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时间:2019-05-14 05:0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第一篇: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教职成〔2012〕26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职高专院校: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中高职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将《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教育厅

二○一二年三月一日

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现就我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总体目标

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基本思路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努力在中高职教育的各自层面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结合浙江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适度增加五年制“3+2”职业教育,稳定高职单考单招规模,重点探索发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加强中高职课程与教学衔接。

四、主要措施

(一)完善五年制“3+2”职业教育

从2012年起,凡申报五年制“3+2”职业教育招生计划,一般应为中职教育省级示范专业或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对艺术类、体育类、医学类、农林类、涉海类、旅游类等也可适当安排非重点职业学校主体专业。原则上每所中职学校不超过4个班级160人,高职院校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0%;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应基本对应,并符合教育部专业目录。

(二)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

为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深入实施,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即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

为充分发挥市属高职院校在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调动设区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我省“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将主要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由市属高职院校与当地若干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进行联合申报,经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审核并下达招生计划后组织实施。同时,允许部分行业性省属高职院校联合省内若干所同类中职学校参加试点工作。鼓励各地优先安排在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学校进行试点。重点支持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

高职一体化培养模改革试点”的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

2012年,每个设区市参加“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的高职院校原则上为1所,中职学校不超过5所,试点专业不超过3个,以确保试点工作质量和成效。以后将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试点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且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专业。试点专业应实行以设区市为单位跨县(市、区)统筹招生。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按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在高职院校期间按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须经考核合格方可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三)稳定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规模

继续维持高职单考单招现行招生规模,不断完善高职单考单招制度。

强化对考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在高职单考单招的个别类别试行“文化课+技能水平证书考试”,以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取代专业理论考试。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项考试,由省市教育考试机构组织实施,每年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次数和用于高职单考单招录取的成绩由考生自行确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制订。

继续深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自主招生规模,鼓励高职院校以“三位一体”或“单考+校考”等自主招生方式,开展考生职业技能测试,推行职业技能知识点面试,引导中职学校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和技能训练。

(四)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

为引导中职学校加强技能教学与训练,激励广大中职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2012年起,我省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参照现行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政策,凡获得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本省籍应届中职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就读我省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

获得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的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由招生院校计入综合成绩,不受政策加分上限的限制。

(五)深化“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

我省自2008年起开展的“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在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全新教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十二五”期间,“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要继续深化,不断完善,努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同时,深化完善自学考试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沟通机制,鼓励中职学生和中职毕业生参加自考、函授、电大等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种高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提高职业技能。

(六)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衔接

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结合我省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成果,进一步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各专业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订和实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年制“3+2”职业教育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各自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分别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牵头分阶段组织实施。通过高职单考单招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中职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的研究,根据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水平,制订和实施专门针对这些学生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努力实现横向拓展与纵向提高,避免课程重复和资源浪费。五年制“3+2”职业教育和通过高职单考单招渠道升学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应尽量以单独组班方式进行教学,以确保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的衔接。

为切实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衔接,省教育厅将选择若干适合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本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指导。

(七)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高职学校要加强统筹管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

体制。鼓励高职院校通过设立附属中职学校,研究与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鼓励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内部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鼓励中高职学校通过签订协议进行合作,分段落实人才培养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各自任务。

第二篇: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

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现就我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中高职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多样化成长,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总体目标

根据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进一步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同时,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基本思路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建立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努力在中高职教育的各自层面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结合浙江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适度增加五年制“3+2”职业教育,稳定高职单考单招规模,重点探索发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加强中高职课程与教学衔接。

四、主要措施

(一)完善五年制“3+2”职业教育

从2012年起,凡申报五年制“3+2”职业教育招生计划,一般应为中职教育省级示范专业或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主体专业。对艺术类、体育类、医学类、农林类、涉海类、旅游类等也可适当安排非重点职业学校主体专业。原则上每所中职学校不超过4个班级160人,高职院校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0%;中职专业和高职专业应基本对应,并符合教育部专业目录。

(二)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

为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深入实施,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即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

为充分发挥市属高职院校在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调动设区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我省“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将主要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由市属高职院校与当地若干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进行联合申报,经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审核并下达招生计划后组织实施。同时,允许部分行业性省属高职院校联合省内若干所同类中职学校参加试点工作。鼓励各地优先安排在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学校进行试点。重点支持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改革试点”的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

2012年,每个设区市参加“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的高职院校原则上为1所,中职学校不超过5所,试点专业不超过3个,以确保试点工作质量和成效。以后将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试点专业必须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技能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且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专业。试点专业应实行以设区市为单位跨县(市、区)统筹招生。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学生在中职学校期间按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在高职院校期间按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须经考核合格方可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订。

(三)稳定高职单考单招招生规模

继续维持高职单考单招现行招生规模,不断完善高职单考单招制度。

强化对考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考核。在高职单考单招的个别类别试行“文化课+技能水平证书考试”,以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取代专业理论考试。技能水平证书考试包括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两项考试,由省市教育考试机构组织实施,每年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试次数和用于高职单考单招录取的成绩由考生自行确定。技能水平证书考试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制订。

继续深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逐步扩大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自主招生规模,鼓励高职院校以“三位一体”或“单考+校考”等自主招生方式,开展考生职业技能测试,推行职业技能知识点面试,引导中职学校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和技能训练。

(四)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

为引导中职学校加强技能教学与训练,激励广大中职学生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2012年起,我省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参照现行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政策,凡获得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本省籍应届中职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就读我省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

获得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的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由招生院校计入综合成绩,不受政策加分上限的限制。

(五)深化“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

我省自2008年起开展的“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在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全新教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十二五”期间,“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改革要继续深化,不断完善,努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规模。同时,深化完善自学考试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沟通机制,鼓励中职学生和中职毕业生参加自考、函授、电大等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种高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提高职业技能。

(六)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衔接

中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相衔接,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要结合我省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成果,进一步明确各自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各专业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制订和实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五年制“3+2”职业教育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各自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制订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分别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牵头分阶段组织实施。通过高职单考单招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中职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的研究,根据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水平,制订和实施专门针对这些学生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努力实现横向拓展与纵向提高,避免课程重复和资源浪费。五年制“3+2”职业教育和通过高职单考单招渠道升学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应尽量以单独组班方式进行教学,以确保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的衔接。

为切实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和教学衔接,省教育厅将选择若干适合专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本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工作,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指导。

(七)探索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在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高职学校要加强统筹管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鼓励高职院校通过设立附属中职学校,研究与探索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鼓励建立区域性或行业性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内部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鼓励中高职学校通过签订协议进行合作,分段落实人才培养在中职、高职阶段的各自任务。

第三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以适应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建设的核心,以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4、专业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专业建设与高职特色相结合;专业建设与学校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校重点支持与普遍加大投入相结合。通过重点建设,切实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对个别专业重新进行调整,使其与学校的总体发展和布局相适应。

5、强化各系部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加强领导,有效协调,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该项工作,各系部设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实施。

2、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和有关专家组成;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系部主任任组长,主管教学副主任任副组长,其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4-6人组成。

3、党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分解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调整,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抓落实,不断探索科学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3)对专业建设文件(档案)材料进行建档管理。

(4)组织专家对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4、系部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

(2)负责制定和实施专业建设的规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建设方案。

(3)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三、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方案

1、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专业建设。(2)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口,以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与党校整体专业建设与发展及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坚持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在学校专业整体现划、改造、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建设。

2、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列为我校重点发展专业。

(2)通过重点发展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的竞争力。

3、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建设标准

重点发展专业是指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它应符合下列标准要求:

(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单位师资队伍满足教学要求,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2)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3)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4)学术水平较高,学生创新能力强,教学质量高;(5)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

4、重点发展专业建设内容:

(1)能够提高专业水平的教改项目,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点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能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最终能够达到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

重点教材的建设:能纳入校重点教材建设计划,最终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取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2)引进高水平原版教材和自编学生参考学习材料;

(3)开展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或实验基地;(5)承担结合专业建设的科学和教学研究,组织高水平学术讲座;(6)课堂教学设备购置;(7)其他项目。

5、重点发展专业建设的管理

(1)凡重点发展的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该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研究费用。

(2)重点发展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每年学校将组织专家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如发现该专业建设与改革进展缓慢,学校将予以警告,或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

(3)被已确定为重点专业的专业,学校将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四、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1、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和新办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佳、发展潜力大、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专业重点加以培育和建设,逐步建成品牌和特色专业,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我校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2、标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目标:

(1)在我校高职现有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在2007、2008、2009和2010年分别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与维护)专业、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较强示范性的专业。

(2)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示范性(品牌)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

第四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 陈思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下载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加强电脑艺术设计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紧密合作,以公司“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秀范文五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6-05-09 14:55:40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3次 评论:0条 摘要:文章关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更加合理......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马为高职高专......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

    中高职一体化总结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总结 绍兴市职教中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

    职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 才改 革 培 教 养学模 式 计 划 2012年9月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特制定以下培养计划: 1、培养中级和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