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 才改 革
培 教
养学
模 式
计 划
2012年9月
荔波县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特制定以下培养计划:
1、培养中级和初级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
2、按社会需求,在学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3、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度。
4、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实践课与文化基础课教学比例约为4比3。
5、提高教师的职称、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州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有计划有条件的吸纳社会中的能工巧匠进入教师队伍。
6、以企业岗位实际需要为基础,更新教学内容,编制专业校本教材。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
9、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产品与作品合一”的六个合一方针。
10、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11、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荔波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12年9月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本类选题主要侧重于:第一,推进本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调整课程体系和结构,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第二,以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我校优势专业的建设,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品牌和特色;第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高水平、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更好的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需求。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2-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优化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及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 2-3.学科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4.公共系列(如:大学英语系列、两课系列、公体课系列、公选课系列等)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5.精品开放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6.教材建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7.课程与教材一体化研究
2-8.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与应用研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以一门或数门课程为对象,以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作业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新方法,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3-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小组学习等教育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2.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3.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 3-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5.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3-6.基于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3-7.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8.大学生素质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9.高等学校图书文献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四、专业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竞争力,为促进我校专业发展,本类选题可以重点关注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某学科新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保障机制的构建等相关问题。此外,本类选题不仅要关注某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还要服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4-1.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4-2.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4-3.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4.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研究与实践 4-5.以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导向的新设专业建设与研究 4-6.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内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科技活动以及知识竞赛等环节)是当前本科人才培养中需不断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类选题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着重探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关政策等途径,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5-1.实验教学内容(软件)、方法及手段、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管理模式、体系等的改革与创新
※5-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5-3.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5-4.大学生课外竞赛专题改革与创新研究
※5-5.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6.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5-7.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5-8.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的学分化管理问题研究
六、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规范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具有系统的引导作用。本类选题应以管理科学和质量评估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才规律,以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创新性人才为核心,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开展学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和教学评价、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助于我校建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和符合本校实际实际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6-1.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研究 6-2.高校资源建设与优化模式的研究 6-3.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6-4.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模式、措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5.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6-6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6-7.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的建设研究与实践 6-8.学生评教体系改进研究
6-9.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七、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类选题侧重于在对我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师资数量增加的因素,明确提升师资水平和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7-1.师德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7-2.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7-3.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7-4.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5.与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7-6.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奖励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八、其他
项目指南中尚未涉及,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其它选题也可以申请立项。
8-1.其他选题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
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2、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课程体系
(1)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职业行动领域和菏泽市典型农机具,结合农机构造、维修、调整、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工作过程的特点,构建 “工作过程导向、理论实践合一”的课程体系。围绕“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课程建设,革新课程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一致性。根据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典型机型为载体开发“典型机型带动型”课程,在课程中融入行业标准、农机作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各专业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以及多轮“协岗实习”、“顶岗实习”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多渠道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了专业课程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参加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任务,组织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等2门教材并经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组织相关教师完成了《播种施肥机械》、《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农机维修讲义》等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拖拉机汽车底盘、发动机、电器的仿真软件完全应用于课堂教学。
3、建设了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实施了“名师工程”、“双师型”工程。按照选拔条件确定培养对象,列支专项经费,制定奖励办法。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通过专业培训、企业锻炼、技能大赛、参加学术交流、主持教改科研课题等多种措施,实施培养。在闫照飞为专业带头人的基础上,启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2名。
修订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外聘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4、搭建“校企社”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办学体制
(1)搭建了全方位、多模式的“校企社”合作平台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探讨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制定了“校企社”合作章程,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专业共建制度,规范共建内容、共建形式、运行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内容,不断完善“校企社”共建的长效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完成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等实习任务,培养农业机械技能人才。
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推进真实生产和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农机实训中心和满足专业实训、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搭建全方位、多模式校企合作基础平台。
(2)进一步完善了“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社”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保证了“工(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是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共同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学校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合作社或企业进行管理,企业(农机合作社)按照员工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学生。共同制定实习内容、质量标准与考核方法,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学校和企业(农机合作社)双方共同鉴定。二是从实习企业(农机合作社)选拔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学校与企业(农机合作社)对其共同考核,按考核结果支付兼职指导教师工资。三是依据“校企社”双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制定了《校企(农机合作社)合作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校企社”合作平台,学校着力营造仿真的职业情境,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真实的教学实训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近两年,新建了农机模拟仿真实训室和PLM体验中心,改建扩建农机实训中心、机械加工中心、机械CAD/CAM实验室、农机电器实训室和电工实训室,把农业机械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了融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推行岗位上岗证制度,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积极探索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社”深度合作机制,与定陶沃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菏泽龙泵车辆有限公司等多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两轮生产性实训。学生经过两轮训练,基本掌握了先进的农机使用技术,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适应性明显增强,为菏泽市推广先进农机使用技术培养了落地型人才。
2、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教学模式改革成绩显著
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学校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各学科的不同特点,组织编写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组建一体化教学场景,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统筹安排各专业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时间,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充分利用学校及合作企业资源,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模块课程为载体,产学结合为手段,以过程考核为抓手,技能鉴定为保障的课改理念,构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分别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
(3)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果显著
针对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道德与素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编写出版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两门核心课程教材,建立了《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护》、《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护》、《农业机械基础》等核心课程网站和资源,建成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3、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1)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根据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和学校教师培训规划,组织实施了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通过校内外多种形式的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能力考核制度,通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活动,以及教改课程教学观摩等,促进教了师技能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职工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收入挂钩,充分发挥了教职工考核工作的作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发展
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共同参与示范校项目建设。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子”,为企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搭建了平台,促进了校企的深层合作。
4、校企合作、工(农)学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资源,积极拓展合作空间,近两年来,与定陶沃田农机合作社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双向参与机制、人员双向互聘机制、人员双向培训机制、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学生的顶岗习与就业需求,并为教师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靠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示范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专业虽然已探索并实施具有专业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仍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经过两年的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双师”数量已达到标准要求,但“双师”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能力还需继续提高。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应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沉下心来,下企业参加实践煅炼。
3、校内实训基地功能配置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差距。校内农机实训中心设备台套数偏少,功能不全,与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4、校企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自身的优势和吸引力,积极寻求合理有效的合作途径,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改进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转变思想观念
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通过调研、专家讲座、企业实践、外出培训等形式,转变思想观念。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加大课程的调整与开发力度,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建设与管理,加强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进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争取更大成效
对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行进一完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将教师下企业实践煅炼落在实处,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考核,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中青年教师能真正沉下心来,在企业实践煅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3、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功能配置,将基地注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对外营业,扩大基地的影响力,将消耗型实习(训)转变为生产型实习(训),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主动开放办学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寻找合作共同点;创新合作形式,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合作渠道与空间,加大在工学结合、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通过近两年的建设,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学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和不足。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利用我们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创建成一流的重点专业
第四篇: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定稿)
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艺术设计是艺术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的创造性有很高的要求。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要真正培养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在教学改革浪潮中,为了实现艺术设计教学目标,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实际教育的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设计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新时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存在一些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艺术教育培训模式不够科学。因此,有必要对培训模式进行全面的探讨,教学模式是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学生素质,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随意
作为当前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艺术设计需要进一步发展,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在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没有严格控制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植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高校应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受各种问题制约,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往往不达标,办学后劲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应立足市场,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教学目标,否则人才就会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现阶段,国内高校人才培养并不理想,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只有大力培养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但应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目标实施不理想,形式实践普遍,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模糊。
(三)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影响艺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首先,理论教学比重过大,实践教学比例不高,实际效果不好。这使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枯燥的理论学习上,即使有时间参与实践教学,也不够全面。此外,教学方法不够新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使学生长期处于低效率的学习状态,科学教学方法的缺失,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降低了学习效率。许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也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作业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高校专业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艺术?O计也是如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已然成了一种趋势。但如今,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依旧比较落后,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加快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度。
(一)市场导向专业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科学性和专业性原则。所谓科学就是高校要处理好教学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创办专业时,高校不仅要考虑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还要充分测试自身教学资源是否可以满足相应的教学需求。如果教学资源有限,盲目开设相关专业,以迎合市场需求,将导致人才素质的提高受阻,学生毕业难找工作。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准确定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人员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将大大降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化校企合作。同时,高校要按照全面发展的原则培育和推广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
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关键。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采用分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三、结语
改革和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艺术设计教学中,高校应构建一个综合性体系,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此外,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艺术设计教学评估机制,大力培养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郭婉怡(1984-),女,广东广州人,助教,研究方向:动漫艺术设计。
第五篇:职业中学教学计划(本站推荐)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贯彻落实《xx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xx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如东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推进职教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我县中等职教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1、狠抓教学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xx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如东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施意见》,加强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教师业务等方面的管理;组织学习并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在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防范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管理水平。
2、推进课程改革,改革课堂教学。
组织全县职业学校广大教师学习《xx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领会课改精神,加强教师培训,营造课改氛围,选择重点和特色专业实施课改试点,形成并总结经验,为全面、深入推进全县职教课程改革提供示范或参考;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抓实教研科研,促进教师发展。
进一步增强全县职业学校的教科研意识和氛围,切实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努力做到教研科研一体化,教研科研服务教学需求,通过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师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丰富学生活动,促进能力培养。
组织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开展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企业(行业)文化教育等活动,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敬业爱岗意识;开展多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或开设相关选修课),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1、组织教学督查。县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学督导和检查工作,了解全县各职业学校贯彻执行《xx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和《如东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实施意见》情况,并将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各校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提出整改建议。
2、做好全县各职业学校外出实习学生情况的跟踪调查,并落实学生外出实习管理责任。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在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本学期首先做好全县所有的在外实习学生情况的跟踪调查,按人头填写跟踪情况登记表。各校要落实学生外出实习管理责任,同时要安排相关教师定期到学生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防范违法犯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组织职教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和沙龙活动。本学期将围绕职教课程改革分层、分学科(大类)组织课程改革培训和课改沙龙活动,以提高广大教师职教课改意识和能力。
4、选择相关学校和专业实施课程改革试点。将于学期初选定1-2所学校3-4个专业作为全县课改试点学校和试点专业,按照《xx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课改组织,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开发课程,初步构建“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到XX年底形成初步成果——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专业指导方案(初稿)、部分课程标准(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