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时间:2019-05-14 06:0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农问题热点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第一篇: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试题

一、背景材料:

材料一: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材料二:温铁军专家指出:中国“三农”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是国情矛盾,就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户平均土地规模只有半公顷左右,劳动力转移又比较困难,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政策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专家指出,一号文件清晰地说明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突出强调了让传统农业地区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其次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

1.“三农”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既属于传统粮食主产区,又大量提供商品粮的一组()

A.三江平原 上海近郊  B.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C.黄淮平原 珠江三角洲

 D.成都平原 河套平原

3.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缓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粮面积减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B.如果税费减轻,农民会把心放在种地上的 C.国家粮食价格是农民选择是否种粮的依据

D.选择种粮,还是从事多种经营,取决于土地上的比较效益

4.材料二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其实是有一些出路的。请把下面的几项补充完整。

A.进城市打工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5.有关“政策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B.谷贱伤农,农民会自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C.短期内,政府可以大量将乡村城市化,有利于缓解农村的压力

D.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耕作

6.目前,关于农民增收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是不可行的()

A.土地重新划分,集中成片到少数农民手中,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到土地承包商家去打工,以实现耕作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B.发展定单农业,使农副产品的销售、效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C.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D.农民在农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

7.为了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产品的商品性,下列建立的一系列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正确的是()

A.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

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甘蔗基地

C.湖北、宁夏的甜菜生产基地

D.豫东、鲁中南、冀西北的商品棉基地

8.有时农业取得丰收,但农民却没有增收,你觉得从根本上解决应当()A.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资金投入

B.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C.从事非农业方面的生产,以取得额外的收入,弥补不足

D.加大农产品补贴的力度,确保丰产的连续性

9.兴修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促进农民的增收。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灌溉水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江汉平原的棉花生产

B.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

C.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

D.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干旱区的粮食生产

10.“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从事多种经营”当然要有科学的态度,以下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

A.我国西部山地、高原的畜牧业大多数属于密集型的商品性农业

B.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减少了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C.南方的“桑基鱼塘”型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型农业

D.东北建设兵团应继续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11.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关理论,谈一下对材料二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农业问题 农村问题 农民问题

2.B 3.D

4.从事农产品深加工 到乡镇企业 乡村的工业化转型 或者其他合理出路 5.C 6.A 7.A 8.B 9.B 10.C

11.①有关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材料二指出,在生产力方面人地关系紧张,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少,劳动力富余,供过于求;工业化初具规模,城市就业人员大量分流,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引起农民问题 ③生产关系方面,国家长期注重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对农村、农业问题研究过少,干预过多,出现的新情况缺乏相应的政策疏导,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瓶颈作用 ④为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国家应优化产业结构,多研究“三农”问题,以扩大就业面为工作重点,制定相应的符合国情的政策,改善生产关系。

二、材料:

2004年2月8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一号文件)。“意见”共22条,分九部分,约9000字,主要分析了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和促进农民、尤其是促进粮食生产区种粮农民增收的紧迫性、重要性,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

1.从1978年起,针对改革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顺应和指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要突破传统的体制,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目前种粮效益比较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有一种认识就把种粮和增收对立起来。您认为下列正确的措施是()

A.在南方农村大力发展畜牧业

B.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大中城市

C.搞好粮食的转化和深度加工

D.精简乡镇机构、减少农业投入

4.“意见”指出: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那么对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

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合理利用

D.大规模的企业种植园,农产品商品率较高

5.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而且每年净增长人口约1400万,粮食的需求压力不断增大。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见下图),你认为今后促进粮食生产的措施是()

A.围湖造田广种粮食

B.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C.山区大力修筑梯田

D.利用湿地种植粮食

6.2002年中国政府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我国的税赋改革在历史上已进行过多次。下列各朝税费改革正确的是()

A.宋代——一条鞭法

B.清代——摊丁入亩

C.中唐——租庸调制

D.明朝——方田均亩

7.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的主要任务时说,要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从今年起,要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假设某地耕地的常年亩产是400千克(稻谷),当地的适用率是12%,附加税率是15%。当地一农户耕种0.33公顷耕地,每公顷产量是6750千克(稻谷),当年国家的稻谷定购价格是1.28元/千克。当农业税及其附加税取消后,则这家农户可以减免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总金额是多少?

8.《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创造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

9.几年来,粮食生产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且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例如:中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但是,据资料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100多亿千克,达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中国全年粮食产量为4300多亿千克。有人认为这是“造假”,理由是我国耕地面积是美国的一半,粮食单产又比美国低,而资料所述的粮食总产量却与美国大体相当。你认为这些人的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近年来“农民增收困难”问题日益成为决策层、理论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本题紧密结合时事政治材料,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的政史地知识。第7小题中应纳农业税稻谷数=5亩×400千克/亩×12%=240(千克);应纳农业税附加=240千克×15%=36(千克);应纳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总金额=(240千克+36千克)×1.28元/千克=353.28(元)。

【答案】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民增收困难 3.C 4.B 5.B 6.B 7.共353.28元 8.D 9.不正确,这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耕地用以从事粮食生产,而美国耕地除种粮食外,大部分用来种植经济作物,或种植饲料用以发展畜牧业。

第二篇:教案:申论热点专题: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一、含义及其现状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1、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2、农村问题: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3、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4、解决“三农”问题的四个关键

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

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带和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壮大支柱产业。

三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

四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农民。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措施,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外出务工应用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

二、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六次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三农问题有所关注: 09年: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 08年: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07年: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06年: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05年:支持农村基础建设 04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可能会遇到的三农问题相关材料及应对措施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大报告标准表述)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2、农业的脆弱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收入增加缓慢,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下降,对农业投入的减少,直接源于利益比较法则。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粮食减产。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

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现有金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无门。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

人力资源是发展农业的主体要素。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但从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流程的新型农民却数量有限,极为稀缺。

市场竞争考验着农业的今天和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于需求的约束使得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增产不增收构成对农业的新困扰。农民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疯狂竞争,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

分析: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将大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减少农民对有限土地的压力;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进一步加大;四要严格把关农田征用,保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五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六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七要稳定粮食收购价,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3、农民的贫困

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1998年为4.7%,1999年为3.3%,2000年为2.1%。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入为376元,而2000年下降为161元。2001年以后增幅虽有回升,但仍在低水平徘徊。去年取得6.8%增幅的好成绩后,继续保持难度很大。

农民增收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民穷困既是农村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长期不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将受到制约,也会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的卖难,令扩大内需方针难以真正落实;农民生活得不到持续改善,农村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危及社会安定;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

农民收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缺少农民收入与社会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二是农业生产方式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的质量不适应消费需求,农业效益偏低。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生态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改善。

分析:农民为什么贫穷?除了历史原因外,一是收入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种地和到城市打工;二是从二元化社会结构看,农民处于不平等的一极;三是忽视市场导致增产不增收。因此,应当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让广大农民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应当加大投入,积极引导,拓宽市场,转变农业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应当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以科技带动农业增产增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4、农民的卑微

从理论和法律地位上讲,农民是全体社会成员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构成部分。但是,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远,农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处于最低层。

现行的刚性户口管理制度对农民是极为不利的,把农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农民的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受到了极大限制。在严格的户口等级制中,农民处在宝塔式等级阶梯的最低层。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户口性质,几乎是不可能的。

国有财产名义上是属于全民的,农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一员。可事实上,农民对国有财产没有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从国有财产的收益中分到的好处也很有限。国家在奠定工业化基础的过程中,以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那里取走了大量资金,农民为国家做出的真实贡献长期被掩盖了。农民在财产关系上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是其社会地位整体低下的重要根源。

中国农民是极易遭受外部攻击和伤害的群体,农民的总体力量很单薄,不足以有效抵抗外来的伤害。对农民的伤害主要有:政策性伤害,如农业基建投资减少,取消或不兑现已公布的奖励政策,某些产品国家订购价格偏低等;交易性伤害,如收购农产品压价,残次农机具、假农药、假化肥卖给农民,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等;行政性伤害,如有些地方政府机构的少数干部,依仗权势横行乡里,巧取豪夺,大吃大喝,乱搞摊派,严重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

分析:完成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必须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共用品使用等诸多领域,逐步取消对农民的歧视性限制,给予农民平等机会,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在解放农民的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5、废止农业税

农业税作为国家的重要税种,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作为纳税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际,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了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不等于农民负担问题完全解决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依然存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仍很繁重。要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和规定,切实把减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创新财政支农机制。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润农业,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让公共财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农民。

分析:要深刻认识全面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历史意义,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劳动力市场的安全网,对保障劳动者的养老、就医等至关重要。据统计,今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然而,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参保率低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参保的农民工纷纷退保现象,更加耐人寻味。

社保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是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我国目前的各项社会保障在计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据正规就业情况而定的,对农民工这种流动性大、范围广、劳动关系不稳定、工作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长短不一的特殊人群,缺乏制度设计和保障。例如,山东农民到广东打工,在广东缴纳的社保金,根本无法转移到山东。我国养老和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制度被分割在2000多个统筹单位,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统一,养老保险关系也无法转移接续。此外,在农村社保制度与城市社保制度无法接轨的情况下,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社会保险,不能享受相应待遇。对于回到户籍地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社保,农民工当然要退。

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也欢迎农民工退保。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让农民工参保,让地方社保基金更充足;而退保时,农民工并不能领回全部金额。有人统计,广东省每名参保一年的农民工退保,就将向当地养老基金“贡献”1348元。分析:让农民工真正能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面临的困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国家应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第二,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第三,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第四,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

7、推进“三化”

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措施在于推进“三化”,即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非农化”,农村的“城镇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推动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提供服务等职能,它一头连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农户,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机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从而增强了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方面可以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高效益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流动和聚集,带来结构效益。另一方面其农副产品主要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可将小而分散的农业生产聚合成规模化经营,从而产生规模效益。

从现实看,阻碍农民增收和阻滞其摆脱弱势地位的因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一是劳动力需求因素。我国不足1亿公顷耕地只能提供5千万个农户的劳动生产,劳动力供大于求,仅依靠农业增加就业来提高农民收入,难度太大。二是农产品需求因素。目前我国近8亿人生产农产品,共约5亿人消费商品农产品,可见农产品需求市场多么狭小。需求拉力小,必然造成农产品商品率低,从而制约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推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才能富裕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最重要的结构调整是城乡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需求拉动乏力,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消费群体大,但消费支出少;需求潜力大,但购买力低;市场空间大,但市场容量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大力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小城镇的二、三产业,不仅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扩大消费群体,扩展农村市场容量,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8、三农问题与城市化 党中央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城市(镇)和农村是经济社会的两大组成部分,正确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

农业生产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在农业自然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农民越多,人均可支配的农业自然资源量越少,农民的收入也就越难以提高。只有大幅减少农民,农民收入才能增加。而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进城,就是使大部分农民转变为市民。第二、农民大规模进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推动力,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标志。农民大规模进城,不会危及农业安全,同时可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

第三、加快城市发展是统筹城乡的基础

首先,我国农村的不发展是因为城市的不发展。城市吸纳农村人口、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还不够强大。其次,在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要素向城市聚集具有合理性。可以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减少现代化成本。再次,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将提升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四、加强对农村的支援要调整方向

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三是支持农村医疗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的发展。四是支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是支持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支持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

第五、给农民自主选择权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基石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前提条件,限制农民进城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相容。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给农民以进城工作、居住、生活的自主权,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平等机会,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的进步。

9、中央财政将继续加大支持“三农”投入力度

近年来,国家财政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放在财政工作的首要位置,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财政部统计显示,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上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增量和增幅也均高于2006年。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民种粮收益,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以“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制度,即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以2007年为例,全国粮食直接补贴总额达151亿元,农资综合直补总额从2006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6亿元,良种补贴资金从2002年的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5.7亿元,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从2004年的7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12亿元。

为更好地减轻农民负担,我国还实行“四取消”为主要内容的减免税费政策,包括取消屠宰税、牧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此外,还取消了农村“三提五统”、农村教育集资等收费。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农民减轻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元。

中央财政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农业丰收奠定基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增产146万吨,增长1.3%。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国首次连续第四年夏粮丰收,也为全年粮食生产开了一个好局。

分析: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事实证明,中央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废止农业税,并对农民给予补贴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推动农业发展和增强粮食安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农业丰收奠定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和政策基础。

四、历年真题涉及到三农问题的: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维护土地作为农民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命脉》;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做好扶贫工作,解决农村农民问题》; 2009年下半年重庆市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土地流转问题; 2008年湖南省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

2006年12月四川省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农民工进城务工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和目前农民工存在的种种问题;

2006年4月吉林省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通过户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直指户籍制度的弊端,引出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

2006年4月湖南省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需要特别注意的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第一、农民工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

1、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设置了许多不合理限制;

2、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3、劳动岗位极不稳定,报酬难以有效保证;

4、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5、社会基本保险普遍缺失。

(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1、许多人观念上有错误,以农民来定位“进城务工人员”;

2、社会保障不完善。

(三)、对策:

1、解决好雇佣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意克扣工钱和拖欠工资等问题;

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

4、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5、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

6、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第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总理关注引出“清欠风暴”

2003年10月产24日傍晚,重庆市云阳县龙泉村村民熊德明,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围了一大堆人,然后。她见到一位她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大人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在犹豫了一会后,熊德明告诉总理,现在农民收入主要靠打工,但她爱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总理听后表示:拖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当天夜里11时,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务工工资。

2003年月日《中国政法报》发表了题为《如果不是总理过问》一文,随后,从中央到地方,全国掀起了一场“清欠风暴”。

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不仅在个体和私营企业村在,在某些国有企业也相当严重。

(二)、问题的原因:

专家分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主要原因有五点:

1、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一些房地产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是造成拖欠的重要原因。

2、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

3、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导致总包单位无力垫资又要求分包单位垫资施工的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

4、包工头为了自身利益多赚利润,故意拖欠;

5、包工头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民工投诉时缺乏法律依据;另外,不按时发工资也是造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民工工资拖欠的对策:

首先,充分认识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1)、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3)、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要求。

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1)、应该建立一个认定拖欠民工工资的制度。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民工拖欠工资管理条例》,而不是各地自搞一套;

(2)、要建立民工任职的资质人定,以此遏制我国由于民工进城没有管理造成的巨大浪费;

(3)、要建立劳动合约的认定制度,通过第三者公证,在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具有法律效力;

再次,要加强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其维权意识。

第三、农民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状况,总的来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掣肘了农民增收。、非农岗位就业不足抑制了农民增收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分析、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2、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3、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要途径。

4、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正。

5、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第四、教育公平问题

第五、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问题

第三篇: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

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

今年两会关于三农问题又有什么亮点,以下是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一起来阅读看看吧。

1.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签。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优化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全国政协常委陈清华在调研中发现,在农业品牌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现象,尤其是在区域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共建运行模式上存在误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强,产业链不长,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营销手段单一,特别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进行品牌扩张的力度明显不够;争创农业品牌的扶持资金,以及标准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市场建设、市场监管等工作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

陈清华建议,必须以现代装备和科技把农民和土地“武装”起来,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促进形成一批农业大品牌。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建立健全国家农业品牌发展政策体系和中长期规划,加快推动农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建立农资电子监管追溯网络平台,积极引导企业规范标识和推广条形码,着力建设一批省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大力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加强农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商标品牌保护合力,推动国家级农业名牌的数量和质量在“十三五”时期迈上新台阶。

2.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新疆应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畜牧业是新疆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具备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资源、地缘、政策环境优势。”针对新疆农牧业大而不强、急需转变生产方式的现实,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住疆全国政协委员蒋平安建议,新疆应建立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结合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开展畜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的规划。

“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希望国家能将新疆和内蒙古一同纳入建立首批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分批推进。通过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组建示范区畜牧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式,让新疆从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蒋平安认为,要建成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还需要得到国家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及支农惠牧等政策的大力支持。还要加大对示范区的建设投入,对示范区公益性和基础性重大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对一般经营性项目以社会投入为主,加大政府贷款贴息补贴力度。

3.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加强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此次全国两会,伍跃时准备了关于落实种业研发后补助政策、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等内容的多份提案。

“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提案我去年也提了,今年的建议更详实精准。”伍跃时说,现在的农业保险多为政策性保险,赔付额低,连生产资料成本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地租成本和收益了。未来应该是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叠加,不仅为种业企业提供保障,更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保障。

4.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农业大数据平台

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被他视为实现“智慧农业”关键。“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全国政协委员、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分析道,在大数据时代,不仅可以通过建立综合的数据平台调控农业生产,还可以记录分析农业种养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通过分析数据,制定一系列调控和管理措施,使农业高效有序发展。

“因此我的建议很明确,首先就是要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刘汉元表示,与此同时,还需依托农业大数据提供服务与信息支持,建立数据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机制。

5.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孝和主要就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业是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农业水平不高,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通过建设循环大农业可以实现天清、地灵、人善的好环境。

郑孝和所理解的生态农业大循环需要具备整体、协调、循环、能再生利用四个特点,这构成了生态农业大循环完整的生态链。他认为,循环大农业,要实现产出高效,资源集约利用,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才是循环的功能大农业。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大农业,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的成本高的问题。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是小农经济,现代化的农业水平不高,推动生态大循环农业势在必行。

6.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加快甜高粱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蔡晓红是一名科技界别的委员,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一份关于发展甜高粱循环经济产业的提案。

蔡晓红建议,推广甜高粱的种植,并以此作为科技扶贫的重要载体。她说,我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而甜高粱是一种优良的糖料和饲料作物,适应性强、抗旱、节水、耐盐碱,非常适合在我省种植。而且甜高粱浑身都是“宝”,糖汁是生物化工的原料,可以用于制造乙醇、甲醇等,甜高粱的秆还可以当做优质的饲草。蔡晓红说,推广甜高粱产业,能够推动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她建议,将甜高粱推广到我省适宜的地区种植,并结合扶贫政策和地区特点,有序布局饲养和甜高粱深加工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她还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甜高粱科技成果研发及转化,并通过建立示范点,推广成功的产业合作运行模式。

7.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公司+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

两会召开在即,刘永好主要关注的领域还是我们所从事的农牧与食品行业,包括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经营效益,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新希望六和推行的“福达计划”,通过数千人的技术服务队伍,为养殖户提供即时的技术服务,运用互联网技术掌握的数据指导养殖发展。此外,推进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新希望在多年的发展中,实践出了“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发挥企业与农户各自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8.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农业大数据捍卫舌尖上的安全

“目前中国建立农业大数据已经具备了较成熟的条件。”今年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李晓华最关注农业大数据问题。李晓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以及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上来看,未来建立农业大数据库是必然之路。

李晓华表示,建好农业大数据之后,可以提前掌握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检测、物流、销售等环节的详细信息,并提早进行科学规划。“这个农业大数据库建好后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平台内包括农产品从生长到制成成品的全部信息,例如,生长周期、质量检测报告等。”李晓华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生产流程更加标准透明,能够更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投入和产出,稳定农民增收。

她还提到,还可以运用物联网数据,解决生鲜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生鲜农产品需要冷链运输,成本很高,如果市场需求和供应不配套,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性就得不到保证,最后生鲜农产品的终端配送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9.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精准扶贫

国家正在打一场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今后五年最艰巨但又必须打赢的“硬仗”。

为国家贡献了70%以上粮食的800个种粮大县中有110多个是贫困县。如何让种地的农民其劳动有合理的回报?如何将扶贫与产业结合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认为,大力发展新型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带动农民和农二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等,还能释放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活力。

“高效生态农业,不是以往的建大棚种蔬菜、盲目跟风搞建设”,刘嘉坤说,高效生态农业指的是在尽量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物的前提下,保证作物产量基本不下降甚至高产。优质优价,使得农民付出比在城市打工同样多的劳动力前提下获得同样多甚至更多的经济回报,拉动城市中高端消费市场。该新型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与养老多项涉农产业,附带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破解农村贫困、消除乡村环境污染、带动农民和农二代大学生就业等。

刘嘉坤建议中央政府果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利用中央涉农补贴、各项扶贫资金和环保资金,用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释放城市与农村两方面的活力,科学引领资本下乡,促进精准扶贫。

此外,他还建议建立大型高效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区。按照先试先行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议以县为单位,建立大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严谨的科学数据和事实来说话,以计划+市场行为带动粮食安全问题解决,避免政策上“一刀切”现象。国家购买农业、健康和环境保护服务,发挥国家涉农、涉环保、涉健康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前提条件是,国家资金向环境友好型、粮食保障性、就业扶贫型的高效生态农业倾斜,鼓励固氮、固碳、化肥、农药、农膜减量型农业。

10.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带着农民心声上会建议农业规模化发展

在2016年两会前夕,“小马哥”在微信平台上征集了100多条关于扶贫、农业补贴、农村创业、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建言。

农民网友“高原”希望农机补贴能高一些、农用产品能更惠农一些;农民网友“大敏敏”希望小马哥能在两会上建议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并引导技术人员下乡,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技术;农民网友“笑面人生”则希望政府在帮助农民脱贫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民的追求。

在今年两会上,“小马哥”不仅带来了农民兄弟们的心声,更是结合自己创业的经验,准备提出《加大对农业创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互联网+农业”支持力度》两条建议。

让农业适应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如果在农村建立创业园区,形成集片,帮助农民贷款、为创业青年提供服务,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村面临的产品营销、技能培训、物流管理等问题,还可以培养农民的‘互联网+’意识。”马瑞强说,在农业领域,一些城里青年人返乡创业,无奈乡镇、村子里创业的氛围很差,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很影响他们发展。因此,急需建设一批新型农业创业园区,发挥园区聚拢资源、带动氛围、吸引资本等优势。

作为一个“职业农民”,马瑞强认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才能让农村聚集更多的年轻人,才能吸引返乡大学生真正扎根下来,“现在大学生不会再用传统的方式种植农业,规模化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有园区去集聚力量,要让农民学会智能手机的使用,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营销,学会用互联网进行产品配送。”马瑞强认为,农村扶贫,应该是产业扶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和大企业的引领。

11.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应加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用与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2年正式启动,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我国自2004年起开始参与该项目,并有10多个项目入选。言恭达认为:“在这以后,我国逐步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在他看来,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一是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认识不足;二是破坏现象依然存在;三是过度开发对遗产造成建设性破坏。

对此,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建立多元参与保护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2、遵循动态保护原则,将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博物馆等形式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结合进行,从而实现遗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发展;

3、实施针对性保护策略,除了遵循统一的保护原则、加速符合条件的遗产项目积极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以外,还应根据各类遗产资源的自身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12.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再提农业普惠金融和儿童安全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将提交《关于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提案》和《关于提升农村地区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提案》两个提案,这也是潘刚3年来再次提交关于这两个议题的提案。问起如此“执着”和“较真”的原因,潘刚委员表示,“民生无小事,普惠金融和儿童安全都是系统工程,有很多落实细节,需要深入调研,持续推进和不懈推动,为国家谋发展,让百姓得实惠。”

在本次提交的《关于建立新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的提案》中,潘刚提出,农村普惠存在金融机构多、业务规模小、杠杆比例低、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新常态”下,很多农户、小微企业,往往因为授信额度不足、过分依赖抵押和担保,难以扩大生产。为此,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需要联合创新,协力打造出更具特色的农业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本次会议上,潘刚委员提交的另一个提案是《关于提升农村地区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提案》。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行进一步安排和部署,潘刚的提案针对《意见》的落实,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潘刚委员在提案中提出,用法规明晰儿童安全工作的权责,推动农村地区学校敢于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创新农村儿童安全教育并推广;推进建设基层儿童保护网络,发挥村社在儿童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宣传“以孩子为主”的儿童安全观,用“尊重”的态度促进农村儿童安全教育开展。

13.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放开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即将开幕的2016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支持“三农”政策的建议。他提出改“普惠制”的补贴方式为精准补贴,建议通过以工代赈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放开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关于支持“三农”政策的建议:一是改“普惠制”的补贴方式为精准补贴;二是通过以工代赈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放开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14.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有效途径

现阶段的扶贫工作必须在总结过去扶贫模式与成效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产业扶贫路径。“要从以往的“授人以鱼”的扶贫方式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耿福能说,精准扶贫,一定要改“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才能彻底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耿福能会把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份建议正式提交。

15.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扶贫工作急需立法保障

“目前我国在扶贫脱贫、消除贫困方面,还缺乏一套着眼长远、涵盖面广、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2月25日,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晓东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就扶贫立法问题进行呼吁。

李晓东建议,尽快制定和颁布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内容的系列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农村和城市扶贫、济贫和消除贫困的责任主体。同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各级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合理安排扶贫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制定扶贫资金的使用和支出程序,将政府扶贫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之成为政府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16.2017年三农问题两会热点解读:实现民族地区真正脱贫致富

“要真正实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小康。”全国政协委员祁德川2月28日在昆明集中报到时表示。

他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最担忧的问题是,如果把全国的GDP一平均,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贫困老百姓就有可能糊里糊涂的“被小康”,这样可能会出现部分地区达到小康,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贫穷落后的现象。为此,祁德川准备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提交《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提案。

第四篇:申论热点:三农问题再解析

三农问题再解析

本文主要观点:

1、在学者和官方眼中,存在着三种分别基于发展概念、稳定概念和权利概念的三农问题;

2、现有的三农解决方案,均表现为每一个具体措施面对数不清的具体困难,无法推行,因而必须寻求全盘解决的方案;

3、应该从捆绑起来的三农问题中剥离出农业和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才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4、农村是中国的第三世界,农民问题相当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

5、农民民权运动的目标不仅仅是改革户口管制,而是要实现户口背后和户口之外的平等的权利和利益;

6、农民平权已经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并将有益于城市的发展和全体中国人的人权回归。

一、学者和官方眼中不同的三农问题

近几年来,三农问题受到了学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有学究式的探讨、有实证性的研究、有情绪化的呐喊、也有政策性的建言。比较罕见的是,不论是站在农民立场上仗义执言的,还是站在当局立场上忠言极谏的,对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危险性的认识,学者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到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即使是一直为农村政策和农业形势唱颂歌的人,也加入了三农问题的大合唱。这与他们在政治体制问题、腐败问题、国有资产问题上的巨大分歧是明显不同的。

梁漱溟先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农民的处境表示深切同情的学者。梁先生一句“农民处于九天之下”的大实话让毛泽东勃然大怒,毛用极具侮辱性的语言当众斥责这位毫无恶意的学者:“你以为你比杨贵妃还美?其实你比臭大便还要臭,你臭不可闻!”梁先生从此厄运连连,没有救出农民,连自己也跌落到九天之下。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受此惊吓,只好把表述农民问题的专利权交还给党中央,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重新鼓起勇气表达对农民和农村的同情。梁漱溟的时代,执政当局正陶醉于“八亿农民翻身解放的大救星”的绝妙感受之中,梁面对一个把自己当作农民再生恩人的政党,面对一个与“朕本农民”的朱元璋一样自封为农民问题专家的中共领袖,即便梁先生宅心仁厚、忠诚无二,他却忘记了“圣主之下绝无忠臣”的道理。朱元璋和朱棣的理论是:如果你是忠臣,莫非朕是昏君?所以,在太平盛世,正确的思想只能由领袖亲自来发布,错误的政策也只能由领袖亲自去纠正。

曾经备受摧残的知识分子阶层表现出迟到的正义和良知,对农民之穷、农村之苦、农业之险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温铁军、秦晖、何清涟、党国英、胡鞍钢、张英红、曹锦清、于建嵘等人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深度,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梁漱溟先生。不仅如此,以李昌平、桂晓琦、熊国剑、马银录为代表的一些官员身份的准学者,也勇敢地站出来“向总理说实话”、“向农民道歉”,虽然最后一个个从官场上悲情出走,却赢得全社会的由衷赞赏。但学者终究只能说说而已,忧其民也好、忧其君也好,理性分析也罢、警世危言也罢、泣血陈情也罢,无非尽一点匹夫之责。

诚然,三农问题绝非是学者们“发现”出来的。那些在信访办门前下跪的人、赶着黄牛进北京城找“青天大老爷”的人、被“鸡头”组织起来卖身致富的人、扛着锄头打砸乡政府的人,其实他们一直在用另一种语言,向人们叙说同一个问题。他们不懂得“绝大多数与极少数”、“主流与支流”、“暂时阵痛与长远利益”、“前途光明与道路曲折”的官方辩证法,他们也不懂得产权界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国民待遇的学术语言,然而,在中国,常识往往比学理还难得一闻,农民的故事并不亚于学者的宏论。

直到共和国的总理也用“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官逼民反”来形容农村的状况,并因为没有增加农民收入的良策而“头痛”的时候,三农问题终成铁案,讳疾忌医者们也很难再推翻总理的判断。但是,尽管总理头痛不止,也还是有口头上承认但行动上不承认三农问题的人们。各省的高官要员虽然三个代表、执政为民照讲不误,但他们的行踪却永远偏爱发达的异国他乡和先进的沿海城市,很难走到代表落后生产力的穷乡僻野去体验三农情怀。那些亲自执行“三铁政策”(铁面孔、铁心肠、铁手段)的几千万基层官员更迟迟不能认同三农问题,他们认定农民除了太懒、太笨、太刁以外并没有其它的问题。岂止越级上访的农民要抓要关,编印减负手册、张贴国务院文件的人都能成为**分子。所以,实属无奈的中央,只能颁布没人情愿落实的“好政策”,“歪嘴和尚”们仍然执行“以恶法对刁民、用重典治乱世”的既定方针,因此农民的收入愈增愈少、负担愈减愈重。

三农的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三铁政策”的执行者们并不需要本文来给他们提神醒脑。本文也实无必要再列举已经尽人皆知、而且无人否认的中国农民收入几许、人均负担几许、自杀比例几许、基尼系数几许、乡村负债几许、流动人口几许、民工缴纳进城费几许等数据,也实无必要再列举欠费农民如何被虐、上访农民如何受难、离乡农民如何受欺、无告农民如何反抗的实例。温铁军、李昌平、马银录的著述,足以让有良知的国人感动到泪流满面、忧虑到夜不能寐。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我看来,朝野各方的认识中有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概念上的三农问题:一种是基于发展概念的三农问题,一种是基于稳定概念的三农问题,一种是基于权利概念的三农问题。如果说人们对三农问题存在与否已经形成共识的话,那么,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要如何解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则是大异其趣的。好在不管是关心全面小康的人,还是担心农民反抗的人,还是主张宪法权利的人,终于有机会走到一起来了。

二、现有解决方案概述

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发祥之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之地;农民曾经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又是社会主义政权的“次领导阶级”;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我们曾言之凿凿地声称农民和农业生产力被“解放”过“两次”,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三农问题?为什么被两次“解放”的农民和农业总是赶不上已经被“推翻”的官僚资本主义和一直被穷追猛打的贪官污吏,为什么被遗忘与被抛弃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总是他们这一群?

曾几何时,中共中央固定地以每年“一号文件”的形式象征性地表达对农村政策的重视,也暗示了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共的强项和优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巨大成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至“三分天下有其一”,国人志得意满之态,仿佛还在昨天。难道三农问题是刚刚冒出来的所谓“发展中的新问题”?

几年来,三农问题的药方已经开出一大堆。对开药方的御医和江湖朗中来说,需得三思:药方是否有效?此其一思;药铺里可配得齐药、买药的可出得起价?此其二思;即便是济世良方,当局者可愿采用?此其三思。

李昌平甚至设想如果我是“钦差”将如何如何,大有经世济国之志、怀才不遇之慨,恐怕正如他在向总理上书时自喻的,显得“政治上不太成熟”。学者们成熟不了多少,也是热面孔经常往冷屁股上贴。而幸亏有这些不成熟的言论,否则三农问题将万劫不复。非官方学者和民间的方案能否进入官方的视野,能否影响到高层决策的思路?大概学者们必须学会讲那种官方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亦即“讲政治”的语言,方有参知政事、行走军机、言听计从之效,然而,那些学会了“讲政治”的学者,当他们摆弄出“高举、落实、全面贯彻”、“加强、深化、积极推进”的时候,我们只怕又听不懂他们成熟到和尚念经般的玄妙策论了。

我们见识过许多出自朝野多方的药方:增收,到哪去增?减负,谁去减负?裁机构,人往哪安?费改税,谁补窟窿?结构调整,启动资金安在?国民待遇,农民冒充老外?农不养政,几套班子谁养?村民自治,有何实质意义?发展小城镇,谁来投资建设?向农民还债,九亿人的债还得起吗?废户口制度,城市可愿承受?农民社保,保险基金何来?从经济的视角、从人口与资源的视角、从财政的视角、从城乡关系的视角,三农问题到底还是个死结。一方面要依*基层官员去安抚农民,一方面又想堵截基层干部的粮米外快;既要给农村以利益,又不想让城市受拖累;一句“中央财政有难处”,足以让开药方的人万丈豪情立刻烟消云散;一句“下面干部两头受气”,更让你皇帝反不得贪官也不能反。

如果我们设定这样的前提: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打算掏大把钞票,城市强势群体不打算为三农买单(而且还想继续从民工身上揩油),*农村“吃饭财政”养活的大部分官员不打算另找饭碗,最要紧的,如果政治体制不打算彻底改革,农民仍然不能成为平等的公民,国家与农户的关系、农村政权的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没有彻底的改变,那么,所有的药方,到了农民农村农业那里,都会水土不服。现时的许多办法如税费改革或村官民选,据学界考证,早已有唐朝版本、明朝版本和清朝版本,足证托尔斯泰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了。至于土地承包和所谓双层经营体制,不管如何继续完善,其功用似乎已经发挥到了极限。

把思路局限在诸如土地产权、高效农业、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兴农、公司加农户、乡镇企业、撤乡并镇、机构调整、税费改革、村民选举等等这些具体方案上,结果总会让人失望,所有的方案都缺乏可行性和推广价值。每一个具体措施都会遇到数不清的具体困难,困难之大,足以让任何措施无功而返,或是上下不同心,或是官民难协调,或是财政要崩溃,或是制度不配套。举例言之:一个处于国家强权严密包围圈中的村委会,对农村大政方针毫无发言权,根本不可能与党权政权形成半点分权制衡之势,即便是真正民主选举出来的,又何来村民自治?一个负债累累、不盘剥农民不足以维持生存的乡镇政府,怎么可能指望它去推行减负政策?一群连基本生活也顾不上、简单再生产尚且要*打工收入来帮助维持的农民,他们拿什么资金去引进农业科技、发展规模农业?

李昌平和于建嵘关于“替农民说话”和“让农民自己说话”的区别,实无实质意义。有良知的学者和官员,未必说不出农民想说而未说的心里话,亲近农民的官产商学愈多则愈好;另一方面,农民自己说的话,怕也只能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有点回音,即便他们用脚投票、用拳头说话了,只怕又被人误读,终不成还得有学者和官员们去翻译。替农民求情哀告也罢、农民自己说话造反也罢,只是手段而已,其本身自然都还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方案。

就现状而论现状,就三农而论三农,东鳞西爪、小打小闹、零打碎敲、步步为营的解决方案,必然一步也走不出去。即便走出去了,不见得就不进一而退二。郭飞熊提出,“对于如此严重的、全局性的农村危机,需要一揽子解决计划,需要一步到位,直接抵达大本大源。”这几句话,实在精辟之至,本人高度认同“一步到位”、“一揽子解决”的全盘解决方案,窃以为没有这种大彻大悟、大智大勇,便完全没有三农问题解决的可能。三、三农问题必须剥离开来

邓小平曾经有两个预言,其一是:共产党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党内;其二是:中国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村。对于第一个预言,本人没有资格去谈它。看这第二个预言,自然,邓小平所关心的“问题”并非我们所谓的三农问题,而是三农问题恶性发展以后的政治后果。

秦晖教授发出“什么农民?什么问题?”的智者之问,让人耳目一新,“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中国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高论更引导我们放眼历史的视野、国际的视野来观照三农问题。找到三农问题的症结、认清三农问题的性质,才能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

在我看来,所谓“三农问题”是一个捆绑起来的问题,并不适合于笼统论之。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有很多问题,效益低下大面积亏损、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工人贫困化和社会保障不到位,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国有企业的问题、国企职员的问题和国企人员社区社群的问题合起来称为“三国问题”;同样,如果采煤业出问题,不会有“三煤问题”,钢铁业出问题,不会有“三钢问题”,银行业要是出了问题,更不会有“三银问题”。

中国有按血统划分的农民,但没有世袭罔替的煤民钢民;有分散隔绝的农村,但没有人为隔离的煤民社区钢民社区;有被层层叠叠的国家强权严密管制、只抽血不输血的农业,但其它产业要么自由多一些、要么照顾多一些。这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一个特点。

如果说“三农问题”被捆绑着提出来有其合理性,但要解决它,却再也不能在三个被捆绑在一起的问题中间兜圈子,那是完全没出路的。试图通过农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科教兴农来振兴农业,从而改善农村的落后状况和改变农民的命运是天方夜谭。即使中国的农业创造出不可能的人间奇迹,但是很明显,占总人口70%的国民是不可能通过给另外30%的人生产粮食和果菜来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农业是农业,农民是农民,农业振兴不一定农民“解放”,反之也是一样,农民的“解放”也不必与农业的振兴扯到一块。农村问题与另外的“二农问题”的关系亦复如此,毋庸赘述。

如果我们仅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农业,可以说农业确实有问题,但我以为其问题的性质并不比钢铁业或银行业有什么根本的不同,甚至可以肯定农业比银行业的情况要好得多,所不同的只在于中国的制度和政策。之所以农业的问题呈现出一种特别的面貌,只是因为我们把农业不是当作一个产业来管理,我们用国家的强权构筑了一道道对三农的包围圈。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特殊在土地有限、小规模分散经营因而不经济、特殊在*天吃饭、剩余很少因而不能抗御自然风险、特殊在价格弹性低因而增产不增收,特殊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必须给予农业以大量补贴。而中国对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化肥等)的垄断使农民丧失讨价还价权,对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垄断使农民丧失市场交易权,对农业产出的过度盘剥使农民丧失扩大再生产能力,这些并非农业之特殊,而是中国之特殊。在三农的外围,有一道类似于邱吉尔所称的“铁幕”,以便控制铁幕内部的一切,以使农民只能种地,而产前产后的事由国家包办。而构建这个铁幕,据说是因为民以食为天、农业关系国计民生、要确保粮食安全,所以国家必须把主动权抓在政府手上。

但是,把农业这个产业看得太特殊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把进口粮食看得比进口石油要严重十倍更无道理,毕竟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互通有无的世界,农业的全球化也并不一定就比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全球化更可怕。说农业关系到中国的国计民生,难道能源、交通、外贸不也都关系到中国的国计民生?而且这句话对所有国家都一样,却不至于引发其它国家的三农问题。美国人布朗先生“谁来养活中国”的提问是带着偏见的,这一问自然可以推及谁来养活日本、养活台湾、养活新加坡,国家大小并不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大的中国不也是由一小块一小块日本那样大的地方组成的吗?何以见得小一点的国家就不必民以食为天?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就必须是一个农业大国或农民大国的说法是荒谬的。

中国的农业大概比中国的金融业要乐观得多,也至少不会比国有工商业更让人担忧。我们这样来设想,如果国企也有一半以上的人员剩余必须由企业自己包养,政府也对国企职工开征人头税和三提五统,也要求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三证、收取再就业费和非国企增容费,也控制国企的外围领域,那么,国有工商业十之八九赶不上农业。如果政府把农业当作一个普通的产业,以农业占GDP的比例之小,不值得让人们耿耿于怀,但前提是,不可指望用解决农业问题为突破口来解决全部的三农问题。

不是说农业没问题,而在于农业的问题并不来自于农业本身。把农业问题从三农问题中剥离出去,有利于我们抵达大本大源。至于农村的问题,作为行政单位的县、乡、村,当然有很多问题,在农村教育、环境保护、社区公共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官员食民禄而不为民办事,就是最大的问题。中缅边境的小学生因学费的差距都跑到贫穷得多的缅甸“留学”去了,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但若谈到什么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了、政权根基动摇了,却不是真正的问题,只是收苛捐杂派不顺利者们的抱怨。至于另一种意义上的农村,即作为自然聚落形态的农村和文化风俗意义上的农村,比之城市,也谈不上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也需要将农村问题从三农问题中剥离出去。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那么,农民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我们已经和尚念经般地念了十多年,因为政府对“增收”提不出行政解决的方案,目前的政策多围绕“减负”这个主题。看起来,“减负”的难题正在考验当局的政治智慧和对农民的诚意。三令五申也罢、发放负担卡和减负手册也罢、费改税也罢,效果都不甚理想。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过重的负担是如何形成的?是村官乡官贪污了,那不是减负,而应该首先反腐败;是搞政绩工程糟蹋了,那也不是减负,而应该先搞政治改革;如果主要是用于开工资、日常办公开支和农村义务教育,那更不是减负,而是要首先解决基层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问题,不然,就得按农民的意愿而不是按政府的意愿去裁撤农民不需要的机构。费改税以后,如果贪污照旧、政绩工程照旧、县乡镇财政状况照旧、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照旧,羊毛还得出在羊身上,减负终不过是一句空话。四、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

必须把三农问题剥离开来,并且绝不能仅仅用经济的眼光找答案,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三农问题中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主要是人权问题。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毛泽东用“三个世界”的理论来表述他的国际观,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在中国内部,也存在着“三个世界”:大城市是第一世界,那里集中了主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资源,左右中国命运的精英人物在那里聚集、从全国搜集的大量的财富也在那里聚集,中小城市是第二世界,广大农村则是第三世界。作为中国之第三世界的农村基本上受“类殖民统治”,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弱势、文化上落后,其对城市的功用被定位为提供原材料和供应廉价劳动力。各个世界之间壁垒森严,“国籍”以血统主义为主。这个第三世界与前两个世界的关系,除了按后者有定价权的原则建立起产品交换关系以外,基本处于隔绝状态,投资移民和智力移民的门槛很高,“绿卡”价值不菲,劳务输出中完全背离WTO的国民待遇原则。

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曾实施排华法案,与中国国内的户籍管理条例极其相似。比如加拿大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向华人征收人头税,对其他地区移民却没有这项税目,这相当于中国农民的税费现状,而中国的市民或城市企业都是按收入为计税依据而不是按人口数目为计税依据的。加拿大当局长期不允许华人居住在中国的配偶及子女加入加拿大籍,二战后才予以废除,这些不人道的做法难道在中国国内的户口条例中不是仍然堂而皇之地写着吗?

在社会主义中国,农民不是一种职业,甚至也不单是一种身份。职业可以改变,身份也可以调换,炼钢的可以去挖煤,教书的可以去经商,律师也可以去考公务员,国家本无权去干涉这样的改变和调换,凭什么对“农民”搞双重标准?我看对中国的“农民”这两个字的含义,要做出恰当的理解,最可比照的是印度的“低种姓”,或者是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黑种族”。

印度的种姓代表社会地位,是世袭的,也与职业身份挂钩。婆罗门是僧侣和贵族,刹帝利是武士,吠舍是农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是无技术的体力劳动者,还有一种人不可在大路上行走、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入庙朝拜,称为“不可接触者”或“*民”。在印度,高种姓的人不屑于从事低种姓的固有职业,正如中国的城里人不屑于做农人一样,低种姓的人从事高种姓的职业会受到强烈的排斥、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但印度的种姓制度并不象中国的户口管制一样,它不是*国家发布一纸“种姓登记管理条例”之类的东西来维护的,印度人民的苦难与印度教中的毒素有关。

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黑人社会与白人社会相互隔绝。普通黑人只能从事农业、手工业,以及到白人的金矿做苦力。黑人的身份自然是世袭罔替的、就写在脸上,这比中国的“农民”还糟。白人政府在管理黑人进入城市时用一套“通行证”制度,在各地实施的有“居住许可证”、“月度通行证”、“寻职通行证”、“迁移通行证”等,这与中国“农民”进城所用的暂住证、务工证、未婚证或计划生育证相似。警察抓住无证的黑人可以收容、强迫劳动和遣送。1960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一台反映黑人通行证制度的南非戏剧,演了五个月场场爆满,当美国观众听到剧中人说“一个黑人怎么可能不遇到麻烦事呢?不可能的,老兄!我们的皮肤就是麻烦!”时,人们不禁对万恶的通行证制度加以无情的谴责。我很想把这句台词改为“一个农民怎么可能不遇到麻烦事呢?不可能的,老兄!我们的出身就是麻烦!”

然而,印度人可以将种姓制度归咎于宗教,南非可以将种族隔离制度归咎于白人种族主义,而我们中国却一直在搞“工农联盟”、“向贫下中农学习”,“农民”确实不应该是一个低等的“种族”。况且所有的中国人上溯三四代,他们的祖先全都来自于“农民”这一“种族”。

我很不愿意把农民问题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相比,作为中国人,这让我感到羞耻。但想要说明白中国的“农民”是一类什么地位的人群,实无更恰当的比照对象。中国不仅有“农民工”,还有“农民企业家”、“农民商人”,何曾听说过“钢民企业家”或“煤民商人”?在中国,农民根本就不是指“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经营者”,他的确是指那些依血统而成立的农民(除非成为城市的投资移民或智力移民)。用国家的力量来维持这样一套隔离制度,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罪恶的、万恶的!将来的中国人必然会象谴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一样地谴责中国的农民隔离制度。

五、农民问题的解决

既然我们分析了农民问题的性质,实际上也就指出了其解决的办法,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场农民民权运动。既然三农问题的形成应该归咎于农民隔离制度,那么,只能无条件地解除隔离,让农民成为自由和平等的中国人。这应该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也不能够从经济学或财政学上寻找拖延解决的理由。正如南非不能够因为黑皮肤的人口太多而担心白人社会容纳不了就必须种族隔离一样,我们也不能够因为政府的困难或城市的困难而隔离任何中国人,哪怕他只是一个农民的后代。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花多少钱去开奥运、办世博,兴建多少爱国主义工程,给后人留下多少“优质资产”,在我看来,实在比不上把钱花在废除农民隔离制度上更意义深远、更公正、更正义。这是比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更加伟大、更加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它不应该比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更困难。南非的白人曾经恐惧过黑人将涌入他们的城市乐土、增加他们的就业压力,但这绝不能构成剥夺别人同等权利的理由。

石家庄、宁波等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尝试改革户口制度,让农民有合法的投资移民、迁居移民、就业移民的通道。这比建设小城镇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方案要现实得多,劳动力跟着资本走,而不可能让资本到莫须有的小城镇去寻找劳动力。这是有限地解除隔离的一项措施,它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无条件地实施(任何入籍收费都是无理的、歧视性的)。完全彻底地改革户口管理制度,也还远远不够,户口背后和户口之外的那些权利和利益才应该是农民真正的目标。各类企业、各色人等按同样的税则纳税,各地的学生按同样的分数线考大学,所有中国人都享有从政、务工、经商、务农的同等机会和平等权利,有同样标准的福利保障。这样一个改革目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任何困难都不应该成为否决这一目标的前提,任何推搪、敷衍都是历史性的错误。

诚然,城市的教育、就业、交通、环保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压力无疑会增大,但我们不应该把农民先天地想象成“盲流”。农民可以而且能够按市场的法则做出他们的选择,当城市没有可供自由选择的职业时,“农民”不至于会执着到为了一纸已经与农村户口完全相等的城市户口而放弃故乡的一切。因为他们和城里人一旦有了一样的自由,无论在乡村和在城市都是同样权利的中国人,有一样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没有回到农村和下一次入城的制度障碍,从事何种职业、居住在什么地方,只取决于自身的劳动技能、教育背景和市场选择,他们为什么要去破坏城市的稳定呢?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隔离制度所起的作用只是加剧了这种状况。农民反感计划生育、农民重男轻女,其实这主要是家庭农业的特点,因为独生女儿出嫁就意味着农户经济后继无人,意味着家庭经济事实上的破产,农村计划生育的困难正在于此。所以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农村两性比例失调正是城乡隔离的后果。长期实行城乡隔离,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还会加剧,三农问题必将进一步恶化并使解决的难度与日俱增。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刚刚实施户口管制的时候,城市是缺少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然没有自由地调节劳动人口的能力,不可能按市场的功能吸纳农民中的剩余。九十年代以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为废除农民隔离制度创造了基础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农民隔离制度松动。不幸的是,政府在这个松动过程中又实行了错误的政策。政府面对三资和私营企业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面对城市市民主动放弃粗活、脏活、累活、低收入活所造成的空缺,虽然不再用行政命令对农民进城加以限制,却改用收费、盘剥的办法来表达歧视,人为地干涉城乡居民平等竞争的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隔离会造成痛苦,歧视将播种仇恨,政府如不改弦更张,势必为未来的社会冲突埋下祸根。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城市人口老龄化、市民职业白领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城乡已有融合和劳动力互补的需求,农民自由入城不仅是农民的需要,也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以市场力量为主并引导得当,应该可以再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与资本融合、城市与乡村融合的需求。

把农民进城想象成一场灾难,这是一种“种族”偏见。不能忽视的是,当今中国的经济增长,国企、私营和外资已三足鼎立,而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农民出身的工人是主体。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故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把三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仅仅当作负担,这是一种弱智和短视的观点。英国人、葡萄牙人可以让中国的农民把渔村建成香港和澳门,江浙的农村移民可以造出一个大上海,中国的农民自然也可以扩大若干个城市、再造若干个城市。将过多的人口从太少的土地中解放出来,用市场的力量重新将劳动力资源洗牌,让民间的资本、外来的资本与城乡劳动力自由组合、优化配置,如果人口和资本都有是自由的话,浙江龙港那样的农民城市将会更多地被创造出来。浙江的龙港是完全由农民创建的城市,可以设想,农民的劳动力和精英们的资产和智识在自由的市场制度下相结合,是可以再造一批深圳、东莞和顺德的。

应该指出,农民的权利缺失并不仅仅体现在户口簿中。户口作为记录公民出身地或居住地的证明,本是无可厚非的。体现在户口簿中的权利也还远不是城乡人民权利的主要部分,中国人还有很多权利是写在党证、官证、资产证上的。

我们的愿望是,中国的农民得到一张无差别的户口簿的时候,户口将仅仅成为“户口”而不是一张“权利等级证书”。所以,关键的问题绝不是户口簿上面取不取消“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这几个字,而在于户口簿上的任何一个字都与人的权利的多寡、身份的高低不相干。如果我们用改革的办法实现了人民的真正平权,不再因血统、因居住地、因职业的不同而按不同的税则纳税和按不同的名目缴费、按不同的就业制度和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生活,如果出身于乡村居住于乡村的公民不仅可以成为工人商人和普通公务员,也可以成为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当主席退休时体面地回到他的农场旧居去,谁会在乎他户口簿上写着什么居住地和什么血统呢? 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农民的身份革命作为一场人权运动,要完成它,必然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重大改革,那么它所解放的就不仅仅是农民自身,而必将导致全体中国人的人权回归。以此而言,废除农民隔离制度、推进农民人权运动,是值得学者们大讲特讲、大书特书的。

新当选的十六届中共中央于2002年12月底和2003年1月初分别召开了以农村工作为主题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将农村工作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胡书记、温常委、曾常委上任之初即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关怀弱势,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第五篇:事业单位面试热点—聚焦三农问题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最为面试问题中的热点,今天就为大家举例说明如何在面试中回答三农问题。

【关键词】“三农”工作

【政策解读】“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实施办法

整体方向: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保粮与增效并重,把建设现代化高标准粮田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作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抓手,扎实推进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具体措施拓展:

(1)结合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和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2)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2.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改革。具体措施拓展:

(1)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再解决600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2)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3)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

(4)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5)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加快县级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供销社体制改革。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任务。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做好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6)深入推进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国家财税、金融、价格等改革措施。

3.抓好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具体措施拓展:

(1)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2)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认真执行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增加粮油生产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扩大生猪调出大县范围。

有效整合涉农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例】温家宝说,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农民就是不懂中国,关于三农问题,你如何看待? 【试题类型】综合分析现象类

【考查要素】考查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围绕三农问题现状,结合加强三农的政策举措,加强认识,不断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农民,关注三农问题。

【参考解析】

一直以来,温家宝总理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题干中的话是温家宝总理在与大学生座谈中提到三农问题所说的,“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农民就是不懂中国”以此勉励同学们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只有在对国情,历史、人民走过的道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中国的三农问题。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仅用占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并且不断致力于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我国始终坚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并不断加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三农的政策措施。

第一,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加大农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622元提高到2011年的6977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了93.1%,年均增长8.6%。

第二,率先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孩子实行“三免一补”,保障了农民子弟受教育的权力,让每一位孩子有书读。

第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实现对农村人口的全覆盖。

这些惠农政策和制度的实施,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得益于开创中国伟大改革事业先河的农村改革,得益于我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得益于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尊重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只有坚持了解农民,懂得农民,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使广大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人,在情感上认同农民,在实践中认知农村,在行动上支持农业,是我们了解国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任务。我会不断在工作中践行温总理的教导,踏踏实实为祖国的三农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答题误区】切忌空谈三农问题如何重要,而无任何实质内容,理论加举例才更有说服力。

【高分点睛】点出温家宝总理是在五四青年节之际鼓励青年所说的这句话,并围绕大学生如何走到实践中去,向实践学习这一主题进行答题。

下载三农问题热点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农问题热点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三农问题复习试题及答案5篇

    11.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全国农业普查,保障农业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 A ,制定《全国农业普查条例》。 A.《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B.《全国经济普查条例》 C.国务院......

    201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农问题

    公务员考试网http://gwy.wendu.com201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农 问题【背景链接】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于2010年1月31日发布,这也是改革开放......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关于三农问题

    三农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

    三农问题

    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 【摘要】文章探讨了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策略,分析指出三农问题源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

    关于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心得体会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

    三农问题

    80后、90后农民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和技能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

    三农问题

    结业论文( 三农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都比较落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