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入推进教师成长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教师成长工程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实施了“教师成长工程”,构建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成长体系,探索了专兼教师协作机制,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学校也存在着专业带头人少、教师科研能力弱、执教能力尚需加强等问题。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落实学校《关于实施内涵建设攻坚的意见》,整改好山东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反馈的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入推进教师成长工程,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教师队伍建设有关精神,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为核心,以深入推进教师成长工程为主线,以促进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加快教学团队以及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执教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师
德素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富有创新精神与活力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引进急需为辅的原则,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教师数量满足学校专业发展需要,双师结构合理,专兼职教师生师比达到18:1;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显著增强,“双师”比例达到90%;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课程建设和科研开发及社会服务能力,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通过率达到100%;各专业围绕课程、项目等建立起合理的教学团队,每个专业群建立1个科研创新团队,在品牌特色专业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起“双带头人”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管理与服务机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优秀教学团队,教师管理制度健全、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机制和“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教师成长机制。
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按照精心培养、严格要求、合理安排、全面考核的原则,出台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管理办法,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的具
体内容和要求,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监督与考核,实行定期报告和终期考核,使新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围绕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对“适应期”、“成长期”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能力培训,开发校本培训课程,每年分期、分班完成不少于24学时的理论和教学实践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能力,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转正定级、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
(二)开展全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依据《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试行),对不同层次教师的业绩能力水平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专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制度,构建“学院、院部、教研室”三级培训体系,利用教师学习中心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校本培训。二级学院开展全员说课、全员听评课、公开课、观摩课活动,开展规范教学文件活动。围绕高职教育特色内涵和课堂教学规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资源整合运用能力。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检查和考核。并促进其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打造“优秀教研室”和“优秀教学团队”,力争每位教师执教能力有不同层次的提升。
(三)强化教师顶岗实践和技能锻炼,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落实好3年一轮的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不少于3个月的制度,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教师阶段性连续顶岗,加强计划管理、过程检查和考核,突出实施效果;深入开展教师“技能过关”活动,加强组织指导和过程监督,优化题库,提高专任教师实践操作水平;完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制度,每位专业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教学相长。制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常规化开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将教师企业锻炼、技能过关和指导学生实践作为双师素质认定的重要条件。
(四)加强产学研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科研规划和以专业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型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院部和专业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以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工艺改造、技术服务等为主要任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创造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多方位争取项目。开展第二课堂工程,鼓励成立以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等课程教学为载体,教师为主体,学生动态参与,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服务中心”或“工作室”,为教师开展产学研工作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开展基于实际需要、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立地式”研发项目。大力开展校本研究,鼓励围绕高职教学和学院发展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充分发挥11个应用技术研
究所的作用,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横向课题数量和质量。
(五)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团队培养发展机制
实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聘制度。设立专项资金,设置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岗位,着力培养14位专业水平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行业知名度高的专业群带头人,品牌特色专业设立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双带头”人岗位,其他专业设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每专业2—3人。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公开选拔、聘任制度。以专业、课程建设以及科技研发为主要任务,实行年度工作业绩考核。通过实施技能大师培养工程、核心课程骨干教师负责制等活动,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教务处和二级学院要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档案库,逐人登记落实,建立培训成长档案,在日常培训进修、国内外访学等方面给予倾斜。各专业以课程、科研课题等为中心组成教学团队,优化团队结构,形成分工明确、各展所长、紧密协作的人才梯队。
(六)探索专兼教师“一岗双职”协作机制,深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在对院部教师核定编制的基础上,设立20%的兼职教师岗位,拨付切块经费,由院部自
行聘任、考核和落实待遇。以合作企业委派为主要途径,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聘请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在学校设立教学岗位,在企业设立顶岗岗位,专兼教师互派互挂,探索“一岗双职”协作发展的机制。加强兼职教师培训和考核,对新聘用兼职教师进行不少于10学时的高职理论和教学基本功培训,逐步建立“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
(七)加强师德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将师德建设的着力点转移到关注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态度、责任和质量上。加强对师德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和承担社会兼职规范,规范教师行为。以院部为主体,加强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检查、督导,建立督导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教学责任事故的追究力度。每年评选师德标兵,树立标杆。发动学生参与,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崇德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制度
修订《教师成长工程实施细则》,细化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加强对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研和实践水平的要求,将教师成长信息与职称评聘考核信息对接,与职称评聘挂钩。修订和出台《教师到企业锻炼管理办法》、《专
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聘用管理办法》、《教师教学规范》、《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以及教师到企业锻炼、技能过关、高水平人才引进等方面管理制度,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
对教师按照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专任教师等不同身份实施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实行A、B、C、D四级评价,将学生评教、教师成长工程指标、年度工作实绩、师德表现及督导反馈信息等作为主要依据,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实绩,每年考核一次,按照考核结果兑现绩效工资,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教师岗位淘汰制度。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教师进行诫勉、转岗、高职低聘直至解聘。
(三)广泛开展评先树优,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规范校内各类评优树先项目,设立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工作者、师德标兵等固定奖项,每年组织评选,教师节前集中表彰,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每两年一轮开展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评审,予以表彰和奖励。完善教师科研奖励制度,每年进行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对取得的重大、优秀科研成果和指导学生取得技能大赛、科技创新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加大对优秀教师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大力挖掘典型事迹和案例,在校内设立“荣誉榜”进
行广泛宣传,增强教师荣誉感,营造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工作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考核
学院党委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统筹。人事处、教务科研处、宣传统战部等相关职能处室负责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各院部要积极行动,分项制定实施方案,列入日常工作计划,保证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要将教师队伍规划、教师培训及过关达标情况等纳入院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绩效考核办公室定期对教师队伍建设进展和成效实行专项检查,公开通报检查结果,严格落实奖惩,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篇: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清塬中学教导主任
程向锋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更热情地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在学校管理中,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下面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一些初浅的体会。
一、全面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体系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我们认为,现代教师应当具备如下素质:
1、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人先正己”。教师的基本素质渗透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它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
2、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首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其次,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学校教育不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
起点,是为继续学习作准备和打基础。因此,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充分反应终身教育的思想。
3、具有广博精深的文化专业知识和理论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学历,高学历是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师素质的共同特征。在业务能力上,要求教师从现在的“单一型”向“全能型”发展,像陶行知所倡导的那样做到“博专结合,博中求专”,成为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则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
4、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而且必要会实验、会写教育研究论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5、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当今的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现代教师要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方法。
二、努力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的健康运行机制
1、革除教师种种“终身制”,在竞争的基础上引入优胜劣汰机制
教育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中原有人事制度中暴露出来的某些弊端,已成为一种“瓶颈”,遏制了教育改革的深化,而教师队伍中的三种“终身制”,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排除。
一要革除“学历终身制”。学历本是教师学识与水平的一大衡量标准。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只认学历不管学识”的“一俊遮百丑”现象,以及“一张文凭一生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现象。所以学校应从教师的真才实学和工作实情上重点考核,而不能仅仅关注一张“文凭”。
二要革除“职业终身制”。由于教师近无下岗待业、竞争上岗之虑,远无寻聘、求职之忧,加之教师职业具有单兵作战和教师评价难以全面量化等特点,使得一部分教师不思进取,甘于平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所以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必须加以施行。
三要革除“职务终身制”。现实中教师职务评聘中普遍出现了“评聘评聘,评了就得聘”“聘了还得评”和“一次评,终身聘”的现象,形成了事实上的“教师职务终身制”。这一终身制的存在,使许多被聘任职务的教师,特别是聘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较普遍存在着“三少”现象,即工作干劲少了,学习研究少
了,以及论文与成果少了。所以学校必须评聘分开,“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举措必须落到实处。
2、处理好以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在规范的基础上引入激励创新机制
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两个方面,以法治校强调的是“法”的作用,要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必须明白,人治不能代替法治,学校必须有“法”,人人必须“守法”,这个“法”是实施学校管理的依据与准绳。一个“法”治的学校,应当有科学的计划,缜密的实施、认真的检查、客观的总结;应当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制度齐全、纪律严明;应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各尽其职,又协作配合;应当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奖勤罚懒,选优汰劣,在“法”的面前做到人人平等。我校一年多时间里,坚持以法治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为人师表,以德育人成为教师的良好风尚,一些不正之风得到遏制。有些教师因违反师德或无视校纪校规给予了处理:其中一位教师被调整岗位,一位教师被扣发责任奖。但是对于工作责任性强,教育教学工作干得好并作出了一定成绩的教师根据规定给予了当年成果奖,在一年中,教师的成果奖上下差额近千元。依法治校使我校的广大教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根本性转变。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因素,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上都要把人放在核心地位上,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要考虑到知识分子自身的特点和教师
工作的特殊性。在大事大非上讲原则,在小事小非上讲人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如果只强调依法治校,而忽视了思想情感的沟通,就容易伤害教职工的自尊心,也很难使教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也更难开展好学校的各项开作。
科学家指出,要想挖掘人的潜能,就要尽量排除对人的各种限制,让人在自由交往、互相关怀的环境中输入新的信息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学校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领导与被领导、校长与教职工之间能否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潜能的释放影响极大。因此,我们采取淡化约束,少设框框,多搭表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教育舞台上唱好教书育人这台“戏”。
三、重点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几项保障措施
1、建章立制,引导教师步步入格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建设好教师队伍,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召开教代会,虚心听取和接受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了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规范了评估条件与内容,为检查、评比、督导、奖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教职工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行为准则方面进行自我约束同时,逐步引导其由被动接受约束转变为主动性自觉管理自己,逐步形成管理自觉化。
2、实施“培训”工程,保证青年教师年年有进
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长远目标与现实要求兼顾起来,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尽快愈合教师队伍的“断层”,实现平稳过渡。同时,学校还启动青年教师“一二三四五”培训计划,要求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执教,工作上路;三年“指路子”,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四年“搭台子”,搭台唱戏,崭露头角;五年“拔尖子”,闯出校门,走向成熟。全员参与,严格考核,鼓励青年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教学“状元”。
3、开展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层层攀高
教育界有识之士认为:开展教育科研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良策,而且是培养学者型教师的明智之举。针对我校教师原来教科研意识淡薄,学校采取了“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办法,首先在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并有一定潜力的几位中青年教师,组建起学校教科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学校通过设置机构,编制人员,建立制度,安排时间,保证了教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教科组成员人人确立课题,坚持每周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开展教改实验,积累各种资料,学期末完成课题阶段性小结。经过一年的锻炼实践,教科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现在,我校已有太仓市学科带头人一名,校学科带头人3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广大教师在学科组人员的带动下,已萌发了科研意识,在自己的教学
实践中能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一年多来,学校教师已有近20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4、实施“名师”工程,激励教师人人争先
名师创造名校,名校造就名师。我们把“名师”培养作为队伍发展的最高目标,要求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朝着“十个一”的目标努力,即:树立一个好形象,练就一流基本功,精通一科教材大纲,掌握一套教育理论,具备一项特长,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创出一流的好成绩,总结一套好经验,熟练使用一套电教设备,获得一流的教改成果。以上十项内容促使教师苦练内功,争创名牌,争当骨干,争做带头人,争做科研型教师,争当一位名师。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工程,是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动力。我们认为,只要确定一个目标,形成一种机制,落实一套措施,那么,一所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篇: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本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紧紧围绕这一课题,抓住教师发展这个根本,从管理的创新入手,在搞好校本培训的同时,积极进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主线,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狠抓学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二、建设目标:
总目标:努力造就一支有名优教师引领、骨干教师支撑、青年教师紧跟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通过以校为本的培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通过以校为本的培训,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我们以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全面提高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活动,集中组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集中学习,做到对内容的深入领会。同时与教师签订禁止“三乱”、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包保责任书,以“两考三评”为契机,通过师德考核细则,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严格的日常量化考核,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在教师中开展评选“师德标兵”活动,通过师德征文和经验交流会深化师德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历炼中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品位的教师队伍。
2、营造校本研修的良好氛围,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坚持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多元化,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主发展”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1)搭建学习的平台,丰富教师的理论内涵,为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以学习为途径,采取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继续以深化“三新”为重点,结合新课程学习、结合实际案例学习、结合优质资源学习、结合教学中的随机问题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本学期我们将利用每周五的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对新课程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学习,让教师更深入地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积极贯彻教育局关于《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组织教师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分层引领的方法(专家的引领、校本培训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引领,外出学习汇报引领),同时引领教师读书,丰厚底蕴。倡导教师建立个性化的资料库,采取指定读书与自主读书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给教师推荐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订阅《四川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等杂志阅读,学校从网上下载有价值的材料印发给教师阅读。同时要求教师进行自主读书,记好读书笔记写出心得体会。为检验学习效果,学校将组织教师基本素质测试和理论知识测试,以此促进教师基本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集中培训,从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训,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素质。同时每月组织一次教师对《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依法执教的能力。
(二)、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活力、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三个方面组织加强,大力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提高骨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优先扩大师范专、本科的进修规模,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对部分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实行脱产培训、进修,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
2、大力推进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健全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发动全体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提高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为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把培训全体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突出的地位。坚持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改进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为重点,对这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制订不同条件,层层选拔,依次提高。选拔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选拔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也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
(三)、努力提高班主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全面直接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的教师。班主任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德育处通过组织外出学习、每月集体培训和班主任自学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熟练的业务知识,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研究,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具有示范性,得到绝大多数师生、家长好评的班主任队伍。
2、充分发挥骨干班主任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结对子活动.并通过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集体研讨等活动,促进班主任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鼓励班主任利用各种渠道学习搜集各种先进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并灵活运用于班主任实际工作中。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校长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导处具体操作执行,负责日常事务及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制度保障:以完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优秀教研组评选制度、教学事件认定及处理方法等。
3、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款,在公用和人员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队伍建设。
4、监督保障:根据规划,落实责任制,加强总结和考核评价。每学年召开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加强监督。有关信息及时反馈沟通,研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接受上级部门的专项检查
第四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泗洪县第四中学
我校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县教育局“规范创新、强师优质、提升内涵、和谐发展”的主题,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在抓好教育科研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年轻教师,创建学习型教师群体,全面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获零七县教育质量优秀奖。
一、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进一步抓好教学,提高工作质量,第四中学严格考勤制度,教职工工作期间不得擅自离岗,出门需出具出门证,上午前三节课下午三节课实行点名制度,确保教师在岗,确保教师有充足的备课和批改作业时间。
2.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不事先打招呼,不预约,可以随便推开每一扇教室的大门,听完课后及时评课,与任课老师交流,探讨得失,共同进步。
3.实行随堂查课制度,为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导处、教科室每节课随堂查课,一查教师有没有带教案,二查教案与授课内容是否一致,三查学生的学习状态,查课情况于每周教职工会议上公布,以此督促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
4.班主任竞聘上岗,能者上,庸者下。班主任的竞聘,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位教师均可报名参与,竞聘者现场演说,评委现场亮分,公平、公正、公开,通过竞聘一批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脱颖而出。
5.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科目设置全面,其中劳动技术课、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课由专职教师任教,有作业、有考核,不流于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也受到了县教育局检查团的充分肯定。
6.加强集体备课管理,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进行集体备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集体备课以组为单位,备课组长要严格按照集体备课制度做好记录,安排好组内公开课,收缴各种资料,公开课继续实行异班上课,教科室加强对集体备课的检查,根据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来评定和发放备课组长的津贴。
7.进一步搞好对外交流活动,与县内外各学校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定期开展与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活动,建立一种良好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8.实行课时工资制,多劳多得,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每上一节课,每备一篇教案,都与报酬挂钩。按规定完成并符合要求的,兑现课时工资,不符合要求的扣减相应课时工资,并限时整改,把工作量和报酬科学又公平地结合在一起。
二、发挥名师作用,提高队伍水平。
1.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成长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铸造名师的培养工程体系,以四级培养机制和“三级”结对的形式来全面推进青蓝工程与名师工程,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三级”师徒结对,即:三年内新教师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校级学科带头人(名师),校级学科带头人与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三级”结对体现梯队、层次发展。四级培养机制即:教学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2.开展校本教研,推动课程改革。继续坚持采用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科学研究、外出考察、学习观摩等形式,让教师不断开阔视野,了解新信息,掌握新方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强化校本研究,倡导教师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3.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创设条件,引进优秀教师;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完善教职工的职称职务评审考核激励机制和年级组、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评、聘分开,转岗分流,改进评价方法,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有效运用职级制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4.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一是教育理论培训。每周三下午利用1节课进行教育理论学习,聘请专家进行教育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学期有2次以上的专题教育理论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二是新教材培训。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市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指导的理论讲座。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对新教材、新课标进行系统地学习、讨论和研究;三是每学期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师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的水平。
5.组织各种公开课、学科竞赛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学科公开课”,即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教研组内上一节教改公开课,每年定期举办“教改汇报课”,同时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教学评比活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多位教师获县以上教师基本功大赛一、二、三等奖,有近40人次在市县上过示范课。
6.加强人文关怀,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关心爱护广大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切实帮助广大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利用现有条件办起了乒乓球室,阅览室„„
三、坚持科研兴校,以科研促课改。
1.构建骨干研究与全员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一般研究相结合的科研模式,开创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研究,项项出成果的“群学、群研、群绩”的群众性科研局面,让学校科研更好地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2.我校在论文参与上,采取激励机制,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正规渠道获奖的文章,学校都给予相应的奖励,每次参与人数指定与自愿相结合,参与总数不低于总人数的一半,几年来,我校论文获奖数均居县同类学校之首。
3.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的先导作用和指导功能,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科研的实验性和应用性的原则,坚持科研与教研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和指导功能,把教育科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把每一个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为各自的课题。如我们开展的课堂模式研究(先学后教)、差生转化研究、小班化教学模式研究等都很切合实际取得了较好效果。学校有8个省级课题已结题,多个课题正在研究之中。
4.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着力抓好影响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如继续抓好学校相关德育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发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内容、途径、手段、方法;抓好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究与实验的推广实验,以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三级课题管理模式;抓好学校选修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从而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抓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相关课题研究,抓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工作;探索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规律。
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四中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校已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化校园、廉政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形成了尚礼、求真、创新的良好校风,它必将成为每位学子放飞理想的乐园。
第五篇: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荐]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主动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优化,能适应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教师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围绕教育局中心工作,我县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应当全力推进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培训工程,走“培研一体”之路。重点开展师德培训、新课程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训等。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要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学校常规教育和各种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师
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伦理道德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培训,增强新时期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织学生及其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监督;学校要对教师的师德实行定期考核评估,并将评估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职务晋升、教师聘任的先决条件。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进行教育,问题严重的按照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处分,并在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先中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全县教师“三新”水平按照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要求,大力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
组织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骨干、重点培训农村教师”的培训原则,使小学、初中、高中全体教师都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继续实施“名师工程”。把实施“名师工程”与骨干教师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完成骨干教师培训任务。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培训,在全县建立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
水平精良、教学理念先进、能起示范和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组建县市以上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明星教师、学科带头人、十佳教师参加的高级研修班,使优秀教师在交流中实现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引领全县师资素质的整体跃升。
(四)改革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完善校本培训制度 要改革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大力推进以课堂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反思、自学——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以各学科教研员为主要培训者,以各乡校学科首席教师为骨干,采取集中培训、二级传导式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提高工作。组建培训者队伍,推行培训者岗位津沾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以岗定责。
建立“一评三考”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一评,即师德评议;三考,即全面实行教师的专业素质考试,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建设进程。
在开展好“三制”、“三课”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各个层次的教学开放活动。每学期分别召开县级八所开放校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各乡镇中心校也分别组织召开一次乡校级的课堂教学开放活动。活动针对问题进行研究,采取“确立主题、课例展
示、主讲教师围绕研究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领导和教研员结合课题研究进行点评、与会教师围绕主题开展参与互动交流研讨”的模式,突出体现各学科主导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确保课改信息、教研成果在广大教师群体中得到及时、准确的交流。
(五)加强薄弱学科教师的培养提高工作,努力解决个别学科教师紧缺问题
继续抓紧抓好中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英语教师、艺术类和综合类课程的岗位培训和培养,解决小学英语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紧缺问题。
三、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快速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建立城乡学校教师合作交流对口支援机制 通过鼓励和引导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对口帮扶”、“手拉手”、“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落实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开展好“三个一百”活动:
一是“百校结对、强弱联盟”,建立10所强弱联盟学校,并互派教师任教。将实验小学 与小城子小学等5所小学结成联盟校,XX一中与滨河中学等5所中学结成联盟校,提供生活补助优惠政策,下派1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从农 4
村中小学校选派38名骨干学科教师到县城各中小学研修,时间为半学期。
二是“百师带徒、人才孵化”,在县城中学中确定48名优秀教师与农村薄弱校教师结成帮扶对子,在县城小学中确定了30名优秀教师与农村薄弱校结成帮扶对子,建立师徒关系。农村结对教师可以随时到师傅学校听课学习,县城结对教师定期到徒弟学校听课指导教学。
三是“百课开放、光盘派送”,确定孙育红等1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开展教学开放课活动。组织省级学科带头人公开做课,全县学科骨干老师现场观摩,邀请省市教育专家现场指导,并全程录像。将观摩课录像资料刻录成光盘,在全县同学科范围学习研讨,实现优质课资源全县共享。
(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支教活动
在做好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要因地制宜拓宽支教渠道,发动各方面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支教活动。挖掘优质资源开展智力支教活动。
一是开展名师送课下乡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名师送课下乡活动,重点深入到偏远农村学校。送课采取“讲课、说课、对课”的模式,重在与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研讨,同时展示县级教学研究的成果,以期达到县域的教学资源共享。同时充分发挥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学科教学“十佳”教师、明星老师及专家型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间骨干教师水
平的同步发展。
二是开展教学联谊片区互动活动:建立城乡教学联谊片区交流活动制度,开展城乡之间、乡校之间的教学研讨。实现上下联动、片区互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的。
各乡镇以片区为单位(全县中小学共划分六个教学活动片区),每学期分别组织一次片区会课、片区主题教学会诊和片区主题教学开放活动,以乡镇为单位实行轮流负责制,有效促进校际之间均衡发展。
三是要组织开展兼课(兼职)支教: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就近组织城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兼课、带教或“走教”,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
(三)努力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均衡配置
教育行政部门要积级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教师职务结构比例等的统筹调控,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
一是积极引导城镇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农村任教。适应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率,制订相应的奖励措施,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支教年限不少于一年。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以及参评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应有在农村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引导县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
二是加强对农村教师编制的管理。严禁以各种形式挤占挪
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严格控制学校领导职数和行政后勤人员比例,力争本区域内教师编制适当向农村中小学倾斜,把更多的师资投放到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
三是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根据中办发[2005]18号、教人{2006}2号文件精神,尝试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紧缺的义务教育学校设立一定数量的教师特设岗位和周转编制,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岗任教。2007年计划公开招聘50名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教师。以后每年补充一部分中小学教师,解决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更新和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一)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所有学校的专任教师都必须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方能上岗任教。严禁聘用不具备老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
(二)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对中小学教职工实行“按需设岗、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严格考核、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度。并按有关规定严格规范聘任程序、聘任期限、聘任合同的内容、续聘、辞聘与解聘,确保聘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量化评审细则,科学评价各级各类教师。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核定的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内,科学、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岗位,强化职务聘任,加强聘后管理和考核,推动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法制化、科学化。
(四)完善校长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完善中小学校长的管理体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实行校长任期制,确定任期目标,实行定期考核,可以连聘连任。在高中和完全中学逐步推行校长职级制,合理设置校长职级序列,实行校长岗位津沾。
(五)规范教师调聘程序。在总编制和总计划内,学校新进人员坚持“凡进必考”原则。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招聘工作原则上在每年暑假期间的前段进行,学年中和寒假间一般不组织面向在职教师的招聘工作,原则上也不允许教师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利益留人,稳定本地和本校的教师队伍;现阶段,高中阶段学校补充教师主要立足于本校培养,主要依靠招聘优秀师范本科毕业生和具有高中教师资格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尽量避免学校之间相互“挖教师”的现象;学校新调进本县范围内的在职教师,要征求教师原所在学校和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学校和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方可办理调聘手续。通过严格的管理,建设好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