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诸城市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诸城市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1998年3月15日)
诸城市地处鲁东南,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耕地160万亩;共27处乡镇,1338个行政村,28万户,1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迅猛发展。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1992年以来,我们以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加快发展,3年时间又实现了第3个翻番。1997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实现财政总收入4.3亿元,其中地方收入
2.7亿元,分别增长32.9%和35.4%。
诸城是个农业大市,9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的大局。这些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精神,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紧紧抓住不放,使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7年,在遭受特大干旱和暴风雨袭击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66.9万吨,经济作物总收入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特别是畜牧业发展迅速,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3%和11.6%;农村经济总收入220亿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3138元,增加230元。下面,汇报一下农业产业化情况。
一、为什么实施农业产业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把发展中的难点作为改革的主攻点,生产力出题目,生产关系作文章,使农村改革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全市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85年到1987年,组织开展商品生产大合唱,教育引导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民共兴衰”的思想,转变职能,齐心协力,为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搞好服务,初步形成各行各业重视农业、关心农业、支援农业的局面,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三阶段,1988年到1991年,推行贸工农一体化,着眼于解决城乡经济分割,生产、加工、流通脱节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组织加工企业到农村建基地,搞服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在一些产品和领域上,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条件限制,全市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面不广,量不大。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我们进行了深人的学习调查研究,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做到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进一步增加,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进一步扩大,主体进一步发育,管理进一步加强。但从当时的状况看,由于各级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也不可能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研究指导农村经济,所以,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不适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束缚,与市场相隔绝,信息不灵,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二是产品不适应。多数农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加工层次低,形不成批量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经营方式不适应。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势力薄,形不成市场主体,不便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缺乏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领导方式不适应。长期形成的“四季歌”、催收催种的工作方式,难以对农村经济实施系统、有效的指导,尤其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产前、产后服务,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这“四个不适应”,归根到底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进不了国际国内大市场;一个是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尽快把农村经济推向市场?我们认真回顾总结了15年农村改革的历程,看到通过抓龙头、带基地,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由此受到启示,把一种主导产“升级”为一个产业,按专业化、工业化、现代化生产要求,纵向实行产加销一体,横向实行资金、技术、人才集约经营,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改善对农业服务的一种好形式。为此,我们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完善,按照领域上扩展,结构上优化,质量上提高,运行上规范,管理上完善,效益上增加的原则,提出了“抓龙头、带系列”的举措,全市重点抓了8大龙头,带起8大系列。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在全市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基本做法是: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领导方式,像抓现代工业那样抓农村经济,依据市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划分经济布局,狠抓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格局,把传统农业纳入系列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轨道。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对全市主要农矿产品进行了划档分类。依据资源状况、产品规模和组织化程度,将肉鸡、黄烟、粮油、蔬菜、果品、矿产、食品、棉花、淡水养殖、桑蚕、食用菌、万寿菊等12大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发展,使农村经济形成了12条“产业链”。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化经营。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抓了龙头企业建设,就会在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和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农民、农产品成建制、大批量地进入市场。为此,我们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首要环节来抓。目前,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近900家,年加工农副产品能力达100多万吨,冷藏保鲜能力3.5万个吨位,运输能力650万吨,牵动能力大大增强。在龙头企业建设中,我们坚持了“大、高、外、强、多”五字方针。
大,就是大规模。坚持上就上个大项目,建就建个大龙头,抓就抓个大产业。1993年以来,全市新上投资过千万的龙头项目15个,其中得利斯公司“双十工程”(在省内建10处原料基地,在全国建10处加工厂),总投资2.4亿元,现已建成10处原料基地和6个加工厂。全部建成后,年加工生猪250万头,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1.l亿元。外贸公司3年投资5亿元,现在固定资产达到9亿元,年加工出口创汇超过1亿美元,成为全市最大的龙头企业,与全市18万农户建立了产销关系。
高,就是高起点、高档次。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坚持高水平、高质量、高档次,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近几年全市引进的肉食品加工设
备、蔬菜冷脱设备、种鸡孵化和饲料加工设备等,都是美、日、德、意等发达国家的。烟草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购进的两条烟叶复烤生产线是德国最先进的产品,此类设备全世界当时仅有5套。
外,就是龙头外向,产品外销。从一开始就把产品销路瞄准国际市场,提高农业外向度,带动县域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市农委与日本客户合作兴办的“中康农业开发公司”,去年出口蔬菜8900吨,创汇1000万美元。全市目前已发展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60家,出口产品100多种,1997年农产品出口值达19.4亿元,占总出口值的64%。
强,就是强带动、强辐射力。一个龙头企业,既是一个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带动。如外贸公司在肉鸡生产上对农民实行“四到门、三赊销、两公开、一结算”服务方式,带起3000多个饲养场、万户农民养鸡,户均年收入1万多元。
多,就是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采取市、乡、村一齐上,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一齐上的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发展龙头企业。皇华奶粉厂是一个镇办龙头企业,年加工豆奶粉1500吨,带起全镇8000只奶山羊、1000头奶牛。绿宝蔬菜协会是一个村办龙头企业,现已辐射到11个省、108个县,拥有团体会员366个,个体会员6684名。大成公司是个体户刘华办的肉鸡孵化龙头,现有固定资产4000万元,职工近500人,年收入1000多万元,增加社会效益3000多万元。
(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基础。有了龙头,还必须建好基地,这样才能为龙头企业均衡供应大批量的优质原料,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从三个方面抓了基地建设:一是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行集约化规模生产。种植业,根据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在潍河、渠河沿岸富水区主种粮食、蔬菜,西北涝洼粘土地带重点发展棉花,丘陵地带扩大黄烟种植,南部山区主攻果品、花生,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纳人了基地化种植。畜牧业,突出发展养殖大户和专业饲养场。全市养殖大户发展到1.9万个,各类专业饲养场4000多处。目前,全市已建起70万亩粮食、10万亩棉花、12万亩黄烟、10万亩花生、20万亩果品、40万亩蔬菜的种植业基地和9000万只肉鸡、100万头生猪、30万头大家畜、50万只羊、250万只兔的畜产品基地,基地提供的产品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70%以上。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促进产业化发展。狠抓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1997年,重点推广了粮经、林果、蔬菜、水产、畜牧等6大类、30项实用技术,组织实施了小麦、玉米大面积高产开发,果品、蔬菜、食用菌、淡水养殖高效开发,花卉组织培养、微喷滴灌等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三是多渠道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主要有6条渠道:(1)财政投入。近3年,市乡两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年均达9600万元,年递增33%。(2)乡镇企业以工建农资金投入。3年中,乡镇企业补农建农资金达9000万元。(3)龙头企业投入。1994年以来,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的资金1亿多元,赊销种苗、饲料9亿多元,补偿灾害损失800多万元。(4)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去年共投入1.6亿元。(5)农业金融贷款。去年,农业信贷资金达到10亿元,其中农业生产贷款1.l亿元,农副产品收购贷款8.9亿元。(6)农户个体投入。近几年,农民的投入每年都在2亿多元。在努力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组织农民大搞劳动积累,兴修农田水利。本着抗旱防涝并举、除害兴利结合的原则,农闲集中劳力大干,农忙组织专业队干。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水库103座,塘坝、拦河闸2600座,地上蓄水能力达2.5亿立方米,机井1.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120多万亩,占全部耕地的75%。积极发展机械化、电气化。去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9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49.4千瓦,均比1992年增长70%以上;机耕地面积达到14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全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去年农村用电量达到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生产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水平。
(三)协调好利益关系,保证产业化健康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是靠经济关系联在一起的,共同的利益是产业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协调好各产业化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产业化经营保持生机和活力。我们主要协调了三大关系。一是龙头与基地的关系。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完善产业化组织形式,促进龙头与基地和农户的有效对接。主要有四种形式:(1)公司+农户。就是以农副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社会化服务和利益吸引,使农工商贸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肉鸡、黄烟、万寿菊等系列都采取这种形式。(2)协会+农户。就是以各类农民协会、研究会为龙头,以农民技术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科技实体,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技推广和加工、销售服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全市各类民办科研组织发展到240多个,辐射带动起1.3万个农户,在产业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市场+农户。对那些产出量大而本地加工能力较弱或无加工能力的农产品,注意发挥市场的龙头作用,通过兴建专业批发市场,引导生产,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建起果品、蔬菜、水产品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30多处,年成交额5亿多元。(4)产加销集团化经营。就是龙头企业把原料生产作为自己的一个车间、一道工序,变农户办为自己办,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形成集团式组织,集约化经营。市外贸集团公司投资8200万元,租赁27处乡镇的2800亩土地,建成了年饲养能力3000万只的45个大型养鸡场,既安排了50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村和农民收入,又实现了对饲养环节的企业化管理,扩大了生产能力,保证了产品质量。为了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规范约束双方的行为,我们对龙头与农户全面推行了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并经公证机关公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对龙头和基地的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坚持谁建基地、谁提供服务,谁收购产品的原则,通过适当划分“势力范围”,理顺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较好地防止了少了抢、多了撒手不管的问题。三是龙头企业与为产业化搞配套服务单位的关系。总的原则是,分工协作,有偿服务,由龙头企业向有关单位支付服务费。近3年,市属龙头企业支付给畜牧部门防疫服务费500多万元,支付给乡镇村生产组织指导费2000多万元。从而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保证了产业化健康发展。
(四)搞好配套服务,优化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硬件服务。近几年,市里先后投资5亿多元,进行了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道路,拓宽硬化了5条主要交通干线,全面整修了连乡路、连村路,实现了村村晴雨通车。电力,建设了22万伏输变电及配套工程,农村通电率达100%,全市年供电能力达到8亿千瓦时,比1992年增长1倍多。通讯,建成了5万门程控电话网,城乡电话实现了程控化。同时,市里组建了上联国家“信息机构,下联乡镇和企业的信息处理网,建立了信息项目库,每年处理信息20多万条,为基地和农民发展生产安上了”千里眼“、”顺风耳“。二是发展职业
技术教育,搞好人才服务。在扎扎实实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围绕当地经济建设需要,大办职业教育。目前,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25所,在校学生近万人。在办学方向和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产业化为重点,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林果、桑蚕、食用菌、食品加工等30多个专业,做到了产业化发展到哪里,职业技术教育就办到哪里;产业化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几年来,共向龙头企业和农村输送中等技术人才2.2万多人,有1.3万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3000多人成为农村专业户和科技带头户,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持。三是加强城镇建设。城市建设,近3年投资3亿元,完成了东、西、南外环路工程,全面整治了城区街道、小巷,进行了供、排水设施改造,建设了龙城、密州两大商城;设立了外向型工业加工区,现已有14家三资企业在区内建成投产,其中仅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项目就有11个;小城镇建设,21个建制镇全部搞了建设规划,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初步拉起了小城镇的框架。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问题和我们的打算
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龙头企业建设问题。近几年,我市龙头企业发展步子虽然比较快,但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真正像外贸公司那样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如果品产业,目前的龙头企业只有几个冷风库,储存能力不大,没有深加工能力,无法带动20多万亩果园。桑蚕系列,由于没有加工企业,我们只能出卖原料,造成后继利益流失。因此,我们打算下步继续按照”大高外强多“的要求,狠抓龙头企业建设。现在,发展龙头企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资金严重不足。一方面,原有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像外贸集团公司,按目前规模年需流动资金12亿元,而实际只有9亿多元,缺口2亿多,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一些看好的急需的新龙头项目受资金制约上不去。建议上级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二是企业上市难度大。市外贸公司、得利斯公司都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又是全省重点扶持的5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公司上市方面,去年以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今年上市仍然困难。建议上级对重点龙头企业在这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三是产品出口受阻。肉鸡是我市的骨干项目,也是出口大户,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国内有些企业,擅自以低于土畜商会协调的价格向日本出口冻鸡,加剧了市场竞争,造成出口产品价格严重下滑。鸡腿肉对日出口价下降到1680美元/吨,胸肉1400美元/吨,平均下降了30%以上。建议国家在这方面加大调控力度,保护好加工企业利益。
第二,农业科技进步问题。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高科技支撑,特别在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近些年,我们虽然重视了这个问题,但总体上看农业科技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当前,最突出的是种子问题。畜牧业,我国自己的良种很少,只能花高价进口,我们从美国引进的爱拔益加祖代鸡雏25美元一只,迪卡系列种猪5万元一套。农作物良种国外很多,引进代价很高,从荷兰引进的菜种3元钱一粒。从国外引进一些名优新良种是必要的,但长期没有自己研制的种子,靠引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解决这个问题,县级办不到。建议国家组织科技攻关,多培育一些我们自己的优良品种。
第三,搞活农产品流通问题。龙头企业不可能把所有农民和全部农产品都带进市场,相当部分农产品还要通过农产品市场销售,相当部分农户还要直接到市
场上进行交易。因此必须抓好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的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近两年,我市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大部分规模小、档次低、功能单一,仍然满足不了农业产出大量增加的需要。下步,我们要强化措施,使市场由分散小型向大规模、相对集中发展;由混合型向专业批发发展;由主要在国内交易向国际市场延伸,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低档次、自发交易向服务配套、功能齐全的高档次市场发展。争取在一两年内使专业批发市场上一个档次。同时,建议国家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出现一轰而起、蜂拥而上、重复建设,确保有序发展;对地区性、宏观性的市场建设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第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问题。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态。但从实践情况看,靠龙头企业自身直接去联系千家万户很不容易。中间需要有一个”二传手"。我市在实施产业化过程中,结合农村产权改革,组织引导农民围绕一个产品或产业兴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把农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对接,效果比较好。目前,全市已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00多个。现在的问题是,相当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联结不够紧密,运作不够规范。下步,我们要在不断发展新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对已有的合作组织进行改组改造,促其向资产、劳动、经营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同时,建议上级对此给予理论上的指导、政策上的扶持。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经营汇报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汇报
唐山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是河北省具有较大规模、拥有研发体系、先进技术、专门从事野生绿色饮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集团。集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资产总额亿元,企业员工1200人,是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市场准入、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蓝猫集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燕山脚下,毗邻世界文化保护遗产清东陵,四面环山,山水相依。依托满山遍野的酸枣资源,经过几年不断地对野生酸枣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打造出了纯天然绿色饮品的知名品牌,形成了野生酸枣饮品的易拉罐、玻璃瓶、PET、利乐包四大包装体系和酸枣原汁、无糖酸枣汁、含汽酸枣汁、酸枣茶四大口感体系的产品格局,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截止到2008年,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0万吨,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3614万元,同比增加%,实现利税37.5万元,同比增长%,出口创汇360万美元。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创建科技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浑身是宝的小酸枣在蓝猫集团开发利用前自生自灭、无人问津,蓝猫集团以发展的眼光、敏锐的捕捉力看中了野生酸枣的药用价值、保健功能和深度开发利用的市场空间,确定了“把小酸枣做成大市场,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把企业打造成拥有一流产品、一流技术、一流品牌的科技领先型现代化企业集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科研、高校力量,组织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体系,通过不断地产品开发、科技创新、酸枣基地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蓝猫集团不仅拥有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近百个品种的核心产品,还开发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具有独特口感和保健功能的酸枣干红、酸枣仁露的产品项目储备。二是通过项目建设迅速提高产能。2008年底投资2000万元建设酸枣饮品的提汁生产线,该项目拥有蓝猫集团自主研发的“酸枣预蒸渗透提汁技术”和“生物保鲜技术”及“生物工程发酵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第一家完整的拥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即可把酸枣彻底脱核又不使酸枣营养流失的生产线。而投资6500万元,于2009年2月份投产的易拉罐生产线更是拥有了易拉罐注氮工艺技术、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无菌冷灌装技术,此生产线出手就是高起点、高标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以上两条生产线已经运转正常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30万吨果汁、果奶项目的逐步建设完毕,到2013年蓝猫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5亿元,成为又一个民族品牌的旗帜和带动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二、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打造农企双赢共生的产业链经营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制约企业发展的原料问题逐渐显现,仅仅靠周边农民每年上山采摘的原料远远不能满足蓝猫集团生产需要,而省级蓝猫集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责任也要求企业必须承担带动
农民致富,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农业产业链的责任。为此,蓝猫集团以企业+基地+农户即以市场连企业,企业连基地的模式实施了十万亩酸枣基地项目建设,与全市22个乡镇、156个自然村、2.8万农户签订了种植协议,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在涉及基地建设的乡镇分别建立了技术辅导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向农户传授新技术、新方法,推广新品种。由于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基地农户的收购价格又高于普通农户收购价格的20%,从而极大调动了农户种植酸枣的积极性。酸枣基地不仅大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其种植收益也非常可观,使当地农民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他们靠小酸枣走上了致富路,过上小康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扩大酸枣基地的建设,原本荒芜的秃山和丘陵加强了植被,保持了环境的净化防止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长远的社会效益,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同时,果奶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使蓝猫集团成为遵化市唯一一家鲜奶加工和鲜奶消费企业,每天加工鲜奶近百吨,惠及奶牛养殖户8500户。除此之外,在水果种植比较集中的21个乡镇建设了5万吨水果种植基地,带动农户5000户,户年增收7000元。为了从组织上确保基地运行的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蓝猫集团从资源上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发展,一是从资金上保证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2%作为基地发展基金。二是从人才资源上保证通过与科研单位、涉农大专院校联合,加之集团研发人员组建350人专、兼职技术研发队伍,保证了农民种植、养殖的技术服务。三是建立了由公司和基地农户代表及乡镇干部共同组成的基地管理委员会,从组
织上确保基地的健康有序发展。通过酸枣、水果种植基地的建设,使蓝猫集团大幅度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综合带动农户4.5万户,为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带动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酸枣基地的建设、酸枣产量的增收也解决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原料不足的问题,奠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真正形成了农业产业链,形成了农企双赢共生的产业化经营。
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蓝猫集团在企业快速发展时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企业资金支撑力度不够。随着企业的飞速发展,仅仅依靠企业良性循环、良性经营所取得的效益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市场的开发、产品的研发、品牌提升随之带来的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缺口,企业深感融资的难度太大。尽管企业也得到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但只是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所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重重困难,蓝猫集团保持困难面前的清醒头脑,在危机中接受挑战、寻找机遇。一是坚定不移的实施“把小酸枣做成大市场,培育大品牌,形成大产业”的发展战略,推出野生、绿色、环保概念,打造中国野生第一品牌。二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植,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2008年底投产的酸枣提汁车间、2009年2月投产的易拉罐生产线已成为蓝猫集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三
是重新进行的产品定位、卖点提炼,整合了产品线,统一VI形象,加大广告投成和终端拉动,使产品销售量大幅度提高,在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以量取胜。四是实行成本效益计件考核,把成本效益的观念贯穿生产经营之中,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同时也使职工收入在2009年的大环境下不降反升。五是依靠过硬的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的产品扩大企业销售,从原料把关一直到产品出厂,严格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执行,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万无一失。六是蓝猫集团依据饮品产业的特点,在营销模式上进行了大量创新,独立创立了具有蓝猫特色的直接开发终端、掌控终端,在终端上做强势品牌的复合直营体系,目前体系建设已经完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9年,蓝猫集团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但是通过农业产业链的打造,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大限度消化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
万元,实现利税万元。通过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产品品种的迅速增加、产品品牌的迅速提升、酸枣、鲜果基地的建设,把蓝猫集团打造成多元化、多品种、跨行业发展的企业集团,争取企业规模、综合实力进入同行业十强之列。
四、企业下一步打算
一是分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蓝猫集团30万吨果汁、果奶项目已经获国家批准,随着此项目的投资实施,同时扩大配套的酸枣基地和鲜果种植基地的建设,到2013年使企业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二是积极谋划蓝猫集团的企业上市工作,争取在三年内企业上市成功。三是精心打造培育蓝猫饮品的知名品牌,使蓝猫成为中国野生第一品牌。四是构建并形成覆盖全国的完善、顺畅的市场复合型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五是在2013年完成华中、东北、西北三大区域生产基地的建设。六是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酸枣研发中心作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实施现有储备产品酸枣干红、酸枣仁露、酸枣咖啡、酸枣酪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试产、投产,由目前产品的100个品种增加到300个品种。七是立足于企业管理的创新和具有蓝猫特色的企业文化的打造,努力做大做强蓝猫的百年基业。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汇报材料范文
农业产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把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现代化建设、农科教结合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建成与重点龙头企业加工产品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葵花、小麦、瓜果菜、肉类、奶牛、饲草料等绿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创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和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名牌农畜产品,实现农业在较高水平上跨越式发展。
一、葵花加工业
以潘胖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大葵花加工转化力度,通过对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培植一批技术先进、品牌优良、综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休闲食品和食用植物油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二、瓜果菜加工业
重点发展瓜果菜保鲜、果菜汁、果酒、果菜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果蔬脆片等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招商引资、融资建厂。使农民从瓜果菜加工中获得收入在现在基础上实现较大增长。
三、肉类加工
依托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肉羊、肉牛、肉猪的肉质品质,发展肉类副产品的深加工制品,提高肉类加工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
五、乳品加工业
以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优质化奶源基地。狠抓奶牛品改良,开发多层次、多样化鲜奶和乳制品的新产品。
六、饲草饲料加工业
大力开展以玉米和紫花苜蓿牧草为原料的专用化、特种化、保健化、颗粒化复合饲料加工及青贮饲料、草捆、草块、草粉、草颗粒加工,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龙头企业建设
以潘胖食品公司为示范,依托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八、市场建设
以晏安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建立辐射面广、规模大、信息化程度高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市场搭乘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农畜产品市场网络营销。使农副产品在市场上集中流通,形成龙头找市场、市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九、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步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在交易中的谈判地位,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情,减少中间环节对农民的盘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后,农资有来源,种植有计划,销售有渠道,发展有目标,较好地保护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四篇:2011年农业产业化汇报
怀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2011.12.15)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1年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情况。我县有16家企业被县政府认定为县级龙头企业,其中12家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龙头企业。今年我县市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542.9万元,完成市下达任务20000万元的102.7%。
2、“111”工程项目建设情况。今年我县筛选确立了11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0.3亿元,2011年计划完成投资2.407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4211亿元,占年任务的100.6%。其中续建项目共8个,今年计划投资905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9205万元;新建项目3个,今年计划投资1502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5006万元。
3、银企对接贷款情况。我县按照市级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暨银企对接会议的要求,组织协调龙头企业与县信用社、工商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单位进行对接洽谈,共为顺达养殖、忠利源商贸等公司实现银企对接金额6820万元,有效解决了我县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4、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我县共有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注册,超额完成市下达28个的目标任务。其中省级示范社有2家,市级示范社3家,县级示范社9家,京张蔬菜协作示范社2家。合作组织有成员4333户,销售
1农产品总量307788吨,农产品销售收入17192万元,带动种养农户36150户。
5、农超对接和一村一品情况。我县继续实施绿色通道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农超对接力度,目前已有4个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农超、农校、农企对接,使蔬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或校堂、企堂。一村一品数量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增加,到目前已有28 个村基本上达到了一村一业或一村一品。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亮点
一是强化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建设管理。对年初“111”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进展问效,协调银企对接,督促其早开工、早建设、使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建设内容和投资金额上实现了年初目标任务。
二是抓好龙头企业与银行的有效对接。借助市银企对接培训会在我县召开的有力机遇,深入龙头企业和项目实施主体,面对面地进行引导企业在融资方面提供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引导工作。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注册、扶持、示范、考核的等方面的工作,让更多合作社申请注册、规范运作、示范带动。忠利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5000亩,带动农户6500户,占附近乡村农户数的45%。柳南夭村成立超然有机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分红,人均增收1000多元。张家屯村成立三农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社农民统一批发购买农用物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三、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是抓好项目建设,在质量提升上求突破。项目建设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我县将按照抓农业就要抓产业,抓产业关键是抓项目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考核机制和包扶机制,全面推动项目的建设和落实,达到“在建一批,谋划一批,跑动一批”。
二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在发展规模上求突破。我县将认真筛选一批带动大、特色显、后劲足、管理好的企业,积极引导、扶持成为县级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具有带动能力强的县级龙头企业申报为市级龙头企业。积极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市级龙头企业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实现省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三是抓好银企对接,在服务扶持上求突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努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牵线搭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制约问题。
四是抓好品牌建设,在提升市场竞争力上求突破。牢固树立品牌发展意识,走品牌发展之路,继续抓好我县的蔬菜、冷鲜肉、熏肉三个方面的品牌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篇: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材料
农业产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按市政协办公室的通知要求,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我们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嵩县地处豫西深山区,全县辖16个乡镇,53.4万人业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耕地面积46.8万亩,人均不足1亩,是新世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我县立足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内抓林、药、牧、烟、菌等特色产业培育,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对外抓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1、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力求一乡一品”的工作思路,各乡镇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木植街食用菌、白河山萸肉、饭坡小辣椒、大章黄姜、九店花川、何村小杂果、旧县烟叶、车村夏包菜、桔梗,闫庄黄牛、花生等一批特色产业乡村应运而生,目前,全县基本形成25万亩经济林,17万亩中药材,35万头只优质肉牛肉羊,2万亩烟叶,600万袋食用菌和8万名劳务输出等六大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我县4年新发展中药材11.8万亩,全县中药材面积突破17万亩,种药农户达到了3.5万户。全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年经销各类中药材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种药农户增加收入4640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8.3%。
2、龙头企业正在壮大。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涉农龙头企业35家。其中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年消化中药材2250吨。车村山珍公司、木植街食用菌开发公司等已初步发展为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3、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催生了一批综合市尝专业市尝集贸市常如车村的中药材市尝木植街食用菌交易市尝闫庄黄牛交易市尝何村小杂果批发市场都已初具规模,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南阳、平顶山等邻近市县,甚至到湖南、湖北等地。我县实施龙头带动,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公司+基地+农户+市潮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4、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县成立了专门的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今后3—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目标、产业布局、实施措施。各乡镇都成立由主抓农业副乡长负责的产业化办公室。目前,全县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组织和制度平台已经搭建。
5、合作经济不断发展。我县现已创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23个,建立经济技术服务组织22个,各类农民经纪人组织16个2000余人。其中有40余个中药材专业中介组织和1000多名农村经纪人,活跃于基地农户和市场之间。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整体发展水平很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较低,农村经济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缓慢且不稳定。2000--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96元、1530元、1645元、1736元、1924元,比上年增幅分别为5.6%、2.3%、7.5%、5.5%和10.8%,明显表现出收入增长的不稳定性。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在中药材发展上,虽然种植面积有10多万亩,但100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很少。同时,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自己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
3、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一方面嵩县工业化程度低,对农业反哺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县内缺乏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现有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除洛阳顺势药业有限公司外,大部分属企业规模孝装备差,没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4、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产业启动速度慢。由于我县财力薄弱,对产业化的投入明显不足。民间资金没有真正启动,还没有形成一套聚集收拢社会闲散资金的机制。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低。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县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增强紧迫感,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扫清思想认识障碍。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走向市场,有效克服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