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深圳卫生人口计生工作要点-深圳卫生和计划生育
2013年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工作要点
2013年卫生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大八精神为统领,以提高市民健康管理水平和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为主要目标,坚决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深入实施“提质增效”战略,强化队伍自身建设,全面开展“廉洁诚信医院创建年”活动,开展“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建设市民满意医院”活动;继续实施“两大提升工程”和人口计生“五联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特区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完善卫生行业监管体制,抓好公共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推动卫生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市民满意的卫生人口计生系统。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各单位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今年工作的主线,认真组织学习活动,把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增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总体目标,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发挥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作用,加快完善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五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保障;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建立体现公益性核心目标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医疗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城市;推动人口计生服务
-1-
管理创新,建立“统筹协调、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宣传倡导、利益导向、群众自治”的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努力建设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卫生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市民对卫生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二、切实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加强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的监督检查,督促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管理制度,开展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严格执行党内监督条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努力建设“讲政治、顾大局,勤学习、勇创新,为人民、敢担当,善团结、共奋进,重廉洁、严自律”的领导班子。按照市委的部署,开展“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重点改进机关作风、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完善医德医风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和监督各单位持之以恒地开展医德情操、医学伦理教育;完善医德考评制度,将医德考评结果与医师执业注册、定期考核挂钩,与医师职称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
三、全面开展“廉洁诚信医院创建年”活动
要按照广东省卫生厅有关要求,在全系统全面开展“廉洁诚信医院创建年”活动,落实廉洁诚信医院建设目标,完善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廉洁诚信承诺、廉政风险防控等十大制度,促进依法管理、依法执业、依法行医,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组织各科室开展创建“廉洁诚信科室”活动,2- -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廉洁从医指引手册》,争当廉洁诚信医生、护士。组织开展“以案明纪警示教育”活动,以行政领导、行政后勤、药械采购、监督执法等敏感岗位的工作人员重点,以在本系统、本行业查办的典型商业贿赂案件和领导干部违法案件为教材,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拒腐防变的能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以卫生部“八不准”、市委卫生工委“五条禁令”的执行情况为重点,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责必问、失责必究”,严肃查处无视党纪国法、严重违纪违法的问题,坚决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开展“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建设市民满意医院”活动
(一)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服务水平的持续改善。各单位要围绕“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建设市民满意医院”为目标,从多种渠道主动查找和整改每一个服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各单位领导班子每个季度要开展一次“就诊体验日”活动,亲身体验在本院看病就医的感受,发现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在服务过程中收集患者、市民意见,发挥意见箱、意见簿、投诉举报信箱的作用;加强舆情监测和管理,收集网民意见。建立问题处理责任机制,落实对每一个问题的整改责任,每一件群众意见的处理责任。我委将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各医院明察暗访,帮助各单位查找问题、改进服务。
(二)以细节为基点,促进服务管理的持续改进。各单位要推广“感动式”服务,将对患者的人性关爱、温情关怀植入到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组织医务人员观看医疗卫生职业规范宣教
-3-
片,学习基本礼仪和服务规范;组织新上岗医务人员开展“授白袍”仪式,重温医务人员誓言;组织老专家向年轻工作者传授职业操守经验,以行业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对医务人员进行检讨性教育;健全办事指引,加强导医导诊服务,对患者实行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跟踪式服务,以及出院后回访服务。在候诊区、病房营造和谐温馨氛围,增加生活、文娱、科普教育等便民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争取年内预约诊疗放号量占全市公立医院门诊总量的比例达到30%;推广“居民健康卡”等就医“一卡通”服务模式、“先诊疗、后付费”等服务模式;推广全科门诊、综合诊疗中心、大科室等“一站式”等服务。
(三)以服务对象满意为目标,促进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单位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服务管理工作的标尺。在医务人员中扎实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的换位思考活动,促进其增强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优质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在挂号、收费、取药、导医导诊、护士站等窗口设立服务评价器,把评价权和监督权交到市民手中。完善以满意度为导向的购买服务、工资分配制度,引导全系统自觉围绕让服务对象满意这个目标,持续改进服务。
五、逐步深化医药卫生综合改革
(一)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探索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卫生监督与有偿技术服务分开,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整合、优化卫生人口计生领域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研究新增一 4- -
批投入少、效益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健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的运行保障制度,落实社康中心的业务用房、人力资源、卫生装备等配置标准,推动社康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明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保障制度和考核方案,提升对市民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水平。落实基本药物优先采购和使用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市民用药安全。
(二)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组织拟定《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办法》,理清与市医管中心之间的关系,做好各项工作的交接。配合市医管中心理事会、市医管中心的组建工作。根据管办分开后的新职能、新定位,强化市卫生行政部门在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全行业管理职能的落实;落实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医疗机构的属地化管理职能。发挥市属医院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三)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改革。健全院长负责制,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公立医院行业监管、出资人监督、内部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制度。深化岗位管理、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薪酬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四)继续推进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制度。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协调有关部门
-5-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推动建立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价格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医院推广门诊“打包”收费制度,启动单病种“定额、包干、预付”付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医院药品现代物流管理新模式。探索公立医院常用药品、卫生耗材集团化采购模式。
六、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大对资源配置薄弱区域的政策倾斜、资源配置、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增加妇科、产科、儿科资源供给,推动康复、口腔等专科医院建设。细化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等合作机制,推动医疗机构联网运营。推进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快建立防治结合、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与高等医学院校在举办附属医院等方面的合作。指导具备相应规模的医院达标上等。指导“三甲”医院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
(二)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学科团队整体引进、学科植入等多种方式,深化与国内外医学机构、领先学科团队的合作。加大对重点学科、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医学领先学科(群)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建立人员编制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政策;抓好住院医师、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学科带头人培训项目;提高护理人员的结构比例,解决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引进问题。充分用好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配套政策,培 6- -
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学科队伍。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研究出台向长期在社区工作的技术人员倾斜的政策。
(三)支持健康产业的发展。配合有关部门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高起点办医的配套政策,引进社会资本与国家级医学学科团队共同举办“十二五”期间规划的三级医院。支持具备相应规模的社会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差异化管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高端体检中心、临床检测中心、中医馆、养生保健俱乐部、护理院等健康服务机构,发展整形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等医学专科。
(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为依托,推动深圳传统医药学教育特色学院建设。启用龙岗区中医院。推进罗湖区、南山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中医院项目建设。推进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分院、中医特色门诊部项目建设。完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施“千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计划”,普及20项中医适宜技术。推动第二批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活动。
七、建立健全卫生行业监管体制
(一)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深入推行优质护理服务。推进临床路径电子信息化管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工作。深入组织实施“阳光用药”制度。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委局归口联系制度,加强医院药事服务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疗欺诈、违法医疗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广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等规范、公平、-7-
有效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健全顾客服务中心、病人关系科、门诊综合服务中心等医患纠纷处理平台,发挥医疗社工作用,提高处置效率;试点新版医疗执业保险制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医疗机构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正常秩序,防范恶性事件发生。
(二)完善行业监管政策法规。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组织实施,严控医疗机构无序扩张。推动医疗服务违法行为处罚条例、控制吸烟条例等立法工作。健全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运行标准和服务规范、监管标准和奖惩机制。完善卫生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体系。
(三)完善行业社会组织。支持市学会、医师协会等社会组织完善各专业组织架构,健全专家团队组织,发挥其专业作用;研究将医护人员注册管理、医疗质量评审评价等一些事务性、专业性工作通过购买服务和下放职能方式,交给行业协会、学会办理。
(四)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以“全员人口数据库”、“数字化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各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标准化、一体化建设。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居民健康卡”基本覆盖所有公立医院;“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覆盖10家医院。
八、注重抓好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
(一)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健康深圳人”为主题,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魄为目标,向市民宣 8- -
传倡导健康意识,推广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居民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重点采取如下举措:以倡导居民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为切入点,推出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的指导工具,设计与居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简便易行、能长期坚持、效果明显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方案,推广“每日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一辈子”的理念;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促进企业建设工作;推进心理卫生服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劳务工健康促进行动,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劳务工健康教育手册》;推进居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帮助居民发现和矫正不良生活方式;推进卫生系统、机关、学校、交通运输等场所控烟工作。发挥社工、社会组织在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健康管理、控制吸烟、心理援助等方面的作用。
(二)抓好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方案,提升对新发传染病、重大疾病暴发流行的防控能力。开展创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活动。探索性病规范诊治归口管理模式。组织实施《深圳市结核病防治规划》。完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推广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患者规范管理率。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完善麻疹、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三)提升妇幼保健服务内涵。完善基层妇幼保健体系。坚持以全人口管理及服务的定位,以优化“两个系统管理”为主导,以提高流动人口系统覆盖率、管理率为重点,确保妇幼保健主要指标稳定向好。深入推进妇幼安康工程,继续实施预防出生缺陷、-9-
地中海贫血防控、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项目,新增产后抑郁症筛查项目。拓展儿童眼保健及儿童、孕妇口腔保健服务内容。继续完善孤独症防治、高危儿管理、早产儿干预、肥胖儿干预等服务网络。
(四)提高卫生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卫生应急专家和处置队伍管理,加强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强化特殊技能培训演练。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进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协调和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制度。向市民普及卫生应急知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继续推进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创建工作。完善“中心统筹、院办院管”的医疗急救体系。推进急救医疗体系标准化建设。
(五)抓好重点领域卫生监督管理。完善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传染病、学校卫生等卫生监督长效机制,落实日常监督任务,实施专项监督检查。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抓好新《职业病防治法》宣传贯彻工作。抓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防护审查工作,加大重点监管对象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专项治理力度。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工作。完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体系。
九、努力增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效能
(一)贯彻《条例》,文明执法。抓好《深圳经济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尽快完善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形成以《条例》为龙头、不断创新的特区人口计生政策法规体系。10- -
组织实施《深圳市基层人口计生工作指南》,规范基层日常管理行为。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探索非深户人员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新模式。争创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高度重视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普惠”政策和计生“特惠”政策的衔接,加大奖励扶助力度,着力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和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
(二)全面实施“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在全市全面推进以免费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为核心的十大优生健康惠民项目,确保目标人群宣传覆盖率90%以上,筛查率80%以上。把“优生健康惠民工程”列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捐款,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确保工程顺利开展。把实施“优生健康惠民工程”与人口计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密切结合,通过开展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科技大练兵等工作,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三)切实抓实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坚持“网格化”管理基本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区域协作,不断拓展区域协作范围,规范区域协作管理。深入整合卫生、人口计生公共资源,促进阵地、队伍、工作平台等充分整合与共享。集中宣传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管理、药品监管等多股力量打击“两非”,形成长效机制。深化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考核改革,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突出重点、注重
-11-
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优化考核指标,减少考核次数,引导基层把精力放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上。
(四)大力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省“信息化建设推进年”工作部署,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制度,促进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加强人口计生数据动态监测,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完善计划生育证明管理系统,提高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办事效率。建立数据质量检查通报制度,完善人口计生数据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积极参与深圳市全员人口公共基础信息库建设,构建“数据集中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社区网格管理模式,实现多部门资源融合。
十、认真抓好宣传教育和督办查办工作
(一)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增强工作主动性。深入宣传文明服务规范,弘扬高尚医德风范,营造健康向上的行业新风;大力选树先进典型,褒奖好医生好护士,塑造人人可学的行业标杆。充分运用政务微博,组织策划“微调查”、“微访谈”、医院开放日等活动,宣传全系统今年开展作风建设,加强服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
(二)抓好督办查办工作。完善督办查办制度,加大对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要点、重大问题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加强与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办好议案、提案。健全本系统绩效评估体系,加强机关和直属单位绩效管理。落实安全管理、综治维稳、信访、机要保密,以及“双到”扶贫工作、医疗对口支援等工作责任制。抓 12- -
好“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启用“12320”卫生服务热线。推进机关法制政府建设,抓好档案管理、政务信息和信息公开工作。
-13-
第二篇:2014年深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深圳卫生和计划生育
2014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不断满足居民疾病预防控制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水平。
一、构建新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推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积极协调市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委、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出台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明确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业务用房标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基本装备和经费补助机制等标准,推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新区疾控机构按高要求、高起点的标准规范化建设。
(二)推进街道预防保健所职能转变。推进街道预防保健所逐步剥离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业务,强化传染病控制、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健康教育等职能,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能力。预防保健所职能和人员逐步与各区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接,成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基层力量。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紧密联系。制订和完善我市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社康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职能。
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机制
-1-
(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持续在重大、新发传染病等疫情监测、研判及现场处置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健全疫情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确保信息及时、公开、透明。加强与农业、教育、交通运输、质检等部门的疫情信息互相通报制度,确保信息及时共享。
(三)健全多部门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经贸信息委、出入境检疫等部门应对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口岸公共卫生事件等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宣传、公安、民政等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四)加强与港澳及周边地区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建立疫情通报、协同防控机制。定期参加粤港澳及东莞市、惠州市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报和工作交流活动。
三、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和疫情监测工作
(一)加强人感染H7N9和H5N1等禽流感防控工作。继续开展禽鸟类市场、养殖场等环境样品禽流感病毒监测,做好活禽经营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禽流感抗体检测,并对重症肺炎病例进行禽流感排查。
(二)加强麻疹防控工作。在千方百计提高适龄儿童8月龄 -2-
首针麻疹疫苗接种和18月龄复种的及时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认真做好麻疹散发疫情和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认真开展麻疹疫情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时段、辖区要积极主动开展专项督导,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三)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对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开展实验室检测,做好病原学监测并及时报告结果。按规范科学应对、快速处置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在高发时段,要主动督导学校、托幼机构落实晨检、缺勤登记追查、疫情报告、隔离传染源、健康教育、应急监测和必要时停课等措施。
(四)做好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工作。加强SARS、不明原因肺炎、流感、麻疹、手足口病、登革热、霍乱、伤寒副伤寒、疟疾和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工作预警灵敏度,定期进行分析及风险评估,制定综合干预措施。
(五)加强消毒监测和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手术室、ICU等重点区域以及托幼机构的消毒质量监测。继续开展病媒生物本底调查与抗药性监测。
(六)抓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与财政、民政等部门协商进一步加强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服务和管理,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特别是男男同性恋人群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动员检测工作,扩大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覆盖面。做好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申报工作。充分发挥社
-3-
会组织作用,通过购买服务或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逐步扩大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省、市艾滋病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支撑。
四、加强免疫规划管理
(一)加强脊灰、麻疹等重点疫苗针对疾病的防制。通过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疫点补种、疫点处置、加强免疫监测、规范冷链管理及异常反应处理等措施,努力使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麻疹疫苗接种及时率达到90%的高水平,继续维持我市的无脊灰状态,继续向消除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的目标努力。
(二)全面开展预防和控制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依托深圳市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及助产机构分工合作,努力实现每名孕产妇免费检测乙肝两对半1次,检测率达90%以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率95%以上;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4小时内及时接种率95%以上。
五、开展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监测及检测
(一)做好膳食营养监测。完成深圳市居民户膳食调查,形成《深圳市总膳食研究报告》;做好深圳市居民户碘盐监测和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碘缺乏病宣传教育活动,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帮助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特殊人群的营养监测工作。
(二)积极推进医院及社康中心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4-
以广东省新增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为契机,推进深圳3家新增医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同时继续巩固社康中心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成果,提高症状报告质量,做好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相关预警模型。
(三)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以国家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示范点项目为基础,开展“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继续加强与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急救中心等相关单位的横向合作。继续开展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以生活饮用水健康风险评估为突破口,逐步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
(四)落实和完善学生常见病监测和防治工作。在全市44所监测点学校重点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做好学校教学环境监测工作,印制课桌椅号码,规范教室课桌椅配置;在全市28所伤害监测点学校继续开展深圳市中小学生伤害监测网络直报工作,对骨折案例做深度访谈;推广使用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确保公立学校覆盖率保持80%以上,完善短信预警信息功能,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
六、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基础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疾控机构机房和数据中心建设,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重点保障覆盖全市的免疫接种、学生健康监测、健康体检及传染病报告管理等涉及全市范围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运
-5-
行。在市级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全市疾控机构应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处置信息系统。
(二)拓展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积极与市医学信息中心沟通,对现有医疗数据资源进行摸底调查,推进疾控信息与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康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
-6-
2014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按照全市卫生工作部署要求,继续贯彻落实《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着力推进各项慢性病公共卫生项目的全面实施,实现慢性病防治重点工作新突破。
一、加强结核病防治项目的管理
(一)继续开展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
继续实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强化耐多药结核病人纳入、治疗和管理工作,按要求达到项目各项管治指标要求。耐多药结核病可疑者筛查率达到80%,以区级为单位开展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管理工作,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4年7月,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项目终止后,做好项目终止后的各项衔接工作,延续实施其各项技术策略。加强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耐多药结核病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新区实验室能力建设,第三季度前能够独立承担结核杆菌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工作。
(二)落实结核病电子网络督导服药管理。
继续完善“结核病电子网络督导服药系统”,加快电子督导服药点建设和耐多药结核病人督导服药网络化进程,进一步规范督导服药管理。肺结核患者的电子网络管理纳入率≥95%。开展结核病电子网络督导管理培训,推进耐多药结核病人督导服药网络模块建设和应用。加强专项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7-
二、规范实施梅毒预防控制项目
(一)继续实施全人群梅毒预防控制项目。
落实《深圳市重点性病防治规划》的要求,扩大筛查覆盖面,加强对梅毒病例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免费梅毒检测率均达到90%以上,为梅毒抗体阳性者提供必要转诊服务的比例达到90%。
承担艾滋病咨询检测点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求询者和服药者须主动提供免费梅毒筛查检测服务,对梅毒初筛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诊检测;对梅毒初筛和确诊检测均阳性的患者,提供正确诊断、规范治疗、随访与建档管理。无条件进行初筛和/或确诊检测的机构须将样本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不具有性病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无青霉素药物的医疗机构应将梅毒患者转介至项目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二)开展梅毒规范化诊疗试点项目。
成立市一级性病诊疗质控中心,各区完成一家梅毒规范化诊疗试点单位,进一步规范全市性病诊疗服务行为。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80%以上,梅毒患者诊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规范治疗率达到70%以上。
组建深圳市性病诊疗质控专家组,依据国家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和广东省性病诊疗相关规定等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督导和专业技术指导。市专业防治机构组织全市性病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及考核,提升我市性病诊疗技术整体水平。
-8-
(三)创建梅毒综合防控示范区试点。
开展南山区梅毒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探索和积累梅毒综合防控模式和经验。按照广东省卫生厅和省性病防治中心有关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做好示范区相关调查和人员培训。全面推动各项梅毒防治措施的落实,加强督导和技术指导。
三、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落实《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规划(2013-2015年)》,执行《深圳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我市各区均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2014年完成45个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完善示范点动态管理;全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不少于200人。
建立和完善可持续性的多部门合作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于二季度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技能培训;加强健康教育,积极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等健康宣传主题日,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舆论环境;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加强对已建设的健康支持性环境的维护与动态管理,研制推广适宜健康支持性技术和工具,并开展项目绩效评估。
四、强化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动态管理
加强国家慢病综合防示范区的管理,推动我市慢病综合防控工作健康发展。保证我市6个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省级、-9-
国家动态管理。对照动态管理标准从保障措施、社区诊断、监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患者管理七个大项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全面推动全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确保高质量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动态管理评审。
五、继续开展“健康口腔,幸福家庭”项目
按照“健康口腔幸福家庭评选标准”完成示范家庭的自评工作。收集2次自我管理记录表,完成2次项目干预。加强项目干预工作力度和质量。做好自我管理记录表的使用,提高家庭干预指导质量。收集并且开展项目终末调查,完成数据录入与核查。做好示范家庭的评选和总结工作。
六、推进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措施
继续推进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管理服务,力争早日完成省下达的医改任务数。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信息化系统,切实提高项目干预的效率和质量。加强项目相关人员“基层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培训,向基层全科医生发放《揭秘糖尿病防治误区》科普教材和《内分泌医师手册2013版》,提高社区慢病防治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市区两级专项督导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整体防控工作质量。
七、开展国家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试点项目
探索研究“关口前移”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在福田区12家社康中心,完成3000 -10-
例高危人群的干预与对照研究。建立慢性病高危人群管理信息库,及时进行随访和管理。开展人群健康教育,为高危人群提供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转变对慢性病的态度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八、开展中国成人血脂异常健康管理服务试点项目 探索和实践血脂异常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技术和模式,控制血脂异常流行,完成深圳市血脂异常人群流行病学现况和随访管理现状的基线评估报告。在全市50家社康中心开展该项工作,每个社康中心管理300名血脂异常患者,其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250人,单纯血脂异常者50人。建立血脂异常人群管理信息库,及时进行随访和管理。开展人群健康教育,为异常患者提供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普及健康防治知识。
九、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
开展流动人口可疑病例线索调查、麻风密切接触者检查、疑似病例报告及病例诊断治疗等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深圳市流动人口中的麻风病人,控制传播,降低发病,减少畸残,探索适宜深圳特点的流动人口麻风病人发现方式。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率(延迟期在2年以内,且无可见性畸残者)达到60%;新发现麻风病患者中2级畸残者控制在15%。
在综合医疗机构的皮肤科、神经科门诊、体检科及社康中心开展主动发现疑似麻风病例工作。加强医疗机构相关卫生人员的麻风防治知识及工作能力培训,相关卫生人员的麻风病防治技能培训率达到国家及省的相关要求。加强疑似麻风病人资料的信息
-11-
化管理,提高发现疑似麻风病例的质量。
十、大力促进无烟环境建设
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培训工作,评估我市成人烟草流行情况和各类场所控烟工作基础。完成对深圳市控烟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培训,组织开展各类禁烟场所的培训和控烟志愿者培训。完成项目评估调查和城市成人烟草流行调查工作。编印《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培训教材,举办市级成员单位、各类禁烟场所、控烟志愿者培训班。制定无烟环境促进项目评估方案,组建调查队伍并培训,完成对各类场所控烟现状调查。按照中国城市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方案,完成15岁以上成人烟草流行调查。
-12-
2014年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将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防范重性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行为发生,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
一、强化精神卫生工作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市属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牵头建立完善精神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机制,促进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加快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步伐,着力加强新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协调出台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市区两级精防机构分工协作,明确责任,确保全市精防工作统筹有序开展。落实社康中心精神卫生职能,加强网底建设。
三、夯实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理治疗工作
督促全市医疗机构落实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报病制度,避免出现漏报、迟报。推进医院-社区双向转诊,落实精神病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管治质量。结合全市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工作,对我市精神病人信息进行梳理,提高信息的有效性。继续每月通报重性精神病人管治工作。加强每月新报重性精神病人社区管治工作。2014年全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5%以上。
四、加大精神卫生培训工作力度
-13-
结合工作要求和服务需求,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区精防机构专业人员和社区精防医生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特别是新入职、新换岗人员培训,强化区级精防机构与社康中心工作联动。组织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康复和家庭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家庭监护能力。
五、扩大心理卫生进社区示范社康中心建设
2014年示范社康中心覆盖率达到30%。按照心理卫生进社区示范社康中心建设方案,以示范社康中心“七好”为标准,加强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提升示范社康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家庭访视、健康教育、转诊联络等社区服务。
六、深化ACT项目服务内涵
继续推进ACT项目工作,深化服务内涵。组织举办ACT项目现场工作交流会,规范服务流程,完善评估体系,提升多学科团队服务能力。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工作覆盖面,增强发展活力。
七、加强企业心理健康指导
巩固现有试点企业心理健康指导项目工作,协助企业内部建立心理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内部心理救援资源,加强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企业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咨询、应急处置、转诊转介等服务。
八、推进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项目
夯实现有老年居民心理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宣传普及预防老年疾呆、抑郁等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开展老年人心 -14-
理疾病筛查。建立精神疾病转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心理卫生服务。
九、开展精神疾病反歧视宣传
动员全社会多部门力量,充分发挥媒体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进社会大众对心理保健知识和精神疾病的了解,提高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营造关爱和谐的社会氛围。
-15-
2014年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要点
2014年,我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推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提升各类健康促进场所工作内涵,积极宣传贯彻《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大力传播健康素养知识,打造品牌健康教育活动。
一、继续整合健康教育资源,加强专业人员能力建设,推进专业机构规范化建设
继续优化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传播资源与平台,不断扩大健康教育网络覆盖范围。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的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加大培训督导和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全市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各区(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辖区内各级各类机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继续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推进落实全市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标准,推动全市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上台阶。
继续调研论证健康促进条例的立法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更加有效的推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的政策导向与途径。
二、推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升社区和医院健康教育服务
继续推进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考核标准,-16-
加大培训、督导和考核力度,提升社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成效。进一步强化医院健康教育职能,加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负责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项目督导,各区(新区)负责本辖区开展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工作。
三、推广标杆工程建设经验,深化场所健康促进工作 总结标杆工程创建工作经验,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广创建成效。修订健康场所标准,进一步扩大扩大健康场所的覆盖面。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及各区(新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加大对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的督导、培训力度,整合各类场所的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利用青少年艾滋病爱心大使深入社区、企业开展艾滋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
四、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范围,普及健康素养知识 进一步完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将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编制《深圳市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针对市民健康素养监测发现的低健康素养问题,制定全市健康素养干预方案,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针对性干预。充分利用现有传播方式与平台,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大胆创新实践利用新媒体传播健康素养知识。
五、加大深圳控烟条例宣传,推广无烟场所控烟工作经验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开展烟草危害和控烟知识宣传,提升市民控烟意识。推广无烟场所控烟工作的经验,扩大各类无烟场所的社会影响力。采取督导检查、-17-
媒体暗访、公开曝光等手段,推动禁烟场所无烟环境工作。加大对控烟和戒烟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准备,提升工作平台网络覆盖水平为实现健康素养监测信息报告、日常业务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信息网络化,开展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健康教育与促进模块的需求分析。梳理现有健康教育网站宣传资源,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全面的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平台。拓展健康教育短信平台发布范围,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七、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推动健康城区的创建 召开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研讨会,探讨制定健康城市创建的指标体系和可行性方案。总结我市部分区的健康城区创建经验,推动各区(新区)开展健康城区的创建。
八、推进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行动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广东省“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基地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宝安区西乡街道、坪山新区坪山街道和罗湖区莲塘街道三个“行动”示范基地的健康促进工作质量,加大干预力度,树立品牌形象。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要加强对示范基地的督导,各示范基地所在区(新区)要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
九、构建立体多维的传播体系,打造品牌健康教育活动 进一步丰富立体多维健康传播手段和平台,以加大宣传鼓动力度,营造“人人关注健康,关注人人健康”的氛围为中心,大力宣传健康素养66条和健康四大基石的内容。打造优秀健康教育科普专家团队,让首席专家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学校和 -18-
机关,送健康上门。打造市民参与度高的健康教育品牌活动,比如“万人万步”活动、“百场系列公益讲座”等。
-19-
第三篇:2015年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5年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推动全县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期、卫生计生机构改革的融合期“三期叠加”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全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意义重大。全县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卫生计生工作要求,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与民生并重、预防与监督并进、服务与质量并抓、党风与行风并优的工作思路,突出“改革、统筹、发展”的工作基调,在医改工作上有新意、公共卫生上有亮点、计划生育上有提升,实现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人民健康、增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推动全县卫生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
(一)创造条件,推进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按照“县整合、镇增强、村共享”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深度融合;卫生监督与计生执法的有效对接;乡镇卫生院与计生站的院站合一;村级卫生室与计生服务室的资源共享;推进全县卫生计生工作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抓、责任共担”的卫生计生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实现卫生计生工作“双加强”,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双提升”,体现“1+1>2”的整体效应,切实做到机构合、人员合、工作合、人心合。
(二)政府主导,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4‟17号),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政府主办的方向,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将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造成的政策性亏损、重点科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大型设备购臵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做好床位、人员和技术岗位编制核定,加快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等核心价值的薪酬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
(三)综合施策,推进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深化县镇、镇村一体化服务改革,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推行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签约服务。完善药品“三统一”管理。加强药品配送管理,启动药品价格谈判和非政府办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在省级药品招标价格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议价,对高值医用耗材实行全县统一招标采购。组建药品督查队伍,开展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和结算全过程监管。
(四)创新理念,推进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做好生育信息采集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改革,精简再生育审批程序和材料,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全程代办制。开展网上申请、电话预约服务等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办事。切实加强生育服务管理,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信息采集工作机制,通过入户采集、办事采集、服务采集等方式,动态掌握辖区人口变动信息,及时更新全员人口库。创新基层服务管理模式,开展计划生育转型发展精细化管理乡镇、网格化管理社区试点工作,促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发展。
(五)整合资源,推进卫计技术服务改革。全面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着力解决服务项目重叠交叉、重复投资、资源闲臵浪费等问题。整合孕前免费优生健康检查、补服叶酸、孕产妇管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4个项目,新增产前筛查、产前超声检查2个项目,扩大产前艾滋病梅毒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2个项目覆盖面,对孕产妇从孕前、孕期、分娩到产后提供全程免费服务。第四轮母亲健康工程年内检查率达到85%以上,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年内达到80%以上。启动孕产妇系统保健基本项目,创建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着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二、坚持发展与民生并重
(六)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按照乡镇卫生院“四化”建设标准(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行信息化),开展 “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所有卫生院要达到“十统一”的标准(标识标牌、门牌、指示牌、工作制度、医疗文书、公共卫生资料、工作服、胸牌、病床单元、整体色调)。优化村级卫生计生室布局。按照镇村合并的方案和“城乡统筹、面向家庭、扩展职能、转型提质”的原则,重新规划村卫生计生室的布局,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每个镇至少建成3个以上集体所有制的村级、社区卫生计生服务室。健全村级管理服务网络。按照“县聘镇管村用”的原则,整合村级卫生计生管理服务人员,健全工作网络,充实工作力量,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基层卫生计生工作纵横衔接,确保计划生育国策落实有人抓,确保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服务不间断。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沿河湾、砖窑湾重点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整合项目和资金,实行台帐式管理,使其软硬件设施与重点镇建设要求相适应,技术服务水平与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相适应,全力打造县域医疗服务副中心和示范卫生院。抓紧实施好中央投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6月底前,县中医院、楼坪、高桥、镰刀湾卫生院的新(扩)建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56所村级卫生室按照镇村合并的要求和卫生计生资源整合的实际调整布局,4月份全部开工建设。县疾控中心实验楼抓紧开工建设,在6月底前封顶,年内投入使用。县妇保院住院楼建设项目力争在年内完成主体建设,县医院医技综合楼启动项目论证、设计及报批工作。县医院、妇保院在年内建成艾滋病检测实验室。
(八)加强民生项目建设。坚持民生为先。围绕“立足家庭谋幸福、服务民生促和谐”这一主题,将母亲健康工程融入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将优生促进工程融入到新农合报销范围之中,将家庭创业工程融入到幸福家庭创建活动之中,落实项目资金、优惠政策和奖励扶助资金,使家庭成员的婚育观念和健康意识得到提升,家庭成员优生优育及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家庭的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调整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围绕充分就业、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内容,强化优生优育、生产致富、子女成才、就医养老的保障,提高计划生育家庭生活质量。落实村级卫生计生管理服务人员的待遇,完善养老政策,稳定和优化村医和计生统计员队伍。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一证通”系统应用水平,创新人口信息采集机制,提高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质量,推进与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率达到80%以上。加快推进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六大信息系统,形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健全远程会诊系统和基层管理信息系统。启动发放居民健康卡工作,居民健康卡全覆盖,实现“百姓一张卡,政府一张屏”目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信息平台管理,个案信息采集率和及时录入率达到90%以上,强化区域间和职能部门的协作,做到管理互补、服务互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坚持预防与监督并进
(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着力构建大卫生格局。坚持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推动卫生工作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转变,从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从卫生计生部门一家主抓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把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作为卫生工作的根本追求,全面建设四大体系(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卫生应急、综合监管),积极开展四大行动(重点传染病防控、母婴健康、慢性非传染病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启动“健康##”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健康教育“六进”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使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大卫生的格局中转变。
(十一)推进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发挥居民健康档案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既往病史、健康检查与各级医院诊疗过程融为一体,推行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拓展6类19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的监管和绩效考核,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和手段,围绕面向家庭全体人员,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强化卫生、计生公共服务职能的对接,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工作。将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健康等八项职能融入到公共卫生项目中统筹实施。
(十二)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实施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建成县城区数字化接种门诊,新建两个市级规范化接种门诊。加大艾滋病、结核病、出血热等重大疾病和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加强对麻疹、脊灰等传染病的监测,防止聚集性发病。采取有力措施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态势,完成地方病“十二五”规划终期考核评估工作。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巩固产科达标建设工作,加强产前筛查、高危孕产管理,降低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加强45岁以上居民健康体检,创新体检方式,提高群众信任度。开展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重大活动等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广泛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巩固国家卫生县城成果。
(十三)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工作。整合卫生计生执法资源。强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执业,规范服务和执法行为。深入扎实开展打击“两非”和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深化再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强化孕期服务和孕情监测,加强出生实名登记工作,严肃查处“两非”案件,坚决打击非法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医院监管,规范从业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放射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特别要重视学校卫生的监管工作。加强医疗市场的监管,加大对非法医疗广告的清理工作。开展《献血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的监管。
四、坚持服务与质量并抓
(十四)扎实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按照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通过改造设施、优化流程、完善措施、科技支撑、突出人文、建立机制等,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开展服务行动,实现群众便捷就医、人文就医、安全就医、明白就医、智慧就医,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的。落实行动计划,要定期开展效果评价,注重发挥好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县形成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十五)切实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全面启动县医院二甲医院综合复审工作。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指标控制体系,狠抓医疗、护理、感控和检验四项质控,认真落实产科10项规定、医疗服务30条不准等核心制度,开展医疗服务质量专项督导和第三方评价监督工作,从严追究医疗安全责任,切实规范从业行为。实行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公开点评等措施,有效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头。继续开展平安医院建设,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健全“三调解一保险”长效机制,严厉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90%的医院(卫生院)建成规范的中医科和中药房。继续开展中医药科普巡讲工作,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
(十六)全面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坚持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医疗卫生优质的医疗保健资源、计划生育完善的基层工作网络,逐步建立一个适应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应加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适应建立和普及覆盖全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适应强化人的生命健康全过程管理的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出台人才政策。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用足用活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聘医学类本科毕业生项目、定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加强人才培训。全面落实好基层全科医生和临床骨干培训任务,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和脱产进修工作。开展对口支援。落实县级医院对口支援镇卫生院工作任务,对接好省级三级医院的对口援助工作,明确支援目标和项目,提升受援单位服务水平。
(十七)加快转变计划生育工作方式。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计划生育工作新常态,适应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融合发展需要,统筹谋划,优势互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三个转变”。工作理念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深化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简化再生育审批程序,加强县镇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大厅(窗口)建设,做好生育信息采集与共享,逐步实现生育服务证网上办理。工作职能从控制人口数量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转变。加强计划生育基础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用足用好“单独两孩”政策,有效调节人口年龄结构,坚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深化流动人口“一盘棋”机制建设,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对象从育龄人群向全员人口转变。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突出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爱工作,开展群众自治、诚信计生、阳光计生活动和“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不断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五、坚持党风与政风并优
(十八)加强党的建设。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狠抓问题整改,推行限时办结制,建立督查督办制,严格追究问责,努力建设清廉、务实、高效的工作队伍。要强化管党责任意识。落实“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不抓党建是渎职”的责任,主动担责、认真履职、扎实尽责。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把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落实好,严起来,有实效。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把好干部“五条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作为重要标尺,严格管理干部,从严问责追究。(十九)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履行“一岗双责”,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加强卫生计生职业精神培育,大力倡导“患者至上、精诚为本、关爱健康”的卫生计生职业精神。将行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着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继续推进“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服务、阳光计生、诚信计生等活动,树立行业新形象。
(二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发挥宣传教育的先行先导作用,全面深入宣传中省市关于卫生计生事业重大决策部署,做好深化医改、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重点工作的宣传。发挥12320、12356卫生计生公益服务热线作用,做好社会宣传和群众动员,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进人口和健康文化建设。通过现代媒体对卫生计生重点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展现卫生计生改革发展成果。强化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积极开展行业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传递卫生计生行业正能量。举办《健康##》电视宣传栏目,整合提升卫生计生网站,建立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易普及的健康宣传体系,使宣传教育不断凝聚推动卫生计生科学发展的正能量。
##县卫生局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15年3月10日
第四篇:2017年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7年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7年是实现市十四次党代会确定近期发展目标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为推进我市卫生计生事业稳步协调发展,制定工作要点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健康莱州建设”为目标,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主基调,推进新形势下卫生计生与健康工作,开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主要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深化医改,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优化生育全程服务管理,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 明显的举措,增进民生普惠共享,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一)持续深化医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1.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巩固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成果,继续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抓好县级公立医院核心指标管理,结合实际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县级公立医院人员总量管理,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落实管党治党依法办院主体责任,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理事会、管理层和监事会,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严格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信息监测管理,做好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等工作,确保完成综合改革责任目标考核任务。
2.科学控制医疗费用。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严格控制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空间,重点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加强分类指导,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实行科学控费。继续落实基本药物、常用药品网上采购制度,探讨建立低价药品议价制度,确保群众低价用药。加强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建立重点监控目录,规范诊疗和用药行为。
3.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机构标准建设,推动市中医医院“国医馆”建设,推进妇幼保健院三级创建和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二级晋升,完成镇街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体诊所标准化建设;做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和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整体提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在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基础上,继续推进县域内医疗联合体建设,明确医疗机构急慢分治服务流程和双向转诊程序,重点畅通向下转诊渠道,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4.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老年病房建设及市第三人民医院、慢性病防治院医养结合病房建设,探索镇街卫生院与辖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医康养结合”新模式,全面建立医养结合协作关系。鼓励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门诊部等医疗机构。落实国家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康复养老中心、护理院等民营医院建设,引导政府举办医院主动向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社区康复等领域延伸,建立多种协作机制。鼓励创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盲人按摩诊所、药店中医坐堂医诊所。支持社会资本投资 建设大型医院,推进掖城医院、昶礼医院医养结合民营医院等新批医疗机构建设步伐,尽快构建完善多元办医格局,满足群众多样化就医保健需求。
5.加快信息化建设。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加快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县级公立医院与烟台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接口对接建设,加强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网络信息融合,开展全市一体化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点布置,逐步实施数据采集、一卡通、诊疗辅助、预约挂号、双向转诊等工作,加快实现烟台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探索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助推智慧健康产业,积极推进预约诊疗、线上支付、在线随访以及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业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二)深化计生改革,优化生育全程服务管理
6.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完善配套保障措施,鼓励群众按政策生育。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每月进行出生数据分析总结,确保我市人口均衡发展。研究制定新时期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实行日常监管和第三方调查,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依法依规处理政策外生育。落实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探索开展网上办事,开展感动服务,积极推进“一次登记、全程服务”活动。做好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回头看”迎检准备,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统筹卫生计生资源,稳定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 工作网络和队伍,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妥善解决基层计划生育专干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有序推进计划生育协会改革,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优势与作用,按照职能落实好宣传教育、生殖健康咨询和优生优育指导、青春健康项目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困难计生家庭帮扶、基层计生群众自治等工作。
7、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贯彻《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抓好符合国家和省计划生育相关规定的夫妻奖励扶助政策落实,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夫妻享受独生子女费,独生子女父母为机关、事业组织职工的退休时给予本人一次性退休补贴,独生子女父母为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所在单位按照设区的市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对独生子女残疾、死亡后未再生育并且未收养子女的夫妻以及其他符合特别扶助条件的夫妻,对城镇其他居民和农村年满60周岁、符合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条件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分别给予特别扶助和奖励扶助。继续联合公安、人社、民政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和核查工作,确保应享受人员不重不漏,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到实处。
8.改善妇幼健康服务。完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中西并重,推进防治结合服务模式,实现保健与临床实质融合,建立有利于妇幼保健机构运行的新机制。强化母婴安全管理,持续改进产科质量,完善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规范危急重症转诊、救治网络,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 能力,保障母婴安全。推进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治,继续抓好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普查,提高优生三免费检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免费产前筛查覆盖率,落实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免费筛查、农村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妇幼健康服务项目。做好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创建,拓展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内涵。巩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市成果,推广使用国家母子健康手册,打造优生优育全过程“一条龙”服务链,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加强避孕药具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做好药具示范站复查准备工作,为育龄群众提供科学规范、安全便捷、有效优质的药具管理与服务。
9.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完善生育支持家庭发展政策,重视失独家庭和空巢家庭稳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加大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力度,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生活照料、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问题。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开展“健康家庭行动”,实施新家庭计划、家庭科学育儿、青少年健康发展等项目,健全家庭健康服务体系,做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管理责任,完善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制度,加强信息采集和交换应用,积极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长效机制,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 管理查询平台的管理应用,及时掌握本地流动人口信息,规范流入地生育服务登记要求、流程和流动人口异地生育服务登记工作。建立“计生找人、卫生服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服务模式,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三)强化医疗服务,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10.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医疗风险防范,开展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年和风险防范专项整治月活动。继续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在三级医院探索开展实名制预约诊疗试点,扩大日间手术实施范围,推进优质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建立全市一级及以上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档案台账制度,依托31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抓好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质控管理,构建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质量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服务透明度。加强脑卒中综合防治,组建脑卒中防治中心,开展脑卒中诊疗、康复技术培训。落实全市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规定,满足基层群众需要。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处方点评、病历评比活动,控制医药比,约束规范各类从医人员执业行为。规范医务人员管理考核,做好医务人员执业考核注册、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药师管理等工作。高度重视药品、血液、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和技术准入管理,保证医疗服务安全。
11.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提升年活动,继续推进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抓好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在全市培育壮大12个重点学科和9个特色专科。完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处置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修订细化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规划全市医疗急救建设布局,探索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医疗应急救援队伍,完善120急救通讯网络建设,开展医疗救援演练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化品事故、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加强全市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授权医学会专业委员会参与全市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 “三基三严”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借助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助发放、乡村医生定向培养以及财政补贴村卫生室建设等政策,巩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按省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要求,协调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完成2017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训招生工作。制定莱州市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健全乡村医生准入退出机制,确保网底不破。
12.紧抓中医药服务工作。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建立健全配套规章制度,强化市中医医院“龙头”作用,继续提升传统“名中医工作室”、治未病中心社会影响。全面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完成8处“国医堂”改造建设,基本实现镇街卫生院全覆盖。加强“五级”师承、中医确有专长、“西学中”、一技之长等专业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加快中医药传 承,开展全市中药饮片专项整治以及中药炮制、膏方制作技术培训等活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服务文化建设,创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实施中医药文化科普项目,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活动和“中医大讲堂”、“名中医讲坛”等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文化氛围。
13.抓好健康扶贫攻坚。以全市1355名建档立卡患病贫困人口为重点,严格执行门诊“两免两减半”和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保质保量完成分类救治和“八个一”工程健康扶贫任务。加快省定贫困村卫生室规划,今明两年完成9处省定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居民2.5公里就医服务圈。根据全省部署安排,完成全市2017“齐鲁光明行”贫困白内障复明项目。建立莱州市与宁津县医疗扶贫协作关系,做好莱州市与长岛县对口医疗支援工作,确保工作实效。继续联合民政、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做好全市贫困群众、计生特困家庭、“三无”人员、优抚对象以及交通肇事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疾病应急救助工作。
(四)落实疾病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14.加强重大疾病防制。以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艾滋病、布病、乙脑、霍乱、流行性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综合症、结核病等传染病为重点,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监测力度,全面落实综合性防制措施,确保传染病不发生暴发流行。健全完善卫生应急机制,修订完善卫生 应急预案,筹备建设卫生应急工作站,定期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开展预防接种信息化推进年活动,规范预防接种单位设置和资质管理,新建8处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完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健全完善5公里接种服务圈。做好二类疫苗省级公共资源采集平台县级集中采购工作,确保二类疫苗阳光采购。统筹抓好儿童和流动人口查漏补种、自费疫苗接种管理、接种单位日常督导、异常反应病例处置等工作,确保接种质量和安全。做好全市心理健康服务和精神卫生工作,配合烟台市做好全省心理健康服务与精神障碍综合防治试点验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及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全民健康促进等措施,推进爱国卫生长效机制建设。
15.推进公共卫生项目。突出老年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等重点项目,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继续落实村卫生室工作责任,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平衡发展。强化孕产妇、0-6岁儿童和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人群规范管理以及中医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抓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龋病预防等重大项目实施。大力推进残疾人健康管理,保障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做好卫生计生资源有机融合,鼓励镇街卫生院与辖区政府积极做好对接,借助计生三级网络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分配方式以及效果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聘请专家对各单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和整改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评价结果与服务经费拨付挂钩。推进慢病综合防控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省级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复审验收。完善以死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病监测系统,做好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土壤卫生监测、病媒生物监测、居民户碘盐监测、饮水型氟中毒村监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重点项目。
16.加强综合监督执法。紧紧围绕医疗服务市场、职业危害、消毒产品、饮水安全、血液质量、学校卫生、环境卫生、医院感染以及传染病控制、避孕药具零售市场等领域,全年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及时受理举报案件,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增强监督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做好执法文书和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卫生计生监督信息报告制度,不断提高卫生计生监督信息报告质量和效率。加强医疗机构执业监管,实施“双随机一公示”监督机制,实行监督执法全过程记录,实现医疗监督执法“常态化、规范化、程序化”,配合做好全省普法先进市创建工作。完善医疗机构校验监管流程,推行医疗质控专家参与制度,实施医疗机构校验电子化管理。继续做好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配合做好烟台市国家食品安全城市验收和莱州市创建“省级食安城市”工作。继续规范“三小”行业等公共场所经 营行为。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动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 17.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逐步落实行政审批“三集中、两到位”,实施“一站式”审批许可。清理整顿行政审批服务收费项目,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示。完成省市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录入工作,实现行政权力事项平台办理,加快实施“电子政务”服务。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规范“一单两库一规范”建设,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18.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对“四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建设,保持纠正医药购销、医疗服务和计生服务不正之风高压态势,着力查处刁难推诿、变相收费、权钱交易、收受贿赂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依法依规推进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行业禁入制度,探索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卫生计生领域优良信用环境。完善行风检查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落实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实行行风一票否决制,强化自律意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恪守服务宗旨,强化行业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
19.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拓宽主流媒体宣传领域,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坚持以群众满意为 目标,大力宣传医改进展成效、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加强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提高群众对医改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提高医务人员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医改的良好氛围。发展健康文化,净化传播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医学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就医理念,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三、保障措施
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和统筹发展大局观念,坚持将“狠抓落实”作为主旋律贯穿全年工作,拧紧螺丝,上紧发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0.重视事业发展质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为全市卫生计生事业稳健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落实领导接访包案制度,严控重大活动及政治敏感时期越级上访事件发生。健全“三调解一保险”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机制,提升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力度,推进医疗纠纷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探索病人医疗意外险投保工作,促进信访积案化解结服。完善警医联动机制,依法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提高医疗机构安全防范能力,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的管理要求,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培训、消防应急演练和隐患排 查整改等安全管理措施,推进“智慧消防安全服务云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加强经济活动资金管理,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业务经济活动行为,提高卫生计生经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好工会、团委、妇委会、计生协会、红十字会以及医学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职能,凝聚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合力。
21.抓好重点考核项目。紧扣全市责任目标考核要求,提前做好沟通对接,盯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中小学生健康状况指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以及计划生育人口目标责任制等省市科学发展观考核项目,提高考核权重,加大推进力度,确保考核名次继续保持各县市区一档。学深吃透考核标准,突出重点难点,明确职责分工,统筹抓好让群众满意活动、包保村庄、“阳光对话”回复、综合评议、走访交流、招商引资、为民服务实事、阳光政务热线上线、全面深化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人才发展、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信访积结服案、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政务公开等单项、综合以及加扣分、新增考核项目,确保年终考核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22.完善督导推进机制。争取各级支持,完善政府举办医院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长期债务化解。推动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坚持考核激励鞭策,加大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考核比重,量化细化考核措施,实行重奖 重罚,建立起更具活力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重点工作督办制和责任目标管理制,加强督查督办和考核问责,重视过程管理和中间考核,跟上督导,定期调度,切实做到有部署、有督促、有检查、有落实、有奖惩,全面提高卫生计生工作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综合管理知识和专业服务技能培训,打造一支讲政治、懂业务、顾全局的专业化卫生计生服务管理队伍,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执行效能。建立卫生计生系统荣誉制度,弘扬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从提升和改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全面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再上新高度,为建成“市强民富、宜居文明”新莱州贡献力量。
主题词:卫生计生 工作要点
下发:局机关各科室、各单位,全市各级各类卫生计生单位 报送:烟台市卫生计生委,莱州市人民政府。
莱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7年3月16日印发 共印80份
第五篇:2011年深圳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深圳市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
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先进集体(30个)
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应急办 深圳市急救中心120调度科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 深圳市中医院急诊科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 深圳市儿童医院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深圳市血液中心 深圳市卫生监督局 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罗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盐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宝安区卫生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 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 龙岗区卫生局
龙岗区人民医院 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卫生科 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 深圳华侨医院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深圳恒生医院 深圳龙城医院
先进工作者(95名)
杨建斌 田永张 刘冬云 冯伟
杨浩 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曹淑芳 崔宗玉 李欣欣
深圳市急救中心 卢小平陈忠标
深圳市急救中心 马汉武 谢旭 何建凡
深圳市疾控中心 孙东峰 陈卫
深圳市疾控中心 王召钦 高扬 陆坚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李智民 林涌钦 何坚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 陈 凯
刘海军
深圳市人民医院 冯永文 张立军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刘天钊
熊奡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林 峰
王刚
深圳市中医院 杨跃萍
汪皓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袁伟雄
刘军
深圳市儿童医院 方
莉
朴胜斌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朱为刚
张艳艳
深圳市血液中心
黄锦生
蔡创辉
饶志娟
深圳市卫生监督局 朱远燕
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
夏俊杰
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 徐晓强
深圳市健康教育促进中心 张
勇
福田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宁豪丁 邓凯杰 杨
维 彭文湃 何继宝 江
正 卓
菲 吉
勇 黄
铮 朱
薇 管石川 于长久 栗志辉 李成付 甘
勇 赵玉驰 许寿良 陈金喜 钱
旭 杨志伟 王
健
幸思忠
福田区卫生监督所
福田区疾控中心
福田区人民医院
福田区人口计生服务中心 罗湖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罗湖区卫生监督所 罗湖区疾控中心 罗湖区人民医院 罗湖区中医院 南山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南山区卫生监督所 南山区人民医院
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 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 盐田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盐田区人民医院 盐田区盐港医院 宝安区卫生局 宝安区卫监所 宝安区人民医院 宝安区中医院
王跃萍
宝安区沙井卫监所 饶春燕
宝安区西乡卫监所 徐建民
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 余思忠
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 吴义龙
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 段小贝 林斯星 魏天佐 杨克志 谢桂平廖
波 张秋敏 叶
坚 黄
洁 万孝先 李朝信 徐
勇 陈显荣 王
苏 贾海民 樊培新 何中文 王玉林 陈文振
邱泽文 韦厚明
朱竞丰
翟诚顺
赵东方
龙岗区卫生局 龙岗区卫监所 龙岗区横岗卫监所 龙岗区葵涌卫监所 龙岗区布吉卫监所 龙岗区平湖卫监所 龙岗区南湾人民医院 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 光明新区卫监所 光明新区人民医院 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 坪山新区疾控中心 广东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深圳华侨医院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深圳恒生医院
深圳龙城医院
深圳华侨城医院
2011年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系统安全管理
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名单
先进集体(40个)
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应急办 深圳市急救中心办公室 深圳市疾控中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保卫科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 深圳市人民医院保卫科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后勤管理处机电部 深圳市中医院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儿童医院后勤管理科 深圳市康宁医院 深圳市血液中心
深圳市眼科医院后勤管理科 深圳市孙逸仙血管医院麻醉手术室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深圳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福田区人民医院 罗湖区人民医院 南山区人民医院 盐田区人民医院总务科
宝安区卫生局 宝安区慢病院 宝安区大浪卫监所 宝安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龙岗区血站 龙岗区中心医院 龙岗区平湖人民医院 龙岗区计生局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 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 深圳华侨医院 深圳恒生医院 深圳仁爱医院 深圳健安医院 深圳远东妇儿医院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深圳阳光医院 深圳曙光医院 深圳同仁妇科医院
先进工作者(85人)
刘建华 孙林海 卜奇文
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应急办周大华
深圳市急救中心
彭朝琼
朱高云
深圳市疾控中心
谢育民
李慧涓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梁国穗
陈
铭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
沈倍义
李
京
深圳市人民医院
王大平
张
平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钟振煌
吴绍成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李顺民
陈
业
深圳市中医院
梁
明 袁伟雄 杨
洪 林浩东 刘国荣 成洪波 张志勤 陈辽平罗炳锐 杜修华 李福林 何文山 陈宏周 韩冰梅 张国安 黄和清 田华伟 陈文如 关键伟 林才华
杨健飞
胡迪泉
黄伟强
杨廉政
潘惠强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深圳市儿童医院
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
深圳市血液中心
深圳市卫生监督局
深圳市眼科医院
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深圳市保健办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深圳市人口计生科研所
深圳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深圳市计生服务中心
深圳市健康教育促进中心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
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福田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福田区人民医院
福田区慢病院
罗湖区人民医院
罗湖区中医院
肖少寒
罗湖区妇幼保健院
张明德
南山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杨坚真
南山区慢病院
王志远
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
周锦颂
盐田区卫生人口计生局
谢建潮
盐田区妇幼保健院
赖苑威
盐田区梅沙医院
杨北兵 伍廉君 刁平磊 宝安区卫生局
陈
旭
宝安区人民医院
马琼潮
宝安区疾控中心
廖亮星
宝安区观澜人民医院
张
胜
宝安区松岗卫监所
赵肇韬
宝安区计生局
潘锦涛
宝安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杨永平
钟伟州
龙岗区卫生局
曹智辉
龙岗区卫监所
黄为民
龙岗区妇幼保健院
廖九中
龙岗区横岗人民医院
罗琪芬
龙岗区大鹏人民医院
张
浚
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巫春颜
龙岗区坪地街道计生服务中心刘文霞
龙岗区坂田计生服务中心
谢宇航
光明新区公共事业局
廖
明
光明新区光明医院
徐晓东
光明新区公明医院
徐
勇
黄
东
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
孙国平
坪山新区人民医院
那学江
深圳华侨医院
王
莉
绍
民
深圳恒生医院
延陵仁
深圳仁爱医院
曹家佑
刘
颖
施银伟
陈
伟
陈瑞松
秦秀华
吴茂广
深圳健安医院
深圳远东妇儿医院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深圳阳光医院
深圳曙光医院
深圳健桥康复医院
深圳中海医院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