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讨会(会议材料)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专业,我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巩义市公交公司、巩义市神峰汽贸有限公司、巩义市洲际汽车维修厂、巩义市蓝天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一汽大众合众汇金等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以此为基础,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专业建设为契机,提升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形成特色专业,使办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终,将本专业建成适应我市汽车服务行业发展需要,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已经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满足汽车维修服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现状
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1999年,毕业生已达1000多人,每年招收的新生稳定在100人左右,学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学校现有汽车驾驶标准实训场地、汽车仿真模拟室、汽车电气设备仿真室、汽车电气实训考核区、汽车发动机维修车间、汽车发动机电控维修考核区、汽车底盘维修车间、汽车钣金车间、多媒体教室等教学实习场所及设备。师资和实训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三段式(三段即在校的教学分基础课、专业
理论课、专业实训课)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在普通教育的内容之外再加上专业内容,其弊病是学生学了不少课程,只是应付单科考试,却不会融会贯通,甚至由于不愿死读书或认为学了没有用而不爱学习。不少学生正是这个原因,成为学习差生,进而心有旁骛,变为学习、纪律双差生。而且,职业教育的这种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技能的动手难,造成企业对我校学生并不热眼相看,不愿意接收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实习,毕业的学生工作难找,或不适应工作岗位,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这也是我们近两年在一直思考的问题。
2、改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原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针对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对汽车维修行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立足服务我市汽车修理、服务和生产企业。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几家经营状况良好,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学习要求的企业,与之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形成“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作用,把企业的主体作用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使企业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另一阵地作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具体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一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上学期在汽车实训车间完成围绕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开发的专业课程模块的教学任务,同时,每学期抽出总计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学习实践时间;第三学年下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校企融合、工学结合。借助社会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使其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服务技能的中级技术人才,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1、原有的课程体系
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
文化课开设的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体育、礼仪、书法、物理;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有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文化、汽车概论、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驾驶技术;专业技术课开设的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构造。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室上理论课,实习的时间很少,这就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学习与岗位应用距离过大,学职业的不“职业”,学生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人人都不看好的“双差生“。
2、改革中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对企业的走访、调研,按照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了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行业的技能系列标准,使以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相吻合,使教学有了依据;以岗位为目标,突出了就业的导向性。围绕“双证建设”(即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需求,根据汽车维修行业初级、中级的岗位要求,明确了中等职校初、中级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既为中职办学培养初、中级人才确定了方向,还为高职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打下了基础。依托各行业企业以及校外“教学企业”,联手设计适应“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附表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附表二: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课程对照表
第二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分析
三、企业调研概况
四、调研分析归纳
(一)培养目标
(二)就业面向
(三)职业能力
(四)专业行动领域
五、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二)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分析
三、企业调研概况
四、调研分析归纳
(一)培养目标
(二)就业面向
(三)职业能力
(四)专业行动领域
五、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二)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第三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本类选题主要侧重于:第一,推进本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调整课程体系和结构,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第二,以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我校优势专业的建设,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品牌和特色;第三,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高水平、立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更好的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需求。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2-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优化与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2.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及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 2-3.学科基础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4.公共系列(如:大学英语系列、两课系列、公体课系列、公选课系列等)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5.精品开放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自主学习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2-6.教材建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7.课程与教材一体化研究
2-8.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与应用研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以一门或数门课程为对象,以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作业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等进行改革,探索教学新方法,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方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3-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小组学习等教育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2.小班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3.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 3-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5.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3-6.基于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3-7.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8.大学生素质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3-9.高等学校图书文献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四、专业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竞争力,为促进我校专业发展,本类选题可以重点关注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某学科新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及专业建设保障机制的构建等相关问题。此外,本类选题不仅要关注某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还要服从学校整体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4-1.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4-2.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4-3.重点(优势)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4.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改革研究与实践 4-5.以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导向的新设专业建设与研究 4-6.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程、课程内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科技活动以及知识竞赛等环节)是当前本科人才培养中需不断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类选题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着重探索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通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相关政策等途径,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5-1.实验教学内容(软件)、方法及手段、课程体系、教学评价和管理模式、体系等的改革与创新
※5-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标准与评估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5-3.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 5-4.大学生课外竞赛专题改革与创新研究
※5-5.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质量保障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6.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
5-7.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5-8.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的学分化管理问题研究
六、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规范的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具有系统的引导作用。本类选题应以管理科学和质量评估为基础,遵循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才规律,以培养高素质、多样化、创新性人才为核心,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开展学校内部的教学评估和教学评价、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从而有助于我校建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和符合本校实际实际的质量监控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6-1.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研究 6-2.高校资源建设与优化模式的研究 6-3.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6-4.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模式、措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5.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6-6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6-7.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的建设研究与实践 6-8.学生评教体系改进研究
6-9.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七、师资队伍建设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本类选题侧重于在对我校师资队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师资数量增加的因素,明确提升师资水平和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7-1.师德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7-2.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7-3.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7-4.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7-5.与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7-6.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奖励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八、其他
项目指南中尚未涉及,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其它选题也可以申请立项。
8-1.其他选题
第四篇:中职课程体系改革研讨会会议纪要
1会议概况
【会议时间】 :2013年1月5日 【会议地点】 :校办公楼五楼会议室 【参会人员】 : 【会议主持】 : 【会议记录】 :
【会议主题】 : 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对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交流、探讨,对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初稿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会议议程
1)xxx副校长介绍与会专家及我校领导、专业老师 2)xxx校长致辞并介绍学校情况
3)机械加工专业包部主任xxx主任介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示范校建设情况 4)专家针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情况给予指导
5)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进行讨论论证 6)会议总结 7)会议结束,合影 会议主要内容
3.1 xxx校长介绍与会专家及我校领导、专业老师
专家1: 专家2: 专家3: 专家4: 专家5: 校方1: 校方2: 校方3:
3.2 XXX校长致辞并介绍学校情况
XX校长首先对到校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学校情况:
我校始建于1981年,2007年,获得中央支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20万,学校自筹200万元,建成了高标、配套齐全的工科类实训中心。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92.6亩,建筑面积78636平方米,学校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在校生4623人。南校区承担中职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北校区承担成人教育。学校现有教职工253人,外聘兼职教师55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9%,专业课教师占任课教师比例的66%,双师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3%以上。我校于2012年6月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遴选,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坚持 “学生自豪•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重点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等五个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以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示范校。请各位专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多提宝贵意见。
3.3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XXX主任介绍专业的建设情况
计算机应用专业杨睿主任介绍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情况,在实训设施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方面、师资力量、校企合作方面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了汇报,并在目前专业建设上进行的工作和存在的不足在会议上作了阐述。
3.3.1 建设进度与成效
专业论证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调查:
邀请市专家与企业领导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学校规划和建设,围绕专业现代化建设开展研讨。
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走向和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统计。
了解国内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发达国家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课程改革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学校对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对文化课、专业课在结构、比例、权重、衔接方面精心设计,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以夯实基础和掌握现代专业技能为基点,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次,学校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针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设置。专业实训时间分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按教学计划在校内实训地安排,生产实习为工学交替半年,学校与有关企业、单位协议,有计划地安排在这些校外基地实习。第三因为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我们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此学校计划制作精品课程和编辑校本教材,以flash动画设计为领头的各科目都在酝酿中。师资建设
一是努力实现专业对口,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二是加强教育科研,培养骨干教师队伍;
三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 教师;
四是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向企业和高校聘请兼职教师。设备设施 学校加大力度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提高实战能力,特拟建立5间导师工作室分别是动画工作室、网页制作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影视后期和网络工作室,现正在着手搭建。
学生技能大赛的成果:本专业在阜阳市、安徽省和国家技能大赛上都成绩显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3.2 存在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本专业的课程与岗位对接还不够紧密,需要真正发挥动态调整机制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新紧跟产业发展变化,对已构建的典型工作项目需要不断补充完善,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理论知识更新、实践指导能力、服务企业社会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此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本专业校企合作的活力还需提高,合作模式需要创新,长效运行机制需要继续巩固。
本专业办学办学规模相对还较小,在校生数、校内设备还比较少,需要加大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亮点特色的提炼。
如何把本专业做的更强更大。
教学资源库与信息化建设如何更大的发挥作用。
3.3.3 展望
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利用好企业资源为学生实习和教师培养提供平台
教学资源建设
建设理实一体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校本教材、精品课程
实训环境建设
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硬件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能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专家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进行讨论
陈雷副校长对于示范校建设提出以下议题,对现有
针对以上议题,各位专家以及我校人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意见汇总如下:
XXX(1)现有开设的课程与社会上有所脱节,如目前联想、戴尔的操作系统已经趋向于Windows
7、Windows 8系统,而我们课堂上仍然没有引进新系统的教学,需要开设更新课程。
(2)现在中职学校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输送到企业仍然要进行一年左右的培训,不实习不能上岗,企业所花成本高不愿意接收刚毕业的学生,希望学校在学生毕业前能多去企业实习。XXX
(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企业需要到校就可参加工作(1)企业需求现状:企业招人频率高,但是招不了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对应,学校培养人才有空间。
(2)建议学校在基本操作或教材类尽量少用,多开设点深度的课程。
(3)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有四个住哪也方向,建议选择一个方向,选择一些选修课,尽量交叉学习,拓宽知识面,交叉设置课程。
(二)师资力量
(1)师资知识需要更新和提升,更新课程的师资结构,老师需要进行培训和引进企业的兼职教师。
(三)校企合作
建议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实习,不用第三年再开始顶岗实习。
建议多往现有的云终端、手机终端输送人才和开设课程。康赟
(1)强烈建议学生下企业实践,提升师资的前沿力量
(2)动漫方向,如果深层次的学习主要开设在高等院校,中职动漫要确认工作。(3)建议在广告方向上面好好发展,以后广告是片蓝海,思考学生毕业后做什么,所学东西与社会上要匹配,目前培养出去的中职学生都去家装公司。石磊
(1)专业的亮点特色:导师工作室可作为特色亮点,采用分层次项目引导,企业运行模式、企业文化的植入、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企业案例和运行流程,采用双导师制,聘请和专业方向相关的过来当导师。(2)多增加顶岗实习基地,加强师资力量培训。(3)项目实施方案上注重开发流程。顾红飞
(1)项目角度,实施时过程档案资料的整理装盒
(2)人才培养方案,需有连续性,前后一致,递进式课时设置。(3)课程中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太少。(4)聘请外聘老师,企业负责人
3.6会议总结
讨论结束后,陈雷副校长进行了会议总结,并感谢在座的专家评委给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这将对接下来学校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的修订工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会议结束,合影留念。
第五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模版]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总结报告
一、项目建设基础情况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兼办大专、中专、技工等多层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交通学校(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建于1958年)、贵州省交通干部学校、贵州省汽车驾驶技工学校(原省部级重点技校)合并组建而成。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独具特色的“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指根据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种模式改革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周期,不但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达到1:1,更体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调查反馈,均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15人,实训指导教师4人;全体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7人。其中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旅游行业企业从业和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保证“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2005年学院投资45万,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贵阳骄苑旅行社,由管理工程系主任担任旅行社总经理;旅游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旅行社的日常管理与业务接待。做到了“教师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专业老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学生教学实训和企业生产服务一体,学校与企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系社合一、双师双职”,这种方式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校外实习基地
以试点为基础,渐进改革。校企磨合确定每年的4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为旅游企业的旺季、11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中旬为旅游企业的生产淡季,施行旺季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打破惯常教学安排。教学周期耦合企业生产周期;教学组织呈现灵活学期、分段教学的特点,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积极探索“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学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灵活办学体制,率先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于2006年与企业合作,双方投资、共同管理,联合开办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利用企业良好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完善的实训基地群,探索一条“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积极灵活的办学体制。由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推荐就业。经过7年的摸索,逐步完善了各项制度,积累了一定的旅游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办学经验。为进一步探 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之路。
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结合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旅游专业的实际情况,对旅游专业优质核心课程设计应该要设计出旅游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锻炼职业技能,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
3.建设“双师素质”型的教学团队
以师德师风建设、专业梯队建设、双师素质建设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完善教师激励约束机制,与企业紧密合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4.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需求出发,组建以旅游行业技术专家、职业教学专家为主的课程体系建设团队,以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导游服务、旅行社工作、景区服务与管理三大岗位群的需要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等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以真实旅游服务及管理为载体的岗位工作任务。
5.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针对旅行社岗位能力需要可建立导游实训室、仿真旅游车、模拟旅行社等基地。针对酒店岗位能力需要可建立宾馆,提供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专业岗位供学生进行专业实训。
在实训条件的配备上可根据各实习基地的情况进行设备的购买,既要保正质量又要突出效果。相信在这样的方式下授课,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根据旅游专业群的情况在贵州省众多旅游企事业单位中选取那些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酒店、旅行社、景区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6.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尤其是突出“工学结合”教学特色,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相结合。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如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角色教学、讲座式教学等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工作过程,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案例等资源,将旅游企业的工作流程等信息带 到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三、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1.“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实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除了企业对学生严格管理以外,学校全面介入和企业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在这方面,我系形成学院成绩与企业成绩紧密结合的综合实习考核评定体系、专业教师校内教学任务和校外实训管理任务综合量化的教师考评体系等。但是,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后,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还需与企业密切合作,进一步继续完善一系列的校企共管作业文件,进一步加强过程监控,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作为“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支撑的骄苑旅行社,需要更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的发掘市场、充沛客源、给学生营造更多的业务操作机会。
2.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积极主动,而企业热情不高。
合作形式只是采取了前述形式中一种或几种而已,比较单一。 合作多为基础层面,强效性合作很少,甚至合作难以长期维系或流于形式而名存实亡。这与目前旅游行业整体上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以及合作机制中企业利益分享不明确、不实际等因素有关。
3.我系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系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有以下特点:年轻化,高级教师相对缺乏,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中青年骨干教师不多,社会实践经验方面还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