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1)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教育为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与教育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③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①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措施有:
①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总的方针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推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性发展。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主要措施是:推进高技术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②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切实增加教育投入;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社会教育,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要认真贯彻《教师法》,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要深化科技 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③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关系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为此,一是要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二是要营造良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论述题: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嗜好”?
答: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待广大人民群众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乐意搞“小圈子”、“小兄弟”、“小嗜好”,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违背宗旨,背离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圈子内和圈子外不一样。
二、败坏党风,败坏了党的民主作风、群众作风等,使广大群众不满意。
三、毁坏形象,有些江湖作风,败坏了党的人民公仆形象,违背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放松警惕,生活在“小圈子”、“小兄弟”中,沉溺于“小嗜好”中,容易被他人利用,思想上放松警惕,生活腐化,慢慢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我们不反对领导干部有自己个人的工作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嗜好,但是这种圈子、朋友、嗜好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是积极向上的,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不光不能促进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反而会影响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警惕,在结交朋友、发展兴趣爱好时,要坚持原则、遵纪守法、保持清醒头脑。
五、案例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副处级单位的副职张某与李某竞争上岗,张某民主评议票数高、组织考察情况好,最后当上“一把手”,李某落选。李某认为张某能力不如自己,单位好多大事的思路都是自己出的,所以对张某很不服气。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李某比以往干得更加起劲,点子出得更多更勤;不仅主动“揽活”干,而且边干边“吆喝”。可干得越多,和张某的距离越远,最后出点子人家也不听了,事也不安排他干了,为此他很苦恼。后来,上级领导帮助李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李某的思想和工作也很快进行了调整,半年之后,就和张某成了很铁的同志加朋友。
请你分析李某开始时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应当在思想和工作上作哪些调整。(答题字数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李某开始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组织选人用人上,遵循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另一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主动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是完善工作的前提。自以为才能超过张某,从而不服张某的心态,反映了李某在思想认识方面的不足,这是李某工作上陷入被动的重要原因。
(二)协调意识方面的原因。在工作中,一项工作的完成,往往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同事的帮助和下属的协作,另外,职责有不同,任务有分工,各司其职是本分,积极建言献策更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而张某忽视团结协作的作用,是与张某距离拉远、甚至“出点子人家也不听了,事也不安排他干”的原因所在。
(三)处事方式方面的原因。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李某边干边“吆喝”的做法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
(四)工作方法方面的原因。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是完成好工作的前提,张某主动“揽活”干的行为,违反了“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的基本工作原则。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李某在工作上的被动局面,李某需要在思想上和工作上作如下调整: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调整心态,查找不足。其次,要摆正位置,履行好作为副职的“缓冲、分责、匡正”的职责。再次,要注重工作中的团结与协作,做到“多补台,少拆台”。最后,要尊重工作原则,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出色的工作业绩赢得领导、同事的认可与尊重。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副省级申论考题跟黄河精神有关,出题者意图不言而喻,就是要考察应试者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作为副省级的领导干部自然应该具有黄河精神,而作为为国家选拔、输送、管理干部的普通组工干部,也应该具有黄河的“三善”(善淤、善决、善徙)精神。
善淤就是要有所沉淀,有所厚度。黄河几千年所淤下的不仅仅是厚重的黄土,更是熠熠生辉的几千年中华文化。大浪淘沙,冲走的是杂质,是糟粕,留下的是文明,是历史的积淀。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应该多学习中国文化,加深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这一光辉历史的理解。2月份,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
在各地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党史的教育学习活动,对于广大组工干部来说,就是一次自我学习、深入思考、主动反思的过程;就是放飞心灵、集中思想、找准目标的过程;就是深刻感悟、提升素质、加快发展的过程。组工干部只有通过学习“双百”先进人物、阅读党史书籍,知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才能增强历史厚度,树立为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善决就是要冲破障碍,敢于创新。大量的泥沙淤积,造成黄河堤坝拦沙压力大,河水时常冲破原有的河堤,所以称黄河善决。长期以来,组工干部一直都讲原则、严守组织纪律,但是同时也会出现按部就班、墨守陈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组织工作的高效开展。所以,组工干部应该本着对组织事业负责的态度,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最近全国各地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个别乡镇成为公推直选试点乡镇,通过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不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其实这次的试点尝试就是一次创新发展,对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善徙就是是擅长变通。黄河泥沙的淤积造成河床上升,形成地上河,再加上黄河河道经常改变,因此黄河“善徙”。而在新形势下,各种矛盾凸显,既存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已经不适合现今的工作实际,所以组工干部应该善于变通,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就是创新工作方式、变通工作方法的最好印证。自去年5月创争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通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党组织按需承诺,按实践诺,领导点评等方式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第二篇:试论“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
试论“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
摘 要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进行了一次次的论证,一次次地的设想。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①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从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后续中国、中华民族踏上伟大的复兴征程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关键词:科教兴国,教育,人才,发展,科技,战略 绪 论
科学技术是“内生的”,是经济体制的主要成份。科技的增长与人类科技方面的投入的资源成正比,科技能够增加投资的效益。英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率,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世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发展中国家为4.1%。然而现实中,我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2%。②教育投入是一项长期工程,很难在短期内见效。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不影响个人的政绩和升迁,宁愿把资金投到基础建设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不愿投到教育上,更是让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雪上加霜。
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政协委员、原北航校长沈士团呼吁尽快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这也许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这些大国,就必须坚持并认真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1.1 什么是科教兴国③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2 科教兴国的历史沿革④
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重提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最初时期,邓小平同志就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国家要发展首先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1988年,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当代科技领域变革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事实,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还明确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实施建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是,我国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为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指明了有效途径。
2.1 科教兴国的实施必须重视教育
我党和政府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大力提倡、推动科教兴国的原因,很大一个方面就是我国教育现状的落后。因此,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人才就成了关键!
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教育,教育发展靠教师!现在的教师不仅要承担着教学、管理的双重压力,每日8小时后还要操心学生的事情。而且教师领的薪水和社会地位都大不如前。这就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当教师,这样就导致教师质量的下降。因此国家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出来的学生更适合时代和社会需求,这样才能良性循环,教育出更多适合型人才,才能提高、加快科技经济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⑤。
2.2 科教兴国的实施必须重视创新
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对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纵观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重视教育并把教育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可以说是教育观念上的第一次飞跃;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是教育观念上的第二次飞跃;而把教育提升到定国安邦的战略地位,则是教育观念上的进一步深化。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而做出的重大抉择。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任重道远,我国的科技和教育固然取得了长足的提高,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完成建立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继续快速谐和安康开展,提高群众的安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国度平安,就必须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的深远意义
发展高技术要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把握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探索领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3.1 科教兴国的内涵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而制定的重要方针和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它对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95、96年接连两年的全国大会上,彼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先后明确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教兴国 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对于我国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3.2 科教兴国的战略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这是毫无疑义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加快培育新的科技力量,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成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结 论
1956年制定了全国科技12年(1956~1967年)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十来年间(十年文革),国家忽视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坐失了进步的良机。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使我国人民越来越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个缺乏科学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尽管中国沐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并不久远,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各级政府及广大科学与教育工作者的勤奋和厚积薄发,依靠全国人民的坚强支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①摘自《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气势》作者:李斌,沈阳大学。
②摘自2010年9月9日《新闻晚报》A1叠02:评论 《促进教育公平须落实教育投入》。
③摘自《科教兴国战略》主编:席巧娟,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④摘自百度百科(#2)。⑤摘自《2006两会专题》报告。
致 谢
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 老师,老师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第三篇:浅论科教兴国
浅论科教兴国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科教兴国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世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把科教兴国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家决定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鎔基总理郑重宣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并亲自主持召开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了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当今社会,教育和科技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按照著名的收益递减规律,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1/4(资本增长)。然而美国1948年至1984年实际增长数核算的结果,使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无独有偶,日本1952年至1961年的经济增长核算,同样发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是6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当今时代,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作为传播和创造知识、信息的教育将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也将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兴起,表明综合国力的竞争进入了以科技和教育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教育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教育还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拔尖人才,在科技和经济的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
加大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贡献力度,最根本的是要加大教育对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支持度。培养人才,既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教育的优势。有人说,“21世纪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物化劳动减少,消耗的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的智力,活劳动增加,主要是人力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知识化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存续期变短,知识创新成为更紧迫的事。人力资源素质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人力资源结构决定经济结构,人力资源优化决定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是综合国力之本。而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低下。总人口中,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只有0.3%,仅为美国的1/23,受过高等教育只有1.38%。企业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达68%,全国7000万青年中高级工仅占3%,全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9.81%的中小学生,投入长期不足,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力资源开发成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瓶颈问题。当前,就我国来说,必须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切实增加投入;二是构建完善立体的、多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教育模式、创新体系;三是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充满生机活力;四是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合理优化配置。
我认为要提高国民素质,达到科教兴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要加快专门人才培养。一是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二是改革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加快急缺专门人才培养。三是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学科多层次受教育机会,增加市场竞争能力。
二、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生长点做出贡献。
一是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知识优势,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软科学和应用与开发研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科教兴省的生力军。二是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高教发展实际出发,选择一定的高科技项目,进行产业化,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路子。三是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积极鼓励支持各大企业在高等院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在人才、智力、成果与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上,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多种模式。
三、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农科教、经科教结合
四、加强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不断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
五、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宏大、最具有挑战性的产业,信息将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
六、深化办学体制与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统筹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七、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
八、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中国要想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进行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势在必行。
F0203703 王力鹏 5020379076
第四篇:科教兴国论文
课程名称:
年级:
专业:
层次:
学号:
学生姓名:
(函授站):
年月
学习中心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生产力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
应该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了当时世界新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切合我国国情,是我国追赶新经济浪潮,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这一战略还体现了党中央与国务院对“冷战”后国际局势演变的深刻分析。冷战后的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更为突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成为了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其核心是科技与经济,而关键在于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高新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经济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各国在竞争中的成败得失归根到底将取决于自身在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发展,且最终将决定新世纪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正是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加速了现代化建设进程,才在随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是富有挑战性的世纪。在世纪之交,我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意义十分重大。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在21世纪再次腾飞,站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我们深入探索领会这一战略决策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和实践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理论,论述了劳动创造财富。他认为“科学是财富的最可靠的形式,既是财富的产物,又是财富的生产者”。“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另一种不需资本家花钱的生产力是科学力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本世纪20年代,英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创新是内在的因素,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外,从历史的经验分析,可以说,西方经济的周期性繁荣,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中对新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应用的时机。
当人类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回顾20世纪的历程和眺望21世纪的前景时,就会越清醒的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无论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科教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进步的每一步都具有一种创造性,而且都是在竞争体系中运行的,没有一定科技文化素质,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参与这种运行活动。科技进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专家。因为科技进步运行需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生产。一个民族要振兴科技事业,首要条件是具有一流的杰出科学家队伍。这个队伍有一定的集团研究能力、有一种最佳的年龄结构、有一种稳定的代谢速度、有一个科学的专业构成,方能自立于科学之林,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科教兴国战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活动。这个活动涉及许多因素,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整体一致的行动。具体表现在要有以下几种有效行为:
一、政府的决心和有效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政府的行为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政府才有力量统一组织和调控,并且能保证长期、持久的实施。这样,政府的决心和行为有效性程度,决定这一战略实施效
果的大小。当然,也不能离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状况,孤立的去讲政府行为的有效性。
二、社会各领域行动的协同一致
全社会行动的一致性是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可靠保证。然而,作到统一和一致并不是容
易的事,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力度和协调。首先是唤起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其次是各种社会改革的结合与协同。
三、实施关键性计划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事实上,现代高科技产品蕴含着人类空前丰富的知识和技术劳动,它将使决定重大国策的公式发生深刻变化。它告诉人们,在这场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全球性技术争夺大战中,谁占据高科技这个制高点,谁就有效地掌握了认识今天和把握明天的钥匙,谁就赢得21世纪。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工程作为突破口和基础。
四、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
科教兴国战略是以理性、以艺术、以一定的投入和时间才能完成的伟业。
同时,它也要战胜许多困难和阻力。贫穷和落后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一大困难和一大特点。
五、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在世界科发展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实力明显落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只能采用“有所赶,有所不赶”的有限战略。所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基础性研究要按照“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瞄准国家目标和世界科学前沿,重点攻关,力争在我国具有优势领域中有重大突破。
六、建立新型科技体制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兴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是一场解放科技生产力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场规律来推进研究与开发,并为市场需要服务,使科技体制成为经济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这种改革必须符合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即发展的过程和动力机制。这样,就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统一起来。
七、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人才政策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既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又是一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应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人才政策。
八、建立科学的科技投资体系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投入的总体强度还比较弱,要根据国情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这个体系由有效政策的吸引,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作保证,真正实现既有政府投入,也有企业投入;有拨款,也有贷款;有资金直接投入,也有政策的间接投入;有国内资金,也有海外投入。通过各方面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中华民族要崛起于东方,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怎么能不确立科教兴国的雄心壮志,怎么能不弘扬振兴科教的精神呢?有了这种民族之志,才能有用先进理论和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民族,才能有推动民族振兴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可以相信,有了全国人民大兴科教的创造性实践,科教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的兴旺和发达必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人民日报——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中山日报——科教兴国 矢志不移 ——盛永华谈科教兴国思想及实践 百度百科——科教兴国战略
第五篇:科教兴国问答
一、如何加快科技发展:
国家:(1)加快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3)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6)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中学生:树立科技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勤于实践,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动手能力。
二、如何优先发展教育
国家:(1)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物质保障;
(5)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P102
中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意识P133,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P6
3三、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前两项之和)
国家:(1)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
(2)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3)加大教育、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重奖科学人才;
(5)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6)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广纳国际贤才。
中学生:(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2)履行公民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必备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3)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做法:拓宽思维,善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四、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国家:(1)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4)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是全社会创新智慧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中学生:(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勤奋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3)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
(4)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开拓视野;
(5)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