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视角,构建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需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平台等方面展开,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提高文秘速录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模式;文秘;速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将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指路灯,是高职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各界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探讨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一、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
2017年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在天津举行。该赛直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国务院总理对本届大赛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希望技能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作为本届大赛类别之一的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在天津职业大学举办。该赛从2013年被列入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每年举办一次,至2017年已连续举办五届。本届大赛共设5个赛项,分别是:文字校对与文本速录、实时记录与文书整理、蒙目速录、模拟办公管理、办公室实务操作。这些赛项综合考查文秘岗位的速录技能、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礼仪素养、日常文档收纳能力及办事、办文、办会三大模块等能力。由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直接由国家教育部主办,是国内同类职业技能大赛级别最高的大赛,因此各地高职院校对该赛都极为重视。比赛对专业建设、提升学生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1.有利于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文秘速录技能大赛考核文秘专业的两类课程的技能知识:速录课和秘书课程。这两类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参加大赛,各高校的老师之间互相切磋和共同学习,促使参赛院校反思自身专业建设的不足之处,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技能大赛赛项设置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修订依据。同时,技能大赛赛项内容为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各高职院校可以按照赛项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合理分配课时,重点提升岗位核心能力,充分体现了“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目的。2.促进学生提升岗位工作技能和提高就业能力就业单位对文秘专业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要求较高,要求学生不仅速记速度要达标,同时要求秘书工作能力也要过硬,具备独立办事、办文、办会的能力。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的赛项涵盖速录能力、秘书办事、办文、办会的综合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及日常办公文件的收纳能力,熟悉赛项并能准确作答的学生基本已经具备了秘书岗位的核心能力。从比赛结果看,凡是在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或地区选拔赛中获奖的学生,都被就业单位提前录用并得到重用。“可见,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确实强化了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二、我校文秘速录人才的发展现状
作为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笔者所带团队比赛成绩与其它参加多年大赛的高职院校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与其它院校的同台竞技,参赛的师生探究并总结出本校文秘专业尤其是速录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1.速录课时偏少“中文速录课程的学时按行业标准划分为:速录员的标准学时不少于360节;速录师的标准学时不少于540节;高级速录师级的标准学时不少于760节。与此相对应的录入速度分别为:速录员级每分钟140字、速录师级每分钟180字、高级速录师级每分钟220字。”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极强的协调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更需要大量的学时和课后训练时间,才能逐步达到符合岗位需求的速度要求。从本届文秘速录大赛获奖选手的速录水平也充分印证:凡获得大赛一、二、三等奖的选手速录速度都在每分钟220字以上。而我校文秘专业速录课程只在大二学年开设1个学年、共186课时,远远没有达到高级速录师的速录水平。因此,笔者所在学校今后的速录改革方向即为加大速录课程课时。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目前,我校文秘专业的速录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一堂课,半理论半练习”的方式。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每堂课的基本知识技巧,并迅速加以练习巩固,但缺点在于授课方法过于单一,也给速录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每个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存在个性化差异,若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往往在同样的时间内会出现显著的学习效果差异。其次,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论与练习,随着速录课程内容的深入和篇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无论对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进而减缓学生提升速录技能的速度和降低学生练习速录技能的兴趣。3.“双师型”速录师资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成功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的速录教学的师资来自于企业的速录师。这些教师由于长期在一线从事速录工作,实践经验足,同时也存在企业速录师教学能力不强、不利于教学管理等问题。企业的速录师从事速录课程教学在教学纪律上很难把控,学校很难进行常规管理与相应惩处。针对学生参加文秘速录竞赛的高强度辅导,企业的速录师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的缘故,无法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对我校文秘专业学生进行赛前集训,学生得不到及时的专业辅导,给学生参加大赛造成一定影响。
三、基于职业技能大赛视角的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文秘速录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文秘速录技能大赛开展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应主要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平台等方面构建。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和专业建设,提高文秘速录人才培养的质量。1.创建“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在本次比赛中存在的速录问题,我校文秘专业计划采取“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速录课程教学进行改革。(1)加大速录课时。速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速录成绩的保证,必须建立在足够课时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本届全国文秘速录大赛获奖高校的调研,我校文秘速录课程须改变大二一学年开设速录课的现状,应该从大一第一学期便开设速录课程,连续开设五个学期的速录课,每周6课时的教学计划。同时,学生熟练掌握速录技能的核心在于练习时间的累积,实践证明光靠课堂学时是无法培养出高级速录师,我们还必须利用晚自习等业务时间对学生免费开放速录实训室,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此外,按照教师制定的训练计划,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速录训练,假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速录水平考核。(2)创新教学方法。由于速录学习具有学程长、提速慢、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等缺点,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途放弃,真正能成为高级速录师的人少之又少。针对这些缺点,要求教师不断探索适应高职类全日制院校速录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速录的兴趣。例如,面对学生练习速录技能出现提不起兴趣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视频听打法。“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语速合适的新闻、会议、开幕式、庭审现场等热门、新颖的、有趣的视频作为听打练习材料,让每一位学生都置身于情境中,模拟现场速录师,集中精力练习听打。”练习结束后,请学生归纳速录技巧,最后老师归纳汇总,从而提高学生练习速录的兴趣。(3)建立速录技能竞赛机制。学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推行人人参赛的方式,建立“日练、月比、学期赛”的竞赛机制。日练,由速录老师与班主任共同负责,利用课堂实训与晚自习时间进行速录练习。月比,以文秘班级为单位组织班级速录技能大赛,对班级前6名同学予以奖励,给予一定的加分并纳入到学生速录课程的平时成绩考核之中。学期赛,由学院组织“文秘速录技能大赛暨学期赛”,采用全国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依据全国赛获奖比例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予以表彰、颁发奖状及奖品。此外,从获奖同学中选拔精英参加自治区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技能竞赛比的是学生,赛的是老师,教师在整个竞赛中主导明显,作用重要。”全国文秘速录技能大赛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也是对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考核。高职院校务必要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首先,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邀请速录行业高级速录师对高职院校速录教师进行速录技能培训,提高专职速录教师速录水平。其次,专职速录教师必须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行业新标准、新方法,深入企业锻炼,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再次,建立速录课程教师激励机制,定期选派专职速录教师深入速录企业一线参与会议速录等实践活动。此外,高职院校应招聘富有实战经验的速录师,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文秘速录师资队伍。3.建立专业对口、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学生速录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建立专业对口、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首先,充分利用校内速录实训室的资源,加大速录实训室的使用率,提高学生的速录技能。其次,利用学校举办的会议、演讲、培训等活动,组织文秘专业学生亲临现场进行实时速录,提高学生的速录速度和准确率。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加大与速录公司共育人才的力度,由该公司适时推荐优秀速录学生参加社会各类会议的实时速录服务,推荐学生以副手的身份协助速录公司的速录师参与各级法院、电台和新闻单位等现场速录,为学生提高速录技能提供实战演练机会,提升学生克服真实速录情境的紧张心理,从而提升学生的速录水平。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文秘速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建立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提高高职文秘速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速录行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德花,楚萍.全国职业院校文秘速录技能大赛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6(2)
[2]杨雅颂.高职会展专业中文速录课程优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3]刘美丽.高职亚伟速录课程教学思考[J].电子测试,2016(13)
[4]林晓楠.技能大赛引领下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成效[J].经贸实践,2017(14)
第二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三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第四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
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一及大二两个学期的课程中,而到大三才安排专业设计类的相关课程。如果高职类院校沿袭采用同本科院校一样的分段式课程体系设计,那么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先从学制来看,高职院校大都只有三年的学制,所以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如此细化的工业设计教学课程,再从工业设计专业的本质来看,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往往不能凸显出工业设计这门学科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紧密结合,从而也就不能实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2.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不切实。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国内本科院校大有不同,一味地对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进行专注和深层次的探究并不能够完全适应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业设计的专业素养。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仍然以一贯的理论讲学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授课方式既可能使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更容易造成工业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状态。
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在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及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却有很大程度上的欠缺,而高校内已有的专业课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经验。所以,专业师资力量不充足的因素会影响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职教育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适应社会和市场对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进步,现今国内高职院校也把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并能将理论结合实践应用于工业设计开发行业中的工业设计人才作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及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
1.完善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我国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与进步,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标准课程体系,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把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是包含工业设计设计史和基本概论、人机工程学、工业设计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理论相关课程;第二个部分就是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表现方法以及设计造型方法等科目的工业设计造型相关课程;第三个部分的工业设计工程相关课程则主要包括产品模型设计及制造和机械设计工程等科目;此外,还有第四个工业设计表达相关课程的部分和第五个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课程的部分。通过这五个部分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建成一套完善的工业设计标准课程体系。
2.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培养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于工业设计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和塑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的培养,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作画能力和模型制作技术、基本绘图软件的掌握、三维造型软件的基础操作、设计时间的准确把握以及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些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尤为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锻造出自己独立的、创新的设计思维,那么学生在进入工业设计市场后也不会有更好的就业及发展前景。综合上述,通过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高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决定着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工业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者:姜玉学 陈思 单位: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为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