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论走向实践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6: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理论走向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一篇: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段鸿

姚君

刘次林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 年 10 月 16 日-17 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9届年会于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25所大学的德育专家,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教育期刊代表,近6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征集论文40多篇。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亲临年会指导研讨工作。年会主题是“德育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下面就本次年会研讨的主要内容做如下综述。

一、德育理论的变革

1、德育变革之必然。我国道德教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弊病:首先是知识化路线,这种知性德育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的单一活动。其次是技术化路线,把学生当作承载知识的容器,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是效率或功利原则,讲究德育的即时功效和回报,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义的领域,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从根本上让德育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能生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存在着爱国认识模糊、理想信念 淡漠、道德观念上情理相混、道德选择上知行分离 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2、教育改革之逻辑。教育改革,包括德育变革,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自觉活动,其变革是有逻辑依据的。今天的教育是市场的逻辑、行政的逻辑、学术的逻辑、人性的逻辑、科技的逻辑、官僚的逻辑等诸多逻辑博弈的结果。然而,现在的改革却忽视了三种逻辑:一是教育的主体性和超越性,这是教育的本体性逻辑。二是时代性和历史性逻辑,这是教育改革的实然逻辑。三是文化性和民族性,这开启了对教育改革之空间、内容维度的思考。研究者认为,未来改革应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从对西方相对片面的追随走向本土化。

3、以公民教育带动 全部教育的转型和整体社会的改造。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将 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在这四种“走向”中,“走向公民”是核心,未来理想的公民生活样式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走向。“走向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变革,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在课程建设、方式方法和价值取向上做出新的调整。我国目前的公民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的政治化;一是去政治化。而这两个极端都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就必须确定公民教育的合法性。公民与选民、臣民、私民以及暴民之间存在显明的区别。公民教育是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目的与性质的转变;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的全部转型。公民教育有三个途径,即 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渗透的公民教育课程;公民生活模式的公民 教育。在我国开展公民教育,需要重视公民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说开展的公民教育既要基于公民的普遍性,保证它是“公民”的教育,也要基于公民的特殊性,保证我们国家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的创新

1、德育实验与模式探索。本次年会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一线德育工作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德育实践经验。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自1999年至今探索的“班组串换”德育模式,意图让学生在班组的动态串换中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他们设计的“快乐串组”、“班际互访”、“竞选走班”三大系列分别适合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特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整体。上海师大二附中的特色班会突出了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自主班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了解社会疾苦,然后以班会的形式共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北京理工大学自2003年开始在本科毕业生中尝试开展德育答辩工作,迄今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德育答辩全过程的德育体系。德育答辩通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三个环节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经历中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规划、修正,旨在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校文化诊断。开展学校文化的诊断研究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学校文化诊断的核心是发现学校文化现状与其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文化的变革提供方向和指导。学校德育的改进,必须以整个学校文化的变革为前提。没有学校文化的变革作为支撑,简单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形式的变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不但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学校外环境建设,注重有利于教育力量整合的“伦理场生态”建设。更要加强学校内环境建设,在转变德育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强德育问题诊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实现由控制型生态向 诱导 型生态 的转变。

3、关注农村道德教育。有学者从文化正义的角度,对农村地区道德教育的正义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现实中农村道德教育的善恶观念是官方的外赋的,其价值立场是由精英阶层决定的。第二,在农村道德教育中所描绘的美好生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三,中国当前的教育及农村道德教育伤害了农民其及子女的自信与自尊。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乡村建设改变了农业生活,破坏了村庄生活结构,动摇了乡村生活信仰和文化根基,是不利于乡村道德建设的。乡村教育应该形成和葆有自身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教育元素主要包括农业、村庄、礼俗。农业是农村德育的生态基础,农业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日益突出;村庄是农村德育的社会模式,乡村生活及其道德信仰实际都源于村庄共同体的生活;礼俗是农村德育的道德内涵,它是乡村社会的文化标志,具有构建文明的功能。因此,乡村建设的根本不在于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向城市看齐,而在于改善农民生活伦理,守护农业生态,构建村庄生活,捍卫习俗伦理。这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治理策略和教化原则。

4、师生关系的调整。权威—服从的师生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已经被抛弃,但是,目前倡导的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以及今日盛行的师生对话关系都没有体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教育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物,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构成因素,与学生位处同边,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同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然后由内而外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所以,师生之间要形成 同边促进的教育关系。

三、德育课程的反思

1、德育教材中的文化取向。德育教材明显体现出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倾向,而农村生活很少在教材设计者的视野范围内。在教材插图中也主要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而农村生活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农村生活,进而对农村教师来说,多数课程内容需要再创造,但是以目前农村的师资水平,其二次创造的难度较大,这直接导致很多农村教师放弃相应的教学内容。德育教材变成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城市生活的窗口,而没有给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引导。虽然农村文化有落后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全盘城市化。品德教材如何融合 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专家认为 对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判断不应是量的,而是质的,而今是一个以城市文化为主的时代,所以品德教材才会过多地体现城市文化。

2、拔高的德育。虽然通过德育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德育教材质量,但是,德育教材中出现德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被个体内化和恰当表现的情况依然存在。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一些小学德育教材的内容发现,教材内容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距甚大,甚至出现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样可能造成个体道德的虚假成长,而且会破坏个体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身为教育者 要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道德层次进行教学。

3、养成文明时代的 道德勇气。道德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行主体缺乏道德勇气。道德勇气可以分为勇于作为、勇于不为和勇于存在。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无所无惧,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要勇于不为,而勇于存在则需要过着有积极价值的人生,有坚守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勇敢的主题有所区别,在人类初期,勇敢主要体现在舍身尚武;在发展时期,智力和道德是最大的力量。勇敢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包括否定、审慎和肯定三个环节。勇敢的结构 古今如一,但其形态是变化的。在文明时代,我们需要“文明的勇敢”:面对人人自危和理性主义,我们要有爱的勇敢;面对消费主义,我们要有节俭的勇敢、面对大众的平庸,我们要有高贵的勇敢;面对政治的冷漠,我们要有公共行动的勇敢。文明的勇敢是需要教育的涵养与引导。教育的勇气在于敢于肯定一些美好的价值、否定一些很难否定的压力。

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对话的艰难性。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对话,有其特殊难度,这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其本身的隔阂。古希腊语中“理论”的词根是“旁观”的意思,就是要从纷繁丰富的实践中抽离出了进行反观。人类知道生命是短暂的,却有追求永恒的冲动。理论体现了对永恒的追求。从静态角度看,理论是抽象而普遍的,实践是丰富而复杂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对话的确是复杂、困难的,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其路径是实践工作者在学习理论后在实践中再进行结合。当然,并非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都能够指导实践,有些是纯理论。

2.德育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班华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就应当相信学校教育实践是一本教育学书,应当认真研读。

二、要向学校老师和教育实践学习,学习老师的教育实践,就是主要学习一线教师的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三、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向学校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研究,包括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获取研究成果,需要经常地、多次地走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停留于看一些书面材料和一般的访谈。

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感悟、体验教育的真谛。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教育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教育实践者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与教育者也必然迅速发展的。我们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学习者必须把向实践学习与时俱进,作为永远的追求。

第二篇: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

—— 第19届全国德育年会综述

段鸿姚君刘次林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0 年 10 月 16 日-17 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9届年会于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铭传大学等25所大学的德育专家,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教育期刊代表,近6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会议征集论文40多篇。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亲临年会指导研讨工作。年会主题是“德育研究: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下面就本次年会研讨的主要内容做如下综述。

一、德育理论的变革

1、德育变革之必然。我国道德教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弊病:首先是知识化路线,这种知性德育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的单一活动。其次是技术化路线,把学生当作承载知识的容器,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是效率或功利原则,讲究德育的即时功效和回报,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义的领域,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从根本上让德育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能生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存在着爱国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观念上情理相混、道德选择上知行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2、教育改革之逻辑。教育改革,包括德育变革,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反思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学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自觉活动,其变革是有逻辑依据的。今天的教育是市场的逻辑、行政的逻辑、学术的逻辑、人性的逻辑、科技的逻辑、官僚的逻辑等诸多逻辑博弈的结果。然而,现在的改革却忽视了三种逻辑:一是教育的主体性和超越性,这是教育的本体性逻辑。二是时代性和历史性逻辑,这是教育改革的实然逻辑。三是文化性和民族性,这开启了对教育改革之空间、内容维度的思考。研究者认为,未来改革应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从对西方相对片面的追随走向本土化。

3、以公民教育带动 全部教育的转型和整体社会的改造。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将 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

在这四种“走向”中,“走向公民”是核心,未来理想的公民生活样式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走向。“走向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变革,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在课程建设、方式方法和价值取向上做出新的调整。我国目前的公民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的政治化;一是去政治化。而这两个极端都不可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就必须确定公民教育的合法性。公民与选民、臣民、私民以及暴民之间存在显明的区别。公民教育是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目的与性质的转变;公民教育意味着教育的全部转型。公民教育有三个途径,即 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渗透的公民教育课程;公民生活模式的公民 教育。在我国开展公民教育,需要重视公民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说开展的公民教育既要基于公民的普遍性,保证它是“公民”的教育,也要基于公民的特殊性,保证我们国家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的创新

1、德育实验与模式探索。本次年会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一线德育工作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德育实践经验。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自1999年至今探索的“班组串换”德育模式,意图让学生在班组的动态串换中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道德素质。他们设计的“快乐串组”、“班际互访”、“竞选走班”三大系列分别适合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特点,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整体。上海师大二附中的特色班会突出了对生命的关注,他们通过自主班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观察不同阶层的生活现状,了解社会疾苦,然后以班会的形式共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命。北京理工大学自2003年开始在本科毕业生中尝试开展德育答辩工作,迄今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德育答辩全过程的德育体系。德育答辩通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三个环节促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经历中对自己的人生不断规划、修正,旨在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校文化诊断。开展学校文化的诊断研究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举措。学校文化诊断的核心是发现学校文化现状与其理想状态的差距,从而为学校文化的变革提供方向和指导。学校德育的改进,必须以整个学校文化的变革为前提。没有学校文化的变革作为支撑,简单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等形式的变革,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深化中小学德育改革不但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学校外环境建设,注重有利于教育力量整合的“伦理场生态”建设。更要加强学校内环境建设,在转变德育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着眼于加强德育问题诊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实现由控制型生态向 诱导 型生态 的转变。

3、关注农村道德教育。有学者从文化正义的角度,对农村地区道德教育的正义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现实中农村道德教育的善恶观念是官方的外赋的,其价值立场是由精英阶层决定的。第二,在农村道德教育中所描绘的美好生活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第三,中国当前的教育及农村道德教育伤害了农民其及子女的自信与自尊。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乡村建设改变了农业生活,破坏了村庄生活结构,动摇了乡村生活信仰和文化根基,是不利于乡村道德建设的。乡村教育应该形成和葆有自身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教育元素主要包括农业、村庄、礼俗。农业是农村德育的生态基础,农业的文化意义和伦理价值日益突出;村庄是农村德育的社会模式,乡村生活及其道德信仰实际都源于村庄共同体的生活;礼俗是农村德育的道德内涵,它是乡村社会的文化标志,具有构建文明的功能。因此,乡村建设的根本不在于生活条件和服务设施向城市看齐,而在于改善农民生活伦理,守护农业生态,构建村庄生活,捍卫习俗伦理。这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治理策略和教化原则。

4、师生关系的调整。权威—服从的师生关系至少在理论上已经被抛弃,但是,目前倡导的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以及今日盛行的师生对话关系都没有体现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教育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器官的延伸物,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构成因素,与学生位处同边,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同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然后由内而外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所以,师生之间要形成 同边促进的教育关系。

三、德育课程的反思

1、德育教材中的文化取向。德育教材明显体现出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倾向,而农村生活很少在教材设计者的视野范围内。在教材插图中也主要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而农村生活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农村生活,进而对农村教师来说,多数课程内容需要再创造,但是以目前农村的师资水平,其二次创造的难度较大,这直接导致很多农村教师放弃相应的教学内容。德育教材变成为农村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城市生活的窗口,而没有给农村的孩子以生活的引导。虽然农村文化有落后的一面,但是也不能全盘城市化。品德教材如何融合 农村

文化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专家认为 对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判断不应是量的,而是质的,而今是一个以城市文化为主的时代,所以品德教材才会过多地体现城市文化。

2、拔高的德育。虽然通过德育课程改革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德育教材质量,但是,德育教材中出现德育目标过高而不能被个体内化和恰当表现的情况依然存在。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分析一些小学德育教材的内容发现,教材内容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距甚大,甚至出现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这样可能造成个体道德的虚假成长,而且会破坏个体道德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身为教育者 要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教材的内容选择不同道德层次进行教学。

3、养成文明时代的 道德勇气。道德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行主体缺乏道德勇气。道德勇气可以分为勇于作为、勇于不为和勇于存在。真正的勇敢并不是无所无惧,而是在某些情况下要勇于不为,而勇于存在则需要过着有积极价值的人生,有坚守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在不同的文明时期,勇敢的主题有所区别,在人类初期,勇敢主要体现在舍身尚武;在发展时期,智力和道德是最大的力量。勇敢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包括否定、审慎和肯定三个环节。勇敢的结构 古今如一,但其形态是变化的。在文明时代,我们需要“文明的勇敢”:面对人人自危和理性主义,我们要有爱的勇敢;面对消费主义,我们要有节俭的勇敢、面对大众的平庸,我们要有高贵的勇敢;面对政治的冷漠,我们要有公共行动的勇敢。文明的勇敢是需要教育的涵养与引导。教育的勇气在于敢于肯定一些美好的价值、否定一些很难否定的压力。

四、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对话的艰难性。理论和实践的交叉、对话,有其特殊难度,这有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其本身的隔阂。古希腊语中“理论”的词根是“旁观”的意思,就是要从纷繁丰富的实践中抽离出了进行反观。人类知道生命是短暂的,却有追求永恒的冲动。理论体现了对永恒的追求。从静态角度看,理论是抽象而普遍的,实践是丰富而复杂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对话的确是复杂、困难的,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其路径是实践工作者在学习理论后在实践中再进行结合。当然,并非所有的理论都需要、都能够指导实践,有些是纯理论。

2.德育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班华认为主要有四点:

一、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就应当相信学校教育实践是一本教育学书,应当认真研读。

二、要向学校老师和教育实践学习,学习老师的教育实践,就是主要学习一线教师的敬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三、在教育课题研究中向学校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研究,包括德育研究,要走向实践,获取研究成果,需要经常地、多次地走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材料,而不是停留于看一些书面材料和一般的访谈。

四、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感悟、体验教育的真谛。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教育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教育实践者是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教育与教育者也必然迅速发展的。我们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学习者必须把向实践学习与时俱进,作为永远的追求。

第三篇: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

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传递方式和受教育者修养方式。

8、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9、说服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调查。

10、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有常规性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锻炼两类。

11、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般程序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4、我国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部分组成。

15、在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是说服教育。

16、人的思想品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其自身的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

17、构成德育过程得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18、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

19、锻炼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能力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自我教育。

三、选择题

1、《学记》中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学校德育效果决定于(学校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菘进行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4、道德和品德的区别是(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5、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6、班集体舆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能起好作用也可能起坏作用)。

7、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8、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提倡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9、通过谈话、讨论、参观、访问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说服教育法)。

10、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11、“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12、学校德育要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这体现了(教育景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1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较显著的方式方法是(说理)。

14、说服教育法包括的方式是(参观)。

四、判断题:

1、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在改正错误后肯定会出现反复现象。(错)

2、德育守程中的教育者就是指教师。(错)

3、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各种教育影响,而且取决于其如何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对)

4、德育中的主要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社会矛盾。(对)

5、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准,又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手段。(对)

6、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把学生置于活动和效往的环境中就必然会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错)

7、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不应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和交往。(错)

8、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再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

9、学生思想品德在形和发展中出现反复和曲折是正常现象。(对)

10、俗话说:“棒头底下出孝子”,因此,体罚学生也是必要的。(错)

1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错)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比较落后的学生。(错)

五、简答题:

1、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

2、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确立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答:(1)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发主和法制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2)依据:德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发展水平;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3、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区别:(1)任务不同。智育侧重传授予知识、发展智力;德育则是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过程不同。智育通过逐年增加和交换课程来实现;而德育则在各年级同时反复进行;

(3)涉及的范围不同,德育比智育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4)德育比智育具有情感性,智育是以兴趣激人,德育则是以情感人。联系:目的相同,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辩证统一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答: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性、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德育过程是外在的教育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内在的发展过程;两者有内在联系;德育过程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才能实现把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目的。

6、常用的德育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贯彻要求是什么?

答:(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是指德育工作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通过集体教育影响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将两者统一起来。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即“平行教育原则”。(2)学生集体和个人辩证统一关系的要求。贯彻要求:A、培养和建立良好集体,使其成为教育的力量;B、针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和问题,加强个别教育;C、充分运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对每个成员施加影响。

(2)知行统一原则;涵义: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德育过程中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并重,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使学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依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学生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统一培养发展”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要注意结合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理论教育;B、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思想道德行为的训练,把道德原理转化为行为,形成习惯和信念;C、教师还应做到以身作则,表里知一,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通过摆事实事实、讲道理、树榜样进行正面启发诱导,同时还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依据:(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2)德育过程本质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贯彻要求:A、要注意运用正确思想教育学生;B、在评价学生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C、要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定期检查监督;D、养成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和习惯。

(4)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涵义:指注意发现、调动和依靠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抵制不良影响,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依据:以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要通过自身内部毛度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贯彻要求:A:要全面了解学生特点,既看到优点也看到缺点;B: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既不偏爱优秀生,也不歧视后进生;C: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D: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严格的合理的要求,使他们受到关怀和鼓舞,增强进取心。依据:(1)这是马卡连柯的成功经验;(2)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3)“思想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一规律的要求。贯彻要求:A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同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迁就和放任;B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原有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要求。C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强求一致。D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6)照顾学生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差异相合原则。涵义:指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相适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差异理论。贯彻要求:A要全面深入研究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同时注意掌握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B教育内容、要求、形式应该同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己有能力相适应。C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相结合原则:涵义: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要按照德育的目的和要求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依据:(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由许多低级到高级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3)德育的内容是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德育的要求要前后连贯、循序渐进方可取得应有的效果。贯测要求:A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做到同心协力,相互支持,B要统一校外的各种教育力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C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证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之沿着正确的统一的轨道向前发展;D德育工作要保持经常化、制度化。

7、德育的方法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

答:(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限,掌握行动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方法。包括谈话、报告、讨论、参观、访问、调查、指导阅读形式。

运用要求:A说理要有针对性,应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B说理要生动有趣,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C要注意真实性、民主性;D方式要多样化(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

运用要求:A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B要选好榜样,必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真实性;C要正确地运用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不能简单模仿;D学习榜样要抓实效,不能走形式,一阵风。(3)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利用或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种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教育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运用要求:A要精心设计和创设良好的情境;B要加强雪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C要发挥教师人格的感化作用;D要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4)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种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方式有两类:一是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运用要求:A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B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及标准;C照顾学生特点,持之以恒。(5)道德修养法又叫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从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的方法。运用要求:A激起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愿望和兴趣,掌握自我教育的方式方法;B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品德修养标准和方向,防止偏离德育目标;C要督促学生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D指导学生在实际活动种,反复锻炼自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不断进步的一种教育方法。方式主要有奖励、惩罚与操行评定。运用要求:A公正合理,力求失效,防止夸张和滥用;B要贯彻以奖励为住,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C要有群众基础,为多数学生所肯定。

8、结合实际谈谈德育工作的意义?

答:结合实际谈德育的意义:(1)德育对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物质文明的思想保证,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种的主导作用;(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答:(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地香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3)主要矛盾的斗争与同意,推动学生思想品德的不断发展;

10、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教育的长期性决定的;

(2)学生接受的教育与影响是复杂的,引起的思想矛盾斗争是经常的,出现思想品德发展上的反复是正常现象;

(3)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1、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法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联系。(1)联系:第一,三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最常用的方法;第二,三种方法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第三,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三种方法可以共同运用。

(2)区别:第一,三者定义上有区别,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模范行为榜样,影响受教育的思想、感情与行为,以达到德育目的一种方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时间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第二,三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不一,第三,在德育过程中,三者的侧重点不一。

12、爱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教育(2)进行祖国历史、地理、文化和现实发展的教育(3)进行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国旗和国徽的教育(4)进行国防教育

(5)进行国际注意教育、维护世界和平。

六、论述

1、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行的过程?

答:(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情、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化剂的作用,意起定向的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从情、意、性开始。

2、德育工作具体具有多种开端是道理?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过程,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的联系,但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横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守从知到行的一般教育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即可以从知、晓之以理作为开端,也可以从情感陶冶、动之以情开始,或从磨练意志、持之以恒入手,或从训练行为、导之以行入手,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3、为何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坚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德育原则之一,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纪律约束。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我国这会主义教育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封建社会的奴才,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驯服工具,而是自觉的积极的现代化建设者。为此,就要坚持说服教育,用正面疏导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的自觉行,正确处理与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问题,即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另外,青少年争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的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知识经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因此,在加强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同时,对他们要有必要的纪律约束。

第四篇:从书本走向实践

从书本走向实践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而法学专业实习又作为实践教育的关键一环,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实习是一个从校园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岗位,从书本走向应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应用法学院的一名莘莘学子,就更应该把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应用于法律实物中去,做一个法律实务性的人才。2011年11月21日,在学院的组织下我们踏上了去江北区检察院进行专业实习的里程。我也幸运的被分到了一线科室——公诉科。

在短短一周的实习中,认真学习了检察院办理案件的司法程序,让我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了司法程序的重要性,以及在刑诉中“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此所谓: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另外,还学会了如何整理对受害人及证人的询问笔录、对证据材料的分析以及如何做好案卷的装订归档工作。学会了如何把书本中的证据分类、证明对象及对证据证明力的大小进行审评的原理运用到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对案件进行具体分析。

然而,理论与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偏差的。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监督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各人的干涉。在实践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法院判处的罪名和检察院起诉基本是一样的。我猜想这可能是法院与检察院相互沟通的结果,互相交流的结果。虽然这样有利于办案效率的提高,但这是否符合法治精神和司法公正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另外,程序也不像书本中那样显得明了。在司法实践中,程序是很复杂的,在我们从书本所学的简易程序、普通程序、再审程序三种程序中,每每细分,每一种程序都要划分为十几步略有不同的步骤。所以,要从书本走向实践,还需把理论细分、深化。

在实习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对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案例,才发觉对一些工作无从下手,不能把书本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案例中。在书本中,看似一个极其简单的知识点在实践中也会变成一个疑难点。比如,拘留的时间应不应该算在羁押的时间里面这样一个问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而法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法学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要从书本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

曹勇

2011/11/27

第五篇:德育实践

(字大的是说的,字小的是ppt上有的)

大家好!这次我要讲的主题是关于中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们设计的一个关于弘扬孝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换ppt)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包括:(1)德育活动的准备(2)德育活动的开展(3)德育活动的评价

下面是这次活动的活动目标(换ppt),大家小学的时候可能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作业,比如帮父母刷一次碗,帮父母洗一次脚等,现在也同样需要对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寻找孝敬父母的个案及事例、开展帮父母干一次活、观看相关影片的形式,激发学生们对父母的爱,把爱传下去。(换ppt)

本次活动采取了组织学生观看宣扬孝道的影片及电视新闻和考察访问及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体会孝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将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次试验共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换ppt)第一阶段,实验应组织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自身的道德涵养较好的教师作为学生考察活动的导师,准备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指导。并在学校内任意抽取两到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分为八个组。第二阶段,为考察阶段,小组内部及各小组成员间相互商量互相帮助,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运用各种相关资源,进行考察访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不只是进行单纯的考察,还要知道问什么而考察,体会故事背后隐藏的情感。

比如学生们在观看央视关于洗脚的公益广告的时候,应当对此有所感悟,并开始人生初步的思考。每个小组都要通过这个活动学会欣赏自己努力的成绩,学会合作。最后一个阶段是考察结果的汇报,要求学

生在活动过程中,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当天的感悟及收获,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奖。汇报可以采用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形式来展示他们的考察成果,并颁发“优秀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以此鼓励学生。(换ppt)

活动的创意来源于面对容易变成一种形式化的“孝”文化教育,实验试图通过这种类型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母平时的辛苦,在实践中达到德育育人的目标。

本次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让每个学生体会父母的爱,不要让老师们布置的作业留于书面,变成形式主义,充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该项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应。

下载德育理论走向实践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理论走向实践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实践

    爱在重阳,感恩天下化学教研组:倪慧英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脉相承,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着优秀道德......

    德育实践

    德育实践 2016年10月30日,电子信息学院组织第31期入党积极分子德育实践考察全体成员踏上了红色之旅,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湖......

    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关于德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真正被德育理论界和教育界公认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德育模式确立起来,因此,探讨德育 模式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模式考察起,对德育......

    民族理论实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少数民族群众特困、特需问题现状和问 题 ——长阳县落后经济发展困境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电信学院 电气信息类完成日......

    实践重于理论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无论是顺境强烈的求知欲望,还是逆境,都无法阻止他们渴求知识的脚步。屈原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熟读《诗经》305篇,虽然没有经过实践但他从民谣中......

    理论实践面对面

    理论实践面对面 一、实践环节的目的 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能较好地将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际国内形势相链接、与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热点相对照,并在......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5篇材料)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扬州市新华中学 沈军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利......

    德育实践活动课

    《感恩父母—珍惜拥有》 一活动背景 现在的初中学生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处于懂事和未懂事之间,他们个性强,敏感,脆弱,逆反心理也特别强,不能吃苦,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