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建筑节能规划080104

时间:2019-05-14 05:4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建筑节能规划08010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建筑节能规划080104》。

第一篇:安徽省建筑节能规划080104

安徽省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安徽省建筑厅

二OO七年十二月

为认真总结“十五”建筑节能工作,全面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部署,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全省建筑节能工作,结合我省情况,提出我省建筑节能专项规划。

一、安徽省建筑能耗现状

(一)气候特点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 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全省绝大部分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少量属于寒冷地区。

(二)建筑能耗情况

1、城镇民用建筑能耗总体情况

目前我省既有建筑约4.4045亿平方米(不含农村民用建筑面积),其中一般公建、大型公建及居住建筑总面积分别为7171.9万平方米、1542.2万平方米和3.5311亿平方米。据调查,截至到2006年底,全省兼职能耗1754.9万吨标准煤,占本地区总能耗比例为26.4%。2006年我省民用建筑年平均单位面积能耗为33.58 kWh,其中大型公建年平均单位面积能耗为109.69kWh,一般公建为65.6kWh,而普通居住建筑为12.78kWh,三者相差数倍。2006年全年民用建筑总能耗为185.91亿kWh,折合标准煤672.82万吨。其中:公共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26.64%,全年总能耗为124.05亿kWh,折合标准煤448.94万吨,占总能耗的66.69%;居住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73.36%,全年总能耗为64.68亿kWh,折合标准煤234.08万吨,占总能耗的33.31%。

2、建筑用能增长较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环境舒适度的要求愈加迫切,因而人们对空调的需求增长迅速,空调保有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而空调的能耗又是目前建筑耗能的大户,占到全部建筑能耗的50%以上,同时,随着家庭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家庭其他耗能设备数量增长也较快,这都必然导致建筑用能数量快速增长。另外,每年新增居住建筑约4000万平方米,随着大量新增居住建筑的使用,必将使建筑能耗进一步增加。由此可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建筑使用能耗比例会日益提高,能源供应将会日趋紧张,将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3、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我省现有居住建筑9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2006年新增居住建筑中,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数量较少。如果按每年新增建筑面积20%,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年可节约53.11万吨标准煤。同时,在既有建筑用能过程中,由于节能意识不强或建筑自身设计、建造方面的缺陷,造成大量能源被白白浪费,如果增强节能意识并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年可为我省节约136.62万吨标准煤。两项合计可实现节能188.73万吨标准煤,节能潜力巨大。这对于缓解我省能源紧缺矛盾,减轻环境污染,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二、“十五”建筑节能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我省始终坚持“政策为导向,设计为龙头,标准为支撑,组织为保证”的工作思路,始终抓住“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工程试点示范、编制标准规程、推广应用”的链条,以示范工程为切入点,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建筑节能工作开展以来的阶段性成绩。

(一)初步建立了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建设部有关建筑节能政策前提下,结合我省省情,先后制定和施行了《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建科[2006]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建设[2006]11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起草完成了《安徽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送审稿),编制颁发了《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布了《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指南》、《安徽省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审查要点》,对指导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不断强化了建筑节能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成立了建筑节能工作(资源节约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一协调全省建设系统建筑节能工作;建立了起严格的建筑节能专项审批制度,对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均提出了节能专项审批要点,基本建立起了工程建设全过程无漏洞闭合管理的审批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将节能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作为监管重点,对全省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专项执法检查。

(三)积极开展了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我省加强了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的研究工作,初步建立了节能技术体系框架。引导高校和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发出了外保温系列节能材料,完善了新型围护结构技术。加快了对太阳能技术研究和利用。

强化了新型节能材料推广应用工作。加强政策引导,每年分期分批发布安徽省建筑节能新技术产品推广项目,多次召开建筑节能推广工作会议和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系统专项技术研讨会,促进新型墙体材料和塑料门窗、中空玻璃、保温砂浆、保温板、太阳能等节能产品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

(四)逐步开展了节能示范试点工作

通过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在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先后有一批建筑项目被建设部授予“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节能省地型住宅康居示范工程”、“建设部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小区”等称号。在节能示范工程的引导下,我省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强化了节能宣传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各大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建筑节能知识、政策规定以及实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二是通过向民众免费发放建筑节能知识手册、举办建筑节能论坛和讲座、组织建筑节能专题社会调查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建筑节能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同度。三是组织专家对各级建设行政管理人员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了关于政策、标准、软件、技术、产品等全方位的宣讲和培训。通过上述努力,社会各界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普遍增强,建设系统内广大技术和管理人员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三、当前建筑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以及《安徽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了节能是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我国我省未来的能源缺口很大程度上要靠节能解决。“十一五”期间,我国我省已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实施建筑节能工程,努力在建筑节能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安徽的建筑节能工作作为促进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不仅十分迫切,而且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我省的建筑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共识和推动力亟待进一步增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还主要依靠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士的努力,建筑工程各方主体还缺乏实施建筑节能的原始动力,社会认知度比较低。

(二)建筑节能技术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适合安徽地区气候特征的建筑节能应用技术体系尚需进一步研发、应用和推广;适合高层建筑的经济、适用、可靠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不够成熟;外围护结构节能体系的耐久性、防火、外贴墙砖、修补维护、施工与检测等配套技术亟待进一步研究;与建筑结合的高效用能设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体系的研究投入不大。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技术集成还未形成。

(三)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亟待进一步创建。我国对建筑节能尚未建立法规体系,难以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有效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缺失或不到位,难以形成推动建筑节能的市场机制,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难以规范。建造高耗能建筑得不到税收制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缺乏必要的财税支持。

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解决。

四、“十一五”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皖主战略,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为目标,实现本省建筑节能推进工作与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相结合,与促进城市能源安全相结合,通过加强行政监管、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标准规范、注重市场引导、强化舆论监督,实现全社会增强建筑节能共识,全领域推进建筑节能目标,全方位落实建筑节能措施,确保本省建筑节能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巩固“十五”成果基础上,坚持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通过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改造、加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及积极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实现建筑节能420万吨标准煤的总目标,为实现我省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的目标作贡献。1.新建建筑设计、施工100%执行50%节能设计标准,实现新建建筑节能3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居住建筑190万吨标准煤,公共建筑110万吨标准煤)。2010年全面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

2.在试点城市完成10%既有建筑改造,通过节能改造及加强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实现节能80万吨标准煤。

3.加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建筑应用,到“十一五”期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面积达到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的25%以上,实现节能40万吨标准煤。

五、重点工作任务

(一)继续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全面执行节能设计标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工作的通知》、《安徽省建设工程节能监理工作导则》、《安徽省节能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要点》等文件精神,强化和落实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建筑节能闭合管理,在建设各环节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对违反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对没有进行节能专项验收的工程不予竣工验收备案。各地对新建建筑节能开展自查,省厅对全省实施抽查,对不执行标准的各责任主体给予资质或资格的降级、取消、公开曝光、限制进入市场、罚款和不予核准售房等各种处罚。对在建筑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大力给予鼓励和表彰。

(二)逐步开展既有建筑改造工作。

开展全省既有建筑耗调查工作,获得可靠能耗数据;在省内开展既有建筑改造试点;结合前期经验,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投入收益比等进行科学论证,逐步在全省开展节能改造。在改造时应同步考虑采用可再生能源。

(三)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调研;制定发布《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标准》;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建设;结合我省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采暖空调、光电转换、照明、地表水及地下水丰富地区利用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等八个技术领域,重点建设财政部可在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试点工程,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四)加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开展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工作,进行建筑能效公示,安装能源分项计量设备,逐步建立并完善远程监测网络。研究制定能效公示办法、用能标准、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节能服务制度。2008年开始在肥、铜陵、淮北、马鞍山四个大型公共建筑较为集中且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市开展机关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在经过示范取得经验后,2009年开始扩大示范范围,在全省逐步推开。

(五)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核心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省建设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节能省地环保型(绿色建筑)住宅试点示范工程”工作,建设20项节能省地环保型(绿色建筑)住宅试点示范工程。在星级绿色建筑—合肥“绿地新里〃海顿公馆”试点示范工程基础上,制定安徽省绿色建筑实施方案。结合建设部“双百工程”试点,在我省建设一批绿色建筑;积极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六)完善节能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建筑节能技术和材料攻关的科研基地、检测基地,建筑能效评估中心和建筑节能材料产业化基地,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对现有成熟技术、产品、材料进行整合研究,加快节能技术的成果转化。积极研究并推广适合安徽地区特点的节能50%的经济适用技术路线,研发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以课题为载体和中心,培养一支节能技术研究队伍。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加大节能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加强以下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 1)墙体材料节能技术; 2)门窗节能技术; 3)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4)建筑围护结构体系成套技术;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 6)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八)建立健全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

根据我省实际,抓紧制定地方性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筑节能材料标准、应用技术规程、施工安装图集、质监验收规范、节能建筑评估条件和评定标准等规定和标准。制定和完善《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细则》、《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施工及验收规范》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及技术性标准规范,建立和健全我省建筑节能标准框架体系。

(九)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示范工程是机制探索和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示范工程对建立健全技术应用体系、探索工作机制、推广成功经验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和扶持淡水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工程、更低能耗示范工程和绿色生态建筑示范工程。通过示范试点,提高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水平和能力,确立适合省情的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技术体系,确立与之配套的产品体系和技术体系,并在全省推广应用。到2010年实现组织实施5项部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50项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10项政府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1、完善建筑节能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机构建设,强化机构职能,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增强宏观调控力和微观控制力。

2、实行目标考核管理。按照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建筑节能工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奖罚分明。

(二)建立健全机制,引导、培育、规范建筑节能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1、建立健全市场推广和淘汰机制。定期公布和更新建筑节能新技术推广目录,对不满足我省建筑节能要求的技术和产品,编制并发布限制和禁止使用技术目录。

2、建立公平的建筑节能市场。及时掌握墙体保温隔热材料、屋面保温材料,以及塑钢中空玻璃窗、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新型墙体材料的价格情况,对已在我省应用的建筑节能技术,要在技术成熟、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强化监管,创造条件,优化服务,引导公平竞争,建立公平市场。

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根据《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3号)的要求,颁布实施《安徽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地方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建筑节能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采购目录优先考虑节能认证产品,逐步扩大节能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逐步完善节能省地型建筑经济激励政策。

4、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网络、展览、科普等多种形式,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省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着重面向消费领域、生产领域,加强宣传报道。

(三)不断完善建筑节能的激励机制

建立建筑节能节能工作的评审标准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奖优罚劣,是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要鼓励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对执行节能标准不力的地区、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处罚,努力提高全社会建筑节能意识。

第二篇:《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模版]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

第243号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已经2012年10月16日省人民政府第10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李斌

2012年11月19日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节能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节能评价考核内容,制定民用建筑节能政策措施,培育民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全民用建筑节能服务体系,推动民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机关事务管理、消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民用建筑节能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省实际,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地方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标准,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的标准及定额,指导全省民用建筑节能工作。

第六条

鼓励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本省推广使用的民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目录,以及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的高能源消耗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目录,向社会公布,并适时更新。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建筑节能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将民用建筑节能知识纳入相关从业人员培训、考核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知识宣传。

第二章

新建建筑节能

第八条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人均资源占用指标,统筹考虑民用建筑节能的要求。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镇详细规划,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的要求,确定建筑的布局、形状、朝向、采光、通风、密度、高度以及绿化等。

第九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民用建筑进行规划审查,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材料之日起10日内提出意见。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四条

工程监理单位及其注册执业人员应当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实施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单位发现施工单位不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施工单位拒不改正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监理工程师应当对墙体、屋面保温工程施工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实施监理。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民用建筑节能的分部、分项工程及时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应当责成设计、施工单位整改。

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应当对民用建筑是否符合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查验;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第十六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商品房销售场所公示所售商品房项目的节能性能、节能措施、保护要求。

商品房销售合同中应当载明建筑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相关内容。

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中应当载明建筑围护结构体系及其维护要求,建筑用能系统状况及其使用要求,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状况及其使用、维护要求。

第三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第四章

建筑用能系统运行

第二十一条

建筑物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对建筑的围护结构、用能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进行日常维护,采取必要的保护、修复措施。

建筑物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在使用、装修、改造和维护已采取节能措施的建筑物时,不得擅自改变或者降低建筑物的节能标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评价分析,逐步建立能源消耗实时监管平台。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安装用能分项计量装置,加强建筑用能系统监测、维护和能耗计量管理。

第二十三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以及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财政支持实施节能改造的建筑所有权人,应当对建筑能效进行测评和标识,并按照国家规定将测评结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前款规定的建筑实施围护结构改造或者更新主要用能设备的,应当重新进行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

第二十四条

从事建筑能效测评的机构应当具备法定资质条件,按照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民用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检测,出具的测评报告应当真实、完整。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应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示范引导、财政补助、技术指导、质量管理等措施,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幕墙等光电建筑一体化示范。

第二十九条

民用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中应当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设计和审查内容。建设单位应当对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进行验收。

第六章

发展绿色建筑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制定本行政区域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并将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用等指标,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城乡规划。

第三十一条

鼓励按照生态、低碳理念和绿色建筑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城市新区,进行旧城和棚户区改造,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鼓励按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实施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

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第三十二条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制度。

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竣工验收后,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1年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能效测评机构对其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颁发绿色建筑星级标识,并向社会公示。

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其他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由其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自愿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

第三十三条

建立民用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或者菜单式装修,运用产业化技术建设民用建筑,提高民用建筑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七章

激励措施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民用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发展,以及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节能项目推广等。

第三十五条

国家机关既有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使用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

第三十六条

民用建筑节能项目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0

(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一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施行。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为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设计方案出具合格意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证明文件,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新建、改建、扩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建设单位未利用不少于1种可再生能源的;

(二)政府投资的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未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前款规定的,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能效测评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章

213-

第三篇:建筑节能监理规划

质量是我们的尊严和荣誉

节能监理规划

编制:

审批:

录 一、工程项目概况

………………………………………………………2

二、建筑节能监理主要工作依据

………………………………………8

三、监理工作范围及目标

………………………………………………8

四、建筑节能监理工作内容和要求

……………………………………9

五、实施建筑节能监理工作手段 ………………………………………12

六、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程序与组织 …………………………14

七、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划分 ……………………………………………14

八、建筑节能工程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项目 ………………………15

九、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项目 ………………………………………16

一、工程项目概况:

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图审查单位:

总承包单位:

结构类型及层数:装配式结构 建筑面积:本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 20937.13 ㎡,总建筑面积约为 62223.04 ㎡。

工程概算投资造价:约 19000 万元

质量标准:合格 工期:500 天 该工程的设计简况:

(一)设计基本概况:

1、使用功能:居住建筑。

2、设计规模:建设地面总高度 1#楼 39.9m;2#~4#楼 39.5m(室外地坪至女儿墙顶),最高层数 13 层;5#楼 14.2m(室外地坪至女儿墙顶),最高层数 3 层;总建筑面积约为 62223.04 ㎡。

3、建筑类别:二类高层住宅。

4、建筑耐火等级:地上塔楼二级;地下室一级 5、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屋面防水等级为 I 级;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

6、主要结构类型:剪力墙结构。

7、所属气候分区:Ⅳ类夏热冬暖地区。

8、人防工程等级:核六级,常六级。

9、本工程设计坐标为 1980 西安坐标系,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 0.5m。

10、本工程±0.000 标高相对于绝对标高具体详见总平面图。

11、安全防范设计:

11.1 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临空处防护栏杆高度 H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多层和低层建筑物 H≥1.05m(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H≥1.20m(上人屋面,具体高度详立面);(2)高层建筑:H≥1.10m(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H≥1.20m(上人屋面,具体高度详立面); 注:以上高度指施工完成后的净高度,高度从阳台面或屋面算起,如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 0.22m,且高度小于 0.45m 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

(3)栏板和栏杆与外墙交接处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嵌填处理。

11.2 住宅和有儿童经常使用的建筑,其栏杆垂直杆件间的净距不应下 0.11m,栏杆应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栏板或栏杆距屋面或楼面0.1m范围内不得留空。

11.3 扶手高度 H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楼梯扶手自踏步前缘线量起 H≥0.9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 0.5m 时,其扶手高度 H≥1.05m。

(2)其他建筑室外楼梯扶手 H≥1.1m。

注:以上高度均指施工完成后的净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

11.4 不锈钢:主要受力杆件壁厚不应小于 1.5mm,一般杆件不宜小于 1.2mm。

型钢:主要受力杆件壁厚不应小于 3.5mm,一般杆件不宜小于 2.0mm。

铝合金:主要受力杆件壁厚不应小于 3.0mm,一般杆件不宜小于 2.0mm。

栏杆安装完成后,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应取 1.0KN/m。

11.5 台阶高度超过 0.70m,并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措施。

12、消防设计

本工程为二类民用建筑,±0.000 以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二级,±0.000 以下部分为地下室,耐火等级为一级。

(1)住宅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2)所有砌体墙(除说明者外)均砌至梁底或板底。

(3)管道穿过隔墙、楼板时,应采用岩棉将其周围的缝隙填塞密实。

(4)所有木装修均须先在板背及龙骨上按规范要求涂刷防火涂料。

(5)室内外露的金属结构承重构件应涂防火涂料做保护层,耐火极限为:耐火等级一级时,柱≥3 小时,梁≥2 小时,楼板、屋面≥1.5 小时;耐火等级二级时,柱≥2.5 小时,梁≥1.5 小时,楼板、屋面≥1 小时。

(6)住宅建筑高度均大于 27 米小于 100 米,外墙保温采用 A1 级岩棉板。

(7)住宅建筑屋面保温选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燃烧性能等级为 B1 级)使用部位见构造作法表,用不燃材料进行覆盖。

(8)屋顶防水层采用不燃材料进行覆盖。

13、屋面防水

本工程高屋主体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裙楼屋面防水等级详构造做法表)。

(1)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变配电、电气用房及地下室种植顶板防水等级为一级,设防标准采用抗渗混凝土自防水再附加防水层的做法。

(2)外墙防水防水材料及防水做法详见《室内外装修构造做法表》。

(3)外墙腰线、檐板等上部应做 2%排水坡;普通外窗窗台、滴水完成面的坡度≥20%;飘窗窗台、滴水完成面的坡度≥5%,与立墙面交角处应做 R30 圆角,所有外墙挑檐部位均需做防水处理,遇墙处上返 300,外墙变形缝必须做防水处理。

(4)外墙砌体填充墙及门窗洞口四周应严格按有关规程规足砌筑施工;安装在外墙上的构配件、各类孔洞、管道、螺栓等均应预埋,预埋件位于砌块墙体时并应在预埋件四周嵌以聚合物水泥砂浆;墙面分隔缝内嵌密封材料。凸窗顶板面找坡内外高差 20。

(5)混凝土砌块墙与钢筋混凝土构件水平缝、垂直缝做法:缝隙填满聚合物水泥砂浆,刷 10 厚建筑密卦膏,满挂热镀锌钢丝网。安装在外墙上的构配件,各种孔洞点孔大于 80、管道、螺栓等均应预埋,以免锤打穿孔。

(6)外墙防水根据年降水量大于等于 400mm 地区的其他建筑外墙应采用节点防水措施。

14、本工程采用筏板基,部分采用独立基。

15、体形系数:0.40。

(二)、该工程的建筑节能措施:

1、本工程所处气候分区为Ⅳ类夏热冬暖地区。朝向:北向角度:90°。自然通风:良好。

2、门窗部分节能:建筑外窗住宅部分采用单框普通铝合金窗+无色透明中空玻璃(6+9A+6),商业和配套用房采用普通铝合金窗中空玻璃6LoW-e+9A+6。气密性能不低于6级(详见GB/T7016-2008),水密性能不低于3级;外窗窗墙面积比:南向0.46,东向0.05,西向0.03,北向0.31;外窗传热系数≤4.0W/(㎡.K);户门采用侦温门,传

传热系数≤1.5W/(㎡.K),气密性不小于4级;外门窗洞口周边与大气接触的墙面采用10厚A级保温板,材料做法同外墙。

3、外墙部分节能:外墙材料采用200厚钢筋混凝土外墙(极少部分填充为200厚页岩多孔砖)内贴10厚A1级挤塑聚本乙烯泡沫板,其体详见工程做法表及详图。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为1.49W/(㎡.K),限值<2.0W/(㎡.K)。外墙1:拟采用200厚预制砼墙板+挤塑聚笨板(内保温);外墙2:采用190厚页岩砖+挤塑聚笨板或岩棉板(内保温)。公共部分主要内隔墙及住宅分户墙: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双面抹20厚)或90+90水泥空心条板(玻纤增强型(预制内隔墙)。

4、屋面部分节能:屋面采用150厚钢筋混凝土板屋面板,20厚A1级挤塑聚本乙烯泡沫板,传热系数为0.76W/(㎡.K),限值0.9W/(㎡.K)。

5、外遮阳措施:织物防风电动卷帘。

6、反射隔热饰面应用情况:外墙颜色:浅米黄色,太阳辐射吸收系数修正前ρ=0.75,修正后ρ=0.75。

三、电气照明节能

1、本工程照明按《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相关的规定和技术指标进行设计;

2、公共部分按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等分项计量。

3、照明系统采用高效节能型光源、灯具,并选配高效电子镇流器。各房间的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规的现行值。

4、本项目有天然采光的走廊、楼梯间、电梯前室等场所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小开间、设备机房等处的照明采用就地设置照明开关控制;地下车库照明根据要求采用不组集中控制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室外道路和景观照明采用自动控措施分场景、分时段对建筑物夜景亮化照明进行控制。

四、电气照明、暖通空调、给排水节能措施具体数值分别详见电施图、暖施图、水施图。

五、给排水节能措施:

1、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给排水系统设置合理、完善、安全、采用节水器具:

1)、给水系统:由柳州市城市自来水管网直接供水,从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两路给水管(DN200)在小区内形成环状供水。住宅用水为150L/人.d、商业用水5L/(㎡.d)、绿

化灌溉取2L(㎡.d)。

2)、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排水量按生活用水量90%计算,总排水量为195.5m³/d、室内污废水重力自流排入室外污水管,污水经化类池一级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雨水系统:柳州市暴雨强度按i=(6.598+3.929LgTE)/(t+3.019)0.541计算确定,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3a,5min降雨弓虽度q5=4.59L/s.100㎡;场地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2a,地面汇流时间采用10min。屋面按重力流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雨水斗汇集后经雨水立管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场地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4)、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

六、新技术、新能源应用

本工程设计使用了广西建设领域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有:

1、建筑节能技术:节能门窗,外遮阳织物防风电动卷帘。

2、给排水环保节能技术:玻璃钢成品化粪池,管网叠压(无负压)供水。

3、建筑防水技术:湿铺、预铺防水卷材;抗裂硅质防水剂;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三)、绿色建筑专篇 控制项:

1、项目选址应符合柳州市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工壤等危害。

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及广西省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5、不得采用国家、广西和柳州市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6、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7、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8、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9、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一般项:

1、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当地规划审批要求及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日照标准。

2、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5%。

3、建筑设计避免产生污染,如采用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未采用玻璃幕墙直接判定为满足。

4、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便捷的联系,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5、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

6、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场所,采用机械式停车、地下停车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7、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对于居住建筑,如果建筑的体形简单、朝向接边正南正北,楼间距、窗墙比也满足标准要求,可直接判定满足。否则,则应提供建筑朝向、体形、楼距、窗墙比的优化设计,及是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报告。

8、居住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

9、采取减少噪声干扰措施,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

10、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对居住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

11、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置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通风和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5%。

12、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种植适应柳州市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盖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其他施工中注意事项 1、本图纸与国家或当地规范标准发生矛盾时,应以规范标准的规定为准,并请速与设计院协商解决。

2、本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图纸必须对照使用,做好预留预埋。如发现有矛盾,请速与设计院联系解决。

3、变形缝做法详见地区标准图集。

二、建筑节能监理主要工作依据:

1、建设监理委托合同; 2、经审查合格的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纸、设计变更文件; 3、经审查签认的《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4、《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国务院令第530号; 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JGJ/T 14-2011; 6、《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15; 7、《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GB50210-2018; 8、《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2012; 9、《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11; 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11、《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2007; 12、《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BJ/T45-059-2018; 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T50319-2013; 14、《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15、《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2014)

1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17、《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8、《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

1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

20、《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

2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年版)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

23、《建筑电气照明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617–2010)24、《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54–2005)2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26、《1KV 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575–2010)2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2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16)30、《烧结页空心砖和空心砌块应用技术规程》DBJ/T45-034-2016 三、监理工作范围及目标:

1、监理范围:施工阶段监理,施工图所涵盖的工程范围。

2、监理目标:使工程达到合同约定的标准。

四、建筑节能监理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工作 1、对从事建筑节能工程监理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建筑节能标准与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理解节能技术及相关标准规范。

2、建筑节能工程监理现场,需备有国家和本地区有关建筑节能法规文件以及与本工程相关的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操作技术规程、现行标准、规范。

3、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人员熟悉设计文件,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建筑节能工程设计技术交底会和图纸会审。

(1)、施工图会审,应审查建筑节能设计图纸是否经过施工图设计审查单位审查合格。未经审查或审查不符合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的施工图不得使用。

(2)、建筑节能设计技术交底。项目监理人员应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建筑节能设计技术交底会,总监理工程师应对建筑节能设计技术交底会议纪要进行签认。并对图纸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

4、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 , 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编制相适应的建筑节能监理细则。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编制符合建筑节能特点的、具有针对性的监理细则。监理细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建筑节能专业工程的特点;(2)、建筑节能监理工作的流程;(3)、建筑节能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目标值;(4)、建筑节能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前,总监理工程师应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提出审查意见,并经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确认后报建设单位。项目监理机构应督促施工单位对从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作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际操作培训。

6、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监理机构应对以下项目进行核查,并应将核查的结果作为判定建筑节能分项工程验收合格与否的依据:

1)建筑节能工程是否按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的图纸进行施工,完工后的工程实体是否与经审查的图纸一致(包括涉及建筑节能效果的工程变更);

2)投入施工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是否与经相关各方签认的一致(包括必要的进场复验报告); 3)施工、安装是否按经审批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 4)外墙节能构造现场实体检验报告; 5)系统节能效果检验报告; 6)其他相关检测报告。

(二)、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 1、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拟进场建筑节能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的报审表(包括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照明设备等)及其质量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对进场的实物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施工合同约定及有关工程质量管理文件规定的比例采用平行捡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验。具体如下:

(1)、质量证明资料是否合格、齐全,是否与设计和产品标准的要求相符。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注明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

(2)、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是否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节能管理部门公布的符合节能标准的产品目录之列,是否使用未经备案的建筑节能材料和产品。

(3)、是否使用国家或地方政府列入禁止使用目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

(4)、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及建筑节能标准有关规定的比例,进行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送样检测。

对未经监理方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筑节能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对国家和地方明令禁止使用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监理人员不得签认,并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将不合格的建筑节能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限期退场,并配合施工单位办理见证不合格材料退场手续。

2、当施工单位采用建筑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应要求施工单位报送相应的施工工艺措施和证明材料,组织专题论证,经审定后予以签认。

3、在施工现场巡视监督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建筑节能标准和经审查签认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4、总监理工程师审查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提出的工程变更,发现有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应提出书面意见加以制止。

5、对建筑节能施工中墙体、屋面保温工程等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以及涉及建筑节能功能的重要部位实施旁站监理,旁站记录应详尽、真实,记录人等记录。

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监理人员不得签认,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6、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隐蔽工程、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对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验评资料进行审核和现场检查,应审核和检查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评资料是否齐全,符合要求后予以签认。

7、巡视旁站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文件要求的以及存在的建筑节能质量问题,应及时给施工单位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整改,监理工程师通知单签发手续应齐全,质量问题整改结果的回复和复查应及时,记录齐全。

8、项目监理机构应督促施工单位做好相关工序的施工或安装记录,定期检查施工单位负责的直接影响建筑节能工程质量的施工、计量等设备的技术状况。

(三)、竣工验收阶段的监理工作 1、参与建设单位委托建筑节能测评单位进行的建筑节能能效测评。

2、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建筑节能工程竣工资料。建筑节能分部的各检验批、分项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内容齐全、结论明确、签认手续完整,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应附上必要的图像资料,参与验收人员应具有相应资格。

3、组织建筑节能工程预验收,对预验收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承包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完毕后签署建筑节能工程竣工报验单。

4、出具建筑节能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工程监理单位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中必须明确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设计要求的情况。

5、签署建筑节能实施情况意见。工程监理单位在《建筑节能备案登记表》上签署建筑节能实施情况意见,并加盖监理单位公章。

6、已进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的,监理单位总监应在《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表》上签署验收意见并签名,并加盖监理单位公章。

五、实施建筑节能监理工作手段:

(一)、书面告知:

1、对建设单位告知:

(1)、应当把实施建筑节能标准作为基本要求;(2)、不得擅自修改设计文件中有关建筑节能部分内容,当建筑设计修改涉及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时,必须将修改后的设计文件送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3)、委托建设项目施工时,不得要求其降低标准、变更设计文件;(4)、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前,应当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按有关法律法规和验收规范进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形成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报告,报工程所在地的市或县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5)、未进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2、对施工单位告知:

(1)、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2)、在节能工程施工前,编制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专项方案,并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及总监理工程师同意并签字认可。

(3)、对从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作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必要的实际操作培训。

(4)、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节能材料、构配件、设备及门窗及采暖空调等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说明书和产品标识上注明的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5)、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和照明设备等不得在建筑上使用或者安装,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二)、加强检查、审查、核验制度:

1、对施工单位建筑节能施工资质证书、生产许可证等(包括分包单位的)、专项施工方案、文件资料等实施审查核验制度,并对各种查验资料做好登记工作; 2、严格实行建筑节能材料入场检验、见证取样复验制度。

3、建立监理材料台帐管理制度,做好节能材料、设备见证取样送检台账登记。

(三)、监理通知和暂停施工:

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缺陷,及时书面要求施工(责任)单位进行整改,并捡查整改结果,直至整改符合要求。

项目监理机构发现施工中存在重大质量隐患,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已造成质量事故的,应及时发出工程暂停施工令,要求施工(责任)单位停工整改。

对需要返工处理或加固补强的建筑节能工程质量事故,总监理工程师应要求施工(责任)单位提交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和经设计等有关单位确认的处理方案,项目监理机构应对质量事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的检测和验收实施监理。

监理人员在巡视检查和旁站中发现有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或违反己批准施工方案的,应立即开具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整改;拒不整改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告。

(四)、定期召开工地例会:

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在会上对建筑节能施工情况进行分析或评估,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求施工单位及有关各方予以改进,并编写会议纪要或者总监理工程师认为有必要时,可召开专题会议和编制专题报告。

(五)、加强监理人员责任和学习培训:

1、明确建筑节能监理责任: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专业监理工程师直接进行监理管理、资料员做好资料工作的责任制; 2、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学习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文件。

3、项目监理机构在施工现场要存放有关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操作技术规程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4、根据本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学习和熟悉哪些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和规程等专业技术知识,以此提高建筑节能监理水平。

(六)、实行资料专人管理:

实行资料专人管理。项目监理机构应对施工单位建筑节能工程技术资料进行审查,其资料应完整、有效;项目监理机构的监理资料也应完整、有效,且应及时整理归档。

六、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程序与组织 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完成后应由施工单位对其施工质量进行自检与复验,自检、复验合格后再由项目监理机构主持分项工程验收。

在单位工程验收前主持建筑节能工程分部的施工质量验收。

节能工程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设计、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实施。

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记录。

1、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及节能变更设计文件。

2、建筑节能设计审查文件。

3、节能项目所用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及配件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4、节能项目的检验批验收记录,节能分项项目验收记录。

5、施工单位的节能项目完工报告。

6、有关施工资料、监理资料。

7、其他必要的文件和记录。

当参加验收各方对工程质量验收意见不一致时,可由当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协调处理。

七、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划分

表--1 1 建筑节能分项工程划分

序号 分项工程

主 要 验 收 内 容 1 墙体节能工程

主体结构基层;保温层;抹面层;饰面层;遮阳设施等。幕墙节能工程

主体结构基层;隔热材料;保温材料;隔气层;幕墙玻漓;单元式幕墙板块;通风换气系统;遮阳设施;冷凝水收集排放系统等。门窗节能工程

门;窗;玻璃;遮阳材料;遮阳设施等。屋面节能工程

基层;保温隔热层;保护层;防水层;架空层;面层等。通风与空气 调节节能工程

系统制式;通风与空调设备;阀门与仪表;绝热材料;调试等。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及管网节能工程

系统制式;冷热源设备;辅助设备;管网;阀门与仪表;绝热材料;调试等。配电与照明 节能工程

低压配电电源;照明光源、灯具;附属装置;控制功能;调试等。监测与控制 节能工程

冷热源系统的监测控制系统;空调水系统的监测控制系统;空调风系统的监测控制系统;监测与计量装置;供配电的监测控制系统;照明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控制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

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管路系统、辅助热源等;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热泵机组等;空气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机组、贮水箱、管路系统等;太阳能光伏系统:光伏组件、汇流箱、逆变器、电缆等。

八、建筑节能工程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项目 建筑节能工程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项目

序号 分项工程 复 验 项 目 1 墙体节能工程 1.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 2.保温砌块、构件等定型产品的热阻或传热系数;密度、抗压密度; 3.粘结材料:粘结强度; 4.增强网:力学性能、抗腐蚀性能; 5.隔热涂料:太阳光反射比、半球发射率; 6.遮阳材料:太阳光透射比、太阳光反射比。门窗节能工程

1.夏热冬暖地区:外窗气密性能,玻璃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中空玻璃露点; 2.遮阳材料:太阳光透射比、太阳光反射比。屋面节能工程 1.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保温材料(轻质屋面与内保温屋面)燃烧性能; 2.遮阳材料:太阳光透射比、太阳光反射比; 3.隔热涂料:太阳光反射比、半球发射率。通风与空调 节能工程 1.风机盘管机组:供冷量、供热量、风量、出口静压、噪声及功率; 2.绝热材料: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电缆、电线截面和每芯导体电阻值。幕墙节能工程 1.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或热阻、密度、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 2.幕墙玻璃:可见光透射比、传热系数、遮阳系数、中空玻璃露点。

3.隔热型材:抗拉强度、抗剪强度; 4.遮阳材料:太阳光透射比、太阳光反射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 1.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吸水率; 2.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刚度、强度; 3.光伏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建筑节能工程进场材料和设备的复验项目应符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45-059-2018 的相对应条文的规定。

九、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项目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测项目

序号 分项工程 现场检测项 目 1 墙体节能工程 1.保温板材与基层的粘结强度现场拉拔试验; 2.保温层的预埋或后置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拉拔试验; 3.外墙通风、遮阳或绿化构造构架的锚固件锚固力现场拉拔试验; 4.外墙外保温系统节能构造钻芯检验; 5.外墙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 6.外窗的气密性现场检测。空调系统冷、热源和辅助设备及其管道节能工程 1.室内温度; 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COP); 3.空调水系统各主管路回水温差; 4.水系统供、回水温差; 5.空调系统冷水、热水、冷却水的循环流量; 6.循环水泵效率; 7.冷源系统能效系数。配电与照明节能工程 1.公共电网谐波电压、谐波电流; 2.平均照度和功率密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 1.地埋管热响应试验; 2.地下水换热系统的热源井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经处理后的取水水质和回灌水质; 3.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循环水流量及供回水温差; 4.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得热量、系统保证率; 5.并网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电能质量。

第四篇:关于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

教科研函„2009‟20号

关于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

2009课题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

为了做好安徽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申报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凡我省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工作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人员,以及有志于教育科研的学术团体、个人均可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二)申报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

(三)每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课题,已承担省级规划课题而尚未结题者亦不得申报。

二、申报要求

(一)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申报的受理对象是除高等教育研究以外的各类课题,并以有关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为重点。选题应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重点,研究选题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注意研究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同时,突出对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体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实践探索;

着眼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问题研究,力戒低水平重复研究。

(二)课题申报应立足于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尤其要关注各种实践问题,并特别注意对下列方面问题的研究:

1.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3.基础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4.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

5.高中发展与建设

6.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7.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9.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0.学校文化建设

11.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

12.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4.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

15.校本课程开发

16.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7.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申报者可根据《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基本精神和确定的研究领域及重点,选准研究方向。具体选

题可参照《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指南》(见附件)所标明的研究领域,选择、细化、设计具体课题,也可结合当前教改形势和各自工作实际,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自行提出课题。

(三)申报者应认真做好课题论证和研究设计,实事求是地填写统一规格的《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一式三份),申报者所在单位应认真负责地签署意见。

(四)为避免立项课题因负责人的变动而影响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实行双负责人制,即每个课题组在申报时就应明确两名课题负责人。

三、申报办法

(一)课题申报采取单位或个人申请、分地区或部门统一报送办理的办法。各市申报工作由所在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具体组织办理。申报者将填写好的、并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的申请书(一式三份)报所在市教科所(教研室、规划办),由市初审并签署意见后汇总向省规划办申报。

省属师范院校有意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应以基础教育研究为主要对象,突出实践问题研究,提倡与中小学进行合作研究。申报表由所在院(系)和校科研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由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省规划办。

(二)申报工作结束后,省规划办将采取学科专家评议的方式确定立项课题。对于经评审通过批准立项的课题,省

教育科学规划办将依据有关管理办法实施管理,并在课题的进一步论证、课题组成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省规划办受理各市集中申报的时间为2009年3月20日~4月20日。各市应据此安排、组织好本市的申报工作。

(四)《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课题指南》及《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立项申请书》均可访问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cn)的有关栏目阅读、下载。

四、加强申报工作的组织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我省教育科学水平,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动员有关机构和人员申报课题,积极承担研究任务,同时要坚持标准和严格要求,确保课题申报的质量。

附件: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指南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日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9年3月11日印发共印40份 附件: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09课题指南

一、综合研究

1.素质教育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

2.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3.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

4.构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科学评价体系研究

5.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研究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7.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与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的研究

8.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研究

9.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

10.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

11.新型示范学校建设研究

12.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与示范性学校建设问题研究

13.学校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1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研究

二、师资队伍建设

17.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互动机制研究

18.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新型培养模式研究

19.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

20.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21.优秀教师成长个案及其成长机制研究

22.优秀校长成长个案及治校规律研究

三、课程改革

23.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衔接研究

24.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

25.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研究

26.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成绩监测研究

26.初中、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7.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8.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9.促进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

30.新课程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1.新课标下的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32.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研究

3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

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34.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

35.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

36.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体系相互衔接的研究

37.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38.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

39.班主任、团队工作创新研究

40.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41.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的研究

42.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研究

43.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德育工作研究

44.学科教学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

4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46.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

47.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研究

48.心理辅导教师的规格与培训研究

五、教育技术

49.校园及教室网络环境建设的研究

50.教育信息资源库统筹建设的研究

51.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5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育方法的研究

六、职业教育

54.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与定位研究

55.中、高职教学相互衔接研究

56.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57.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模块式教学问题研究

58.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研究

59.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和方式研究

6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61.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62.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63.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

七、学前教育教育

64.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研究

65.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

66.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67.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研究

68.幼儿园课程、游戏、教育过程及其整合研究

69.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与发展研究

第五篇: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OO九年七月

i

目 录

前 言............................................................1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4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4

1、安徽省秸秆资源总量........................................4

2、安徽省各地市秸秆资源潜力..................................5

3、不同类型秸秆的各地市区产量................................6

4、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能效益...............................11

(二)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13

1、秸秆还田.................................................13

2、秸秆栽培食用菌...........................................14

3、秸秆饲料化养畜...........................................15

4、秸秆能源化...............................................16

5、秸秆制造人造板...........................................17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8

1、秸秆还田的农机推广困难...................................18

2、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困难.........................19

3、秸杆栽培食用菌存在的问题.................................19

4、秸秆饲料化养畜存在很多问题...............................20

5、秸秆能源化存在的问题.....................................21

6、安徽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2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3

(一)指导思想.................................................23

(二)基本原则.................................................23

(三)发展目标.................................................24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25

(一)重点领域.................................................25

1、重点地区.................................................25

2、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地区.....................25

3、全省其他地区.............................................25

(二)主要任务.................................................26

ii

1、安徽省秸秆收集处理体系主要任务...........................26

2、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的主要任务.............................26

3、安徽省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7

4、安徽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8

5、安徽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28

6、安徽省利用秸秆制造人造板技术的主要任务...................28

7、安徽省秸秆炭化、活化技术的主要任务.......................29

四、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内容及布局.........................30

(一)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0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内容及布局...............................30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4

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38

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40

5、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2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5

7、利用秸秆加工业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45

(二)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46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46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46

3、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49

4、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49

5、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0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

7、秸秆加工业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51

(三)实施步骤.................................................52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项目实施步骤.............................52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55

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56

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57

5、秸秆食用菌利用项目实施步骤...............................57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步骤...........................58

7、秸秆加工业利用项目实施步骤...............................58

(四)效益分析.................................................59

1、经济效益.................................................59

2、社会效益.................................................61 iii

3、生态效益.................................................63

五、保障措施(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64

(一)政策保障措施.............................................64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感...............64

2、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64

3、做好示范、重点引导、广泛推广.............................65

4、健全法规,增强法制观念...................................65

5、建立督查制度,加强督查和执法力度.........................65

6、实行奖励激励政策.........................................66

(二)组织管理保障措施.........................................66

1、健全组织机构.............................................66

2、建立目标责任制...........................................67

3、落实部门责任.............................................67

4、提高认识,加强领导.......................................67

5、加强协调,形成合力.......................................68

6、资金管理保障措施.........................................68

(三)经济保障措施.............................................68

1、加大投入,加快发展.......................................68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69

3、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69

(四)技术保障措施.............................................70

1、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70

2、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70

3、技术指导,示范带动,扶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70

4、由重点地区逐步向面上推广.................................71 附录一、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简介....................................72

iv

前 言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芝麻、甘薯、大豆、烤烟、高梁、棉花、花生等。(2)江淮丘陵农业区,耕地面积1554.4万亩,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3)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4)沿江平原农业区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5)皖南山地林茶粮区,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粮食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自给水平较高,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全区多数县自给有余或基本自给。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

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资源。长期以来,秸秆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大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

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措施;也是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紧张状况,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投资建设了一批秸秆人造板、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秸秆成型燃料等综合利用项目。同时,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栽培食用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但是,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综合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已成为可能,这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良性生态环境的大势所趋。

根据安徽省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以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特别是根据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推荐、选择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本规划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5年期间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目标、战略布局和建议,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逐步形成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彻底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一)安徽省秸秆资源潜力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据统计,全省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1亿多亩,产生秸秆约4011多万吨,目前有效利用率在50%左右。还有5000万亩农作物产生的2000万吨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农民为了抢抓农时,不得不焚烧。因此,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的根本性措施。

1、安徽省秸秆资源总量

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豆类和瓜菜薯类秸秆为主。据2008年安徽省农作物的总产量,秸秆与籽实产量比估算,2008年全省水稻秸秆资源约有1466.5万吨,小麦秸秆资源约1401.5万吨,玉米、高粱秸秆资源约384.4万吨,大麦、荞麦等其他谷物秸秆资源约4.8万吨,豆类作物秸秆资源约215.1万吨,薯类秸秆资源约60.6万吨;籽用油菜秸秆资源约420.8万吨,棉花秸秆资源约62.7万吨。可见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秸秆以水稻、小麦秸秆最多, 分别占总量的36.6%和34.9%,其次油菜和玉米分别占10.5%和9.6%,其后依次为豆类、棉花和薯类。稻、麦、油三者占秸秆总量的82%左右,因此解决安徽省的秸秆问题主要是稻秸、麦秸和油菜秸。

安徽全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状况见图1。

62.7万吨,1.5%215.1万吨,60.6万吨,5.4%1.5%384.4万吨,9.6%420.8万吨,10.5%1466.5万吨,36.6%稻秸麦秸油秸玉米秸豆秸棉秸薯秸1401.5万吨,34.9%

图1: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产量

2、安徽省各地市秸秆资源潜力

安徽各个地市秸秆资源分布状况与各个地市农作物种植状况有相关关系。首先阜阳市地区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约有542.1万吨,其中以小麦秸秆为主,阜阳市的小麦秸秆资源也是全省小麦秸秆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次六安市、滁州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秸秆资源总量都达到400万吨以上,分别为494.12万吨、461.52万吨、458.23万吨、425.98万吨;再次是安庆市、巢湖市、蚌埠市和合肥市秸秆资源在400-200万吨之间,分别为327.48万吨、306.17万吨、275.85万吨和255.15万吨;宣城市、淮南市、淮北市和芜湖市秸秆资源在100-200万吨之间,分别为163.26万吨、138.62万吨、127.39万吨和103.76万吨;最后是池州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和铜陵市秸秆资源相对较少在100万吨以下,分别为88.00万吨、58.52万吨、42.50万吨和19.48万吨。

安徽全省17地市秸秆产量分布趋势见下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体上江北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江南地区秸秆资源偏少。

图2:安徽17地市秸秆总产量分布趋势图

3、不同类型秸秆的各地市区产量

按照不同作物秸秆类型,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棉花等主要作物秸秆资源在不同地市区的分布情况如下:

图3是全省17个地市水稻秸秆产生量柱状图。

320.00300.00280.00)260.00吨240.00万220.00(量200.00180.00系列1源资160.00秆140.00秸120.00稻100.00水80.0060.0040.0020.000.00安州庆湖肥城埠湖南州阳山山陵州州北六滁安巢合宣蚌芜淮池阜鞍黄铜宿亳淮马

图3:各地市区水稻秸秆产生量 由图3可以看出,水稻秸秆资源以六安市最为丰富,达到308.75万吨;其次是滁州市和安庆市分别为238.51万吨和234.75万吨;再次是巢湖市、合肥市和宣城市水稻秸秆资源分别为188.63万吨、143.13万吨和101.82万吨;其后依次为蚌埠市、芜湖市、淮南市、池州市、阜阳市、马鞍山市、黄山市和铜陵市分别为76.86万吨、72.70万吨、66.76万吨、61.82万吨、36.92万吨、35.31万吨、27.76万吨和12.64万吨;最后宿州市、亳州市和淮北市水稻秸秆资源相对较少,分别为6.44万吨、2.23万吨和0.34万吨。

图4是全省17个地市小麦秸秆产生量柱状图。

320.00300.00280.00260.00240.00220.00200.00180.00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00小麦秸秆资源量(万吨)系列1阳州州州埠安北南肥湖城宣鞍山安庆芜湖池州黄山铜陵阜亳宿滁蚌六淮淮合巢

图4:各地市区小麦秸秆产生量

由图4可以看出,小麦秸秆资源以阜阳市最为丰富,达到312.55万吨;其次是亳州市和宿州市分别为276.11万吨和237.19万吨;再次滁州市、蚌埠市和六安市小麦秸秆资源分别为148.49万吨、145.29万吨和111.07万吨;其后淮北市、淮南市、合肥市、巢湖市和宣城市小麦秸秆资源依次分别为82.10万吨、62.82万吨、31.23万吨、29.70万吨和25.01万吨;最后马鞍山市、安庆市、芜湖市、池州市、铜陵市

马7 和黄山市小麦秸秆资源依次分别为9.60万吨、8.25万吨、5.87万吨、1.56万吨、0.55万吨和0.06万吨。

70.0060.00油菜秸秆产量(万吨)50.0040.0030.0020.0010.000.00系列1池马州鞍山阜阳黄山宿州亳州铜陵蚌埠淮南淮北湖肥庆安州城宣巢合安六滁芜湖

图5:各地市区油菜秸秆产生量

由图5可以看出,油菜秸秆资源以巢湖市最多,达到65.03万吨;其次合肥市和安庆市分别为63.86万吨和57.26万吨;六安市、滁州市、宣城市和芜湖市分别为48.73万吨、38.06万吨、24.42万吨和21.18万吨;再次是池州市、马鞍山市和阜阳市分别为17.05万吨、11.92万吨和11.76万吨;其后依次是黄山市、宿州市、亳州市、铜陵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在8.16-2.25万吨之间;最后是淮北市油菜秸秆资源较少为0.85万吨。

120.00110.00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玉米秸秆产生量(万吨)系列1湖铜马陵鞍山州阳州埠北州安肥庆城南湖山黄宿阜亳蚌淮滁六合安宣淮巢池州芜

图6:各地市区玉米秸秆产生量

由图6可以看出,玉米秸秆资源以宿州市和阜阳市较高达到111.01万吨和105.18万吨;其次亳州市、蚌埠市、淮北市、滁州市和六安市依次分别为94.05万吨、30.03万吨、23.86万吨、18.39万吨和10.97万吨;再次合肥市、安庆市、宣城市、淮南市、巢湖市和黄山市玉米秸秆在7.72-1.77万吨之间,依次为7.72万吨、4.07万吨、2.64万吨、2.42万吨、1.86万吨和1.77万吨;最后池州市、芜湖市、铜陵市和马鞍山市玉米秸秆资源相对稀缺,都在1万吨一下,在0.96万吨到0.35万吨之间。

65.0060.0055.00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豆类秸秆产生量(万吨)系列1州芜马湖鞍山铜陵州阳州北埠安州湖庆肥城南淮亳阜宿淮蚌六滁巢安合宣黄山池

图7:各地市区豆类秸秆产生量

由图7可以看出,豆类秸秆资源亳州市最多为62.43万吨;其次阜阳市、宿州市和淮北市分别有51.13万吨、37.32万吨和18.22万吨的豆类秸秆资源;再次蚌埠市、六安市、滁州市、巢湖市、安庆市、合肥市、宣城市、淮南市、黄山市、池州市和芜湖市的豆类秸秆资源在1万吨到10万吨之间;最后马鞍山市和铜陵市的豆类秸秆资源都不到1万吨,在0.3万吨到0.4万吨之间。

14.0013.0012.0011.00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0棉花秸秆产生量(万吨)系列1铜马陵鞍山淮南黄山庆湖州埠州州阳肥城州安湖芜安巢宿蚌亳池阜合宣滁六淮北

图8:各地市区棉花秸秆产生量

由图8可以看出。棉花秸秆资源以安庆市最多,达到13.41万吨;其次巢湖市为10.85万吨;其后依次是宿州市、蚌埠市、亳州市、池州市、阜阳市、合肥市、宣城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和淮北市棉花秸秆资源在7.36-1.08万吨之间;最后是铜陵市、马鞍山市、淮南市和黄山市棉花秸秆资源较少在1万吨以下,黄山市最少为0.06万吨。

22.00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薯类秸秆产生量(万吨)系列1芜湖马鞍山铜陵阳州州州安庆湖城埠山肥南州池阜宿亳滁六安巢宣蚌黄合淮淮北

图9:各地市区薯类秸秆产生量

由图9可以看出,薯、类秸秆的地区分布与豆类秸秆分布区域大体一致。阜阳市、宿州市薯类秸秆资源达到20万吨以上;亳州市薯类秸秆资源为13.13万吨;其次依次是滁州市、六安市、安庆市、巢湖市、宣城市、蚌埠市、黄山市、合肥市、淮南市和池州市薯类秸秆在9.30 万吨到1.07万吨之间;最后淮北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薯类秸秆资源都不到1万吨。

总之,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水稻秸秆主要分布在江淮和沿江江南,占90%以上;小麦秸秆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占70%左右,其次是江淮之间;油菜、花生秸秆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玉米秸秆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豆类秸秆主要分布在淮北地区和江淮之间。

4、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能效益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以及氮、磷、钾、钙、镁、硫、硅等中、微量元素。据专家分析,水稻秸秆中有机质为78.6%、氮为0.63%、磷为0.11%、钾为0.85%;豆秸含氮1.3%、含磷0.3%、含钾0.5%;豆米秸秆含氮0.5%、含磷1.4%、含钾0.19%,麦秸含氮0.5%、含磷0.2%、含钾0.16%。从安徽省现有的秸秆产量计算,秸秆所含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30万吨尿素,50万吨过磷酸钙,35万吨氯化钾,相当于全省化肥年施用量的30%以上。一般情况下,连续还田3年以上,可使小麦、玉米等增产5%~7%,水稻、油菜增产3%~5%。

秸秆过腹还田能提高秸秆的经济价值,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地处淮北平原腹地的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发展养牛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养牛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充分利用了秸秆,提高了秸秆的经济价值。据涡阳县调查,用1000kg秸秆配以适量精料,能养一头黄牛,经济价值 2000-3000元,秸秆转化增值数十倍。目前三县秸秆过腹还田量约占秸秆资源量的三分之一,一些养牛大户集中的地方,玉米、花生、山芋等秸秆基本实现过腹还田。全省各种秸秆过腹还田量600-700万吨。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使手工作业的挖、摘、捆、运、铡、撒、翻等工序一次完成, 生产效率提高40~120倍,争抢了农时,减少了工序,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成本仅为人工还田成本的1/4,每亩田增加成本5元左右。机械化直接粉碎还田增产粮食10-15%,每亩节省肥料开支20元左右。按2008年安徽省耕地面积413.7万hm2 计算,若秸秆全部还田,则可节省肥料投入132.4亿元。可见,秸秆还田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

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每年可使土壤有机质提高0.05%~0.07%,土壤氮磷钾分别提高1-5ppm,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保蓄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地力。由此可见秸秆还田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不容忽视。

同时,农作物秸秆还可用来饲养畜牧以饲料化利用;可以生产沼气、固化成型作为燃料、生物燃料发电、气化、干馏等能源化利用;可以利用生物转化用秸秆来栽培食用菌;可以将秸秆炭化或活化,以秸秆为原料生产活性炭;另外秸秆还可以用来造纸、作为保温、包装材料、轻质板材等工业原料。农作物秸秆的用途广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是培肥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二)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据不完全调查,全省4000多万吨秸秆资源中,用作肥料进行还田的约有1000万吨,占秸秆资源总量的25%,用作饲料过腹还田约1000万吨,占25%,即秸秆实现还田的共计约占50%;用作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约800万吨,占20%;约有1000万吨被随意焚烧,200万吨被随意弃臵,占30%。这与我省的经济及农业发展现状有很大关系。

截止2008年底,全省秸秆粉碎还田机和秸秆捡拾打捆机不足10000台,全省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为90225台,其中70%为50马力拖拉机,而与机械化秸秆收集联合作业配套的拖拉机需要60马力以上,配套作业动力明显不足。由于缺少秸秆收集机械,秸秆便捷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民收集处理秸秆的难度大;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秸秆处理附价值小、经济性差、加工企业少而小、产业化程度低;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尤其是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等因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再加上抢农时等问题,导致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现象严重。

目前安徽省综合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秸秆还田

主要包括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覆盖、堆沤还田。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主要是通过机械将秸秆粉碎后抛撒覆盖在地表,然后利用复式播种机直接播种,或再利用机械将粉碎后的碎秸秆和割茬一起深翻埋到土壤中去的一项综合机械化技术。这项技术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而且争抢农时,同时又解决了秸秆 出路,避免焚烧秸秆,减少环境污染。机械化粉碎还田主要通过联合收割机作业实施。由于秸秆机械化还田需增加收割成本,农户和机手均无积极性。目前,我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率低于全国10%的水平。堆沤还田要把农作物秸秆堆成垛,添加适量的家畜粪尿或污泥等,封堆自然发酵,制成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主要是直接将秸秆铺在下茬作物行间。目前,全省覆盖、堆沤还田仅占农作物总面积的10%左右。

全省秸秆年还田面积约5000万亩(次),其中,直接还田面积在3500万亩左右,堆肥沤肥还田面积约1000万亩,覆盖还田面积约500万亩。1999-2000年,安徽省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秸秆还田及利用技术丰收计划”项目,在涡阳、凤台、凤阳、砀山、萧县、蒙城和泾县七县共实施芒158万亩,主要实施小麦、水稻秸秆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及果树埋草等。2007-2009年, 在繁昌、绩溪、明光、霍邱、肥西五县(市)实施利用生物菌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有机质提升行动,面积50万亩。

2、秸秆栽培食用菌

利用秸秆作为培养料,生产平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猫木耳等食用菌,废弃的基质物料再还田利用,不仅充分利用了作物秸秆,而且增加经济效益,是农民致富的好途径。近年来,我省利用秸秆发展食用菌的势头较快,凤阳、繁昌、涡阳、界首、霍邱等县已具相当规模,出现许多专业户和专业村。目前全省利用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品种主要是双孢菇、平菇、草菇、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等六类,栽培面积1370万平方米,总产1.6亿公斤,产值3.7亿元。消耗麦、稻、油菜作物秸秆18万吨,折合约60万亩作物秸秆。

14(1)双孢菇利用作物秸秆情况:去冬今春,全省双孢菇种植55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7公斤产量计,总产为3850万公斤;按每公斤3元计,产值1.15亿元;按每平方米用麦草或稻草25公斤计,累计耗草1.4亿公斤;按每亩小麦、水稻产秸秆300公斤计,可以消耗约47万亩作物秸秆。目前南陵县列全省蘑菇种植产量之冠,计170万平方米,占全省35%,总产1200万公斤,产值约4000万元,消耗稻草约4200万公斤。且目前每百斤稻草价格上升至10元,稻草在该县利用率达95%以上。

(2)平菇利用作物秸秆情况:平菇栽培原料以棉籽壳为主,为节约成本,近年我省采用以麦秸、油菜秸甚至稻草作为辅料的新型栽培方式。一般作物秸秆配合比例约占袋栽原料40%左右。全省十七个大中城市郊区,现有栽培约800万平方米(约1.6亿袋),每平方米产量约15公斤,总产1.2亿公斤,产值2.2亿元。若按每平方米耗秸秆5公斤计,累计消耗4000万公斤,折合约14万亩的作物秸秆。

(3)珍稀菇利用作物秸秆情况:主要指草菇、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全省现有栽培面积8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量约10公斤,总产800万公斤。按每公斤均价10元计,产值8000万元。若按每平方米消耗稻草、麦秸或油菜秸30公斤计,作物秸秆总耗为2400万公斤,折合约8万亩粮田作物秸秆。

3、秸秆饲料化养畜

主要是利用麦草、玉米秸秆养牛、羊等。目前,全省秸秆青贮、氨化总量分别达到982万吨和320.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0%左右。

目前安徽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1)养畜过腹 还田:皖北地区以饲养牛羊为主,主要是通过利用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优质饲料。目前采用上述方法,年消耗农作物秸秆约550万吨,秸秆饲用率30%以上;中心城市以饲养奶牛主,由于饲养量有限,只能消耗一定数量的作物秸秆。(2)食用菌产业:利用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作为培养料,生产平菇、姬菇、草菇、鸡腿菇、猫木耳等食用菌,食用菌收获后其基质营养丰富,优于秸秆,每年全省食用菌生产消耗作物秸秆60万吨左右,其菌糠主要用作肥料和新的培养基,部分用于饲喂畜禽。(3)饲料工业:全价配合饲料可以使用部分优质粗饲料,如:山芋藤,花生秧和秕壳等,粗饲料经粉碎后按一定比例用于配合饲料生产,以达到合理配方节省精料的目的。(4)秸秆压块由于成本原因,市场容量较小,目前主要以外销为主,数量较少。

4、秸秆能源化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发电、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秸秆热解气化秸秆干馏等方式。在我省,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研究开发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和支持,有数家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研发,相关的产品已投入使用。但生物质固化成型装备在设备的实用性、系列化、规模化上还很不足,距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表现在生产率低、成型能耗高、主要工作部件寿命短、机器故障率多、费用高等方面。

我省利用秸秆发电,已投产和在建的有阜阳、宿州、蒙城、安庆、舒城等秸秆发电厂,但消耗的秸秆量有限。秸秆沼气(生物气化)是指秸秆通过厌氧发酵,将秸秆转化成可燃性气体—沼气。目前,我省秸秆沼气处于研究和中试阶段。

秸秆气化是秸秆原料在缺氧状态下加热反应的能量转换过程,当秸秆被点燃,只供应少量空气,并且采取措施控制其反应过程,使碳、氢元素变成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秸秆中大部分能量转移到气体中,这就是气化过程。目前,该项技术已在我省示范运行,用户反映良好、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热值及产气量均较稳定,能满足农民生活炊事燃料的需要,具备扩大示范应用条件。全省现有6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在运行,以秸秆为主料制气,通过管道集中向农户供应炊事燃料。从今年起,我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试点,并将该项目列入安徽省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5、秸秆制造人造板

我省利用秸秆制造人造板技术在全国来说,是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全省仅有两家正真利用秸秆制造人造板的企业:“安徽绿一环保板业有限公司”和“安徽康拜环保新材料装备有限公司”,而且,仅这么两个企业生产还是不正常的。

上述两家企业均是引进的“康拜技术”,就“康拜技术”在全国其它地区的应用情况而言,是不成功的,就拿我省的两家企业来说,铺装和热压不能满足工艺要求,产品的厚度均匀性差、密度低、力学性能指标低、吸水厚度膨胀率大等缺陷限制了此类产品的推广应用,这也是两家企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目前,秸秆其他用途象秸秆炭化、活化利用,秸秆作为原料用于加 工保温、包装材料等利用技术在我省应用不是很多。

(三)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秸秆还田的农机推广困难

认识不足,农民形成了种田依赖化肥的习惯,认为化肥省时方便见效快,上足化肥即可增产,从而忽视土壤有机肥对作物增产的作用。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部分领导对该项技术的作用缺少足够了解,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未见实际行动。

秸秆还田的技术力量薄弱;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作物品种繁多,各地的种植式也各不相同,因而决定着我省秸秆还田工艺模式和秸秆还田机械的多样性。秸秆直接还田机具的研发及配套技术的开发力量不够,现有的秸秆还田机械多为单项作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功能业机具等不足。

某些农户种田面积小,田块不集中,尤其是南方田块地势不平缓,不愿意投资买农机。

农民将收割后残余的秸秆粉碎埋入田间,北方旱地较多,缺水,导致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不能在短期内腐烂变成有机肥,直接影响耕作,特别是影响小型农机具的使用。另外,广大农民为赶农时、抢播种、图省事,不愿意进行秸秆机械化还田。

秸秆还田技术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作为低成本处理秸秆的一种方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分解缓慢,占地大,产生有害物质等。

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资金扶 18 持,严重影响该项技术的推广普及。

2、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困难

由于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小规模经营农户不愿意投入,目前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水平总体比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水平不足10%,我省更低。但秸秆还田机械及对应的技术已经成熟,完全能够满足农艺技术要求。分析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发展慢的原因,总结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农民对秸秆粉碎还田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是秸秆还田机具投入不足; 三是秸秆还田专业技术服务尚未形成; 四是市场需求不旺,经济效益低; 五是受农艺和季节要求限制。

秸秆覆盖或堆沤还田费时、费工,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干不了。

秸秆还田技术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执法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等政策支持。

3、秸杆栽培食用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省利用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面积1370万平方米,总产1.6亿公斤,产值3.7亿元。消耗麦、稻、油菜作物秸秆18万吨。导致秸杆栽培食用菌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信息收集和产业协调,供需 关系不稳,菌农利益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产出率低。

一是缺乏信息收集、发布和产业协调。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供需关系不稳,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销售行情大起大落。菌农利益受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影响较为突出。

二是菌种市场管理不规范。农业部虽有菌种管理条例,但各地执行情况多不如意。种多乱杂,种性退化,经营市场混乱,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开发和培养能力不强,栽培技术不规范,品种结构调整速度慢,科研、生产、营销部门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产业化开发和食用菌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是对我省丰富的麦、稻、油菜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足,投入产出率低,生物转化率不高。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户不能或不愿意将秸杆送给食用菌生产企业。

五是食用菌出口量及价格持续走低。

4、秸秆饲料化养畜存在很多问题

我省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起步虽早,但发展速度慢,主要原因是:牛存栏量下降;规模化养殖比例低,经济效益不高;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普及率不高;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留守农村的劳力不足。

秸秆便捷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民收集处理秸秆的难度大,尤其是近来北方地区牛羊饲养量锐减,秸秆饲用量大幅下降,导致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现象严重。有些秸秆如油菜秸虽然营养含量优于玉米秸、稻草、麦秸,尤其粗蛋白比后者高出30%-80%,但因其木质化程度高,有异味,粗硬、适口性差,未经处理,不仅不能用于饲喂猪禽,甚至反刍动物都难以利用。

油菜是安徽省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08年全省油菜秸量高达420万吨,合肥油菜秸产量突破63万吨,虽然中国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秸秆板材生产线落户合肥,即使5年后实现预计的100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到时也只能消耗油菜茎秆150万吨,仅为全省油菜茎秆的三分之一,且对原料质量要求较高,鉴于秸秆收购价格低廉,很难实现工厂化生产。

5、秸秆能源化存在的问题

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发展仍比较缓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秸秆作为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利用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长期发展计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6、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安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各地市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和农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秸秆积极性不高,秸秆焚烧屡禁不止。

二是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煤、用气增多,秸秆作为燃料减少;农业机械增多,耕牛减少;施用化肥增 多,有机肥用量减少,使秸秆利用率逐年降低。

三是秸秆利用效益偏低,一些企业和农民不愿意增加秸秆利用的物资和劳力投入。

四是秸秆利用新技术研发、推广投入不足,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五是秸秆便捷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民收集处理秸秆的难度大,导致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现象严重。

六是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尤其是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

七是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

现有支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的政策有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项目补贴;还需要农业,环保,农机,财政,科技等部门联手加大执法力度,加大财政补贴,提高农民的积极性。2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增产增收结合起来。

以提高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认识为基础,以重点作物和重点地区为突破,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为保障,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秸秆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逐步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问题,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重点作物和重点地区为突破,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标本兼治。加大对秸秆焚烧监管力度,以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积极性。对现有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梳理,尽可能物化和简化,多渠道地对秸秆加以利用,坚持秸秆还田利用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鼓励企业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引导农民自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安徽省各主产区种植业的现状和特点,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和利用方式,合理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利用。

政策扶持,公众参与。统筹考虑国家,安徽省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情况,加大财政投入,制定财税扶持政策,形成以市场为基 础、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

采取秸秆综合利用措施,解决秸秆废弃和焚烧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2010年在机场和高速公路沿线地区,重点城市周边基本实现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力争在2015年,建立较完善的秸秆收集、储运和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还田和产业化综合利用布局。在机场和高速公路沿线地区,重点城市实现秸秆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省所有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24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重点领域

1、重点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合宁、合徐、合界,合六叶、合阜、南洛等高速公路,京沪通道、京九通道、沪汉蓉通道等铁路沿线,合肥骆岗机场周边地区以及合肥,安庆,巢湖、芜湖等省辖城市周围、各级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人文遗址、林场、油库、通讯设施等周边地区。从2009年起要基本实现以合肥骆岗机场为中心15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沿格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各2公里以及重点单位周边10公里范围内全面实现秸秆禁烧目标,确保交通安全,防止火灾发生,减少环境污染。

2、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地区

这一地区的市、县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各自的禁烧区。在206、205、105、312、318等国道和S202,103,228,211等省道两侧各2公里以及桐城、宁国、明光、界首和天长等小城市、乡镇周围5公里范围内。各地要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艺要求,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和方案,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当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

3、全省其他地区

除了重点区域、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区域外,其 他区域解决水稻、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同时开展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试验示范。

(二)主要任务

首先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潜力和综合利用现状;根据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以小麦-玉米,江淮地区以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皖南地区油菜-水稻,水稻-水稻,皖南的棉花等种植模式,合理确定适宜本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数量和布局。

1、安徽省秸秆收集处理体系主要任务

(1)根据田块与资源分布情况,确定合理的适宜本地区的秸秆收集处理方式、数量和布局;

(2)进行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化技术和秸秆切碎、青贮、压块、制粒等秸秆处理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建立较完善的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加快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3)以市场和扶持政策为导向,在安徽省建立五大秸秆利用机械研发制造骨干企业和十个秸秆利用机械制造中小型企业。

2、安徽省秸秆还田技术的主要任务

(1)根据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以小麦-玉米,江淮地区以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皖南地区油菜-水稻,水稻-水稻,皖南的棉花等种植模式,确定合理的适宜各地区的秸秆还田方式、数量和布局。

(2)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①油菜秸秆机械化粉碎还 田技术示范,②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③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④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

(3)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①油菜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②水稻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③玉米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④小麦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

(4)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①水稻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②油菜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③玉米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④小麦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

(5)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①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②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③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

3、安徽省秸秆食用菌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

(1)主栽食用菌秸秆的优良品种选育与筛选及菌种生产规范化研究和示范。①主栽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与筛选,如香菇、毛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姬松茸等品种;②菌种规范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③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2)食用菌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①金针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②香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③毛木耳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④双孢蘑菇、姬松茸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⑤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及新模式集成与示范。(3)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①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周期集成与示范;②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周期集成与示范;③用菌秸秆菌包工厂化生产示范;④食用菌新型秸秆培养料集成与示范。

(4)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①主栽食用菌的代用培养料研究与开发;②食用菌生产中下脚料的循环再利用研究与示范;③食用菌栽培理化因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

4、安徽省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

(1)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2)发展草食动物如肉牛、奶牛和山羊等(3)建立秸秆加工企业

5、安徽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的主要任务

(1)秸秆发电厂的建设;完成15座秸秆发电厂的建设,(2)围绕每个秸秆发电厂周边地区布设30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共450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的建设;

(3)秸秆沼气(生物气化)项目100个的建设;(4)秸秆热解气化站200个的建设。

6、安徽省利用秸秆制造人造板技术的主要任务(1)开发研制低毒高效的秸秆人造板用胶粘剂;(2)开展多种秸秆制造人造板工艺的研究;

(3)利用农作物秸秆/塑料生产木塑复合材料技术的研究(4)对现有关键工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7、安徽省秸秆炭化、活化技术的主要任务

(1)秸秆炭化、活化技术的的研发与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2)以蔴秆等低灰分的秸秆分别进行物理法和化学法生产活性炭的示范基地的建设。

四、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内容及布局

(一)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内容及布局(1)项目布局

根据各地作物的种植模式,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和利用方式,秸秆焚烧对环境、居民生活等影响程度,把秸秆收集处理的区域分为重点区域、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区域和其他区域,合理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利用。

①重点区域

重点区域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和机场周边地区、省辖城市周围、各级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人文遗址、林场、油库、通讯设施等周边地区。从现在开始积极开展过剩秸秆的机械化捡拾打捆技术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到2010年要基本实现以机场为中心15公里为半径的区域,沿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各2公里以及重点单位周边10公里范围内全面实行过剩秸秆收集处理,示范面积65千公顷,其中:小麦示范面积41千公顷,玉米示范面积21千公顷,水稻示范面积2千公顷, 油菜示范面积1千公顷。各种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机械总量达到17300 台,新增秸秆收集处理机械3200台,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面积达到453千公顷,其中:示范面积65千公顷,辐射面积388千公顷,占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的60%。并通过示范区向周边地区辐射,全面提高秸秆收集处理机械化、标准化、规 模化水平。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40%,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剩余秸秆收集处理水平要达到45%、60%、50%、80%以上,实现禁烧目标,确保交通安全,防止火灾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到2015年这一地区全面实行过剩秸秆收集处理,实现秸秆总量的71%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基本防治秸秆焚烧、丢弃,腐烂造成的环境污染。

②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区域

在这一区域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和农艺要求,选择适宜的秸秆收集处理技术路线和方案,增加秸秆收集机具,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当地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和禁烧工作。从现在开始积极开展过剩秸秆的机械化捡拾打捆技术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制定规划目标,确定秸秆收集处理机具的推广数量,在国道、省道两侧各2公里以及小城市、乡镇周围5公里范围内,到2010年各种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机械总量达到40000 台,新增秸秆收集处理机械5000台,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面积达到1685千公顷,其中示范面积185千公顷(其中小麦示范面积75千公顷,玉米示范面积50千公顷,水稻示范面积45千公顷、油菜示范面积15千公顷。),辐射面积1500千公顷,占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种植面积的45%。并通过示范区向周边地区辐射,全面提高秸秆收集处理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农作物过剩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达到35%,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过剩秸秆收集处理水平要达到40%、55%、45%、75%以上。到2015年这一地区过剩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达到80%,其中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过剩秸秆基本实现全部收集处理。

③其他区域

除了重点区域、国道、省道沿线及小城市、乡镇周边区域外,其他区域重点解决水稻、小麦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问题,同时开展油菜、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的研究与试验示范。积极推广秸秆捡拾打捆机,加快发展秸秆加工机械,加强机械化秸秆收集处理的开发和推广,开展收集处理机械的选型、配套与开发,发展新型适用秸秆收集处理机械,研究建立适用于水田、旱田及不同地区的秸秆收集处理机械化技术模式,总结经验,宣传试验推广成功典型,确定适合本地的收集处理机具和技术路线,增加装备,有效组织作业,规划到2010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达到30%以上,结合秸秆综合利用的其它措施,基本解决农作物秸秆的出路问题。到2015全省农作物过剩秸秆机械化收集处理水平达到60%以上。

(2)建设内容

①沿淮淮北地区“夏收”期间,重点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小麦收获、秸秆切碎、打捆联合作业、小麦秸秆切碎压块等秸秆收集处理技术。“秋收”期间,重点推广玉米收获、秸秆切碎、捡拾、打捆联合作业、玉米秸秆切碎压块、玉米秸秆切碎青贮、水稻收获、秸秆切碎、捡拾、打捆联合作业、水稻秸秆切碎青贮、棉花捡拾打捆等秸秆收集处理技术。到2010年,新增推广收集处理机械12000台,其中: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1500台,推广小麦收获、秸秆切碎、打捆联合作业机械1000台,推广小麦秸秆切碎压块机1500台,推广玉米收获、秸秆切碎、捡拾、打捆联合作业机械1000台,推广玉米

秸秆切碎压块机2000台,玉米秸秆切碎青贮机械1500台,水稻收获、秸秆切碎、捡拾、打捆联合作业机械1000台、水稻秸秆切碎青贮机1500台、棉花捡拾打捆机1000台,秸秆面积2500千公顷。2015年,新增推广收集处理机械25000台,秸秆面积6000千公顷。

②沿江江淮地区“夏收”期间,重点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小麦秸秆切碎压块等秸秆收集处理技术。“秋收”期间,重点推广水稻捡拾打捆联合作业、水稻秸秆切碎压块、水稻秸秆切碎青贮等秸秆收集处理技术。新增推广机械10000台,其中: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1500台、小麦秸秆切碎压块机2000台、水稻捡拾打捆机1500台、水稻秸秆切碎压块机2500台、水稻秸秆切碎青贮机2500台,利用秸秆面积2000千公顷。2015年,新增推广收集处理机械20000台,利用秸秆面积5000千公顷。

③皖南地区“夏收”期间,重点推广油菜秸秆捡拾打捆,油菜秸秆切碎压块等秸秆收集处理技术。“秋收”期间,重点推广水稻捡拾打捆联合作业、水稻秸秆切碎压块、水稻秸秆切碎青贮等秸秆收集处理技术。新增推广机械6000台,其中:推广油菜秸秆捡拾打捆机1000台,油菜秸秆切碎压块机1000台,推广水稻捡拾打捆联合作业机2000台、水稻秸秆切碎压块机1000台、水稻秸秆切碎青贮机1000台,利用秸秆面积1000千公顷。2015年,新增推广收集处理机械10000台,利用秸秆面积2000千公顷。

④建立数据处理、信息管理平台和秸秆收集处理机械化综合利用培训中心,使省、基地、示范小区联网,增强农机推广系统培训农民实用技术的能力。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1)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工程 ①油菜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工程

每年在油菜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建立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示范内容为油菜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油菜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10个,推广油菜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300万亩,油菜秸秆还田水平达到30%。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重点推广区域是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

力争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油菜主产区(合肥市所有县区、巢湖市、安庆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池州市的部分县)。

②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工程

每年在小麦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建设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40个,推广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安徽省小麦种植面积为3495.4万亩左右)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40个,示范推广小麦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1000万亩,小麦

秸秆还田水平达到30%;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重点推广区域是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

力争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小麦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包括合肥市所有县区、淮南、蚌埠、滁州、阜阳、宿州、淮北和亳州的部分县)。

③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工程

每年在水稻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建设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40个,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为3307.85万亩左右)。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40个,示范推广水稻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1000万亩,水稻秸秆还田水平达到30%;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重点推广区域是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

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水稻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包括合肥市所有县区、滁州、六安、安庆、芜湖、铜陵、宣城、马鞍山市的部分县)。

④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工程

每年在玉米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建设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10个,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为1065万亩左右)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10个,示范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300万亩,玉米

秸秆还田水平达到30%。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重点推广区域是安徽省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

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玉米主产区和重点地区(包括蚌埠、滁州、阜阳、宿州、淮北和亳州的部分县)。

(2)秸秆堆沤还田工程

秸秆堆沤还田工程是将秸秆通过加入畜禽粪便、生物菌剂、化学菌剂、化学肥料等腐熟物质人工堆积发酵成肥的一种还田工程。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油菜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基地20个,推广油菜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300万亩,油菜秸秆还田水平达到30%。

力争到2015年,建设玉米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基地10个,推广玉米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5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水平达到25%。

力争到2015年,建设水稻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基地20个,推广水稻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350万亩,水稻秸秆还田水平达到10%。

力争到2015年,建设小麦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基地25个,推广小麦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700万亩,小麦秸秆还田水平达到20%。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堆沤还田技术重点推广区域是安徽省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

力争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安徽省油菜,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主产区。

(3)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工程

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在秸秆上撒用秸秆腐熟菌剂,每亩2公斤左右,为加速秸秆腐熟,应根据情况适当施用一些氮肥,调节碳氮比。一般按亩还田500公斤秸秆增施3-5公斤尿素的用量折算。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油菜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基地10个,推广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100万亩,油菜秸秆还田水平达到10%。

力争到2015年,建设水稻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基地20个,推广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700万亩,水稻秸秆还田水平达到20%。

力争到2015年,建设小麦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基地10个,推广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350万亩,小麦秸秆还田水平达到10%。

力争到2015年,建设玉米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基地10个,推广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10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水平达到10%。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腐熟剂快速腐解还田技术重点推广区域是安徽省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

力争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安徽省内水稻、油菜、玉米和小麦的产区。

37(4)秸秆覆盖还田工程

秸秆覆盖还田工程主要是直接将秸秆铺在下茬作物行间。收割后,将秸秆均匀整理铺撒在田面或行间,以能满足后茬作物播种为宜。在作物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加氮肥用量以调节碳氮比,一般亩增施尿素5公斤左右为宜。

建设内容:力争到2015年,建设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基地20个,推广小麦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500万亩,小麦秸秆还田水平达到15%。

力争到2015年,建设水稻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基地10个,推广水稻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300万亩,水稻秸秆还田水平达到10%。

力争到2015年,建设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示范基地5个,推广玉米秸秆直接覆盖还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60万亩,玉米秸秆还田水平达到5%。

重点区域:当前,秸秆覆盖还田技术重点推广区域是重点城市和机场周边、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

力争到2015年,全面覆盖到安徽省内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主产区。

3、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

根据各地作物的种植模式,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和利用方式,合理选择适宜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利用。

(1)发展草食动物

在农业主产区,应因地制宜重点选择当地优势产业,如地处淮北平原地区宿州、淮北、亳州和阜阳四市以小麦-玉米为主,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合肥、芜湖、蚌埠等中心城市所在地区以油菜-水稻或小麦-水稻为主的种植模式,秸秆剩余量大、茬口紧、焚烧严重;皖西南地区地域宽广,秸秆数量相对较少,且适宜发展草食家畜,秸秆尚未造成公害。

在这些地区要大力发展草食动物肉牛、奶牛、山羊等。在规模化、工厂化形式养殖企业或农户养殖情况下,以稻草、玉米秸和花生秧为原料制作青贮常年使用或与麦秸、豆秸等加工成秸秆压块饲料,供冬春使用。

(2)建立秸秆加工企业

一是青贮制作实施专业化,全省组织青贮专业队伍,进行社会化服务,为养殖场建青贮窖,全省年需求高质量青贮饲料550万吨。

①奶牛养殖场按存栏牛头均年消耗青贮4吨计算,需要制作青贮26万吨;

②肉牛养殖按饲养黄牛头均年消耗青贮2吨计算,消耗秸秆300万吨;

③山羊养殖按饲养山羊头均年消耗青贮0.25吨计算,需要秸秆212.5万吨。

二是秸秆揉碎或压块:秸秆揉碎自用,或采用就地、灵活的流动压块方式,为缺少粗饲料的规模化养殖场提供秸秆饲料块,全省需要量约为330万吨。

①奶牛养殖场按存栏牛头均年消耗干秸秆1.5吨计算,全省消耗秸秆10万吨;

②肉牛养殖按饲养黄牛头均年消耗青贮1.3吨计算,全省消耗秸秆195万吨;

③山羊养殖按饲养山羊头均年消耗青贮0.15吨计算,全省消耗秸秆127.5万吨。

三是菌糠加工。油菜秸秆由于其理化特性,除了用作板材、燃料之外,不宜直接还田或用作饲料。近年来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油菜秸秆作为食用菌培养基,适宜栽培平菇、金针菇等,而菌糠营养价值、适口性均优于原料秸秆,菌糠采用分散收集,直接饲喂或干燥粉碎后配合到牛羊日粮中使用,年消耗量100万吨;

四是配合饲料生产。选择优质的农作物秸秆、秕壳等,粉碎后按日粮5%、10%的比例分别添加到猪禽饲料中,此项可年消耗秸秆30万吨。

4、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布局及建设内容(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秸秆发电项目

项目布局: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合肥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巢湖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池州市、铜陵市共15个市,每市建设一处秸秆发电厂。每个发电厂周围以乡镇为中心建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30个左右。

建设内容:充分发挥秸秆资源优势,采用秸秆直燃发电技术,建设大型秸秆发电厂。到2015年建设30-50MW秸秆发电厂15个(30MW

发电厂年发电量约为1.9亿度,需秸秆20万吨左右;50MW秸秆发电厂年发电量约为3亿度,需秸秆30万吨左右),年发电量约为28.5(15×1.9)亿至45(15×3)亿度电,年消耗秸秆量约300(15×20)万吨至450(15×30)万吨。每个发电厂周围以乡镇为中心建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30个左右,每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生产规模为1万吨/年左右,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给发电厂,剩余部分作为百姓生活燃料。

(2)秸秆沼气(生物气化)项目

项目布局:选择基础较好的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100个,将秸秆、畜禽粪便混合,实施秸秆沼气工程。

建设内容:与大中型养殖场结合,实施秸秆沼气(生物气化)站100个。与大中型养殖场结合,将秸秆、畜禽粪便等采用适合的预处理工艺,使其中的纤维素类物质有效降解,以提高厌氧消化率。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原料,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制取沼气,可直接用作居民生活、生产能源,也可用来发电。拟在我省以畜禽粪便和秸秆为原料建设规模化沼气干法厌氧发酵工程100处。

每处建设3000m3左右的大型秸秆沼气工程,按容积产气率≥0.7m3/ m3.d计算,日产沼气2100m3,可满足600户左右居民的日常生活用能,每年还可产生500多吨优质沼渣有机肥,可直接用于有机农产品生产。日需秸秆1.5吨,年消耗秸秆550吨左右。全省秸秆沼气工程100处,年消纳秸秆5.5万吨。

(3)秸秆气化项目

项目布局:全省65个县,每个县布点3-4个。共建200个供气站。

建设内容:按照技术经济核算,以每点300户左右较适宜,全省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200个。以自然村为单元,设臵气化站(气柜设在气化站内),附设管网,通过管网输送和分配生物质燃气到用户的家中。

每个站年产气3.5万m2(按每户日需气3.5-4 m2计算),按0.75公斤秸秆产1m2气,一个供气站年消耗秸秆26吨。全省200供气站一年可消纳秸秆520吨。

5、秸秆食用菌利用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1)市区附近主要建设内容有

主栽食用菌适合秸秆的优良品种选育与筛选及菌种生产规范化研究和示范。包括:①主栽食用菌优良品种的选育与筛选,如香菇、毛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姬松茸等品种;②菌种规范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③液体菌种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东至县兴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田野菌业公司,安徽鑫农(淮南)食用菌有限公司,合肥晟瑞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食用菌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包括:①金针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②平菇、姬松茸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肥东丰宝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芜湖南陵县食用菌协会,淮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包括:①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周期示范推广;②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周期示范推广;③食用菌秸秆菌包工厂化生产示范推广;④食用菌新型秸秆培养料研究与示范推广。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和县皖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华澳(淮北)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食用菌协会等。

(2)江淮之间主要建设内容

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包括:①主栽食用菌的秸秆培养料集成与开发;②食用菌生产中下脚料的循环再利用研究与示范;③食用菌栽培理化因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合肥市食用菌协会等。

食用菌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包括:①香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②双孢蘑菇、姬松茸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肥东丰宝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安徽朝晖(集团)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淮南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鑫农(淮南)食用菌有限公司等。

(3)淮北地区主要建设内容

食用菌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包括:①金针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②双孢蘑菇、规姬松茸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

广;③平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华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食用菌协会等。

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推广。包括:①主栽食用菌的秸秆培养料研究与开发;②食用菌生产中下脚料的循环再利用研究与示范推广;③食用菌栽培理化因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华澳(淮北)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食用菌协会等。

(4)沿江及江南地区主要建设内容

食用菌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包括:①香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②毛木耳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③双孢蘑菇、姬松茸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④平菇规模化及标准化生产新技术集成及新模式示范推广。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东至县兴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山华集团,芜湖南陵县食用菌协会等。

食用菌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包括:①主栽食用菌的秸秆培养料研究与开发;②食用菌生产中下脚料的循环再利用研究与示范;③食用菌栽培理化因子及栽培条件的研究。主要承担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东至县兴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山华集团,芜湖南陵县食用菌协会等。

6、秸秆炭化、活化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

建设以蔴秆等低灰分的秸秆分别进行物理法和化学法生产活性炭的示范基地。2010年对于交通干道、机场、城市周边等重点地区,要重点规划,尽快解决秸秆的季节性和结构性过剩问题,先投资机制炭生产线,容易上马。到2015年,可以在阜阳、宿州等地上一些活性炭生产基地。

7、利用秸秆加工业利用技术布局及建设内容

(1)利用农作物秸秆制造人造板项目。开发农作物秸杆的综合利用也是我省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合肥、蚌埠、滁州和安庆四大秸秆人造板生产基地,其中合肥建立以稻秸秆和油菜杆为主要原料的秸秆人造板生产基地;蚌埠建立以麦秸秆和玉米杆为主要原料的秸秆人造板生产基地;滁州建立以稻秸秆和麦秸杆为主要原料的秸秆人造板生产基地;安庆建立以稻秸秆和棉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秸秆人造板生产基地。

(2)利用农作物秸秆/塑料生产木塑复合材料项目。

本项目是以各种农作物秸秆、木材加工剩余物和废旧塑料为原材料,通过秸秆纤维与塑料两相界面的强化处理和熔融混炼,利用挤出、模压、注射等成型技术及设备制备绿色环保的木塑复合材料,研究开发木塑室内装饰材、木塑建筑模板、木塑托盘和户外公共设施等木塑产品。并在混料、成型、温控、速度、切割、配方、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革新和改进,使之更加适合以秸秆为原材料的农 45 业废弃物的加工再利用。本项目将有效利用了农业废弃物及白色污染源“塑料”,节约巨额的社会投资,部分地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资金来源根据项目性质初步考虑,有待进一步落实)

1、秸秆收集处理体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到2015年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推广总投入约需1.5亿元,其中需中央投资3750万元,占总投资的25.0%;省级投资2000万元,占总投资的13.3%;市县配套500万元,占总投资的3.3%;农民自筹8750万元,占总投资的68.3%。其中中央与省级投资金中5000万元用于机械购臵补贴,机具补贴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50万元用于建立数据处理和信息平台,250万元用于建立示范培训中心、人员培训、宣传资料印刷、作业费补贴等,450万元用于适用于安徽地区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机械装备的研发、中试、试验与鉴定推广。

2、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技术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1)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

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首先必须有机械,一是联合收割机,二是大型拖拉机,三是旋耕机或深翻犁。目前小麦和水稻联合收割机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但油菜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和旋耕机严重不足,需要加快发展。

下载安徽省建筑节能规划080104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建筑节能规划08010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纲要(合集五篇)

    **市建筑节能“十二五”规划纲要节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建筑节能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

    建筑节能材料

    建筑节能材料 专业: 姓名: 摘要 节能环保已经普遍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建筑工程新技术的研发成果,应属节能新材料的应用最能体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紧缺问题日益体现......

    建筑节能材料

    建筑节能材料 工程管理1404班 A13140654 徐田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筑迅速增加,建筑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以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为着眼点......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选修课试题本试题算16学时1、 夏季室内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2、建筑室内外热交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分析影响建筑能耗的几个因素?怎样控制它们以提高建筑的整体节......

    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法律咨询3分钟100%回复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安徽省村......

    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安徽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1年12月23日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改)第......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为指导美好乡村建设,构筑分区、分类、分步骤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特......

    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

    安徽省地矿局地矿文化建设规划 地矿文化是地勘单位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地勘单位文明程度的反映。加强地矿文化建设对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