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2018年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教辅[本站推荐]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1 题目: 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目的: 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时间安排: 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
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值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
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值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答: 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答: 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次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次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时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答: 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如图所示:
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答: ①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I和PK是己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得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企业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条件下最大产量。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2 题目: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2005年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社会的公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2006年3月,两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由引起对公平与效率的大讨论。许多学者忧虑,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国会步拉丁美洲一些匡家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较大、贫富两头极端化的后尘。代表性的看法有:傲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口号现在可以开始淡出,逐渐向“公平与效率并重域“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粗渡。并且提出了从税收调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设社会保障、消除政府和强势集团侵犯农民和城市居民利益等方面控制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城乡、居民、地区等三大收入和发展差距拉大问题的解决,除了上述措施外,还有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有的认为,要重点发展农村,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来控制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又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而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公平问题。针对上述讨论,结合学习的相关理论回答以下问题。目的: 这是一道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效率和公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理清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理论,理解我国实施经济发展政策的背景不皿寸机,增加理解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加采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理解,在工作中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五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相关理论;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3.认真查找资料,联系我国和世界各国收入分配的实际阐述;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五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教学内容后实施。解题思路: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
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答: 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答: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一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效率。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答: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简述我国收入另已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酉环公的原因。答: 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四)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4.解决先分配不公的对策。
答: 分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间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答: 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3
计算题
目的: 经济学的研究既注重定性研究,更注重定量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盆义。通过计算题目的训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 1.认真阅读徽观经济学的相关学习内容,深刻理解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2.准确记忆计算公式;3.注重计算过程。时间安排: 完成徽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后实施。
1.己知某商品的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分别为:
QD=14-3P
QS=2+6P 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
2.已知某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为1.2~1.5,如果该商品价格下降10%。试求: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
3.已知某家庭的总效用方程为: TU=14Q-Q^2为消费品数量 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时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4.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既定,短期总生产 函数TP=-O.1L^3+6L^2+12L,试求:(1)劳动的平均产量A PL为最大时雇用的劳动人数;(2)劳动的边际产量MP,.为最大时雇用的劳动人数;(3)平均可变成本AVC最小(平均产量A凡最大)时的产量;(4)假定每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最大时雇用的劳动人数。
5.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20+240Q-20Q^2+Q^3,若该产品的市场价格是315元,试求:(1)该厂商利润最大时的产量和利润;(2)该厂商的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3)该厂商的停止营业点;(4)该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4 题目:
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怎样使国民收入更快更好的增长。要求:
1.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相关原理;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时间安排: 完成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教学内容后实施。解题思路: 1.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2.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o、对国民收入的影响;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4.分析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1.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又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一一税收,所以可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用T代表税收,就可以写在: Y=C+S+T 从需求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购买支出来代表。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就可以写成: Y=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得出: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因此,当S+T=I+G,均衡的国民收入便决定了。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 收入也可按照Y=C+I+G的方法来决定。
2.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o、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答: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乘数)反应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这就是乘数所反映的.乘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对收入的态度,因此这点常常被利用来试图改变人们的收入以影响消费,可以是短期的政策影响、收入影响,也可以是长期的影响.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量。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答: 即C=f(Y)=a+bY, a为基本消费,即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最低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乘上收入Y表明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消费额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地方,表明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发生,这就是国民消费曲线的截距a。在国民消费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E的左边,国民消费大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经济出现超支现象,拉动国民收入向E点移动。而在点E的右边,国民消费小于国民收入,即C 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速率。在实际生活中,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个不变的正常数。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要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将来的收益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而是要将将来的收益贴现成现在的钱,扣去风险后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只要大于和等于零就可以考虑投资。当然实际的投资还有考虑其他因素。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政府购买增加,会增加总支出,政府购买是总支出的一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也会增加总支出,因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但是如果政府需要实现预算平衡时,T=TR+G,这时增加TR意味着降低G,G的乘数效应大于TR的乘数效应,因此当TR的增加以G的下降为代价,则总支出会降低。G的每一分钱都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而TR进入消费者口袋之后,要存下一部分,剩余的才形成消费需求。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5 题目: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目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两者的理论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3.分析比较时要包括相同与区别两方面内容。时间安排: 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后做本作业(约在第十五周)。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 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滇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滇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劲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3.松紧搭配政策。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具体搭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其适用条件是: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另一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模式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其适用条件是: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针对经济运行具体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相机抉择。一般来说,一种政策搭配运用一段时间后,应用另一种政策搭配取而代之,形成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重要形式。 西方经济学(本)作业6 计算题 目的: 经济学的研究既注重定性研究,更注重定量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计算题目的训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 1.认真阅读微宏经济学的相关学习内容,深刻理解经济变量之间的管理;2.准确记忆计算公式;3.注重计算过程。时间安排: 完成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后实施。 1.已知某国国内生产总为值为30亿元,个人可支配收人为24.4亿元,政府预算赤字为0.9亿元,消费为22.8亿元,对外贸易赤字为0.5亿元。试求:(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4)税收。 解:(1)Y=C+S,S=Y-C 已知:Y=30, C=22.8带入公式 S=Y-C =30-22.8 =7.2亿元 (2)I=S 已知:S=7.2 故I=7.2亿元 (3)Y=C+I+G+X-M G=Y-C-I-X+M 己知:Y=30, C=22.8, X-M=0.5带入公式 G=Y-C-I-X+M =30-22.8-(-0.5)=7.7亿元 (4)B=T-G, T=B+G 己知:B=-0.9 , G=7.7代入公式 T=B+G =-0.9+7.7 =6.8亿元 2.已知初始消费Co=50,边际消费倾向b=0.8,边际税收倾向t=0.2,投资I=70,政府支出G=200。试求:(1)均衡收人Yo、税收T、居民可支配收人Yd和消费C;(2)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B=T-G);(3)其他条件不变.政府减少多少开支,能使政府预算收人平衡?并求这时的均衡收人Yo、税收T、居民可支配收人Yd和消费C。 3.已知:投资函数I=1-dR ,1=100,d=50。试求:(1)R=10%, 5%, 3%时的投资需求量;(2)其他条件不变,d=80时的投资需求量;分析d和R的变化对投资需求量的影响。 解:(1)R=10%时的投资需求量I=1-dR=100-50*100%=95 R=5%时的投资需求量I=1-dR=100-50*5%=97.5 R=3%时的投资需求量I=1-dR=100-50*3%=98.5 (2)d=80时 R=10%时的投资需求量I=1-dR=100-80*10%=92 R=5%时的投资需求量I=1-dR=100-80*5%=96 R=3%时的投资需求量I=1-dR=100-80*3%=97.6 (3)d的变化对投资需求量的影响是:d与投资需求最I成反方向变化 R的变化对投资需求量的影响是:R与投资需求量I也成反方向变化 4.总供给函数为AS=2300+400P,总需求函数AD=2000+4500/P。试求:(1)均衡收人和均衡价格;(2)总需求上升10%的均衡收人和均衡价格。 解:己知:AS=2300+400P,AD=2000+4500/P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 AD=AS 2300+400P=2000+4500/P 4P+3P-45=0 P=3 Y=2300+400*3=3500 Y=2000+4500/3=3500 又己知:总需求:升10% 则:AD=2200+4950/P 2300+400P=2200+4950/P 2300P+400P2=2200P+4950 400P2+100P-4950=0 8P2+2P99=0 Y=2300+400*3.4=3660 Y=2000+4500/3.4=3324(由于不能被整除,所以结果有误差) 5.若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为0.25,边际储蓄倾向s为0.2,t=0.2。试求:政府支出增加10亿元时,对该国进口M的影响。 2016年电大 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1 题目: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 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 点 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如图 所示: 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2)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l和Pk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 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 素的价格之比。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企业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最大产量。 作 业2 结合我过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答:(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公平是一个超历史的绝对的概念,公平就是平均分配,就是人人有份。其实,“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是一个法律用语,在不同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内涵;在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中,不同经济地位的当事人有完全不同的公平观念和标准。离开生产方式的性质谈论社会公平,离开生产谈论分配,不仅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社会公平只能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过大时更应注重社会公平.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般规律。所谓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实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社会资源的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收入增加而不使另一个人的收入减少。换句话说,社会已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存在任何浪费资源的现象,以致每个劳动者都实现了经济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效率。(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含义。 洛伦兹曲线就是把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的曲线。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如下图),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 (一)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二)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三)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四)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五)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4)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 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调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分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仍然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 1、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2、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3、规范分配秩序,实行统一的收入税制和收入申报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 4、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低收入和贫困人口,采取收入转移方式为其提供收入支持;对于高收入阶层,采取累进所得税制度来调节不同阶层的收入分配,取缔非法收入。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 作业3计算题 作业4 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怎样使国民收入更快更好的增长? 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本题目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消费与政府购买等行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的认识,加深对政府经济实施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相关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 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2.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 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又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用T代表税收,就可以写在: Y=C+S+T 从需求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购买支出来代表。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就可以写成: Y=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得出: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因此,当S+T=I+G,均衡的国民收入便决定了。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也可按照Y=C+I+G的方法来决定。 2. 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乘数)反应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这就是乘数所反映的.乘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对收入的态度,因此这点常常被利用来试图改变人们的收入以影响消费,可以是短期的政策影响、收入影响,也可以是长期的影响.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量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即C=f(Y)=a+bY,a为基本消费,即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最低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乘上收入Y表明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消费额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地方,表明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发生,这就是国民消费曲线的截距a。在国民消费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E的左边,国民消费大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经济出现超支现象,拉动国民收入向E点移动。而在点E的右边,国民消费小于国民收入,即C 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速率。在实际生活中,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个不变的正常数。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要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将来的收益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而是要将将来的收益贴现成现在的钱,扣去风险后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只要大于和等于零就可以考虑投资。当然实际的投资还有考虑其他因素。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政府购买增加,会增加总支出,政府购买是总支出的一项 转移支付增加,一般也会增加总支出,因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 但是如果政府需要实现预算平衡时,T=TR+G,这时增加TR意味着降低G,G的乘数效应大于TR的乘数效应,因此当TR的增加以G的下降为代价,则总支出会降低。G的每一分钱都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而TR进入消费者口袋之后,要存下一部分,剩余的才形成消费需求。作业4 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怎样使国民收入更快更好的增长? 居民消费和政府购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本题目的训练,增强学生对消费与政府购买等行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的认识,加深对政府经济实施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相关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注意相关的计算公式; 4.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宏观经济学第八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教学内容后实施。 解题思路: 1.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2.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 理解三部门条件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原理及经济含义; 答: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供给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之外又加了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政府的供给 =工资+利润+地租+利息+税收 =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用T代表税收,就可以写在: Y=C+S+T 从需求方面看,在两部门经济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外又加了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的购买支出来代表。这样 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的需求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购买支出,就可以写成: Y=C+I+G 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仍然是: 总供给=总需求 这个条件也可以写成: C+S+T=C+I+G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得出: S+T=I+G 此公式即为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因此,当S+T=I+G,均衡的国民收入便决定了。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也可按照Y=C+I+G的方法来决定。 2. 分析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税收倾向t、初始消费C0、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乘数)反应的是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收入增加会引起消费增加,这就是乘数所反映的.乘数的变化反映的是人们对收入的态度,因此这点常常被利用来试图改变人们的收入以影响消费,可以是短期的政策影响、收入影响,也可以是长期的影响.边际税收倾向,或称为“边际税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税收量 3.分析消费C、投资I、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答: 即C=f(Y)=a+bY,a为基本消费,即没有收入也会发生的最低支出,b为边际消费倾向,乘上收入Y表明随着收入增长而增加的消费额 在国民消费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地方,表明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发生,这就是国民消费曲线的截距a。在国民消费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E的左边,国民消费大于国民收入,即C>Y,国民经济出现超支现象,拉动国民收入向E点移动。而在点E的右边,国民消费小于国民收入,即C 于国民收入的增加速率。在实际生活中,国民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一个不变的正常数。凯恩斯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得越来越小。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理,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要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能简单地将将来的收益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而是要将将来的收益贴现成现在的钱,扣去风险后与现在的投资进行比较,只要大于和等于零就可以考虑投资。当然实际的投资还有考虑其他因素。 4.政府收支T和政府购买G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答: 政府购买增加,会增加总支出,政府购买是总支出的一项 转移支付增加,一般也会增加总支出,因为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 但是如果政府需要实现预算平衡时,T=TR+G,这时增加TR意味着降低G,G的乘数效应大于TR的乘数效应,因此当TR的增加以G的下降为代价,则总支出会降低。G的每一分钱都形成对商品的需求,而TR进入消费者口袋之后,要存下一部分,剩余的才形成消费需求。作业5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 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等。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将会产生存款乘数;由基础货币创造的货币供给将会产生货币乘数,又叫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反映为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变化程度。一般讲,货币供给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国民收入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能使利率提高、国民收入减少,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以及各自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特点、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将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搭配运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政策目标。两种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种协调配合模式: 1.双扩张政策。经济产重衰退时,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率的同时,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刺激企业投资,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变的条件下,缓和衰退、刺激经济。这种双扩张政策会在短期内增加社会需求,见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当,则可能带来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运用时应慎重,其适用条件是: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资源有待开发;市场疲软。 2.双紧缩政策。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期,配合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例如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的同时,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减缓物价上涨。这种双紧缩政策对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若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因此,应谨慎使用作用幅度较大的双紧政策,它的适用条件是: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经济秩序混乱。 3.松紧搭配政策。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特点,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这两种政策。具体搭配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搭配。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但这种配合也有局限性,即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未足够地刺激总需求增加,却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最终导致赤字居高不下。其适用条件是:财政收支状况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另一种是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搭配。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但这种配合模式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其适用条件是: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总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针对经济运行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相机抉择。一般来说,一种政策搭配运用一段时间后,应选用另一种政策搭配取而代之,形成交替运用的政策格局,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的重要形式。作业6 计算题 1,已知某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亿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24.4亿元,政府预算赤字为0.9亿元,消费为22.8亿元,对外贸易赤字为0.5亿元。试求: (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4)税收 解: (1)Y=C+S,S=Y-C 已知:Y=30,C=22.8带入公式 S=Y-C =30-22.8 =7.2亿元(2)I=S 已知:S=7.2 故I=7.2亿元(3)Y=C+I+G+X-M G=Y-C-I-X+M 已知:Y=30,C=22.8,X-M=0.5带入公式 G=Y-C-I-X+M =30-22.8-(-0.5)=7.7亿元 (4)B=T-G,T=B+G 已知:B=-0.9,G=7.7代入公式 T=B+G =-0.9+7.7 =6.8亿元 4.总供给函数为AS=2 300+400P,总需求函数为AD=2 000+4 500/P。 试求: (1)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2)总需求上升10%的均衡收入与均衡价格。 解:已知:AS=2 300+400P,AD=2 000+4 500/P 求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价格的公式为:AD=AS 300+400P=2 000+4 500/P 4P+3P-45=0 P=3 Y=2300+400×3=3500 Y=2000+4500/3=3500 又已知:总需求上升10% 则:AD=2200+4950/P 2300+400P=2200+4950/P 2300P+400P2=2200P+4950 400P2+100P–4950=0 8P2+2P–99=0 Y=2300+400×3.4=3660 Y=2000+4500/3.4=3324 作业3计算题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作业1 一.填空题 1,资源配置 2,决策机制,协调机制 3,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4,价值判断 5,反,同 6,替代,收入 7,供给量,供给 8,同 9,价格 10,富有 11,全补 12,富有 13,消费者 14,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 15,消费者均衡 16,消费者联系 17,投入生产要素与产量,成本与收益 18,机会主义行为 19,边际产量递减 20,平均产量 21,收益递增 22,扩张 二.选择题 DDACC CACBD BCDBB 三.判断题 对 对 错 错 对 错 错 错 对 错 对 对 错 对 错 四.计算题 1,均衡价格是商品供给(S)与需求(D)相等时的价格 所以:D=S 即 350—3P= -250+5P 均衡价格:P=75 此时的均衡数量为D=S=125 2,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Ed=(△Q/Q)/(△P/P)销售增与率为:△Q/Q= Ed×(△P/P)=2.4×25%=60% 因此该商品价格下降25%后,降价前后的收益变化为: 1.20×(1-25%)×800×(1+60%)-1.20×800=1152-960=192 降价后总收益增加了192(元) 3.根据消费者实现均衡的条件公式和己知数据,从边际效用表可知:消费者购买4单位X商品与3单位Y商品可以实现消费者均衡。这是因为: 10×4+20×3=100,符合消费者均衡限制条件:P x?X+P y?Y=M 70/10=140/20=7,符合消费者均衡条件:MU x/P x=MU y/P y 五.问答题 1,春节期间,铁路运输要求大于供给,管理部门又往往采取价格上限的措施,从而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价格会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如果放开限制,票价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必定使票价上涨过高,只能满足部分高收入者的需求,损害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如果严格限制票价,供给远小于需求,为黑市交易造成条件,管理成本太大。 为切实管理好铁路运输,必须同时从需求、供给和市场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1)努力缓解春运期间的需求压力,如采取提前订票,返乡时间错峰、加大其它交通工具运力。(2)努力增加春运铁路运力,如增开班次,临时加开车。(3)加强市场监督,严厉打击票贩子。 2,(1)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因此当某种商品缺乏弹性时,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所以对农产品应采取提价办法。 (2)数码摄像机的需求量是具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反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所以高档消费品应采取降价办法。 3,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的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所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故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与所获得的效用同方向变化。随着消费者购买某种物品数量的增加,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故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经济成本 2,总成本量 3,收支相抵,停止营业 4,小于,大于 5,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6,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 7,等于,大于 8,制造者,接交者 9,产品差别 10,博弈 11,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12,向右下方倾斜,反方向 13,资本的净生产力 14,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超过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市场收入 15,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 16,税收相等,社会福利政策 17,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18,主体 19,边际成本主价,平均成本主价 20,道德危险 21,政府失灵 二.选择题 CBCAC CBCCD DCCAA 三.判断题 对 对 错对 错 错 对 错 对 错 错 对 错 错 错 四.计算题 1.1 120 180 60 120 60 180 60 2 120 200 80 60 40 100 20 3 120 210 90 40 30 70 10 120 225 105 30 26 56 15 5 120 260 140 24 28 52 35 6 120 330 210 20 35 55 70 2.(1)R=(A1+A2+A3+A4)/T=(15%+12%+10%+9%)/100%=46%(2)HH⊥=152+122+102+92+82+72+62+52+42+32=749 3.当家教未来预期收入为500元 当推销员未来预期收入为 3000×0.1+2000×0.4+1000×0.4+0×0.4=1500 五.问答题 1.这种说法不正确。 一方面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小,价格由整个市场供求决定,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家电市场各厂商的竞争,比如价格、广告、售后服务、产品外包装设计等,都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上采用产品差别竞争所采用的办法。 因此家电行业应该是垄断竞争的行业。 2.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指起先随着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增加,当工资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工资上升,劳动供给减少的劳动供给曲线。还可用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随着工资的增加,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劳动供给增加,同时,随着工资的增加,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从而劳动供给减少。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随工资增加而减少。 一般规律是,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达到某个较高水平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3.市场失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垄断。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是政府干预。对于公共物品中的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来提供,可转变为私人物品的公共物品由市场提供。 西方经济学作业3 一.填空题 西方经济学 1.支出法,收入法 2,NDP 3,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4,通货膨胀 5,自然,周期性 6,资源,技术进步 7,资本—产量比率 8,技术进步 9,货币量增加 10,正常的劳动力流动 11,高于市场均衡工资 12,右下方 13,财产 14,同方向 15,减少,下降 16,1,1 17,收入与消费相等,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 18,收入的现值 19,产量变动率 20,减少,减少 21,越小 22,总支出 二.选择题 ACABB DDCBA DCBD 三.判断题 错 对 对对 对 错 对 错 错 对 错 错 对 错 对 四.计算题 1,个人消费支出(C):(1)购买汽车、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支出1000亿元(2)购买食品、服装等非耐用消费品支出2000亿元(3)雇佣保姆和家庭教师支出200亿元 私人国内总投资(I): (4)企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和设备)2000亿元(7)企业存货净变动额(1000亿元-15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G) (8)各级政府为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2000亿元(9)中央政府国防与外交支出500亿元 净出口(NX)出口:出口产品收入1500亿元 进口: 进口产品收入1000亿元 GDP=C+I+G+NX =(1000亿+2000亿+200亿)+[2000亿+(1000亿—1500亿)]+(2000亿+500亿)+(1500亿—1000亿) =3200亿+1500亿+2500亿+500亿 =7700亿 2.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物价指数上升了多少,表示通货膨胀率为多少。从1997年1998年物价指数上升了(136—128)/128=0.0625 那么1998年通货膨胀率为6.25% 3.根据题意和己知条件求得: 边际储倾向 MPS=△S/△Y=(500-400)/(2500-2000)=0.2 因为 MPC+MPS=1 所以 1-c=1-MPC=MPS=0.2 故乘数为 α=1/(1-c)=1/0.2=5 因此,增加了总支出200亿元,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会增加 200×5=1000(亿元) 五.问答题 1、简要说明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答: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制度、资源与技术。 ㈠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增长取决于制度,适于经济发展的制度是实现增长的前提。最适于经济增长的是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是一个制度体系,它包括了多种制度。其中包括保护个人财产的产权制度,降低交易费用的货币制度,规范人们行为的合约制度,组织经济活动的公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西方经济学 ㈡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⑴、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A、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人口的增加;二是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三是劳动时间的增加。 B、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一个高质量的劳动力,可以等于若干低质量的劳动力。劳动力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⑵、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把资本的增加作为国民财富增加的源泉。 ㈢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 2、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答:技术进步引起长期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经济潜力提高。如图所示(教材P299页 图12—11)由于技术进步,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从LAS0向右移动为LAS1。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即从SAS0移动到SAS1。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移动至AD1。这三条曲线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Y1与新的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然是P0。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提高经济潜力,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是至关重要的。 3、用总需求决定原理分析我国政府提出的增加内需的意义。 答:总需求在短期中对宏观经济状况的确有重要影响。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增加内需正说明需求成为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内需而言,如果不考虑政府支出,重要的在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函数理论说明了消费的稳定性。它告诉我们,要刺激消费是困难的。这些年,我国八次降息,但对内需的拉动有限,居民储蓄一直增加,这说明拉动消费不容易。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拉动投资。 第一,居民购买住房。我们要区分投资与消费的差别。我们一直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消费就是一个误区。应该把居民购买住房作为一种投资,并用刺激投资的方法推动这项投资。住房仍然是投资的热点,只要政策得当,住房可以增加内需,带动经济。 第二,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在我国经济中,私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的半壁江山。投资中的企业固定投资应该是以私人企业投资为主。这就要为私人企业投资创造更为开放宽松的环境。2,教材299页 西方经济学作业4 一.填空题 1,20%,5000 2,简单货币平数,货币平数 3,公开市场活动 4,右上方 5,自然,周期性 7,15% 8,周期性,需求拉上 9,利润推动 10,失业与通货膨胀 11,繁荣,需求 12,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 13,政府支出与税收 14,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 15,货币供给量 16,要不要国家干预 17,出口小于进口 18,国内支出 19,左下方,减少,改善 20,自由浮动与管理浮动 21,溢出效应,四波效应 二.选择题 DCDCC CCACA BBBCA 三.判断题 对 错 错 错 错 对 对 对 对 对 错 错 对 对 错 西方经济学 四.计算题 1.(1)M代表货币供给两。H代表基础货币,二者之间的比例就是货币乘数,用mm表示 那么mm=M/H=5000/2000=2.5(2)当存款中有1000亿元作为现金时,现金-存款率(cu)=1000/5000=0.2 即 mm=M/H=Cu+1/cu+r=0.2+1/0.2+0.1=4 2.凯思斯主义认为货币量可以调节利率,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大小成正比,与利率的高 低成反比。即,债券价格=债券收益/利率,那么当某种债券收益为100元,债券价格分别为900元、1000元、1100元时,对应的利率分别是11%,10%,9%。 3.国内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取决于乘数的大小,但开放经济中的乘数要考虑到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开放经济中的对外贸易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 那么K=1/1—0.6+0.2=5/3 即当该国总需求增加100亿元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可以通过公式△Y=K×△AE计算为167亿元 五.问答题 1、用IS—LM模型说明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利率的影响。 答:自发总支出变动会引起IS曲线移动,从而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就是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由IS0移到IS1,这就引起国内生产总值从Y0增加到Y1,利率从i0上升为i1,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IS曲从IS0移动到IS2,引起国内生产总值从Y0减少到Y2,利率的i0下降到i2,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如图所示(教材P339页 图14-11) 2、在不同的时期,如何运用财政政策? 答:⑴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⑵运用:第一,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实现。增加政府支出主要是增加公共工程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前两者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后者可增加个人消费,刺激总需求。减税包括减少个人所得税和减少公司所得税,前者可使个人消费增加,后者可使投资增加,刺激总需求,从而刺激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来实现。减少政府支出可减少公共工程支出、减少政府购买,从而压抑总需求,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减少个人消费。还可通过增税,增加个人所得税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增加公司所得税,减少投资,压抑总需求,从而使物价稳定。 3、用总需求 — 总供给模型说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总需求的变动来自国内总需求的变动和出口的变动。⑴国内总需求变动对均衡的GDP与贸易余额状况的影响: A、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会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就会使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同时也会使贸易收支状况恶化(即贸易收支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国内总需求的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0移动到AD1,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由Y0增加为Y1。 B、国内总需求的减少,AD线向右下方移动,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并使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如图所示(教材P406页 图17-2) (2)出口的变动对均衡GDP与贸易余额状况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 A、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总需求增加,并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1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B、反之,则相反。如图所示(教材P407页 图17-3) 题目:综合分析生产成本理论中相关经济范畴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比相关经济范畴,准确理解经济范畴的经济含义及深刻理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要求: 1.要求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刻理解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2.准确描述本题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 3.阐述关系和区别要清晰并画图说明; 4.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安排:完成微观经济学第三章生产与成本理论教学内容后实施。解题思路: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1、分析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的关系; 答: 总产量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期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是该要素的总产量除以该要素的投入量.边际产量即该产量的增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量.先分析一下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即总产量先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后以递减的速率增加,达到某一点后,总产量将会随劳动投入的增加而绝对地减少,边际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达到某一定后成为负值.总产量的变化与边际产量是一致的,即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当边际产量上升,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以递减的方式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开始绝对的减少.接下来分析一下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边际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都要大于平均产量的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只要额外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引起总产量的增量大于增加这一单位要素之前的平均产量,那么增加这一单位要素的平均产量就大于原来的平均产量,当平均产量达到最大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2、分析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变动规律的区别; 答:在于边际报酬递减中,随着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而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递减的。而规模报酬递减中,同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每一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3、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区别; 答:产的产品数量是不变的,仅仅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较产量是过多了。 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市场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厂商在所生产产品的市场可能价格以及要素可能价格这些约束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利润最大化。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决定产量(当然,产品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产品定价,要素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此决定要素价格)。 成本最小化,则是给定了产量和要素价格,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来进行生产以达到成本最小。是不需考虑市场产品需求的厂商供给方局部均衡的结果。 利润最大是成本最小的充分条件,而成本最小只是利润最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一般均衡中的利润最大化一定是满足了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了的,否则不可能是利润最大化的。但是成本最小化却可以在任何产量处得到满足和实现,并不一定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4.分析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和短期可变成本曲线(SAVS)的关系; 答:第一,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 点 N,在交点N上,SMC=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在相交之前,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减; 在相交之后,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一直递增。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交的N点称为收支相抵点。如图所示: 第二,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关系(与上相近)。 5.分析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长期总成本曲线(LTC)、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短期总成本曲线(STC)、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的关系; (2)短期总成本曲线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短期总成本曲线不从原点出发,而是从变动成本出发,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是一条从变动成本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产量为零时,总成本也不为零,总成本最小也等于固定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从原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为零,总成本也为零。 长期总成本是生产扩张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总成本。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长期中与每一特定产量对应的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由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与之相切,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之相切的切点的轨迹,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生产相应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所不同的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陡峭,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都比较平坦;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由规模经济决定的。 6.用脊线和生产扩展线确定最有要素投入的区别。 答: 假定企业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所用的技术是不变的,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并且要素价格Pl和Pk是已知的。在既定的成本约束下,企业应选择要素的投入组合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等产量曲线任意点的切线斜率代表的是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之比的相反数,因此,可以得到公式。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企业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可以进一步得到公式: 。企业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最大产量。第二篇:2016年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答案(DOC)
第三篇:2016年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册三
第四篇:电大西方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全)
第五篇:电大西方经济学(本)形成性考核01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