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此情可待成追忆(生死朗读和魂断蓝桥影评)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浅谈《生死朗读》及《魂断蓝桥》
文/广电0901 090033149 张宇
摘要:《生死朗读》与《魂断蓝桥》同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关于爱情与良知的故事,同是悲剧却带给人不同的体味,感叹之余更是唏嘘造化弄人。相对而言,《魂断蓝桥》更多表现的是一幕爱情的悲剧,而《生死朗读》更多展现的是关于良知与道德,忏悔与救赎。两部影片在不同之中又有着相似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关键字:爱情 道德 世俗观念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部影片都是以主人公的回忆展开的故事,《生死朗读》中的前半部看起来像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如同德国版的《毕业生》,正值青春期对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少年,邂逅一个成熟而孤寂的中年妇女,发生一段不该发生的故事。可要说它是一个爱情故事又不是完全恰切。影片到后半部迅速朝另一个方面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成长、爱情、甚至道德的范围,而进入了罪恶与救赎、忏悔与宽恕等灵性领地。最后,所有这一切又交织纠缠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魂断蓝桥》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悲剧结尾。
可以说,两部影片都是一种宿命,命运的羁绊把本来在两个世界的他们牵扯到了一起,爱情就这样在他们心中悄悄滋长,但是现实总是比想象中更加残酷。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从《生死朗读》影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感情生活中,汉娜似乎是一个敢作敢为、率性而动的感性女人,但是我们仔细斟酌中却可以发现汉娜她始终没有摆脱理性的羁绊。她不能容忍麦克的脸上有脏黑的煤灰,毫不犹豫地抹去之并命令他马上去洗澡。当在电车上与她邂逅的麦克热切地向她表示亲近时,她不但没有丝毫回应,而且冷眼相待,甚至后来还大发雷霆,因为麦克的举动打破了她理性所划定的秩序。在与麦克的感情生活中,她有两次决然的离去,都是出自于一种绝对冷静理性的抉择。第一次是在她与麦克的感情出现裂缝时,她让麦克回到自己的同学之中去,而自己迅速搬离了住地,不辞而别,把麦克火热的心悬晾在空中。第二次是在监狱中,其实,麦克已经为她出狱后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但她还是选择了离去——永远的离去。这段情感极大地影响了麦克后来的婚姻生活,使他难以再把全部情感专注在一个人身上,与他相处的女人总不能完全了解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在最需要全神贯注的性爱生活中他也有时候会忽然心不在焉。这就难怪他的妻子最后离去,后继者也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了。
在《魂断蓝桥》中,罗依在滑铁卢桥上救了舞蹈演员玛拉一命,于是他们相识了,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同罗依幽会,在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甚至决定要在罗伊离开前去教堂结婚。然而就在当天傍晚,罗依被召回军营。即将演出的玛拉在接到罗依将要提前开拔的电话后不顾一切地赶到滑铁卢车站,但是火车已经起动了。由于错过了剧团的演出,笛尔娃夫人被激怒了,开除了玛拉以及为玛拉辩护的凯蒂,失了业的玛拉和凯蒂只好相依为命。时隔不久,玛拉收到罗依寄来的信,信上说罗依的母亲克劳宁夫人将特意到伦敦与玛拉会面,她高兴极了。可没想到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依阵亡的消息,巨大的打击
使得她精神恍惚,她和克劳宁夫人不欢而散。罗依的死对玛拉来讲是灾难性的打击,失去爱情的玛拉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最终只能沦为妓女。
在当时的社会,麦克失去了专注爱一个人的能力,而玛拉失去了作为一个女子的贞洁。生活永远就是这样,不经意间总是和我们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在最初的激情过后,麦克和汉娜之间的差距就逐渐显露出来,而年轻新面孔的出现也让麦克心挂两头不能专一。正是由于看穿了麦克的这种情感状态,汉娜才毅然选择了离开。当然,麦克不止是情感上的犹疑,还有道德上的顾虑。他不敢向任何亲近或熟悉的人来吐露与公开这种情感,对于自己的家人更是讳莫如深,当然,在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面前,他可以无所顾忌,就像他敢于在饭店老板娘面前热吻被误认为是他母亲的汉娜一样。而在多年之后的相遇,尽管成年后的麦克已经明白,他与汉娜之间不仅仅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而是一种深挚的情感,但他没有勇气迈出那关键性的一步。他知道汉娜是个文盲的秘密,但他没有出来给她作证,洗刷别人强加给她的罪名;他与众多的探望者一同跨入了监狱的大门,可他最终没有出现在探望间之中,让汉娜空等一场。当然,他不是一个绝情的人,他用无数次倾情的朗读支撑了汉娜在监狱中的生命,激励她去学习与思考,重新点燃她对生活的盼望与期待,但是在最至关紧要之处,他再次止步不前,这种爱情的落空给了汉娜致命一击,最终汉娜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偶然的一次,玛拉在招揽生意的时候遇见了罗伊,喜出望外的罗依拥抱着百感交集的玛拉,向她叙述着自己的遭遇,但是玛拉却对自己的生活难以启齿,罗伊以为她已另有所爱,但玛拉深情地表白“我只爱过你”,罗依对玛拉的忠贞深信不疑,不容分说,把她带往家乡。在苏格兰的克劳宁家,克劳宁夫人和罗依的叔叔对玛拉很满意,然而其他人很不喜欢玛拉的舞蹈演员的身份。玛拉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意识到爱情在社会的非难前是无能为力的,她将实情告诉了克劳宁夫人,并求她不要告诉罗依。玛拉给罗依留下了一信说不能嫁给他,于是离开了。罗依焦急万分,他找到了凯蒂,凯蒂告诉了他一切,罗依含着泪说:“我一定要找到你。”然而玛拉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在他们相遇的滑铁卢桥上结束了她短暂而美丽的生命。同是以悲剧结尾的两部影片,《生死朗读》给人的是感慨,而《魂断蓝桥》给人的却是感伤。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影片的最后,麦克在他们当初约会的教堂和他女儿讲述着这段往事,罗伊在他们当初相遇的滑铁卢桥上追忆的他们的过往。他们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轰轰烈烈,但是都无法跨越关于道德与良知的阻碍,最终在世俗观念以及良心的谴责下随女主人公的离世而夭折。
曾经年少轻狂爱追梦,现实社会总是更残忍,爱情在现实的面前总是脆弱的不堪一击,我想如果他们当初如果都能勇敢一点,那么结局就不会是这样的一出悲剧。
第二篇:此情可待成追忆抒情散文
“圆圆,小心点浇水,别让水壶洒了弄湿自己。”穿着灰布衫的老人关切地叮嘱屋前穿着粉色衣服的小女孩。
“知道啦奶奶!你去烧饭吧,花我来浇。”小女孩捧着水壶轻摇莲步挪到屋前的花丛中。
八月的骄阳高悬在空中,圆圆将水洒向屋前的一片向日葵,不似瀑布般飘逸隽永却独有柔弱可人的美感。不一会烟囱里冒出阵阵炊烟,“刺啦”的炒菜声与菜籽油散发的独特香气,定格成童年必不可少的画面。
饭后,奶奶洗完锅碗收拾好灶台,走向屋外。瓦屋前的一株株向日葵在阳光下挺立,如同一个个小卫士,穿着仙绿的外衣,头戴金黄的帽子,保护着屋前榆荫下睡着的小女孩。圆圆蜷缩在树下的老藤椅里,伴着阵阵的蝉鸣,暖风吹过带来的“沙沙”声,美梦酣甜。“定是上午和小伙伴们玩沙包玩累了。”奶奶一边想着一边伸手拿起圆圆手里的沙包,笑着刮了刮圆圆的鼻子,“小淘气又睡着了,这个黄豆沙包这么结实够你这个小皮猴玩的了。”她宠溺地将孙女抱到床上,捶捶自己弯曲的脊背,拿起大蒲扇,一下一下轻轻地搧着。屋外窗台上的沙包,结实的麻布被黄豆撑的微微凸起,四周用黑线缝合了一遍,又一遍,缝进了满满的笑意与怜惜。
似是为了向灼人的夏季告别,镇上的集会如期而至。沿街摆起的小摊,各式各样的物品琳琅满目:小巧的竹篮,乖巧的兔子,可爱的糖人,没有一样不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奶奶拉着圆圆的手在拥挤的人群中走走停停。耳边忽然传来竹板的击打声,圆圆闻声看去。只见一个小贩推着辆自行车,后车座上绑着个小木箱,箱子外沿贴着几张花花绿绿的包装纸。小贩正用竹板有节奏的敲打着木箱,圆圆不自觉的挣脱开奶奶的手掌,向小贩跑去。“叔叔,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呀?”圆圆好奇地盯着包装纸问道。“这是冰棍,这大热的夏天,冰棍最解暑了,又凉又甜。小丫头要不要买一根?”中年商贩一边说着一边动手打开木箱。“圆圆,怎么自己乱跑,这么多人让奶奶好一通找。”满头大汗的奶奶来到圆圆身边,一边说着一边着急的拉起她热乎乎的小手。“走,前面耍猴的表演快开始了,好多小朋友都过去了。”圆圆被奶奶紧紧拉着手向前走去,却频频回头看那个“神奇”的小木箱。
第二天,圆圆午睡起来却不见奶奶的身影。走到屋前拿起窗台上的沙包,兴趣缺缺地玩着。没多久,奶奶便喘着粗气地从村头的小路上跑来。“圆圆啊,快快快,这冰棍啊被这大太阳一晒,直往下滴水,快点吃。”奶奶涨红着脸边说着边将手里沾满水珠的冰棍塞到她手里。撕开包装纸,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圆圆将奶白诱人的冰棍放进嘴中,一点一点的舔着。两三点中的午后,有的人家午休起来扛着镰刀向田间走去,有的人家三三两两坐在屋门口一边择菜一边唠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屋门口的榆荫下,扎着俩小辫的圆圆坐在老藤椅上,舔着奶白的冰棍,时不时喳吧喳吧嘴,两只腿悠哉地晃动着。穿着灰布衫的奶奶坐在一旁干着闲活,额头上时不时沁出一滴汗,滴落在腰间有着奶白水渍的围兜上。甜味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心头,舒心的凉意萦绕在燥热的空气中。小小的她,不知是否明白这份甜味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作亲情。
当金灿灿的稻穗如地毯般铺满整个田野,圆圆告别了那一小片向日葵,告别了朝夕相伴的奶奶,随父母搬到了另一座城市。那一年,天真无邪的圆圆7岁,身体还算健朗的奶奶63岁。
在马路宽广的城市里,不见了冒着黑烟的拖拉机,不见了耕作的农具,手工的沙包被新奇多样的电子玩具掩盖,向日葵花淡出了记忆,随之而来的是琼瑶剧和周杰伦。那份思念好像被时间冲淡,村头的那条小路离圆圆越来越远。不知代沟一词从何而来,如何兴起,老人好像总是不能融入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好像总是和老人活在不同的星球。异地不仅拉开了路程的距离,也让心与心间的沟壑日渐变大,看不见彼岸。
当时间发挥魔力一点一滴改变这个世界时,猛回头,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
向日葵花再也没有曾经的风采,屋外墙角里,那把曾经被一个小丫头用来午睡打盹的破旧老藤椅上,有个女孩,像从前那样蜷着身子,只是这次她没有睡着,因为再没有人宠溺地将她抱起放入床榻上。那年,圆圆12岁,而奶奶永远停留在68岁。
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纷纷雨下的清明,墓碑上照片里的老人,依旧笑的慈祥,墓碑前深情伫立的,是圆圆,是你,是我,亦或是…
第三篇:此情可待成追忆优美散文
今年元旦,王屋山游玩,在上天坛神路时,被游客的惊叫声吸引,循着他们手指的方向,目之所及,是山坳里一棵挂满了“红灯笼”的高大的柿树,已无一片叶子,枝枝杈杈上全是红通通的柿子。在蓝天暖阳下,显得那么耀眼,那么温和,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不禁令我想起了“严霜八九月,百草不复荣。唯君粲丹实,独挂秋空明”的诗句。
记忆的二维码一旦打开,绝对少不了我家乡的柿子树。
豫西北,王屋山脚下,有个东张村,三面环山,村南有虎岭河东流而下。
从我记事起,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王国。大树小草,铺天盖地。最诱人的是各种各样的果树,苹果,山杏,李子,毛桃,小山枣,大山枣等等,一提起来就流口水。可是,这些大都长在山上,而山下最多的则是柿子树。山村梯田较多,柿树多数都生长在田垄地头,不占庄稼地儿,一棵一棵溜着地边儿排列,井然有序,特别壮观。
春天,柿树开花时,像漏斗,似润玉的柿花,咧着甜甜的嘴唇,害羞地躲在绿色的树叶丛中,一阵阵清香,缠住行人的足,扯住行人的心,说它“粉面含春威不露”,最恰当不过了。当小小的柿子从花芯拱出圆圆的脑袋,柿花就开始凋零。这时,男孩子们最爱摘一片椭圆形的绿叶子,卷成小筒,放进嘴里当笛子吹。一看他们鼓起的腮帮子,就知道很费劲儿的,不过那声音真的好听,脆亮脆亮的。而我们小姐妹们则喜欢捡那些落地的嫩黄的柿花,用扎头发的红绳穿成项链,挂到脖子上玩。少年时代的记忆也像脖子上的项链,一珠珠、一粒粒,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内涵也日益丰富。
乡里的孩子野,首先野在扒高爬低,谁要是不会爬树,便自觉没能耐,也会被伙伴们嘲笑。因为大多数柿树,有粗粗的干,糙糙的皮,最便于手攀脚蹬。树叉又多,旁逸斜出,你可以想象出它与大伞何其相似。夏天,枝繁叶茂的柿树,犹如华盖遮阴,大人们和不会爬树的小孩儿乘凉树下,而树上则是我们的游乐场。小伙伴们在劳动(割麦子或捡麦穗)的间隙,猴子一样蹿上柿树,在枝叶间或坐或躺或卧或立,树枝成了我们的“单双杠”,“秋千架”,连学校也没有这样现成而方便的体育器械。
柿树像大大咧咧粗里憨气的父亲,一头蓬乱硬扎的头发,咧着憨厚的大嘴,腰粗腿圆,用他博大的胸怀拥抱我们叽叽喳喳,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最有趣的是玩捉猴子(摸人)游戏。七八个伙伴爬到树上,先抽签儿,决定谁来抓人。“裁判”手里握着一把儿和人数一样多的小棍棒,露出来的半截儿齐刷刷的,但其实它们的长度不一样,必定有一枝儿或长或短。谁抽到那个长的或短的,就被伙伴们用手帕蒙上眼睛。等其他人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后,裁判便喊一声“开始”。被蒙眼的人就凭自己的感觉,确定要寻找的对象,再小心翼翼地去捕获目标。其他的人,灵活地攀上滑下,跳左飞右,间或用怪里怪气的声音挑逗一下蒙眼的人,都会使他犹豫不决,也不知该去哪儿找人啦。当他循声而去时,那个人会敛声屏气,一动不动。此时,世界仿佛静止一般。他呆一会儿,竖着耳朵也听不到什么,以为真的没有人,就返回来向别处去寻“猎物”。当然也有被他穷追不舍的,只要用手触到对方身体的任一部位,就算胜利。有的人急中生智,用两手抓着树枝,把身体吊在空中打秋秋。有时不小心树枝折了,会连人带枝掉到地上。有的胳膊没劲儿了,手一滑溜,会一下子摔下去的……当然,这是违规的,裁判宣布本节对抗结束。我们嘿嘿哈哈的笑声就从枝叶间飘出,悠悠回荡在旷野间……
夏天,在我们的游戏中飘逝,秋追它而来。
此时的原野山岗,不晓得是谁使了点金术,把整个世界变得金灿灿。就连夕阳的红晕也闪着金光,给羊们牛们稻们都披上了金色。这丰收的硕果啊!连爸爸妈妈的脸色也成了紫铜色的,放着金光。我们终于理解了什么是金秋十月。成熟了的柿子似年轻姑娘红红的脸蛋,也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此时的柿树,碧叶丹果,美得不可一世,煞是喜人。
收获的季节到了。生产队里把属于本队的所有品种的柿树,有圆柿、长柿、方柿、牛心柿等,都刮去一小块树皮,用毛笔标上序号,然后家家户户捏纸团抓龟。你抓到几号,那树上的柿子就归你家。我记得最少都会有两棵的。这时候,秋收已完,麦苗已出,全村男女老少,挎篮挑筐,背着竹夹竿,说说笑笑去摘果子。
收回家的柿子,精挑细选出那些个儿大、囫囵、齐整又硬实的,旋了皮儿做柿饼。先把去皮的柿果缠系在准备好的榆树枝条上,挂在院子里晾晒风干,去水分后,再放进密封的大大小小的罐子里,捂上一个冬天,春节到来时,就能吃上敷了一层白霜似的柿饼,甜滋滋,筋道道。
而其它的柿子,或切开晾晒成柿瓣,或泡在温水里做成醂柿子,或丢进缸子里做成柿子醋……
当西风吹过山岗,层林尽染,像一丛丛燃烧的火焰,山坳,平地,峰顶,斜坡,还有那从头红到尾的柿子叶,给金秋凭添了一抹色彩,真可谓“霜叶红于二月花”。被风吹落于地的柿子叶,则被我们用竹笆子搂到一处,挑回家去,塞进灶里,燃一星星火苗,飘一缕缕炊烟,煮一锅锅香喷喷的玉米粥,留下的一堆堆灰烬,又是庄稼的好肥料。
甜蜜有味儿的少年时光就这样年赶着年,在盼望着的盼望中溜走了。
后来,柿树也像联产承包一样分给了各家各户。渐渐地,工厂越来越多,庄稼地儿越来越少,柿树也消失殆尽。我最后一次见到我们家的两棵柿树,大概是在2007年的夏天。后来,这里被规划成了工业集聚区。
从此,遍布在这个小山村的不知道有多大年龄的一棵棵柿树就不见了。我总觉得那是个梦,希望梦醒了,依然能望见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枝繁叶茂的柿树,那是故乡一道最美的风景。然而,没有了,再也看不到了……可那黄花,绿叶,青柿子,红柿子,树上树下的笑声,像过电影一样永远浮现在脑海中。
岁月无意东逝水,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四篇:影评_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果爱》_电影评论库
影评_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果爱》_电影评论库
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五年,伴随着邓丽君一首悠扬甜美的《甜蜜蜜》,黎小军和李翘在纽约街头相遇了。而恰在此时,林见东和孙纳的故事也在北京拉开了序幕。
林是标准的乖男孩,他只想和爱人长相斯守。孙却是典型的不安分女孩,一种出人头地的欲望始终缠绕着她,让她最终离林而去。如果林是个傻子,那么十年以后林和孙的相遇就会像重逢的阿甘和珍尼。可惜他不是,十年后他想做的,只是鄙视和报复。终于,他成功的把她拉回到了十年前,自己却飘然离开。但报复并没有使他得到任何心理上的快慰和宁静。他终于还是想和她一起走回去,但他们回得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她离开他的日子里,文走进了她的生活,开始了另一个“林”与孙的故事。爱情就是这么复杂,就是这么不确定。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离开。
林和孙的故事,是典型的青春期恋爱故事,他们共住一个小屋,共睡一张小床,甚至共吃一碗面条。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他们的生活却又如此的快乐。但孙的出走也构成了这个典型青春恋爱故事的典型结局,原因是孙不愿这样生活下去。是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闯出去我才能活过来”。这是孙当时真实的内心写照。她是从小苦够了的孩子,她不愿这样“苦”下去,她要找出路,找一条摆脱自己命运的出路。所以,她“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爱没有,恨没有,只有欲望。最后,她满足了欲望,也丧失了本真。她错了吗?她对了吗?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毕竟还是一个人,当她与文在青海碧蓝的盐水湖畔相依时,她其实也动了真感情,只是她不肯承认,不肯面对罢了。所以对于文,她也愿意这样麻木下去,爱没有,恨没有,只有欲望。欲望是瞒无边际的野火,烧光了真情的小草。但在阳光灿烂的暖春,小草又会发芽,又会生长。在林的周密策划的“阴谋”,孙又想走回去,但她已回不去了。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
林的世界原本是如此平静的,他不是那种执着于理想的人,也没有被欲望所控制。他妥协,他退让,做不了导演,他可以去学美术,学不成美术,他可以去做演员。但孙的闯入,让他有了坚持,对爱的坚持。于是孙第一次跟老外跑,他留在小屋里痴痴的看她在雪地中远去。当孙被老外甩掉,他们相拥在冰河上时,他以为幸福已经到来。然而他控制不了她的欲望,她终于又跟别人跑了,而且是跟他的好朋友跑了。他又一次孤独一人留在小屋里。但他并不死心,他继续等。在漫长的等待中,他把自己每次对爱人撕肝裂肠的思念用录音机记录下来。可是,这一回她再没有回来。虽然,他还在等。起先,他以为他可以永远这样的“爱”下去。日子久了,他以为他可以忘记。后来,他不再爱她,也不能忘记,热烈的爱在等待的煎熬中化为作刻骨铭心的恨。当他在偶然的机会与她重逢时,他选择的是报复。但当他似乎心满意足的报复成功后,他没有任何满足感。最后,他还是想和她一同走回去。然而,他已经走不回去了,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
文和孙的故事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这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想象。我们只知道那时侯他需要一个伴,而她需要一个能捧红她的导演。于是在青海蔚蓝的盐水湖畔,灿烂的阳光下,油油的碧草地上,他们真的相爱了。可是孙有她和林的过去,有习惯了的向外面的世界狂奔的欲望。因此,他们的爱情也注定夭折。电影中有一个这样一个细节,林和孙有回北京寻旧梦的时候,文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具体的说就是因为文突然不知到哪去了以后,林和孙才有机会一同回北京去。文出走到了哪里?影片没有交代,不过细心的观众都很清楚,他也去寻找旧梦去了。他去了青海,或者是青岛,去了他和孙的故事开始的地方。去干什么?去缅怀,去追忆,切确的说是去祭奠他们的曾经。祭奠回来他便后不再暴躁,而是冷静的选择了离开。决定做出后,他独自来到小饭馆,开心的嚼着面条,他已经明白:他剩下的,还有追忆。他可以让追忆在声光电中延续。他想做的,就是这些。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生命是一个过
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
于是在电影的最后,他们都选择了离开,去开始生命的另一段经历。生命是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不需要重来。让往事都成追忆,珍惜新的开始,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这就是《如果爱》想告诉观众的爱情故事。歌舞只是表象,只是人物内心独白的形象化与夸张。电影要阐释的只是一种人生无法左右的“不确定”。说玄了就叫“缘”的东西。
为了增加的观赏性,电影采用了和戏中戏的结构。让人物的内心冲突通过音乐和舞蹈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来。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看得懂电影,影片还专门设置了池珍熙这个类同于旁白的角色。于是,影片的脉络变得明晰,不会像《甜蜜蜜》那样有很多朴实平淡的东西需要观众去猜想,去揣摩。这是陈可辛商业上的成功,也是他艺术上的失败。因为观众需要的或许正是在平淡中去猜想,在朴实中去揣摩。电影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情感状态,一种创作者在创作阶段特有的情感状态。十年前的陈导,怀揣着理想主义的梦想。所以他将底层的生活诠释得那样温和细腻,让情感的花朵绽放得那样绚烂迷人。十年后的功成名就使他也沾染了世俗的尘埃,充满了中年的惆怅。美好的情感就此成为一种追忆,一种靠音乐舞蹈唤起的追忆。
对照《如果爱》,重温《甜蜜蜜》。我们惊叹,《甜蜜蜜》已成绝唱。我们感叹,《甜蜜蜜》就是《甜蜜蜜》,不必再重复,无须有续集。我们也仿佛看到了纯真的远走,韶华的东去。看到了陈可辛的成熟与妥协,他给简单的情感穿上了华丽的外衣,使草根暴富为大资,让逃避代替了坚持。于是,欲望亵渎了纯真,奢靡掩埋了朴实。我们再也挤不出感动的泪水去为真情喝彩,剩下的,只是浮华背后的一声叹息。也许,这正是《如果爱》想表达的全部„„此情可待成追忆--《如果爱》 作者:小马(转载)影评类别: 香港电影
第五篇:《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
《云水谣》—此情可待成追忆
《云水谣》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这部影片让我想起两句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和“人间自是有情痴”,我觉得前一句更符合这部影片。
影片的男主人公名为陈秋水,女主人公名为王碧云,这两个名字其实已然诠释了“云水谣”这个名字。影片的故事以王碧云侄女的追问,和老年王碧云的回忆展开,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将现实和过去反复交替来叙述一段陈年往事,或者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有四个主要人: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薛子路。可以说,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执着,其实,那种执着在那个时代并不稀有。陈秋水和王碧云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然而美好又总是那么的短暂,在他们订婚之际,陈秋水因为是左翼团体的人(实际上就是信奉共产主义的)而被追捕,被迫离开台湾,从此云水相隔,相见无期。云与水的隔绝,使这场原本幸福的爱情成为了鱼与飞鸟的苦恋,同时也多了另一只鱼和飞鸟的苦等。
四个执着的人为了彼此心中的那份爱,坚守着,等待着,默默的付出着。王碧云不顾一切的寻找陈秋水,坚守到老;薛子路又不顾一切的等待王碧云,默默的付出着,甚至帮着找陈秋水;陈秋水心中始终忘不了王碧云,坚守着心中的爱,无视眼前的爱;王金娣明白陈秋水的心,但依然等待,同时也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爱。其实,四个人的执着,都是源于对爱的信念,当爱已化作信念,执着便是理所当然。
有人评价这部电影说: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三颗炙热期待的心,四季更替不变的永恒。我觉得这样的总结是比较中
肯的,无论是王碧云还是薛子路,又或是王金娣,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爱,也注释着“人间自是有情痴”。
从王小芮的追问,到王碧云的回忆,那个年代的爱情,和现代的爱情已然形成了对比。不管是薛子路对王碧云的情,还是王碧云对陈秋水的情,又或是王金娣对陈秋水的情,这一段段真情,都值得追忆,也值得思考。
很多人喜欢纳兰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王碧云与陈秋水相见相识相恋是那么的美好,在西螺的日子是那么的令人羡慕,可是云水相隔又是那么多凄凉,如果只停留在那最初的美好时刻该有多好啊。所以有问“若人生之如初见,似水流年会不会繁华些许?”,我的回答是不会,流年既已似水,落花自当飘零,只有初见,没有再会,繁华为谁?这也是四个人执着的原因所在吧。
如果说陈秋水和王碧云的坚守是因为彼此深爱,那么薛子路和王金娣坚守又是为了哪般?明知所爱之人心有所属,却依然执着,这样的爱怎不叫人为之动容。我不禁想起了两句短诗,“我问佛:如果遇到可以爱的人,却又怕把握不住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令我意外的是,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而陈秋水最后接受了王金娣。看完这个结局,我很疑惑,开始反思,在看《单身男女》的时候,我写到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但当爱与被爱不能统一的时候,男人和女人在这二者之间做的选择是不同的,男人更倾向于追求爱,而女人更倾向于享受被爱,并且还做了些许分析。
可是,《云水谣》里面却不是这样的,王碧云坚守着爱,陈秋水最后接受了被爱,开始是有些疑惑的,后来逐渐想通了。王碧云没有接受薛子路的爱,是因为陈秋水也是爱她的,这份爱是统一的,这种相爱一直存在着,而陈秋水接受王金娣的时候,他们的爱也统一了。
其实,这也因为时代的差异性和爱情观的差异,与现代人随性的情感相比,他们这种坚持似乎更像是一种信念,而并不是因为责任或者承诺,这个时代又是那么的缺乏信念。
从《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山楂树之恋》再到《云水谣》,那个时代的爱情是那么的简单而又纯真,美好得让人心向往之。爱到深处便是情,情到浓时终难忘,此情可待成追忆,素年锦时醉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