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假一罚十承诺书
假一罚十承诺书
***************公司:
(经销单位名称)郑重承诺,我单位出售的 产品均为 生产的真品。
如我单位出现售假制假事件,给 公司或客户造成损失,我单位将承担假一罚十赔偿责任,赔偿标准按照产品市场价计算,赔偿以现金或汇款方式支付。
特此承诺。
承诺单位(签章):
年 月 日
备注:本承诺书传真或者扫描件有效。
第二篇:自罚承诺书怎么写
无论是公司,还是其他工作岗位,都会给员工提出以下行为规范,这里面处罚是其次,重要的还是希望员工能遵守。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自罚承诺书,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自罚承诺书
以下行为方式是公司明令禁止的,适用于公司和俱乐部员工。如果公司和俱乐部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如下条款和其他规定中的禁止条款中任何一条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惩罚以至解聘。
1.不遵守工作时间,迟到、早退、旷工;
2.在工作时间内,未经主管同意,干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3.拒绝接受主管口头或书面指派的工作(主管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除外);
4.工作时间内未经主管同意擅自离开工作场所;
5.未经允许查阅或拷贝公司内其他人员的资料、数据等;
6.不遵守公司保密制度,未经允许向外披露或泄露公司规定保密的信息、数据、资料、软件、专利等或告知公司内未经主管认可的其他人员;
7.因故意或过失的行为导致公司财产或他人财产的损失或损坏;
8.使用办公设备和工具,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9.做与公司利益相冲突的事情;
10.不尊重同事和客户的行为;
11.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
12.事先或事后向公司隐瞒不利于工作的个人重大情况,如:重大疾病、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过去违反其他单位规定的行为等。
我已认真阅读了以上行为准则,经慎重考虑后同意遵守。
签名:
日期:201x年x月x日
【2】自罚承诺书
承贵公司聘用,本人在就职前向公司尊重承诺:
1、认真阅读公司《员工手册》,接受公司制度、技能、安全等培训。
2、遵守公司《人事管理制度》,服从公司任何工作调遣与指令。
3、遵守公司《保密制度》,严守公司商业机密。
4、愿按公司规定,签定《员工聘用合同》,并自觉遵守下列事项:
⑴ 忠于职守,服从领导,不得有敷衍塞责的行为。
⑵ 不得经营与本公司类似或职务上有关的业务,不得兼任其它公司的职务。
⑶ 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强化品质意识,圆满完成各级领导交付的工作任务。
⑷ 爱护公物,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将公司财物携出公司。
⑸ 工作时间不得中途任意离开岗位、如需离开应向主管人员请准后方可离开。
⑹ 随时注意保持作业地点、宿舍及公司其它场所的环境卫生。
⑺ 在作业时不得怠慢拖延,不得干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
⑻ 团结协作,同舟共济,不得有吵闹、斗殴、搭讪攀谈、搬弄是非或其它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⑼ 不得假借职权贪污舞弊,收受贿赂,或以公司名义在外招摇撞骗。
⑽ 对外接洽业务,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不得有损害本公司名誉的行为。
⑾ 加强自身修养,领导所属员工,同舟共济,提高工作情绪和满意程度,加强员工安全感和归属感。
⑿ 按规定时间上下班,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5、服务期不符合公司要求,接到公司辞退通知后愿意立即离职,决不提任何无理的离职条件和要求。
6、服务期如违反公司制度,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信誉损害的,愿按公司 管理制度接受处置。
7、公司因经济情况不良,发生经济性裁员时,愿遵照公司要求离职,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接受公司按国家相关政策发放的资遣,不提任何其他条件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办 理好离职手续。
8、本人合同期满前因故须离职时,愿按《员工聘用合同》中双方协定的提前时间提前一个月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并经公司批准后方离开工作岗位,否则愿按公司规定接受处罚。
服务承诺人(签名):
201x年x月x日
第三篇:超市 偷一罚十 的规定是否合法
超市 偷一罚十 的规定是否合法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各式各样的商场超市是遍地开花。然而在现实中,商场超市之类的地方发现商品被顾客偷盗之事时有发生。为了杜绝惩罚此类行为,店主们也加强了些防范措施。于是,走进商场超市,不难发现商场超市里,常常挂着“偷一罚十”的字样,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偷一罚十”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不少人觉得“偷一罚十”做法是合理的。但是,面对频频发生的超市官司,人们不禁要问,“偷一”是否真的可以“罚十”?“偷一罚十”合法吗?
笔者认为超市不能“偷一罚十”,“偷一罚十”不合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看。商场超市“偷一罚十”的规定是无效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因此,商家制定的“偷一罚十”店规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消费者无需遵守。再者,商场里面贴着“偷一罚十”的字样,就像是把每个前来购物的顾客都当成了小偷来防范,不仅会引起了顾客的反感,更与我们现在的法治社会格格不入。
二、从偷盗行为认定的主体上看。超市是服务性质的营业场所,不具备认定偷盗行为的主体资格,是否属于偷盗应当由法律规定的公安司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进行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做出,只能有有各类行政主体。再者,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对保安如何履行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就是维护单位内部的治安秩序,制止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行为,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处置工作。由此可见,超市保安人员更没有认定偷盗行为的职责,而应当是保护超市安全,以及超市的财物安全,同时也要保障消费者在购物中的人生及财产安全。商场发现偷窃行为人时,该行为人在法律上尚属嫌疑人之列,须经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认定。如果允许商场直接对偷窃嫌疑人进行认定,嫌疑人即使不服,也无法依照法律规定寻求救济,这事实上剥夺了嫌疑人的申辩权与诉讼权,是对嫌疑人的合法程序权利的一种侵犯。
三、从处罚的主体来看。超市没有做出处罚的权力,更没有罚款的权力。罚款从行政法的角度讲属于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行政处罚的主体应当是法定的,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各部位及直属机构、一定级别以上的人民政府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由此可见,超市不具制定罚款处罚主体资格。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超市不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更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因而其所作出的处罚是非法的,也是无效的。
四、从限制人身自由上看。部分商场在实际执行店规过程中,对涉嫌偷窃的消费者威逼胁迫、非法拘禁,甚至有商场保安因某些女消费者拿不出高额罚款而趁机将其强奸的案例。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自愿”地表达自由意志。《民法》对此规定: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胁迫做出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即使“赔款”时有书面保证或检讨之类的材料,事后如果消费者表示出相反的意见,仍不能认为是公平、自愿的。当事人交完“罚款后”,不论是否构成犯罪,就让其离开。《公安部关于保安服务公司规范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保安人员不得剥夺、限制公民的人生自由,不得做出辱骂、殴打他人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保安人员对现行违
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对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应当扭送公安机关处理。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场超市“偷一罚十”的做法存在违法之处,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是无效的,应当予以取消。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该类行为的处罚和解决给予明确规定,一方面避免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保护商场超市的财物安全。再者超市发现“偷盗”时应当及时保护现场及各种证据,立即报警,由公安机关来处理,合法、合理、妥善地解决此类事件。
第四篇: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教你怎么用食品假一赔十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教你怎么用食品“假一赔十”维权!
下文节选自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张进先发表在《中国审判》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是新《食品安全法》生效以来有关食品假一赔十最权威的见解。这些观点和见解不仅对基层法院审理食品假一赔十的案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而且对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的食品安全权益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一)《食品安全法》修改内容。为坚决遏制有毒有害食品蔓延的势头,缓解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的矛盾,切实维护公众餐桌安全,《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原《食品安全法》第96条规定了制售不安全食品承担价款10倍的惩罚性赔偿。为解决消费者购买、食用不安全食品遭受的损失大于价款10倍,维权得不偿失的问题,《食品安全法》增加规定,消费者购买不安全食品,可请求生产经营者赔偿损失3倍的赔偿金,损失数额不足1000元的,赔偿1000元,从而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诉讼中消费者对采取哪一种标准索赔具有选择权,但不应叠加计算。审判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问题:
(二)关于《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的“损失”。有观点认为,《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仅适用于消费者购买、食用不安全食品后造成其人身健康损害的情形,亦即“损失”仅指人身健康损害造成的“损失”,只购买不食用或者食用后未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的,不适用本条规定。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符合法律原意。第一,该法第148条并未规定只有造成人身健康损害的,才适用惩罚性赔偿。消费者花钱购买的食品不能食用,本身就是损失,而不论该损失是否涉及人身健康损害。如果说消费者必须在食用食品后遭受人身健康损害才算是损失,那对保护消费者是极为不利的,也与《食品安全法》的立法本意相悖。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食品药品纠纷规定)第15条对此已作出明确回答。本条司法解释将赔偿“损失”与仅购买即可主张价款10倍赔偿金并列,明显否定了只有造成人身健康损害才有权主张价款10倍赔偿金的观点。
(三)关于《食品安全法》第148条中的“明知”。所谓“明知”就是明确无误地知道。这是《食品安全法》为食品经营者设定的最终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条件。由于“明知”属于行为主体对相关事物认识的状态,审判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要求制定司法解释时将其具体化,便于办案中适用。
笔者认为,宜认定下列销售食品的情形构成《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的“明知”:
1.更改食品生产日期、批号的;
2.同一批食品经有关部门检测确定为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要求召回或者责令下架的;
3.自未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处进货的; 4.未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履行进货查验记录义务的; 5.未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运输、储存食品的。
(四)经营者“应当知道”能否参照“明知”处理。与“明知”不同的是,经营者“应当知道”是一种法律推定,事实上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应知而未知,应推定其主观上存在重大过失。譬如,经营者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在发现过期后还继续销售就属于“明知”,而有时候确因疏忽而忘记食品已过保质期而继续销售,在其两种主观状态并存的情况下,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通常按“明知”来认定。因为销售安全食品属于法定的强制性义务,无论经营者“明知”或者“应当知道”而销售过期食品,均构成违法。如果将“应当知道”视为不知道,免除经营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显然不符合法律精神,对消费者也很不公平。
笔者认为,根据审判实践和以及生活法则,可以将“应当知道”作为“知道”处理。理由是:
1.我国多部法律规定当事人“知道”(即明知)和“应当知道”承担同一法律后果。(如《产品质量法》第61条的规定);考虑到当前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情况普遍,市场诚信缺失,将“应当知道”排除在承担价款10倍赔偿责任之外,不利于遏制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
2.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明确“应当知道”参照“明知”处理。例如孙银山诉南京欧尚超市买卖合同纠纷案。孙银山在该超市江宁店购买“玉兔牌”香肠15包,其中价值558.6元的14包香肠已过保质期。孙银山到收银台结账后向该超市索赔未果,遂向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欧尚超市江宁店支付售价十倍的赔偿金5586元,最后该院判其胜诉。
(五)关于不安全食品的认定。制售不安全食品是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前提条件。因此,正确把握不安全食品的标准,是法官办案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对认定不安全食品的标准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采用实质性标准,即只有当销售的食品本身有毒有害,才可以认定为不安全食品。第二种观点认为,认定不安全食品包括两种情形: 1.食品本身不安全。例如,通过感官即可发现食品已发生霉变或者腐烂变质,或者食品外表状况良好,经检验发现食品有毒有害。
2.依法推定的不安全食品,而实际包含了不安全食品和安全食品。例如,刚过保质期的食品,或者未依法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而生产的食品,经检验不一定全部不合格,但均应依法认定为不安全食品。笔者认为,食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归类为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地方特色食品,故认定不安全食品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结合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宜认定以下三类食品为不安全食品: 第一,有毒有害食品,食用后可能致人疾病或健康状况下降;
第二,特殊食品不符合特定人群对食品质量的需求,影响身体发育或者体能的恢复。譬如,用普通面粉冒充婴幼儿乳粉,虽然普通面粉无毒无害,但缺乏必要的营养成分,对于婴幼儿这一特定群体的成长发育则具有危害性,故应认定为不安全食品;
第三,依法推定的不安全食品,这类食品经检验有的合格有的不合格,但由于生产经营食品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对合格部分的食品也应推定为不安全食品。
适用推定的大致以下5种情况:
1.非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无照生产经营食品、入网食品经营者未进行实名登记等情形。未经政府许可即擅自生产经营食品很难保障食品质量。尽管这种食品有时检验合格,但因其生产经营的非法性和不安全食品隐患的存在,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故应将其制售的食品推定为不安全食品;
2.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销售过期食品为法律所禁止。尽管刚过保质期的食品不一定有毒有害,但其存在不安全隐患,为维护食品安全,应将过期食品认定不安全食品;
3.“三无食品”(即无生产厂家、无保质期、无生产日期的食品)。制售“三无食品”为法律所禁止。食用“三无食品”可能有的安全有的不安全,但因其存在超过保质期消费者不知道而仍然购买的情形,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故应将这类食品推定为不安全食品; 4.非法添加药品的食品。除食药同源的物质外,食物与药物具有不同性质,一经非法添加就会改变食品性质,可能影响消费者健康,故应将这类食品认定为不安全食品;
5.走私进口的食品。走私进口的食品逃避国家检疫检验和关税,存在重大不安全隐患,即使经检验合格,也应认定为不安全食品。
在认定不安全食品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正确区分不安全食品与不合格食品。不安全食品属于不合格食品,但不合格食品并非都是不安全食品。因为国家鼓励企业采用高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食品,这类食品标准被称为推荐性标准,经常列入行业标准或者企业标准。即使食品未达到推荐性标准,但是达到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就不能认定为不安全食品。审判实践中,切忌将不合格食品等同于不安全食品,把惩罚性赔偿扩大化。
2.正确处理不同食品安全标准的关系。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其中前两个标准是政府制定的强制性标准,企业标准是在没有前两种的情况下企业采用的标准,推荐性标准是企业自愿选择的高于强制性标准的标准。审理食品纠纷案件应以哪个标准作为认定食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1)就食品安全的强制性标准而言,国家标准处于优先适用的地位,只要有国家标准,就不得适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只要有地方标准,在其行政区划内就不得适用企业标准,没有前两种标准的,适用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标准;
(2)就推荐性标准而言,这是严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标准,只要食品企业选择适用这个标准,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就应当据此来衡量食品是否合格。但是,如果经鉴定证明采用推荐性标准的食品实际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费者请求适用《食品安全法》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进行处理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如果经鉴定证明食品达到了食品安全标准,但尚未达到其采用的推荐性标准,也可以认定其行为构成违约,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对于尚无食品安全标准的新品种食品,应当以《食品安全法》第150条规定的食品安全的基本标准作为认定食品是否合格的依据。
3.正确区分不安全食品与安全食品标签、说明书的缺陷。《食品安全法》第148条将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作为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例外。办案中应注意把握两点,第一,食品本身是安全的,只是标签、说明书不完整;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影响食品本身安全、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不应认定为不安全食品。第二,“三无食品”、在标签上更改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品,应当认定为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并认定为不安全食品。
第五篇:十不准承诺书
“典当行经营十不准”承诺书
一、不准非法集资
二、不准吸收社会存款
三、不准无抵押/质押放款
四、不准超范围经营
五、不准超比例放款
六、不准越额收取息费
七、不准违规处理绝当品
八、不准虚假开具或不开具当票
九、不准虚报、漏报统计数据
十、不准出租、出借、倒卖经营许可证
承诺人:时
间: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