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连[范文]

时间:2019-05-13 01:3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连[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连[范文]》。

第一篇:“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连[范文]

论校长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加“清华大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心得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校长

孙文平

联系电话:***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参加了“清华大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高级研修班”,七天的学习经历,让我亲身感受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和校训,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理念思考职业教育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管理、领导科学和艺术有了新思维、新思路、新定位,尤其对校长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

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最高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引领人。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现代职业学校的校长,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全面扎实的岗位知识,以及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之魂外,必须要做到“有思想、熟业务、会管理、懂经营”。

1、有思想

校长是一校之魂,魂就是思想。有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核心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长对治理学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校长拥有明确办学的理念以及远景目标和规划,才能激励学校所有成员为之奋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有了正确的办学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在追求发展,但认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追求,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此,现代校长要有自己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适合本校校园文化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②要把握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将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逐渐转移到学校,使学校的管理重心从外控逐步走向校本管理。同时,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取向的出现,在管理目标上也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校长在现代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目标上要进行调整,注意管理的自主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民主性问题和现代化问题。

③要弄清校长的定位、权力和责任

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者,享有管理的权力。校长兼有职业和职务的双重定义,这就要求校长在引领学校发展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既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规定,把握办学方向,又要注重办学效益,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经营学校的能力,特别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校长的最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好学校的教育教学。

④要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校长应具有较强的科学决策能力、统领驾驭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引领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2、熟业务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管理。

① 准确把握职业教育规律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要融入到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战略转变、人口结构变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等方面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变化的关系链中;要适应国家和学校两个层面的定位;要突破传统模式和关键环节的束缚,形成符合人才需求变化的新机制,为“人人发展”、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新的贡献;要遵循客观规律,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实现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要跳出教育认识教育,要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② 着力提高办学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

努力形成“校企合作、行业支持、社会参与、开放办学”的运行机制;实施“工学结合、产教合一”、“做中学,做中教”;建立符合行业企业规范和要求的评价体系、标准,引入“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评价模式;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 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等决策机制,建立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及服务民生的贡献力。

③科学定位职业学校的教育

要从市场、教育、发展三个维度来确定学校的定位和职业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积极奉行人的生命的教育、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要面向社会,与市场接轨,着力提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学校的教育产品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因此,要在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要体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结合的文化。

我认为,校长的专业引领,对教师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后的校长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应朝着专家型发展。校长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的影响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上级任命的校长,就是上级给你权力的影响力;而对于非权力影响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格魅力,一是学识魅力。其实在广大师生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知识的崇拜。如果一个校长能成为一个业务或教学专家,他就比那些不是专家的校长多了几分魅力。

3、会管理

学校的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管”是刚性、强制性的,“理”是疏导、是柔性的。管:以法而管,管而有度;理:以情达理、理而有节。因此,管理应有度有节,应以法、制度和有情感地来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趋势,其重心已放在校本管理,校长负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但管理是否成功有效,从宏观上讲,主要涉及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但从学校微观层面上分析,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校长的水平能力和方法。我认为学校管理要注重抓好: ①以人为本,构建人文见长的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

学校管理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对人的管理,特别 是教师的管理,因此,刚性制度约束和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是现代校长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发展方向。

作为校长在“管”方面,要花精力“建制用人”,“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即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打造一支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在“理”的方面,要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学会为他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的团队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是一个无形的“场”。它所表现的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体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校长要教师如何做”变成“教师自己要如何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校长首先考虑的文化。因此,对于校长来说,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②构建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它显示出的内涵是,它能理顺校长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扩大了办学自主权;理顺校长与党组织的关系,提高了办学效率;理顺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权和裁量权。因此,在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校长如何构建、搞活学校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搞好管理的基础和保证。校长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中层干部队伍的同时,要学会授权,采取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运行机制,责、权、利明确,做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从而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

校长在管理运作过程中要防止:

1)管理过“细”,事必躬亲,这是校长的大忌。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

2)管的过“严”。以人为本,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基本理念,作为校长要力求管而有理,管而有效。而以制裁人、约束人为主要特征的“刚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要求。我们说虽然规范要严,制度要严,但更多的是要给人以关怀,要构建人文见长、全面发展的学校管理文化。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新,校长要给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自主权,不能把教师当成学校的雇员,且评价教师过程过分注重数字量化,忽视教师的隐性劳动,这样只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对校长的不信任,是办不好学校的。

③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预警机制

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现代校长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我认为,学校除了要建立对自然灾害、学生突发伤害事故的处理,火警、食物中毒等应急处理机制外,还要建立:

1)学校声誉预警,主要是外界对学校的尖锐批评、否定性评价的收集、评判;

2)学生发展预警,主要指学生素质能力、知识水平、身心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

3)骨干教师流失预警,超过警戒线,要专题研究;

4)教师专业水平、专业发展预警,发现问题,应予以及早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培训;

5)师生情绪预警,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发现不满情绪明显增加,要给予足够重视;

6)学校财务状况预警; 7)领导个人威信预警等。

④要善于团队建设与管理沟通

团队建设的好坏,象征着一所学校后继发展是否有实力,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充分体现。团队建设首先应该从班子做起,班子之间亲密团结,协作到位,校长心里始终要装着师生,用行动和真情去感染每位师生员工,平时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扑捉他们的闪 光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沉下身去和他们融为一体,让教师参与管理,给教师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教师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有福同享,有苦同担,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学校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建设一支好团队。团队建设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形成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率运转。

团队建设中,沟通就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其前提是正确地理解人与人的差异,并将其视为资源。“未来的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约翰〃奈斯比特。

一个有所作为的校长应该十分重视管理沟通工作。管理沟通是保证下属和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启发下属和教师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下属和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有效的沟通是提高学校组织运行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校长素质构成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4、懂经营

“管理”与“经营”是两种不同的运行姿态。管理讲效率,也讲效益,它公平,重贯彻、落实和执行;而经营既讲效率,更讲效益,它重生存、竞争和发展。

在经营学校时,要注意教育的公益性事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不宜把学校当成企业来经营。我们要学习、借鉴经营企业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要追求学校和师生的发展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当然,我们应该明白,学校经营重在经营自己的品牌、质量和教育理念,通过打造良好的品牌,过硬的质量,吸引充足的优质 生源,求得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因此,现代校长要经营好学校,需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益意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学校品牌,并将品牌的影响辐射出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①现代校长应由单一角色向多重性角色转变

校长既是学校的行政最高领导人、法人代表,也是师生集体的组织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学校发展的决策者、策划者、经营者和研究者。

②专家型校长的三个角色

专家型校长应该在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这三个角色上,都达到专家水准,应该精通管理、教育和领导。专家型校长是优秀的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

作为教育者要对教育和专业开设有深刻的理解,还应该做到“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

管理指的是把一件事做正确,而领导指的是做正确的事。领导者不同于管理者。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出主意、用干部”。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意义的问题,要对学校发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能力,经常想大事,做大事,而不是一个事务主义者。

专家型的校长不仅善于管理,而且善于领导。专家型校长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做正确的事情;也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把事情做正确。即,专家型校长能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在学校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专家型校长能够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用人成事”。

③专家型校长的现代精神 一是科学精神,二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化,也就是理性化、合理化,通俗一点讲就是“讲道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能搞形式、瞎折腾,应该实事求是。校长应该以求实、平和的心态而不是浮躁的心态去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民主精神说到底是平等精神和人道精神,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不把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工具,不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工具,也不把师生作为校长个人发展的工具。校长要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世界。

总之,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好校长意味着好学校,发展好学校,引领学校走向成功;所以,现代职业学校校长要使学校全面发展,走向成功,就应该有思想、熟业务、会管理、懂经营,争做专家型校长。

2010年4月——清华大学

第二篇:01“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文章摘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师资优势,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本文从“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目的、过程、成果,结合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论述了职业教育开展“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使学生最终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对我校其它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 产教研合一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对于职业类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职业师资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我校在浙西地区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改革发展之路。加强对这一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师资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学校依托行业,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办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主动地为制造类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并且成效明显。同时,我校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

以下是通过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培养实践来具体的阐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可行性。

一、“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消化吸收,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2003年开始,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目前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也在提高,1999年,我们国家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化率是5-8%,目前预计是20-30%

之间。

我国现有数控机床生产厂家100多家,生产数控产品几千种以上。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数控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由于市场中数控机床的不断增加,企业需要的数控机床装配和维修人才也必然加大,所以催生了我校对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实用和够用为目标。课程开发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学院专业教研室结合学院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合作完成的,理论与实践一比一开展教学。

2.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和学院联系紧密,成立相关的冠名班或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样企业会感到学生质量的高低,就像自己的产品一样,影响着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也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

我院具体的培养方式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1年校内打基础、1年交替做实训、1年企业去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对接。

学生按企业的标准实习,不仅学到了技能,还锻炼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最终理论与实践合一,能动手会动脑。

3.积极推进校企全方面合作 1)本专业教师服务企业

我校教师一方面担任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组织时间下厂学习实践、替企业解决难题。

在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我校教师为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攻关。为企业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电气图纸,使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控制性能更加稳定,并且节省造价;在该企业机械装配工艺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供其参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学校的先进检测设备——激光干涉仪,用于该企业产品的精度检测,使该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质量和性能都

有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校与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杭州乔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开山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学校教师也多次给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技能鉴定

我校立足于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培养我校学生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建校以来开展至今的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工种,从初级到高级技师各层次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五万多人。

利用在制造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学校的技术资源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帮助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技术等级考证培训,为衢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各大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4.以该专业为特色开展专业群建设

我校与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签订“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合作协议书”,该项目是衢州市山海协作48个重点投资贸易项目之一。具体合作内容:一是由教科学院指导我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由教科学院帮助我校提升师资和教科研水平;三是由教科学院支持和指导我校完成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通过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引领机械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方向,提升整个机电设备类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构建以数控专业为龙头的优化专业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项目建设,使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在省内职业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成为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共享的省级品牌专业。

二、“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校企“双赢”

学校教师在产教研合一的活动中,不仅熟悉了专业技能,还学会适用于职业

院校管理方面的企业7S管理方法。使教师成为上讲台能讲课,到车间能动手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使学校在这活动中收获了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正实用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中得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锻炼与提高。

在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企业提供设备及实训材料,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当指导教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把产品直接作为实训教学的仪器设备,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既密切了校企关系,也丰富了学校实训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锻炼了技能和适应企业的能力。

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过程中,学校为企业带去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为企业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三、“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模式教育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入还不足,校企联合基础薄弱,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合作理论研究滞后等。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多样的合作形式;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如下:

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技术市场的中介功能,积极参加技术市场的各项活动。一方面,在配合技术市场的工作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交易会,展销会等宣传手段,宣传自己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向企业发布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信息,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利用技术交易会,技术洽谈会等活动,了解企业急需的技术,随时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流通与交易,实现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人才服务于企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

四、“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以把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产业的升级换代,教育的改革探索,科技体制的创新,都在深情呼唤“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技术技能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可以为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合作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适于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童山东,任开隆.职业方法能力.人民出版社,2007.7 [2]冯伟过,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6

第三篇:01“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文章摘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师资优势,体现出职业教育特色。本文从“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目的、过程、成果,结合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建设具体实施过程,论述了职业教育开展“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使学生最终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对我校其它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键词]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

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对于职业类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职业师资和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我校在浙西地区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改革发展之路。加强对这一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是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种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出发,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师资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学校依托行业,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办学的总体思路指导下,结合我校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主动地为制造类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并且成效明显。同时,我校为企业提供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效益。

以下是通过我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培养实践来具体的阐述“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可行性。

一、“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我国数控技术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消化吸收,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2003年开始,中国就成了全球最大的机床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控机床进口国。目前机械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率也在提高,1999年,我们国家机械加工设备数控化率是5-8%,目前预计是20-30%之间。

我国现有数控机床生产厂家100多家,生产数控产品几千种以上。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数控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无限的发展潜力.由于市场中数控机床的不断增加,企业需要的数控机床装配和维修人才也必然加大,所以催生了我校对该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实用和够用为目标。课程开发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都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由企业组织专家提出方案,学院专业教研室结合学院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合作完成的,理论与实践一比一开展教学。

2.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和学院联系紧密,成立相关的冠名班或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这样企业会感到学生质量的高低,就像自己的产品一样,影响着企业的声誉,所以企业也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人才的培养中。

我院具体的培养方式是: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1年校内打基础、1年交替做实训、1年企业去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对接。

学生按企业的标准实习,不仅学到了技能,还锻炼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最终理论与实践合一,能动手会动脑.3。积极推进校企全方面合作

1)

本专业教师服务企业

我校教师一方面担任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组织时间下厂学习实践、替企业解决难题。

在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我校教师为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攻关。为企业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电气图纸,使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控制性能更加稳定,并且节省造价;在该企业机械装配工艺方面,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供其参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把学校的先进检测设备——激光干涉仪,用于该企业产品的精度检测,使该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质量和性能都有大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校与杭州友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杭州乔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浙江开山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学校教师也多次给这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技能鉴定

我校立足于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培养我校学生的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建校以来开展至今的车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等工种,从初级到高级技师各层次的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达五万多人。

利用在制造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学校的技术资源不同程度地向企业和社会开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展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帮助企业进行上岗培训和技术等级考证培训,为衢州市乃至浙江省的各大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4。以该专业为特色开展专业群建设

我校与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签订“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合作协议书”,该项目是衢州市山海协作48个重点投资贸易项目之一.具体合作内容:一是由教科学院指导我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二是由教科学院帮助我校提升师资和教科研水平;三是由教科学院支持和指导我校完成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通过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引领机械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方向,提升整个机电设备类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构建以数控专业为龙头的优化专业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项目建设,使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在省内职业学校中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成为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共享的省级品牌专业。

二、“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校企“双赢”

学校教师在产教研合一的活动中,不仅熟悉了专业技能,还学会适用于职业院校管理方面的企业7S管理方法。使教师成为上讲台能讲课,到车间能动手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使学校在这活动中收获了一些合作项目,让学生在真正实用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中得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锻炼与提高。

在工学结合实训过程中,企业提供设备及实训材料,派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当指导教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把产品直接作为实训教学的仪器设备,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既密切了校企关系,也丰富了学校实训教学的内容,也让学生能及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锻炼了技能和适应企业的能力。

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过程中,学校为企业带去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为企业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三、“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现在“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模式教育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投入还不足,校企联合基础薄弱,合作机制不完善,以及合作理论研究滞后等。因此,职业教育应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校企合作力度;建立多样的合作形式;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合作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如下:

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技术市场的中介功能,积极参加技术市场的各项活动.一方面,在配合技术市场的工作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交易会,展销会等宣传手段,宣传自己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向企业发布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信息,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利用技术交易会,技术洽谈会等活动,了解企业急需的技术,随时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流通与交易,实现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转化,人才服务于企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

四、“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以把建立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产业的升级换代,教育的改革探索,科技体制的创新,都在深情呼唤“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的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研合一”,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技术技能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可以为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同时,可以提高合作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和经济效益.适于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童山东,任开隆。职业方法能力.人民出版社,2007。7

[2]冯伟过,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6

第四篇: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学生身份及教育资源的双重性、工作与学习的交替性等特征。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高职文秘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高职文秘 工学结合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一、目前高职文秘专业培养模式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近几年,高职教育教学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的引导下,各类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从理论研究到具体操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然而,在目前的文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文秘专业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纯的课堂传授方式教学,高职文秘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一些专业教师在高职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文秘学科的“应用性”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对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中难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些院校对当前社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对文秘专业在知识结构的层次与能力结构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化程度不高,学校和用人单位在秘书人才的招聘录用方面出现供需不对口的局面。

因此,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必将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的重新定位和制订, 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分析

众所周知,文秘类等人文学科的实践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就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传统文秘专业学习,如果要寻求职业技能水平的突破,似乎比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文科类专业更难操作。一方面是学校难以给学生提供范围较大的“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让他们去实践、演练,甚至现在我们很难让他们走向市场去亲身感受市场经济管理的规律和市场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文秘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形式,由于种种原因,还停留[1]

在偶尔“走出去,看一看成功企业的做法;请进来,听听专家学者的见解”这一初级阶段。这显然难以达到社会、企业对文秘专业毕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要求。

同时,有人认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要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的形式,特别要重视“走出去”的校园外的企业参观、实习、顶岗等实践活动。这些对于专业建设来说,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从我国高职文秘专业的“工学结合”在校园外运作形式实施情况看,现实中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等的效果普遍不佳。

其一:企业担心正常的办公室管理活动受到干扰,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使实习活动流于形式。

其二:相应的办公室管理岗位,不像生产制造环节那样,能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同步实习。从而难以甚至无法实现培养文秘专业学生具备从事企业的办文、办会、办事等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办公室管理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目的。

其三:能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无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身实践,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根本上无法解决“工”“学”两环节相互脱节的问题。而这种“工”“学”环节间的脱节,毫无疑问,是高职文秘职业教育最大的硬伤。为此,我们认为要寻求“工学结合”形式的突破,必须开始要重视校园内,必须要有改变,要有新思维与创新,才可以突破文秘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创新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境情景化原则

高职文秘专业仿真实训突出模拟实训的高仿真性,环境模拟越真实,实训的效果就越好。环境模拟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办公室工作环境,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关联单位之间的工作关系的沟通与协调,如其他企业、税务部门、用户等。在仿真秘书实训环境中,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学生掌握文秘、公关、档案管理及行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以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程序为主线,将各个办公室管理业务部门、各个秘书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办文、办会、办事的实训环境中认识自己在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和应完成的工作,认识企业办公室基于流程的运作与管理模式。这一原则既是由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所要求的,也是秘书工作部门的综合协调性所需要的,更是秘书专业培养目标的开放性所要求的。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互动化原则

文秘专业仿真实训是一个团队协同进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努力从“以传授知识为主”[2]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建立以促进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在文秘专业实训过程中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关活动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相当熟练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管理、服务工作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岗位的操作结果都会对其他岗位产生影响,即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结果,并最终影响整个实训的效果。因此大家只有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才能实现目标。所以,这种模式不仅具有高度的仿真性,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高职文秘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构建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体系结构

近年来,我们在广泛吸收国外办学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贸易和信息产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强化文秘专业学生工学结合的培养,初步形成符合当地区域发展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结构表现在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三方面的结构内容上:

1.基础素质能力

基础素质能力,是其他两个能力层次的基础,这里不仅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美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人文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与专业有关的人文、历史、法律、礼仪、心理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教学和举办人文知识讲座等形式,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日后专业发展的后劲。

2.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主要包括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文秘岗位必需和够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包括以汉语、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主的基本技能,文书、档案管理、会务等办公室事务处理和公关礼仪能力为主的业务技能,以及摄影(像)、录音、速记、营销等方面的相关技能三个方面,是秘书知识能力结构的核心。

3.专业拓展能力

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职业培训、各类与学生自身爱好和就业前景[3]

相关的经济类、管理类、外语类选修课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体现秘书知识结构的开放性、动态性,是文秘能力结构的延伸,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文秘人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往往是各种素质、能力因素的综合体现,即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学生的眼前就业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最终形成综合的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社会对秘书岗位要求和培养目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实训、社会调研、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对基础素质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秘书专业的必备技能。创新的“工学结合”模式的建立,是解决校园学习与职业实践相脱节和实现有效就业的根本途径。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校企结合、能力培养”的宗旨,先建立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仿真实践教学模式,为最终达成内外兼施的“工学结合“的整体模式,奠定基础。

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 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单一课程和综合实训的结合,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如,在《秘书理论与实务》等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渐进和逐步综合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实训比例达到或超过50%,这些课程都建立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使课程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重点实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任务导向教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学生办文、办会、协调、公关、策划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5] [4]

由此可见,传统的“工学结合”传统模式,它只在专业建设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结合、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工学结合的文秘人才培养的考评体系

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转化。一方面,建立各类文秘实训室,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实训、会议接待模拟实训、公关沟通情景训练、文书档案模拟训练等实际操作训练,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

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到校内相关行政部门和秘书工作岗位顶岗实践的机会。加强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企业)联系,建立校外职训基地。以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际岗位体验、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对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考核,应积极探索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在考试内容和考题设计方面,加大理解性、应用性的考题比例,以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思维创新性等题型设计为主,重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加教师权重的方式,将综合专业知识测试与仿真模拟操作测试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接轨,有效缩短学生工作的适应期。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建设一支“ 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保证。要适应以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文秘专业人员,我们认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问题。要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相关职业技术培训,获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争取定期选派相关教师参加企业秘书培训,邀请资深商务秘书进行讲座,或参加本省市秘书协会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秘书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避免闭门造车。

二是完善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师资结构,应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秘书工作人员、同行业专家担任专、兼职教师,进行秘书实务有关内容的教学与指导,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是在教师队伍中引进鼓励机制,推动教师走出校门承担企业的秘书工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融入社会,参与实践,熟悉秘书职业环境,鼓励教师到管理服务一线去寻找课题、参与企业决策、政府咨询,举办讲座等,用其理论服务于社会,并在实践中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总之,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同企业实践、顶岗工作分段或有序交替、学用相长的课程类型、结构与制度。这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利于加强工学结合,明显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心理素质、抗压性、社交能力,从而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让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学校与企业两种育人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得以强化提高。它既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机制,也是造就和培养适应[6]

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 龚小勇, 包华林.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教论坛,2007, 6.17-19.[3] 张传军, 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2+1 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 12.48-53.[4]何静.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5]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6]王新.文秘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途径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3,(03).【作者简介】陆季春(1966-),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

【备注】原载期刊《文教资料》2010年8月号(下旬刊)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重点课题:校企结合、多管齐下:现代秘书培养的实践环节研究(jzwz0904)。

第五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职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的民办高职教育既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也处在一个发展挑战期,而如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近几年来,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克服困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笔着认为,这些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清。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二)自身优势不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年限一般都较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

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民办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样也往往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负担过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胆尝试“2+1”“产学融入”“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工作)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我系自2008年以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教学改革试点,先后与宁波慈溪迈思特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有8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我系还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共同研究确定指导方案,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毕业实践课题,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效果较好,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而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部分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

“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2010年6月,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建立建设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训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半工半读”模式,顾名思义是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其工学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9年下半年,我系与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其于每周末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这即解决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即缩短了岗位适应周期,又提高了从业就业竞争力,效果较好。

目前,我系还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将计划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方太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

2、从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调整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则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0年3月在走访了绍兴地区多家行业企业,如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绍兴雪花机电有限公司和环球光伏等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方向和设备电气控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方向和节能灯方向,并积极申报了一门新专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专业。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绍兴市雪花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国等,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

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09年,我系在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应用”中期验收后,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成功申报了《数控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两门院级精品课程,还有两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学年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分别是“利用Pro/E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研究”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仿真教学与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大大推动了我系的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3、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

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基于制作某一件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

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按周参加实训(轮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因此,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因此,近几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单片机应用研究所”、“电子节能灯研发室”等。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5、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部分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特别是数控加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离校前操作数控车床的愿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增加了学生心理筹码,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因此,2010年,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基本保证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这一种合作方式,有多家绍兴地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如:绍兴虎彩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迈尔机电(绍兴)有限公司等,我系也将进一步通过制定完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有助于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把学院建成一所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下载“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连[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大连[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与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教育......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初探

    电工电子30801班,三年制中技班。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入学第二年的第一学期,下厂进行了“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如何做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育管理,对班主任工作是......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关键是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及其各专业特点,不断探......

    浅谈中职学校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科目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跟工科专业结合3000 )中职一二年级摘要:现阶段我国针对中职学校提出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新模式,尽力打造中职学生面对就业,步......

    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报告

    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旅游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报告旅游专业在完善与创新本校“113”和“ZGY”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旅游专业定位、旅......

    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

    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某大酒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 为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素质,减少员工流动,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为酒店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针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