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1

时间:2019-05-14 05: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1》。

第一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1

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教学论坛』『加入时间』:2005-5-26 16:29:06『访问量』:2059 相关

新闻

陈 彦凌 云

(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128)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挖掘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探索出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培养出素质过硬、市场需求、企业满意的高级技术人才,才能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面向市场,适应竞争,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问题。因此,办出高职特色,研究与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高职人才,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巨增,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但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这既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我国目前大量缺乏的不是学术型人才,而是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劳动就业培训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2001年对全国2084个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在企业人才结构中所占比例仍然最高,今后一段时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1]。而目前全国高级技工人数只占到工人总数的5-6%,我国高级技术工人还大量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应如何培养出高级技工?高职院校现行实施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实验室设备等等又能否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级技工?这些都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类型比较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而绝大部分来自普通高中。这几年高等院校一再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生录取线一降再降,几乎已经是无线可以控制。生源的素质下降,但教学质量不能下降,从而提高了教育成本,增加了教育难度。

2、过于强调“做事”教育

高职教育不仅是“做事”教育,目前来说更应该是“做人”教育。由于受传统“就业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忽视学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状况。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 “专业对口”,强调“做事”教育,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生“做人”教育、合作精神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的培养;追求所学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合与融会贯通,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不会举一反三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2],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

一、知识面狭窄的状况,缺乏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3、高职特色没有体现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所以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更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办出高职特色。然而许多高职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甚至在教材使用上较多地沿袭了本科教育或是以往中专教育的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在技术与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忽视能力本位,素质教育抓得不力,使高职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把“专升本”作为选择来高职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专业设置的特色也不明显,许多地方性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扩大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纷纷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大而全、小而全;课程设置重复率高,造成了高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它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应该都有自己的要求与特色。要真正与普通高等教育齐头并进,高职院校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的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3]。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浅析

中国要在“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且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为就业做准备,也要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为其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

1、素质过硬:思想道德素质是所有素质中最重要的,首先必须加强诚信教育,使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合作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高职不能培养“工具化”的人,盲目追求工厂的“模具”效应,这样不仅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与智能发展,而且也将造成社会生机与活力的缺乏,经济活动竞争力的丧失。

2、知识扎实:当前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不必上文化课,要充分强调技术的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实际上对于高职人才来说,具备中高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级型岗位的需要,也是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岗位转换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同领域的科技知识出现了更多的渗透与融合,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跨学科的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为将来转换岗位做准备。

3、能力全面: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这里讲的“能力”不仅仅是操作技能(Ability),而是一种职业能力(Competence),它不仅包括动手操作能力,还包括任何行业都必须的基本能力,这些是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

三、抓观念、抓改革、抓条件、抓特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四个根本环节

1、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先导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方针、政策,学习先进高职院校的改革经验,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办学思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人才。同时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职业的发展,选定合适的职业方向,通过职业的发展来达到促进个人的发展的目的。高职院校应该为不同类型的个体提供发展的选择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定职业方向,这样才有利于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高职院校中存在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的情况,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当初只是为了考上大学成为科学家,并未过多的考虑兴趣爱好与就业成为技师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平平的现象。因此新时期必须遵循人文主义原则,采用多元智力理论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提高学生的信心,为他们个性化学习创造更大的空间。高职院校必须十分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引导教师在观念上逐渐消除“师道尊严”的思想,确立尊重学生、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与教师真正实现学习互动、教学相长,从根本上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2、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高职院校必须搞好专业建设,这是关系到培养出的人才有用与否的关键。必须加强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规律的研究,做好市场调研,搞好人才需求预测,使专业设置尽可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因为如果专业不对口,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那么即使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损失和人才的浪费,所以势必弄清楚各专业的发展前途,力求做到以需定产、人才供需对路。同时要做到“厚基础,宽口径”,以便在强调对口就业的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相对对口就业和职业迁移。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模式要从学科结构转变为工作活

动结构,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适应用人单位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提高;重视自身教材建设,能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教材,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教材;教学内容要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有创新特色。教学模式要从照本宣科到活动管理,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突出训练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实践,培养其动手能力。

3、提高高职院校软硬件设施条件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培养模式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增强。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集于一身的教师[4],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使之既具备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又具有必要的现场生产及管理经验;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师聘任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竞争意识;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互动;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使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富有成效。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靠先进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广泛运用实物、现场等直观教学手段的同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实施电化教学。

4、充分挖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生命线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类教育,要提高自身的质量,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

采用学研产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与产业、培训、科研部门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难题;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给学校提供实训场地,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实地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企业、行业部门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有利于学校依据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这也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的充分表现。校企合作、教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应当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职能。高职院校同企业共同进行科技开发,在企业中实现成果转化,同时将技术前沿知识及时反映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研产训结合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应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或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资格,因而高职教育应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调动学生参加鉴定和获取与本专业相近劳动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针对高职学生去向基层化的特点,开展对学生创业和就业的指导,使学生清楚地把握自我定位与社会需求,增加就业

信心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使人才能够尽其所能;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我国的合资企业与中小企业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高职毕业生若能放开眼光,不因为目前的收入和眼前的利益,在这些企业从基层做起,一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要求,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这既是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也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4]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学[M].红旗出版社,2003

第二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三篇: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加强电脑艺术设计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紧密合作,以公司“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引进广告设计公司,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提出课程计划建议。企业“定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是一组广义“定单”的集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四定机制有效运作的组织基础。学校聘请“定单”企业或与学校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等资深学者、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个委员会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的规范、职责与义务等,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活动。委员会的专家参与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和调整,审定专业教学计划,专家们背靠的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反馈对实习生(毕业生)的评价,录用合格的毕业生等等。通过工学结合,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与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对企业而言,无须付出员工的前期培训费用即可获得高质量、高素质的一线人员,提高了企业声誉,降低了用人风险和人工费用,提高了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高职院校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

为了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在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在企业每年接纳我院学生参加为期一个多月的生产实践期间,企业指派一名设计师负责对一名或几名实习学生的指导和监督,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围绕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本专业课内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

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论证与划分,制定各个环节的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和实习手册,进行工作任务为驱动,课程能力为项目导向,改进实践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考核办法等,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实践教学逐步由被动式形式化向主动式实质化方向转变,努力建立独立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目的是加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强化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程体系,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等多方面的整改,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更加科学、规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适应性,更适合社会变化和行业需求。通过系统的设计实用课程学习和在校内、外企业、设计公司的实战演练,形成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形式”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按照地方电脑艺术设计行业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按岗位、能力、课程的流程,确立课程模块,以电脑艺术设计岗位能力为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按设计定位构思、设计表现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以及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突出了融职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训练和职业养成于一体。

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根据项目的情况,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组成师生项目团队,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等,共同进行企业项目设计与实施,探索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及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在项目中学习项目运作的全流程能力。

项目设计融入教学这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使教学产生经济效益、融入社会、作用社会。在主干的课程中把独具特色的“项目课题设计”带入课堂,教师根据项目需求组织学生围绕项目进行市场调研,提出项目要求并制定详实的训练实施方案与课题。“项目课题设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把企业明确的设计目的和产品定位作为课程目的融合教学。企业和设计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和学科教育,与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有着极大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开发的潜力。我们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主,特色取胜”的教学理念以及“技术、艺术、经济于一体”为核心的教学方位。把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带入教学中,培养具有独创性和个性的设计人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科研和市场项目带动专业教学,使教学产生经济效益、融入社会、作用社会。

加强各课程的衔接,注重实践和课程的联系,形成教学上的实用性、岗位性、操作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充分实现专业课与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对各课程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同时,要实现岗位与课堂的重合、实践与教学的零距离,使技能与审美和谐统一,使毕业生充分具备上岗的各项条件,保证他们能适应岗位,站稳岗位,立足于岗位。

注重学生创新设计与电脑制作课程之间的关系,培养专业创新思维能力。从各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教学交流与比较中来看,无论绘画基础、设计手法、表现能力等方面还是普遍比较接近,但在专业设计的创新方面就有很大差距,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有的学生在设计中照搬模仿现象就很明显。设计缺乏独特的创新,作品千篇一律,平淡无趣,跳不出别人设计的圈子,真正具有创新的设计作品不多。当然,并不反对学习学习借鉴传统或别人的优秀设计作品,但主要是学会吸收别人的优点,融入自己的构思,转化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等。

在电脑设计教学中,低年级应以实际应用程序操作学习为主,高年级应开网络搜索和下载、网页设计和图形的创意与处理内容。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意阶段应坚持手绘草图为主,在正稿制作时可以充分运用电脑软件技术,提高设计效果与设计效率,并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手绘创意草稿有一定数量的要求。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可以大大提高。本专业对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以及先进培养模式和科学培养方案的确立,保证了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可以鼓励部分学生进行了自己创业,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第四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第五篇: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为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下载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精选合集)

    关于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

    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目前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渠道,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跨境电商人才的严重稀缺,也是限制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最......

    谈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视角,构建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需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

    论三明治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1+1+1+1”的厚“三明治”课程和“1+0.5+0.5+0.5+0.5+1”的薄“三明治”课程两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途径的改革,带动学校的专业......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依托校企互补的实训条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