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设想
济南城市规划设想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两种形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得一个例子。
济南是中国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且是副省级城市,山东省省会。济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天下泉城”、“世界泉水之都”美誉,是象征中华文明重要起源的史前文明,所以做好一个好的未来城市规划会为济南加速建设国际大都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何规划济南在“十二五“未来5-10年的城市建造;需要首先认识到城市区域规划的重点: 规划未来济南城市的发展:
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做好济南城市规划,具体表现在:
一、中心城总体布局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以人为本,健全和配套建设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公共设施。
1、济南文化
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建立、健全省市、区和社区三级文化中心体系。强化行政六区的区级文化中心建设;配套建设社区级文化设施。
2、体育
以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创建区域性体育中心城市。按照省市、区和社区三级配置体育设施。完善省体育中心;建设六个区级体育中心,完善区级体育设施;结合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
3、医疗卫生
建立一流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规划建设疾病控制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应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基础上,加快投入、加快发展,构建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教育科研
优先完善义务教育,加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力度,建立教育科研基地,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相协调的教育科研设施布局。在旧城片区完善文东教育科研中心功能,整合现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形成文东教育科研中心区。结合工业发展布置科研用地。
5、工业
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以产业高聚集度、产品高加工度、分工专业化为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作用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与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紧密结合,促进和引导工业产业整合与集中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相匹配,统筹城乡工业产业的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产业向新城区及城市外围转移和集中。对于污染企业要加强环境整治,控制发展规模,有条件循序逐步外迁。保留的各工业街坊,结合各自产业特点,注重生态环境要求,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层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名城的保护
济南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城保护从继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和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环境出发,要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名城风貌保护的关系,坚持整体保护、重点保护和积极保护的原则。
1、泉水的保护
济南是著名泉城,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泉水的保护要坚持保护泉源、泉脉和保护泉眼、泉系并重的原则,坚持泉水保护和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妥善处理好保泉与城市供水关系的原则。尽快划定济南市区泉域补给区的保护范围,采取保护措施,加强绿化,涵养水源,合理拦洪蓄水,保持地形地貌,严格控制对泉水补给有影响或污染水质的建设活动以及工业生产活动。
三、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
将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适应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构筑“便捷、安全、高效、生态、多元”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城市发展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引导、支持城市功能及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要达到全方式出行的45%。
1、铁路枢纽
在既有铁路基础上,规划新建客运专线济及其场站设施。结合新动车及高铁客运专线的修建,规划新济南站、济南北站。规划建设以济南为中心,联系青岛、淄博、泰安等其他城市的区域快速铁路网络,加强区域交通联系。
2、公路运输
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网,加强与周边地市的交通联系,使济南与周围重要城市的交通高速直达。改建国道、省道,提高其技术等级,进一步增加公路网密度,改善公路网的等级结构,实现济南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中心城至市域内各县30分钟通达,各县中心至其所辖乡镇中心30分钟通达。
四、水资源保护
以水功能区划为依据,根据不同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防治对策。从涵养与保护两方面入手,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
1、加强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地表水源应按已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相应的保护规定加强保护。强化流域管理体制,改善上游来水水质,保证济南市能够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引用客水。
2、加强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在地下水汇流区,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采,多途径涵养地下水。合理确定济南泉域地下水的开采量,实现济南泉群全年喷涌。
五、能源
创建多元化的城市能源体系。加强政策性引导,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垃圾焚烧与发电综合利用;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六、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沿黄平原、黄河北部平原一带;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泉域地下水重点渗漏区、河湖湿地等;自然保护区等。
总之,济南市主城区以向东发展为主,以奥体中心、政务中心、金融商务区规划建设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主导,旧城区以调整优化为重点,加快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和小清河综合治理,提升强化城市商业、文化、旅游等中心功能,加强城市公共中心区建设,改善和提升旧城整体环境。其中东部城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而西部城区则以发展高等教育、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为重点。
第二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1)从福安富春溪滨水景观建设浅析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念 兰成全
(3)对承德县“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思考 杨宏伟
(4)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 朱蓉
工程管理
(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王秋明 靳立军
(6)谈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肖锋
(7)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杨军
(8)桥梁静动载试验的方法研究 戴泽涛 张春凤
(9)对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袁堂众
(10)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相关影响分析 张春凤 戴泽涛
(12)城际轨道车站市政配套建设的管理问题 张小龙
(13)泵站设备安全管理初探 李胜云
(14)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陈迪立
(15)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勘察方法与评价 卜勇
(16)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黄晓燕
(17)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应对对策 黄健明
(18)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李新胜
(19)对地铁竣工验收测量的探讨 曾波
(20)关于我国公路工程评标办法和评标程序中的要点分析 李扬 魏超
(22)水利工程决算审计分析 吴慧萍
(23)谈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岳岭
(24)Excel在公路工程清单复核中的简单应用 曹原萍 金松灿 郭俊虎
(25)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几点分析 李快贤
(26)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设物资管理模式浅析及思考 刘海燕
(28)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刘伟
第三篇:城市规划
财经学院 财政学 李晓梅 2010410054
如何进行城市规划
目前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摒弃初期广为流行的疾风暴雨式的“大开大发”、“大拆大建”,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创业、微绿地、微医疗、微农场、微调控”,这将成为城市转型、生态城和生态住宅规划建设的新原则。
研究城市问题,首先明确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最早的城市是以建筑美学为主体形成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工业革命的时期,功能主义的城市涌现,到现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不断扩张,在功能主义的城市中出现能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崩溃,大气污染等问题,人类的认识便慢慢转向生态文明,提出宜居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与大自然共生,自组织系统为主的城市。
自然界没有简单的事物,只有被人简化的事物,越简化我们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城市作为一种“组织”,其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断深化为最能发挥其功能的形态和找到最佳的“生态位”。未来不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我们是生活在未来的后面,城市的规划如果没有预见性,我们注定是失败的。两三百年前,香港就是一个村庄,但是现在经济无比发达;三十年前的深圳,就是一个小城,但是现在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城市,不认识到这种相互联系,那么城市规划最终会贻害历史。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曾说,我们已经走入一个“确定性终结”的时代,必须树立把自然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新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不再是基于确定性,而是基于偶然性。也正基于这种偶然性,可以判断出,未来并不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未来是一种动态的,不可捉摸的。城市的未来是一系列的不连续事件的积累,而规划只有承认和适应不可预见性,才有机会在21世纪获得成功。然而当前,不少地区的规划却是以可预见性来否定城市的突变与生存性,包括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为了行动上的管理方便,不少城市形成了功能分区,尽管是简洁明了,充满秩序的,但实际上割裂了有机构成,形成富人区、贫民窟、城中村、民族村等的对立。“僵化的城市规划和算命先生式的审批制度早就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充满变化的。”仇保兴说,只有通过规划、设计使我们的城市适应外部各种各样的干扰,最终成为百年建筑,百年历史,我们的城市这才是可持续的,低碳的。
重建城市“微循环” 大自然是充满了微循环,这种微循环是大自然的习性,而城市是人类狂妄自大的产物。正因为狂妄自大、无知的构筑,所以城市对生态的冲击极其巨大,80%的废气是城市排放,80%的能源是被城市消耗,80%的温室气体是城市造就,所以城市的转型就要解决这三个80%。实际上,在“十二”五规划中,拆迁法的改变正是一个关键的启发。显然,城镇化初期的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经被人们深刻的认识到,接下来以城市为单元来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日益明确。首先要对微循环做微降解。垃圾的循环、水的循环、材料的循环,各种各样的循环,把城市恢复到大自然的微循环的状态。举个例子,在中文大学的旁边,就有一个污水厂,但大学每个楼宇都应该微循环,减轻这个污水厂的压力,把他的废气分解、回收、利用,燃烧转化成能源。第二是微能源。目前传统的集中电力供热,整体效率≤30%,我们用70%的能源消耗在输电系统,这是巨大的浪费。建筑的结构就是挡风挡太阳,但我们把风能、太阳能利用起来,这一切就会变得更美好。农村的房子是灰色的瓷土作为吸热墙,把太阳能吸收储存起来,晚上再把这个能源释放出来。第三是微冲击。城市为什么被大自然冲击巨大,就因为城市不是一个自然体。所以城市规划的新原则,就是不改变原来地表、生态和山水城格局等,每一个城市的单元都力求零排放,自循环。例如在一个街道旁边的小天然湿地,就能够削减雨水的洪峰,同时能够冲击雨水带来的污染物,得到人工系统的回第四是倡导微更生。所有的城市是历史的,如果减少了大拆大建,我们能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我们能够实现历史与未来共存,包括北京的菊儿胡同,上海的新天地,“鞍山新村改造”等都是实现了“有机更生”。使流向河流的污染物减少95%。第五是微交通。城市最稀缺的是空间资源。步行的空间利用率是小汽车的50倍,我们的自行车空间利用率是自驾车的20倍,按道理讲,应该把空间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放在顶端,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经常把最浪费的、能耗最高的交通工具摆在第一位,这就是我们的失败,我们许多城市是机动车可达,但是步行和自行车不可达。第六,微创业。现代化的通讯工具,高速信息化,是创业的空间虚拟化,小型化,新加坡的“创业无定所”,硅谷的“车库的革命”,都使我们想到如果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干扰环境,都可以批准作为创业的场所。北京的798就是从原来一个废气的工厂变为最具有创意的城区。第七是微绿地。微绿地从美化景观到节能减排都有很好效果。建筑外立面绿化与外遮阳可以减少夏季50%空调。在夏天我们停车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停在树荫底下,为什么,因为停在树荫底下和没有停在树荫底下的车子的温度相差10多度,甚至更高。第八是微医疗。建立社区医院和家庭医生、全科医生,加上现代化的网络诊断,因为小型的医院,没有现代化的诊断体系,可以用网络诊断的方式,从重医疗到重预防,我们恢复中医的传统,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开支,我们把这个社会就变得无比的美好。第九是微农场。把我们生物的供应链搞得无比的遥远、漫长,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能耗,都是不确定的污染,都是食物的风险。我们在每一个建筑、城市、小区都能产出一个微农场,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第十是微调控。如果我们每一个社区是自治的、健康的、低摩擦的,和谐的,我们的城市就充满了生机,我们就会零冲突。当我们所有的政府都处在数字的管辖之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市民们严厉的监督,每一个公务员都奋起,政府就变得更加清廉、更加良治,社会就更加美好。就拿我的家乡汕头为例,汕头市正全力贯彻“四个理念“打造宜居海滨城市。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汕头市经过30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建成区面积从7.9平方公里发展到172.78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打造出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
大气魄的“三大经济带”规划,大手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文化为要、品质至上”城市建设理念的体现,使人深深感受到“改革成果惠及百姓,城市建设为了人民”的题中之义。在城市建设中,汕头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三问四权”,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做到规划设计贯彻人本思想,项目安排符合群众意愿,建设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征地拆迁维护群众利益。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突出宜居要求,强化宜居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实施,通过加快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使汕头的水更清、地更绿、天更蓝、风更爽、气更顺、城更美。坚持文化为要的理念,按照“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思路,突出“有机更新”理念,运用了“总体构架保留、细部有机更新”的处理方式,努力将汕头文化“找出来、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彰显汕头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味。坚持品质至上的理念,着眼于景观细节的精雕细刻,通过打造一批景观小品、雕塑、灯光工程,下大力气做好“显山露水”文章,充分体现多元共生、多元融合、多元和谐的特点,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美好感觉和无限回味。围绕“建设老百姓的城市、最宜居的城市、生态型的海滨城市”的目标,汕头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大手笔大气魄谋划城市建设,更加注重城市大框架下的精雕细琢,更加注重城市筋骨间的血肉通融,使汕头城市建设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市委、市政府以超前思路和超常措施,大胆创新投融资方式,运用BT、BOT、TOT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滨路、中山东路、机场路、金砂东路、天山北路、汕樟北路、黄山路等一大批市政道路改造建设相继推开,一
批绿化、灯光、环保、景观工程也加快推进。至目前,市区道路总长和面积已分别达到1500公里和265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625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
参考文献(广东建设信息网)
(南方日报)
第四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应由精英主导
德罗尔(Y.Dror)认为,规划即拟定一系列决策以指导未来行动,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决策集合与新的追求。那么,城市规划即给城市未来发展拟定计划。城市规划所拟定的目标,体现出该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目标,随之而来的是该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带给公众怎样的第一印象及折射出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但究竟城市规划是由精英主导好,还是公众主导,我认为精英主导更加合适。
公众对城市的规划没有什么概念,他们评价城市的规划是好是坏,绝大部分只从他们本身的利害关系和审美角度来考虑,并没有以整个城市为出发点。此外,他们缺少对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认识,还有对城市的宏观把控,所以他们对城市规划也是主观性的,片面性的。
相反,“精英”是指在某一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因此,精英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及考虑就有别于普通民众。他们会从各个方面(比如:经济体系,城市生态系统,人口发展,城市文化和人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研究、探讨。
下面就讲讲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更能说明这项工作更适合由精英主导。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技术与艺术,以及人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因此它具有综合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因此,它又是一项长期和经常性的工作。
通常情况下,这些精英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团队,并与政府协商,最后形成某种理念或某个体制。
在城市规划中,温哥华属于建设宜居城市的典范。
人口急剧增长给温哥华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为此,温哥华遵循“精明增长”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市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规划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令现代化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树立了打造宜居大城市的典范。
这活生生的成功例子不是由公众主导的城市规划,而是由政府和精英们共同规划并实施而产生的。
不过,公众参与是不可缺少的。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定,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因而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第五篇: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报告
该帖被浏览了2040次 | 回复了17次
论文简介:
开学之后,我们进行了两周的课程认识实习,先后参观了曲江水厂、规划院、咸阳机场、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广场、兴庆公园、莲湖公园、高新科技开发区、北郊经济开发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书院门以及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体
育馆等地。
西安曾是十三朝古都,经历代王朝兴衰,城市规划布局也日见完善。自从公元前11世纪,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到唐代整个城市布局已经很严整,分区也明确,并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的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坊里制在唐长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并且在坊中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唐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太祖将次子朱木爽封为秦王,镇守西安。明将五代、宋、元的长安城向北、向东加以扩展,形成今天西安古城的规模。清代在西安城的东北隅
修建了满城,占有今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其他街巷一如明代。
现代的西安城市也基本沿用古代布局,轴对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市内规划分为九个区、四个县,进行了多次规划,城市布局日益成熟。通过实习,使我们城市规划有所认识,对所学课程——城市规划原理有了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