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安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昔日,泰安人民求实奋进、创新突破,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天,泰安人民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城市迈进,共同构建幸福美好家园。侧耳倾听,文明创建的铿锵足音愈来愈响;登高遥望,文明新风的碧波正荡漾在泰安的每一个角落。
一条条宽阔畅通的马路在市民脚下延伸,“十横十纵”的城市主干路网逐步形成;一个个整洁宜居的片区在百姓的期待中拔地而起,“山城一体、两轴两带、六大组团、七湖九河”的城市布局散发出城市独有的魅力;一场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题的文明活动感染着每一位市民,“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泰安城市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徜徉在泰安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是舒畅愉悦的文明之风,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和谐的温馨氛围。泰安,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文明新风的劲吹下发生着一日千里的巨变……
点燃信念,乘风起航,文明创建大旗扬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简单地保持一个称号,而是泰安形象的重生和再造,更是泰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新的辉煌,迈向新征程的一个庄严宣誓。今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鲁豫亲自主持召开“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动”动员大会,明确指出:“要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文明城市!”
正是这一动员令点燃了文明信念之火,全市迅速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文明城市建设的冲刺中。市里成立由市委书记杨鲁豫任组长,市长李洪峰任常务副组长,市五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40多个市直部门和泰山区、岱岳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也都建立健全了相应领导机构。市委、市政府制定文明城市创建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并以两个《测评体系》为依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分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指标,形成了领导小组牵头抓总,责任部门和单位分级落实的工作局面,使创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有一种鼓点,扣人心弦;有一股清风,和煦骀荡。这是我市敲响的文明创建进军战鼓,这是我市全民参与的文明春风。自2008年荣获“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全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城市文明提升系统工程”,开展了“打造强市名城、文明创建同行”、“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动”等主题活动,在全市上下持续不断地掀起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热潮。为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我市组织市内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普及文明礼仪,宣传好人好事,推广典型经验,曝光不文明现象和责任单位。同时,在市内繁华路段、公共场所设置大批公益广告牌,利用基层单位宣传栏、公交车载电视、LED和出租车广告、手机短信等宣传文明创建要求,让每一位市民和来泰游客都能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建立经常性的督查工作机制,常年开展督查,以调度会、点评会、“督查通报”等形式督促工作落实,对创建工作搞得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进展缓慢或不尽力的单位责成整改。
在文明创建的旗帜下,千军万马聚集,掀起了一股城市建设的热浪。
乘风破浪,攻坚克难,城市文明壮歌行
一路壮歌,一路行。文明风帆正是有了泰安人民的齐心协力,才能乘势而上,坚定前行。2009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了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工作,成立国际旅游名城建设领导小组,相继建起12个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提出“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建设特色魅力城市。响应这一号召,各级领导冲锋在前,栉风沐雨,指挥文明创建攻坚战;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文明创建的行动落到实处。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全市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来抓,采取“星级”管理方式,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达到相应星级标准的社区给予4至6万元的奖励,增强了社区创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4.8亿元,用于社区水电暖改造、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和办公、服务用房建设,大大提升了社区基础条件和环境面貌。改善社区服务,围绕居民实际需求,开展组织、民政、劳动等部门“十进社区”活动,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解决许多个人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搭建社区活动平台,举办社区消夏广场文化节和星级文明社区金秋艺术节,为社区居民和民间文艺团体提供一个展示风采的大舞台。2010年,《山东通讯》、《大众日报》、《山东精神文明建设通讯》分别介绍了我市创建星级文明社区的经验。
涓涓细流汇成滚滚浪潮,城市面貌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山城一体、两轴两带、六大组团、七湖九河”的城市空间特色和“十横十纵”城市主干路网将逐步形成。目前26公里的环山路已全线贯通,天外村游人中心、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建成;泰山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长城路北段、旅游经济开发区和京沪高铁泰安站新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动态会展城、泰山文化中心、宋庆龄基金会海外华人泰山休养中心、泰山报业文化中心等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0年以来,泰山方特欢乐世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花样年华景区等文化旅游大项目相继建成运营,推进了泰安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方特欢乐世界和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荣获山东省旅游产业创新奖。截至2010年底,泰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道路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中心城市的环境面貌、服务功能、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同时,我市成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对市区38条道路及龙泽湖公园和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实施绿化提升工程。2010年底,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1%,绿地率36.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08平方米,均远远超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标准。创新城管执法模式,实施错时执法和延时执法,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形成了贴近群众的城市管理机制。
全民行动,弘扬美德,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明是一个微笑、一份关爱、一句良言、一次礼让、一种责任……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物质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形”,市民素质则是一座城市的“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已热心参与到创建中来:全市1210名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走街串巷,对全市网吧和游艺娱乐场所进行全天候监督;7600多名小记者以童眼记录文明,结成传承文明的小使者队伍;6万余名志愿者,走进社区、景区呵护着城市文明。全市涌现出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泰山卫士”称号的泰山消防中队、被省政府授予“泰山勇士”称号的处置“1.04”案件英雄群体和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肥城农民田秀英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文明创建中,全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持续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2010年以来,在全市广泛开展“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在全省组织的比赛中,我市荣获优秀组织工作奖,推荐的节目荣获全省一等奖。在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我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1人,全省道德模范8人、提名奖获得者9人,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感动泰安年度人物”、全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晚会,组织道德模范巡讲团、英模事迹报告团,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巡讲116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围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增强城市凝聚力,全市开展了城市精神、城市形象表述语征集评选和市民文明公约、行为规范修订活动,吸引超过8万人次的专家学者和市民群众参与讨论和投票,“勇攀高峰、自强不息”的泰安城市精神成为新时期凝聚泰安人、鼓舞泰安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卓有成效。泰安市小记者团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建成56个小记者站,人数达到7600余名,探索出了一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践行荣辱观、常怀感恩心”主题教育,开办“红领巾医院”、“道德银行”,开展“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和“童心向党”歌咏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市把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手段来抓,2010年5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协调小组,并注册成立“泰山文明使者”志愿服务协会,开辟了我市志愿服务活动的新纪元。市文明委出台《关于实施“泰山文明使者”行动计划的意见》,制定《“泰山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了以“一面会旗、一套标示、一首歌曲、一个网站、一名领军人物”为内容的“泰山文明使者”志愿服务文化体系。目前,已经建成“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市的8支总队、720支志愿服务队和1200多个志愿服务站,协会注册志愿者达6万余人。不同领域的志愿者统一佩戴“泰山文明使者”胸牌,活跃在旅游景点、公园车站、街道社区、居民家庭和大型节会现场。扎根景区的“爱我泰山、美化家园”志愿服务,市直部门的文明礼仪宣传普及、志愿导航、“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民间组织的“爱心100、朝阳助学”、“泰山帕客行动”、“爱心车队”免费送考等志愿服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今,“泰山文明使者”,已经成为泰安市志愿精神的一面旗帜,成为泰安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
民生为本,共享成果,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孙中山曾说过:“建设之首在于民生”。创建“文明城市”既是提升泰安形象的前提,更是改善民生民本的需要。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市坚持把“依靠群众”与“为了群众”有机结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广大市民共享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把“学有所教”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持续发展,2010年共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5383.3万元,资助学生6.7万人。我们把“劳有所得”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万人左右,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余万人。我们把“病有所医”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2350所卫生室全部完成新、扩、改建任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4%。我们把“老有所养”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参保人数达到55.6万人。我们把“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4536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575户,有效改善了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我市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实行“项目化”运行机制,精心组织打造民生实事、平安协会建设、社会矛盾化解、重点人员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综治工作中心效能建设“六大工程”。如,成立 “平安协会”,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处置突发事件、开展法制教育等工作,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坚实有力的助手。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有各级各类“平安协会”2194个,会员3.7万人。深化“平安泰安”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10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同比下降3.2%;群众上访起数同比下降18.5%;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15.9%;公众安全感达97.8%。
强化城乡文明共建。我市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坚持城乡携手,统筹共建,组织部分文明单位与农村社区中心村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工程,指导部分文明单位为共建村提供“一对一”服务,在信息、技术、资金、文化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共建村实现基础设施共建、文明新风共倡、道德素质共育、贫困疾苦共助、经济发展共促的目标。2008年以来,共组织97个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同农村结成共建对子,为结对村扶持各类资金1630余万元,开展科普和技术培训362次,累计培训8000余人次,发展经济项目182个,新建或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室)68个,新建文艺演出队伍68支,送图书40多万册,帮助新建或整修道路120余公里,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泰山有大美而不言。泰山上下的文明新风,吐露着春的婀娜,张扬着夏的热烈,勃发着秋的绚烂,蕴含着冬的厚重。这一切,让古老的泰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快速平稳,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不仅丰满了古城的形象,更淬炼了城市的气质,让我们的城市秀于外而慧于中。如今,泰安,这个魅力四射的城市,正高扬现代文明的风帆,向着“全国文明城市”、向着“经济文化强市、国际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迈进!
第二篇:霸州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文明花开满眼春
—霸州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在人们步履匆匆的脚步下延伸,一处处沐浴暖阳的广场绿地正在扮靓这座幸福之城,从街道到社区,正在市民举手投足的每个细节中成为一道道亮丽如画的风景。霸州,这座冀中古城正在文明新风的劲吹下发生着巨变……
近年来,霸州市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霸州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在创建工作中尊重群众意愿,突出群众主体,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速,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抓“发展” 夯实“文明”基础
“发展”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抓手和强力支撑,只有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才能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好地推进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近年来,霸州市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扩大外源拉动和增强内生动力相结合,先后引进了国家电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华科技产业园、达利食品生产基地等一批优质项目。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收入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14.8%,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该市坚持民生为先,把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率先在全省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完成了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紧急救护不出
乡、大病重病能救治”。新农合和新农保全面推开,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低保和社会救助实现政策性全覆盖。把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几年来,霸州先后建成了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华夏民间收藏馆等18处精品文化工程。以“四乡一镇”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了覆盖城乡的“十大文化”建设,形成了文化设施完备、文化组织齐全、文化活动丰富、文化人才辈出的特色景观,先后打造了“文化艺术节”、“月月唱大戏”、“周末小剧场”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抓“城建” 筑起“文明”高地
“和谐宜居”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完备的城市功能又是文明创建与传播的平台。近年来,霸州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形成了有特色而又符合发展需要的城建格局,筑起了文明城市创建的高地。
该市通过广泛调研,科学谋划,完成了市区中心区控制性详规以及市区园林绿地、环卫设施、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25个专项规划以及全部12个乡镇总体规划和60个保留村庄规划,为实现城市“和谐宜居”与“文明发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方式,霸州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几年来,该市共融资323亿元,实施了211项重点工程,建设了28个标志性建筑。建设了金康道时空隧道、大广引线景观大道、环城林荫路等样板街,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市精品文化经纬线。
围绕突显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承载文明、传播文明、创造文明的能力,霸州先后建设了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生态公园、胜芳古镇、茗汤温泉、乒乓球馆、游泳馆等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了华夏民间收藏馆、李少春纪念馆、荣高棠纪念馆、中华戏曲大观园、图书馆等文化传播普及设施;建设了益津书院、李少春大剧院等文化展演活动设施,有效地提升了霸州的城市品位,拓展了霸州传播文明、创造文明的能力。
抓“活动” 塑造“文明”主体
人民群众是创建文明的主体,同时也是承载文明的主体。近年来。霸州市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活动中提升素质。
为强化典型带动作用,该市先后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杰出青年”、“孝子孝媳”评选表彰等一系列活动,推出了高建国、荣季祥、董海燕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典型;同时,深入开展了“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以及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窗口等创建和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了交通局运管站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典型。通过广泛宣传,广大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增强。
强化管理教育,倡导文明行为。先后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宣传、“垃圾不落地、霸州更美丽”主题实践、“我和城市一起变、我变文明城变美”义务劳动等一系列文明行为教育活动。同时,印制宣传材料10万余份,通过全市1000辆出租汽车向全市人民发放,对常见的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衣着不整、语
言不美、不讲秩序等不良行为提出警示。霸州的社会秩序和市民的行为习惯明显改善。
净化成长环境,培育文明新人。以未成年人教育为重点,该市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作为重点工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打击违规网吧、取缔非法音像制品、优化社会治安环境。为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在全市开展了争创“十佳德育示范学校”活动,组建了法制报告团,先后到全市30多所中小学作报告200多场,受众达10万人次。(
第三篇:岳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幸福来敲门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全国文明城市,被誉为当今国内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问鼎这一桂冠,含金量之高,竞争之激烈,创建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开始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0年4月28日,“五创”行动重磅出击,巴陵儿女再次吹响文明创建的集结号。
回顾创建日志,从社区楼栋到大街小巷,从厂矿企业到机关单位,从普通市民到领导干部,全城动员不动摇,踏平坎坷成大道。古城岳阳,咬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不放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气魄坚定决绝。
文明创建,步步升温;创建成果,节节显现——
绿树红花,环境优美;车水马龙,文明礼貌;楼栋整洁,心情舒畅;广场夜景,流光溢彩;神清气爽,红歌传唱„„看得到的创建成果在眼前呈现,道不完的创建故事在耳际流传。幸福来敲门。随着创建工作的日益深化,我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项建设硕果累累,如同动力强劲的四驾“马车”,齐头并进;又仿佛一首主题为“幸福”的四重奏,乐声激扬。
追逐幸福梦想不言悔。巴陵儿女万众一心,向城市评比的最高荣誉冲刺,共同谱写着新的“岳阳跨越”。
强基蓄力快发展
7月5日,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项目又喜迎8个新项目签约。不到两年,这里已经聚集42个大项目。“岳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变得愈发美丽宜居。我们到美丽的城市投资兴业,很放心、很开心、有信心。”参加签约的宇业集团董事长周旭洲一语道破,文明创建是招商引资的重量级砝码。
超常建设,超常发展,经济发展的喜人来势,包蕴着文明创建的汗马功劳。
无论是外地客商,还是本地市民,都感受到了文明创建这项惠民工程、强市工程带来的变化,以及给岳阳“十一五”经济注入的巨大动力——GDP从2005年的 628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153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二;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8亿元增加到139.6亿元,跃居全省第二。
民之所盼,政之所求。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是创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追求。我市“一掷亿金”拿出创建工作经费1.5亿元,全面掀起城市基础建设提质新高潮。去年来,中心城区共启动旧城改造项目31个,完成115项重点工程,新建、改建15条交通主干道,改造提
质6条主干道立面,高标准改造农贸市场13个,修建、提质小街小巷325条,城市道路总里程达270公里。
步入“十二五”,巴陵儿女丝毫没有高枕无忧,反而是快马加鞭,更上层楼。
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市完成财政收入99.3亿元,同比增长32.4%,增加24.3亿元,总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二。其中民生方面支出55.5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67.3%。全市上半年预计完成GDP826.96亿元,增长14%;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2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111元,分别增长13.5%、20%。“十二五”的强势开局,又是文明创建促进大发展的最有力佐证。
无处不飞文明花
云溪乡71岁的盲人炎爹,承包荒山种树造林,将卖树后所得用来修路灯。有人问他,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捐款修路灯?他说,为了别人能看见。“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李国武的口头禅。15年来,他为慈善公益事业投入300多万元,为4000多人送去了爱心和帮助,受助者遍及全国10多个省市。但他生活勤俭节约,至今仍住在普通的集资楼里。
连续几年,我市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涌现出朱再保、李国武、徐剑、刘雄辉等一批先进典型。8万多人的志愿者团队遍布巴陵大地,清风义工、激情山水爱心家园等优秀志愿者个人,怀大爱心,做小事件,在助学、助残、敬老、救灾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默默服务,用行动诠释了城市的文明内涵。
只言片语透射文明素质,举手投足彰显文明形象。还记得2008年奥运圣火岳阳传递,活动井然有序,活动后街面整洁,获得北京奥组委官员高度评价:“圣火在岳阳的传递,是传递活动以来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创建悄无声息地树立起时代新风。去年召开的创建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易炼红、市长黄兰香发表致全体市民公开信,号召市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支持文明创建。很快,万名机关干部上街文明劝导;10万市民签名承诺“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读本》人人皆知。城区主要街道、交通路口,大型公益广告和宣传画醒目入心,街道社区、企业单位,文艺演出和知识竞赛多种宣传风生水起。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洞庭。规范言行有标准、自我教育有标杆,人人争当文明市民,个个争执创建大旗,蔚然成风。
风清气正扬远帆
放眼回眸,“忧民、为民”的思想贯穿着岳阳的发展历史,也成为文明创建的强大引擎。2004年7月,市委书记易炼红提出民本岳阳执政和发展理念。“城乡秀美、社会和谐”
等六大富民强市目标的确立,“务实岳阳、文明岳阳”等民本岳阳九项工程的建设,顺势而起,深入人心,为创建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坚强保障。
闻鼙鼓而思良将,文明创建成功的每一步,人是关键。
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是我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的“法宝”。近年来,我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力推进“务实岳阳”建设。市委坚持“更高标准、更严管理、更具公信力”,从严管理干部,相继建立开展了“有错无为问责、忠诚主题教育、不换状态就换人、庸懒表现挂号销号、谈心谈话”等制度和活动,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锻造了一支会想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
竭尽忠诚谋发展,满怀激情干事业。勤政廉政、求真务实的干部作风建设,既营造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又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进程。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73万城乡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有敬老院”目标,洞庭湖专业捕捞渔民全部上岸定居,各项社会保障全面覆盖„„
广大干部忠诚履职、奋发有为,潜移默化地凝聚着创建的力量,也推动我市各项工作精彩跨越——三次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值得驻华大使馆向世界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等桂冠接踵而至。同时,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市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2010年位居全省第一,2010年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进入中央文明办的通报表彰行列。
青山绿水入丹青
连日来,许多市民欣喜不已,环南湖旅游走廊续建工程千亩湖栈道雏形已显。放眼望去,湖面开阔,微风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想到千亩湖建设既治理改善了南湖的生态环境,扩大了湖面面积,市民又多了一处新的游览、观光、健身、休闲场所,热心的老人易普选把心底的赞誉献给建设者:“古有苏杭西湖美,今有南湖赛西湖。千秋创业得民心,万代歌颂共产党。”
南湖是我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但长期以来,57个排污口不停直排污水废水。市委、市政府“决不再让污水流入南湖”的承诺掷地有声,两年投资4亿元,建成雨污水分流设施33处、截污泵站4个、截污管网10000米,南湖水质明显好转。
低碳环保、生态宜居。这是我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南地区重要石化、造纸和电力工业基地,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市委、市政府毅然抉择: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对15个重点排污产业逐批实施优胜劣退,关停淘汰97家“五小”污染企业,彻底关闭61家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和1条化学制浆生产线,依法否决130多家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洞庭湖主要污染物下降了33.3%,总体水质由IV类提高到Ⅲ类。
南湖、洞庭湖的治理见证着我市以创建工作推动生态绿城建设的执着与付出。近两年,城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5亿元,新增公共绿地1280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9.5%。新建了10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剧增 26.5万立方米,实现了污水处理覆盖县城的目标。“文明创建是一个永恒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它是一大崇高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它是一部宏篇大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市委书记易炼红的朴实话语,道出巴陵儿女对幸福的共同追求。“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建一座幸福的城。”一路走来,文明创建的脚步没有丝毫懈怠。昨天,追寻文明,众志可成城;今天,励精图治,精彩谋跨越;明天,诗意栖居,幸福逐梦来。
第四篇:长治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民本长治:构筑民生乐园的城市之基
──长治市10年不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城市,是创业的出发地,是心灵的落脚点。
当充满激情的创业者们想为自己寻找一处精神的栖息地时,停歇下来的那一刻,他们便与世代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共同的感受:秀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完善的设施和便捷的出行正在使长治成为黄土高原少有的宜居城市。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充分的就业、覆盖了每一个家庭的保障体系、对弱势群体和老人亲情般的关爱,更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城市主人尊严的守护。
十年创建,宜居的长治成了城乡居民享受生活的温馨家园。
追求:让阳光洒进每一户家庭
傍晚,华灯初上。吃过晚饭的史引弟照例牵着4岁的孙女,来到小区旁的小游园。轻快的音乐声中,67岁的她融入到健身舞的队列中,身边的孙女也跟着扭起来,笑靥动人。可3年前,她还是一个为生活穿行在垃圾场所的拾荒者。自从长治市提出“不让一户家庭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的目标后,市里先后7次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保证了城、郊两区1万多名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
2009年,长治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构建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为主体的社会保险框架,参保人数总计超过210万,年征缴总额达到19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在100%。其中,投入2000多万元使568户国有、集体困难企业的4.4万名职工受益医保,5200名未参保、中断缴费人员和“五七”家属通过补缴、续费,解决了养老保险难题。弱势群体是保障救助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提高对低保对象生活补贴标准的同时,全市又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不仅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户100%集中供养,而且根据各地实际,对全市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600元-7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从而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安全网”,全市17.9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全部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为破解普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早在7年前,长治市就全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在所有农村实施了“村村建立一个卫生所、配备一名农民保健员,户户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发放一本保健书”的“四个一工程”。为142所乡镇卫生院装备了B超、X光机、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全市3482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农民健康员,设立了全市农民健康保健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全市13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为提升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水平,长治市还采取城市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专家定期到县医院坐诊、城市卫生机构托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领办乡村卫生所等四种办法,建立完善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机制。农民这样形象地概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过去是“小病去城里,大病看不起”,现在是“大病敢去看,小病村中办。”
“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我感谢这座城市,感谢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将来我还会回到这里,把爱延续下去。”2008年9月,在长治儿童收养中心生活了20年的孤儿党春艳,考上大学后临走前的一句话,至今仍让许多人难以忘怀。以“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体受益”为宗旨的长治市学生救助体系,使长治市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2005年1月,长治市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市。2008年,又启动了全市职业高中全免费。
为使考入大学的贫困生能够顺利入学,他们坚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筹集助学资金930多万元,资助25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让每个家庭有房住、住得好,也是长治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追求。近年来,长治市致力于经济适用房、危改房、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2006年至2007年,全市共建设经济适用房23.5万平方米,解决了2374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8年,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房建设和货币化补贴。2009年解决了1050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并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万多套,总计76.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理念:在均衡发展中体现平等权利
近日,武乡县丰州镇西贾庄村投资19万元维修了水源井,新建了一座泵房,更换了输配水主管道,全村两个自然庄480口人用上了洁净安全的自来水。自此,长治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28处,全市3454个行政村的200万农民群众像城市居民一样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而更能激发村民们自豪感的是,自水泥(油)路通到家门口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随着市商务系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社系统“新网工程”、粮食系统“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的全面实施,目前建成的35个各类农村物资配送中心、1676个日用品便民超市、711个农资超市和便民店所形成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69%的农村。在村里,他们就能买到所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除了可以领低保、看病能报销外,丰富的文化生活给农民以生活在城市般的感觉。早在2000年,长治市就实现了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去年以来,又着力解决了贫困县614个20户至49户的自然村共1.842万户农村群众看不到电视的问题,顺利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任务。今天,不管生活在哪个村子,农民除可以在家里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外,还能不花钱看戏、看电影。2007年以来,长治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拨出580万元,坚持每年免费为每个贫困村演唱1台戏、放映6场电影,为每个贫困人口发放1本图书。今年,全市已在贫困农村演戏100场,播放电影2万场,赠送价值160万元的图书。
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均衡发展,不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市里除开通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程、开展千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外,还把改造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列为“全覆盖”的重点。他们在相关部门抽调专人,对全市3454个行政村的1841所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逐一进行实地勘测、科学规划和论证,及时解决土地、环评、资金、手续审批等问题,三年投资21亿元,新建学校130余所,改扩建学校900余所,全市农村35万名在校学生实现了在现代化校园里成长的梦想。
均衡发展还使广大农民生活在卫生整洁的环境中。2007年以来,长治坚持每年开展全市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并逐步建立起城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根据区域大小和经济发展状况,他们在每个乡镇配备了8到10名卫生巡查员,每个村配备3至5名卫生保洁员。全市共配备乡镇卫生巡查员1316人,享受财政补贴的农村保洁员1.1万名,新设置垃圾处置点1.8万个,垃圾处理场和填埋场3454个,购置配备各种垃圾运输车4966辆。细致有效的管理,促成了农村面貌的深刻变化,在许多农村你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绿树、花坛、草坪簇拥着整洁的街道;精致的小广场中央是标准的篮球场,周边摆放着这种健身器材;宽敞明亮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常举办各种学习或文化活动,农家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村卫生所里药品齐全„„
一个以民生为重的城市总能在发展进程中写出自己的别样华章。为把长治市完全打造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2007年以来,他们不断加快市区与周边5个县市区的同城化步伐,全力构筑20分钟通达半径的“1+5”城市群。届时,这个占全市总面积33%、承载着全市63%的人口、提供了全市66%的生产总值、57%财政收入的城市群,将会使她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得到更大的提升,并为创业者们提供无数的发展机会。
第五篇:创建工作纪实
文明花开,硕果满园
——安庆十四中创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工作纪实
三十余载风雨历程,育得桃李满天下;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绘就彩卷述辉煌。
安庆市第十四中学围绕“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集教学、实验、示范于一身,成为一所“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社会信赖”的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师生员工1600多名。近年来,安庆十四中狠抓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领导体制,制定创建规划,取得了教育教学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双丰收。
爱心教育彰显特色。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大力倡导“爱心”教育,通过学习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师德承诺活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学校每年9月开展七年级新生军训;每年秋季举办田径运动会;关爱留守儿童,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氛围。
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班主任论坛、德育论坛、教学研讨会„„多角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行展示和考核。造就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战线上的新秀能手。
德育教育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生活实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学校依托德育教育基地,开展了“阳光下成长文艺汇演”、“献爱心募捐活动”、“手拉手共成长”、“同在一片蓝天下---关注留守儿童”等活动。
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举行“党史知识竞赛”、“感恩教育报告会”“我眼中的中国主题征文”、“喜迎十八大”主题活动;学习“感动中国”先进感人事迹,撰写心得体会。
同时,学校把“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制订完善安全责任制度,利用班会、教师会、安全教育周等时机,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通过校园之声广播站、国旗下讲话、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安全疏散演习等方式,让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扎根于心,“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信息教育独树一帜。信息教育是安庆十四中“特色教育”中光彩夺目的奇葩。学校建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智能训练室”、“车床车模室”等科学工作室。从1986年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到2009年第24届大赛,该校学生科技作品先后有124项获得市、省及全国的表彰奖励,有两项科技实践活动获全国三等奖,特别是学校机器人代表队参加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获得甘肃赛区四连冠,潘亮老师多次获得甘肃省“机器人训练辅导奖”,赵忠副校长先后两次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称号。
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校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朝阳文学社开展了以“我爱我校”、“我心中的祖国”、“喜迎十八大”等为主题教育的读书征文活动;科技社团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系列活动;司南社团走进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社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弘扬戏曲文化。社团还配合学校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以爱心活动为载体,呼唤爱的情感;以人的发展为本,用真爱呵护每位学生;以爱的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校园文化异彩纷呈。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走进学校,师生温文尔雅、热情大方,“明德厚学,人人成人”的校训,让人自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品德力量在释放;宣传橱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校园文化广场各种花儿顺着时令顺序开放。伴随着琅琅书声,拾阶登楼,每级楼梯的两侧,都悬挂着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楼梯文化。迈进教室,班训、奋斗目标、绿色园地、主题板报、活动剪影等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散发出时代气息,形成班班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安庆十四中狠抓精神文明创建,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教师重德重教,社会评价日益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安庆市迎江区安全文明校园、安庆市花园式单位、安庆市绿色学校、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安庆市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安庆市中学先进团委、安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庆市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