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有感

时间:2019-05-14 05: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黄帝内经》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黄帝内经》有感》。

第一篇:读《黄帝内经》有感

读《黄帝内经》有感

在三八节来临之际,公司给每个女工发了书籍,当我拿到《黄帝内经》这本书时,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第二篇:读黄帝内经有感

读《黄帝内经》有感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天,死亡在冬季。《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天人相应”观,是说一个人的生存与天地二气的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所迷惑。《黄帝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这说明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离不开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形神合一”观与“天人相应”观所体现出来的是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等置于整体联系之中,并将其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各个环节,对今天的医学临床实践仍有启发意义。当代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过渡,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不仅对医学,而且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医学心理思想《黄帝内经》指出心理活动不是虚构的而是由人体产生的。它认为心理活动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主张脏腑还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黄帝内经》以脏腑作为心理器官是不科学的。但《黄帝内经》把心理活动植于脏腑形体之上,同灵魂学说相比较有历史进步意义。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发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感病因。《黄帝内经》对此作了广泛的论述,指出情感失调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内因。《黄帝内经》认为感情活动与五脏一一对应。五脏所属的情感活动一旦过激,就会引起相应脏腑的病变,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一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是人们长期处于节奏快速,应激频繁的状态之中,心理压力过大,情绪适应不良导致的,这正是与《黄帝内经》的关于情感与五脏关系的论述有相通之处。另外,情感刺激的强度不同,致病的结果也不同,指出“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以致疾病急起,甚至死亡。类似病例比较突出的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喜乐异常,使他突然得了癫狂。而对渐进性的精神刺激对身体的伤害也有明确的论述,如“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可见,渐进性的精神刺激所致疾病多、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难。《黄帝内经》对情感致病的机理有所认识,指出情感除直接损伤脏腑外,还通过气机引起其他身心病变。如“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虽然《黄帝内经》对情感致病机理的认识与现代身心医学观点有些出人,但不能苛求。

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明确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的身心特点,去辨证施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会促进和提高疗效。说明《黄帝内经》关于医患关系的论述是富有科学性的。

另外,《黄帝内经》也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如望诊、问诊、切诊等,通过询问病人(心理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等来帮助诊治疾病。《皇帝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诊治疾病时,应尽量做到对病因、病史及相关情况细致了解掌握,才能有助于准确诊断治疗疾病。《皇帝内经》重视语言疏导,“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它从人“恶死而乐生”的本能出发,告诉患者不遵医嘱的危险,讲明遵从医嘱的好处,诱导患者创造治愈疾病所需要的条件。着重通过医生的说服教育转变患者对医治疾病的态度和认识,取得患者的配合,以提高疗效。这也是现代心理治疗应遵守的原则。《皇帝内经》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说明用一种情感去纠正相应的情感,可以调节情感过激引起的病变。从《续名医类案·郁证》记载:韩世良在治疗一个“思母成疾”的女患者时,暗中让女巫告诉患者,她母亲在阴间准备报复克命之仇,患者大怒,“我因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事例虽极端,但患者“病果愈”。这是“怒胜思”的成功病例。“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治愈。祝由是对疾病求助于“神”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患者祝说疾病的由来,用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疾病是可以用精神疗法控制的,事先了解疾病的病因,可适当选用“祝由”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当然,在针灸疗法在《皇帝内经》也有相应记载,“神有余者写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元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有余就刺其小络使之出血,不要深刺,以免伤大经,这样神气才能平和。可见,针灸具有平复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现代临床实践证明,针灸仍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常用方法。

《皇帝内经》对养生学有突出的贡献,他强调整体观及从“防未病”思想出发,指出应“不治已病治未病”,注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强调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养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外在的“虚邪贼风”,应及时回避,对内应保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做到“恬淡虚无”,正气充足则疾病不会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少私寡欲 《皇帝内经》认为欲望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指出欲望无穷,最终会影响健康,所以养生的方法就是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即要意志安闲,少有欲望,心境安定,没有恐惧,现代身心医学证明,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少私寡欲”,以求心理达到平衡,则会有利于身体健康。

另外关于锻炼形体方面,《皇帝内经》从“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出发,认为形与神有机相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指出养神与养形可相结合,通过动形可以恰神。须应调神其基本原理就是适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升降沉浮,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目的。“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强调根据春夏秋冬之寒热温凉的变化适应“生气”、“长气”、“收气”、“藏气”,而进行调养。并且“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一日之内阳气亦有所变化,如同顺应四季变化养生一样,也应顺“一日四时”进行养生。这就与现代人体存在“生物钟”的认识不谋而合。顺时调神也是“天人相应”的观点延伸。《皇帝内经》的上述养生心理思想含有积极预防的意义,对今天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对养生学的重大贡献。

《皇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它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外,同时是一部经典的哲学典籍,它帮助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深奥智慧,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当然,其在医学、哲学方面的极大贡献和成就绝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清楚的,此文只是将个人之愚见,以及网络中的他人见解加以编纂整理,了以成文,窥其一斑而已。

第三篇:读黄帝内经有感(推荐)

读黄帝内经有感

(一)周红昌

今日阅读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对人之所以生病和短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对自己的病损和短寿忧心忡忡:

我之所以生病和短寿,原因在于一不法天,二不法地,三不法自然,四不法自体。用法律和社会学术语讲,叫做无规矩不成方圆。

《黄帝内经》上讲,上古时代的人,特别是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大都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尤其注意:

一、饮食有所节制;

二、作息有规律;

三、不妄事操劳,不操闲心;

四、调和情志,不发脾气,不生闷气,没有看不惯的,没有挺不顺的;

五、避免过度的房事;

六、避免来自外界的刀金之伤和虫啃鼠咬。此六条,是其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的主要原因。

可是,现在的人呢?吃饭没有饥饱,早上懒床不吃饭,中午、晚上吃饭不及时,吃得多、吃得饱,吃得难消化;白天烂生活过的像在夜里,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晚上夜生活的像在白天,纸醉金迷,声色犬马;把酒当水喝,革命小酒天天醉,滥饮无度;喝水要冰镇的,吃肉要烧烤的,喝汤要酸辣的;一人谈好几个异性朋友,养好几个情人,生好几窝孩子;醉酒行房,恣情纵欲;不但在家琐琐碎碎事儿多,出去照样丝丝嚷嚷都是事儿;生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穿梭在机器、车辆间,动不动就去抽血、输水、做手术,外伤严重……这样,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真气耗散而不及收敛充盈,精气亏伤,神志浮伏,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七十、八十都急急地交户口本儿了。

由此,我很感慨:

一、现代人眼界太宽了,见的太多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见识有那么多,因此你的烦心事肯定就多,肯定就会影响你的情志、心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看见啥好吃的就想吃、看见啥好喝的就想喝,看见啥好穿的就想穿,看见啥好玩的就想玩,看见啥挣钱就想挣,看见有啥好事儿就想占一份儿,看见哪美女都想多看一眼,看见谁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艳羡?自己的信仰自己怀疑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推倒了,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丢弃了,自己的守持自己放松了……

二、现代人的腿太长了,社会关系太复杂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二。俗话说,常过河必有一湿脚,但你天天东西南北到处窜,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你遭遇伤害的几率会少下来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就会多复杂。社会关系复杂了,你的琐琐碎碎、丝丝嚷嚷、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自然就少不了,少不了的结果,就是你纠结难缠、劳心伤神、生气上火,最后急急如律令,仓皇把自己送给马克思。

三、现代人吃的太滥了,五脏六腑负担太重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三。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拿一些站的高看的远的人的话来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人不敢吃的?各种各样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奶,各种各样的小吃、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还有我很无能为力的就是现代人都好吃各种各样的药,谁要是不懂几样药,不知道几个偏方、秘方好像就会被看不起。更吓人的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医生,这是很要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马上就有好多好多关心你的人给出各种各样的方子。

四、现代人住的太好了,高楼大厦不沾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接地气,不是叫你买一袋面送给群众,而是叫你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聊聊土地的那些事儿。拆迁难,群众刁?不是的,群众是真不想上楼,群众是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们真的懂吗?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那份邻里亲情,阻断了人们与大自然的沟通交流……高楼大厦有什么好?活动少了、见阳光少了、辐射多了、压抑抑郁多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大家守持自己的礼节操守,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法天、法地、法自然、法自体,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尊重并亲近自然,尊重并适应规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睁只眼闭只眼,看见美女就当没看见,你能做到吗?

嘿,说你呢!往这儿看!!

(看看38分钟,20个人回复,多人开药,是不是真的?不要骂我哦,我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

读《黄帝内经》有感

(二)浅谈养生

王健康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每一个中医学子必读的中医典籍,是中华炎黄子孙寻求养生之道的宝藏。《黄帝内经》讲究“天人相应”、阴阳平衡、五行对应五脏等中医思维,其篇章字字珠玑,言言如玉,因而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读经典,诵经典,是每个中医学子的基础功课,我也不例外。现将自己品读《黄帝内经》的经历和养生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述了上古之人如何保存真元之气,如何摄生,其文写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短短的几十个字点明了上古之人的生活习惯讲究天人相应,起居有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皆百岁,现在的生活习惯恰好与之相反,过度劳累,起居无节,饮酒过度,加之繁忙的工作,导致年过半百就开始出现衰老的迹象。通过强烈的对比,意在提醒现在的我们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养生,即在外顺应自然,在内起居有节,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顺应四时,调养身心,锻炼身体,保精全神,五味和调,按时劳作,劳逸结合。所以在我看来,对当今社会忙碌的我们而言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在指引我们应如何养生。

当今社会是处于经济政治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时代,但是忙忙碌碌的人们每天都处在高强度、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熬夜加班和工作,不按时吃饭,休息不规律,违背了自然生活状态,因而会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高发,更有很多人因工作强度过大而猝死的事件屡屡发生。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个体,天人合一,与天相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身体应该保持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而现在的人们过度劳累,缺乏体育锻炼,以及有许多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已经开始破坏人们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因而诸多疾病的发生也不足为奇。一个懂得养生的人应该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遵循自然的生活规律。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生活习惯,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唯有当我们遵循自然的生活规律,才会使我们的体内阴阳处在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养生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调节机体稳态的过程,不仅仅起居有节,还要注意饮食习惯,平日加强体育锻炼,升发体内的阳气。经济飞速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现在的饮食习惯大多都是肥甘厚味之品,走在大街上,中年男士大肚子的很多,痰湿体质很多,糖尿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也年年在增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味是化生阴精以养五脏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精气之源,饮食的偏嗜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使五脏发病,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太过与不足,均会使对应的内脏受损。过食酸则肝气旺盛,肝旺乘脾,脾气虚弱;过咸则肾气受损,不能生骨充髓;过食苦则心气受损,鼓动无力,则心气喘满;过食甘则损伤脾气,致脾气虚弱。因此谨慎和调五味,才能维持人体阴阳平衡。饮食是一个补充人体能量的过程,有规律的三餐是促进人体成长和发育的保证,因而我们一日三餐应规律饮食。饮食偏淡,使得人体的能量不断地补充;过度的肥甘厚味之品,会导致人体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阻中焦。中焦乃人体的枢纽,中焦失司,因此会发生一系列的疾病。

在养生理论中,情志养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经》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种情绪变化是人的基本精神活动状态,但突然、长时间、强烈的刺激,超过人体正常的生理范畴,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写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行。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该篇还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绪的变化,能够引起气机的紊乱,表现为升降失调。故《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七情虽为各脏腑所主,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的失调都可以伤心,心伤则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失调。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良好的心态,没有过多的欲望才能调节安定人的性情,使得人们达到长寿的目的。若不能很好的调养精神,违反自然的生活规律,任意放纵,过分激动,则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引起诸多的疾病。因而《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一个真正养生的人,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节,万事皆有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勤于运动,更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坚持。《黄帝内经》中包含了诸多的养生理念与思维,我只是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浅谈了养生的智慧,它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我学在其中也受益匪浅。

(作者系长春中医药大学学生)

读《黄帝内经》有感

(三)杏林颉芳

蒋宇龙

再现华章

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也是迄今为止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著作,与其说是一部医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因为它是在总结我国秦汉以前的一些医疗经验的同时,汲取和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带有明显传统古典文化特点的思维方法,使其成为一部以医学为主体,融入哲学、天文、历法、气象、心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著作。《内经》虽篇目众多,文字古奥,义理隐晦,相信这是许多初尝中医的杏林学子的共同感受,但若精研细读。也就不难发现,《内经》中的行文论述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古代科学知识,渗透着古代传统的朴素哲学思维。

还原课本寻术业,回归自然得提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道:“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众所周知,中医善于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基本观察,抓住客观世界中具体形象的特征性符号加以概括,依靠象征,比喻,类比等方法进行思维,将自然界的一些客观规律引入中医学说的范畴,化生出许多中医特有的概念。

阴阳学说,本就是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要学术思想,其源自于古代人类基本的生产实践中,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在刀耕火种中对自然规律的观察,逐步明确了阴阳的概念。而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阴阳学说逐渐被引入医学领域,它越来越多地开始表达中医学方面的含义。

我们在面对这些晦涩难懂的文字时,由于历史观念的时空差异,难免会对中医的一些譬如“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理论理解不够到位。既然它们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如“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全部来源于自然现象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放下课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还原那些概念和学说本来的面目,把书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我们打破书本的限制,全方位地去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构建中医的整体思维,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勤求古训明医理,博采众方获真知

诚如元代医家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序》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遍数中国古代,大凡在医学上集大成者,无不是在杏林治学的医门中上下求索,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一般,小心谨慎,切不可大意疏忽。诚然,医学是一门高深复杂,非下苦工,潜心研读,用心体悟方可寻获其中一些理法方药。正所谓:“若为医道,非难莫可名其状也。”

反观今天一些医学生,在课堂上背了寥寥数方,便妄图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地,张口闭口苍生大医,面对病邪疾患,也不进行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仅仅凭借主观的臆断猜测,便以为抓住了病机的要点,不由分说地拟方开药,还洋洋洒洒,自以为参透了其中的医道。殊不知,这是及其可悲的。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序》中写道:“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也。”表达了对技术不精的庸医的憎恶。《大医精诚》里说道:“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学圣手的至理名言言犹在耳,发人深省!仅仅依靠对方药的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

遍阅医籍耕读经典夯基础,多临症候揣摩总结训思维

近代以来,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特别是自从西方的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祖国传统医学便饱受质疑,屡受攻讦,受当时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掀起了声讨中医的浪潮,一段时间内中医一度被认为是古代封建迷信之流,其发展和传承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现在有许多中医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西方的现代诊疗技术产生了过度的依赖,而忽视了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的诊察。这与中医历来强调的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中医诊病的出发点,也是诊病的最高目标。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中医亦着眼于整体观,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本来就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既体现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气血津液之间,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机能之间,也体现在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之间,人在适应外界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也在维持自身功能的稳定。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古代医学典籍的阅读,《内经》就是其中的代表,因为经典中一方面包含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在通过课本的剖析对中医理论有了一定的概念之后,再重新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它们的含义,来逐步培养中医看待问题,诊察疾病的思维,不至于因为对一些理论理解的不到位,一开始对某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就存在误区,这一点至关重要。这种在脏腑解剖体系,气血津液相互化生的病理生理都无一例外强调整体观念的思维和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那些一味迷信西医诊疗技术,忽视中医诊疗思维,临床技能诊断的人是难以维系的,其诊疗治病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在临床上审证求因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经典对病机进行揣摩和思考,这样诊断病候的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有人说学中医,那些晦涩的文言文是一块很大的心病。诚然,学中医不能把它看作是孤立的一部分,中医原本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常识一定量的积累,有些中医相关涉及的文化现象自然是觉得难以理解,医学是个综合性学科,尤其是中医学,它既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也包含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应当在学习中医的同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积累,它能够加强我们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磨练我们的品行,对我们行医大有裨益,因为合格的中医不仅仅是医术的高超,更是拥有高尚的情操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国家的政策对中医是大力支持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把“健康中国”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提到一个更加高的地位,习近平主席“中国梦”伟大构想的提出为中医药指引了发展的方向,中医药这一几千年来为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的民族瑰宝,也必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必定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中医药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但是机遇就意味着挑战,我们肩负着传承杏林之道,弘扬和传播大医精神的重任,广大中医学子更应当坚定信心,秉持一往无前的信念,无论杏林道路上有多麽巨大的艰险和磨难,都不应当退缩不前。如果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饱览群书,遍阅经典”是我们的左右利刃,在荆棘丛生的道路独辟蹊径,指引我们到达真知的彼岸,那么,“中国梦和中医梦”则是我们手中的火炬,它必将会在杏林大道上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扬帆起航

既然选择了远方,必当日夜兼程。我们的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中医经典将会见证我们的足迹,历代名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必将再创中医药之辉煌。让我们携起手来,精诚团结,发奋苦读,为了中医药事业有更光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作者学校:陕西中医药大学)

第四篇:读黄帝内经有关气候有感

读《黄帝内经黄帝》有关气候有感中华养生,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代哲学的体现,其理论精髓也多蕴藏在祖国经典《黄帝内经》之中(以下简称《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它非常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调养精神,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内经》在“天人相应”的观念指导下,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候变化规律,指出养生必须随四时变化而行。早在周秦时期,人们就发现顺应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所以,人们要想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养生长寿,必须对自然界阴阳四时周期性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否则,就会变生或引发种种疾病。“春夏养阳”,是指在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这时人们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起来。凡是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生发的情况皆应避免。《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时节,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气”的道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夏季如何养生,《内经》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要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中医夏季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正常机能可遭到破坏。《内经》中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秋季,《内经》指出:“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段话的意思是:秋天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这时天气已凉,像鸡一样夜寐晨醒,使意志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个时候还要收敛神气,使自己的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不要急躁发怒,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这就是适应秋天气候的养生法。倘若违反了这种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容易患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并且会使人体适应冬天的潜藏之气减少。由于“燥”是秋天的主气,这时因为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所以常常出现干燥气候,使人易患“秋燥病”。为此,在秋季应保持一定的湿度。饮食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食品为主,应多吃些芝麻、蜂蜜、蔬菜、水果之类的柔润食物。而到了冬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冬季养生的总则。冬天是闭

藏之候,最好收敛自己,避免奔波劳碌,特别是不做大的体育活动,不要大汗淋漓。明净气,少思虑,不忧愁,不要扰动体内所藏的阳气。晚上早睡,早上迟起。如果进行体育锻炼,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少量活动,感觉遍身微微汗出即可(最忌晚上锻炼)。总之,顺四时,适阴阳,慎起居,和情志,调饮食,便能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所以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进行养生调摄,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黄帝内经读》

《素问》指经常被问到的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事情。具有普及性与一般性的问题。它是解答中医关于生命和对天、地与生命关系的问题。是一本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书。

《灵枢》是关于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节点。枢为门轴,为关键,是讲针灸穴位的书。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360个腧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为天地之气,人应该顺应此天地之气。

传统中医的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上古天真论》

《内经》在自然观、价值观上接受了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个退化的过程。上古是人类道德水平最高和生活最合乎理想的时期。

养生的核心要义在于保持“形与神俱”的形神统一状态。

【天真】即天赋与人的真精真气。道法自然为上古天真,反之,不自然,为“伪”,即人为做作。中医是伪科学。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真伪对立。天真为无饰的真。道家人为今不如昔。时代越进步,人为的东西越多,离天真就越远。而追求那种天真的办法不是现今里去找,而是返璞归真,回到远古时代,因为远古时期的人们最接近自然。“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为此篇概括。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不但建立了太平世界,还是一位讲求医药和养生之道、最后成仙得道的帝王。

因道家重视研究自然和生命,倡导养生,追求“长生久视”,故追认黄帝为道家始祖之一。如汉初的“黄老学派”、“黄老学说”。

中医作为养生保健、祛疾俞病的使用技术,其价值追求与道家由很多相似之处,故和道家一样把黄帝作为自己学派的始祖崇拜。《内经》即是假托黄帝之名所著之经典。

24个字讲出黄帝生平,精炼。

【神灵】是风动?还是帆动?总之是心动。

中国古代,心与神等同,其基点、原点为灵。西方为造物主,中国为神。神州即为神所眷顾的地方。神是天,灵(靈)为人(特殊的人)。巫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分子。“巫”字上为天,下为地,中间是能够沟通天地人鬼媒介的人,左人为活人,右人为死者。从巫者为女性,因为女人具有超常的第六感觉。觋为男巫。先有巫而后有觋。

当巫以三个口字用嘴叨念咒语祈求降雨之时,上天下雨的时刻,就是灵(靈)。意为灵验。

【生而神灵】虽黄帝为男,但生来就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能力。

【智慧】智而不慧。急中生智,静极生慧。智不动心神,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学问。而慧带心,能通神。上面为极大“丰”富,中部为“彐”,是哲学中可以转折变性的事物,如否极泰来、乐极生悲等,具有哲理性。

【言】言者为儒家三立(立德、立言、立功)中的立言(如马三立、楚屠南),指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

【弱】20岁之前。

【幼】年轻时。【徇齐】徇通迅,疾也。齐,速也。引申为敏慧,指思维敏捷,理解事物迅速。

【敦敏】敦者,下盘特别稳的人。读内经,应先练习道家的站桩、打坐等功夫。道家站桩,要求气沉丹田,虚其心,实其腹,离中虚,坎中满,即心火与肾水的状态。下边生根于丹田而使心虚。敦说明实腹,肾精很足。

敏指当处于敦的状态下,心很虚无的时候,感觉就会非常敏锐。此状态下容易产生出慧。人应虚心实肾,心不被蒙蔽(脑梗、心梗、脑萎缩等为心不虚致)。

【成而登天】成,修成正果。道家修炼得出神入化的一种境界。传说黄帝战胜后,修炼于山中,忽然天上下来一条龙将其乘上九天而得道成仙。而与其一起修炼之人,有攀附者,也一同上天。另有解释为登临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春秋】指人的年龄。

【动作】动(動)与踵有关,指脚后跟发力。动为动脚,作为动手。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是时代不同(变化)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自然变化的规律或者人们还没有掌握自然变化规律?失之,失道。

【知道】了解或懂得自然变化的规律。

【道】千言万语说不尽一个道。中国文化就是关于“道”的文化。整个中国文化都谈道(包括儒释道)。道的本意是行走,后指道路。有路可循,故道还有规则、法则、准则以及规律等意思。

老子之于道的基本意思:

第一,创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二,宇宙万物所遵循的基本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素问·气交变大论》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者,即圣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道理】道是抽象的,理是可见的自然纹路。只有顺着浑然天成的玉石的纹路去雕琢,才为道。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原则之一。是古人生活、行动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医学养 生防病的根本原则。

法,取法、效法。道是天道,法是人为制定的。其有善法(遵循天道的法)、有恶法(违背天道的法)。按不同的取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阴阳”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可以标志世界上一切相互对立或对待的事物或现象,是分类和认识事物的最基本范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或“气”化生而来的。

“阴阳”对应着世界万物的万象,在自然界最主要的表现为从一天的昼夜到一年的四季寒热温凉等的阴阳转化。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气化阴阳的产物,其生命过程及规律必然是和天地阴阳一致的,必然要顺应这一规律,这是人类生存和养生的基本规律,不可违逆,否则必受惩罚。张介宾《类经》云:“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

“和于术数”是“法于阴阳”的具体化。阴阳五行是万物普遍规律,在万物中蕴含着数量的规律,可据此规律来制定或创造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

道家讲“道、法、术、气”。术为技术层面的操作,气指有形物质或工具。术是谋生的技术或职业,应满足身心健康与糊口为条件;数有阴阳,阴阳可见,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如果自身阳气不足,则可选阴数以和之。数亦为量词。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生的重要原则。饮食方面不能“过”和“不及”,二者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即“过犹不及”。

“节”,是节欲、节制、节奏。中医与道家和儒家提倡“取乎中”,不能纵欲和节欲。健康人应按时吃饭,亚健康人则不然,按需吃饭,食应7、8分饱。

“饥饿”,饥是胃肠空了,饿是自我的感觉。

古代讲饮水应做到“不渴不喝”,饮多伤肾,长水斑。

《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起居有常”,起指劳作活动,居指安居休息,常是固定的或有规律的变化。起属于阳,居属于阴。人的起居应顺应自然界阴阳交替变化的规律。

“不妄作劳”,妄,字义上看指死在女人上面,指欲望与性爱过度。肾者,作强之官,主强。会休息才会工作,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

【形与神俱】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形神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故养生就是要维护形与神,即形与精、气、神的和谐统一状态。才能尽天年。

【天年】天赋寿命。60岁一甲子为寿(之前死掉均为夭折,寿与夭反义),80岁为中寿,100岁为长寿,120岁为尽其天年。

【以酒为浆】喝酒如喝水。酒,性热伤阴,且能乱性。孔子:“唯酒无量,不及乱。”以不及乱为前提。又曰:“不为酒困。”故制定酒礼。

【以妄为常】不切实际的妄想。虚火上炎。

【醉以入房】生孩子多呆傻吃孽。陶渊明和李白之子均此状。故陶渊明说:“盖因杯中物也。”

【不知持满】不懂得保养精气使之盈满。持满,养护肾精盈实。

【不时御神】人神与天神节奏协调一致,为按时御神。否则,为不时御神。指按自然规律来驾驭自己的精神。

【务快其心】动心,刺激,也消耗能量。不应追求感官的刺激快乐。可打坐以快其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 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自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圣人】各学派有不同解释。儒家人为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合德的人。道家有“真至圣贤”的说法。《内经》承袭道家说法。

【虚邪】虚实相对。实者,眼见为实,肉眼能看见的,包括显微镜下的细菌、病毒等。虚者,是形而上的概念。是一种不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能量。六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属虚邪。邪者,不正之气,指一切的致病因素。

【贼风】非四时之气的不正常的风淫。当人在精神放松状态下,不注意时被风所侵害。在人体的卫气回内时所受之风淫。如睡觉时,精神放松,卫气回内,因为有被子在保护着身体。但当无被子的时候,就可被风寒侵害致病。

【避之有时】春多风、夏多暑燥、秋多凉、冬多寒。正常下,人们都会应时而避开。切莫迎风而上。比如夏季骑摩托车会的风湿骨病,身热腠理开放时吹空调着凉等等。另外,在熟睡时被惊醒也是没有躲避好。

【恬惔虚无】“恬”,指不考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能够自我宽慰,自得其乐,津津乐道于自我的兴趣爱好中,当受人微词时,能够自我疗伤。再别人看来,是恬不知耻的行为。“惔”,无欲无求。“虚”,虚心,不追求物欲和权欲。“无”,“有”的来源,“无中生有”。

【真气从之】元神推动真气,真气推动体内脏腑的节律性运动,这种运动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如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心跳和胃肠的蠕动等。

【精神内守】不内守,就会失精失神。精和神深藏于内。遗精、滑精者为精不内守。精为神的前提,制造精液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气血能量;女性的精不内守表现在分泌阴道润滑液过多。如流失过多也为失精。无精者脸色无华、熊猫眼、面似涂灰(无精打采)。另流产、堕胎也为失精。大汗、拉肚子、盗汗、浓涕、流血等也为失精,治则宜先用补药补益住漏洞,使其截止流失。

精者,给予生命和供给生命能量的物质,属阴主静,有形可见。

气着,由精转化而来,属阳主动,无形莫见,是生命活动的直接动力。

神者,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显现,狭义指精神情志活动,神是气的表现,即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就是神。神对于气和精有反驾驭能力。神的基本能力有二:

其一,感知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外部世界;

第二,调控精气运转,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上述两种功能缺一不可,但也是矛盾的。

如果过度地与外部环境交流,使精神外驰,就会耗伤精气。同时异常的神志活动又会干扰体内精气的正常运转。所以主张“精神内敛”。老子主张“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庄子说:“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

失神,即丢了魂,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焦虑。“忧”指总是担心坏事将要发生,“虑”指总是期待好事的发生。失神之人,有用散瞳剂者,旨在掩饰自己的失神状态,用自视不清却人看迷离的眼神来勾引欺骗别人。

【志闲】志者,其一,指对过去的记忆。写日志,即记载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肾主志,即肾主记忆。小孩肾气最足,故背诵不忘。(前为颈,后为项)。其二,指对将来的图谋。心 之所之为志,即意志、志向,是内心持久的追求。

过去和将来均不是当下。志闲,指不要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与痛苦和对将来的幻想之中,放下过去和将来的东西,应该认真地活在当下、把握当下。

【少欲】少欲即节欲,非纵欲与不欲。欲者,含性欲、食欲、玩欲、利欲、权欲等。纵欲则会伤害自己。

【心安而不惧】房中置女人为安。城市选在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地方为安,如长安、临安、西安。

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庇护的场所将其保护起来,这个结构谓之心包,又称心主,是由肉质的心脏等组成。心包为臣使之官,负责守卫心神安全(心神由心包来保护)。而心指心神,指人的精神层面的活动、形而上的东西谓之心(神)。

心安的表现,当害怕时会双臂互抱于胸保护心神;

不惧的表现,当相信与热爱时,会敞开怀抱,接纳对方的拥抱。

【形劳而不倦】形,指人体。劳,为用力,指晚上加班加点。厌,指过分,满溢而腻。“天厌之”为老天不满。倦,肌肉痉挛。

此句意为,一指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应睡觉;二指不要累得抽筋。劳作却不知倦怠。

【气从以顺】此时的气血运行是顺应天道经络去走的。而嗝逆于便秘和女人经期出鼻血(倒经)为逆,即气血逆乱。

健康:健者为有力气,康者为通畅(康庄大道)。好比锅炉与暖气的关系。锅炉没有烧好,不产生热气为不健,而有热气暖气管道淤堵不通畅,气不顺为不康。健康的企业管理应做到企业的执行力强(健)和企业的沟通力深广(康)。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自内心的想法,健康的欲望。应该尊重个人的意愿。欲者,是身体本能的一种需要。如饮食男女、温饱、安危(居安思危:安逸久了就会去寻求一种危险的刺激)。愿者,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先言欲后言愿,先物质后精神。

个从其欲,皆得所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美其食】美是主观感觉而非客观存在的。把饭吃美,而非将饭菜做得如何精美。吃时应讲求心境、环境、意境。

【任其服】任,穿着随意。服,为穿着打扮。指穿衣要合体合身,不时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衣者,为外衣。服者,为内衣。月肉旁,指贴着肉穿的为内衣。“服不服”,指所穿内衣贴不贴身,是否舒服。好妻子如同好内衣,不感觉到其存在但很舒服。人和动物如果其气场不强,则会以裸露服饰的方式来吸引外界的。

服药,早期闻药气治病,而药物常常做成香囊挂在内衣上来闻药治病、服气治病。故服气为服药气。佩服,指古代治病的方法,佩为佩玉,服为服气。

【乐其俗】反义词为“移风易俗”。俗为一方水土所养一方之人、很久以来所养成的一种地域性的生活习惯与习性,指“风俗”。要入乡随俗,尊重风俗习惯而乐在其中。

【高下不相幕】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区别,即使有高下,也不去攀比,不去羡慕,活得其乐。

【其民故曰朴】这种状态就是所讲的返璞归真或朴实自然的状态。

厚朴(音破),朴指直。梁山好汉所用的朴刀,指直背刀。歌手朴树。此药通利肺气和大肠之气。

【嗜欲不能劳其目】嗜欲指满足欲望。嗜是过分的喜好。动欲不见得动情。欲字为谷为欠,山谷是凹陷的,欠是缺少的。欲者为需要去填补满足的(事物)。判断男女之情法:性欲后,男人是倒头便睡,还是任然对女方情意绵绵。压制欲望的结果,可能会有恋物癖(内衣)、恋兽癖、偷窥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过分放纵自已的欲望之后,会使眼睛过劳而瞳孔放大出神,使 心神外越。不似闭目养神。现代人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均为心神外越的活动。

【淫邪不能惑其心】淫,指过分,如淫雨霏霏。中医指六淫。特指性生活过度。惑,挑花眼、不确定。不惑指了解掌握自己的状态而使心神确定下来,不被迷惑,不动心了。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愚者,心思或心情陷到角落里出不来,不能自拔,没出路,钻牛角尖,想不开,一根筋的人。智者,比较聪明、通达的人,较开通,有一定知识的人。聪者,听力很好的人。贤者,开慧的人,有慧,不一定具备一定的学识,甚至是文盲,但具有形而上的慧根,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开悟,不学便会懂得很多道理。如王凤仪。

肖,相像。形似为肖,神似为妙。在此通“屑”,指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去看重。惧,鸟惊状,眼睛瞪大的状态,如宣布开奖前,候选人的状态。是惊恐、惊喜等刺激后的样子,忐忑不安。恐,巩是用绳子捆住东西(巩固),心被绳子勒紧后提到喉咙的状态。惧是初级阶段,恐是深入阶段。不惧此指任何事物都扰动不了的意思。不要过分纠结所丢失的东西。

【故合于道】合,人为为伪,天地变化为道。天人合一,指所作所为符合自然地变化,是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长寿、健康、快乐。

【德全不危】道指天道,自然变化的规律。德,用心去体会天道的变化,做事符合天道即好的、符合天道的行为。人可无智,不可无慧。如农妇不识字,却知道“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个育儿既省事又奏效的道理。

名字,名者命也,父母所定,不可自行更改。字号为自己取定。只能父母长辈会自己可直呼其名,平被人应称字。

危,危如累卵。

此句意为,如果我们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够符合自然规律即符合天道的话,就会立于不败之地。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此段言明女性生理周期。

“人到了年老的时候不能生孩子的原因,是生殖能力没有了呢?还是自然的生理变化规律就是这样的呢?”

【老】60岁以后为老。

【材力】材是物质基础。力是能量。又指筋力。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聚,故筋力可代表生殖力。

【天数】天赋之数,即天癸之数。指自然地生理变化规律。肾主生殖,属水,天干之癸,故生殖之精也称为“天癸”。(雌激素)中国的“中”指的是黄河与长江中间地段的安徽与河南地域之中原。黄帝生于河南新郑,所以此论依据中原一带地区的男女生理特点而述。

这一论断中所讲的生理周期,都是先讲原因,再说表现。

【岁】指虚岁。两精相搏谓之神。即受精卵初起时即为人之初,也是年龄的开端。

【发长】指黄毛变黑发。因肾精推动后才变黑。男女七八岁前是没有性别观念的。即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健康男人早晨会有晨勃现象,属正常。女子正常例假28天。

当肾气不足的时候,表现为五迟五软、发育迟缓、头大项软,为肾精不能软化为肾气。治则可用温补肾阳的药物和方法治疗。由于现代的无机饮食、情景剧、灯光照射时间过长(光化)熬夜等,会促使女孩子早熟。表现为月事提前、第二性征发育提前、小大人状。

【真牙】智齿。不长为肾气不足。

【长极】指女子到21岁时,其身高、乳房、骨盆长到极限(丰乳肥臀,是优生标准)。

【平均】肾气主生殖、骨骼、生髓外,精血足则发盛,精代为血,发为血之余。肾气能够给与身体的上述这些部位以生长之需,不偏不倚。

【筋】肌腱,有力量、有弹性。

28岁为身体达到巅峰状态。此前是积累大于消耗。此后,由于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之阳衰少后,胃和大肠不热了、不动了,则会有颜面焦、黄、黑、脆、长皱纹等现象。如果胃肠功能调整的好,则其外在表面为脸不焦、发不堕。通长脸长斑、黑眼圈、鼻翼两侧沟深(刀疤脸)以及抬头纹较多,多是胃肠功能不好的典型特征。

发为血之余,精血多余才会长发。养大肠,当处于极度焦虑状态下时,心里感觉不安全,屎便不下。如常常是到家后,内急。

心火太旺发才白。心属火,火克金,金属肺,故焦虑会影响肺气不宣。

消化,消是本质不变的物理变化。在胃内靠胃酸完成。如冰雪消融。化是性质改变的化学变化,在小肠内靠消化酶完成并被血液吸收。即猪肉变成人肉。胆和三焦分泌酶,但温度过低酶不被分泌。

牛奶只适应孩子喝。因为牛奶特阴寒,而孩子是纯阳之体,二者可中和。但成人喝牛奶,会消耗阳气,尤其阳虚之人。如果要喝,则牛奶加干姜、肉桂、荜拨等热性药物来中和之。

回龙汤治疗血瘀症。

任脉虚,则肾气不足。

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易怒、抑郁自杀、虚热盗汗等。因体内有淤血没有排除干净。应先去邪,活血化瘀,用赤芍、丹参、鳖甲等凉血药。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状。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则齿发去,形体皆极。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脏腑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 无子耳。”

【丈夫】男人为丈夫。丈者,手中拿尺子的人在丈量,是掌握尺度、度量衡、权利的人。尺者,矩也,横平竖直。规者,圆也。以规画圆,以矩画方。男人是在田里劳动的人。男人拿尺子在自家的田里劳动前丈量土地。是一种权利的象征。男人拿矩,女人拿规。最早之男人伏羲拿尺子,最早之女为女娲拿规。日晷,天圆地方。女人拿规研究天象,男人用尺丈量土地。最早的历法成于女娲时代。所谓女娲补天,即指闰月所多出的那一天。古代男人干活,女人谈天。谈判用方桌,进食用圆桌。男人打仗,女人说和。

【肾气实】甜伤肾,但补脾。苦坚肾(焦黄坚果),如盐水核桃。儿童牙齿缝宽、换头发时却黄毛,应补肾,在七八岁时。男人肾气盛,表现在长喉结、长胡须等第二性征。

【精气溢泻】精为生殖之精,气为肾精所化生的能量(气为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的携带者),气能射精(物质+能量)。溢者,从上外出;泻者,自下放出,是人为所加外力刺激使然。

【阴阳和】指男女交合。

【筋骨劲强】筋对应劲,骨对应强。“虎口拔牙”,按虎口(合谷穴)而牙部麻可拔之。补肾,是补其漏洞。有效方法为,撒尿咬牙,使不漏气,吃饭不说话,提肛(撮谷道),肛门排便为谷道,排尿为水道。肾司二便,有助于督脉通畅。

男人的发育过程为精化气、气化神的过程。但男人过早漏精、失精而不能化气,故不能在早年透支,应清心火、降欲。交合不能独自进行(如自慰),应阴阳互补。利用男人16岁至24岁的过渡期做好精神内守,才利于后期成长。

下载读《黄帝内经》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黄帝内经》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 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

    读《黄帝内经》谈智慧[全文5篇]

    读《黄帝内经》谈智慧 如何对待世间万物,然后能做事,这是教育的目的。 对于教育的重点,前面讲过性与情的重要。接下来探讨什么是思想。学教育的特别要把这一点搞清楚。我先不拿......

    黄帝内经范文大全

    黃帝內經 最近閱讀了《黃帝內經》及有關講解《黃帝內經》的一些書籍,使我對這部經典的著作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對養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在作為醫學院的學生,觀念開始有改......

    `读《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感悟(本站推荐)

    读《黄帝内经》——对养生的感悟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 心得体会正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名著,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其内容包含的知识博大精深。我读《黄帝内经》已......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09生物技术2班方悦馨 13484031 《黄帝内经》 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

    黄帝内经作业

    《黄帝内经》选修课作业20112101109 中西医临床2班 周君丽一.试论述《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的思想内容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最终定稿)

    《素问·藏气法时论》浅析之心系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五脏之气的生理及病证的传变、转归 、预后、治法与药食五味所宜等内容。后人将其中五味与五脏......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界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系统就有所认识,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与现代的认识比较是不完善的。《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