这个地方展开了较量”。黄帝和炎帝虽然在阪泉进行了三次较量,但是,却没有残酷杀戳的记忆,并且通过相争而归于相亲,结为同盟。为后来战胜蚩尤,统一各个部落奠定了基础。因此,王震中认为,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那么,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呢?1981年夏天,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有一位农民叫李仲祥,他家在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一个古代的墓葬,在这个墓葬里他们发现了随葬的石人、石兽等。许多稀罕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一块板瓦地券,这引起了当地学者的注意。张家口市文联作家曲辰说:“我去了以后找到了这个李仲祥,当时他家里还保留了一个三足的彩陶香炉,一个绿色的陶碗,有一块长37厘米,宽25厘米的板瓦,上面是用朱砂笔书写的一个地券,从这个地券记录上看幕主人叫郭荣,死于金大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162年”。这块地券现存放在涿鹿县文物管理所,地券上记载矾山镇阪水弥勒禅寺主持林泉老人,感念郭荣对寺庙的善举,特给他划出这块地,作为郭荣的坟茔,这里面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这个地方就叫阪水村,那么,这个阪水村和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战炎帝的阪泉有无联系呢?曲辰根据板瓦地券上提供的这一线索,开始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发现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文颖,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词条下作注解时说,涿鹿在上谷郡,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曲辰说:“文颖的这个注释,很有历史价值,他明确指出,当时在这个上谷郡的涿鹿县,有阪泉地,有黄帝祠,这离现在的涿鹿城只有30公里”。唐朝初期成书的《括地志》对这一记载更加明确,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黄帝泉了,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南56里,唐朝时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涿鹿县的保岱乡,泉水出五里到涿鹿东北与涿水汇合,涿鹿古城也在妫州怀戎东南五十里,那里原来是黄帝的都城,这些记载说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县矾山镇。这些历史遗迹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们是靠史书记载和当地群众一代代传说、记忆而流传下来的。一位导游小姐介绍说:“我们站的这个位置是涿鹿县的矾山镇,这个就是黄帝泉,这个水它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不干枯,天涝不外溢,它的水温一年四季都保持在12.5到13.4度之间。在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用它浇地庄稼旺,用它饮马马儿壮,用它做饭饭菜香,用它洗脸脸蛋光‟”。黄帝泉位于涿鹿古城东南约500多米,水池为圆形,周长近百米,池面约3000多平方米,水深三米多,水质清澈见底,水量充沛,每天水流量近5000立方米,据国家地矿部和卫生部的有关科研部门测定,这个泉水含多种矿物质,是优质 的天然矿泉水。

几千年来,它随着黄帝的史迹之谜被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并以它优质、甘甜纯洁的泉水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直到今天,当地一万多人口靠黄帝泉哺育,一万多亩良田靠黄帝泉灌溉。

为了揭开炎黄文化的历史之谜,诸多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间人士对涿鹿大地上的一些文化遗存进

行了深入的考证,通过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的研究,才逐渐的逼近了历史的真相。

这座山叫釜山,因为它像一口倒扣的锅而得名,当地人传说这就是黄帝召集各路诸侯会盟的地方。从这座山的形制来看,明显有过人工修筑,整个山体从上而下修筑了三层环行平台,很像是一个塔型的祭坛,山顶上还有一块巨大的方石,方石有雕刻的痕迹,一个十字指向四个方位,由于年长日久风化严重,变得模糊不清。当地人称之为合符石。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说:“我这有一块石器,这块石器应该叫兵符,我是1994年的10月份在这个地方发现的。当时,就在这放着,下边有土,老百姓在这开地的时候我发现的,那么这块兵符,上面刻有明显的符号,所以这一块兵符,在这个合符坛的合符台下面发现,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涿鹿之战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又驱逐了北方的荤粥部落,在釜山统一了各部族的符契,各地诸侯和部落首领拥戴轩辕氏为黄帝。这标志着国家走向一统的开端,历来被史学家所重视。那么,史书上记载的釜山,就是涿鹿县保岱村这个釜山吗?原国防大学学者房立中说:“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就应该在妫州的某个地方,这个在历史上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这是一条考证釜山所在的重要依据。那么,妫州怀戎县又是现在的哪里呢?原北京大学教授王北辰先生对此曾经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和专门的研究,他认为现在涿鹿县保岱乡西边这座废弃的古城,就是唐朝妫州城的遗址。因此,他认为现在涿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的这座山就应该是史书中记载的釜山,这和当地百姓们的传说恰巧吻合。在釜山的表面及其周围的田埂上,到处都散落着砖头瓦块,似乎表明这里曾经有过规模不小的建筑群。涿鹿县委宣传部陈文* 说:“你看,是这个,还有带图文的,有时也能发现。当初民族有三座大的寺院,一个叫尧庙,一个叫舜庙,还有一个叫瞽叟祠,也就是舜的父亲,瞎老头子。但是,特别德高望重,在这个上面,建有大规模的寺院,一直祭祀着,这个地方挨着桑干河,水草丰盛,土地肥沃。因为尧、舜、禹的庙都在这儿。”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圣地。但是,也有专家认为,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统一符契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符契是古代帝王授权臣属带兵征战或是办理公务的一种凭证,最初用石器,后来逐渐用金、铜、玉制作,一分为二,一半由帝王掌握,另一半交与办差的人持有,当差的人办完差事,把符契交回与帝王所持的另一半相合,这便是合符。黄帝合符釜山,是平定了天下的**之后,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庆功祭告天地,登上帝位,定都涿鹿的一次盛典,这么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黄帝为什么要选在这么个高山之巅来进行呢?因此,有的专家也提出不同的观点。曲辰说:“我认为这个釜山就是现在的矾山,釜山合符,他她是统一全国以后搜集符契,就是发兵的这么一个地方,相当于这个后世的开国大典,那个阅兵式,所以,他不可能带上千军万马,到60里以外一个山头上去,所以,釜山,就是烧制量器簠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矾山”。簠,是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计量器皿,很像一个陶罐,一簠为六斗四升。曲辰认为,这里说的釜山实际上是一个地名而不是山名,山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语,堆得像山一样。他认为釜山,实际就是今天涿鹿县矾山镇,这里当初可能是用来烧制簠,这种计量器皿的地方,因

为簠这种器皿堆积如山,久而久之成为这里的地名。《周礼》中记载的“簠”到了汉代被“釜”所替代,不再使用,所以,唐代成书的《括地志》将“簠”山一名以音著,误记为“釜”山了。

在涿鹿县温泉屯乡,李虎沟村南有一座山,在这座山的主峰上奇怪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窟窿,凌空看去恰似一座桥梁,当地人称之为陵寝山,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葬身之地,才称之为陵寝地,那么,当地百姓为什么称这座山为陵寝山呢?曲辰说:“80年代初,我们去搞文物普查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说那个(山)就是黄帝的葬地,叫陵寝地,它中间是水冲刷了一个沟,一面叫东陵寝,一面叫西陵寝。”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那么,桥山和这个陵寝山有什么联系呢?老百姓说的这个陵寝山就是司马迁记载的桥山吗?曲辰带着这些疑问,首先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答案。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资料和信息来源有两条,一条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记载,另一条就是他自己到涿鹿考察时从民间搜集到的传说,但是,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崩,葬桥山,却没有指出桥山的确切地理位置,这给后来的史学家和华夏儿女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曲辰说:“在先秦诸子里头没有这个黄帝崩葬桥山这么个记载,但是,《山海经》里面有记载,《山海经》在海外西经里面记载,灵山的北面是轩辕之国,轩辕之国的北面是穹山,这个灵山就是涿鹿和北京市现在的界山,那么,北面的轩辕之国实际上就是黄帝城,黄帝城北面是穹山,这正好是当地人叫的这个陵寝地,就是这个穹山。所以,我认为这是司马迁随汉武帝祭桥山的时候,根据当时他的观察,山上有个石桥,记成了黄帝崩,葬桥山了。”司马迁为什么要把穹山记成了桥山呢?曲辰经过研究发现,中国在战国以前,是没有桥梁建设记载的。也没有桥这个名称。那个时候人们把桥称之为梁,至到秦末汉初,石桥,木桥开始出现之时,仍然称之为飞梁,因此,曲辰认为,黄帝时代距离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将近3000年,即便黄帝葬身之地有桥,也不可能称之为桥山。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呢?曲辰说:“《山海经》记载的是穹山,这个汉代以前也没有桥字,因为没有桥的建筑,过去搭过浮桥,就是周文王迎亲的时候,搭过浮桥,那叫梁,飞梁。到了汉代以后战争多了,桥建筑物多了,才有了这个桥字,所以司马迁随同汉武帝祭祀黄帝的时候,看见那个山上有个拱形石桥,按当地的口音,这个穹山、桥山就记成了黄帝崩,葬桥山了。”司马迁的这一改变,后世的史学家们可能也发现了它的玄机。所以,《水经注》里引用三国时期的《魏书土地记》,对桥山的记载就更加明确了。《魏书土地记》记载:“下洛城东南40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读shang)其下”。今天的涿鹿县就是三国时期的下洛城所在地,东南40里正是现在的温泉屯乡。但是,温泉上的祭堂不见了,而桥山仍然屹立在涿鹿大地上。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说:“1994年的10月份,我到小矾山这个地方调查的时候,这个村里边有一个老农叫范仲元,当时已经80多岁了,他告诉我,他在20岁的时候,就在小矾山的前边,有条沟壑里边有一眼井,这一眼井深13丈,这个口径直径是4尺,大概也就是一米左右,那么,后来我去实地考察,当时我还看到了塌陷的半个井筒,证明这个老农说的情况是真实的。”

黄帝庙遗址在桥山南簏的一道土梁上,现在遗址被开垦成了农田,面积有一百多亩,遗址上至今散落着夹沙红陶、灰陶碎片,还有大量的砖瓦和磨制的石器。涿鹿炎黄蚩三祖文化研究会会长任昌华说“涿鹿桥山的黄帝庙究竟始建于什么年代,到现在专家也没有考证。但是,据汉朝和唐朝的史书,当时,桥山脚下的温泉屯就已经建有寺庙和祭堂了。那么,根据辽金时期的史书记载,就是公元995年的时候,还大修过一次涿鹿桥山的黄帝庙。可是,到了元朝的至顺四年,也就是公元1333年2月份,涿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地震,当时涿鹿这个地方地面上的建筑可以说夷为平地,所以,涿鹿桥山的黄帝庙也无法逃脱(厄运)。”使桥山黄帝庙成为千古之谜的还不仅如此,还有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学者认为,在汉代以前桥山的记载是清楚的,就是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桥山,当时全国仅此一地。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冬天,汉武帝到北方巡视,统兵十余万,还到涿鹿祭奠过黄帝冢桥山。到了北魏时期,由于拓拔鲜卑家族认为,他们就是黄帝的后代,所以,从公元415年开始,在其后的50年里,有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三人四次到涿鹿桥山黄帝庙祭奠黄帝。隋唐以后把黄帝、炎帝等人文始祖的牌位请到帝都的明堂中供奉并祭奠。但是到了五代时期,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的政权,在太原起兵反叛,向契丹请求援兵,耶律德光随即统兵五万前往,帮助石敬瑭夺取了后唐的政权,建立了后晋。石敬瑭称帝后,为了答谢契丹的援助,把北京、大同、张家口等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由于这一次政治军事阴谋使张家口地区脱离了中原王朝。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无法到这一地区祭奠黄帝,为了不辱黄帝子孙的名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到处指鹿为马,附会与其他地方为黄帝的埋葬之地,致使今天全国出现了多处桥山,以至于难辨真假。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从他登上历史舞台,就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用武力平定了诸侯间的混战,将一个星罗棋布、四分五裂的部落社会推向了一统的国家社会。他不仅促进了氏族间的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也使得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发明有了划时代的跨越,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从蒙昧走向文明。

第二篇:兰陵二中解说词

兰陵二中解说词

瞧,那边正昂首挺胸,迈着整齐的步伐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是兰陵二中的同学们!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自信的微笑向我们走来了。听,他们的口号是多么的振奋人心,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体育的追求;他们的呐喊是多么的铿锵有力,每一个声音都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将团结一致,胸有成竹,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去迎接共同的挑战。相信他们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第三篇: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实践出真章

——记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

缘起: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衢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安排,我区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期2017年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实践培训由衢江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主持,吸引来自全区5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培训老师的喜爱。遇见:

Part 1——李锡珍老师与《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生”亦如此!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面打破,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打破都相当于一次重生。What???

是的,你没走错。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确实是我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李锡珍老师为大家进行《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的讲座现场。李老师组织的班级“破冰活动”让学员们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趣味分组,角色认领”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讲座现场,学员们自由组合成五个大组,并根据自身特长,从“组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小组角色中进行了分工,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团队合作,创意无限”

新成立的五个大组成员经过角色认领后,就全情投入到自己所在团队的文化建设中。组员们认真设计了最符合本团队气质的队名、口号、队歌、队徽等。瞧!“银河战队”、“越众队”、“未来之星队”、“娃哈哈队”、“N环战队”新鲜出炉了!“你的力量,超乎想象”

通过班组织文化建设,使学员重新认识自己,深刻领悟“学会付出,懂得负责”的真谛。Part 2——邂逅·百人千场

浙江省“百人千场”小学科学名师送教活动走进衢州衢江。来自金华教师教育学院的楼大伟副教授、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张文杰校长、省教坛新秀滕俊玲老师和区骨干教师周超俏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新课堂展示。活动中,与会教师与省派专家、名师进行深入交流,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对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学课堂改革起到了积极影响。创新:

为推动衢江区小学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为学员们积极搭建多种学习交流平台,多次带领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小

学科学活动,并将新课堂、新技术、新思路等带给我区小学科学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任桂良老师在培训中特意安排区骨干教师吴思怡和刘琦为学员们展示了《敲拓染》和《曹冲称象》两节拓展课,这同时也是这两位老师参加省优质课观摩后的汇报课。通过拓展课的观摩与评课,学员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拓展课是师生走向科学探究的另一扇大门。在评课环节,学员们就“拓展了哪些知识或方法”、“怎样完善这节课”、“是否还有可挖掘的相关选题”等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最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不论基础课还是拓展课,都应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课的项目设计应更加开放,多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让学生经历“遇到哪些科学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知道了什么→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小组或个人经验分享”的科学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实践:

近年来,衢江区在小学科学教研方面非常注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优质课、学科论文、一师一优课、三笔字、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技能、创新实验等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吸引了每一位科学老师参与其中,且硕果累累。

2017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也为迎接“2017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考查”,我区兼职教研员徐利红老师专门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员们进行详细解读。

科学学习应重视实践,科学老师的培训更不例外。为完善此次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避免纸上谈兵,在徐利红老师进行评分标准的解读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又组织学员们对各相关实验进行了模拟考查。瞧!学员们有的当考官,有的做考生,边操作边交流边记录,认真地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标注。

关于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任桂良老师认真听取并采纳了学员们的合理建议,修正后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得到了每一位学员的认可。6月15日~16日,学员们将作为我区的实验监考老师用这份《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对我区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展望:

纵观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打破了常规的培训模式、大胆地推陈出新,使学员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激情,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如果用学员们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此次培训趣味无限,我为此点赞!”

2017衢江区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欲知后续如何,敬请期待“衢江区小学科学90学时理论培训(浙师大专场)”。让我们相约暑假,不见不散!

第四篇:探索与发现案例

探索与发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案例

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的练习题,如果仅是“拿来主义”,“就题论题”,尽管也能取得较高的“双基”达成率,但在许多情况下,过于直白的问题,相对简约的过程,往往使学生获得的除了知识经验的简单叠加外,数学思想、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深层目标很难企及。教学中,更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吃透教材本意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合理的教学法加工,更加充分地发挥习题的作用,使之更高效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这一教学内容提升学习价值,我们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内涵丰富的教学设计;也要反复揣摩发现规律最简单、直观的一面;这一课时内容一直以来停留在老师心中的是实际运用价值不大,所以一笔带过,然而教师适当的拓展题目的难度,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实用价值绽放迷人的芳香。

案例:人教2011版《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之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一个内容。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时教材设计了探索商的规律,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1÷11=0.0909 „ 2÷11=0.1818„ 3÷11=0.2727„ 4÷11= 5÷11= 学生观察发现——商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被除数的9倍。学生通过这个规律能够很快的写出6~9除以11的得数。6÷11= 7÷11= 8÷11= 9÷11= 教材在“做一做”中出现探索积得规律的题目: 3×7= 21 3.3×6.7=22.11 3.33×66.7=222.111 3.333×666.7=2222.1111

3.3333×6666.7= 3.33333×66666.7= 如果,教学仅仅止步于教材的安排,留给课堂的就只有遗憾。只有进行适当的拓展,设计自然数除以9的规律探索;设计6×7= 42,6.6×6.7=44.22,6,66×66.7=222.111, 9×7= 63,9.9×6.7=66.33,9.99×66.7=666.33„„课堂教学就能在教师的精妙的设计中变得丰富多彩。教材出示了下面的一组算式,并给出了前三题的答案。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先观察前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而找出规律,然后利用规律直接填出后两个算式的答案。

适当的拓展题目的难度,教会学生运用规律计算数字较大的计算,使规律具有普遍性,提升学习的实用价值。在探索商的规律时,教材的设计都止步于较小数——1~8除以9,1~10除以11。教学止步于让学生通过规律快速记住1~8除以9、1~10除以11的商。真正实现为计算服务需要设计拓展练习,比如:不借助计算器怎样快速的计算出46÷11=,46÷9=的商。学生通过尝试很快发现:46÷11=(44+2)÷11=44÷11+2÷11=4+0.1818„=4.1818„

同理,46÷9=(45+1)÷9=45÷9+1÷9=5.111„。这样就实现了规律为提高计算的速度服务的目的,教学目的到此时才真正实现。

不拘泥于教材,设计实用的教学设计;教学不止步于总结规律,而是在运用中升华;把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就是真正的高效,使之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课堂。当我们精心的设计教学,倾心于课堂,我们就能从简单的数学教学中延伸课堂的生命力,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教师创造力的展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三题的算式和答案,找出规律,再根据规律填出后两题的答案,学生应该不成问题。但如此教学,计算器的作用更多地是去验证后两题的答案是否与猜想一致,目标比较单一。而且,学生由于对自己刚才发现的规律深信不疑,往往缺乏再用计算器验证答案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用计算器算完了所有的题目发现,学生在反复通过计算器计算后,在汇报交流中形成矛盾冲突,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并随之产生疑问:计算器不同,屏幕上显示的位数不同,答案究竟是多少呢?用什么办法能找出结果来呢?这时,教师适时地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引导:可以从简单的数计算起,看看是否能发现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写出后面题目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了从简单的情况开始探索数学规律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深刻地体验到计算器不是万能的,有时使用计算器并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当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后,他们会更自信:人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不能被计算器束缚。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第五篇:探索发现记录片观后感

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中则含有大麻等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下载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发现解说词 追根溯源—皇帝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 类 别:手抄报获奖作品 学 校: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 版 面设计:陈卓见 黄重庆 尺 寸:369x516 像素班 级:一年级(6)班文字编辑:......

    发现与探索教案

    钢珠“变”乒乓球 王永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情感态度与价......

    探索发现栏目策划

    探索发现栏目策划 一. 概述“古代历史”是根据国内古代历史问题设计的两档节目。在节目设置上有主持 人出境节目,对探索的本次研究历史问题做大概的介绍,节目即将结束时历史部......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

    探索与发现(精选5篇)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7~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发现与探索 五年级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

    【探索发现】2014年视频集

    【探索发现】2014年视频集 7月6月5月4月3月2月1月 《探索发现》 20141230 甲午祭(三)制度之殇《探索发现》 20141223 东湖梅岭毛泽东 第二集… 《探索发现》 20141116 曲山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