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深圳高三第二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评卷之标杆作文 (纯文字版)新
2018年深圳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评卷之
标杆作文(纯文字版)
【原题目】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讲成长经历及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就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号文
儒家文化与当下生活间无鸿沟
这位同学认为若践行儒家文化,我们将在当今生活中寸步难行。但我认为运海抟扶,必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必用飞云之楫。儒家文化,也离不开日常生活。
正如同“圣人之道,无非百姓日用”。儒家文化传承千年,离不开许多人的身体力行,而到了今天,人们却把它看作煌煌道德律例,而弃之迤逦。实际上儒家文化教人谦逊知礼,使人聚魂凝魄,劝人奋发向上,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渴求的吗?
行儒家之道却挤不上公交,何解?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人只注重自身利益,“哄抢热”,“无人扶”等现象,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然而,这样就能说明儒家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存在着鸿沟天堑了吗?非也。古人云“实仓廪而知礼节”,在人人都基本能维持饱暖的现代,正是“大道之行”的好时候。试想,若人人都能行儒家之道,又岂会有一哄而上式的排队抢位,冷漠无情的见死不救呢?这正是我们要做的。
道金斯曾说“自从文化出现,人类的终极任务就从生存变为了传承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所以如今社会人人为己、礼崩乐坏,是因为人民为了求生而挣扎得太久,而将儒道弃置不顾,但当我们将儒家文化变为精神家园的沃土时,下一代长出的,必是君子之树。这并非一日之功,一人所能为,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付出努力,身体力行,才能让君子之风成为社会的底蕴,到了那时,则“振本而末存,行一而万毕矣。”
回到当下,再看一人之力,若只有自己践行儒道,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寸步难行吗?亦非如此。“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一人行儒道,便会感染他人行之,我爱君子之风,定有人如我。我行君子之道,定有人亦行之。久而久之,安知天下不行儒道耶?这便应了那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由此可知,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并无鸿沟。因此,我们也不要因怕举步维艰而不去践行它,正如同鲁迅所说“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登高自卑,将儒家文化带入生活之中是我们所要做的,人人行之,则儒家文化复兴可计日而待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儒家之风,山高水长,它来自生活,它也必将归入生活。
【得分】19+19+19=57 【点评】
本文段首运用文言句式,颇显底蕴,先声夺人。接着指出儒家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儒家文化是我们时代所必须的。三段作者指出“哄抢热”等现象,儒家文化正是解决这些社会病的良药。四五两段从儒家文化如何践行入手。六段总结践行的方法,结尾指出践行儒家文化的美好愿景。
全文文脉畅通,长短句错落有致,引用名言,随手拈来,恰到好处,不着痕迹。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实在难得。
2号文
儒思在我心 ——给提问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你说你也同样赞同我所提倡的儒学文化,但却在生活实践中犯了难。生活中我们能否真正做到“约之以礼”,“以德服人”,亦或“推己及人”呢?我要告诉你的是,当然能,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践行儒学,要义在心。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儒学能够根源其中,流传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倘若我们不能践行它,也就不能推动它发展至今。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行儒为”,其实也就是提炼了它的核心,从中选取合理因素来践行。
客观上说,产生至久的儒学,的确有一些在发展中难以适应而变成了一些“空道理”,但儒学珍贵在它仍能以核心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倘若没有其中的礼文化思想,现在的社会也很可能混乱无序。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一下,人们“约之无礼”,不“以德报人”,社会是不是就难以形成良好、和谐的风气?倘若人们都不“以礼待人”,不讲究自身德行,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难以和睦相处。
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当今我们的社会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这也是你为什么提出“难践儒礼”的问题的根源。就拿你说“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疑问来说,你是否看到了车上“尊老爱幼”“礼让他行”的标语呢?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礼”的标语,其实也在告诉我们,践行儒理是可行的,不过是你的心是否在此之上。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挤不上”公交车,其实也是一种不尊礼的行为所致。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真正的践行儒学义理,推动社会秩序的良好发展。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践行儒礼,其实就是需要每个人都遵守社会礼仪,你行我让,以德报人。而当大家都来践行的时候,其实也就不会产生像“挤不上公交车”这种不良的现象。生活中,也正是仍有许多人遵守这样的社会“规则”,我们才能更加和谐,可见儒学义理的推动作用不在表面,而是在社会根源,我们不仅要认同它,更要将它践行在心中。
心中的“行儒礼”,才是真正的行儒礼,我们要由心向外的尊重它,践行它,少不了一点一滴的实践。当然我们是要在其基础中提取适应现代的合理因素来实行。
哪怕是生活中的“礼让行人”“帮助弱小”“遵守礼规”,都是践行儒学义礼的积累,小行而大为,也正是我喜爱儒学,宣传儒学的原因。
非常感谢你的提问,让我们都对儒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请记住,儒思要义不在一板一眼的“守”,而在“心”!
【得分】19+18+18=55 【点评】
一、强烈的对话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子思”的身份回应同学的提问,语言亲切得体,完成作文“任务”。
二、观点鲜明,分析说理有层次的推进。三至五段从学理、现实原因、解决问题三个层次,具体回应“提问”,突出践行儒学在“心”这个中心,合情合理,不枝不蔓。
三、书写漂亮,结构匀称,形式美观。当然,第三段个别语句不准确,影响了表达。
3号文
以儒家之“仁”对抗坚硬
精通儒家文化的子思面对一位同学的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对很多道理也非常认可,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会说:儒家的“仁”是一种能够对抗坚硬的温柔。
想到这句话是源于作家毕淑敏写的一句话:“温柔就是能对抗这个世界所有的坚硬。”而我却说儒家之“仁”在于内心之修炼,这种温柔能够对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坚硬。
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大写的“仁”,意味着对人仁慈、慷慨。如果连上公交车都不谦让,这还叫以礼待人吗?但是有人又说,连公交都上不了了?其实我认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让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上的“坚硬”所欺负。
答案当然是不会。儒家教人修身养性,其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是必经之路。儒家之“仁”最核心的也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自己不想承受这件事的时候,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别人也不愿意。“推己及人”就是常常把自己转换一个角度,替他人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能为他人做一些有帮助的事,从而他人也会感谢我们。那么,我们以后有困难的时候,他人也会帮助我们。即使是对陌生人,我们也该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包容、谅解他人。
如公交车上为孕妇、老奶奶让座,看似小事,却体现一个人有与仁让之心,谦让一下,别人可能默默感激你一辈子。倘若人人都有仁爱之心,生活便处处充满温情,社会便开满温暖之花,足以对抗世界上的坚硬。
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喧嚣,它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沉稳平静,从而去对抗外界的坚硬。其中“以德服人”让我们学会遵从内心的道德法则,内心安于平静。
所以,我想对这位同学说,儒家给我们内心之道,是修身之道,推己及人,仁义待人,就是能对抗这个世界的坚硬。【得分】17+17+18=52 【点评】
一、本文始终在任务情境中展开论述。开头说:“想必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中间部分,深入一步,“问题的本质不在让不让,而是如果我谦让了,我会不会被社会上的坚硬所欺负”,结尾时又回扣,“我想对这位同学说,儒家给我们内心之道”。扣题紧,观点明。
二、巧妙且举重若轻地解读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何适宜地解读,不是易事。本文紧扣“会不会挤不上公交”的尴尬,从“儒家之仁是一种对抗坚硬的温柔”,“儒家之仁体现在内心的修养”,从更高境界上化解尴尬,说服别人(自己),对待“坚硬”而不是以“硬”对“硬”,或者回避现实。这种“温柔论”和“修养论”体现作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深刻的理解。
三、有较好的思维品质。文中两次展示较好的理性思维品质。一是第一段从“个人担忧”上升到“想必许多人”,这就把个别现象提升至社会现象;二是第三段,“其实我认为,问题本质——被社会欺负”,把“挤公交”这个社会现象推进到“所欺负”的本质。
4号文
追求更好的自我
这位同学:
很高兴你能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这说明你除了了解儒家文化以外,你还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思考。在生活中,思考、体会甚至尝试实践儒家思想比空谈更有意义,因为在这同时,你已在追求更好的自我。
你说的没错,生活中常会遇到像挤公交车这样的情况。尽管自己很想保有“君子风度”,但旁人都你推我撞,站稳尚且困难,何谈礼让?
这实际指向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群礼制观念淡薄,我们还怎么保有儒生的翩翩风度?其实,先人早已为我们指明前路。无论是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亦或是苏武啖毛饮血誓死不降,无不彰显着对自我内心的坚守,对高尚品格的攀寻,对更好自我的追求。众人的麻木,不是你也就此沉沦的借口。“中国式过马路”一度扰乱交通,挑逗人们的道德,正是人总易被人群挑动所致。若“法不责众”成为每一个人的挡箭牌,社会将有何安定可言,而若能常怀坚守之心,保有追求更好自我的志向,不为人群所动,不仅是为自己内心扎下“儒”的根,也是在为社会播撒“德”的种子。
然而坚守儒家思想,并不意味着一味牺牲自我、压抑自我,那样不过适得其反。就说那王阳明,为了格物致知,竟一连数日于庭院中看竹子,最后不仅没看到什么,反倒把自己弄病了。这份追求自我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却偏离了正轨。须知儒家文化只是一份引导,犹如和煦春风为你拂明前进方向,而不是一种约束,不是拉拽着你往前走的镣铐。约之以礼的“约”,不是“约束”,而更应是“规范”。它告诉你怎样做更合乎礼节,而并不是逼迫你为坚守道义牺牲一切。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儒家思想,应辩证地看待。例如在公车上,你当然不必为了“谦让”等所有人都上车你才动身,只要你能保持一颗儒仁的心,不主动去推挤他人,在他人无意撞到你时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也是在践行“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吗?追求更好的自我,不应成为一种刻意的约束,而应该出于发自内心的平和。
孔丘曾言:“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纵使生活中鲜有人能如你我一般遵循儒家思想,我们亦需坚守前行,在不折磨自己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自我。当你的双眼不为疑虑所蒙蔽,当你的心灵已为侵权所洗涤,再睁眼,世界或许并没有那么污浊。
【得分】17+16+16=49 【点评】
本文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即有效地“回应”了母校学子的提问。在论述过程中,善于“由表及里”,“辨析儒家思想”一段也能自圆其说,结尾一段亦很好的回应了中心,文章条理清晰,结构较为严谨。不足之处是标题较为宽泛,针对性有待加强,另外文章的格式也有问题。但总体上文章较好,判为一类卷下。
5号文
正确沐浴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千年积淀。其来源于先人对古之圣人的具有思想性的代表性言论的撷英,其思想精华的提炼与总结,常为后人的修身处世提供方向。孔子的思想可谓儒家文化的核心,并以其为代表的各个流派不断发展并汇聚而成的渗透出来的儒家文化。
我是子思,在高中阶段学习期间就喜欢上了儒家文化。我喜欢儒家文化透露出的静谧深邃,给予人一种由内心发出的力量,我喜欢儒家文化散发出来的深沉智慧,赐予我修身处世的灵魂指引。现在,我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探索着儒家文化的精深奥妙。
对于那位同学的提问,我觉得他也许只是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还不曾理解儒家文化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位同学问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如果要像儒家文化中说的那样去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思索一下他为什么会提出此问。这位同学刚才提到了有关儒家文化的三个标签:“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已及人”。他可能认为,如果要践行这些词语所言的,就是一味地谦让,不分对象的谦让,这显然有别于儒家文化所表达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确实不可能挤上公交车。你这样做虽是推已及人,出于对他人的考虑,但有悖于常理,反倒成了矛盾。由此,你需分清对象,上车时,你可以让老、弱、病残者及孕妇孩童先上车,而与你同等身份年龄的人,你们只需按照排队先后次序上车即可。所以看来,两者并不冲突。你依然可以在生活中践行并沐浴儒家文化,只不过你需要正确的沐浴儒家文化。
生活中,以礼节相互制约:凭借道德“说服”他人:换位思考,想想他人的处境从而作出决定,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可以对这些道理更多地去了解,并在生活中运用,将圣贤之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传播开来,更多人也因此而受益,文明和谐的“大同社会”也许指日可待。
更为广泛地学习儒家文化,将其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引,正确沐浴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所以这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得分】15+15+16=46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儒家文化”。题目中几个体现儒家文化的关键词,以及“挤公交年”这一事件论述,中心明确,论证思路清晰。对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作出了回应,态度中肯,有理有据。
行文中有对象意识,但人称与语境的契合度有待优化。文章第一段对儒家文化的阐释,第二段的自我介绍与下文有些脱节。
书写美观,是加分项。6号文
儒家文化与挤公交
首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你的问题看似很小,实则反映了当代人普遍的疑惑:曾经辉煌的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依旧适用与否。对此,我的回答是:在生活中“约之以礼”、“推己及人”或许会让你挤不上公交,但绝不会让你上不了公交。而儒家推崇的待人之道在今天也绝对是适用的!
儒家文化中的“推己及人”、“约之以礼”、“仁者爱人”等提醒着人们要将心比心,要待人和善,不要引发争执。而挤公交拼的不仅仅是在人流中灵活穿梭的本事和迅捷的身法,更是“谁的脸皮厚谁上车”。二者看似相悖,但也不是完全无法兼容的两个事件。在挤公交的时候并非一定要“以力服人”,“以德服人”也是可以的。在大家争先恐后地挤入公交车的时候,礼让一下,做一个有风度的人,等老人和儿童先上车不行吗,等提着大小行囊的旅客先上车不行吗,等神色匆忙,不时看表的都市白领先上车不行吗?来挤公交是有原因的,倘若不是家里有事或上班迟到等,谁会愿意受那“皮肉之苦”来挤公交呢?适当地礼让一下,美德是会传染给周围人的,说不定大家也会让着你呢。如果你真的没有挤上这一班公交也没有关系,最起码赢了公德比赛。
归根结底,“挤公交”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因为社会上多数人并不知道以“仁”去处事。若是人们自觉在公交站台排好队,有急事的先上车,老人小孩先上车,何来“挤公交”一事?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在上公交时我们可以以身作则,带头礼让,以德服人,将有序上公交的优良风气带向社会。
在生活中其实还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去改正,比如说在食堂排队打饭,在商场排队买单等等。儒家文化提倡的“约之以礼”、“推己及人”经历了上千前(年)的考验流传至今,可见它的实用性。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先贤们的处事之道,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因此,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做一个优秀的儒家文化传承者,不挤公交,推己及人,从我做起!
【得分】15+15+14=44 【点评】本文能够扣住作文任务有效驱动全文,在行文中始终抓住“儒家文化”与“挤公交”来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在两者“矛盾”的分析中,较有逻辑性。
不足之处是观点一般,视野不够开阔,材料也不够丰富;在行文上,语言较为拖沓,不够简洁。判为二类卷。
7号文
不忘初心,定会繁花相送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礼义之学,是人性之学,是社会之学,是人世间美好之学。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儒家文化就是以其中的“礼”点缀了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嵌入了闪闪发光的宝石。
儒家文化是以孔子为创始人,以孟子、荀子的优秀道德理念为辅,涵盖了许多优秀传统,以其中的“仁”政思想,引领历代统治者得民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以人为本做了必要辅垫;其中的宽容,文明礼让思想更是影响至今,为当代青年人正确打开爱国主义方式提供了有效方法。
但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高攀的房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像一面透镜,无不在矮化人们的坚守初心的梦想,放大焦虑。儒家文化中“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现代生活中想要真正执行却很难。的确,在这样的时代,考虑到“人善被人欺”的观点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作为中国梦伟大蓝图的制作人之一,我们更应该像萤火一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无需等候炬火,保守初心,坚守内心深处对儒家文化中“礼”的尊爱。
生活中常常也会出现善良被无情的滥用。老年人摔倒在地,扶与不扶成为热点话题,但真正心中有光,永存善念的人必定会选择前者,这其中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良性循环。被扶者更是应该心有感恩,懂得回报。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佛系”一词,体现的是现代人对远离权贵追寻纯真生活的向往,保持“佛系”似乎是当代人的精神追求,这也意味着优良传统美德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也许也该做到“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心中有光,你才会发光。作为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理应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落地生花。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愿你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发扬儒家文化,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梁树曾说过,“世界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像麦浪里摇曳的麦穗一般,值得期待。
你的初心有多坚定,中国梦就有多雄丽。愿你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愿你不忘初心,此后一路繁花相送。
【得分】13+14+14=41 【点评】
本文论述了儒家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并明确的给出了观点。
在论述过程中,对儒家文化的阐释有些空洞,一些用词有贴标签之嫌,如“初心”一词在文中的内涵,并没有作具体的阐释。
“善良”被利用,“佛系”二段与中心的关系论述得不够清楚。另外,文章语言与子思回应学弟学妹情境不太相符。
8号文
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三种精神
子思受邀回到母校讲述到自己在校期间特别钟爱儒家文化,有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之化,我们了解均多,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已及人’之类道理我也认可;可是,在活中真要这样做,会不会连公交都挤不上?”我认为不会。
当你这样做时,人们反而不会推推挤挤而是会更加有序地上下车,这样不会造成安全事故。所以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学习是对生活非常有利,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三种精神。
继而传承的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多年思考总结出、演变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日益增加,但却总是忽略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甚至只理解片面含义;没有深度理解、推敲,进而遗忘了传统文化,我认为当今时代人需要继承、传承这类文化,提高自己的情操。
继而传承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科学的扬弃。科学现弃的精神。虽然这些先人花了大量时间思索,但有些已经不适合甚至需要科学扬弃的,为此,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需要自己的自主选择性和判断力,以科学、理性、辩证的思维对待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将现在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出更加“优美势态”的文化。
科学扬弃同时还需要理解透彻。理解透彻的精神。传统文化学习不是盲目学习而是要理解,盲目学习只会学习到其片面含义无法真正体会到“它”的出现和存在的意义,无法将其与其它文化融合。理解透彻才能知晓文化、运用文化,清晰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完善自己的三观。只有三观完整、清晰才能成为国家栋梁,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今时代,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文化、宣扬文化才能提高威信,只有文化发展,国家就会兴起,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我们不应该忽视它,而是应该尊敬它。
十九大曾提出文化兴,则国兴,我也同样是这么认为的。
【得分】13+13+12=38 【点评】
本文虽然对任务有所交代,但观点为“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三种精神”,这与原材料中“文化”与“现实”矛盾的要求有偏离,内容上应降等。
本文在分析三种精神过程中,存在着彼此重复交叉的情形;另外,书写与卷面亦有待加强。本文评为三类卷。
9号文
道德
儒家文化,在古代儒家文化就以(“已”的误字)经很畅行,那时,人人安分守己。到了现在,社会太过混乱,中国人口13个亿。要做到“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行为的确很难。
在深圳生活了十八年,从小到大就发生过很多好的事,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到了我,在公交车上,总是有人起身将位了(“子”的误字)让给有须(“需”的误字)要的人坐。现实不像你想的那么不堪入目,人间自有真情在,中国可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13亿人口中总有些蛀虫在破坏社会上的纪律,在找规则的短板。我们要共同努力,为了更美好的将来,一起努力!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
道德,有人说过:“站在道德的顶峰不会感觉到冷吧?”中国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道理来解决,还有很有(“多”的误字)成语呢!比如“得理不饶人”“理所应当”但是是如何在社会上出了那么多的纷争,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钻出来的欲望。钻空子是不法分子最常用的手段,但是他们还是有道德的,如用盗义(“亦”的误字)有道一般。
“约之以礼”如同约了一个要有礼貌还要有礼物。礼貌和礼宜(“仪”的误字)才是重点,其他的都不会说什么。至少你是有理的。
在现在的社会,并不是人人让我的事(“时”的误字)代了,现在的利益关系最大的“红线”哪天红线断了,你就追杀我吧!我还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压下独立行走,毕(竟)不是每一个都可以用道德来说服别人。道德说得好听点,是一个管理自己行为的工具也是约束自己行为的工具,也是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用来保护自己的工具,来对付它人的工具。
儒家说过,己所不欲,忽师(“勿施”的误字)于人。但是站在道德的高峰上,你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权力去管利(“理” 的误字)别人的思想,就呈(“成” 的误字)这样,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个世界,道德才是关键。
【得分】12+11+10-5=28 【点评】
本文没有完成材料要求完成的交际任务,没有很好地回答材料中的问题。
内容上缺乏明确的中心论点。第一段提出儒文化的现实困境,第二段写自己在生活中受儒文化的正面影响,第三段开始转向道德在现实中的各种处境。内容上缺少逻辑联系。
题目过大,用两个字做题目是大忌。
字数与指定位置有两格之差,再加上错别字,扣5分;书写、暴露自己的城市名,这都是硬伤。
【附】 【试题解析】
一、题型解析 作文题属于任务指令性作文,具体讲来就是: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展示问题)。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
1.“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内容与对象方面的任务指令。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学的这个提问。
2.“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思维方面任务指令。要求考生必须围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答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儒家文化的知与行等问题。
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审题立意简析
(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听说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1.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的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交际情景。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的子思回高中母校和学弟学妹们交流。
2.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交际的话题(内容)。
(1)了解(学习并理解)儒家文化并认可——知。(2)了解认可的儒家文化指导不了现实中的行为——行。(3)在儒家文化传承上知与行的矛盾。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子思需要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或者如何解决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之间的矛盾。
材料提出了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 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1.材料各部分之间关系
(1)“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
——儒家文化的知,比如通过书本、课堂的学习得到。
(2)“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儒家文化与现实的矛盾,不好行。这两方面之间,看似一组矛盾关系。2.原因挖掘及解决方案(1)原因挖掘:
儒家文化知易行难,在于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上的内核是基于“仁”的礼,是一种道德层面要求,指向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往往呈现为利人利己;而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身处逐利的潮流中,其行为往往多是基于私利的利己思想甚至于丛林法则。
(2)解决方案: A.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
B.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拓宽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学习,还可以将儒家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来传承。
C.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挤公交”之类的行为本身不仅不符合儒家文化,也不符合今天的价值取向——这是丛林法则的具体表现,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文明。
D.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需要我们去粗存精。E.如果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提升自己的人生道德境界,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自己知道的认可的优秀的儒家之礼,远离野蛮的自私的丛林法则。
譬如,挤公交车的问题,到了公交站台,可以率先排队,可以有理有礼地告诉大家排队候车有序上车,这正是君子有所为。排队上车不仅上车有序化,而且还能快速高效。
须知,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儒家文化之于现实生活就不是矛盾的,而是有益的。
(三)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主题 1.判定立意的基本原则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围绕与“儒家文化”和“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来立意,属于符合题意。
“儒家文化”可拓展到文化、理论,“现实生活”可拓展到实践、实用,但必须是与材料自然相承,如脱离材料直接上升到文化、理论、实践、实用,属于基本符合或偏离题意。
开头、结尾联系材料,主体部分完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属于基本符合题意。
全脱离材料中的情境,泛谈对儒家文化的扬弃、文化创新、儒家文化的意义和传承、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等,属于偏离题意。
另起炉灶谈讲道理的方法、文化的求同存异等,属于偏离题意。【评分标准】
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可打基准分45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
根据多年评阅经验大致作文等级及赋分如下:一类:50-60;二类:45-49;三类:36-44;四类:35分以下。
评价思路的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文章有建设或疗救意识;三是鼓励学生作文有较高的思维层次,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四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1)任务指令性作文一要有明确的驱动任务,要按照任务指令作文,二要具体就事论事,三要有相关联现实的内涵延伸拓展。
(2)不能脱离材料的作文,主要事实不能避而不谈。不结合具体材料分析的均属于跑偏题。得分上限为36分;根本不提原材料的在30分以下;只结合具体材料就事论事而没有做现实拓展内涵延伸的属于偏题,得分上限41分。
(3)情景交际意识要特别强调,没有体现这一点的,不能得45分以上。比如:没有以子思为身份写作,没有展示出是在与学弟学妹交流,没有回答问题的意识等等。
第二篇: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下水作文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张冬兰两篇下水文
2017年10月29日
四、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智能手机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用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以下为转载:
“机”不可失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张冬兰
“手机正在毁了我们的下一代!”“今天手机玩得有多欢,明天生活过就有多累!”“手机虽小,危害不少!”„„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关于手机的负面新闻就层出不穷。有些家长、老师谈论起孩子手中的手机,更是把它们视为残害心灵、贻误学习的罪魁祸首。要是让智能手机成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品,估计会招来许多的阻力和非议。但在我看来,智能手机成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品,是一件顺应时代、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明确,时代在发展,我们的学习用品也在发展。就拿算盘来说吧,今天还有多少学生把它当做学习用品呢?是不是普遍都被计算器给取代了呢?同样的道理,智能手机,它集计算、查询、拍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小巧轻便,完全可以取代计算器、字典等学习用品。从携带便利、用处多多这个角度考虑,它是不是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可怕,甚至还真的有那么些用处呢?
更何况,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高中生不仅要了解、学习书本的知识,他们还得紧跟时代,洞悉世间百态,尽览天下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高中一毕业就面临着步入社会。一味地视智能手机为毒蛇猛兽,一味地低估高中生的自控力,一味地把高中生隔绝在“世外桃源”中,一旦他们步入社会,他们将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再有,我们倡导的是智能手机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品,而非小学生、初中生的学习用品。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和小学生、初中生相比,在这个年龄段,其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的自制力也要明显要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在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系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各项事务上,能力甚至不亚于成人。孩子毕竟要长大,我们总得适当适时地放手,才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绽放自己。
当然,有些人担心一旦智能手机成为了高中生的学习用品,会不会让孩子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呢?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毕竟真的有学生因为手机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可是,别忘了,此时的智能手机仅仅是学习用品罢了,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什么网页能打开什么网页不能打开,这些都可以成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监管和控制的。试想,一个真正的手机迷,就算手机没有成为学习用品,他就不玩手机啦?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智能手机能不能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品,而在于怎么让这个学习用品物尽其用。
卿本无罪,奈何怀璧其罪!智能手机只是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品而已,它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只要高中生能够让它物尽其“用”,它就会成为高中生学习的一大助力!
“机”可暂失,时不再来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张冬兰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毫无疑问,高中阶段是我们人生中比较关键的一步,它甚至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分水岭,因此,走好这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近日,有人居然提议让智能手机作为高中生的学习用品。我以为,这是万万不可的,毕竟,“机”可暂失,时不再来。
何为学习用品,顾名思义,就是供学生用的物品,诸如笔、本子、文具盒、尺子之类。在学习中,学生是用得上的。它们好比是战士的枪,只要上了战场,就得用,否则就只有等死。很明显,智能手机目前来说,用来做什么呢?查资料?答疑?好像这些都有书本、老师、同学等来践行,既已有之,又何必多此一举?
更何况,一机在手,方便倒是方便了。但它在方便了学习的过程中,又抢占了高中生的多少时间呢?要知道,智能手机,它的诱惑是许多成年人都难以抵抗的。君不见,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君不见,公交地铁上,不管路程长短,不论坐着还是站着,人人都成低头族?手机里的诱惑多多,对于尚缺乏自制力和意志力的高中生来说,如何挡得住?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十年苦读,三年拼搏,所有的努力不就是为了高考能够蟾中折桂、独占鳌头,为自己的未来赢得更多的选择权吗?怎可因为小小手机而葬送了自己的大好青春?
谈论到手机,就不能谈及手游。之前火爆到不行的游戏《王者荣耀》,可谓是男女老少通杀。有些学生为了玩游戏熬夜通宵那似乎都是家常便饭的事。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有些危言耸听,过分地夸大了智能手机对人尤其是高中生的影响。可是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正在深受着手机的危害?试想,高中,仅仅三年的时光,智能手机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抢占掉了,我们的学生还剩多少时间和精力可以投放到他们的学业上?
退而求次,就算有些学生尚有些自制力,没有完全被手机夺去了“魂魄”,知道这仅仅是个学习用品罢了。可是又有谁去帮他们界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呢?又有谁去帮他们自动过滤掉那些暴力、血腥、色情的网页内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果我们的少年都沦陷在了手机的世界里,我们的国家将何以为继?
再加上智能手机的价值,从几百到大几千不等。我们暂且不说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能连最便宜的买不起,就说说普遍都能买得起智能手机的学生吧。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敏感、好面子,如此一来,智能手机会不会成为学生攀比的工具呢?人为地拉大区域、学生的差距,让学生处于攀比的旋风中,确有不妥呀!
朱熹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的,高中三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韶华,也是人生中关键的时刻,切莫因为智能手机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途。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的高中生多点学习的纯净,少点手机的诱惑,毕竟“机”可暂失,时不再来。
第三篇: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作文立意举例
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作文立意举例
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作文题以材料作文形式命题。就该则材料来看,是一道很好的题目。一是材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材料作文命题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统一的特点,二是材料既能启发考生对人类社会中一些永恒主题的思考,又能引导考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对这则材料我们很难运用提炼中心法进行审题立意。由于这则材料的放射性、发散性很强,其实主要我们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就能提炼出切合材料含义的立意来。
一、材料中说: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社会生活中是无 “微”不至。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
从上述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草根百姓的“微表达”,网络反腐的“微力量”,正反映了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壮大。正是我们党和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民本化,强调了民主和民生,才有了“微表达”的掷地有声,“微力量”的滴水汇成河海。因此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微时代”是民主、民本政治的时代。
二、从“见微知著”这关键语句中我们确立这样的立意:细微处能照见人的精神品格。
三、从“积微成著”这关键语句中我们可以确立如下几种立意:
1、细微处常决定成败: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影响一生的习惯就是在平常微小的事情中养成的。
四、从“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平凡的小人物,只要心怀善良仁爱,肩扛责任,胸有理想,热爱生活,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能活得很有价值。陆游曾说:“位卑未敢忘国忧。”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即使是微小如你我的平凡人,也不能放弃更不放弃求知、求真、求善的力量和信念。
五、材料引用白岩松的话: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什么是“微幸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活其实是平淡如水的,生活的幸福不可能是夜夜欢歌,天天作乐,也不可能是万事如意,一帆风顺。任何的穷奢极欲、高枕无忧、一劳永逸、一夜暴富、一举成名都是可怕的幻想,对财富的无穷追求,对权势的强烈渴望,背离了幸福的真义,只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痛苦。生活中,劳有应得,幼有所爱,老有所养,学有所成,就是真幸福。活着,有亲情,有友情,有温暖,就是真幸福。平凡中,有感动,孤单中,有理解,困难时,有帮助,失意时,有安慰,得意时,有提醒,这样,生活虽然或平淡,或清贫,或坎坷,也是幸福的。因此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主题:只有微幸福,才是真幸福;幸福其实无处不在。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也不应该抱怨生活的平淡,事业的不如意,工作和地位的平凡,物质的不丰裕,世道人情的薄情。我们在平凡中,有感动,在孤单中,有理解,在困难时,有帮助,在失意时,有安慰,在得意时,有提醒,这就是生活的微幸福、真幸福,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和生命呢?我们还有理由不努力让生活和生命更充盈、更高尚些呢?
六、微博、微信这些科学新成果已经成为交流情感的重要纽带、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参与社会活动的手段和推进社会文明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科学精神的进步。因此在微时代里,一切人都要谨言慎行,勇于担当,做好每件微小的事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篇:2013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调研考试作文示范
2013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调研考试作文示范
(2013年4月21日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时曾经被媒体问到:“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出口到英国了,你是否感到危机?” 撒切尔夫人一笑,回答说:“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的时候你再来问我这个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能说它是一个强国。她们说的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
在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看来,中国在没有输出电视节目或者是背后的价值观之前,中国是不足以为惧的。如果推而广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输出价值观以前,不能算是真正的“强国”“强市”和“强人”。
请仔细阅读材料,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她们的观点。写议论文的话,你可以就国家或城市立论,也可以就个人立论;也可以写记叙文。只要把你的想法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要求: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用思想的天空,托起有力的翅膀
海是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价值观是鲲鹏雄鹰展翅飞翔的天空,是龙鱼畅游的乐土,是一种国家、民族和个人行动的内驱力,是智慧、人才、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施展才华的无形舞台。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必先以价值观立民族百姓之心,而后才能经世致用、富国强兵。
《庄子》说:春秋时代的鲁国,举国儒服但儒者只有一人。儒服虽然是鲁国最时尚最畅销的服装产品,但全社会并未推行儒家价值观。所以,鲁国尽管拥有孔子而不能任用,流行儒服而不能强国。鲁国只配生产和畅销儒服产品,却未能真正成为富强的国家。与之相反,商鞅在秦推行法家,举国信奉,人人争立功受赏,秦虽居于中华边陲,生产力落后,但最终“大出于天下”。
儒家、法家,正是那个时代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任何产品、任何生活方式,都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物化,都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物化。江南人善绣,是因为江南是温柔旖旎的水乡;德国制造业领先世界,是因为德国人崇尚严谨的哲学和思想。善学者,必深入浸淫其思想和价值观,以求根本;不善学者,购得器物而归,以获得财货而洋洋得意。西方那些老牌的强国,不惧怕我们以消耗资源的方式出口产品,却非常忌惮我们的价值观传播。现在,美国西校军校总结说:“我们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这是价值观给一支军队带来的威力。
成熟的商业品牌,深谙只有运载价值观和文化的产品,才能长盛不衰的道理。因为商品的本质,只不过是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喜欢炫耀金钱的人一定还不是真正的富有,声嘶力竭宣传产品性能的国度,其产品的质量也一定还未能尽如人意。
优胜劣汰是一种价值观,武力征服是一种价值观,和谐共赢是一种价值观。人类历史在此消彼长中交替前进。哪一种价值观赢得人心,哪一个民族就是世界的无冕之王。蒙古铁骑征服亚欧大陆靠的不是GDP和科技,靠的是一个民族在马背生长出来的勇武和善战骁勇的狼的价值观;孔子博得世界的青睐和万世之名不是因为富贵霸权,而是仁的深入人心。所有的科技发明、强大武力和畅销产品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只有世人认可并根植人心的价值观才能不朽;所有的征服都会遭遇反抗和冲突,只有美好的价值观才会让人自愿顶礼膜拜。白马迎佛经,是因为佛有舍身饲虎的伟大;万国争办奥运会,是因为奥林匹克圣火的无私健康。
产品、财富和权势,可以通过投机、暴力、命运而获得,但对价值观的判定和追随只能基于人心。美好的价值观,不是强大得让人惧怕而没有对手,而是因为利他而人不与之为敌。倭人因为仰慕大唐的盛世繁华而远涉大海派来遣唐使,德意志因为信奉武力征服而折戟莫斯科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等临”(孟浩然),只有超越个人和民族利益的价值观,才是人类的公器,才能超越种族国境,并不胫而走,才能代代浸濡人间。
在华夏,万古圣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尽管孔子的书被焚烧过,追随者被坑杀过,但什么人能够毁灭广阔的天空呢?仁爱的凤凰,始终翱翔在古老民族的天空。释迦牟尼说,任何邪恶的力量,企图诽谤和毁坏光明的信仰和价值观,如“仰天自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最终自取其辱。
人类漫长的历史证明:屠城的战火没有奥林匹克圣火持久,自利的奸诈比不上共赢的智慧博大,兵法,武器的锋芒掩不了仁爱的光辉。
所有的文明史都说明:有了思想形成价值观的美好天空,才有雄鹰强有力的翱翔。
编号:1 得分:59分中国精神的突围
多少次,我们骄傲孔孟儒思,老庄哲孛,李杜诗篇?(。)多少回,我们自傲自己的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多少年,我们高呼中华民族必将带着自成一派,独立系统的中华文化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华带给我们的优越感日渐被撒切尔或希拉里几句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便不算强国的犀利话语弄得灰头土脸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物质腰围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同人的辛勤劳动后变得日益强大,颇有几分威武之势。而与之相对,我们引以为自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倒在改革开放下面临委顿的危机。撒切尔笑谈要等到中国节目而不是中国电视机出口到英国她才会真正感到危机。且让我们将其傲语作为前进的动力,毕竟精神之臂的无缚鸡之力注定物质之躯再粗壮也寸步难行。
倘若每个公民都不曾停止追求,(、)汲取,(、)创新我们的中华文化,倘若每个企业都竭力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倘若国家不曾停止去推广,(、)弘扬,(、)引导文化的发展,我想我们不单单能把五千年的精华归整成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更能将其输出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然而,当广电总局用禁播、限播日漫、美剧来阻止他国价值观的输出;当我们下一代的童年只能在喜洋洋和灰太狼中度过的时候;当我们自己都不能很好了解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在欧美文化参天大树中寻求到一线光芒实现突围?
梁晓声曾言:文化实际上是根植与内心的休养,能约束自己的自由,潜移默化中的优雅举止。利益的重重包围下,我们多的是小聪明,而绝少大智慧。而正是已融于我们血脉的大智慧才能使我们最终找到输出价值观的路径,成为真正崛起的大国、强国。
我从来不曾失去信心,我相信中国能如它一贯的清淡平和姿态在世界中站稳脚跟,而非自满于一席之地的短暂拥有。
我相信“孔子学院的热捧”只是我们“强人”、“强市”、“强国”的预热,我相信汉语热潮定能席卷全世界,然后他们能明白仄起平收的词句、琅琅上口的诗篇、含蓄隽永的山水画究竟有多么动人。
但在此之前,我们要打起精神虚心学习,诚心汲取,因为,我们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点评】
作者思维活跃,充满思辨,从“ 我们曾经拥有傲人的文化”开始,对我国向世界输出价值观,实现精神突围充满信心。但又不盲目自信,而是理性、深刻的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突围,需要每个公民和企业不停追寻、汲取、创新,需要深刻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体系,需要有大智慧。文章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更有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输向世界的信心和期盼。
整篇文章结构错综见薏,摇曳生姿,第一段肯定我们有傲人的价值观,第二段便质疑我们为什么轻易被人弄得灰头土脸,第三段说要把别人的批判当做动力,第四段写我们满怀信心将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输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到第五、六自然段笔锋一转,写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要有融入血脉的大智慧。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可以走上这样的道路,但需要我们虚心学习,诚心汲取。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此文得到比较充分的显现,对一高中生而言,在考场上有此等匠心难能可贵。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句式灵活多变,文章多个文段大胆运用排比或对偶构段,有气势,有充沛的情感,有相对严密的逻辑。“物质的腰围”“精神之臂”等比喻生动形象。
当然,文章也有些不足:标点符号运用不准确,核心概念有些紊乱,文章标题是“中国精神的突围”,但内容时而谈“中华文化”,时而谈“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三个概念没弄清楚,也没能基于题目做有机的整合,一以贯之。
编号:2得分:58.5分“拿来”更应懂“送出”
当中国远销的汽车在外国的大路上嘟嘟齐鸣;当中国出口的机床在别国的工厂里轰轰作响;当外国城市中林立了中国工程(“林立”过于夸张,不合情理);当外国超市里列满了“中国制造”,你是否为中国技术、经济的发展感到自豪?你是否因此便确证中国的强大?至少我不会。(本段分号用得不当)
正如撒切尔夫人不曾担心,仅会外销产品的中国会威胁到英国的存在,当下的中国人又怎可仅因我们日臻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便拍拍胸膛大喊自己的强大?在我看来,中国尚停滞在“拿来”的阶段,我们也许知道“送出”,但国人所专仍拘限于先进的物质,怎不更进一步深入我们的文化与思想?英国不仅因其曾为“世界工厂”闻名于世,她还有那大英博物馆中涌动着的辉煌历史与文化;美国不仅因其闪动着科技之光而成为强国,她亦有其燃烧着的思想火花与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我们怎可仅凭技术产品称雄?我们必须懂得送出,传扬我们的文化、文明。
可惜的是,当下有多少人信誓旦旦地扛起传播文明的大旗,又“轻轻松松”沦为产出产品的机器? 犹记清华美院的学生怀揣着传承国画的信念却终沦为只为卖画挣钱的机器。即使他们摹出了完美的油画挂在金碧辉煌的展厅中,又怎能传扬中华笔墨中的浓淡、典雅?犹记年轻建筑师们带着重现中国经典的梦想一次次的设计、筑造,最终除了庭院楼阁式的小洋房,我们哪里看得到直栏横槛、“钩心斗角”、亭台楼阁的中式设计?
我想,许许多多的人们(删掉“们”)更关注的是产出、产量,却鲜有人可以为文化的传扬多驻足一秒,如陈丹青那样忠于国画的画家,莫言那般忠于脚下土地的作家是否早已失职?难道我们不应该担起“送出”、传扬文明的责任吗?
是的,我们应该。正如那些专注于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的老师们,既(改为“即”)便他们并没有为中国的GDP带来直接的影响,但他们埋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正如那些专注于弘扬古代纹路的本土服装设计师们,也许他们的产出十分少,但他们让外国人认识到了龙凤、生肖、青花、图腾的精致,他们才真正地炫示了中国的强大,中华文化深处的富饶!
可是这样的事情仅凭个人之为怎能完成,社会不该营造这样一种传扬文化的社会氛围吗?
若有更多的人注重国画、汉字,不一味拿来送出西洋的油画,是否会有更多人为中国倾心?若我们更热爱古典建筑的高雅,我们传递出的不会是对文化的忠诚吗?若我们不仅有“中国制造”,更有“中国创造”;若外国人如我们读莎士比亚一样读孔孟,我想这样才更显我们强国风范。
千年以前,孔子慢坐牛车传承、传扬的是思想,辘辘车声中传递出的是诗情,正因他,他的国家备受赞誉。我们是否也该就此反思呢?
别再痴迷于产品的输送了吧,我们更该专于中华文明的传扬!“拿来”更应懂“送出”,只有如此,中国才可真正称为强国。
【点评】读罢此作,颇感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融会贯通,既能拿来,又能送出。
作为一篇优秀作文,有几点吸引我们的眼球:1.运用设疑法开头。作者先摆出中国貌似强大的现象,提出疑问。设疑之后,再以自己的观点作答。通过开头设疑,文章把读者带入了矛盾的焦点,使读者思考,亦令读者急切想知道作者的观点。
2.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将“‘拿来’更应懂‘送出’”的观点引向深入,富有逻辑性,事例鲜明贴切。文章以大英博物馆的辉煌历史文化,美国所具有的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清华美院的学生模仿出完美的油画、年轻的建筑师只会建筑小洋楼作对比,论述了我们只懂拿来,不懂送出;以陈丹青、莫言的失职和孔子学院、本土服装设计师传播中国文化作对比,论述了我们应担当起“送出”的责任;以假设排比,进一步论证了送出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层层递进,构思绵密。3.语言亦理亦情,富有感染力,整散结合,给人美感,同时亦有说服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但语言也略有瑕疵,少数句子表达不当,但瑕不掩瑜,此文不失为考场佳作。
编号:3得分:58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形象,在众多理性标题中脱颖而出。)
英国诗人萨松曾言:“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诚然,一个人的内心是强大而又细腻的。(评:不故弄玄虚,起笔即点题并解题,让读者恍然大悟。)何必强求外在的认同呢?世间千奇百态,而自己,只需一颗圆融饱满的心便足矣。(评:“圆融”,内心平和,佛教用语,作者见识非同一般。)
价值观的主观性就在于它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使一个国家的文化非要别国所认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他人,那么这与“霸权主义”有何不同呢?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做好自己、忠于本心才是份内之事。所以我们的价值观,不需要输出。(评: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加条件分析,点击材料关键词“价值观”“输出”,用“所以”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古训有言:“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故怡和养神,则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评:“神静”、“心和”、“形全”,故“不诱于外”,引证成功。)正如庄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引用欠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评:句号应放引号之外。)在宦海烟云、功名利禄的俗世几经浮沉,唯有庄子仍坚守本心,所以他才不致为官场蜗角虚名所动。纵然清贫,仍自在惬意、享乐其中。这就是庄子的价值观,它无需向车马喧嚣的外界传递,因为庄子只求内心的一份安逸、不许一切执念打破它内心的平和。
其实,真正强大的不正是这内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吗?他的强大,在于它根本就不需要俗世中的眼光对他的认可。学会像庄子一样守静吧!守静,低到尘埃里的素颜,亦可以是高擎着灵魂飞翔的风骨。何不像庄子一样,在名利枷锁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呢?(评:通过分析再次强调“真正的强大无需俗世认可”,从而证明了“价值观不需要输出”的观点;这里的分析中紧扣中心论点似显不够。)
曾有名家说过,人要多做无用的事。无用的事指什么呢?是品一杯茗茶?是看一本“无关风月、只为真心”的好书?抑或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不,我绝不认为这些抛开功利、陶冶性情的事是无用之事。相反,它们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总统华盛顿热爱田园生活,他放弃了连任总统的机会,在庄园里种葡萄,自己酿葡萄酒。他所酿的酒被路人称为“全国最好喝的酒”。他满足于陌生人一句如此简单的赞美,而不是站上最高讲台去宣扬什么政治主张,不是去输出他个人的“价值观”。因为在他的心里,享受、热爱生活才是至深的哲学。(评:例证分析紧扣中心论点。)
弘一大师道:“以冰霜之洁励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此言真矣。何不让内心中的价值观携一颗圆融饱满的心灵安睡、让心中的那头猛虎静静细嗅蔷薇呢?(评:点题并照应开头,用反问句式强调文章观点。)
【点评】作为一篇优秀作文,本文亮点明显。
立意上,新颖而有深度。文章一反绝大部分文章顺着材料导向立意的做法,反弹琵琶,提出“我们的价值观,不需要输出”的观点,且分析深刻。
论证上,论据充足、论证方法多样。文中引证有“英国诗人萨松曾言”、“古训有言”、“一箪食„„”、“弱水三千„„”、“弘一大师道”等内容;例证有“庄子只求内心的一份安逸”、“美国总统华盛顿”“享受、热爱生活”等内容。尤为可贵的是,每个论据使用后作者都会结合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增强文章说服力。
语言上,理性内容的形象表述,增加了文章感染力。如:标题、开头和结尾中“猛虎”与“蔷薇”的表述,文中“守静,低到尘埃里的素颜,亦可以是高擎着灵魂飞翔的风骨”、“在名利枷锁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看一本“‘无关风月、只为真心’的好书?抑或‘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的表述等。
编号:4得分:57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铁娘子”微微一笑,一番锋芒毕露的话就击出了当今时代大国之间较量的手段——价值观(评:“较量的手段”应该是“价值观输出”。这句话为后文立论作张本)。在她眼里,没有输出价值观的中国手无缚鸡之力。
然而,笔者想说,真正的强大的价值观,无需强迫也会被接受。她们在抵抗中国价值观之时,却忘了圣贤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价值观(评:应该是“价值观输出”)决定的“强国”是强迫非强大。(评:这段文字颇为费解,句意表达不明确。)
国家间的交流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行为举动(评:“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背景”的说法不正确。),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瑰宝繁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试想,若是全世界都是千篇一律的红墙金瓦,万篇一致的庭院深深,那么美则无处安放。如今各国纷纷使出各种价值观传播的烟雾弹:美剧泛滥、韩流入侵,一首《江南style》让全球疯狂„„但你是否看见这背后隐藏各国强迫性的价值观,让你整天沉溺在“欧巴”“英雄主义”的无底洞呢?因此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应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评:病句,搭配不当),让世界文化(评:宜加上“百花”)齐放。
(评:国家间的交流自然有价值观的输出。既然作者说是“交流”,那么,价值观输出就不是文化侵略,也就没有违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正是有“交流”,有价值观的输出,世界文化才得以繁荣,才具有多样性。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定“交流”中价值观输出,进而否定有价值观输出是强国标准的观点,论证缺乏说服力。)
个人间的交流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背景与思想,百花齐放,思想碰撞激烈的时代更加容易倍(辈)出人才。然而,这种思想碰撞(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等于非得强迫他人也接受你的观点。傅雷与张爱玲之间的交流也曾充满硝烟味,但仅只限于嘴;苏轼与佛印之间的对话也曾充满挑衅意味,但仅止于文。可如今人们口舌之争往往上升到人身攻击:徐铮与周立波间的对骂让看客无奈;闾丘露薇对柴静的点评却遭网友攻击„„是谁说你的观点我必须接纳,我的看法你必须认同的?思想贵在独立,所以我们待人接物也该时刻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评:以上两个主体段,都是论述交流需要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的道理,都不能切合“价值观输出是否是强者标准”的题意。)
真正强大的人,无需自我推销,无需强迫他人,亦能屹立高山之巅:真正强大的国家,无需使用手段,无需借助口碑,亦能助矗立世界之林。吾山自有清林风,吾水自有水自流。强大与否,并非依靠别人评价,而是依靠自身的发展完善成长。强人所难非强大,违人所愿非力量。所以,价值观的输出与否,并非衡量强大的标准;而价值观的强大与持久与否,才是国家民族屹立不倒的主心骨。(评:病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强大回归本质,让价值的衡量重新找回标准。(表意不清)
【点评】本文行文生动,语言颇具张力,比如开头一段文字很有个性,一开始就很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表现出这位考生的文字功底。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引用的例子丰富新鲜,给人鲜活之感,展示出这位考生丰厚的积累和对现实的广泛关注。书写工整,字体端正,几乎无涂改痕迹,如此整洁美观的卷面,也是难能可贵,可见这位考生扎实的基本功。从反面立意,独立思考,力求新意,颇有挑战的勇气和自信,故而文章底气较足。但此文的立意和论证是值得商榷的。此文的立论的基础是作者对“价值输出”的认识,作者认为,“输出”是“强迫”性的,这显然是有片面性。基于对“输出”的这种认识,作者引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在文中是指交流的原则,而不是对价值观输出是否是强者标准的判断,显然此文的观点并未直接准确地切合题意。并且,由这个观点怎么就能得出价值观的输出“并非衡量强大的标准”的结论?文章的观点和结论之间明显是缺少直接的逻辑关系。思维不严密,语言表达也不够规范简明。此文最终判为57分,这足见阅卷老师的厚爱和鼓励。
编号5得分57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的话,让人不得不捂住俨然被戳中的软肋。中国文化的代言,仿佛仍是孔夫子、功夫。而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仍然微乎其微。须知对功夫等事物的迷恋仅仅是外国人对于东方文化的一腔热情所致,要想真正变得有影响力,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而要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则必须拥有并输出成熟而吸引人的思想。
尽管我们有诺奖得主莫言,尽管李安也捧回了奥斯卡小金人,可他们更多的是以个体之名闻名的,而我所说的思想,是一种更为宏观,更为抽象的价值观,比如法国有启蒙思想,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更是被推向了世界各个角落。甚至于日本文化,也以其独特的精致与禅意征服了乔布斯这样挑剔的完美主义者。很无奈的是,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的呢?
我如身处黑暗,无法认知其真正的特征。孔子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家,可他的思想在当世已不再具有太多实用价值与新意。中华美食?有可能,不过外国的中国美食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色,难以培养真正的中餐爱好者。细细想来,我还真找不出什么明显的特征。在世界上,中国的思维难以应用于物质,而中国的物质,却又难以承载中国的精神与思想。的确,有影响力的思想是需要物质载体的,通过物质载体,才能提供一种途径,使思想为人所知。类似孔子学院的机构不是载体,它更像是国际友好机构而不是文化场所,而且它也无法体现物质承载寄予思想这一特点。真正的物质载体,是风靡世界的书籍、电影,将美与中华文化传向整个世界。曾经的李小龙做到了这一点,可随着他的陨逝,功夫已经很难将中国的武术之道传递给世界了,至少,影响力大减。
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源于国内文化的浮躁。我们好像缺乏一种特质,一种沉下心细细钻研的特质。我们的文化缺乏必要的庄重与仪式感,我们的思想缺乏新意与哲思,匿于诗意与美感。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然而我们却缺乏发展高端精致文化的耐心,任浮躁的心将文化资源处理得越来越廉价。廉价的文化,注定缺乏深刻的思想,缺乏深邃的普世价值观。
顾城呼吁道“我要做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在经济如狂风一般扶摇直上时,我们的文化圈理应还得保持沉静。唯有如此,才能制造未来最大的海浪潮。
物质载体与沉静踏实,内外结合,中国文化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我真盼望那一天!
【点评】考生作文的文化含量,往往是阅卷老师的聚焦点之一。本文以“文化”为中心词立意、拟题、行文,自然显得“有文化”,而且扣紧了所给的材料。
行文也不乏闪光的语句,尤其是开头——“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的话,让人不得不捂住俨然被戳中的软肋”。先顺手拈来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个女强人,后妙笔点出“感性十足”的“软肋”;确实绽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魅力!
当然,如果文章的重心略往前移,照应自己的文题可能更从容些。
编号:6得分:57分
弘文化,扬国威
当“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改逗号)当“和平崛起”势不可挡;(改逗号)睡狮觉醒,雄鸡高唱。在经济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的“强国之名”已正。
然而撒切尔的一句话却让人深思:我们输出的,除了物质,更应有丰富的、具有世界价值的文化。一个国家,除了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软实力。
(对比之中,提出中心论点,以下写如何提升软实力)
然而软实力的体现,是由内而外的。只有先将华夏文明内化,融入到国人的血液、灵魂中,才能由内而外,向国外推广、宣传。(总写“怎么办”,明确)
将文化内化,不能只通过读与学,要融入灵魂,先要慢下生活的节奏,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写文化怎么内化,提出要慢下节奏,比较牵强,扯远了。)
看看邻国印度,“中国速度”之下,他们无比淡然。印度流行“拼慢”。他们的每个早晨,起床后,先会慢条斯理地阅读《印度时报》,与家人讨论经济金融,饮一杯咖啡,开始畅谈哲学与灵修,开始讨论、争辩。兴尽,方开始一天的工作。(是这样吗?)
便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你能转角邂逅浮生旧梦,随处可见智者仁人,下一刻便找到心灵的栖居。(印度简直成了圣地,真的是这样吗?看看近期的新闻吧。)
文化氛围,便是如此。反观国内,轰鸣嘈杂的汽笛天未亮便开始轰鸣,“急于求成”被写在了每一个奔走于街上的人的脸上。微薄谈不出文化意蕴,微信传不出真情实感。
我们的文化追不上崛起的速度,钻不进奔跑的灵魂,文化氛围尚未成形,便又消弭。
古有书法家师宜官窘于酒资,于酒馆墙上写字,见者不禁解囊。这便是一种文化氛围。(这怎么是文化氛围?)有了文化氛围,文化才能形成,良禽方有木而栖,软实力才能得以提升。文化方能弘扬,国威才能显露。
(以上中印对比,古今对比,用例不典型,看法偏颇,是古非今,妄自菲薄,且并未分析出文化不能内化之原因。)文化内化,深入骨髓之后方能外化,才能在有意识的国民努力下与国际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这需要眼光,需要胸怀,需要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兼纳,需要对于本土文化的固守坚持。
(把这句放在第三段后,作为提升软实力的方法,就不会有中间几段琐碎离题的议论了。)
文人莫言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把“高密乡推向了世界”;“华人之光”李安电影结合中西特点,让中国影视为世界认可。(此两例好,可重用。)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不是让外来主流思想变得更贴近本土文化;而应让本土文化,去适应世界的潮流,才能真正形成文化输出,打开交流之窗。
从外及内,形成文化氛围,文化深入骨髓;由内而外,文化兼容并包,锐意求变求新,同时坚守中国特色,让华夏之声,响遍全世界。
(结尾两段,态度明确,呼应开头和标题)
【点评】文章对比入题,快速亮出观点:一个国家,除了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明确准确。然后直入如何提升软实力的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文化内化”,至此都很清晰,但进而提出要过慢节奏的生活,就有些舍本逐末了。而结束部分提出的办法才是根本途径——“需要眼光,需要胸怀,需要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兼纳,需要对于本土文化的固守坚持”,显然,是写着写着才找到路径的,中间部分明显受之前作文的影响,提及慢节奏,很是牵强。而且,主体部分的论述和结尾的总结并不对应。
本文起笔入题快速,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值得学习。
(编号:7得分:57分
中国式浅薄
撒切尔夫人意味深长的一笑表现出了她对中国价值观的毫无危机感。(此句似乎应如此表达: “撒切尔夫人意味深长的一笑说明了中国价值观对她毫无威胁”)更令人惊愕的是,美国前国务卿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反观神州大地,浮躁、空洞的思想正甚嚣尘上,我似乎也理解了为什么她们对中国价值观会“充分信任”了。(语句幽默风趣,言简意丰,两相对照,既点出了“中国式价值观的浅薄”,又分析了原因)
列夫托尔斯泰曾气冲斗牛地怒吼:“看看我们的文学在宣扬什么吧!骄傲、性欲以及对生活的慵懒!”重读来自上世纪俄罗斯这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却恍如大师是在针砭当今中国的浅薄。打开所谓的文学网站,各式各样的风流韵事被撰(杜撰)成小说,高高地雄踞排行榜,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再接下来的便是韩寒(、)郭敬明们,他们骄傲或忧伤的笔调赚得了足够的人气,盆满钵满。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毫无逻辑可言的都市武侠,小人物的发迹史也让人们对之趋之若鹜。“伪文学”,“伪励志”,“伪经典”(去掉逗号)大行其道。还记得“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校训”(去掉引号)吗?(哪一句校训,与观点有何关系)在大家的手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说。一本诗集仅有精悍的几十千字节却无人问津,而一本网络小说的上万千字节却被“耐心”的读者看完,无人批评其冗长肥厚(去掉“肥厚”)。有人说:“不懂得欣赏诗的民族是浅薄的民族。”难道中华民族就要这样被打上“浅薄”的烙印?
(以文学领域的事例为论据既不落俗套,又显示作者阅读的广泛性,以及较为深刻的文化思考)
价值观的浅薄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集会上语惊四座:“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都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授敢于说真话的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他揭露的事实也令人忧虑。如今的学生,“名利”二字从不离脑,十年寒窗无人问,只为“一日看遍长安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你又在哪里!(巧妙化用诗句,值得借鉴)再问学生们的理想,竟是一些空洞陈腐的说辞。甚至干脆概括为“娶妻成家生娃娃”,把“稳定”作为唯一的目标。难为(改为“难怪”)中国公务员的比例(改为“队伍之庞大”)会如此令人咋舌,因为那些奋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脑中都只装着浅薄的、功利的价值观啊!
(深入分析了造成中国式浅薄的原因,说服力强)
中国文化曾经既厚实又飘逸灵动,价值观,也就是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更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国的价值观曾经输出到四方列国,遍地生根,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书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缘何现在的外国人听说中国的价值观只留下一声放心的嗤笑?其皆出有因乎?其皆出有因也!过马路时人们有“中国式过马路”;进餐时人们有“中国式喧哗”;出国时人们有“中国式丑陋”„„难道在价值观上我们也有“中国式浅薄”?
(与上段构成对比,凸显了产生“中国式浅薄”的原因及其危害)
鲁迅在《狂人日记》最末位写道:“救救孩子„„”
(巧妙引用,耐人寻味)
【点评】文章批判了当今文学创作及阅读领域存在的“价值观浅薄”,进而批判了学校教育中“人生观浅薄”,指出学校理想教育的缺失,浅薄的功利主义盛行。在批判的同时,分析了中国式浅薄产生的原因,指出了中国式浅薄的危害。文章思路缜密,又文气生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章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索,较为深厚的阅读沉淀以及比较熟练的语言驾, 驭技巧。
第五篇:闵行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考试作文解析
闵行区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考试作文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这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
夜晚——黎明
黑暗——金光(光明)
困境,逆境,挫折,困难,失败的遭遇„„——希望,成功,有用的、美好的东西„„(不良体制,强权——理性,智慧,人性的真善美,民主自由)
黑暗是口袋——黑暗给人束缚、局限,带来威压,看不清出路„„
黑暗口袋里盛满金光——黑暗中装载、孕育着光明
【立意】
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夜晚的黑暗中看到黎明的金光
黑暗可以转化成光明
夜晚过后是黎明
(夜晚黑暗与黎明金光的关系:并存,转化,先后,隐显„„不必细究,自圆其说即可)
偏题情况(四类卷)
抓住机遇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论述】
两者搭到,关系论述准确到位,事例恰当、新颖,分析贴切。一类
鼓励有思想性、深刻辨证的文章。
两者搭到,但关系分析得比较绕,不太到位,事例合理,有一定分析。二类
谈及两个概念,事例老旧,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缺少与观点的勾连三类(基准49分)
论“怎么办”的情况:怎么做才能在黑暗中看到光亮?
坚持,信念,耐心,勇气,审时度势„„
看论述过程中有没有扣住关键词展开,不能撇开黑暗与黎明金光单论上述某一点。
在同等情况下,能紧扣围绕核心词论述的,分数酌情提高,反之,则酌情下压。
黑夜之后是白昼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黑夜深不可测,无边无际,直到一束黎明金光划破天际,迎接白昼。
人生也无非是黑夜与白昼的共同体,所沉沦的黑暗终将会被耀眼的光芒所刺破,希望与梦想,突破与创新,就在瞬息之间从隐秘的黑暗中突现。不要畏惧无边的空洞的寂寞与无助,每一颗苦难的种子下蓬勃着生机,等待着重见黎明。
于黑暗中蓄势待发,最终破蛹而出,一飞冲天。或许每一个深陷苦难的人就如同落入凡间的天使,失去了头顶的光环,越显落魄,仿佛就要隐溺于无边的黑暗中。而常被人忽略的,是于逆境中成长,在悬崖峭壁上突破石缝的生机。在石缝间经历着岁月的磨砺,在那种阳光照不到的裂缝中,它们积蓄力量,就算磨破肉体,也要为遇见阳光而前进。苦难算什么,它不过只是为了衬托幸福有多美好而出现的对照物。身陷苦难的人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期待与梦想,因为黑夜它其实并不漫长,而唯有希望的坚强滋长才能帮助黎明的金光划破天际。于黑暗中冷静思考,回归本真。人心是很容易受影响的,被风一吹或许就迷失了方向,就如蒲公英,看似自由却也居无定所,任风肆虐,被迫飘零。诱惑是金光般的绚烂,而步入黑暗是让自己只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心,回归本真。没有浮夸,没有快节奏的生活,审视自己,将偏离轨道的肉身带回心灵,然后,全新的你就会迎来新的白昼。黑暗中的你如此沉静,这不是孤独,是心灵的净化,你勇敢直面眼前的挫折,你用心灵的强大支柱支撑起将要压垮你的黑暗,你用心灵的希望的金光给你带来黎明的报晓。
于黑暗中探寻价值,升华自身。路不都是光明的,而寻找自我价值的路就更显无光。你于黑暗中摸索、探寻,按照心的方向,实现自我升华。著名自然学家赫尔曼.黑塞一生穷困潦倒,生活全然一片黑暗,但他却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秉持信念,不断摸索,他热爱自然,将一生的精神信仰归于自然,他不怕孤独,他等待的便是人生意义的完善,便是黎明刺破他黑暗的物质生活,物质的黑暗没有什么可惧怕,只要信念还在,精神的金光就会笼罩。等待黑夜翻面之后就是新的白昼,不要害怕生命中不完美的角落,阳光终会在缝隙中洒落。
“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
夜的口袋里是黎明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是的,乌云背后是金光四射的太阳,雨打风吹过后总会有阳光普照大地。沃尔特.迪斯尼在黑暗的车库里成就了他非凡的动画事业,以一个一贫如洗的小画家摇身一变,风靡全球。安藤百福在一系列的事业失败之后,在工作室里年复一年地研究泡面技术,终于炸出了第一块方便面,推动了一个新产品的诞生。他们以自身非凡的毅力和如不倒翁般不倒的意志坚持前行,冲破了黑暗,从人生低谷攀上了人生高峰,尽享“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顾城有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以充满光明的内心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出口。二战期间,巴黎被占领,然而市民们并没有就此陷入绝望,他们自发发动女士们佩戴玫瑰,露出笑脸,并不因为有“入侵者”进入了家园而丧失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果然,巴黎很快就被收复了。三毛从阴郁的雨季进入撒哈拉的烈日下,靠的不是别的,而是心中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对身边人的爱意,光明的内心是冲破黑暗荆棘的至强能量!
对有些人来说,或许又有些不同。“圣雄”甘地内心有着不灭的信念——非暴力不合作,将印度解放缓和宗教冲突„„对这一信念的坚持是让他在狱中绝食至瘦骨嶙峋的精神支柱,是让他在数十年的时间里过着朴素艰苦的生活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这一切促使他可以亲手纺织衣物,带领民众步行去海边制盐。正是他内心不灭的信念使他永远保持着年轻时的信心、热情与激情,为和平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就算黑暗的中世纪也能孕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只要你有点亮黑暗世界的追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担心后果能否成功。
从巴勒斯坦的嫩原上到地中海流传着这样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四月雨带来五月花“。这是当地农民们在这片世代耕作的土地上总结出来的,四月的阴雨连绵中滋养着为五月繁华似锦准备的沃土,黑暗中总是孕育着希望。
到现在,你还有什么理由放弃、气馁、绝望,要知道“天无绝人之路”,除非自己不再抱有希望,自断后路,那么只要努力,总会有出路。因为,夜的口袋里是黎明,“四月雨带来五月花”,雨下的越猛烈,花开的愈艳。
藏在夜心中的光明
“夜晚的黑暗是一只口袋,一只盛满了发出黎明金光的口袋。”白发银须的老人在某个动荡的年代,写下了这样优美而隽永的句子。周国平所见略同:“白昼永不消逝,”因为它藏在夜的心里。“
黑暗与光明,从古至今便似无法调和,可是苦难中有幸福喷薄的蓄势,黑暗中有即将绽放的光明。那是郁达夫在暗寂的凌晨眼见鲁迅的灵柩被埋入地下,却又在天边一角发现“一片微红的新月”;那是安妮在狭小逼仄的密室里和姐姐一起剥着豆子,和彼得恋爱,写着充满希望和热情的文字;那亦是乐圣在因耳朵失聪而指挥失败的阴影和哄笑中回到陋室,在屋里踱步叹息后写下的《欢乐颂》。夜晚的黑暗固然压抑、沉沦,但黎明的金光依然能够与之看似矛盾地共存。夜晚因这些黎明的金光而显得不那么可怕而可憎了,而金光则因藏在夜的心里而更显得珍贵而明丽。
虽说二者能够相依共存,可记得罗曼.罗兰在他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所言“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无黑暗掺杂,只是永不会被黑暗淹没罢了!藏在夜心里的光明要想焕发光彩,就要保证自己不被黑暗淹没,保证自己能冲破夜的口袋,在天边挂一缕灿烂的绯红,由此便既要看到夜中之光,又要勇于斗争与追寻。写下文首之诗句的泰戈尔,选择了为自己心中的光明建座世外桃源,他还在小湖边种颗Bokle树,其下吟诗日夜不绝,莫奈与他相似,墙外战火纷飞,墙内依旧静画睡莲,常说”光是画的主角“的他在如此静默而伟大的抗争中,不知不觉已变成了光,成为了黑暗的主角。他们经历了苦难,身处于暗夜,却以其胸中激荡的热流使得黎明金光从未熄灭,一经绽放便尽显烂漫。那热流,或许便名为“苦难可毁灭人,受苦者亦可把苦难毁灭”的勇敢,或许便名为“真正的英雄,只是从不向卑下情操屈服”的坚守,或许便名为——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乐观吧!
现世平和,既无战火纷争,又无人心迂腐麻木,但既然阴晴有制,日夜轮回总免不了有一只名为夜晚之暗的口袋,我们看到了社会上所谓的道德沦丧,那些不择手段,那些欺骗,那些黑暗,我们自身亦在经历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兵荒马乱,我们捧着这个口袋,有时
竟不知所措。但正如人民日报主编陆新中在北大的演讲中所言:“无论如何都请去相信,规则永远能战胜潜规则。”用信仰、勇敢与乐观去将黑夜化作激励,去体会,去改变,藏在夜心中的光明定能照耀世间。
打开那只口袋吧,即使周遭被黑暗笼罩,抓一颗星,那颗藏在夜心中的星,将是黎明之光的前奏曲。
夜是黎明的前奏
在那个还未曾有火光遥远地方,我不知道那些最原始的人类是如何战胜夜的暗,我们畏惧黑暗,我们渴求光明,我们身处夜晚,却无时不期待黎明。但是泰戈尔不同,他从夜中看见了黎明,他在黑暗中获得了光的启迪。
若夜的的黑是绝望,那夜之中必定有着希望,即使夜再深,总有人会看见并播撒黎明的光,就像但丁,他在历史的黑暗中用《神曲》高歌光明,打开中世纪的大门;又如六君子在政治的黑暗中,用鲜血谱写改革的光明。这些光好似黎明的光,是对历史与政治黑暗的绝望,是对希望的追寻和探索。黑暗是一个口袋,它包裹了黎明,但我们发现了它,我们就追寻着,想撕裂那层厚实的夜。这是我们对黎明,对希望的渴求,即使失败,从古至今也未曾停过。若夜的黑是愚昧与无知,那夜之中必有真理。不是所有人都是愚昧,但真理却总是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是黎明的光,却不愿在黑暗中被淹没。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却因此惨遭迫害,孟子也曾主张舍生而取义。当苏格拉底站在处刑台上时,他不曾对自己的死有一刻的恐惧。他们的光辉是黎明的金光,尽管在夜的黑暗中包裹,却未曾放弃发出属于自身,属于真理的光。哪怕夜再深,暗再浓,黎明的金光的的确确存在其中。
泰戈尔口中的夜晚的黑暗与黎明的金光或许还有许多深意,但是本质的思考一定源于等待。从夜晚等待破晓,目睹黎明的曙光划破天际,不断延伸,将黑暗一点一点驱赶开,然后直至整个天空无比的明亮。这不正是当夜晚的黑暗松开袋口,黎明的金光不断展露的场景吗?一定是亲眼目睹并为之震撼,泰戈尔才会深知,夜的黑是黎明的前奏,就像绝望中的希望,就像无知中的真理,我们确信黑夜中确实存在着黎明。现在,我能有些理解,远古的人们一定也与我有着相同的感受,在没有火光的夜晚,一定有谁在找寻着口袋中的黎明。当暮色消去之时,夜晚便来临了,黑暗无止境地弥漫着充斥着,仿佛在包裹着。不过,夜的黑,只是黎明的前奏,黑暗中必有光明,夜的深处便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