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0:5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陈会丽

摘 要:通过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以及其他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深化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陈会丽(1971-),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课题: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B2012359;主持人:陈会丽)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8-006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就业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就业创业人才教育。为了提高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专门成立了专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院在校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状况、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对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与改革实践,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对策与措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以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根据就业需要和相关专业的农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增强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措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法。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具体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涉农专业高职生大多不愿从事农业。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量扩招,高职院校,尤其是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具体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思想不巩固。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少离开过父母,心理不成熟。自控能力差,集体观念不强。目前,农业高职院校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来自农村,但这些学生上学的目的只是:拿到毕业证,找份工作,跳出农门。来自城市的学生更不想学农,选择涉农专业,也只是将其当作一块获取文凭的“踏板”,自己并没想过要回到农村服务“三农”。再加上社会各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中对从事农业工作人员有着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不少家长和学生受此影响,认为“即使读了涉农专业,也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之举”。另外,涉农行业多是艰苦岗位,回报周期长,经济效益在初期不明显,且现在的高职生大多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创业意识。有的虽有创业激情,但却不敢创业,害怕失败,有的是不知如何创业,有的是缺乏创业资金、技术和能力。这也最终导致涉农专业高职毕业生不愿涉农。

(二)对就业创业教育认识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院校高职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认识,我们设计了就业创业情况调查表,对课题组所在学校9个专业,10个班348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348名学生中毕业后有就业创业思想准备的28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从事涉农行业的工作。还有17%的高职生根本不想创业,就业也只是听从家人安排。在“就业创业需要的知识”一栏中,设计了专业、社会、法律、外语、写作、计算机、管理七个方面的知识,除外语和写作两项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9%和65%之外,需要其他五个方面知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90%-93%。在我们设计的操作动手、表达、社交、创新、适应、组织协调六种能力中,有90%的学生认为这些能力毕业后就业创业都必须具备。尤其是社会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97%和96%。但是,本课题组的调查分析表明,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却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课,教好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不用灌输什么就业创业理念,那些都是虚的;缺乏体系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就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缺乏完善的就业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不重视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本身的就业创业思想意识不强,即便有就业创业教育课,也因主讲教师缺乏就业创业经历而成为“纸上谈兵”。

(三)缺乏实践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环节薄弱。调查结果表明,有一部分有涉农专业高职院校,缺少或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实习基地,相当一部分教学、实习实训任务都是在课堂上靠教师讲述加板书完成,“书本种田,黑板上养殖”的教学方式使涉农专业高职生技能差、动手能力弱。学生毕业后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难以独挡一面,只能以打工的形式实现简单就业,而且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所学的涉农专业知识无关。有些农业高职院校虽然建设有实践实训基地,却因为不注重就业创业吃苦精神教育,这些从未吃过苦的“90后”高职生却不愿踏踏实实地投入到专业实践、实训中去,直接导致其动手能力差,毕业以后,更是不愿从事他们心目中的这些“苦差事”。

二、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具体实施

(一)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并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基础,根据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来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同时要注意就业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根据涉农专业特点,构建较为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种、养、加等涉农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课程,相关专业的相关技术和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等。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所需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必要技能: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其专业理想、吃苦精神。充分发挥涉农专业课程的教育主渠道作用,构建具有就业创业特色的涉农专业课程结构体系。2.就业创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就业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是形成学生就业创业素质能力的重要基础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宗教、科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授、讨论、阅读、训练、活动和潜移默化等方法来塑造高职生的人格。

专业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建设、涉农企业需求紧密配合,如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的素质课程主要有:生态农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网络应用技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农业法律、法规、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与维修等,学生在拓宽学习内容的同时,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和交融,从而形成综合性知识系统并成为提高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就业创业基础素质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和生涯设计》、《就业创业》等,以新的就业创业型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能力和胆识,引导学生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自我形象,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自我就业意识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程形式上,做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就业创业竞赛、职业生涯设计竞赛等形式,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就业创业计划,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考察参观等形式。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心理学、社会学和人际交往等基本常识:了解有关的农业政策法规、税务、保险、金融、交通运输、网络技术等社会常识,熟悉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了解就业创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3,综合就业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实践课、就业创业能力实践课、就业创业等创新思维的原理方法、就业创业设计课程等。教学形式上主要有就业创业定期指导、就业创业跟踪服务、集中答疑、专家指导等。教学目标主要是具备就业创业必备的专业技能、了解企业运作过程、能够构思就业创业规划、能够独立完成就业创业规划书。

结合涉农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成本少、易操作,能够立足实际生活的就业创业课题,每个课题应提供就业创业策划方案,包括市场状况、前景分析、运作方式、经营管理、规划设计、销售渠道等,指导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实践。结合实际建立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和就业创业成果孵化基地,设立就业创业课题,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行业、职业背景和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因此,学校要组织学生深入实地调查一些小型种植场、养殖场、园艺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真正的体验,获得就业创业的感性认识。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校跟踪服务,参与管理,将课堂教学、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延伸到工作场地。并注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制订科学教学计划,探索灵活教学方法。

1.制订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编排课程与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依据。制订周密的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是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科学合理。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其次,要根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数。第三,要根据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2.探索灵活多样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涉农企业非常渴求既懂专业技能又懂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求员工具有很好的适应社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要在加强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剖析案例、举办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课题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就业创业的欲望与热情,坚定农业院校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意志与信心。

(三)以就业、创业为指向,建立多元化考核办法,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当地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农业经济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就业创业与职业规划、营销、财务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必须走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的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办法,要注意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以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三、农业高职院校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效果分析

(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了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院依托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在专业优化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开发、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双主体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始终贯穿校企合作这一主线,开发了基于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行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28个“厂中校”和“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健全了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强化实践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学院建成了中国科学院农业高新技术河南示范基地、国家“948”项目转化基地、河南省生物技术中心、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蔬菜实验站、大蒜工程中心、辣椒、小麦等育种基地等。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郑州生源生物食品厂、马楼农场、康贝尔鸭繁育中心等实训基地,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占学时总数50%以上:毕业生双证率达95%以上,“种植、养殖、加工”等重点涉农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学生实践能力强,2007年以来,学生荣获全国技能大赛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1个。

(三)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学院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构建了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比例高。自2007年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居河南省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毕业生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对学校满意率均达90%以上。涉农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学院200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篇: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构建符合再代化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面向不同行业的高职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拉动脑力劳动者主体地位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机器人的诞生和发展,带来了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互联网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特别是数据公司的出现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从而出现了许多新职业,这些新的经济技术与管理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有明确的要求。

2.加入WTO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效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不断扩大知识资本。对学生的国际视野、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专业知识结构、管理经验、人格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要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高职人才。

二、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其专业方向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要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要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要特别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专业前景,也要考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要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且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教育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

(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他们除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鲜明的特色。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向的基层性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要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

(1)职业能力的形成。高职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然后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内部条件到外部环境,从教学软件到教学硬件,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这是编制一般教学计划行为的一种拓展、外延和深化。

首先,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本行业背景和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对一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个体需求进行分析。再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进一步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细化。然后确定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主要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公德三项要素组成。对有关专业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是高职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

(2)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所谓的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做一个忠诚于人民的人。道德品质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专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必须的素质,是立身之本,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直接本领。它主要包括专业开发素质、专业管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4.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根据上述目标和原则,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我们构建的高职课程体系应当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2)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在一定结合点上又是相互渗透的;(3)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三方面,围绕职业综合和专项能力的形成紧密结合在一起。

5.产学结合

开展产学结合,狠抓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研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学院应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提高学历,鼓励在职进修。

(2)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

(3)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

(4)引进学术带头人、引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5)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第三篇: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优势,为江西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江西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就业前景远大。那么,毕业生在进入人才市场时本应抢手,然而事实上,从调查数据显示,江西省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经营贸易工作的占43%,在制造型企业就业的占19%,在物流企业就业的占13%,在货代企业就业的占4%,在其他服务业工作的占21%。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我省对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标准。

2研究意义

近年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因“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而有了一定发展,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的放矢立足区域经济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明显。第一,有利于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满足本地区域经济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二,有利于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人才。第三,有利于江西省高职院校金牌教学名师与团队的开发与培育。

3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的课程开发与建设,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课程

3.1构建“宽平台、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由于物流学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引进课程教育之中,使学生全面化的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同时,以江西省情为出发点,研发既能够适应江西物流行业现状又能够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重实践”:按物流岗位认知、物流实训、物流岗位顶岗实习构建递进式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专业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就业需求。

3.2制定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物流管理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设置,应该参照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任务,对物流相关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解。多与省内物流行业进行互动交流,与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专业学习领域,进一步设计学习领域以及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研究制定单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

3.3开发金牌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必须以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收区域内行业专家参与物流专业金牌课程建设,进一步整合校企合作优势资源,开发配套教材与课件,制作物流相关课程精品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学习需求。

3.4提升教学方法和手段物流专业应该结合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研发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项目驱动等各种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所有环节,实现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组织一体化。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团队开展微课制作,翻转课堂,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组织设计和拍摄精品视频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课堂课后教学。

3.5建立系统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方式兼顾过程化、碎片化的原则,根据物流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评价全面的评价形式,如项目任务书模式、学习报告、以及获得与专业相关的各类资格证书抵扣学分等形式,考核内容应注重实际操作,职业化的特点,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比例应占多数。

4构建“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以赛促学、技证融合”的四段式教学模式

4.1项目引领解构岗位业务,重构学习项目,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确定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认学习项目,以项目为导向引领教学。

4.2理实一体针对学生的学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造成学校的知识与工作中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可以以物流的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参照,开展任务导入式教学。实施理论、实践教学交融并进,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学生边看边学,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3以赛促学将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相关部门举办的物流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思路,与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比赛的思路一致。技能比赛模拟创设了一个类似企业规范的平台,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和实际应用之间有时会存在一条鸿沟,学生掌握的技能多是零散的和难以实际应用的。

4.4技证融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省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为了弥补不足,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推行技证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持证上岗,满足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证融合,即推行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专业课程和我省物流行业就业岗位一体化,专业证书和就业岗位一体化,通过三个一体化,构建专业课程为就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服务的机制。并融入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第四篇: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摘 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工程造价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工程造价岗位越来越接近饱和;随着工程造价人才供求状况的明显改变,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综合素质还是知识结构都处于劣势。面对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这样一种趋势,作为一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我们应该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一种更符合市场用人机制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问题的提出

我们现有的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仍然很单一,无论在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较落后,脱离了工程造价发展方向,与市场用人机制不相适应,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低、知识结构单

一、见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处于劣势。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用人单位对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强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首先,必须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对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和未来几年的人才供求关系如何,该岗位对毕业生有何要求、在某范围内有多少院校设有相同专业及其特色如何等等,都是培养人才时必须了解的。我们通过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向用人单位征求在专业设置、毕业生素质、培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地说,就是应培养适应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发展要求的,掌握工程造价相关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掌握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编制和审核建筑、安装等工程预(结)算以及投标报价的能力,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

2.2结合办学层次,设置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高职高专层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程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内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材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载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入才,首先要有好的教材。因此,每次征订教材时,都由各相关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参加集体讨论,力求在教材选择上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瞻性。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专业软件,利用软件绘制工程图、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预算。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做”是中心,在“做”字上教,在“做”字上学作为教学全过程。在部分课中提倡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是工科应用型专业。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造价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分析,达到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确定和管理的能力。我校高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在这个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认识实习主要通过系列参观活动,使学生对工程管理产生感性认识;课程设计则是对学生施工组织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概预算等各个模块能力的训练;生产实习是学生在工程现场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预演;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三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

2.5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大专培养的学生是专科层次,以基础应用型为主,是造价专业人才的金字塔基,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让现有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聘用能独立承担某一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的一线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师讲课,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实践经验,讲课更贴近实际。结论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式的高等院校,由于该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尽合理,使得毕业生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等院校理应积极探讨和改进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为社会培养出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优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主动服务于国家及地方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利,张建勋.建设类高等工程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31.[2]匙静,房荣敏,尉胜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8).[3]李康平.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4]马旭.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2.

第五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为研究主旨,探索实践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式和途径

作为一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职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杭职院)一直秉持“跨界融合”的办学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指向,坚持以“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为引领,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把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1.纳入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一是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列入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以及时间表、路线图;三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要求写入《?R等瞬排嘌?方案制定原则意见》,并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指南》。

2.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统筹规划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成立创业学院,由分管副校长兼院长,负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和统筹推进,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和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形成了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创业学院统筹、二级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夯实保障基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加强经费扶持,让学生创业“轻装上阵”

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元的“护犊资金”,经评审立项的创业项目万一失败,创业学生可用“护犊资金”偿还所产生的债务,不让他们背负债务走出校门。同时,学校作为发起人单位,联合开发区成立了初期规模1亿元的大创天使基金。

2.完善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制订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在校生自主创业教学管理原则意见》、《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学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办公,通过制度的完善与修订,来破解在校生“创业与学业矛盾”等难题。

3.区校共建高职科技园,打造全真创业实战平台

学校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在不断推进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一对一导师辅导等软硬件建设,完善共享、开放型的办园机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孵化培育机制。

三、深化专创融合,健全“3334”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践行三大理念,优化顶层设计

(1)规划成长,兴趣为本。提出“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重视强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培训。

(2)能力提升,创新为要。提出“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以课程和教法改革为重点,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3)创业发展,实战为上。提出“杭职院可能没有马云式人物,但必须要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的理念,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2.整合三类资源,促进跨界融合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创业的大思路、大举措,及时对接好国家、省市区的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二是加强与创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学校与沃土教育等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和指导创业实战,辅导创业学生申报各类资金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三是依托校企共同体优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袤的原野。

3.培育三支队伍,强化双创指导

学校制订了《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实施计划》、《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导师“三百工程”。同时,打造了一支由“生涯规划导师+专业创新导师+创业指导教师”的“三师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4.完善四阶段体系,促进专创融合

学校定期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骨干进行专题研讨,通过明晰目标定位、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了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面向全体推进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被纳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等6门选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等22门在线共享课程。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融入专业推进创新教育。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重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创新课程,实施“学期项目课程”。同时,以模拟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或企业真实项目等为内容,实施“学期项目课程”,阶梯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3)围绕技能推进专门教育。学校与杭州大创办、沃土科技共同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包,开办创业菁英班,遴选一批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创新创业培训。

(4)注重实战推进创业实践。对经过了专门化培训,且具有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准其入驻学校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为创业学生安排一对一的企业创业导师和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个性化培养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张赵根,陈加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2(12).[2]孙红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型和模式重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06).[3]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7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201716);2018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政策实施现状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I8JC027)。

下载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业高职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加强电脑艺术设计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建议 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紧密合作,以公司“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育理念 大力弘扬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免费共享)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部在湖南的永州、湖北的武汉和江苏的无锡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件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为了加快专业建设步代,推进我校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学术......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一、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现存的问题1.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一般来说,我国本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包含三个部分,其中美术基础课程和理工知识......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06-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