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靖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靖安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与安义、奉新、武宁、修水、永修接壤。全县土地面积1377.49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14.2万人。县城距省会城市南昌80公里,至昌北机场56公里,离九江港口155公里,交通快捷便利。
靖安按照“生态立县”发展思路,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着力培植壮大“椪柑、白茶、珍稀养殖、绿色有机农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先后荣获“中国椪柑之乡”、“娃娃鱼之乡”、“全国绿色食品(椪柑、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省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先进县”、“全省林果业发展先进县”等称号。目前,全县拥有绿色椪柑10.5万亩,绿色水稻13.1万亩,有机白茶1.3万亩,正在整体推进有机农业县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现将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组织79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4家;共拥有固定资产3.1亿元,年销售收入6.9亿元,年利润3609万元,上缴税金1653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带动农户22000户;基地种植面积18万亩,畜牧饲养量3.2万头、禽类饲养量5万只,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3600人,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3300万元,户均1500元。
二、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县就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 1
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注入农业生产经营,推行规模经济。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后,我县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化经营,打造靖安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民发展“三高”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有力的促进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是产业化组织生产能力和效益不断增长。2005年,产业化组织,拥有固定资产1.05亿元,到2009年底,固定资产总值增加到3.1亿元,增长195%;销售收入从1.5亿元增加到6.9亿元,增长360%;企业利润从850万元,增加到4800万元,增长325%。
二是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加强。2005年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收入增加540万元,到2009年底增加到3300万元,增长511%。
三是主导产业越做越强。如椪柑产业,产量在逐年增长,到今年产量达1.8亿斤,椪柑市场不断扩展,我县通过椪柑节、椪柑推介会,参加各种组织的上海、南昌、南京、北京等地的江西省名牌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靖安椪柑品牌已被上海、南昌、南京、广州、武汉、北京、长沙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市民接受,在以上各地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白茶产业正蒸蒸日上,基地面积 1.3万亩,产量年年翻翻,今年可达10吨,并组建了翠园白茶、天涯山白茶等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功申报了九岭白茶、白云白茶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是农产品品牌越做越响。2005年以来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识2个,绿色食品标识2个、有机食品标识8个、有著名商标3个,市级知名商标1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一家,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以及“中国椪
柑之乡”、“中国娃娃鱼之乡”称号,并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靖安白茶”仅2009年就荣获省以上金奖8个。
五是“一村一品”专业村得到发展。2008年省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为14个,2009年通过调查、指导我县又培植了1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对象。“一村一品”专业村的产业包括:椪柑、茶叶两个主导产业和毛竹、蔬菜、绿色水稻、有机水稻、板栗、花卉苗木、西伯利亚鲟鱼、旅游、棉花等产业。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是;发展广但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有些产业缺乏龙头带动;产业化组织小而全,规模效益低;产品与市场对接粘合力不高,市场风险大;多数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影响附加值、延伸值创造。
三、存在的问题或制约因素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的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链条中,关键是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经济组织引领企业占领市场的能力,基础是生产农产品的农村劳力资源和产品基地。根据调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来的打拼,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降低中间环节的物耗,充分实现农产品劳动价值和加工
值、附加值,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润,抗御市场风险,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由于生产过程及市场本身具有的风险性,要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多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还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自产自销,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企业(合作社)也随行就市,那里便宜就到那里收购,企业原料短缺和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同时存在。即使部分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或协议,但缺乏保障机制。
2、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不很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我县除友和、邓氏、意蜂、远南等几个省市级龙头企业有一定规模外,多数产业化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面对瞬息万变的商品市场经济,由于资金、原料、劳力资源、市场平台的搭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农户的作用。
3、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同一产品品质层次多,从而影响整体品牌形象,如椪柑,据多数椪柑销售经纪人反映,我县椪柑品质好的可与卢柑媲美,甚至超过卢柑的口感,但有的椪柑非但个小、子多,而且酸味重,影响了椪柑品牌的整体形象,主要原因是,种植椪柑幼苗时,没有严格把握种苗关,施用肥料没有按规定施用象沼渣、枯饼之类的农家有机肥,管理技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4、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认识不到位。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5、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化、集体化生产。
四、对策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要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具体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象抓工业经济、城市经营一样抓农业产业化。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真正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落实好省、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加大对产业化基地、组织、市场的资金扶持。
3、加大社会促进力度。主要搞好以下4个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技队伍水平,强化农技服务;二是农业市场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搭建市场平台,把农民、农产品农业经济组织与市场紧密联结在一起。三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高产品品质;四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需求。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赤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汇报
(2011年12月)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农业产业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一、2011年农业产业化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截至11月底,我县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实现3.1亿元,同比增长7.8%;“111”工程实际完成投资38159万元,完成投资计划的 %;龙头企业完成银企对接贷款2210万元;全县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其中5家(赤城县富民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赤城县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赤城县溢利蔬菜专业合作社、赤城县兴盛肉鸡专业合作社、赤城县和艺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现了“农超对接”,对接总额突破2500万元。全县共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45个(畜牧养殖专业村20个、种植专业村25个)。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充分分析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赤城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整合500万元资金,对蔬菜、生猪、肉牛等 1
主导特色优势产业进行重点扶持,促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在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用水、用电、用地及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投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研发、安全生产等项目。
2、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活动,发展订单农业,在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间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使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得到更多实惠。年内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发展社员200余户,带动农户1000余户。
3、积极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扩模发展争取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全年共集中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次,为符合授信条件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争取信贷3000余万元。
4、实施品牌增效战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产品的品牌申报及认证工作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效益。全县共注册商标9个,认证无公害基地5个,品种15个。
5、狠抓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实行“政府招聘、财政供给,企业使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2012年农业产业化工作谋划情况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明确三大任务(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农民技能培训);落实四个强化(强化扩张发展、强化激励机制、强化市场营销、强化指导服务);突出五个重点(加快规划引导、保障资金供给、做好监测认定、加强农超对接、力促政策落实),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新跨越。
2、主要奋斗目标:到2012年末,蔬菜规模种植年产值力争达到3亿元,规模养殖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15-20家,“一村一品”专业村数量达到50个。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9.3%,增长1.4%;农户参与率达到82%,增长8%。力争创建省优品牌1-2个,合作社实现“农超对接”数达到总量的20%以上。同时,为县委、政府提供3-5份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助力产业发展。
3、主要工作措施:一是提升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区集聚,建设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二是深化财政资金导向功能,通过担保方式,有效解决企业抵(质)押物不足的难题,破解资金瓶颈;实施以奖代补,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带领农民致富。四是出台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兰溪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上级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强抓基地、龙头和市场三要素,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环境,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效益农业持续发展,以农业龙头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59家(金华市级13家),2005年销售收入6.8亿元,出口创汇850万美元,建有各类基地10.8万亩,带动农户5.6万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8家(其中专业协会7家,行业协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省级示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家,金华市级6家,会员达到1万多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5514名),联结基地 8.75万亩,今年新成立专业合作社4家,行业协会1家;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获省级名牌产品1个,金华市名牌产品3个,金华市著名商标3个;到2005年底已经认定省级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7.6万亩,森林食品生产基地3个,4.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只,有机农产品2只,2006年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只。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一是针对实际情况,多次出台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出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对建基地、办协会(专业合作社)、创品牌、设窗口(农产品销售窗口)给予大力扶持,在财政极为紧张的状况下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补助。三是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列入各镇(乡)、街道工作汇报会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四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2、因地制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们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基地规模建龙头,围绕外贸订单建龙头”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为主的六大类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群,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多龙腾飞,强龙劲舞之势。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多方招商引资。市财政拿出50%以上的支农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奖励。(1)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有功之臣给予1—5万元奖励;(2)对引进新办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征用土地中,分档次给予土地征用费补贴;(3)对投资板鸭、杨梅、蔬菜、珍珠、水萝卜和兰花六大类农产品项目,奖励每个品牌宣传费5—10万元;三是外贸政策扶持。为了使六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的给予优先支持,对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农产品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对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市政府每年给予重奖。
3、建立规模基地。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等六大类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使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联为一体,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在基地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连心联利、共同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全市建立各类基地10.8万亩。
4、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市农、林、牧、渔各个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都已经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领域合作拓展,有的合作社开展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三是合作机制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发展初期运作无序、分配随意的不规范现象,组织结构、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表决方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分配方式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开始得到了体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
“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多年来,我市把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1)对获国家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8万元;获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1万元;(2)对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奖励0.1万元;(3)对当年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给予奖励,获国家级的奖励5万元,获省级的奖励2万元,获金华市级的奖励0.5万元;(4)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直销本地农产品窗口奖励1万元。
6、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农业技术保障。(1)建立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的工作责任制度;(2)建立以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3)建立以镇乡、街道“特色凸现专业连片”农业龙头原料保障制度;(4)依托农技部门“农民之家”和电视台“金色田野”为大本营,面向农村,服务农业,送药上门,下乡送诊,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基地产业化提供农业科技保障。(5)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做好农业信息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一是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二是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
2、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人才缺乏。农业龙头企业都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等企业发展之初的综合症,再加上经营有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的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科技含量不高。我市几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面积规模较小。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欠规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算
1、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规模基地。把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引导解决产业规模偏小、偏散,“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镇乡,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新建杨梅、枇杷、蚕桑、小萝卜示范基地1万亩,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今年争取申报省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以上,面积3万亩以上,规划实施女埠、马涧省级森林食品基地3.1万亩。
2、培育规模经营的生产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扩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突出扶持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企业集团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发展成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继续围绕珍珠、蜂产品和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
3、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醒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安排。协调龙头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对龙头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为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其间提供资金保证。
4、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并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合与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连接起来。
5、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广普及农民信箱,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5000户以上,全面组建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初步构建我市农民的电子商务平台。按照“农广联动、优势互补”运作模式,继续办好《金色田野》电视栏目。继续办好农民之家。做好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兰溪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
二0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会的重要内容,列入年终岗位目标责任制考评,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四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
2、因地制宜,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我们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着力点,围绕产业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基地规模建龙头,围绕外贸订单建龙头”的原则,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珍珠、蛋鸭、蜜蜂、水萝卜和兰花为主的六大类农业龙头企业产业群,农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多龙腾飞,强龙劲舞之势。二是优化投资环境,多方招商引资。市财政拿出50%以上的支农资金专门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奖励。(1)对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有功之臣给予1—5万元奖励;(2)对引进新办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征用土地中,分档次给予土地征用费补贴;(3)对投资板鸭、杨梅、蔬菜、珍珠、水萝卜和兰花六大类农产品项目,奖励每个品牌宣传费5—10万元;三是外贸政策扶持。为了使六大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加快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对农业龙头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的给予优先支持,对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的农产品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对出口创汇业绩显著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市政府每年给予重奖。
4、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家,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我市农、林、牧、渔各个产业和具有优势的主要特色农业行业,都已经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合作层次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领域合作拓展,有的合作社开展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三是合作机制不断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发展初期运作无序、分配随意的不规范现象,组织结构、股本结构不断优化,表决方式的民主性和公开性、分配方式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开始得到了体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5、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多年来,我市把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工作来抓。(1)对获国家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8万元;获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奖励1万元;(2)对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奖励0.1万元;(3)对当年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给予奖励,获国家级的奖励5万元,获省级的奖励2万元,获金华市级的奖励0.5万元;(4)在省内外大中城市设立直销本地农产品窗口奖励1万元。
6、完善制度,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农业技术保障。(1)建立以科技特派员“联村、抓点、带片”的工作责任制度;(2)建立以农技干部“分线、抓点、带面”的工作责任制度;(3)建立以镇乡、街道“特色凸现专业连片”农业龙头原料保障制度;(4)依托农技部门“农民之家”和电视台“金色田野”为大本营,面向农村,服务农业,送药上门,下乡送诊,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经营、基地产业化提供农业科技保障。(5)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做好农业信息服务。
三、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
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一是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二是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
2、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人才缺乏。农业龙头企业都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等企业发展之初的综合症,再加上经营有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的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农业产业化程度底,科技含量不高。我市几个主导产业的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面积规模较小。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欠规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算
1、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规模基地。把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引导解决产业规模偏小、偏散,“样样有一点,样样一点点”的现状,大力发展专业镇乡,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新建杨梅、枇杷、蚕桑、小萝卜示范基地1万亩,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今年争取申报省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6个以上,面积3万亩以上,规划实施女埠、马涧省级森林食品基地3.1万亩。
2、培育规模经营的生产主体,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扩大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突出扶持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对企业集团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发展成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龙头。继续围绕珍珠、蜂产品和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农业招商,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
3、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及技改醒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安排。协调龙头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对龙头企业的信誉进行评估,对信誉好的企业,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为企业在农产品收购其间提供资金保证。
4、围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并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合与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连接起来。
5、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广普及农民信箱,促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动信息进村入户。发展农民信箱注册用户15000户以上,全面组建农民信箱村级联络点,初步构建我市农民的电子商务平台。按照“农广联动、优势互补”运作模式,继续办好《金色田野》电视栏目。继续办好农民之家。做好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第五篇: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近年来,塔城地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新阶段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作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柱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加
工、市场化经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一产产值完成31.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309元。
一、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情况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塔城地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区先后引进了乌苏麦科特棉纺、沙湾秦岭棉纺、屯河乌沙番茄、裕民悦羊肉品加工、中粮北海油脂、金牛沙湾盖瑞乳业、金牛额敏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扶优扶强,组建了沙湾棉花产业公司、沙湾天宝绿色食品公司、塔原红花有限公司、乌苏啤酒等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金牛沙湾盖瑞乳业120吨乳品项目、山东高密化纤有限公司3万吨棉浆粕项目、新疆天鹰有限公司6万吨棉蛋白项目等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天海、瑞隆、盘龙、天宝等粮油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出了“福临门”油脂品牌,进一步做大“沁康”面粉品牌,年内油脂加工行业企业日处理原料能力可达2000吨,生产成品油、面粉10万吨以上。额敏万通活畜交易市场已成为塔城盆地四县(市)牲畜主要集散地,日交易牛120头、羊2000只,并辐射到周边地市,占有了克拉玛依市牛羊肉80的市场份额。到目前,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4家,固定资产总值16.44亿元,年销售收入1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2个,1000万元以上的15个),辐射带动农户9.68万户,占全区总农户总数的75.1,带动基地面积264万亩,占全区播种面积的57.2;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1525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
(二)地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棉花、番茄、粮食、奶牛等基地建设都初具规模,为吸引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全区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6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8.1万亩,增加15.06万亩(小麦95.69万亩,增加7.02万亩,玉米41.71万亩,增加3.34万亩);棉花面积121.37万亩,增加19万亩;油料作物46.35万亩;饲草料基地43.55万亩;区域特色产品基地面积102.43万亩。
畜牧业优势凸现,长足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牲畜饲养量达724.73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7.13万头(只),增长3.89,其中牛62.3万头,增加4.2万头;羊590.5万只,增加15.67万只。全区已培育养殖专业乡34个,专业村161个,养殖大户2773户,15个千头牛养殖小区共完成投资6673万元,建成棚圈10.6万平方米,进入小区的养殖户700余户,存栏牛7480头。为全面提高畜牧产业水平和综合效益,地区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大力推广牛胚胎移植技术。2004年全区牛胚胎移植投入资金671万元,完成牛胚胎移植1303头。今年地区下达牛胚胎移植任务2005头,安排补助资金200万元,目前已组织受体牛6455头,移植395头。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日趋活跃
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组织形式实体化。在开展经济活动中,以实体形式出面,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完善,经营规模逐步壮大。二是在经营范围上趋向多元化。由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向全程经营转化,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各业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由主要在流通领域内从事经营活动向生产、消费等领域延伸。三是经营模式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多数组织都制定有规范的章程制度和管理体制,内部分工明确,组织运行正常有序。2004年底,全区建立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协会)190个,会员2.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0.6,农民经纪人1400多名,其中年经销额在1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350名,带动、服务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