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6:1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

第一篇: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

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

----------旬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刘青芝

交通事故是所有事故当中最多的,对人的生命财产危害最严重的公害,也是影响最大的事故群体。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中的难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逃逸案件的赔偿和肇事者没有赔偿能力两方面。

肇事逃逸案件的后遗症,保险公司不予理赔,医疗费、财产损失得不到落实,容易造成当事人上访、缠访。肇事者没有赔偿能力的表现:轻便摩托车、残疾车、人力车、自行车、无牌无保险,集中在残疾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中,像逆行、截头猛拐、超载超速的违章行为屡见不鲜。残疾车一旦酿成事故可归纳为“三可”:可怜、可恶、可悲。

一、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

(一)对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够。随着事故处理改革的进程加快,特别是事故实行阳光处理后,各级领导把重心转移到重预防、重秩序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事故预防工作才能体现交管工作的政绩,从而对具体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足,对事故处理民警关心不够。如一般强调事故处理以事故中队为主,没有根据形势发展调整勤务机制,导致事故民警疲于应付,刚坐下,又出警,大量警力浪费在路上,使事故民警没有精力分析事故成因,提出相应对策。由于事故民警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工作很难出大成绩,面对又是繁琐的群众工作,导致事故民警不安心现状,不想去干事故处理。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事故处理程序规范,手续多,要求高,导致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增大。

1、救助基金未建立,抢救费用难保障。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常有人员伤亡,抢救伤员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但往往有肇事人无法预付或者拒绝预付抢救费用,医疗机构在抢救伤员的同时也在催促支付抢救费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至今仍未有相关规定出台,直接影响交通事故伤者抢救费的预付;同时,根据新规定事故处理部门既不能指定一方预付抢救治疗费,又不能因拒绝预付而扣留事故车辆,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经济利益无法从法律制度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处于被动的局面,交警常常遭到不能理解的受害者亲朋好友的指责、投诉、谩骂、围攻、甚至殴打,严重影响交警形象。

2、对肇事车辆的财产保全难。《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明确规定了交警部门在处理事故中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规定了二十日的检验、鉴定时间,在对车辆检验、鉴定完毕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车辆。事故处理民警在处理伤人交通事故时对扣留车辆和驾驶证,只能依法办理,没有任何变通的可能性,一改过去交警部门什么时候不处理完事故什么时候不放车的规定。事故车辆提走后,伤者的抢救治疗费用更是无法保障,民警在放车前通知受害者家属及时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法院往往要伤者家属支付至少上万元的诉前保全费用,而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本身就无力支付抢救费,哪有能力支付诉前保全费,导致了交警部门在处理这些事故中非常被动,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不放车违法,放车后受害家属要找你麻烦,指责你投诉你,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3、强制措施少,事故办案阻力加大。外地籍驾驶人发生交通肇事后,一般的强制措施如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刑事拘留是对外地籍交通肇事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上却遇到很多困难。当外地籍驾驶人在我地交通肇事后,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因受害人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很难对肇事人实行强制措施。如果受害人在医院抢救几天后死亡,肇事人就得在公安机关“呆”上几天,这几天因性质尚不确定,就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对他放任不管,如让其走失,一旦性质明确,受害方向公安机关要人,公安机关无法交待;但呆在公安机关,又没有法律依据,如凭重大嫌疑先行刑拘,一旦不够罪,既影响基层的批捕率,又要造成国家赔偿,无奈之下,实践中只得委派警员不分昼夜对其“调查访问”,其实是变相的监视居住,待受害人伤情鉴定后再确定处理意见,这期间使办案人员随时有成为被告的危险。

4、鉴定、检验机构缺乏。现行法规及规定对公安机关的检验、鉴定做出了严格规范,必须指派或委托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机构及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完成检验、鉴定任务。目前,事故处理工作中遇到社会上缺乏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及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鉴定机构,给我们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普通群众基本上不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对交通事故处理仅仅凭感觉判断。许多受害者不懂、不愿、不敢打官司,一味的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赔偿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办理,事故处理民警常常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在事故赔偿调解过程中,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四)部分民警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有的是业务知识与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应用技能还有待提高;有的是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糙马虎,不做扎实细致工作。比如引用法律条款错误、发案时间写错、笔录潦草、词不达意等;有的是该送达签字的,未让当事人签字,或虽签字但无日期,或无送达文书文号等;有的是办案水平不高,凭习惯办案,按老办法处事,以致在程序上不合法。如此“冒、跑、漏”的错误不断出现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很难达到高标准、严要求水平。

二、对策与办法

(一)高度重视事故处理,调动民警积极性。各级领导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充分调动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事故处理做到公正、公平,为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有益的对策,使整个交管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为此,要改变事故处理的勤务机制,要让交通民警都学会处理交通事故,真正做到一警多能。各中队首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处臵,遇到重、特大或疑难事故,才由事故中队二线支援,把事故民警的主要精力从大量的接处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充足的干劲做好重、特大事故与疑难事故的处理,同时腾出时间,认真研判该地区事故发生的成因、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其二,要把事故中队建成交警中的精英,干部培养的摇篮,使广大民警既安心此项工作,又主动、热情地做好该项工作。其三,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使警队如虎添翼。

(二)加强交通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开展“五进”活动。交通安全从娃娃抓起,让交通法规进校园、进课堂、进机关、进农村、进社会,让全体市民学法知法懂法。农村仍然是交通法规的盲区,需要逐步扩大培训面。比如、行人要走人行道或过街天桥,横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利用“12.4”法制宣传日,广播电视、标语等大力宣传交通法规,真正让交通法规入耳、入脑、入心。

(三)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武器依法行政。在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上求得突破,保证我们的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尽量避免民警违法运作,不能让民警既流汗又流泪的事件发生。对残疾车、电动车、自行车、人力车等非机动车,加强管理,各中队应加大处罚力度,对这些非机动车的违法行为中的典型案例,依法惩处,并在适当的范围内予以曝光,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四)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解简易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调解,始终是交警事故处理中的难点,根据现有的实践,我们可以发动广大群众,依靠基层组织来化解大量简易交通事故。可以让乡、镇、街道的治调机构参与事故调解。我们还要充分依靠法庭的权威,象对待自己工作一样,支持法庭,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邀请法庭尽可能到各基层中队进行现场受案、调解,并免费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这样既能方便群众打官司,又能宣传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能解决我们在事故处理中的难点与困难。

(五)大力宣传,提高车辆投保率。对于轻便摩托车(助力车)一律上户投保,便于事故处理。

(六)积极争取事故中队的副科级建制,便于与各中队接轨。便于业务联系,便于大队统一管理。

(七)积极争取政法委领导,搞好公、检、法、司的协调。因社会形势的变化,交通管理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交警一家难以独打天下。我们在事故处理中遇到各种困难,应多向政法委等上级领导汇报,求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解决我们一家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要呼吁各级部门,尽快创造条件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让《道路交通安全法》落到实处,为处理交通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遇到对交通肇事案的不同处理意见时,邀请政法委及时协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求得最大的社会效果,使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刘青芝 2011年4月18日

第二篇:小议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难点办法

文章标题:小议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难点办法

处理交通事故是交通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阶段处理交通事故碰到许多困难,跟不上形势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对事故的处理,既要做到及时、公正,迅速恢复交通秩序,妥善处理善后事宜,还要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隐患,为杜绝悲剧重演提供预防的方案与措施。因此,交通警

察必须十分重视交通事故的处理,不断改进处理交通事故的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处理交通事故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公正、公平处理交通事故,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本人就交通事故处理中遇到的困难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一、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够。随着事故处理改革的进程加快,特别是事故实行阳光处理后,各级领导把重心转移到重预防、重秩序中,往往片面地认为只有事故预防工作才能体现交管工作的政绩,从而对具体事故处理工作重视不足,对事故处理民警关心不够。如一般强调事故处理以勤务中队为主,没有根据形势发展调整勤务机制,导致事故民警疲于应付,刚坐下,又出警,大量警力浪费在路上,使事故民警没有精力分析事故成因提出相应对策。由于事故民警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工作很难出大成绩,面对又是繁琐的群众工作,导致事故民警不安心现状,不想去干事故处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事故处理程序规范,手续多,要求高,导致交通事故处理难度增大。

1、救助基金未建立,抢救费用难保障。交通事故发生后,经常有人员伤亡,抢救伤员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但往往有肇事人无法预付或者拒绝预付抢救费用,医疗机构在抢救伤员的同时也在催促支付抢救费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至今仍未有相关规定出台,直接影响交通事故伤者抢救费的预付;同时,根据新规定事故处理部门既不能指定一方预付抢救治疗费,又不能因拒绝预付而扣留事故车辆,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经济利益无法从法律制度上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公安交警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处于被动的局面,交警常常遭到不能理解的受害者亲朋好友的指责、投诉、谩骂、围攻、甚至殴打,此类事件媒体已曝光多起,严重影响交警形象。

2、对肇事车辆的财产保全难。《安全法》在交通事故处理方面明确规定了交警部门在处理事故中因收集证据的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规定了二十日的检验、鉴定时间,在对车辆检验、鉴定完毕后五日内通知当事人领取车辆。事故处理民警在处理伤人交通事故时对扣留车辆和驾驶证,只能依法办理,没有任何变通的可能性,一改过去交警部门什么时候不处理完事故什么时候不放车的规定。事故车辆提走后,伤者的抢救治疗费用更是无法保障,民警在放车前通知受害者家属及时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而法院往往要伤者家属支付至少上万元的诉前保全费用,而事实上这些弱势群体本身就无力支付抢救费,哪有能力支付诉前保全费,导致了交警部门在处理这些事故中非常被动,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不放车违法,放车后受害家属要找你麻烦,指责你投诉你,进一步增加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3、强制措施少,事故办案阻力加大。外地籍驾驶人发生交通肇事后,一般的强制措施如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均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刑事拘留是对外地籍交通肇事罪嫌疑人最有效的强制措施,但在具体实施上却遇到很多困难。当外地籍驾驶人在我地交通肇事后,虽能明确其应负主责以上,但因受害人正在医院实施抢救,就很难对肇事人实行强制措施。如果受害人在医院抢救几天后死亡,肇事人就得在公安机关“呆”上几天,这几天因性质尚不确定,就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又不能对他放任不管,如让其走失,一旦性质明确,受害方向公安机关要人,公安机关无法交待;但呆在公安机关,又没有法律依据,如凭重大嫌疑先行刑拘,一旦不够罪,既影响基层的批捕率,又要造成国家赔偿,无奈之下,实践中只得委派警员不分昼夜对其“调查访问”,其实是变相的监视居住,待受害人伤害程度明确后再确定处理意见,这期间使办案人员随时有成为被告的危险。

4、鉴定、检验机构缺乏。现行法规及规定对公安机关的检验、鉴定做出了严格规范,必须指派或委托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机构及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在勘查现场之日起五日内完成检验、鉴定任务。目前,事故处理工作中遇到社会上缺乏有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及具备检验、鉴定资质和技术条件的鉴定机构,给我们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三)事故损害赔偿调解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普通群众基本上不了解交通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对交通事故处理仅仅凭感觉判断。许多受害者不懂、不愿、不敢打官司,一味的要求交警部门来解决赔

偿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办理,事故处理民警常常陷入整日接待群众的工作中,无法开展正常的事故调查。在事故赔偿调解过程中,民警即使是有理有据,讲得口干舌燥,当事双方也未必能够接受,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四)部分民警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有的是业务知识与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应用技能还有待提高;

有的是办案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糙马虎,比如引用法律条款错误、发案时间写错、笔录潦草、词不达意等;有的是该送达签字的,未让当事人签字,或虽签字但无日期,或无送达文书文号等;有的是办案水平不高,凭习惯办案,按老办法处事,以致在程序上不合法。如此“冒、跑、漏”的错误不断出现在整个事故处理过程中,很难达到高要求、高标准的水平。

二、对策与办法

针对上述困难,本人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高度重视事故处理,调动民警积极性。各级领导要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充分调动事故处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使事故处理做到公正、公平,为预防交通事故提供有益的对策,使整个交管工作化被动为主动。为此,要改变事故处理的勤务机制,要让交通民警都学会处理交通事故,真正做到一警多能。巡逻中队首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处理,遇到重、特大或疑难事故,才由勤务中队二线支援,把事故民警的主要精力从大量的接处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充足的干劲做好重、特大事故与疑难事故的处理,同时腾出时间,认真研判该地区事故发生的成因、规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其二,要把勤务中队建成交警中的精英,干部培养的摇篮,使广大干警既安心此项工作,又主动、热情地做好该项工作。其三,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使警队如虎添翼。

(二)积极争取政法委领导,搞好公、检、法、司的协调。因社会形势的变化,交通管理已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交警一家难以独打天下。我们在事故处理中遇到各种困难,应多向政法委等上级领导汇报,求得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解决我们一家难以解决的困难。首先要呼吁各级部门,尽快创造条件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让《安全法》落到实处,为处理交通事故打下良好基础。其次遇到对交通肇事案的不同处理意见时,要请政法委及时协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求得最大的社会效果,使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解简易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调解,始终是交警事故处理中的难点,根据现有的实践,我们可以发动广大群众,依靠基层组织来化解大量简易交通事故的调解。可以让乡、镇、街道的治调机构参与事故调解,也可以在安全村中进行事故调解。如2005年7月沪蓉高速武汉段江夏区前进村附近一辆外地大货车冲出高速公路,翻倒在一鱼塘边,车上所载化工原料,以及油箱内的柴油流入鱼塘内,在村调治组织的工作下,双方愉快达成协议,了结事故,村调组织充分发挥了基层政权在群众中的权威。通过调解,保护了双方的平等利益,使村民更信任、依靠基层政权,达到和谐的社会效果。我们还要充分依靠法庭的权威,象对待自己工作一样,支持法庭,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邀请法庭尽可能到各基层中队进行现场受案、调解,这样既能方便群众打官司,又能宣传群众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能解决我们在事故处理中的难点与困难。

(四)充分运用现有法律武器。在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上求得突破,保证我们的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进行,尽量避免民警违法运作,不能让民警既流汗又流泪的情况发生。

《小议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难点办法》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小议当前处理交通事故中难点办法。

第三篇:浅谈当前依法治税的难点与对策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税之本,也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税务工作的基本职责、基本出发点、落脚点、基本方针都是依法治税,最终目标也是依法治税。即要求税收工作要建立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贯彻法治原则;代表国家征税机关和人员要依法征税,公民要依法纳税,全社会要依法支持和监督税收工作。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为推进依法治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全面做好各项税收工作提供了制度、机制和手段的保证。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税收法治环境仍不尽理想。下面笔者就当前依法治税的难点及其相关对策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依法治税现状与难点

依法治税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国从1988年首次确立以“以法治税”为指导思想,到今天全面坚持依法治税,依法治税的思想逐步成熟,深入人心,税收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依法治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善执法,规范征管,税收执法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了新型的征管模式;加强税务稽查,强化法制宣传,改善了税收法制的外部环境;强化“两权”监督,坚持教育培训,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税收法治水平与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依法治税工作存在一定的难点问题:

(一)依法征税原则远不能够完全落实到位。依法治税是依法征税和依法纳税的统一,要实现依法治税,就得遵循依法征税原则。依法征税原则又叫税收法定主义,它是税收和税法的最高法律原则。即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不得违法作出开征、停征税收,不得擅自变动纳税主体、征收对象、税目、计税依据、税率等收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这是依法治税的必然要求,有助于税收征管活动的法治化,减少税收执法随意性,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然而,一方面,在基层,税收执法权仍然相对集中在一些部门或个人手中,集征、管、查于一体的基层单位还很多;另一方面,现行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相互制衡机制较弱,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和健全,有的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落实不够,从而直接导致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执法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的问题比较突出,使违法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影响了依法治税的深入。

(二)税收计划的指令性破坏了税法严肃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税收计划与依法治税的矛盾日趋激烈。各级政府在“吃饭财政”预算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和约束下,当税收计划与依法收税发生冲突时,迫使税务机关变通执法,使税收执法权被扭曲,造成一些地区有税不收,搞藏富于民或者收“过头税”、“寅吃卯粮”,完全偏离“计划指导税收”的宗旨,背离依法治税的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依法治税,损害税务机关执法形象。

(三)政府职能越位阻碍了依法治税的进程。新《征管法》第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支持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而现实环境下,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打着支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号干预税收或在制定税收任务时盲目加码,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而在税务机关内部,个别税务机关和干部法制观念较淡,存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收“人情税”、“关系税”、“暗箱”操作等等。所有这些,不仅严重违背了法治经济正常的税法基础和运转规则,直接干扰市场经济,而且影响国家宏观调控,阻碍依法治国进程。

(四)依法治税的社会大环境依然不尽理想。一方面是税收信息化程度仍较低,在传统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下,税源监控能力严重不足,纳税人想方设法进行偷、逃税,国家税收流失严重。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肃;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对税收法制观念不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现象严重,社会各界协税护税和监督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意识仍然不强,没有形成依法治税的良好人文、法治环境。

二、推进依法治税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范的税收立法机制,完善税收立法

一是要严格遵守立法权限,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明确税收立法权集中到人民代表大会,税收执法权集中到政府部门,以加快完善税收立法的步伐。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必须给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使税收制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是要遵守立法程序。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并完善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制度,认真履行规划、起草、征求意见、集体审议、公告、备案等立法的必经程序。

三是要保证立法的系统性。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定期对各项制度规定进行整合,对越权制定的、违反法定程序的要立即停止执行,对明显不合理的要在法定权限里尽快修订,将分散的税收规定适当归并。要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来处理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税收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税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四是要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首先是制定税收基本法,提高立法层次,提升法律效力;其次是完善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以增强执法刚性,规范征纳行为;再次是制定好各单行税收法律的实施细则或规定,便于实际操作。

(二)建立健全严密的执法监督机制,强化内外监督

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强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即要严格执行好税收规范性文件的会签制度、地方性税收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备查备案制度和执法程序、执法文书的归口管理制度。事中监督主要内容是: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对大额减免的审批实行集体审核制度;做好税务处罚的听证工作。事后监督必须突出日常化,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注重责任的落实。加强事后监督,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税收执法检查。在抓好上级对下级的层级执法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法制机构对本级征、管、查部门等执法行为的日常检查。二是要严格行政复议制度。三是加强税收会计监督。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对征管情况的监督,进一步加大会计检查力度,保证各项税收制度严格执行。

第四篇:当前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难点与对策

当前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的难点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在继承和发扬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新路子、新形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稳定工作,笔者随市委党校调研组到秭归县屈原镇对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深入到该镇西陵峡村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走访座谈了解到,在贯彻执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面,镇、村两级从事政法、综治工作的干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丰富更新的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一、群防群治存在的问题

从座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有许多新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难”:

1、群众难发动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过去维护社会稳定,缉拿违法犯罪嫌疑人,大家者踊跃参加,觉得是一种荣耀,现在千方百计搞发动,又是标语口号、又是大小会议布置,又是专栏报道,有些人还是“发”而不“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视赚钱越多越荣耀,视社会治安工作为

“麻烦”,视见义勇为为“管闲事”。二是怕报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遇到问题绕着走,担心歹徒报复。三是政法队伍中一些干警素质不高,不愿做群众思想工作,不会做群众思想工作。

2、群防群治报酬难兑现

虽然上级综治领导机构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根据“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采取政府出资为主,受益单位和群众出资为辅的方式。但现实情况是政府财政紧张,无更多的钱投入到这支队伍中去,政策上又不准向群众集资摊派,受益单位又不愿拿钱,致使群防群治队伍组织名存实亡,许多积极因素无法推行。

3、民警下责任区难保证

实行警力前移,在村设警务室,是走群众路线的一种基本方式,由于警力的严重不足,每个民警管理的责任区都在几个行政村以上,一警多区现象普遍存在,加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潜在深层次、多层面的矛盾不断出现,多种不稳定因素的交织和叠加,待处理的矛盾纠纷多,临时应急的任务多,致使基层干警无时间沉下去做群众思想工作。

同时少数民警和领导执法思想依然停留在“重打击,轻防范”、“重查处,轻调解”的传统观念上,强调打击违法犯罪的威

慑作用多,化解矛盾纠纷重视不够、研究不多;有的对抓基层基础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仅仅停留在口头重视上;有的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处罚过多、教育较少,管理过多、服务较少。有的对抓社会治安工作满足于老经验、吃老本,对如何完善新形势下社会治安工作机制探索还不多、创新还不够。

4、基层安全创建工作难开展

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载体,是新时期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治安好转的有效形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出现多元化、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大量滋生,加之,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条件差的地方不但各项基础设施滞后,而且对基层安全创建认识程度也很低,致使“防、控、堵”自治组织难以落到实处。

5、民主与法制建设难同步

少数基层干部的传统工作方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不相适应;在民主方面,一些部门民主渠道不畅,工作中发扬民主不充分,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透明度不高,不注意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更没有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在法制方面,法制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新形势下群防群治的对策及建议

发动和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安,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在新形势下,必须进行新的探索,不断解决面临的新问题,以使群众路线进一步发扬光大。为此,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努力造就群众参与治安的社会风气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作基石,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形成的观念、舆论、道德趋向,一旦形成,就会以宏大的力量推动社会治安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动员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要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千斤重担人人挑。把参与社会治安当作自己的切身利益来看待,即“维护治安、人人有责”。二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把发现犯罪或破坏社会风气当作是对自己的侮辱,即遇违法犯罪,人人挺身而出。三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视为天职”,即守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2、大力提高广大政法干部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系

现在的政法干部特别是政法干警青年人占绝大多数,他们对走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工作中往往以管理者的姿态要求群众如何如何,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群众感到贴心,密切警民关系,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这样群众才能有什么话都说,有什么重大社情都会及时反映,要加强群众思想工作和防范工作,实行警务前移,把民警放在社区和

责任区中,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样,一可使案件不发、少发;二可了解潜在不稳定因素和案件线索。

3、大力解决群防群治费用问题,实行适当有偿服务

过去的许多义务联防、义务巡逻、义务调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义务服务的精神仍应大力提倡,但要考虑到社会的现实状况,考虑到大多数人民利益。现在社会治安状况较为复杂,“两抢一盗”案件时有发生,没有群防群治队伍作后盾不行,实行群防群治不解决一点服务费用也不行,要制定具体办法,研究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防范和制止违法犯罪才能事半功倍。

4、大力开展“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工作机制

从各村的党员干部和村民小组长中挑选信息员,建立一支治安调解信息员队伍,人员涉及各行各业群众,信息触角遍及辖区各角落,使收集到的信息更具广泛性。责任区民警每月在各村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从中及时了解存在的治安形势和矛盾纠纷情况,强化对社会治安热难点问题、社情民意以及重点对象、重要阵地情况的信息收集研判,从而有依据实施决策,有目的开展防范,有目标实施打击,以信息化提升派出所工作的效益和质量,切实促进维稳工作。发挥农村治保会的纽带作用。整合资源,健全农村三级联防群防群治管理网络。“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以治保会为纽带,整合责任区民警、治保干部、村治安信息员等防控资源,健全

一套农村三级联防的群防群治管理网络。通过农村三级联防管理,切实在农村构建起以责任区民警为龙头、以村治保委员会为纽带、以信息员等农村基层治安辅助力量为主体的群防群治管理网络。

5、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扩大基层民主,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解决各种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性大事。一是要完善村、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由村、社区居民直接选举村、社区干部,真正把思想作风好、勇于开拓进取、善于组织团结广大群众、廉洁自律、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和确保一方稳定的人选进领导班子。二是要完善村、社区居民议事制度。凡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由村、社区居民代表代表讨论决定,公正、公平、公开,增加透明度,不能只由少数人说了算,更不能“暗箱操作”。要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群众上访。三是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重点要引导基层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处理同村民的关系。同时,还要教育广大群众学法守法,既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篇:医疗纠纷处理难点及其对策思考

关于医疗纠纷处理难点及其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和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日益凸现。医疗纠纷越来越成为社会和百姓关注的热点,而医疗纠纷的合情处理是各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竭力想解决的难点。

一、医患形势日益严竣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连续发生一些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严重医患纠纷频频上演,轻则以言语暴力和殴打医生结束,重则以医生付出生命为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2000—2010年间,报道共有11名医务人员被患者杀害。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的恶性伤害案件,未满18岁男子刀刺4名医生致1死3伤;2012年4月28日,湖南省衡阳市三医院十二病区女医生身中28刀死在办公室;2012年11月29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第十四诊室62岁偏瘫老人持斧头砍死女医生。这些事件不仅侵犯了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权,还破坏了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侮辱了医护人员的尊严与人格,践踏了法治社会的底线。因此,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必要而及时的。

二、医患纠纷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纠纷频发的形势下,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各种医疗纠纷的应对处理策略。但是,由于现行的医疗体制及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适用性欠缺

医疗活动本身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复杂性。而现行法律尚未对医疗过程的各个细节或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做出严格的界定。

1、实践应用的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律依据种类繁多,有《民法通则》《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可选择性,且如果医疗机构及患者在对待纠纷时选择法律依据不同,那么患方的要求和医方的处理方案存在冲突。

2、在法律法规的适用上,存在着许多冲突。例如:在《卫生部 公安部 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与《四川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臵暂行办法》《资阳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臵暂行办法》这三部指导性的文件中都有规定不一致的地方(见附件)。

因此,司法机构的人员在处理纠纷时也往往根据各自的理解来适用法律,同一类医疗纠纷适用不同的法律,赔偿金额差异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的判决本身对医患双方来讲,不是一个公平的结果,甚至是一种投机的行为。加上诉讼成本

高、时间长、医患双方牵扯精力大,很多医患纠纷发生后,患方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致使矛盾解决过程漫长、途径曲折。

(二)鉴定体制的问题

医患纠纷发生后,鉴定是处理纠纷的重要依据。实践中,可选择的鉴定机构有两种:医学会的医疗事故鉴定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二者相互之间没有关系,分别由卫生部门和司法部门监管,所以目前我国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鉴定是“双轨制”。该“双轨制”的存在说明了我国医疗损害纠纷鉴定制度的不统一、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技术鉴定工作复杂化。

1、医学会虽然医疗技术力量雄厚,但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一是由于医学会鉴定大多是由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组成,多数时候显得同行互相包庇;二是鉴定人不署名、不出庭,那么当其鉴定的结论作为证据使用时具有程序上的缺陷;三是鉴定结论注重是否医疗事故,那么对于医疗机构有过错但是程度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来说,于患方不利。

2、司法鉴定虽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对案件处理的依据性大,但是其成员往往是法律工作者,医学技术相关专业的人员缺乏,因技术不全面而影响鉴定的科学性,若要聘请专家,则费用产生较大。

(三)各种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

案例:患者男,78岁,因“双眼白内障”通过复明工程到医院接受免费治疗,行右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治愈出院。半个月后,患者因手术眼被外力打伤再次到医院治疗,手术探查右眼伤势重,眼球破裂,暴发性脉络膜出血,在具备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完善相关手续对右眼行摘除术。术后患者因右眼摘除、左眼白内障,视力受影响严重,遂到医院讨说法,严重影响该医院的诊疗秩序。对于这个纠纷医院的诊疗过程无过错,但是它具备一个特点:患者是革命老战士、育有五个子女,两个失踪,一个智障,一个腿脚不便。患者内心将其家庭的困难与疾病失去一只眼球的双重打击联系起来将矛盾指向了医院。

正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类似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患者及其家属因其家庭困难未得到政府的合理救助,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转而向医院进攻,企图从中谋取利益。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从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城市集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

2、管理体制不科学,保障资金监管不力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由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决策和管理上的相互碰撞。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不力,社会保障资金的监管力度疲软,国家虽制定并出台了很多相关保障法规,但申请执行程序复杂,群众利益甚微。

3、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够完善

还有一些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如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方面的立法尚付阙如,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公安机关介入的情况有待增加

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不仅体现在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还体现在患方与医院接触的过程中学会了规避法律风险。法律规定在医疗机构焚烧纸钱、摆设灵堂、摆放花圈、违规停尸、聚众滋事的,或者侮辱、威胁、恐吓、故意伤害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可以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但是在处理医疗纠纷中,经常遇到医院无过错,但是患方固执地认为医院有过错的情况,他们占着医院床位不走,或者直接

在院长办公室住下。对于这种情况,虽然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但是医院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大大增加了医院负担。

三、建议和意见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呼吁有关部门出台一部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指南针;对纠纷的损害赔偿制定统一标准,保证纠纷解决的公平公证、合理合法。

2、成立专门医疗纠纷鉴定机构

将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与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优势相结合,成立专门医疗纠纷鉴定机构,保持中立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组成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医以及医疗技术专业人员等的鉴定人才库,专门对医疗纠纷进行鉴定,鉴定结论涵盖是否医疗事故,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过错程度,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等方面。为医疗纠纷的协商、调解或判决提供理论和程序均合法的有效依据。

3、完善第三方调解与赔偿机制

实行政府主导,统一部署,多部门合作,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成立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原属卫生部门的调解职能转移到司法部门,由司法部门负责调委会的日常管理和人员招聘,经费由财政保障。医调委由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医院管理专家、保险理赔专家及人民调解人员等组成,内设医学专家部(下设医学

专家库)、法律事务部、保险理赔部、纠纷调解部和办公室。同时,在调解中心设立理赔中心,患方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有保险公司的参与,医院也更容易站出来承担责任,而患方获得的赔偿额度也有了充分的保障。

4、医院设立警卫室

在医院设立警卫室,并不是医院内部成立的一个科室,而是医院提供场所,在政府主导下,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将警务室设在医院的行为。公安机构通过在医院设立警务室,提前掌握各类医患矛盾以及可能引起纠纷或群体性事件的隐患,预知判断,积极防范,依法开展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治安专项整治,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的工作秩序和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5、正确舆论导向,保持司法中立

患者处于弱势一方,在医患纠纷发生后,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司法人员,大都对患方有同感、同情的心理。在医疗纠纷的调解、审理过程中,医疗机构不仅要对付患方的无理取闹,往往还要承受来自政府和舆论的压力,致使纠纷最终的处理结果并不十分公平公正。因此,保证司法中立,对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是十分有必要的。

下载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我县交通事故处理的难点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和对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利益分配关系的大调整,是在农村问题和矛盾积累很多、积累很深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的环境很不......

    当前基层工会工作的难点和对策

    当前基层工会工作的难点和对策 [摘要] 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工会主席,在多年的工会工作中,虽谈不上经验,但体会和感触还是有的,我认为当前基层工会主要存在参与决策难、理顺关系......

    当前反垄断执法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反垄断执法的难点及对策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专案组对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广州、XX分公司同时进行反垄断突击检查,并很快立案查处。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班组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班组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元坝供电公司工会 胡勇 一、班组建设的基础及班组精神形成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如何,最终体现在班组......

    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和对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利益分配关系的大调整,是在农村问题和矛盾积累很多、积累很深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的环境很不宽......

    加班工资争议案件处理难点与对策

    加班工资争议案件处理难点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活跃、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仲裁与诉讼费用制度的改革、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提高等,劳动争议案件增长迅猛,且随着劳动......

    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城市管理难点与对策浅析 程小平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提升,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各种生活习惯的人们涌入城市。而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

    我国当前反洗钱工作的主要难点与对策建议

    我国当前反洗钱工作的主要难点 及对策建议 09182158周洁茹金融91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我国目前反洗钱工作展开的情况,找出其中的问题和难点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其建议。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