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鲁迅

时间:2019-05-14 05:1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鲁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鲁迅》。

第一篇:评鲁迅

评鲁迅

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他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改造传统,他不像前几年的“现代派”那样只重皮毛外壳,他在适度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与美学的先锋性。

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先生的格调,例如,阿Q向吴妈求爱, 与小D相互抓辫子等出的描写语言,都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小部分,具有滑稽的讽刺力量,还有作者不是穿插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在第四章中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评论, 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走着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的讽刺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 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怨为历史所刷淡。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 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第二篇:换个角度评鲁迅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http://shop63695479.taobao.com/

换个角度评鲁迅

也许,我们对鲁迅的了解大多在于他的作品,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为革命献身伟大品质和崇高精 神。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国历史上高大形 象,在人们心中刻下了他伟大的印迹。

可是鲁迅,他最终也还只是个男人,一个平凡的男人。他有婚姻,有妻子,有孩子,那些对鲁迅敬若神仙的人们,是否知道他的原配叫朱安,而非许广平?我对鲁迅先生的人格和作品是极为尊重和喜爱的,但他做为一个男人,他对朱安的态度是我所不赞同的。

鲁迅先生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去描绘祥林嫂等虚构的女性悲剧人物,为何他就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身边的,一个活脱脱的封建悲剧人物——朱安。

作为鲁迅先生的元配,有关她的文字少之又少,较之徐广平的才华和浪漫,他无疑是逊色的,生活在21世纪的,不能想像出那样的画面:静静地看着先生与广平走进走出,默默地服侍婆母的饮食起居„„我基至毫不夸张的觉得鲁迅是一个不负责的男人。

新婚次日拜祠堂,鲁迅没有去。婚后第四日,便只身回到日本。鲁迅是这样介绍朱安的:她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不能够拒绝。礼物!没错,鲁迅先生用的“礼物”这一个词,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绝对是对女性的侮辱。也许你会为先生辩解说,他处在“那个”时代。

是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朱安是一个旧式的女人,一个丑陋的女人,可旧式的女人也是女人,丑陋的女人也是女人。旧式的丑陋的女人也需要丈夫的珍惜。失掉了这种或者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珍惜,对任何一个女人,丑陋的与漂亮的,古老的与现代的,都应该是人生的最大不幸。而朱安就在这种不幸中,成为鲁迅生活中不被看见的封建悲剧人物。

也许我们也是不应该责备先生的,像这种强加的婚烟,面对一个没有爱情家庭,谁能忍受?像徐广平那样漂亮的,才华横溢的女子谁不爱?只是先生在与广平幸福生活,生死与共的时候,是否想起了朱安——他应担起的责任。突然想到了陆游和唐婉。唐婉的离开是陆游心中巨大的创伤,八十岁的时候还写下一句“犹吊遗踪一泫然”。一个女人,到死都被一个男人深深的思念,这与朱安比起来是一种多么大的幸福,陆游和鲁迅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可作为一个男人,他们一个是无奈,一个是无心。

鲁迅先生是文学史上的巨匠,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巨大光环的色彩掩盖了先生的不足,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在先生的感情生活中,朱安是悲哀的,先生也是痛苦的。也许只有广平,得到了爱也献出了爱,也许心怀对朱安的愧疚,但最终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指导 张翔已倾泻得淋漓尽致。

第三篇:鲁迅《雪》评课稿

鲁迅《雪》评课稿 阜宁县羊寨初中

王桂香

为期两天的盐城市农村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安排得紧凑有序,高效精彩。十位经验丰富、底蕴厚实的优秀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展示的十节精彩高效的示范课,各具优点,各显千秋,可谓是异彩纷呈芳香宜人。大丰此行,对于来自农村学校的基层教师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对于我的教学思想有着很大的冲击力。

这次观摩,参展的课题分别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雪〉〉。在此我想就〈〈雪〉〉这篇课文的三位老师的授课谈谈些个人的浅薄之见。

一、这三节课的第一个特点是注重朗读,以读促教。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语感,三节课中三位老师对文章的朗读都下了重功夫。尤其是王亚芳老师在有益教学情境渲染的导入基础加上音色和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的朗诵把全场的所氛都调动起来,为教学活动作了有益的准备。

二、问题设计力求精细,富有启发性,引导性。三位老师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自我建构知识。

三、重视文本挖掘,体现语文性。三们授课老师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设计,教学环节都立足文本,重视文本。注重语文教学中文本教学的地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在精神的。

但是针对〈〈雪〉〉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从江南的雪写到朔方的雪,时空跨越大,既表现江南雪的妩媚多姿,更表现了朔方飞雪的磅礴之势,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在解读和教学这篇文章,我个人也有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文本定位有偏差。前两位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设计: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更喜欢哪一处的雪呢?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两处的雪可谓是各有千秋,各具风姿,从或优美或粗犷的文字中,感受的是两种不同的美,恐怕在作者的潜意识中也没有办法分个彼此,大可不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强迫学生的思维。

二、作为有旁批的课文,教学中应该用好旁批内容。国为这些内容足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加以思考,提示学生展开学习,明了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在三位授课老师的授课中并没有看到对这项内容的有益利用。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评课稿——鲁迅《风筝》

六年级语言评论鲁迅白本本案是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一本书,郑老师到本课第二章在对话中产生教学内容。从整个课堂的记录来看,这个班级确实符合陈忠良教授的说法,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的教学技巧,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深入语言深度文字,但陈没有详细说明如何用对话生成的,所以我仍然觉得需要几个教学细节来谈论如何教授教学内容的教学,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浅层信息的文本。第一,介绍慢不是用来生成接近文本的对话体验陈忠良老师说,郑的介绍很简单,干净,而且很多语言课进了慢了,我感觉一样。暂时作为一种语言的老麻烦,我们总是聪明的在默认的原因设置一个非常漂亮很有趣的封面,迫使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钻进,牛不喝水强头有什么区别?难怪有些人说孩子表现得很出色,但也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演奏豪华戏剧。郑老师的介绍很简单,从开始放风筝的乐趣,几个简单的对话,引用 健康关注鲁迅的风筝。然而,我仍然觉得,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谈论放风筝的乐趣,即使它很容易导入到文本,但没有遇到郑自己说,对话是生成的,这个对话只是一个重复的学生浅浅的体验只有他们接近鲁迅先生的文字,仍然有一个伟大的方式来体验障碍。nn如果你明白鲁迅的文字风筝本身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或儿童的无辜的幸福的生活,可以写作为弹弓,也可以写成竹剑,它不只是坚持放风筝的乐趣,而风筝也很有趣,但今天的城市学生真的有一些真正放开风筝,老师很难他们再放一个风筝讲座?最好把对话直接放到两个角度:或从孩子们,要求他们玩游戏快乐时最害怕什么?也可以改变,如果父母看到工作没有写自己在哪里玩,最简单的话要说;或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换位思考,说看到不写家庭作业的乐趣儿,Will,或立即打电话回家写家庭作业。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很容易使用对话生成接近经验的文本:我们如何看待孩子们玩乐趣和学术功利或成人世界 儿童世界的无辜之间的矛盾。在风筝的进口案例:分析: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文章,风筝。哪个同学可以告诉我们你知道什么鲁迅先生。健康:他有一个叫周周人的哥哥,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老师:他也有一个哥哥叫周建仁,是弟弟的文字。如果老师只有几个字进入文字,导入还是慢拖,是一个失败,不仅没有产生教学内容,但学生推文,直接到文章我同意鲁迅,兄弟当时周建仁,这怎么能文本读好?不要把学生的阅读体验带到文本,接近文本,我们的介绍性对话是缓慢和无用的。另一个例子: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文本,标题称为风筝。(黑板主题)在整个年龄,有很多作家和作家写的风筝的文字,我们首先阅读两个古诗,所以进口,即使有语言风味,让学生收获了很多风筝文字体验,什么是关系?不能强迫学生主动帮助老师玩一场豪华戏剧吗?nn回到郑的介绍。郑老师和学生对话放风筝 有趣的是说,放风筝是有趣的,但有些人不一定乐意阅读,意图关闭文本。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本身的文字已经写在风筝的感觉上是很清楚的,只要学生阅读的文字会很容易理解这一点,没有必要让他们重现经验,也可以让他们体验这个不愉快。第二,对话教学在阅读文本时要接近语言,产生对文本的意识阅读,郑老师精湛的教学水平已被最生动地展现,陈忠良教师尖锐的总结对话语句是语言老师的管家技巧,意味着任何文字阅读是单词测试的第一个单词和语言老师应该在这里努力的感觉。无疑,郑的努力已经完成,她在文字的阅读与对话,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和固有含义的文本密切相关的关系,如她和学生发现在我的谋杀案的一系列关键字的文本会谈,愤怒,切断,投掷,践踏,自豪等等,一方面是句子的话要注意,一方面是一步一步地,一步一步地令人吃惊,和学生们一起生成一个真正的杀戮体验,然后深入了解文本 真正的意图。这些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语言在阅读文章的语言,而不是出于语言填充的文化文明的时尚的东西,美国称为语言flavor.nn因此,陈忠良教师评论有些单词在文本分析过程中要解决,必须有学生有整体感觉的整体感觉在讨论之后只有到讨论的层次,才是真正的感觉对话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三方对话。这个评论可以为黄忠达,提醒我们:对话教学不是让学生说课,在哪里说什么,也不是教师从教学中卖出或者专家来寻找微观意义,而是接近语言,使学生在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三边对话创造的语言的真正感知。nn因此默认教学,不能真正阅读text.nnTry这个例子:nnLet的讨论一个小题目:nn1,谈谈kitennTeacher的作用:首先要求学生分析如何开始一个小主题,什么步骤?nnHealth:读取与topic.nnTeacher相关的句子:然后谈谈理解话。你也可以谈谈这个话题的一些感觉。(健康准备2 分钟,通讯)nnHealth:第三节,小弟做风筝不容易。nnTeacher:后来,我摧毁了他精心制作的kites.nnHealth:第二部分,写在家乡kites.nnHealth:兄弟的爱为kites.nnHealth:我戳他的kitennTeacher:我毁了我的风筝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是什么?nnHealth:让鲁迅几年后认为这些粗鲁的动作后悔它。nnTeacher:请看看想象力风筝,想象飞行在kitennnn主题:nnKite在文本中很多次:不同的地方的风筝,呈现悲伤;家乡风筝,导致回忆;摧毁风筝,表示悔改;想象的风筝,维生理想。因此,风筝不仅是一个写作的线索,而且还是一个抒情载体。在对话中不是指导学生在语言中如何看到小弟弟做风筝并不容易,而是容易放弃深深的痛苦,也在分析我对他的风筝的破坏一系列的动词,不是联系人的话来感知,而是只会问什么角色。如果即使语言不能掌握,言语的誓言力量,能让学生生成语言的感觉吗?没有语言感知,跳过文本的语言级别 跳转到内容,语法级别,人为地剥离了两层皮肤的文本:简单的单词和单词和单词意味着成品的意义,所以语言类被分为梳理单词和短语的两个部分,然后留下句子来研究文本内容,这样的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如何做呢?nn了解这些,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语言类会减少费用差异。因此,叶崇涛先生非常重视句子的教学,特别是句子连贯性。他说,看看怎么写句子,想想下一句要准备写什么,中间一个戏发挥连贯的作用。所以接近文本语言对话教学,很容易让学生理解语言来理解更多的东西。第三,灌输作为诉讼,对话教学文本解释应该有一个degreennIt已经说过,对话的文本不应该从语言层面分离,然后应该进行哪些?我认为如果每个特定文本的具体是不同的,那么至少应该比作者和文本涉及的范围小.nnLanguage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结束不是彻底阅读文本完成,文本所有方面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毫无疑问(当然,这其实不是 要相信这是一个共识,那么语言教师应该给自己减去负面,不要把任何东西放入语言课程插件,它可以避免灌输教学。最简单的问题是规模在哪里,在哪里?nn看看老师的情况。在语言接近语言分析后的文本中,自然要解释文本内容的含义精神层次的链接,郑桂华老师只是在我身边,小弟忘了开始,拒绝提出其他内在的东西,如鲁迅先生的自我解析精神。我们可以理解,对话的内容在选择的选择上必须是一个选择,也许文本本身是太令人兴奋,只是想得到好房子,那么我们必须警告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告诉学生所有,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也就是说,对话教学是生成的,而不是老师的转售给学生,与叶崇涛先生词是老师为了不教。因此,我想到在哪里可以看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程度,看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程度,而不是深度和广泛阅读,而不是预先假设学位,推力迫使学生实现。有一句名言: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能力教育。在对话中 教学,如果学生的文本解释没有生成,这不是一个好的教学,这种教学很容易形成灌输鸭子训练。

第五篇:评鲁迅的阿Q正传(定稿)

读不尽的阿Q

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乡村贫苦的流氓无产阶级者阿Q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贫苦农民。阿Q性格的最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指的是失败于现实,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求助于精神的虚无的自我安慰。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的人生,以及这个小人物为求得生存而采取的自我作践的愚蠢的生命哲学。虽然这只是作者为写作而塑造的一个形象,却是当时那个中国社会千千万万个农民形象的缩影。透过阿Q,让我们看到了愚弱国民的劣根性,也引发我们对旧中国衰落被欺的思考。

关键词:精神胜利法无可奈何悲惨结局落后被欺

读过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人都记住了里面的主人公阿Q。所有的评论都指出阿Q是个落后的,不觉悟的贫苦农民,大都对阿Q这一形象进行贬低。阿Q,主要的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先生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的确,从他的一系列故事中让人实在找不出从哪个方面可以褒扬或以中立的眼光看他。然而,如果考虑到他当时所处的那个社会和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封建传统,他的这些行为又是必然的。毕竟,有谁可以保证在那样混乱和动荡的年代可以保持一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心呢?

说实话,在初读《阿Q正传》的时候,我的确认为结局的大团圆被杀头是个好的,像阿Q那样愚昧无知而又不思进取的人留在革命年代毫无用处。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加之对辛亥革命那段历史的了解发现阿Q的死是多么悲惨,阿Q个人命运的悲惨,不能从浅层去看他愚昧的思想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个无名无姓的流浪汉,查找他的资料还得从他犯事的案卷中找,可见他是多么的渺小而无名,他没有家,就借宿在未庄的土古祠里;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全靠帮人家做些散工混口饭吃。像这样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是少之又少,而在那个时代阿Q只是无数中的一个。不能说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却过着社会最底层人的悲惨生活。也许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这篇小说“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周人的魂灵来”【1】,读者透过阿Q只要是明眼人都或多或少的看到那个社会的缩影。在“序”中,鲁迅先 1

生列出四点为阿Q作传的理由,同时也向读者详细介绍关于阿Q的生平(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那不足影响读者对阿Q的看法)。然而,就连鲁迅先生本人也指出,阿Q既“不是神仙”,又“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立史‘本传’”

【2】,仅就是个无名小卒,那么,为他写传又有什么可写的呢?然后又说道他的名和姓以及籍贯,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无史料可查的,最可靠的就是询问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而他竟也茫然无知。如果是位普通的学生写出这样的序来,定被认为是凑字数,其他毫无作用。可对鲁迅先生写阿Q来说,这序就绝不是废笔了,替位毫无价值的人作传,肯定能从他身上找出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从他身上找寻关于那个时代发展的轨迹。

正如大家知道的,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通过对未庄革命的描写来对当时的辛亥革命进行反思。而通过阿Q的形象,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也引起疗救的注意。在读这篇小说时都看到了阿Q的性格核心——“精神胜利法”,精神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简言之,就是精神上用虚幻的胜利掩饰现实生活中的失败。阿Q炫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又幻想未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唯独不正视不名一文,连老婆都要不起的现实。他被人抢走了偶尔赌赢的钱,还挨了一顿乱打,于是自己抽自己两个耳光,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这种自我分裂,自催自戕的办法,又使他转败为胜,心满意足。在阿Q手中,自轻自贱也是胜利的武器。欺侮他的人在打他之前,让他先说是“人打畜牲”,以防止他说“儿子打老子”。阿Q只好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自认为是天下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但除了“自轻自贱”之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种奇思妙想,又使他心满意足,久久陶醉于“第一名”的优胜之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实质上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像阿Q这样的劳动人民沾染了这些东西,就成了觉醒和前进的极大障碍,既不能看清现实社会的本质,又不能和反动统治者进行有效的斗争,因而也就摆脱不了奴隶的命运。他的性格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自尊自大、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这也是大多数老师解读这篇小说时描画阿Q特征时常用的形容词。的确,小说中的阿Q确实可以这样概括,他的所有行为几乎没有一丝让人改变对他的厌恶。

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的几处情节中来分析,“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

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明明被人打了,但是“儿子”,“老子”这一虚假关系来自我欺骗,我们可以设想阿Q如果是一个地痞无赖,人高马大的,那么他就绝不会任人打,而还编出什么“儿子打老子”的鬼话来自我欺骗。可是阿Q所代表的贫弱的中国农民手无缚鸡之力,无力对抗强势只有挨打的份。这样构思的确符合中国当时的真是现象。还有,他头上长了癞疮疤,受人嘲笑,在与别人对骂中说出“你还不配„„”,并以此炫耀,以丑为美,将“缺点”转化为“优点”。以获得骄傲感。虽然他的这种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阿Q因身体不足的缺陷,增加他对生活的自信心。可是像他这样的转换却让读者一眼就看透他的愚昧无知,没有羞耻感。但他这一举动倒也符合当时国民的心态,大家都这样,我的缺陷又何妨?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阿Q在被“假洋鬼子”打过后,转而欺凌静修庵里的小尼姑,这实在让人看不起。先不说他是不是男子汉,就说他受到强者欺凌而又欺负弱小,它可以选择报复强者,最起码挽回自己的最严,可他却这样转嫁痛苦,结果引得酒店里的人大笑,而自己以似乎胜利一般“哈哈哈”千分得意的笑。而他的这一行径确实很符合人物特点也很符合那个年代麻木愚昧的国民的行为。

阿Q的“精神胜利法”着实让他生活的舒心一点,最起码使他暂时忘记痛苦,一觉醒来又是美好的一天。在现代人看来,“阿Q精神”是适应人们需要的,世界上有太多不愉快的事了,如果心里想开点,不去想他,那么生活确实会更好。很羡慕阿Q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渗透了这个道理。不知道这样写是否与阿Q思想的本意起冲突呢?鲁迅先生尽量丑化了阿Q的形象,或者最起码也无法激起读者对阿Q的同情心。小说中的他很是愚昧无知,但他也具有极为强烈的男权意识。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孔孟之道对劳动人民进行毒害,这一点在阿Q身上有相当完整的表现,例如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就是典型的“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儒家思想;他又恋恋不忘未庄的“祖传”、“老例”,盲目的排斥异端,又讲究虚伪的一套“男女授受不亲”观念,主张严守“男女之大防”,而且还拜倒于儒家的“孝道”,“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甚至于连“美学观点”也不自觉地受孔老二徒子徒孙的影响,说什么吴妈“可惜脚太大”,等等!

他歧视女人,认为“女人是祸水”,但又要传宗接代。他希望找个女人来完成使命。正因为阿Q是那个时代的小缩影,因而在那个社会的人们大体在思想上都这样认为,这也是社会的悲哀。处在革命年代,旧的封建思想受到抨击,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躲在偏僻农村的农民却固守传统,不能进行思想解放,也许

这也从侧面映出辛亥革命失败必然的结果吧!

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辛亥革命的前后,看似是改朝换代,即将迎来新时代,而这场只改表面的革命并为从根本上改掉什么。以前的旧官吏只是改变表面的“行头”,依旧做着清王朝官吏的旧事,举人老爷和把总依旧带着清廷的旧制度,而最后审判阿Q那节,阿Q尚未弄明白自己被抓的原因,一味地说他们没有找自己,自己没来得及参加革命,这与捉拿抢劫赵家的盗贼毫无关系,却变成了替死鬼,最后喜气洋洋被杀头。最后这一节“大团圆”很具有讽刺意味,明明是阿Q悲惨的被推上断头台,却以“大团圆”来写,讽刺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阿Q的被枪毙,象征着广大群众在这场革命中仍是受害者,阿Q是被辛亥革命枪毙的,意味着这场革命的失败。

作品带有批判性色彩,对未庄的革命运动可以看做是“辛亥革命历史悲剧的喜剧式展现”,由于这场革命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思想革命做前提,只做了表面的,革命者是带着封建思想去参加革命的,而最终的革命政权与封建政权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导致中国的面貌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也是鲁迅先生通过未庄小小的革命,以阿Q为牺牲品,“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3】。

最后,我们来说阿Q的可怜,虽然他的那些行为很是可恨,但是如果联想到他的那个时代,作为这样一个小人物,他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更何况谁愿意生来就被人欺压呢?他因为时代的悲哀,社会的黑暗,在无可奈何之下蜕变的令人可恨,但是,希望读者考虑考虑写作背景,理解一下他的无奈,最起码他的结局也让人产生怜悯之意吧!他的悲惨结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是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失败,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让我们大家重新审视鲁迅笔下阿Q的形象,也让这个虚构但又真实的人物潇洒的活过一回吧!

注释:【1】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第81页

【2】鲁迅:《阿Q正传》见《晨报付稿》载于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

【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第144页

参考文献:《鲁迅全集》《鲁迅选集》《华盖集续编 阿Q正传的成因》《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魂灵》

下载评鲁迅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鲁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的作文秘诀(评)[精选5篇]

    鲁迅的作文秘诀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鲁迅作品群文读写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鲁迅作品是经过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是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典范,鲁迅是一位真正的语言大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发言稿: 我带着一颗学习的心走进了卢璐老师的课堂。卢老师一手隽秀的粉笔字,精炼的问题,犀利独特的语言,豪放派的朗读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首先非常感谢教委为我们这些年轻教师们提高了这次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听了刘老师的这节课,我感受颇深。从中学到了许多自身欠缺的东西,对于刘老......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评课稿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气氛浓厚 对于文中难理解的词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这种方法:你知道屏幕中哪个词语的意思,请你给大家解释出来。学生学习新......

    鲁迅

    鲁 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

    浅析鲁迅

    4中原工学院汉语121 陈姣姣201201024106 鲁迅作品赏析 陈姣姣 (中原工学院汉语121,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鲁迅作品体现的文学风格,思想的转变,以及鲁迅作品......

    鲁迅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

    鲁迅

    错误!未指定书签。- 1 -错误!未指定书签。- 1《阿Q正传》 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 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