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文化产业资金办法》
关于印发《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党委宣传部,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各区(市)财政局,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根据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要求,市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二日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根据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青政办发[2008]2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财政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青政发[2008]17号)以及《关于印发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要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由市财政从年度预算中安排的专项资金。
第二章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
总则
(一)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符合财政资金支持方向和范围的原则;
(二)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坚持集中财力,重点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
(五)归口申报、集中管理、一次性补助的原则。
第三章
第四条 专项资金适用于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规定的产业门类。主要包括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及销售等产业。
第五条 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符合国家规定和列入我市产业目录的文化产业门类,扶持我市鼓励优先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主要资助以下项目:
(一)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包括经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的市级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园区)、文化产业聚集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以及我市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文化产业基地(园区);
(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以及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重大技术进步项目;
(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项目;
(四)政府鼓励发展的文化企业、产品或项目;
(五)重点文化产业活动、文化产业品牌的扶持;
(六)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项目和个人的奖励 ;
(七)经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的其他资助项目。
第四章
第六条 青岛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是专项资金管理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兼。
第七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资助范围
专项资金的管理机构及职责
(一)负责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例会,共同研究确定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扶持政策;
(二)负责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和专家库,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年度申报指南;
(三)汇总、审核各归口管理部门提报的资助项目及资金,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四)向市财政局提出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编制项目预算;
(五)联合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验收,并对项目的效益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六)参与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和有关实施细则。第八条 市财政局职责:
(一)对资助项目年度预算进行审核,结合财力情况,安排资金并批复预算;
(二)按照批复的预算及资金年度使用计划拨付资金;
(三)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按照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第九条 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职责:
(一)根据各部门承担的职能,受理本部门、本行业相关产业项目的资助申请,对提报的项目进行初审后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参与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和专家库,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年度申报指南;
(三)负责协调落实本部门、本行业申报项目的承担单位配套资金及时到位;
(四)配合相关部门,参与本部门、本行业资助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十条 资金使用单位职责:
(一)编制项目投资预算;
(二)组织项目实施,落实项目实施条件和配套资金;
(三)对项目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并按照国家、省、市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四)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第十一条
区(市)政府应根据本区(市)工作实际和发展规划,确保本区(市)申报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第五章
第十二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须在青岛市依法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状况良好,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的文化产业类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
(二)申报的项目符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年发布的资助指南的,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 对知识产权有争议的,或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二年,以及申请单位违反规定,正在接受有部门调查的项目,专项资金不予支持。
第六章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的资助方式主要采取银行贴息、配套资助、奖励和项目补贴等。其中:项目补贴只适用于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补助,贷款贴息、配套资助及奖励则适用于对文化企业和单位的资助。专项资金对同一项目的扶持最长不超过三年。
(一)项目补贴。对经批准立项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按照建设方投资为主、专项资金扶助为辅的原则,给予补贴。对经认定的新兴孵化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给予扶持和奖励。
(二)贷款贴息。对申请银行贷款贴息的项目,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以及重点扶持和非重点扶持企业确定相应的贷款贴息额度。
(三)配套资助。对确定支持的项目,根据项目重要性、影响力按定额补助办法进行资助。对获得国家、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重点扶持企业,可参照相应的资助标准,根据获得资助项目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配套资助。
(四)奖励。对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企业和单位,分重点扶持企业和非重点扶持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鼓励我市原创动漫影视作品的播出和发行,鼓励原创影视剧、图书报刊的的播出、出版发行。对获得重要国际奖项和国家、省级奖励的我市原创作品,专项资金的申报条件
专项资金的资助方式 给予适当奖励。
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企业和个人年度表彰另行规定。
第七章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实行企业或单位申报、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决策、绩效评价的管理模式。申报程序如下:
(一)市直项目申请单位填写《项目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归口上报各宣传文化系统主管部门,由各主管部门对所报材料进行审核、筛选后,提出初步意见,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区(市)项目申请单位申请专项资金,由区(市)宣传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
(二)项目单位工商营业执照;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批复文件及项目实施进度说明;
(四)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表;
(五)项目单位(或新项目主要出资人)近三年的会计报表;
(六)贴息项目申请,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贷款利息结算清单和支付凭证复印件等;
(七)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于每年上半年公布下年度项目资助指南,发布重点项目公告。每年下半年,对上报项目进行筛选、分类、汇总和审核后,组织专家委员会对资助项目进行评审,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八条 领导小组审定项目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确定资助项目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报市财政局汇总后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审批通过后,宣传文化系统各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任务书,市财政局按照审核确定的项目将项目预算批复各相关单位,并将资金按进度拨付使用单位。
第十九条 项目支出预算一经批复,项目承担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因项目发生终止、专项资金的申报及审批程序 撤销、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程序报批。
第八章
第二十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财政局定期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题汇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经审计的项目决算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第二十一条 建立项目跟踪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定期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佳效益。
第二十二条 建立项目绩效考评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财政局根据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定期对资助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组织开展绩效考评。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资金申请人再次申请资助的重要评审依据。
第二十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须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虚领、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由市财政局责令改正,并在五年内不得申报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条例》进行处理。
第九章
第二十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实施细则,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财政局依据本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会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则 监督和检查
主题词:文化 产业 资金 办法 通知
─────────────────────────── 青岛市财政局办公室 2008年9月23日印发
───────────────────────────
第二篇:青岛市文化产业研究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金成毅班级:资源101学号:201003163
摘 要 针对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快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核心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演艺业、节庆和会展业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娱乐业,培育发展以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婚庆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街区,积极扶持文化用品、设备生产以及以美术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力争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到2010年文化产业GDP达到300 亿元。关键词 青岛市 文化产业 问题 对策
引言: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顾名思义,它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体。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产业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界定范围,主要业态包括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游戏业、演艺业、网络传播业等,同时结合青岛市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其外延,还包括了文化旅游业、会展业、婚庆文化产业等业态。
1、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截止到2005年底,青岛市共拥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913 万人,同比增长
3.6 %。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比例达4.1 %;全年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24.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4.7 %。青岛市已经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行业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了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休闲娱乐、广告会展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提出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正式确立了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业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氛围良好。从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看,2005 年,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如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为主的核心层创造增加值10.9 亿元, 同比增长22.3 %。出版发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在出版发行领域已经形成若干优势企事业单位, 2005 年青岛市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创造增加值75亿元,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市文化产业的平均增速;另外,印刷业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暂未统计在文化产业之内,但年销售收入达到了48 亿元,创造增加值20亿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表明青岛市新闻出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技术实力。在广播电视方面,加快了数字电视“青岛模式”建设,提前完成了市区60 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汇泉影城、永乐影城和银星、新世纪、华夏大地三条电影院线也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通过规范发展歌舞娱乐场所和推行网吧连锁经营等举措,使文化娱乐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全市文化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组织举办了“扬帆青岛”奥林匹克文化节、中国国际(青岛)小提琴比赛及青岛音乐节、“青岛图书文化节”、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设备展览会等多个文化节会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氛围。
第二,文化产业大项目增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今后加快发展增添了后劲。近年来,青岛市加快了文化建设的步伐,若干文化产业大项目正在加快进行或列入计划。如投资24亿元世界文化村、投资20 亿元的创意文化城等大项目,将为青岛市增添规模宏大的人文景观;刚刚获得国家批准的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以及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将为青岛的动漫产业发展和“影视之城”建设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崂山现代艺术中心、青岛大剧院、极地海洋世界等,都将为青岛市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2006年6 月召开的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青岛市共推出257个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73 亿元,融资总额101.7 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61个,20 亿元以上项目2个。项目签约数量和投资额在全省占有明显优势。这些文化产业大项目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为青岛文化产业今后加快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
第三,外资及非公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快速。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众多民营资本纷纷投向文化产业,全市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新格局。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产出,2005 年青岛市外资企业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31.2 亿元,同比增35.3 %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4.7 %,所占比例同比提高2 个百分点;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29.7 亿元,同比增长50.8 % ,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3.6 %,所占比例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青岛市外资及非公经济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2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意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思想一直主导文化行业的发展,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由于理论研究不充分,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是很清楚,许多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不到有效指导。一些文化创作生产单位和个人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中,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往往对经济效益关注不足,不能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严重滞缓了文化成为产业并进入市场的步伐。
二是产业规模不大。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产业链不长,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就全国来看,青岛市的某些产业门类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但与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相比,总量和规模已显差距。
三是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青岛市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发展的要求,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青岛市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加快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2.1确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的战略决策,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全力推进青岛市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使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有
明显增强,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物质条件。“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保持15%以上的增长率,到2010年,文化产业GDP达到300亿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要采取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兴文战略、科技强文战略、品牌文化提升战略、精品拉动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国际对接战略七大战略,以正确的战略方向保证青岛市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文化产业结构布局和重点
一是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核心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方面,以建设“书香青岛”为目标,整合出版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打造青岛版图书和报刊品牌;在印刷方面,重点发展包装装潢印刷,推进区域性、外向型印刷产业基地建设,将青岛建设成为辐射山东半岛的区域性印刷中心;发行方面,以市新华书店(集团)主渠道为主导,国有、民营书业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形成大型书城、交易市场、专业书店、社区便民书店合理布局的发行网络,全面提升书、报、刊综合发行能力;广播电视方面,在积极推进“两分离”的基础上,将经营性业务推向市场,大胆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节目质量,推进产业化进程;电影方面,以在建的薛家岛(影视传媒)文化产业基地为代表,营造一座集影视拍摄、数字虚拟技术影视制作和教育、节庆艺术文化活动、游览、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影视传媒博览基地,同时加快青岛市市区影视拍摄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演艺业、节庆和会展业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娱乐业。加快世界文化村、创意文化城、青岛大剧院等大项目建设,开辟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与场馆,增添文化旅游设施和景观。发挥青岛沿海旅游城市的特点,策划制作质量较高、周期较长、有青岛地方特色的大型演出项目,提升文化品位,活跃文化生活,发展夜间经济。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青岛图书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为主体,注入文化内涵,打造青岛节庆文化品牌。以文化为主题,策划举办新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形成富有特色的节庆、会展文化。
三是培育发展以动漫、网络游戏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新兴文化产业。设立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鼓励开展影视动画、未来城市、传统文化场景再现等新产品的开发,吸引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类动漫、网游企业来青岛市投资创业,并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区域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选择有基础和实力的高校,开设动漫、网络游戏制作相关专业,培育专业人才。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信息产业,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四是培育发展婚庆文化产业。充分发挥青岛独特的优势,形成以前海、八大关、石老人等沿海一线著名景区为主要区域,以集体性海上婚礼、赴韩国旅行结婚、西式教堂式婚礼、具有胶东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式传统婚礼为主要形式的婚纱摄影、婚庆服务等婚庆文化特色产业,打造“海誓山盟”、“浪漫婚情”等婚庆文化产业品牌。
五是培育发展特色文化街区。对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昌乐路文化街”,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打造品牌,重点建设以大型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批发,礼品、书画、古籍、旧书为主营业务的“图书文化大厦”,形成较强的文化辐射和积聚能力;同时,对以专业婚纱摄影为主要特色的闽江路、延安二路“婚纱一条街”,以传播餐饮娱乐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云霄路、闽江路“特色餐饮一条街”
及登州路“啤酒一条街”等,应进一步突出文化内涵,形成青岛独有的“特色街区”文化。
六是积极扶持文化用品、设备生产以及以美术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依托青岛市“音乐之岛”的环境氛围,引导海尔家用视听设备制造、青岛世正乐器制造为代表的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厂家南达尼画家村等为代表的美术品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提高水平、提升层次,主打海外美术品市场,努力形成“南有大芬,北有达尼”的格局。
2.3 放开搞活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
制定促进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根据中央有关文件,依据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文化特点,由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青岛实际,制定鼓励和促进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除重要新闻文化媒体业以外其余文化产业如演出业、娱乐业、发行业、书刊印刷业、文化培训业、文化咨询业、影视制作业等,鼓励社会资本以参股、合伙、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搭建推动多种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平台。由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青岛市指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目录》等文件。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形成面向社会发布文化信息、介绍文化政策、提供文化服务、监督文化环境的公共平台,有针对性地为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有利于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优化法制和政务环境、优化人才环境,大力发展为中小文化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引导中小企业规范发展。创造平等条件,除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以外,政府主导的重大文化活动、重大文化项目、公益性文化项目资助、重大文化产品的评奖等都要为多种所有制中小文化企业的参与提供平等机遇。同时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效益评估机制,促进优胜劣汰。工商、税务、文化稽查等管理部门要支持各类中小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中的合法经营。
2.4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
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一是整合青岛市文化基础设施和文艺创作、演出资源,解决资源分散等问题。推动文艺院团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打破界限,合并重组。
二是整合报刊、广电、出版等内部资源。以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业为重点,加快带有经营性质的部分向企业转变,面向市场,搞好经营。按照系统优化、统分结合、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现有(频率、频道、网络)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使其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增值,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三是建立优化集团外部资源配置机制。以资产和业务为纽带,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构建和完善以文化产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四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设施投入多元化。
五是积极培养和吸引文化人力资源建设,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在住房、户籍、职称、分配、家庭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文化名人、优秀文化
经营人才来青岛创业,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作和工程人员予以重奖。
2.5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文化产品国际市场。构建以国际友好城市为桥梁,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文化中介组织为辅助、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一是研究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重点扶持有创新能力、有竞争实力的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二是发挥对外文化中介组织和代理机构的作用,促进合资合作,推动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每年引进适量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青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同世界上与青岛市结为友好关系的城市鉴订双边文化协定,以经贸活动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利用节、会、展等形式搭建平台,加强与国内各城市的文化合作与交流,提高青岛文化产品在国内外际市场的份额。
第三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
附件:
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设立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由省财政厅和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共同管理。
第三条
引导资金使用与管理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
成立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管理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省长任组
— 1 — 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文化厅和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文化厅、财政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以及省委宣传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二)审议引导资金工作计划;
(三)审议引导资金经费预算;
(四)审议引导资金资助项目;
(五)协调解决引导资金运作与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第五条
协调小组下设联合办公室,具体负责引导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联合办公室设在省文化厅,由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相关厅局处室负责同志联合办公。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省财政厅拟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提出引导资金项目评审论证标准;
(二)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引导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申报指南;
(三)组织专家开展引导资金项目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省财政厅编制引导资金工作计划,提出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五)负责引导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合同签订、项目监理、验收、统计等,并向协调小组汇报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六)办理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引导资金支持对象、范围和方式
第六条
引导资金支持对象是政府鼓励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即: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明显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迅速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项目。
优先支持原创性强、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重大民营投资项目;已上市文化企业或有助于文化企业上市的项目。
第七条
引导资金使用范围:
(一)支持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视购物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二)支持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版权贸易和服务等文化产业发展;
(三)支持国家级、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影视基地、数字电影产业园、动画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版权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四)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
— 3 — 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五)支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演出院线、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各类文化中介机构;
(六)支持代表江苏文化水准并可产业化运作、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电影、电视剧、广播剧、动漫、影视节目(栏目)、出版项目等内容生产和品牌打造;
(七)支持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
(八)协调小组确定的其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第八条
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进行支持。
(一)贷款贴息。主要用于能够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贴补。对申请银行贷款贴息的项目,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确定相应的贷款贴息额度。
(二)项目补贴。分为事中补贴和事后奖励。事中补贴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仪器设备购置等前期投入;事后奖励主要用于对项目完成后的以奖代补。对申请引导资金补贴的项目,根据其重要性和影响力确定补贴额度。
积极探索有偿资助、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其他资助方式,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重点文化项目以及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和高成长性文化企业,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文化领域,通过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相应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同时,— 4 — 加强与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的联动,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服务体系。
第四章
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
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项目的承担主体必须是在江苏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企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股权结构清晰合理,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较强;管理团队稳定且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300万元以上,资产负债率低于60%。
(二)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
(三)申报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单位通过银行贷款、吸引社会资本以及自筹的方式解决。原则上为非政府资金投入的项目。
(四)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批。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的项目,引导资金不予资助:
(一)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二)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未满2年的;
(三)申请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四)应由或已获得政府其他资金支持的。
(五)违反《江苏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省政府63号令)第三十八条规定,被禁止申报该专项资金项目的。
第十一条
引导资金项目申报程序:
(一)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每年2月底前根据项目类别向所在地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南京地区的省直单位可直接向省文化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申请。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项目概况、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说明、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情况表;
2.项目批文和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3.项目单位近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银行贷款证明以及报表附注说明等(复印件);
4.其他相关材料。
(二)各市、县的申请项目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于每年3月底前对口上报省级部门。省文化
— 6 — 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并提出初步意见后,于每年4月底前报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
(三)加强重大项目带动和资源统筹整合。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和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前瞻部署,重点关注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显示度和影响力;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项目组织申报工作的指导和资金扶持力度,主动做好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地方和相关部门着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四)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组织业内专家组按规范的评审办法对申报项目进行专业和综合评审,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联合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的意见,分别征求各主管部门意见后,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协调小组审定。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联合办公室与有关责任方签定引导资金项目合同,并会同省财政厅于每年6月底前下达项目经费。
第十二条
为加快引导资金使用进度,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对每资助项目提前一年组织评审,报协调小组审定。同时,建立项目库和项目储备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文化产业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
— 7 — 第五章
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根据引导资金工作计划、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对项目的安排意见等下达项目经费,并会同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检查。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使用引导资金,加强引导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并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以备检查。对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四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单位要在每年年底前向所在地省辖市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报告引导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各市将具体使用情况汇总上报相关省级部门,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汇总全省引导资金使用情况报协调小组,并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建立项目过程监管制度。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或中介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引导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果,确保引导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最佳效益。
对进展过于缓慢的项目,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连续跟踪检查。对引导资金下达后6个月内仍未实施的项
— 8 — 目,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将收回引导资金。
第十六条
引导资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时,需报经协调小组同意。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做出经费决算上报协调小组核批,剩余资金如数退回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引导资金的,追回已经下拨的引导资金,在5年内不得申报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绩效管理
第十八条
建立引导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省财政厅会同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引导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指对引导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的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立项目标的合理性、项目验收的有效性、项目组织管理水平、项目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的可持续影响、项目资金落实情况、项目资金实际支出情况、单位财务管理状况、单位财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引导资金安排的依据。建立项目验收总结制度。每年终,省协调小组联合办公
— 9 — 室会同省财政厅将本引导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情况书面报告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并适时对以往项目进行跟踪考核和绩效分析,确保引导资金使用取得实效。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苏财教[2008]192号)同期废止。
第四篇: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
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2008-04-29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建设文化强省的部署,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2)》,与《青岛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涉及九个行业,划分三个层次。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文化产品的销售。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产业的现状。
1.文化产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初步形成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出版发行印刷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9%,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2.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市有电影院26个,剧场6个;表演团体11个,演出场所4个。改扩建市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新建青岛海滨艺术中心、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等文化设施。
3.初步建立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框架。改扩建青岛文化街,新建山东路古玩城、李沧同源文化市场。打造“公信文化”品牌,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构建了三条电影院线和音像制品营销体系。新成立青岛市文化娱乐协会、青岛出版行业协会、青岛发行行业协会和印刷行业协会,规范和促进了行业发展。
4.文化产业节会形成一定影响力。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节庆,重点打造了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青岛国际服装周、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青岛动漫艺术节、青岛图书文化节、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等节庆活动,搭建文化交流与交易平台,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
5.文化创新成果突出。创立了全国首个有线数字电视“青岛模式”,出台首个《青岛市文化景气统计调查方案》。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被国家推广,数字电视多媒体信息系统达到国家先进水平,《青岛有线电视地下管网总体规划》、《青岛有线电视网络工程规范和工艺标准》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培育了多个文化产业品牌。“公信文化”市场、有线数字电视“青岛模式”、“满汉全席”栏目、世正乐器、达尼画家村等文化产业产品品牌初步叫响。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对比全国同类城市,我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大,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还有一定差距;四是文化产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约发展优势,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五是文化产业政策还不配套。
(三)发展趋势。在高新技术影响下,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向是:新兴文化产业将引领文化产业潮流,部分传统的文化行业逐步走向衰微,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行业继续保持活力,文化内容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1.新兴文化产业引领时代潮流。新兴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尤其以动画、漫画、游戏、版权贸易、新媒体产业等尤为突出。我国即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我市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为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应抓住机遇,抢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占领制高点,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2.文化内容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即为“内容产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内容是最重要的竞争力,版权产业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文化内容创造中,要充分发掘民族和区域特色内容,提高青岛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创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原动力。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必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当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并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4.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成为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提高文化产业技术开发能力,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将成为促进文化创新和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目标,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着力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城市文化品牌,大力推进人才强文、科技兴文、品牌提升、龙头拉动、项目带动、文化“走出去”六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坚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促进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和直接效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协调原则。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握好经济属性,积极推动先进文化进入市场流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加快发展与结构调整并重原则。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差异化战略”,引导有条件的区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有重点地引导市场需求大、竞争基础优、关联作用强的产业领域率先突破;适应社会文化消费的需要,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并举原则。积极发挥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开放促文与创新促文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国内文化市场,加强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文化产业与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发展接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开发能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文化产业的比重。
(三)目标任务。总体目标:围绕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和区域文化交流中心目标,结合“一主三辅多组团”城市框架,构建“一城一带六区”文化产业布局。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集中打造滨海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市南文化创意、市北特色文化街、崂山文化旅游、城阳乐器和工艺美术品生产、黄岛影视传媒、胶南美术品创作生产等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上游创意创作、中游生产制作、下游拓展运作的产业链。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与我市在全国的经济位次相适应,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主要任务:
——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到2012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6.5%,初步奠定文化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文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着重发展滨海文化产业,在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产品制造业、出版发行印刷业、动漫游戏业、节庆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七大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报业、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印刷、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着力发展网络文化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休闲业和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用品生产及销售。
——文化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建立门类齐全、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城乡文化市场活跃,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构建起现代流通组织和方式,培育一批大型流通组织和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文化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一批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企业家,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三、构建“一城一带六区”文化产业布局
(一)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1.突出建设滨海文化。进一步丰富拓展崂山文化、啤酒文化、奥运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的内涵,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海洋历史、海洋体育、海洋娱乐、海洋休闲、海洋旅游、海洋饮食等文化。积极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婚庆文化、酒吧文化、服饰文化、休闲文化等;积极引进以日韩为重点的国外有益文化,形成“开放、融合、发达”的滨海文化氛围,打造知名的国际滨海文化产业带,力争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
2.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城市文化品牌。
打造“帆船之都”文化品牌。繁荣帆船文化。搞好帆船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建设各类帆船培训学校,抓好以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中小学特色学校为基础的帆船教育。发展帆船文化产业。加快游艇和帆船俱乐部建设,发展海上业余赛事、海上观光、海上休闲、海上婚礼等海上文化旅游。拓展帆船文化展览,开发帆船文化产品,加强国际帆船文化交流。
打造“音乐之岛”文化品牌。承办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举办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演奏比赛,申办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办好国际音乐大师班、国际钢琴大师巡演等活动,抓好中央音乐学院培训基地建设。举办青岛音乐节等重要节庆活动,形成国内知名的高雅艺术节庆品牌,使青岛成为国内外小提琴专业比赛地。
打造“影视之城”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以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和广电影视城为依托,加强影视人才培养,推进影视创作、制作、交流、会展和合作中心建设。扶持一批骨干影视文化公司,把青岛打造成为影视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重要活动举办基地。
3.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延续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脉;保护传承近代文化,挖掘丰富海洋文化;着重发展滨海现代文化,积极赋予时代发展的元素,大力发展高雅文化、时尚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基地为重点,全面构建区域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形成规模, 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
4.建设区域文化交流中心。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需平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繁荣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重点建设面向国际、辐射全国的文化交流平台。建设辐射全国的出版物交易中心,力争建设区域性电子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发展网络发行业,探索建设全国性出版物网络交易平台。节庆业和会展业等重大项目国际知名度和国内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
(二)集中打造滨海文化产业带。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未来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围绕“一主三辅多组团”城市框架的滨海文化带,使胶州湾区域成为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层。重点推进“七大文化产业工程”。
1.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实施龙头带动工程,重点发展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到2012年底,形成10大文化龙头企业(集团)、100家重点文化企业。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组建多媒体文化企业集团。重点支持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广电海智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演艺集团等集团化建设。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鼓励、支持、引导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植一批骨干民营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2.推动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大项目和基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开展项目征集活动,每年确立和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结合老城区老建筑、旧厂房的保护与改造,搭建文化创意平台,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着重发展影视、传媒、演艺、图书、工艺美术、广告等文化创意门类,培育一批龙头创意文化企业,形成优势文化创意产业群。大力发展广告创意产业,形成新的优势创意产业。建设区域文化创意中心。重点支持青岛创意100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力争引进北京大学(青岛)创意科技园区项目。发展动漫产业园区。围绕建设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这一目标,制定青岛动漫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走立足自我创新发展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采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动漫产业园建设。重点建设青岛动漫产业园、崂山动漫创意园。发展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区域性影视基地,推动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青岛广电影视城、青岛(李沧)影视文化创意园等基地(园区)建设。发展文化产品制造基地,培植文化龙头企业,开发富有滨海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着重建设视听设备研发与制造、工艺美术品创作与制作、乐器制造等基地。支持奥科光碟产业基地、莱西文化产业园区、工艺葫芦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平度民俗文化产业基地等建设。发展发行印刷园区,以建设各类印刷产业园区为重点,努力建成一个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辐射黄河流域和日本、韩国的区域性、外向型印刷产业基地,打造山东半岛包装装潢印刷产业基地。支持城阳外向型印刷产业园、即墨民营印刷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省文化示范基地作用。
3.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实施特色文化街建设工程,以发展六条特色文化街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文化街。
——青岛文化街。制定青岛文化街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打造文化业态高度聚集、品位质量高、综合性强、规范性好、繁荣文明的文化街,规范发展文化中心区、古玩玉石区、书画艺术精品区、图书音像礼品区、民间收藏市场、根雕艺术交易市场等分市场,发展文博业,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街。
——青岛啤酒文化街。挖掘啤酒文化资源,丰富啤酒文化内涵,打造“啤酒梦工厂”演艺中心,建设富有浓郁啤酒文化的啤酒宫,举办青岛啤酒赏酒节等文化活动,组织经常性餐饮嵌入文艺演出,打造富有激情与活力的“永不落幕的啤酒节”文化品牌。
——婚纱服饰街。发展婚庆经济,打造婚庆产业品牌。重点发展婚庆创意设计,组织婚纱设计大赛;组织春秋“婚纱T台秀”展演,开展婚纱模特和婚纱秀服饰评比;定期举办主题集体婚礼,开展“古典婚礼体验”旅游活动;拓展形成婚纱选配、化妆、摄影等婚庆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婚庆综合市场。
——海云庵民俗文化街。打造海云庵糖球会民俗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民俗工艺、民俗餐饮、民俗旅游。建设海云庵民俗文化核心点、嘉禾路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商业带,将其打造成为代表青岛特色、聚合全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商业街区。
——青岛浮山所1388文化街。依托浮山文化积淀,系统设计其主体内容、风格和经营模式,建设以艺术创意、古玩字画、工艺美术创作与销售、知名民俗工艺品制作、文物鉴赏与拍卖等为主要内容的高雅文化街。
——即墨古文化街。以旧县衙为中心,建设古文化一条街。改扩建立法街,做好相关设施配套建设。建设仿古步行街,体现即墨地域特色;恢复即墨城南门楼和部分牌坊、南城墙和护城河,形成主要经营图书、字画、音像等文化用品的特色文化街。
4.发展一批优势文化产业。实施优势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工程,加快形成一批优势文化产业。
——现代传媒业。大力发展传媒业,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市广播电视局要积极推进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加快培育一批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拥有品牌和效益的现代传媒。鼓励其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并创造条件实现跨国界发展。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要注重内涵发展和外延拓展,打造报刊品牌,开发新媒体、新产品,实现多元化经营,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局要主动面向市场实现战略转型,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在广告经营、网络经营、广播电视内容制作以及地面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新业务开发经营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演艺娱乐业。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培育演艺市场主体。整合文艺院团资源,组建青岛演艺集团,以大型演艺项目为平台,打造演艺品牌,拓展演艺市场。支持和引导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和营销。引导剧场转换机制,兴办演出团体,制作经营演出项目。健全现代演出体系,打造演艺产业链。加强对娱乐歌舞场所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演出和经营质量,培育娱乐业品牌。
——文化产品制造业。充分发挥我市家电电子行业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以电影、电视、音像、多媒体等为代表的视听设备制造;发展以钢琴、吉他等为代表的乐器产品,支持青岛世正乐器公司发展和即墨乐器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以贝雕、船模、沙画等为代表的工艺品,支持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发展;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形成富有青岛特色和优势的美术产品系列。
——出版发行印刷业。支持传统出版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数字化出版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青岛出版社发展,走内涵式发展路子,构建以创作为龙头,以教育、科技、社科、数字出版、电子音像等分社为支撑,出版、发行、印务、物流、版权贸易多元化发展的出版社。组建以特色出版物为支撑的出版分社和出版中心,建立数字网络、电子音像出版部门,大力开发MOOK等新型出版物。发展电子音像出版业,力争建设成为区域性电子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实施出版品牌工程,力争获得国家和省级的精品图书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力度,发展出版物销售连锁企业。实行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跨地区经营。推动民营发行行业的发展,繁荣我市发行行业。着重发展印刷业,加快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扶持一批龙头包装装潢印刷企业集团,使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动漫游戏业。制定动漫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大学加盟、行业协调、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建设动漫产业园。大力开发动画、3G游戏、网络游戏新兴产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高端的动漫游戏。积极引进国内外动漫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机构,培育动漫原创队伍。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动漫企业发展。
——文化节庆会展业。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业。着重办好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青岛航海博览会、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中国消费电子国际博览会、青岛动漫艺术节、青岛国际服装周等节会,力争打造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的会展品牌。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业权威机构的合作,提高我市会展业的专业水平。加强指导与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会展业发展。
——文化旅游业。加强文化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以“山、海、城”特色资源为基础,构建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游、欧陆风情建筑文化游、啤酒文化游和宗教文化游;积极推进休闲度假文化游、温泉理疗文化游、红色文化游、齐鲁文化游;积极挖掘与创新,大力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特色旅游演出项目和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开拓农村文化游、工业文化游等新领域;发展崂山文化、琅琊文化等古迹旅游;积极发展博物馆旅游;大力发展海岛休闲旅游,不断开辟新的文化旅游路线。
5.培育一批文化创新主体。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培育文化创意群体。积极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培育影视、音像、传媒、图书、文学、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完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创新民族文化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图书、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流通体系和链条,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手段,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实施品牌建设工程,把培育文化产业品牌作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鼓励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节会品牌。重点培育蔚蓝青岛、“满汉全席”、达尼画家村、世正乐器等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公信文化”市场、“书海情深”、“海誓山盟”等一批文化产业服务品牌;培育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青岛动漫艺术节等一批节会品牌。对我市地方传统的海云庵糖球会、琅琊文化节、周戈庄祭海节等民俗节庆的内容、风俗、礼仪等民族元素,进行产业开发,推出更多富有青岛地方特色、引领大众消费的著名民俗文化节日品牌。
7.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建立文化产品“走出去”平台。开展对外文化合作,拓展民间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借助举办国际性节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及我市组织的韩国周、日本周等节会活动,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把文化“走出去”工作与外贸、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做强做大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剧、出版物、音乐舞蹈等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着重构建影视剧、出版物、文艺演出、文化产品出口四大国际文化营销网络。争取成立青岛图书进出口公司。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文化精品,组织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市文化的国际影响。
(三)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围绕建设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建设,重点发展市南文化创意、市北特色文化街、崂山文化旅游、城阳乐器和工艺美术品生产、黄岛影视传媒、胶南美术品创作生产等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市南区着重围绕打造半岛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加快推进南京路创意产业一条街规划建设,建设122中联创意广场、婚纱摄影街区、时尚闽江等区域,形成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市北区以打造青岛文化街为核心,进一步建设青岛天幕城,挖掘青岛啤酒街文化内涵,拓展新的特色文化街区,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街群,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消费区。崂山区重点围绕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全国知名的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区域性艺术品生产和交易中心、区域性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形成文化旅游、影视动漫、文化娱乐等产业群。城阳区充分发挥青岛世正乐器公司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文化产品制造项目,进一步壮大产品制造业。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推进工艺美术品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产业,打造包装装潢印刷品牌,形成以乐器和工艺美术品生产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黄岛区围绕发展影视传媒产业,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和印刷产业,形成以影视传媒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胶南市围绕发展油画、国画、书法、年画等美术品,重点推进青岛达尼画家村、高峪画院、龙马画院建设,拓展美术品创作、生产、销售、人才培训和休闲旅游产业链,形成以书画为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在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各区市要立足实际和优势,不断培育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优势,集群优势,拓展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传统和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优先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优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帆船文化、影视文化、婚庆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集中力量支持高科技重点产业和重要项目。加快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推动各类文化载体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电子信息产品,打造新兴多媒体形态,建设区域数字技术文化产业基地。
2.加快互联网开发与普及。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互联网开发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的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形成覆盖全市的共享型、集约化信息网络体系。
(二)加快发展内容产业。坚持“内容为王”,以创意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汲取齐鲁文化和滨海文化资源优秀元素,创造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强化图书报刊、广播影视、艺术演出等传统产业的内容制作能力,大力提升广告会展、演艺娱乐、旅游休闲等创意能力,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生产性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我市内容产业的创意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着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加强规划保护与开发工作。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资源,组织创意设计,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创造富有特色的内容产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和演示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技艺的推介、演示和传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市场开发。开发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和拉动我市历史文化“资产”,实现文化内涵向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转化。研究、整理崂山民间故事、大泽山神话传说等历史文化,发展饮食、音律、服饰、武术、典籍、书画、历史、传说等相关延伸产业链。开发利用好胶州茂腔、即墨柳腔、胶州大秧歌等戏曲,打造民俗演艺产业。开发传统民间艺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历史悠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平度宗家庄木板年画、莱西葫芦刻、胶南年画、城阳黑陶制作,剪纸、根雕、泥塑、石雕、刺绣、柳编等民间技艺,进行市场开发、包装、宣传与营销,参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五、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一)培育现代文化市场。
1.构建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图书报刊、影视产品、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打造青岛演艺市场,规范建设山东路古玩城、李沧同源文化市场、城阳国际工艺品城等市场,培育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制度,通过创新信贷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便利条件。规范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农村出版物发行市场,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空间。
(二)构建现代组织形式的流通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立具有广泛辐射能力的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演出剧目、艺术品的现代市场营销体系。
(三)建立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成立青岛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建立健全文化新闻出版等各类协会。发展和完善文化经纪、代理、评估、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制定行业规范,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构建依法监管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评价区市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3.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纳入计划,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报告,发挥文化产业统计在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中的信息、咨询、监督职能。加强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设,落实各级文化产业统计费。
(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1.落实和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105号)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鲁政办发〔2007〕92号)等国家和省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对符合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达到一定规模或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社会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基地、园区等,采取政府贴息、补贴和奖励等方式给予支持。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适当向文化产业企业倾斜。设立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将文化产业优秀项目评选纳入推荐省级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
3.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利用政府资金引导、银行贷款筹资、民间资本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实行多元化投资。创造宽松的金融服务环境。在相关的政策范围内,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展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与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投资领域。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
(三)加强文化产业立法。研究制定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制定和完善文化服务方面的规定,加强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构建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专业院校和专门培训机构为辅助,以与国外合作办学为补充,与人才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规范的全日制和专业培养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加强对优秀民间人才的挖掘、保护和使用,建立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队伍。注意培养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机制。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和文化人才网络化管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人才评估和激励机制,尽快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在文化企业中积极尝试企业家年薪制,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
第五篇: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镇江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镇江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快文化镇江建设,确保实现文化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幅的目标,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根据《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镇政发〔2006〕107号)和《镇江市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精神,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为加强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苏财规〔2013〕9号)和《关于印发市级政府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镇政办发〔2011〕8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引导资金由市财政预算安排,由市财政局和市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管理。
第三条 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公开公正、严格监管”的原则。
业项目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的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章 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 申报引导资金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项目主体必须是在镇江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产业类企业法人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单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股权结构合理;管理团队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资产负债率低于60%。
(二)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
(三)申报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单位通过银行贷款、吸引社会资本以及自筹的方式解决。原则上为非政府资金投入的项目。
(四)申报项目已经按规定审批立项。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的项目,引导资金不予资助:
(一)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二)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
(三)申请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四)应由政府其他资金支持的。
第十一条 引导资金申报程序
(一)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单位,每年4月底前根据项目类别向所在地宣传部门提出申请。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包括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项目概况、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说明、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情况表;
2.项目批文和规范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3.项目单位近两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银行贷款证明以及报表附注说明等(复印件);
4.其他相关材料。
(二)各辖区的申请项目由宣传部门汇总后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请单位的申请资格、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于每年5月底前对口上报市级部门。市委宣传部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并提出初步意见后,于每年6月底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业内专家组按规范的评审办法对申报项目进行专业和综合评审,并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的意见,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领导小组审定。
第五章 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引导资金使用实行联合申报、政府审定制度。每年年初,由市委宣传部会商财政部门,提出引导资金项目安排的计划,报市领导审定后,联合行文下发执行。经审定的项目公示后无异议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扶持对象签定引导资金项目合同,并下达项目资金。
第十三条 引导资金由市财政局负责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按照规定妥善保存有关原始票据及凭证备查。对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及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检查,应主动配合并做好有关工作。
第十五条 建立项目定期报告(考核)制度。各项目单位要根据项目进度,向当地宣传部、财政局、主管部门报告引导资金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各地将具体使用情况汇总上报镇江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六条 建立项目跟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