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种型号发动机维修要求培养)式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软件专业则开展“三方”合作培养模式,实际上是由政府牵头,学院与软件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等。
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不求永远、双赢即可
该院介绍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时,我提问:“这种定制式合作培养围绕着一种特定的航空发动机展开,能否一届接一届地持续?”,其实很显然,当企业定制到一定数量的人才后,需求将迅速趋于饱和,也许一届、二届以后就会走到终点。
这就带来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院投入巨大精力进行该项教改是否合算,对于这个问题,该院的解决之道是专业教学及其实训主要由企业承担,这是企业本身需求决定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成功实践是否一定要求该模式具有长久生命力”。实际现代社会即使是一种新职业,其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长久,有的甚至很短。追求长久不一定正确。只要双赢,有利于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使合作一次就到终点,也是值得尝试的,当然要进行教改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成果提炼
教学改革成果提炼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强项,至目前为至,该院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与该院重视教学改革成果提炼密不可分。
如何提炼工学结合教改成果,这是我们这次调研关注的重点问题。
该院十分注重教改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同时在教改立项之初就明确结题要求,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结题材料十分丰富,为进一步申报教
学成果作了充分准备。
该院工学结合成果提炼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项批准文件及各类改革配套教学文件;
2.教师发表的各类教学改革论文;
3.企业合作证明材料;
4.工学结合各类考核材料;
5.配套特色教材及成果。
经过几年探索及积累,该院将几个有实践支撑的工学结合模式集成一个教学成果申报,成果获奖可能性及奖项级别均得到提高。
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所遇难题
1.企业积极性
以前企业接受毕业生实习是指令性任务,现在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接受毕业生及指导力度大不如以前;
2.质量保证
某些专业学生企业分散度大,教师难以深入指导与评价,质量难以保证。学生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积极性及认真程度下降。该院认为如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放任自流,将失去工学结合的意义。
3.教学管理
为适合企业要求,需提前集中授课(或工学结合结束后回校集中授课),对教学管理提出新挑战,要求教学管理适合工学结合无疑于又一场革命。
2007年4月26日
第二篇: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报告
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
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报告
旅游专业在完善与创新本校“113”和“ZGY”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专业定位、旅游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岗位人员需求,针对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与前厅服务三大课程,与乐山教育宾馆、乐山金海棠大酒店、峨眉温泉饭店、四川海河特色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乐山本地旅游企业携手共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机制,实现了真实环境现场教学模式;形成了企业从实训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设、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全面介入机制;形成了学生培养围绕学校与企业两个中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了“校企合一”的办学模式。
一、企业参与教室布置和实训室建设,实现真实环境现场教学
(一)企业参与教室布置,打造仿真企业环境,企业文化陶冶人 为营造接近真实的企业岗位环境,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从2011年起,由专业部和班级提供资金支持,各班师生根据本班专业特色,走访多家对口企业,搜集引进图片、文字素材,邀请企业人员合作,将本班教室重新布臵打造,在原有班级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发展理念、管理制度、口号标语、宣传图片等企业文化内容,班级管理仿效企业管理,让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互融合,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理论与文化知识。
(二)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提升实训环境档次
本专业拥有一个按照三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独立对外营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教育宾馆。因宾馆目前暂未提供西餐对外营业,故依照其它真实酒店西餐厅的装修、装饰、器物、风格、布局,专门打造了一个西餐实训室,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西餐技能实训。
另按照建设大旅游专业的思路,本专业于2012—2013学年正式新开设了烹饪专业,故从2012年初开始,即参照目前星级酒店标准,与教育宾馆合作打造了面点制作、食品雕刻、中餐烹饪三个专门的实训室,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为烹饪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三)企业提供并参与真实环境现场教学,校企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 目前,本专业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三大科目所有的实训课程均在教育宾馆进行,教育宾馆开放全部5个餐饮包间、宴会大厅14张餐桌、50余间客房、前台,满足学生实训的设备设施与场地环境要求,并安排内部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按照行业标准配合专业课教师进行实训管理和技术指导。从而把宾馆作为学生的实训教室,宾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宾馆的规章制度就是学生的纪律要求,实现旅游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二、企业参与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培训建设
我校实行“以工种为项目,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要求以企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四川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一支兼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具有优良职业道德与职
业素质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适应行业与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基本保障。本专业充分利用校企集团资源,安排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顶岗实践培训与挂职锻炼,让教师队伍在企业一线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聘用、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教学指导专家,加强教师队伍力量,让企业积极、全面参与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当中来。
为此,本专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联合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培训教师队伍:
1、从2011年至今,通过采用问卷或走访形式,平均每年对十余家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项目、人员结构、人才需求等内容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人才需求信息,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教师顶岗实习的锻炼方向。
2、安排全专业教师利用放假时间到对口企业进行一线顶岗实习,或通过培训渠道安排部分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企业实践培训,提高相关的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及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水平,同时得到一线岗位人才需求的直接资料,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3、从2011年至今,通过采用问卷或走访形式,平均每年对近百名本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与期望值以及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反馈为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教学的参考信息。
4、从校企合作企业聘用、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教学指导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并直接或间接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三、企业参与教学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建设,形成“校企合一”
办学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将学生进校至毕业的三学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学生除在校进行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须经专业部统筹安排,在教育宾馆进行每人为期10天的校内教学顶岗实习,由专业部实训人员与宾馆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实训安排与管理,通过真实工作岗位的锻炼,认识并熟悉酒店运作方式和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流程,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实现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从2011年7月至今,已有340余名学生在教育宾馆完成了总计3400余天的教学实习。
第二阶段即第二学年,学生除在校进行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须经专业部统筹安排,选拔20%以上的优秀学生,在除教育宾馆之外的校企集团其它旅游企业进行为期15-20天的校外教学顶岗实习,由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全程实训安排与管理,与企业内部员工享受同等管理待遇,让学生逐步掌握独立操作、独立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一步认识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树立职业目标、强化职业技能与职业纪律、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水平。从2011年7月至今,已有120多名学生在乐山金海棠大酒店(四星)、峨眉山温泉饭店(五星)、四川海河特色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完成了总计1360天左右的教学实习。
第三阶段即第三学年,除个别因特殊原因选择自谋职业的学生之外,80%以上的学生全部走上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完全遵照企业内部管理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适应旅游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最终顺利实现就业。以2012年为例,本专业2013级学生共140余人,通过学校推荐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共107人,全部合格完成实习任务,经跟踪调查,企业满意度在90%以上,最终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
四、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在本专业制定的《乐山一职中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校企双边活动,企业有义务与学校一起对实习学生进行统一考评;并在《乐山一职中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管理规定》中明确从思想教育、考勤制度、作息制度、安全制度、生活制度、管理制度、学习要求、实习要求、纪律要求、安全要求等诸多方面,制定了全面、细致的学生思想行为规范和企业考核奖惩标准。
本专业在安排学生在进入企业开始教学实习或顶岗实习前,都征得了学生家长同意并与之签定了安全协议,再与企业签定相关实习协议,将学生实习考评表格交予实习企业,由企业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按照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制度和《乐山一职中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管理规定》,根据实习学生客观表现,每天对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细致、如实的考核,并在学生实习全部结束之后进行实习总结考评并加盖公章。专业部将对企业给予学生的实习考评全部进行存档,并针对考评记录确定对学生的奖惩与学分登记。
小结:
通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旅游专业与旅游企业携手共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机制,形成了企业全程介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形成了“校企合一”办学模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在区域中等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旅游专业部2013年7月25日
第三篇:暑假工学结合调研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暑假工学结合调研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电子通信技术系李鸣亮吴永深
2009年8月
调研对象: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调研主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调研目的: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意义,结合本系实际,思考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核心、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教学中的地位
调研形式:参观相关学校的实验实训室、了解某些专业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情况、个别访谈等
一、两校概况
1.云南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该学院设有“信息、商学、应用技术、人文、基础”五个学部,开设有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文秘、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园林工程技术、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方向)、园艺技术(花卉技术方向)、建筑工程管理、电脑艺术设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鉴定与营销方向)、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22个专业。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联合开办“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澳班预科专业。
学院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和导师制;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专业选择自主化,学生可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或者第二专业;入学一个月内本人申请可以更改专业。学生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学分不满或因故不能在校学习,经本人申请学院批准可以保留学籍、学分,再入学时,继续选修学分,直到学分修满。毕业成绩合格除获取毕业证书资格外,学院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专业的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学生毕业,学院推荐就业和鼓励报考省招办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成绩合格对口升入省内本科大学就读,完成本科学历,可推荐到英国、法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自费留学。
2.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以冶金、机械、材料、电气等工科专业为主,培养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生产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是云南省“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昆明市“文明单位”,2007年被中国教育报中国名校600家编委会选入《中国名校600家》A类学校。学院具有招收留学生资质,目前有留学生在校就读。2007年11月学院通过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良好”。2008年9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以学院为龙头组建成立了“云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11月,经云南省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学院依托云南省国有特大型 企业“昆钢集团”办学,为学院的教学实习、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昆钢集团”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场地。学 1
院齐备的体育场为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活动场所。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座谈中普遍认为,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量更大,教学成本更高。因此,管理部门和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调研发现有的教师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时会有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
2.企业积极性不高
表现形式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部分企业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同时,学校的教学往往要受制于企业的生产,出现了“工”“学”矛盾。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更是难上加难。通过调研了解到这主要是因为(1)大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2)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3)最近一些企业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企业用工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积极性。
3.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革滞后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过去大多是沿用本科的做法,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我系结合示范性建设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进度缓慢,只在部分课程中进行了实施。
4.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问题增多
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籍管理、实习管理等问题将会增多,难度将会加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也是学校面临的新的难题。
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先导,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势,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组织教师学习,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意义,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善于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
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可建立以“工学交替”为主,辅以“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的办学体制。近年我们组建了“正威”、“合盛”订单班,近期与常州巴奥米特公司达成订单培养意向等,这些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
2.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转变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必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必要调整,让学生学得进,用得上。我系准备在08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好09级人才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工学结合特色。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改变原来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专业课程细化,按照分类,实行单一模块强化学习。在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学校与劳动技能鉴定部门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取得该模块相应等级的岗位资格证书,为学生工学结合做好上岗资格上的准备。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在课程开设和教材编排上要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入手,以“一技之长”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不拘泥于现行的规定教材,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可把原本在校内实施的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放在工厂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安排选择白天或晚上参加集中授课,解决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3.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5.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以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为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如果用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单纯由学校及教师的评价难以体现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必须改革,贯彻职业学校的特征,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即由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以上是我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通过此次调研,使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要不断将其与本部门工作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既立足于理论,又结合于实际,为我系真正地做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核心
1.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作支撑。
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场所和仪器设备等。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设专人负责,认真实施,及时反馈信息,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计划。
2.工与学要同时成为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其教学组织形式可采取轮倒制。
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时间应尽量安排在生产旺季,以解决企业对生产工人季节性的需求。
3.要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功能进行明晰与评估。明确为什么设置(课程作用)、学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置(知识掌握与技能形成的顺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课程目标)。
4.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重点
要确定好课程开发的方式,先在企业专家的直接参与下,对该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类,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选择好课程内容后,可按工作过程进行排序。
5.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习者在获得就业所必备的工作过程知识的同时,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也得到提高。
四、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教学中的地位
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基础。
1.要与企业共建融教学、生产、科研、经营和产品设计开发于一体的具有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其功能要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与实训学生数量相匹配,生产条件及技术装备与相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相符合。并做到实训项目来源于市场,实训过程有生产任务要求和执行生产标准的要求,实训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
2.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场所
为了建设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选择一批与专业对接、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优势等来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另外,学生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可以贴近生产一线,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并能够培养团队意识、诚信意识、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四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的问题,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实训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因此要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培养效果如何?”的逻辑关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本原则
1、校企共建原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2、能力本位原则。根据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3、“双证书”原则。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各专业要根据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规划与选择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拓展学生实践课程和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将“双证书”制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职业性原则。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实训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达到职业标准操作规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三、基本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制订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柔性管理,考虑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1、过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包括:
(1)行动领域设计:写出人才培养方案行动领域(工作领域)设计过程,从行动(工作)领域找出本专业学生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筛选,再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说明界定这些任务依据和基本过程。
(2)学习领域设计:对具有教学价值的、经过整合后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也就是学习领域设计。这里的设计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必须基于工作过程,从而形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工作任务顺序选择必须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
(3)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必须选择完成工作载体(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根据选定的载体开发课程。学习情境开发应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设计。
2、学生素质的培养设计
学生素质应当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描述这些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的哪些教学环节中,通过何种教学过程、手段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对于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特殊素质,必须重点描述如何完成培养。
3、教学实施中的柔性管理
在完成核心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生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学习过程中发生变动情况下,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即描述在满足何种条件下可以变动正常的教学计划,必须完成哪些教学环节和课程,没有完成的教学过程用哪些环节(如网上学习、企业培训、企业鉴定等)替代。
四、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是保证学生真正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应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必须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重大变革。坚持课程体系构建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原则。
2、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标准
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按照工作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开发,并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能够向学生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2)课程体系的实现基于什么载体(如项目、工作过程、设备、产品、案例等)进行教学活动,即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以什么作为主线进行衔接贯通;
(3)课程体系在整体上按照什么顺序衔接,是否按照工作过程的六个步骤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和工作过程相一致。
3、课程体系设计要点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上应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应体现出工作任务的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在课程单元选择设计上应当考虑到难度适中,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在广度上应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完成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应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4、双证书的教学安排
在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有相对应课程,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
5、顶岗实习的安排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安排不低于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一般在完成核心能力课程培养的基础上进行。
五、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可以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沟通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计算机基础与操作》、《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任选课(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修养类)等课程组成。各专业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设置与课程内容选择。
2、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各专业在构建该课程时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突出课程“教学做一体”的特点,并将岗位任职资格等级证书教育纳入该部分课程之中。
3、职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
本学习领域课程是在职业能力课程的基础上,围绕本专业职业能力所拓展的需要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能力的课程。
4、课程体系学时分配
(1)各三年制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不超过270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原则上为1:1。
(2)各专业对学生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原则上学生三年完成125-135学分,其中理论课程按照16学时/学分,学生实习实训按照30学时/周(每周计1学分)折算。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初探
电工电子30801班,三年制中技班。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的第一学期,下厂进行了“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如何做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对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作为班主任的我努力探寻教育管理工作的切入口。
一、班主任工作全新领域里转变多。
针对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学生管理需要社会化。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何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被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科室不同的生产线,班主任如何配合各生产线领导对员工在生产线上的要求,从而挖掘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最大潜能、创造更大价值!
1、学生管理社会化。以制度说话,迟到、请假不会总得到善意的提醒,而是严格的管理,上班打盹,绝对不行,出了疵品,那就得严厉的惩罚。学生还是学校的学生,但是进入了企业,就是企业的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
2、教育主体发生变化。从传统教育模式下由学校老师担任教育者转变为教师或师傅交替担任教育者,甚至完全由师傅担任。教师和师傅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学生不适应。
3、教育对象的变化。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生与员工双重身份,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会像对待其它员工一样严格要求他们,这将使学生感到不适应。
4、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在一定时期脱离单纯的校园环境处于社会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企业管理等会使学生产生很多新的想法。
5、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与学校有很大区别,更侧重于作为一个员工的教育。
学生改变以往“校园和课堂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深入社会,体验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同时班级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工作环境也随之改变。但班主任工作仍然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帮助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以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意识,发挥班主任在企业与学校、学生与公司领导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学生教学生产实习的阶段性过程及出现的问题
1、对新世界、新事物的了解过程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生产线前分别有两个阶段的培训和学习。阶段一:刚走进厂区,人事管理科对全体新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对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生产产品、工种分配、考勤制度、人员结构等方面,新员工开始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阶段二: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生产线,各生产线再对新员工明确岗位要求、工艺流程、5S管理、安全操作规范、劳动纪律、考核与分配要求等。
班主任全程跟踪,与新员工一起学习,知新员工应知。同时注意观察培训过程中,学生接受的程度,个别学生的反应。再配合生产环境的要求和需要,开展主题教育班会《学习做员工》,重点强调企业要求与学校要求的区别;明确劳动纪律和请假制度,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执行;以学习为主,磨练意志吃苦在先;与人沟通态度谦虚,工作积极主动,一切以生产说话。在企业领导和老师两方面的管理人员要求下,学生思想上开始学习做员工,行动上整装上阵,进入生产线。
2、熟悉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后过度了适应过程。
在身临其境的生产管理模式下,新员工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拘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顺利地过度了自然而然的适应过程。(1)十七周岁左右年龄的学生对新事物有一段时间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工作必然有一定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环境接触的恐惧感又使他们规矩的学习并工作着。(2)部分学生有表面浅显的适应表现,因为对了解的东西体会得不够深刻或还未接触到,所以有一个短暂的或浅显的适应。(3)个别学生偶尔在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范上欠缺自控能力时,出现违规。生产线领导和班主任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或按制度进行罚款,以吸取教训。
3、由学生过度为员工的一段时间里不适应表现充分暴露。
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不适应,导致个别学生有被迫离岗的情况,或是要求调换岗位,或是厌岗。他们有以下几方面的理由:(1)对制度已充分的了解觉得简单、枯燥;对工作内容了解后觉得重复、单一。(2)从心理上坚持的毅力接受了考验、体力上也在受到考验,害怕吃苦。(3)充分了解岗位分配标准的不统一,产生心理的不平衡。(4)通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工作能力、绩效的不合理,以致工作信心不足。此时此刻,班主任的工作是和同学们一起感同深受地分析、品味这工作的滋味。利用发放实习补贴的恰好时机,主题班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犹如及时雨,灌溉了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收获人生第一次劳动报酬的心情是喜忧参半。“我有信心,下个月我的产量一定上去”,“我学习不好,可我干活好”,“我不是来挣钱的,我学习到了很多与同事沟通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发自孩子们心底的心声,想放弃、害怕吃苦的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表现欲望、工作积极性在生产实习环境下尤如雷电被触发了。
4、在自我价值的体现过程中,适应环境是必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制度的了解、工作技能的提升、周围环境的熟悉、与同事、上司的熟悉后,不再有陌生感,加上自我的成长,在班主任、家长、生产领导、师傅的帮助下,逐步走向成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个学生都深刻的体会到获取报酬的艰辛,更是品尝到由消费者变换为创造者的乐趣,感觉了人生第一次领到“工资”的兴奋,领略到为家人送上礼物而证明自己能力的幸福。实习两个月以后的时间里,适应环境成为必然。
三、班主任对生产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班主任在跟踪学生生产实习的全部过程中基本工作操作方向可以总结以下几方面:
1、下厂实习前期工作:向学生和家长宣传下厂教学实习的目的、实习周期、实习内容、工作环境及要求。特别向学生讲解实习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其中有意识地提到劳动报酬,以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2、每周定期到厂里与学生一起与学生同吃同住,排解学生生活上的顾虑和烦恼。让孩子们感觉他们的老师永远在他们的身边,他们犯错了、与人发生矛盾了、心里上有过不去的坎了,老师总会及时地帮助他们,让他们永远有一种安全感和关爱感。
3、与实习生产线上的领导及师傅沟通,即时了解学生在劳动纪律、操作规范、工作技能、与领导、同事之的相处合作情况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
4、针对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出现的问题,按班集体、小集体和个人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给予指导性的约束。
5、时刻保持与家长沟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有些学生个人工作和生活上出现了问题,寻求家长的协助。(2)部分家长对孩子工作的时间、劳动强度、工作环境提出不满或意见,即时给予家长一个满意的解说。(3)对于学生在某个工作阶段内表现比较优秀或进步特别明显的,给家长电话告知。
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班主任的管理注重三个字:“早”、“恒”、“细”。“早”即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早做考虑,禁于未发或萌芽之时。如路上、工厂里、操作时的安全问题,要及早给同学们敲响警钟,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一旦发生意外,也要注重“早”,即“早处理”。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恒”就是要有恒心。管理学生需要管理者有恒心、能坚持,形成制度,养成习惯。在最初阶段都需要不断强化,甚至需要强制执行。班主任更要主动与生产线上的分管领导了解学生生产情况。如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实习表现要由班主任如实记录在《实习学生情况汇报表》上;班主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所有这些都需要师生相互约束,共同坚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工作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实习生活的一部分。
“细”就是要细化、量化工作责任和目标,做到精益求精。对于每天的工作安排,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班主任都要了如指掌,事必躬亲。学生干部的工作一开始总是做得不到位,班主任坚持每天查岗,看记录,了解情况,和同学们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后,班干部的工作熟练了,学生的习惯也好多了,我们的管理也再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学生实习返校后的进步表现显而易见。
三年制中技学生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通过6个月的生产教学实习,他们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训操作到心理塑造、励志成才等方面得到班主任和生产线领导全方位的塑造,学生不仅学到了“工”的本领,也在思想意识上有明显的进步。实习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表现中就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如文明礼貌,感恩的心,吃苦耐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学会了以生产质量说话,增强了公司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意识,领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都有提高。
同学们带着实习小结时的一句句肺腑感言“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回到校园,就立即进入课堂。而同学们的表现比下厂实习前简直是质的飞跃,让班主任的我也为之惊叹,平日里班主任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日常工作。首先是宿舍卫生实行“5S”管理,责任到人,宿舍管理人员给予我班宿舍卫生高度评价。其次是课堂教学秩序,学生统一服装,胸卡到位,学习态度端正,任课教师对我们三年制中技学生班学风也刮目相看。
以上这些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在以职业为导向,力求达到学生行为习惯和企业要求基本一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证明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实习模式,是顺应企业需要而培养中技学生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班主任和学生都感同深受。
五、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思考:
1、考虑到学生的身份、年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情况、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在学生下厂之前,班主任可以先到厂里对学生即将实习的各个岗位进行前期了解,如生产线上需要耐心、能坐得住的操作人员;需要有体力活的、需要沟通能力强的、能耐住寂寞的、视力好的、动手快的、细心的、需要有特殊技能等等的操作人员,从而对学生做个合理分工。
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下厂教学实习时,应该针对每个班级一定数量表现不佳的学生暂缓下厂,通过在校反思或在家长配合后,确认学生思想已准备充分进入员工角色,再分批或逐个安排下厂,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减小到最底程度。
总而言之,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的管理工作,学校需要有更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实习工作有序而规范,形成较好的教学实习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实习的质量。通过半年时间的教学实习管理,无论是对学生、家长、学校、还是企业而言,都是互利互惠的多赢局面。实践证明,要保证学生管理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就要解放思想,把握关键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难点问题。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机制有效,经过努力,就能保证实习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